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虚云老和尚的理入、行入法门(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勋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虚云老和尚的理入、行入法门(下)
  勋慈
  三、行人法门
  (一)行入法门要义
  达摩祖师的八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云:
  “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未,流浪诸有,多起冤僧,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若乐齐受,皆从绿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化。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里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相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陆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樫,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怅借。达解二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擅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注二九)
  达摩祖师所提“四行”,实可概括大小乘佛学经律论的要义,而且也是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融而为一的精神之所系。怀师即常慨叹后世一般学禅的人,看祖师的语录或禅宗汇编书籍,只喜欢看公案、参机锋、转语,而以为禅宗的宗旨,尽在此矣。不知这是错认方向,忽略了历代禅宗的真正言行,因此失却禅宗的精神,走入“杜撰禅和”的错误行径。虚老亦曾“嗟兹末法,究竟下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下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注三O)下面仅就达摩祖师之四行,录述虚老之言行,并辅以怀师的论述。
  ㈡报冤行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一无所有,从小至大,所有一切食、衣、住、行、育、乐等,都是众生、国家、父母、师友给予的恩惠。e《《见而观,全体而论,我只有负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当尽己之所能、所有,贡献世人,以报谢其恩惠,还清累劫以来所欠的旧债。甚至为济世利物,不惜牺牲性命。达摩祖师自到中国以后,被人所嫉,曾经五次施毒,他既下还报,也无怨言。最后找到传人,所愿己达,为了满足忌嫉者仇视的愿望,才自愿饮毒而终。这便是以身教示范的宗风o/水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先须偿旧债。”就是这个宗旨的引伸。所以怀师说:“真正的禅宗,并不是只以梅花明月,洁身自好便为究竟。后世学禅的人,只重理悟而不重行持,早已大错而特错。”(注三二
  虚老曾开示:“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下在境上妄生僧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注三二)
  虚老深信因果、定业、以及还债的道理。早期为报亲恩,三步一拜,长达三年才达五台山,几次危难不死,又于宁波育王寺拜舍利四藏,并扶病燃指,用报母恩。后期为报佛恩、众生恩,重兴鸡山迦叶道场、南华六祖道场、乳源云门道场等等。虚老一百一十三岁时之自挽:“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约可概括其一生报冤行。
  由于虚老德高望重,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尤其每逢时局变革之际,遭受更大的冤屈与打击。虚老自言:“就以我自己而言,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惭愧,怕错因果,还落因果。……跑到云南鸡足山,那里万里无云的境界,以为躲脱世事了,岂知又出头兴丛林。事情弄好了,又跑到福建鼓山,革除弊习,结大冤仇。遭昧良者,弄出杀人放火来反对。才把事情平息,以为从此可以孜下无事得安静了。诅料又跑到广东南华寺。千辛万苦把房子修好了,又撞到云门,恢复祖庭,还是还债。……进北京装乌龟就好了,又伸出头来辅助和平会,发起中国佛教协会,把大领衣旧规距保存下来,可已了愿……因听议将云居划为林场,不忍祖庭废灭,又来还宿债。”(注三三)虚老虽然“少年就想住茅蓬,放下万缘”,也深知“莫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比丘住山佛欢喜,住在闹市佛担忧,比丘应住阿兰若。”(注三四)但至死无悔,临终开示:“……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存呢?只有一字,日:“戒”。”(注三五)
  (三)随缘行
  佛学要旨,标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的聚散无常,都是因缘生灭法,在缘起缘灭中都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此中本来无我、无人,也无一仍不变之物的存在,因对于一切苦乐、顺逆、荣辱、得失等境,都视为如梦如幻的变现,了无实义可得,而心无增减,不为所动。怀师认为后世禅师所谓的“放下”、“不执著”、“随缘销旧业,不必造新殃”,也便由这种要旨扼要归纳而来。“但如以攀缘为随缘,则离道日远。”(注三六)这是很重要的抉别,也是我们很多人容易犯的严重歧路。
