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旅途的脚印(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还  俗
  十分不想写下这个标题!但在这个五欲增盛的浊世,还俗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与其避重就轻地逃避这个题目,不如勇敢地正视它。
  今天,听到一位出家十几年的人,为烦恼所缠,已还俗好几个月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象吃了一只苍蝇般不是滋味。记得在他出家初期,也可算得上是闻思精进,戒律清净,智慧日益增上的典范。他曾说过:“我只要活一天,决不还俗。让我还俗,还不如死掉。”这样一位下了很大决心的人,却食言还俗,十分令人痛心。
  他在电话中闭口不谈佛法,却无休止地言及他的生意。当问到他生意如何时,他象饱含了一大堆苦水,忙不迭地向我倾倒:“如今的生意太难做了!每天8小时,却挣不到十元钱。想起以前出家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真象在天堂一样啊!唉!!”听了他的苦恼,我真不知该如何应答。
  不过令我庆幸的是,他的见解至今尚未改变,对三宝的信心也没有退减,忏悔心恒时不离左右。虽忙于生意,却不离念诵。
  拉喇曲则仁波切曾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因故还俗,但别人毁谤他时,仁波切却说:“毁谤别人是错误的,他的身体虽然还俗了,心却没有还俗。”
  佛经云:“宁可毁尸罗,切莫坏正见。”《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如果见解毁坏,不行忏悔,反而责怪上师三宝,即使身体没有还俗,其内心却已无可救药了。
  壬午年三月十九日  
  2002年4月30日  


  离  家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在家修持,极易为贪瞋痴的外境所转。即使自己想安住,也会因亲朋的打搅而生烦恼。所以,离家修行是上上之举。
  佛经云:“何处生烦恼,须臾不得住。”
  博朵瓦也说:“远离故乡与亲友,如理作意弃散乱,此等之人趋解脱。”
  臧巴加惹的修行语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烦恼因外境而生,不舍弃故乡真是愚痴;修行需对治烦恼,不依对治者真是愚痴;听闻佛经依因缘而得,不筹备因缘真是愚痴。若远离故土,即使谣言四起,也不后悔;心依止上师,即使饥饿而死,也不后悔;若通达心性,即使短暂依师,也不后悔。若远离家乡,即有了对治烦恼的好缘起;不贪图乐果,即已产生正信的好缘起;舍弃世间法,是发布施的好缘起。不舍弃故乡,贪瞋是不会间断的。因此,首先离家极重要。世间琐事不能舍弃,就无时修持;世间财物不能放下,就不能斩断亲友的牵连。”
  看来,故土家园的过患确实无穷。大智者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远离家乡和财务的纠缠,依止静处时,才能深切感受到诸大德教言的胜妙之处。
  壬午年三月二十日  
  2002年5月1日  


  看  戏
  在这个人心陷溺、物欲横流的世上,只要有点时间和金钱,人们就喜欢到娱乐场所看戏、听音乐,美其名曰艺术熏陶。沉醉其中却没有丝毫的反省和犹豫,仿佛忘了死之将至。
  世尊在因地的时候曾转世为铁室王子,在过水莲节的时候,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歌舞表演活动。看到周遭的人们喜笑颜开,王子深感悲切地说:“呜呼!世间烦恼众,不稳无喜乐,然此水莲节,反觉乐稳固,此等凡夫众,无惧真稀有。死主遮生路,无虑贪欢乐,老病死怨敌,时时横眼前,定趋来世道,智者谁欢喜?”
  刘备在临终之际,为使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创下的蜀汉家业,不至于功亏一篑,谆谆告诫儿子刘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先父走后,刘禅早已将忠告抛之脑后,整日寻欢作乐,企图在前人栽种的树荫下乘凉,最终遭致大好河山被人掠夺的结局。当他被软禁于他国之时,仍不知好歹地一边看着宫女的表演,一边厚颜无耻地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丝毫不知亡国之恨,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有的修行人也一样,终日沉迷于歌舞升平的生活,毫不察觉死主将临,实在与刘禅无异。
  你在台下看戏,殊不知自己也正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何使之更加丰美、更加完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
  壬午年三月二十一日 
  2002年5月2日  


  竣  工
  今天对我来说,十分值得纪念。我自认为一生中比较大的工程——《白莲花论》的翻译完成了。动笔之初是在2001年12月25日,当天,全厦门的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欢度圣诞节,我也自我安慰地将外面的喜庆场面,当作该翻译工程的奠基大典。
  作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初发心直至最终示现成佛,行持六度万行的事迹可谓感人至深。每当阅读之时都为其打动,多次发愿将之翻译与道友们共同分享。今天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翻译之初,恰值住房对面一幢高楼奠基动工,动工之时,人头躜动,彩旗飞扬,听说仅设计费就用了几十万,建筑工人也上百名,再加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十分风光。而我们的工程除了校对打字的以外,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作为后盾,与其比较,显得寒碜之至。然而我们所具有的却是令他们自愧不如的,对佛祖至深至诚的信心。仅凭这点,就足以使我们成为精神上所向无敌的贵族。
  历经100多天,如今大楼已经断水,即将竣工。我的工程也圆满结束,开发商一定认为自己对社会、对人类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我的工程也许更有意义。相信几百年之后,由水泥砖瓦修建的高楼将荡然无存,而作为精神财富的世尊传记,却不会被飞逝的时间和地理版图所囿,仍将继续利益百千万代、五湖四海的后人。使其因此而对佛陀生起信心,并逐渐趋至解脱正道。
  留给后人最好的遗产,不是高楼大厦,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遮蔽无明风雨的精神大厦。
  壬午年三月二十二日 
  2002年5月3日  


  五  四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们早已不必再为反封建、反压迫而战,他们以各种形式庆祝着这一节日。
  我也加入了一帮有很多青年人组成的行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三艘船承载着饱受死亡恐惧的海底居民,浩浩荡荡地驶往深海,除了厦门本地的信众,来自各地寺院、佛学院的出家人、福州、台湾、香港等地的居士约200名道友,都参加了这次放生活动,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在家人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在蓝色大海的衬托下,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在我身居其中的四个月期间,每当午餐和晚餐之时,窗户外面时常会漂来宰杀海鲜的血腥气息,使这座沿海城市纯净的空气受到了玷污,更使来自藏地的我和同伴食不下咽,将这些可怜的鱼虾从屠刀下解救出来一直是我们未了的心愿。虽然今天解救的生灵与整个城市的杀生数量难以相比,但也能让我们稍感欣慰。
  记得曾有一县令名曰潘公,在他上任期间,制定县规命令百姓不得入江湖渔捕,犯者加罪。当他后来去任时,水中发出号呼之声,如丧考妣。当地人听到后,莫不叹异。不知道什么时候厦门也能有这样的好县令,也能使这些生灵免受刀俎之苦。不过,此地的放生之风还算比较盛行,听说是一位居士发心印了一万册《放生功德文》,广为结缘,才使此风日益兴盛,继而流传下来的。
  据说这是当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放生。不管规模大小,至少,这也是我们为这些生灵反对压迫而举行的一次抗议。善无大小,惟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但愿百年以后,生灵涂炭的悲剧不会再上演了。
  壬午年三月二十三日 
  2002年5月4日  

