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伊斯科:《古代印度的苦行与治疗佛教僧团中的医药》
肯尼斯·伊斯科:《古代印度的苦行与治疗佛教僧团中的医药》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Kenneth G. Zysk的《古代印度的苦行与治疗:佛教僧团中的医药》,199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初版于纽约。其修订本作为《印度医学传统》系列丛书(Dominik Wujastyk和Kenneth G. Zysk主编)的第2卷,于1998年在印度德里出版。
该书共二部分,凡六章。第一部分即“印度古典医学的演变”,包括前四章。第一章“印度医学的起源:神话-宗教治疗”;第二章“异端的苦行与经验-理性医学的兴起”;第三章“医药和佛教僧团生活”;第四章“本土之外的佛教中的印度医学”。作者追溯了佛教医学的最初源头,认为它与异端的苦行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正统的婆罗门文化之一的“生命吠陀”(ayurveda)的产物,而是沙门医生从各种不同的治疗传统中积累的医学知识。在理念上,它符合佛陀的中道观;它的知识主要编定在僧伽的戒律条文之中,强调治疗实践,而不是理论上的治疗功效。在佛陀涅槃之后,它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新的医学传统。通过僧团中医药的制度化,佛教在印度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在戒律条文中编定的医学理论,为后来的医学实践手册提供了一个文献范本,也促进了僧医的增加,在阿育王时代导致寺院公共医疗事业的初步形成。佛教寺院生活和医疗的紧密联系,使医学教育成为五明之一的“医方明”。佛教将医学融入教义和实践中,在佛教向印度本土之外的弘法事业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二部分即“早期佛教僧团医药的内容”,含后两章。第五章“本草药物”;第六章“基于病例的医疗故事”。作者分别按照药物和疾病,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佛典中的医药内容。
本书另有两个附录。其一为:耆婆的治愈病例;主要按病名汇录耆婆的医疗事迹。其二为:巴利文和梵文的植物名称词汇。需要指出的是,耆婆是佛陀时代带有神话色彩的医王,他的大名与医药方见于《隋书·经籍志》、《外台秘要》等史志或中医典籍之中,值得研究中印医学交流史的学者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总的看来,作者利用佛教的梵文、巴利文原始材料,与“生命吠陀”系统的《妙闻本集》、《阇罗迦本集》进行对比,征引丰富,言之成理。不过,该书较多利用巴利文律藏,如能充分利用汉文大藏经,特别是律藏资料的话,必将使书大为增色。比如,书中只讨论了巴利文律藏《大品》中的五种盐药,而单《四分律》卷四十二中一处就列有“明盐、黑盐、丸盐、楼摩盐、支头鞞盐、卤盐、灰盐、新陀婆盐、施庐鞞盐、海盐”(大正藏,22册,867页中栏)等十种盐的名称。可见,依托汉语材料,是研究佛教医学的基础之一。
(陈 明)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