  因为一攀缘就很容易染境而不由自主随它去,纠缠不清,愈陷愈深。虚老认为“不独白日遇境随缘要作得主,而且睡觉也要作得住。”(注三七)又说:“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注三八)虚老曾引草堂和尚颂:“乐儿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相服装虽改变,始终奴主了无殊。”而开示我们的色身就如戏台上不同角色,而八识心王就等於戏子,只要“识得戏子,做什么也好。决不随境分别,妄生僧爱。处处都是道场。”(注三九)
  而要做到心不随境转,就要依心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蕴。“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冶意,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冶心肠,才能与道相应。”(注四O)这里所说的冰雪心意,即在强调心不为境所转。因为身口意三业之中,意业极重。凡一切善恶,都起于意根。十善或十恶即源于起念之正邪,所以端正心意,最为根本。虚老详为具体开示:“凡一切处事接物,逆顺境缘,降伏此心·。处众则温柔此心。临财则清廉此心。事上则忠诚此心,御下则宽和此心。待人则公平此心。分物则平等此心。乃至一切处、一切时,皆所以链磨此心,收摄此心。”(注四二将所开列此心性相,二对照虚老一生行谊,确实说到做到。在此不拟二列其事迹,年谱中自可覆按。㈣无所求行
  这是说人有所求,就有得失、荣辱之患,也就是佛说的“求不得苦”。因此要视三界如同火宅,意在出离,不加贪著。怀师认为此为“大乘佛法心超尘累、离群出世的精义……但是后世学禅的人,却以有所得的交易之心,要求无相、无为而无所得的道果,如此恰恰背道而驰,于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就难以避免了。”(注四二)不少人学佛既要妻财子禄,事事如意,又要了脱生死,超出三界,难怪“学道多如牛毛,成道少如麟角”。
  虚老曾举遍融禅师对前来请益的莲池大师,所答覆的一句话:“无贪利,无求名,无攀缘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注四三)而认为其所言是实践得来的良药。他也拈举汾州无业禅师所说的一段话:“古德道人得志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镗中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下来,诸侯请而不赴。”(注四四)并推崇无业禅师说到做到。其实这也是虚老所心向往之的,多少次他却欲“向无寸草去”,隐居山洞,修头陀行。他深知古来祖师居山者多,当亦知道莲池大师有主持丛林会影响进修道业的体验。对于释迦世尊出家修道,于雪山苦行六年,虚老的领悟是:“叫你二六时中,冰冷冶地万念俱灰,不为境转,这就叫雪山;不在世间叫出家:不打妄想叫落发。佛修行都要躲到雪山去,我们凡夫何以敢在闹市里过日?古德一住深山,就不染世缘。”(注四五)
  为何虚老多次已入深山而又无法久住?虚老深知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物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注四六)虚老一生不近女色:弟子供养多而涓滴归公或用于修建道场,自己经常一文莫名,仅留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蒲团而已:吃得少而简单,简直不够“营养”;很少睡,甚至长期以禅定代替睡眠。至于名,虚老在临终那年,为婉谢弟子拟制寿屏为祝的谢函中,虽有“每思辄愧徒为虚名所误,百年尘劳,梦幻间耳,复何堪留意”之叹。(注四七)但他之所以仍然不辞万般艰辛危难,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就宗教上,固然有龙天推出的说法,且估置不论。就其个人行愿而论,他是有很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报佛恩、众生恩而跳进红尘磨难之中,这与他向往深山茅蓬头陀行的天性是相违背、相冲突的。难行能行,这也正是虚老伟大之处。
  ㈤称法行
  此行主要的精神,在于了解人空、法空之理,而无染、无著、无相。在得到大智慧解脱道果以后,仍须以利世济物为行为的准则。怀师认为此行归纳性的包括大小乘佛法全部的行止的要义,尤其是“始终建立在大乘佛法以布施为先的基础之上,并无专门注重在“榔标横担不见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而认为它就是禅宗的正行。”(注四八)究实说来,能舍去身命财,其他五度自然也就容易做到了。
  佛经上凡说到行持,总离不开信解行证四字。虚老曾有恳切开示:“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二日中旬,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诵:心而惟:心口相应,不相违背。不要口上说得锦上添花,满肚子贪嗔痴慢。这种空谈,决无利益o/心惟是什么呢?凡有言语,依圣教量。举止动念,不越雷池一步。说得行得,才是言行无亏。若说得天花乱堕,所做男盗女娼,不如不说。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行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这叫发狂。……动作行为有内行外行之分,内行要定慧圆融,外行在四威仪中严守戒法,丝毫无犯。这样对自己有受用,并且以身作则,可以软化人。”(注四九)