  自  利
  实修的人先应调服自己的烦恼,获得一定境界,不为环境所转后,方能到人群当中行利他行为。这是佛教的必然规律。
  如果自己烦恼未调,自己还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阶段,又何谈利他呢?如果以利他为借口,心里却是希求财产、名声,即使表面看来是利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发心不纯正,即使是讲经说法也不开许。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云:“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又说:“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藏青果)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形容足不出户)。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天的果实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厉力调服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须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布顿大师也谆谆教诲弟子说:“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所有大力菩萨亦未调。苛责怀恨称赞生骄慢,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视低卑执持粗暴心,纵宣法语亦作贪瞋行。如此凡夫愚众于现今,吾无力化故当调自心。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当观所调化者之根器,知其随眠多寡前后际,不贪自利能调方调御。己尚追寻名利及乐赞,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犹如无翅妄想遨蓝天,他利未成自利衰败因。纵言讲闻乃为持胜法,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应为公正求义聪睿者,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虽聚追逐今生名利眷,无信无欲纵演殊妙法,亦不实修徒生贪瞋因,此类听闻实乃轮回绳。”
  当然,如果因为可怜众生,并没有自利之心,即使没有调服相续,而向人宣说佛法,也只有功德,没有危害。
  壬午年三月二十四日 
  2002年5月5日  


  安  然
  不管是王孙公子,还是平民百姓,不论身份高低贵贱,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在未得究竟境界之前,都会有时欢乐有时痛苦,时而无缘无故地生起悔恨、疲劳、痛苦、憎恨、厌倦等各种烦恼,仿佛全世界都成了生起烦恼的因。时而又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喜不自胜,无忧无虑,浑身洋溢着幸福,仿佛太阳也是为自己而生存的。无法把握自心的人们,就这样被轮番交替的酸甜苦辣所驱使。
  作为修行人,应知道这一切都不过是颠倒梦想而已。“万法本闲,唯人自闹”,面对世间的变幻,应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态。每天的心情不应变化太大。
  学院堪布罗桑群培,在此方面堪称典范。家里的陈设十几年前与现在几乎没有变化。小钢炉、转经轮、经书、佛像,数得清的几件用品,整洁地一一摆放,令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他时常正襟危坐于床上,不是看书就是修法念经。任世间风云变幻,永远以从容的姿态对待。
  而象我这种人,从刚到学院向别人借房子,然后修草皮房、板皮房、再到圆木的两间房,消耗无数精力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为这副臭皮囊所累,为暂时寄居的客栈,进行着无休止的装修。我时常在反躬自问,何时自己能安心于小小的木板房,端坐于卧榻之上,沉浸在修法的快乐之中呢?
  世间的人们常常是今天与白衣人唱歌,明天与黑衣人跳舞,后天又与红衣人泡吧……;今天到寺院打禅七;明天去念阿弥陀佛;后天又想灌大圆满的顶……。美其名曰“禅净密三修”,结果一事无成。
  真正的修行人应当面对世俗繁华,视若过眼云烟。如《菜根谭》中所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卷天外云卷云舒。”即使身居人声鼎沸的闹市,也能保持若入无人之境的心情。
  壬午年三月二十五日 
  2002年5月6日  


  莲  藕
  同伴买回几节白嫩的莲藕,放在桌上,勾引着我的食欲。见我很感兴趣,他便将莲藕生长的因缘、功效一一向我传授。听后方知藕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和这种见多识广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他那里的确学到不少知识。
  藕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谦逊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个性,“不蔓不枝”说明其不具分别念,不向外攀缘的特点。所以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世间的很多名流都很喜爱它,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青藻,嘴嚼菱藕”的记载。
  同时,莲藕也是前辈许多修行人苦修时的食品。
  《世尊广传》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当他在山上苦修时,主要的食物就是莲藕。
  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世上还有什么食物比它更好呢?今后,我要多吃莲藕,因为它是佛陀曾加持过的食物。
  壬午年三月二十六日 
  2002年5月7日  

  永  恒
  在我从少年到成年的记忆里,最佩服的人就是依罗喇嘛。
  他身材魁梧,永远手持念珠,口颂经咒。他的脸上有一疤痕,是因年轻时走路去拉萨,途中遭遇强盗所致。这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形象,反而使他显得更加可爱。
  读小学期间,我一直住在他家。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开始起床,一边念咒,一边磕头。饭后,就开始看书和念颂一天的功课,下午坐禅,晚上念经。十几年来,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当时我以为,作为修行人本来就应当这样,所以不足为奇。如今,当我意识到我和我周围的人大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情好的时候就精进,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散乱的情形,才知道他的毅力的确值得赞叹。
  到87年他去世,已念了五亿多心咒。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和他的精进相比,实在令我惭愧。
  《大乘阿毗达摩经》云:“诸资粮道修行人应精进闻思,诸根调柔,饮食适当,上、下半夜不入眠(意为只睡中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时的勤奋不算什么,一生的勤奋才是最重要的。
  壬午年三月二十六日 
  2002年5月8日  
  书于春光明媚之清晨 


  空  难
  厦门度过了幽闲而有意义的四个月,这里秀美的风景、宜人的气候,为我和同伴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我得以完成《世尊传》的翻译工程。今天,我恋恋不舍地告别椰风荡漾的鼓浪屿、告别清凉宁静的五老山,离开厦门回到成都。
  前天,一架从北京飞往大连的航班于大连附近的海域不幸失事,一百多位男女老幼在此次空难中丧生。这一消息惊动了全世界的人,也使我和我周围的人感到不安。
  机场显得格外冷清,人们都尽可能地取消了出行计划,仿佛这样可以避免死神的牵制。飞机上的人也显得忧心忡忡,仿佛事到如今,才明白自己的命脉攥在死神的手里。
  其实,不论在天上还是地下,人的生命都非常脆弱,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一个活鲜鲜的生命,可能在一刹那间化为碎片。
  佛经云:“老少贤愚等,各各向前行,向死威力境,各有死在前。或空或在海,或在山谷中,皆不能避死,死无处不侵。”如同这次遇难的人一样,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生活于不同的环境,性别年龄各异,却因为相同的业力而同时丧命于太平洋上空。看来,太平洋上也不太平啊!
  当大限来到之时,即使你拥有南瞻部洲所有的财富,却买不通铁面无私的狱卒,即使你构筑了铜墙铁壁,指令重兵把守,却逃不脱死神的魔掌。
  我们这些侥幸活在世间的人,看着别人面临死亡威胁时的种种无奈,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如何为必将到来的死亡作点什么?
  壬午年三月二十七日 
  2002年5月9日  


  独  立
  城市里的人时常会对出家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结婚吗?不结婚怎么行呢?不孤独寂寞吗?”仿佛世间的一切安乐都必须通过结婚方能领略。
  记得一位在家人曾向我倾诉婚姻生活的种种苦恼:人人都知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结婚,恋爱时仅存的一点浪漫也灰飞烟灭,只剩下无止境的责任和矛盾。首先是生子,如果不生,别人会认为你身体或心理有问题。一旦生下来,就要为他的成长发育操劳。等他读了书,就要为他的学习操心。然后是他的工作、家庭、儿子,从此仿佛套在一副永远不能卸下的纤绳上,直至离开人世。
  是啊!人人都自以为这样才是在为社会尽责,但历史的车轮却永远也不会因你的婚姻生活而停滞。细想起来,婚姻生活又有何用呢?
  其实,出家的生活才是最潇洒、自在、快乐的。安乐不一定要在人群当中获得。天上的月亮,因为具有独立的品德而傲视群星;山涧的松树,因为具有不挠的精神而参天屹立;洞里的行者,因为具有快乐的源泉而获得大安乐。
  博朵瓦说过:“现在的人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筹划未来,他们不懂得,一个修行人要耐得住寂寞,独立自主很重要。”臧巴加惹也说:“如果想幸福快乐,就应选择独处。食物丰盛的时候,就可以尽情饕餮,无须与人分享;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担忧有谁需要养活,当然快乐无比。即使挨冻受饿,也由独自承担,所以十分幸福。”
  喀巴格西也说:“顽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长有漏眷仆无则妙。吾之眷属乃智慧精进,成办一切所需无疲厌。”
  最后,再将巴瓦的一段言教赠与大家“具有财富名望之时,惟命是从随声附和;无力损害利益之时,以恩护养也相轻凌。恶时眷属极难有利,独自烹调世人皆知,不离亲眷乃自妙手,无须欺诳诈现威仪。独自享乐悠闲舒畅,苦行饮食无穷无尽。独自生计何处皆觅,独自衣衫怎样皆暖。绝地妙火炽热十分,独自安住何等亦胜,无我茅棚逸然温馨。”
  壬午年三月二十八日 
  2002年5月10日  


  积  苦
  世间的人往往以聚积财富为乐。象辛勤的蜜蜂和蚂蚁一样整日忙忙碌碌地劳作,永远没有终日。最终,蜜蜂积聚的蜂蜜会被人取走,蚂蚁建造的蚁窝也会遭水冲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积聚的结果只能带来无边的痛苦。
  无著菩萨曾说:“利养是束缚的因,应断除妙欲;名声毫无实义,应断除贪执。如果没有知足少欲的心,聚积财富只会增上苦恼。安乐和善法增上的窍诀是知足,依之恒时获得快乐。因此,彻底舍弃希求今生名闻利养之心,恒常精进无散修持,才是对死亡真正有利的正法。”
  基确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遗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黄金珠宝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
  智者旬呢哲云:“身语矫诈生长邪命因,过享信财善行减退缘,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岂非理?”
  不要再为积聚而辛苦了!自在地生活吧!
  壬午年三月二十九日 
  2002年5月11日  


  真  乐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贪财的人认为财富是真正的快乐;逐誉的人认为名声是真正的快乐;恋欲的人认为情爱是真正的快乐;有智的人认为修行是真正的快乐……。真可谓五花八门,各说不一。
  其实,如果善加分析,以世间名利妙欲为目标的人,是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麦彭仁波切说:“被分别念波涛冲卷的人,修行得不到快乐的机会。”
  侨居美国的噶罗仁波切也告诫西方人:“你们西方人财富如同天人一般,其实就象睡在荆棘上面,无论如何翻身,也始终没有快乐。内心烦恼没有熄灭的人,是毫无快乐可言的。”
  世间的所谓快乐,不过是轮回的因。对这种如幻之乐越贪执,只会被轮回旋涡裹得越紧。
  只有彻底放下我执,方能获得永恒之真乐!
  壬午年三月三十日  
  2002年5月12日  


  绝  情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绝情是不合常理的。有言曰:“非亲有意应可敬,是友无情不可交。”然而,真正看破红尘的修行人,不顾及情面,远离恶浊之熏染,是非常有利的。
  普穹瓦(1031-1109),曾依止种敦巴11年,是噶当派三大格西之一,也是噶当派口诀系的开山祖师,他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如果对迎合曲从之行深恶痛绝,就会与世间那些为魔所牵引的人格格不入。他们不高兴、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决不低眉逢迎。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所以,我们平时没有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对别人唯命是从。要有自己的主见,小范围暂时的顾及情面,只会影响究竟的修法。如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就不划算了。
  亲友、眷属、财物、威望,这些世间人苦苦追求的目标,究其本原,都是痛苦的虚假幻象。臧巴加惹说过:“贪瞋的根源是故乡;痛苦的根源是家庭;贪欲的根源是财物;散乱的根源是顾情,这一切均应舍弃。”克怎巴针对眷属之过患曾感慨道:“侍者、厨师都是令善法散乱的因,今生不应交往其他人,顾及情面的墙应彻底坍塌。”巴瓦也说过:“威望越大苦越多,敬上护下事不断,关爱平等积财富,接送痛苦无了时。万物具备难得乐,以厌离心依静处。”
  作一个“绝情”的人,即使亲朋好友想不通,也只会对他们有利,而不会对他们有害的。
  壬午年四月初一  
  2002年5月13日  

  伏  藏
  一说到伏藏品,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是宁玛巴特有的,这种想法完全是孤陋寡闻的标志。
  佛陀在显宗的《现行等持经》中云:“一旦吾趋入灭尽,遗体法宝留于世,诸佛菩萨受持后,缮写装入宝箧中,藏入佛塔地与岩,交付天龙等众生,此等经典恒不灭,如同天人之净戒,未来因缘成熟时,无论种姓之大师,依佛菩萨言开取,如愿利益诸有情。”《正法摄持经》也云:“阿难,何人为正法长久住世,将法书于纸上,隐藏而供养,能获得四利。何四?得佛眼……”可见佛陀早已明示伏藏之由来,只是我们翻阅的经论太少,才会有此误解。
  不论怎样,伏藏品在末法时期的利益实在无法估量。伏藏大师班玛朗巴说过:“此法度化浊世多数众,甚深无缺无障义广大,仅依部分教言也解脱,是故苏醒佛性有缘者,忆念死亡精修伏藏法,一生必将获得解脱道,浊世伏藏法有信心者,曾经已见莲师并发愿,皆为有缘善根者当喜。”
  关于伏藏的功德、道理、辩论等解疑,在班玛朗巴撰著的《伏藏大史》中有详解,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壬午年四月初二  
  2002年5月14日  

  气  球
  澄净的蓝天上,时常漂浮着各式各样的气球。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小的若粉拳,初生之婴儿即可把玩;大的若房屋,可以承载若干彪形大汉。有的是为了欣赏,如节日喜庆等活动;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如悬挂广告标语之类。但不论如何千变万化,有智之人均知其内在实质——只不过是一团虚空而已,一旦遭遇不利外缘,即当下破灭。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名声再大,财富再圆满,眷属再多,除了诸佛菩萨应世化现以外,均与气球无异。当居于高位之时,众人趋之若骛;潦倒之时,则如树倒猢狲散。世人说:“猫儿得势雄胜虎,凤凰落魄不如鸡。”名利实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卡巴格西说:“名声是魔王的诱饵;利养是束缚的绳索;福报是善法的违缘,不应将这些毒品当成药。”
  《世尊传》里描述一群修行人互相诅咒时就说:“愿他具有大福报。”或“愿他成为国王。”可见,具有所谓福报的人,反而会有解脱之障。
  丹巴桑及的大弟子丹巴刚噶曾在上师前祈求五个悉地:“愿我成为无家可归的人;愿我成为无有财物饮食之人;愿我成为没有亲友的孤寡之人;愿我成为何人也见不到之人;愿我不要有芝麻许的世间福报。”发愿之后,就前往寂地精进不懈地修持,终获不共之等持。
  《富楼那请问经》云:“自身不谋诸资财,即使获得也舍弃,今起唯求深佛法,护持清净之戒律。”真正的智者应唾弃名利,崇尚佛法与净戒。如果一个修行人仅仅具有世间名利,那即与气球一般,无有丝毫实质。世事幻象不过是镜花水月,“功名一枕黄粱,佳人一堆白骨。”只能成为流转的因。
  壬午年四月初三  
  2002年5月15日  