  佛教一切法门都离不开戒定慧,虚老认为“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三学圆明,才得上上戒品。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一心不生,万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说法,世出世间,头头是道。随处无生,随处无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无我相,诸妄顿亡。我执既胶,更除法执。我执粗,法执细。平常讲话,开口就说我什么,我什么。若无我,则什么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无碍。由能无我,也就无人,习气毛病也无有了。”(注五O)虚老特别勉励出家众,努力忘我,并“宜各发出世心,修出世行,迪超物外,毋染尘缘。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自他兼利,两足圆成。作苦海之慈航,为法门之柱石,名真佛子,真报佛恩。”(注五二
  以上所引三段话,从信解行证的并重,戒定慧的圆融,修习无我的去掉习气,并以出离心修习六度,进而倒驾慈航,自觉觉他的途径,正是称法行的要旨。不管从理论或实践来看,其做到称法行,必然也做到了前面的报冤行、随绿行、无所求行。反之,前三行做不到,也就没有做到称法行的可能。四、结论
  自达摩祖师东来中土所传禅宗,一脉相传,即后世所称达摩禅,要到四、五祖,即后世所称东山法门才逐渐弘扬广被开来。达摩所传如来禅,以楞伽经印心,道信的禅法,正由楞伽经逐渐向金刚经、大般若经过渡,至弘忍传慧能以后,就完全以金刚经代替了楞伽经。唐朝以后禅宗的发展,怀师认为“与其说是达摩禅,毋宁说是混合达摩、志公、傅大士的挥宗思想,更为恰当。”(注五二)“这三家的禅旨,它所表达的方式虽有不同,其实质却完全吻合。换言之,都以禅定的根本,进而透脱大小乘全部佛法的心要。”(注五三)
  从虚老年谱及法汇看来,虚老的禅法,当然是远承“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达摩禅,却不见提及用来印心的楞伽经。(注五四)虚老曾说:“云今亦无多子贡献诸君。试看诸经中,如心经“观自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楞严经“歇即菩提”、圆觉经“诸幻皆灭,非幻不灭”、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择一二句,或于公案中取一则,精研覃思,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道在是矣。”(注五五)当然,虚老也经常提及楞严经的“反闻闻自性”、华严经的“万法唯心造一,以及法华经的“唯一佛乘”以及化城的比喻。对于天台宗、唯识论,虚老也有深入的了解。(注五六)虚老也持咒,并推崇“大悲忏”的感应力不可思议,但对走入偏差的密宗则不以为然:“近来密教在中国风行一时,以为特长处,能发种种神通变化……我是凡夫,没有神通,不会变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过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注五七)
  虚老非常重视戒律,因为“戒为德本,能生定慧,成就万行。比丘无戒,势如醉象,狂奔乱蹴,不仅伤身,亦且害物。是故戒住则僧宝住;僧宝住则佛法永住。”(注五八)即使是老僧常谈的十善,“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注五九)因此非常慎重举办多次传戒,而对弘一大师更是推崇备至:“乘愿再来者也。观机合宜,志弘南山宗旨,以救时弊,躬行实践,行持是尚,终身无懈,闻见生钦。”(注六O)又说:“于是世之知大师者,无不知有戒法:敬大师者,无不知敬佛法。荷担如来家务,师非其人欤?”(注六一)
  虚老善知众生根器,凡归依者多劝念佛:“要坚信净土法门的利益,随印光老法师学“老实念佛”,立坚固心,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注六二)对于历来禅净之诤,他说:“近世修净之人多数固执四料简,极少虚心研究圆通偈,而且对四料简也多误解的,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累永明禅师,终于对权实法门,不能融会贯通……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下二的。”(注六三)
  在虚老的年谱法汇中,也曾引述杂阿含、付法藏经、四十二章经、金光明经、大涅槃经、以及梵网经、四教仪、四分戒本等。至于拈举历代禅宗祖师公案,不胜枚举,值得注意的是虚老也注意到达摩禅体系外的志公禅师,并引用他的“十二时颂”。(注六四)但整体来说,虚老还是远承达摩祖师“明佛心宗,行解相应”,从理入、行入得到成就的。从人的本位来看,虚老的伟大人格已经下朽,水照人间。但从宗教上来看,他在圆寂前所遗三偈(注六五),值得深思:
  一、偈日:“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真正的生命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正如他曾在憨山大师座前拈香所云:三下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换了形,法运兴衰听时节,入林入草不曾停。”
  二、遗言将骨灰“辗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果,放入河中。”偈日:“虾恤蚁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掷江,冀诸受我供养者,同证菩提度众生。”行人以布施为先,虚老最后还把肉身布施水族众生。
  三、致怀师偈中有云:“自他一体亲,咸仰金粟尊;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我负虚名累,于应觉迷津。”数十年来,怀师提撕心印,扶植宗门,苦节行持,有教无类,当亦可告慰于虚老。
  怀师常说学佛,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毕竟如何是虚老的本来面目?不妨就以虚老所写“忆初发心有感”一诗(注六六),仔细参究:
  六十年来被业牵,翻身直上白云巅。
  眉间挂剑清三界,空手携锄净大干。
  识海干枯珠自现,虚空粉碎月常悬。
  撩天一网罗龙凤,独步寰中接有缘。
  摘自《十方》第14卷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