  金  语
  听说红原的根敦堪布不顾年老体衰,专程从几百公里以外赶至成都,前来看望法王如意宝,我连忙赶到他下榻的农机招待所407房。
  那是一间十分简陋的双人房,除了两张陈旧的木床,一张摇摇欲坠的木桌以外,房间内别无长物。尽管如此,他老人家却满脸洋溢着如处天境般的笑容,虽然年界七十,脚不方便,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我曾在学院于其坐前聆听了《宝性论》、《中观庄严论》等13部大论,他对我恩德至深,我永远也忘不了他手拿长长书夹的瘦小身影。
  他年轻时曾在各地求学参访,精通显密经论,但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当时在学院的住房离我的木屋不远,时常在深夜两三点,当我一觉醒来时,他的窗户已透出了昏黄的灯光。每次我蹑手蹑脚走近偷看,他都是在全神贯注地钻研经论。记得那年上师从新龙回学院,熙熙攘攘的迎接人流中,惟独他仍手捧经书沉浸于书的海洋之中,显得那么卓然独立。他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时时以他为榜样而不敢懈怠。
  我们倾心交谈了很久,他一直用和蔼的目光看着我,使我感到一种深切的温暖。他说他现在一直假装生病,对一切外事不闻不问。整天待在家里,一心一意只管念咒,十分悠闲。侍者告诉我说,上师自去年到北京高级佛学院传授宁玛教法回来,直至前几天,一直闭关止语。他在门口写着:“我病得非常严重,请勿打扰。”他们准备明天上山,后天又开始闭关。虽然我不知道他修什么法,但估计应该是无上大圆满。
  他的现状令我异常羡慕。如今的我常常不得不受制于外界环境,但虽然身在城市,心却时常驰往寂地;虽然口中胡言乱语,心里却渴望着止语;虽然内心恒时起心动念,却向往安住的境界。不知晚年能否遂愿,可以像他那样静心修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精力充沛时应博学多闻,一旦法融入心以后,就应象他那样实修。如果一直停留在表面修善的分别妄念中,何时才能安住呢?
  壬午年四月初四  
  2002年5月16日  

  爱  箭
  藏族有句谚语:“草地上中了箭,很容易拔除;心中了爱箭,就难以自拔了。”
  爱欲,是会给人带来痛苦的利箭。佛在《出曜经》中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难怪西方人也将爱情比喻为丘比特的箭,虽然无数文人用美文嘉言赞叹褒颂过它,但只要是箭都会有危害的。《本师传》云:“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离爱无怖畏。”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恋是产生痛苦的根源。且不论爱别离苦,即使形影不离的恋人,也会因彼此执着而引生无穷痛苦。美色如霞转瞬空,弦歌似水弹指灭。世间情感如同朝露,转瞬即逝。深陷爱河而难以自拔,只会徒增烦恼的牵绊。
  如何才能得以逃脱呢?佛经中的一段公案将此答案告诉了我们:曾有一驯象人将千辛万苦驯服的大象献予国王,当他与国王骑着大象去到森林里时,大象因嗅出母象气息而狂奔不已,国王责怪驯象者,他回答说:“它的贪心增长,铁钩及绳索皆无能为力,我只能调服它的身体,却不能调服它的心。”“那么此等众生的身心何人皆能调服呢?”“惟有佛陀!”
  的确,牵缠俗缘溺爱河,惟有佛陀拯救之。《楞严经》也有“入大爱河,令汝解脱”之说。要逃离爱河,免中爱箭,解除怖畏,惟有修习佛陀的教言。
  苏轼也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欲救众生于轮回之苦海,必须先斩断儿女情长之束缚。
  在漫长的人生中,遭受爱箭痛苦的人有多少呢?
  壬午年四月初五  
  2002年5月17日  


  勿  扰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时光飞逝如电,一去而不复返。从获得暇满人生,至命归黄泉,匆匆几十年,转瞬即逝。世人也有“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的说法。对于修行人而言,爱惜时光更是极为重要。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生为一婆罗门,在一静处修炼,帝释天为其所感,欲赐悉地,婆罗门回答说:“我没有其他愿望,如果您要赐,就赐予我您不来的悉地吧,否则我会因您来而导致散乱。”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打扰他是对他最大的恩赐。
  有位居士也曾告诉我,他最怕别人上门或打电话,特别耽误时间。
  学院的一位堪布也说:“为了怕别人趁上门办事之际,谈论没完没了的话题,我宁可走很远的路到别人家里,办完即归,不致耽误时间。”
  真是这样,对时间无所谓的人,感觉与人交谈是一种享受。真正了知生命无常,暇满难得的人,却宁可舍弃财富也不愿空耗时光。
  那公巴大师说过:“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了解彼等从当初直至后来是如何实践的。只有这样,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诓骗的啊!”
  世间的文学家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也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岂不是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即使你不能自己修行,也千万不要谋害其他修行人的生命财产!
  壬午年四月初六  
  2002年5月18日  


  表  演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舞蹈者。他们的舞蹈有的精彩非凡,扣人心弦;有的却平淡无奇,索然寡味。什么是最优美的舞姿,世间与出世间的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在国际舞台上可谓辉煌一时,他曾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在联合国一手持枪,一手持橄榄果为和平而宣誓。虽然世人对他的举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他也算得上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了。
  如今72岁的他,虽然已经被关押在战火飞扬,濒临倒塌的房屋里。仍然十分珍惜时间,十年来一直坚持晚睡早起,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为他的“和平”而战。甚至不愿意为刮胡子而耽误时间。他说:“每天用15分钟刮胡子,一个月就是7个钟头啊!”且不论他的努力是否有价值,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现在的人,白天忙忙碌碌地在人群中打滚;晚上迷迷糊糊地在被子里昏沉;中间罗罗嗦嗦地在闲谈中度过。一天有多少时光用于修行?若能每天早起1个小时,晚睡1个小时,一个月就节约了60个小时,舞蹈者为了跳出动人的舞姿,都不惜勤学苦练,一个修行人没有珍惜时间的概念就太不合理了。
  修行人也应慎重选择自己的角色,不要做表面的修行人。仁达瓦说:“通过精进闻思并断除今生贪执而修,除此之外,再没有令诸佛菩萨欢喜之事了。”
  生、旦、净、末、丑,不仅仅囊括了世间之人,也包含了各色各样的修行者。表面行善,实无修持的人,只能成为徒增笑料的丑角,甚至不如丑角,至少丑角可以给人带来愉快,而这些人不但于己无利,也祸及于人。
  在扮演一个修行者的角色之时,是表演外在千姿百态、哗众取宠而内容空虚的舞姿,还是内在实修实证但外表却平淡无奇的舞姿?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壬午年四月初七  
  2002年5月19日  

  常  乐
  如果一个人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痛苦自然可以转化。遭遇任何违缘和障碍时,让心放松是得快乐的秘诀。藏巴加惹说:“心若精进地去执着,痛苦和贪瞋永无间断,若了知令自心放松的方法,快乐将永不分离。”
  恰尔卡·益西多吉大师是藏地有名的大修行人,他精通显密,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创建了恰尔卡,并摄受了900多位僧人,住世75年,他曾对弟子告诫道:“恒常令心快乐,时时刻刻观修心,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对一切众生有报恩之感,这就是修行的殊胜窍诀。”修行人应随时随刻都保持一颗安详的心,行住坐卧都应观心的本性,遇到痛苦不怨天尤人,遣除我执,修习四无量心。即使作了噩梦,也应观修空性,没有必要想方设法遣除,对一切都应不执着。
  卡巴格西说:“若不知取舍,所作所为永无快乐之时;了知取舍的智者,遭遇违缘也会成为助缘。”所以,要获得快乐,必须要有正知正念,要了知取舍。若不知取舍,一切皆是徒劳,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增上苦恼。
  朗日塘巴格西说:“在寂地朴素无华地生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积资;昼夜行持善法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找亲友;在卧榻之上调服自心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随顺他人;令师生喜以修行供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求利养;以布施的方式保护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念诵猛咒。”
  心动神疲,知足常乐。如果具足正念,即可在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里,散播出快乐的心雨;制造出安详的氛围;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壬午年四月初八  
  2002年5月20日  


  重  要
  所有的大恩上师,无论是集体开示、还是单独传授时,都非常重视并再三强调增长善根的唯一窍诀——三殊胜。
  华智仁波切曾谆谆告诫弟子:“修持善根无论大小,若以方便摄持,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能令此善根日日增长,称为结行回向殊胜。一切善法以这三种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曾叮呤后人:“加行发菩提心离小乘;正行灭实执知无自性;后行道用三轮净回向。”《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中也说:“无论作任何善事都应以加行菩提心殊胜、正行无缘无相智慧殊胜、后行如梦如幻回向殊胜摄持,应当了知若与三殊胜相联,即是所谓的随解脱分善,成为佛道之因,相反,若未以三殊胜摄持,则是所谓的随福德分善,获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后便会穷尽。”
  所以,如果想获得佛果,平时在行持善法,如:念颂、供养、看书、放生、顶礼等以及行持哪怕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善法,也应当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将如同滴水汇入大海,乃至菩提,永不枯竭。回向菩提,十分重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此善根唯为成佛而作回向,莫为获声闻、缘觉果及其他果而作回向。”
  可惜虽然我常常这样给别人讲,但自己在行持时却常常忘记。真是很惭愧。喇嘛钦!
  壬午年四月初九  
  2002年5月21日  


  谨  慎
  在密宗修法里,恭敬上师,对上师有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第八世噶玛巴(1507-1554)是藏地政教合一的大领袖,也是修行圆满的大上师。他曾说道:“不管什么样的上师,即使没有信心,也不要观他的过失,更不能说他的过失。如果别人说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听。即使听了也不要认为是真实的,哪怕真是这样,也要想这是上师的密意。并且随喜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增上信心。”又说:“平时应观察自己的相续,若无悲心和证悟空性的见解,即使是上师要求自己造恶业等非法行,如果暂时放弃,也未违背上师教言。一些人说只要依止一位上师即可,不需其他任何上师,这种说法是被着魔的颠倒非理所染污的表现。历史证明,无数的大德依靠多位善知识,以种种供养、承侍、积资的方式而成就。此种事例不胜枚举。”
  萨迦班智达也说:“如果没有依照佛法,即使上师的话也可以不与理睬。”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有类似说法。
  不过我们也应提醒自己,上师的密意无法揣测,所做之事是造恶业还是利众实在难以断定。认真思维,方可抉择。千万不要轻易舍弃上师,因为上师是严厉对境的缘故。舍弃上师,必然遭致金刚地狱的严惩。谨慎为妙啊!
  壬午年四月十一日  
  2002年5月22日  


  钥  匙
  不论开启任何宝库的大门,都需要钥匙。
  开启佛的语言大宝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钥匙。否则,不论你如何念:“芝麻芝麻开门!”宝库的门也绝不会为你洞开。
  大慈大悲的佛陀,无论说什么话,都有内、外、密,直接、间接等不同层次的含义。各种意乐根基的众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种特异的语言表达能力唯佛具足。其他的人,不论你是智慧渊博的学者,学富五车的专家,闻名遐迩的智者,甚至断除烦恼的阿罗汉,也不可能具有如此通彻万物的语言。
  因此,佛陀针对无边无量的众生,也会有开许和遮止,一说多,多说一,决定非决定,显现与空性等看似矛盾的多种说法。有智慧的人详细分析,不但不矛盾,而且有很深的意义。《赞佛语颂》云:“开许或遮止,汝说一或多,有时说决定,有时说不定,相互皆无违。”了知此义后,便会用智慧抉择佛的金刚语,抉择了义不了义,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
  开启佛语宝藏的钥匙,就藏在遍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第八品的字里行间。
  只怕现在的人们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去寻找。
  壬午年四月十二日  
  2002年5月23日  


  口  红
  偶尔在杂志上读得一文章,叙述一女工每月工资500元,却用300元买回一支名牌口红,令我感慨不已。且不论她本月开销如何支付,以如此高价买如此之物实在可惜。
  对于浓装艳抹,我向来不以为然。世间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之说。为区区一只口红,花费300元,真不如用来放生、供养或者买书,要知道,世间粉妆玉琢的一切,终将烟消云散。无论你如何将自己粉饰得“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使红润的容颜转为枯槁面容,乌黑的头发变为星星白发,如苏东坡在《秋声赋》中所云:“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到头来,仅落下一堆白骨。
  任何一个具智之人也不能使自己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惟有增长自己的智慧,修正自己的品德,才是世上最庄严之饰品。将时间和金钱用于修饰外表不如闻思修行,谁不对举止闲雅的僧尼生起敬重之感?谁会觉得鸡皮鹤发、慈眉善目的老者有碍观瞻?如果通过修行发现自心的本来面目,才是令人视而不厌的美。不辨真正的美丑,实为当今世人之悲哀。我多想告诉世人:“应当放弃毫无意义的修饰,寻找真正的美。”
  壬午年四月十三日  
  2002年5月24日  


  建  议
  如今,许多高僧大德们在汉地建立了许多佛学院。无论是两年预科,还是四年本科,甚至研修班等,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这些学院戒律清净,教学有序,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涉及显宗的各大经论。为各地寺院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僧才,实在值得随喜、赞叹。
  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当中往往将世间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作为学习的主要课程。实在令人遗憾。的确,为了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应该学习世间理论。藏地佛学院也有大小五明学科。但如果将世间知识放在首位,实在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而且,很多教学都只讲理论,不谈实修,许多出家多年的僧人,尚不知如何调服烦恼,更遑论调心。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弊端。
  另外,很多佛学院都聘请在家人担任法师。使我不得不看到在家人坐在高高的讲台上,出家人恭敬地坐于下端的情形。让分别念厚重,执着心很强的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当然,有许多在家人知识渊博,修证很高。维摩诘就是以在家人形象度化众生的。但为什么不能培养一批出家人胜任此担呢?这也更符合佛教的历史传统。我想,即使改革创新,也没有必要抛弃这一规矩,汉地也不至于人才匮乏到如此地步吧!
  今天于此胡言乱语一通,有否价值还望有智者思维。
  壬午年四月十四日  
  2002年5月25日  


  烤  肉
  偶尔听得一新鲜吃法,实在令我瞠目结舌,据说此为日本人发明的“烤肉”。先将待毙之牛捆严,再以一木板很击其臀部,直至其肿胀至每一毛细血管均充满血浆。取其臀部之肉,用于烧烤,其味鲜美无比。说此之人津津乐道,唾沫飞扬,仿佛已闻到牛肉之“芬芳”。我想,那些在享受烤肉的人们也一定红光满面,神采飞扬。何曾想到牛之惨状?
  想起不久前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消息。日本人发明了一种“盆景猫”,将年幼之猫置于玻璃瓶中,上面以玻璃管导入营养液,下面以玻璃管导出排泄物,猫长大后,充满玻瓶,便形成各种形状的“宠物猫”,据说,该“宠物猫”一上市,即供不应求。有谁为可怜的猫将在狭窄的玻瓶内度过余生而生起一丝悲心呢?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不知白居易的这首诗能否唤醒一些麻木的心灵。即使世人看来低贱的动物,也同样具有感觉器官,同样拥有妻室儿女。为何这些人竟没有一丝恻隐之心?而且,因果报应不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顾死后即将面临之下场,实乃愚夫所为。
  我实在无意贬低日本人,但如此发明实在令人遗憾,为何人类的历史总挥不开干戈的阴影?为何互相残杀的悲剧总是周而复始地上演?“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也是众生之共业所致。如果前世没有亏欠,也不致遭如此果报,自食其果,实在无法抱怨。但冤冤相报何时了啊!我奋臂疾书,望世人能明鉴此理。
  壬午年四月十五日  
  2002年5月26日  


  梦  影
  身居荒僻山野的人,向往城市的车水马龙。
  而久居城市的我,却怀念山间的清净生涯。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关掉台灯,闭上眼睛,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在梦境中,我住在一个寂静山洞里。洞内简朴整洁,洞外花繁树茂。飞鹰在空中翱翔,微风在山间吹拂,松鼠在林间窜动,溪流在丛林欢腾……。格桑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着动人的色彩;树叶在朦胧的雾中,淌滴着晶莹的露珠;我象无忧无虑的孩童,了无牵挂地生活着。
  日子一天天地飞走。一天,一只小猴出现在我面前。我赶紧拿出最好的食品,款待这唯一的来宾。吃完后,它却怎么也不愿离开。也许,是和妈妈走散了;也许,它妈妈被猎人捕获了……。总之,我不得不收养这只可怜的小东西。
  在我不厌其烦的调教下,它学会了磕头、供水、供香……。每当我看书、念经时,它就在一旁玩耍,从不捣乱。偶尔不听话时,只要我一吓唬,它便老老实实地去顶礼。我们吃着同一口锅煮熟的饭,在同一块石板上休憩。无论我到哪里,它都形影不离。它给我的修行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从未扰乱过我的心。
  一天,我到山下去背粮食,命令它看守我们那并不需要看守的家。它可怜巴巴地蹲在门口的石板上。当我走了很远,回头眺望,仍能看见它孤独的身影……。
  忽然,梦醒了。山洞小猴都不见踪影。因为担心无人照管的小猴,也因为怀念山洞的清净生活。我努力想再睡着,回到梦中,但怎么也无法入梦。
  《世尊传》里曾有一公案,讲的是一寂地修行人,养了一只大象,遭到帝释天严厉苛责。看来修行人是不能养宠物的。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十分怀念那只梦中小猴,它可能正在耐心地等待我呢!
  壬午年四月十六日  
  2002年5月27日  


  感  慨
  不管是出世间的大成就者们,还是世间的大智者们,往往在生前会遭遇无人理睬的尴尬。仿佛他们的功德在临死之前并不存在似的。
  一次,智悲光尊者在山上静修,在见到无垢光尊者的幻化身时,不解地问道:“全知大尊者,我多年来一直祈祷,为何您今天才现前呢?”尊者回答说:“你们现在都说我是全知,我在世的时候不要说是全知,连基本的吃穿也很困难啊!”
  的确是这样,一个具德上师生前常常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在摄受弟子时,弟子也并不知晓上师的功德,一旦上师辞世,方忆念起上师的伟大,但却再也见不到上师的身影,只留下无穷的追忆与悔恨。
  大恩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也曾说过:“我死了以后,你们对我的信心会增上。不仅仅是我,许多人都是同样。”
  世间也是这样,常言说:“良马易得,伯乐难求。”在智者尚未被人发现之前,其生活状况都是异常窘困的。
  贝多芬——这位连接古典和浪漫乐派的音乐巨匠,生前却遭受了诸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以致于写下《一文钱随想曲》,其手稿上写有:“为丢掉一文钱而愤怒,以随想曲的形式发泄”的字迹,可见其当时困顿交加的状况。舒曼曾为此感叹,而写下了一篇精美的散文。
  写下千古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生前也是过着“划羹为食”的穷酸生活。
  古往今来,能象刘备那样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又有几人?无数的英雄们都留下了怀才不遇的哀鸣。
  生前不予重视,死后即使大肆渲染其丰功伟绩又有何用?
  尤其是修行人,更应当在上师在世之时,意识到上师的珍贵。
  壬午年四月十七日  
  2002年5月28日  


  二  谛
  很多对佛教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的人,都喜欢摇头晃脑地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当问他什么叫空,什么叫色时,却一问三不知。最多以为色就是颜色或者女色,空就是什么也没有。
  掌握“色空不异”的道理十分重要,不论声闻、唯识、中观还是密法,都离不开二谛正见。
  《中观根本慧论》曰:“正见是胜义,世俗是虚妄。”法界基的本性是觉空双运,什么皆不成立当中,什么都可显现。众生因无明障垢,徒生戏论,而致流转生死。若能对明空双运法界本性,生起真实信解,获得甚深安忍,则会现前清净的大光明境界。
  藏传佛教对此非常重视。 辩论的课题也大多围绕此论点而展开,对胜义世俗二谛的分析也十分透彻,宁玛巴的大德们在认识二谛方面,留下了大量殊胜的教言。
  龙钦巴在《心性休息大疏》中说:二谛并非如同牛的两角般分开存在,见到世俗谛实相时,犹如水中所现月影,月影显现为世俗,月亮无实有为胜义,此显现与空性无二,称为二谛双运。
  不仅中观,无上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也是对二谛双运的进一步阐述。《胜乘宝藏论》云:“从世俗显现分称为任运顿超,从空性胜义分称为本来清净。所谓二谛,并非异体,是同一本性,不同反体的关系,如同一人既是婆罗门,也是具戒者。”荣素班智达也说:“证悟二谛无二,能了达法与法性无别,此人可称为具大圆满见行者。”龙钦巴与荣素班智达这两大车轨的大圆满祖师的诀窍,相信对于具备信心与智慧的人来讲,是十分珍贵的。
  智慧是成就的因,善法是成就的助缘,修道时,于胜义谛中修持般若智慧,世俗谛中勤积如海善法,福慧二资不得偏废,须互相摄持,方能成就无上之菩提。
  壬午年四月十八日  
  2002年5月29日  


  离  世
  窗外肆无忌惮地灿烂了一个春天的花朵开始凋零,满地落英缤纷,被车轮碾作泥、行人踩为尘。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那么短暂,一瞬、一刹那、一眨眼间就飞逝而去。春花萎落、秋叶飘零,示现了宇宙的无常;红颜易衰、青丝成雪,示现了人生的无常。
  如果我们不能从大自然所昭示的真谛中预知死亡的无常,在如露如电的人生中,空耗暇满,为无明绳索所缚,贪执世间财物及亲友,对死亡毫无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有千变万化的丑态上演。如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因执着于多点了一盏灯而死不瞑目。
  如何安度人生、迎接死亡,佛陀为我们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只要择其一而不懈,条条道路通罗马。
  若能通达生死涅槃本自平等,诸佛不生不灭,心佛无二无别,念念安住实相,心心契合佛意,以佛知见,观自心性,则能越诸瀑流,永断无明,究竟解脱。
  对于没有修持至如上境界的薄地凡夫,麦彭仁波切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言:“如没有以上境界,仅依随念释迦佛一次,也能往生极乐刹土。”所以,无论释迦牟尼佛还是阿弥陀佛,只要有信心,临死之前强烈祈祷,就一定会往生。但是,如果强烈地贪恋世间的财物、亲人,即使你多年持咒,也将功亏一篑。
  壬午年四月十九日  
  2002年5月30日  


  人  海
  拥有各种肤色、言说各种语言的人,汇集成了无边无涯的海洋。有的人熟知水性,成为风口浪尖的弄潮儿;有的人随波逐流,成为淘汰的沉淀。看人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观世间几度沉浮、无终无尽。总是在不停地忙碌奔波,随业流转。令我不禁望洋兴叹:唉!可怜的世人!
  大善知识桑莫瓦大师是修习《那诺六法》的成就者,他精通显密,具有神奇莫测之神变神通。并创建拉普寺,培养了大量传人。可谓心德流播于天下,法雨沐浴于四方。他说:“世间八法对于我们世间众生而言是极为普遍的。其中,对快乐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之众生的共同行为。于此大地之上,所有的众生都在为自己所希冀的快乐而东奔西跑、昼夜颠簸。
  其实,一切快乐的根源都潜伏着痛苦。所以,我们不应该面对快乐就欣悦开怀,值遇痛苦就灰心丧气。如果为了今生的快乐,而花费大量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势必埋葬自己的来世。如果象这样贪图快乐幸福,则无论是修法还是做世间的任何事务,都是追求今生、沉溺于世间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啊!大家应当深思!后人也应以此为借鉴,审慎思维,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劳碌身心所追求的一切,却如水纹般稍纵即逝,克怎巴云:“若未究竟舍离贪欲念,此生琐事则如水波纹,一波方平诸浪又兴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萨迦班智达也云:“心思繁杂则令散乱众,事务接踵而至恒忙碌,诸等皆需渐次受诱惑,如此虚耗人生可知晓?”
  可见,不论你在人海之惊涛骇浪中如何搏击,终将被击得体无完肤。一个明智的人应远离事务的束缚,如《虚空藏》所云:“抛弃家庭与依靠,逐利琐事极寡鲜,行于寂静之深山,俨若野兽般生存。”
  不要希求在茫茫人海中作一朵耀眼的浪花,速速逃离才是明智的。
  壬午年四月二十日  
  2002年5月31日  


  六  一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看着街上天真活泼的儿童们,令我想起我曾度过的儿童节。
  在十五岁之前,因为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正规教育,从没有人告诉过孤陋寡闻的我世上还有儿童的节日,直至我十五岁上了小学。
  记得那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我这个已经称不上是儿童的“儿童”,混迹于一群真正的儿童当中,唱着歌,等待着附近的牧民送来我们渴望的酸奶。因为我的年龄太大,我的个头几乎和老师不相上下,却不得不装出“儿童”的模样。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滑稽。后来,我转入了宗塔中学,也意味着我“儿童”时期的结束。
  如今,我已迈入不惑之年,了无牵挂、无忧无虑的赤子生涯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令我庆幸的是,我已跨入佛门,并得遇良师,使我在有生之年能时时沐浴佛法的甘露。
  不知儿时的伙伴如今怎样?他们是否也如我一般幸福?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又有几个能享受佛法的甘甜?答案一定不会尽如人意。很多儿童因缺乏正确的引导,终如其父辈一般,为业惑烦恼所牵,空耗暇满。
  我永远不会忘怀自己曾在一个佛教国家度过的一次儿童节,那些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能蒙受佛法甘露熏陶的儿童们,在舞台上用自己所学到的佛教理念演绎着佛教故事和佛教常识,尽管稚嫩,却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善根,使他们不至于迈上通往恶趣的生活轨迹。如果这种过儿童节的传统能发扬光大,传遍全球,那该多好啊!
  壬午年四月二十一日 
  2002年6月1日  


  弘  法
  在当今时代,能够弘扬佛法并具有实修实证的高僧大德十分匮乏,一些没有弘法能力的人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去。其实,弘法也并非象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必须在具有前世的发愿,自己的修证已经获得成就等种种因缘具足的条件下,方可利益众生。
  最近听一法师说,在他所住持的寺庙,很多修行人都因别人的挑拨而离去,心里十分伤心。听了他惋惜的感叹,我多想告诉他,弘法也要随缘。如果具备能力,拥有道场及所化众生,在外因内缘具足的情况下,当然应该尽心尽力以智慧明灯驱散无明黑暗,延续佛陀慧命,宣讲如来教法。如果因缘暂时不具备,则独善其身,向内观极其重要,不一定要强求什么表面上的弘法利生
  当然,在这物欲横流、正法凋零的时代,作为荷担如来家业的佛弟子,敷演大乘佛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认为需有一定成就的人才能弘法,薄地凡夫是没有资格弘法的。其实不然,只要对某种传承或某部经论,比如《俱舍论》很精通,有一定感悟,契合佛意,即使在其他方面没有修证,在断除自利心的前提下,也可以为别人将自己所知所解的显宗教言灌输于人。而且,大成就者也不一定显现成就相,也许,在你我的周围,一些看似平凡的众生,正是大菩萨乘愿而来。在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中,不是也有示现为下劣种姓的吗?
  “未成菩提先度人,此乃菩萨初发心。”弘扬佛法也不一定要建道场,并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有缘的人,令其相续中对佛法生起哪怕一丝一毫的信心,其利益也是无量的。
  壬午年四月二十二日 
  2002年6月2日  


  风  灯
  见解不稳固的修行人,对三宝的信心,犹如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熄灭。在遭遇违缘时,往往会退失见修,甚至生起邪见,频造恶业。所以在修行之初,依止善知识,通过闻思,生起八风吹不倒的稳固正见堪为当务之急。当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修,以殊胜智慧断除分别念,安住真如境界的修行者,更是稀有难得,值得称道。
  德巴堪布是我初入佛门的导师,他传给我的前行修法,是我进入修行大海之明灯;他传给我的大圆满法,是从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前辈祖师处传下来的无上至宝。每当看到他那瘦弱的身躯,总是让我信心倍增,他从小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修行,不仅精通五部大论及甚深密续,而且通晓音律、擅长工巧。
  在他28岁至40岁时,正值动乱期间,他虽然被迫放牧和干木匠活,甚至被关进监狱,仍然不间断地闻思修行。放牧期间,他的腰间总是藏着经书,一到寂静地,就展卷苦读;做木工期间,他白天辛苦劳作,夜晚紧闭门窗,于灯下攻读至深夜。
  我12岁时第一次见到他,当时他穿着灰色的衣服,他告诉我说,在此形势下,作为佛弟子,心里对三宝的向往不能舍弃。若想在狂风暴雨中也能护持正念,使信心之灯不致熄灭,必须一心祈祷上师三宝。说完此话,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照在他红润光滑,没有一丝皱纹的脸上。使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83年政策缓和以后,智慧渊博、慈心广大的德巴堪布,就利用他在上罗科玛镇的木工房,开始为大家传法,我的五加行也是在此期间圆满的,并最终在他和日嘎喇嘛座前,披上了出家衣,踏上了一条通往解脱的不归路。
  作为修行人,我能否也象德巴堪布那样,在任何艰难岁月,都能护持佛法之灯长明不灭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三日 
  2002年6月3日  


  遍  知
  遍知无垢光尊者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他的教言字字千金,有缘见闻者实为无量劫所修福德所感,应当生起大欢喜心。
  将扬罗珠江措曾说:“在印度、西藏,虽然有很多智者高僧,但所造论典绝没有超胜于无垢光尊者的。” 无垢光尊者本人也说过:“我所讲教言实在难得,从中很容易得到广深成就法门。”
  华智仁波切也殷殷教诲道:“其他分别念所造论典,越看越增上分别念;而无有造作,超越意识的论典,即使听闻一句,也会无勤生起等持。具寻思分别的论典,学了也是徒劳。无垢光尊者的言教如同如意宝,使人永得平安快乐。所以,他的言教即使是听闻、受持、修持一句,也与如来的言教具有同等的缘分与功德。奇哉!奇哉!感谢三传承上师,见之有缘、修之有福。所谓本自具佛,实在真实不虚。”
  现在很多人整日沉迷于分别念所造的、增长三毒的书籍,为何不多用一些时间,到龙钦巴以其出世间之胜义智慧所开采的智慧宝藏中去浏览浏览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四日 
  2002年6月4日  
  书于翻阅《法界宝藏论》时


  比  赛
  世间的人们总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从国家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到体坛的世界杯、奥运会,再到个人的荣辱得失,无论是扭转乾坤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习惯性地与对方较劲。虽然没有真枪实炮,却处处弥漫着硝烟的气息。名义上是比赛,实质与战争无异。
  为业力所牵的人们,整日为竞争而奔波,不但搞得自己疲惫不堪,而且常常因此而将目标定得遥不可及,预定的目标难以企及,从而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当中。当看到周围的人升迁、发财、出国甚至买一件衣服,都会生起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并千方百计超过对方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引发经济犯罪率不断上升,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近听一位去拉萨朝圣的人讲,在桑耶附近的亚玛龙,有一位叫雷工的修行人,他已念了一亿莲师心咒,他告诉去看他的人说,这里山青水美,山洞里冬暖夏凉、山泉清澈甘甜、吃糌粑也能品出甘露的味道。真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在。想起那些忙忙碌碌的世间人,为五斗米而折腰,整日劳作却烦恼增盛,真是可怜。
  其实,一些名相上的修行人也喜欢观看和参与比赛,承受比赛所带来的痛苦,却不喜欢独自修行的快乐。常常奔波于一些表面的所谓善法,内心却为名利所诱而躁动不安。
  作为修行人,我能否也象雷工一样,舍弃世间名利,安住法乐。任世界万千变幻,永保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五日 
  2002年6月5日  


  酸  奶
  一到夏天,酸奶就成了草原上最美的佳肴。家乡人常爱说一句话:“如果夏天没有酸奶喝,草原上的美景都仿佛缺了颜色。”谁家因为没有牦牛而喝不到酸奶,将是令人沮丧的事。
  同所有牧场上的人一样,我对酸奶也情有独钟。因为远离家乡,来到汉地,前几天还心想:这个夏天可能喝不到酸奶了吧?没想到,今天一位居士给我送来了汉地制作的酸奶,居然味道和草原上的酸奶不相上下,有的还在里面加上了水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上师一起吃酸奶的情景。
  那是在2000年6月28日,当时法王如意宝正在南山闭关,并为部分藏族喇嘛传讲大圆满。我带领一群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大陆的四众弟子前去拜见法王。当我们的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跋涉到南山顶时,满车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太美了!”的确,上师的小木屋在满目的缤纷花朵和蓝天的衬托下,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一幅绝佳的风景图。
  我们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拜见了上师。那天上师也显得格外高兴,他让人拿出酸奶,在我们每人手上分了一份,他自己也分了一份在手上,并告诉我们说:“这是我年轻求学时最好的食物,今天也分给你们尝尝,这里没有碗,但作为修行人,要不怕艰苦,我们以手为碗,一样可尝出酸奶的美味来。”说完,他就带头津津有味地吃着手里的酸奶。我一边吃着酸奶,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如涌泉般喷薄而出。
  至今,那天的情景仍象昨天的事情一般清晰。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再跟上师一起坐在草原上品尝酸奶的美味。
  壬午年四月二十六日 
  2002年6月6日  


  佛  法
  如今,能够真正了解佛法并如理行持的人实在寥若晨星。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对佛法不但没有系统的认识,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却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在行持佛法,岂不贻笑大方?
  在佛教历史上被称为第二佛陀的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曰:“佛教有两种,教法与证法,以说取教法,以修取证法。”也就是说,以听闻讲说的方式获取教法,以修持的方式摄取证法,教法与证法,涵盖了佛法的一切内涵。
  为了佛法能长住于世,必须借助于经论,《天子如意请问经》中云:“诸法经论两种摄,善说乃其密意释,以之于此世界中,佛法能得长久住。”无数的前辈,为受持弘扬佛法,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三藏教法,使我们得以闻听佛性之义,而得了悟:众生因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以致由惑造业,因业受苦。
  如果没有教法的指引,则如同没有日月灯光作为航标,使我们只能无休止地辗转于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也使我们如同没有向导的盲人,只能在三有的荒漠中徘徊,即使精疲力竭,也永无出期。
  当了悟轮回原由之后,就应当实修实证,令戒、定、慧三种证法与心相融,以之消除惑业,增长福慧。
  佛性虽然本具,却如同矿石中的黄金,木柴中的火焰,稻谷中的稻芽,如果不经过一番冶炼、钻磨与种植,则永远不能获得其成果。如果了知其理而不实修,终如说食数宝,不能得其受用。于长劫轮回苦海中,轻易地将千载难逢的解脱大舟放弃,始终不得解脱。
  教法与证法,二者不得偏废,通过教法获得正见,并在此基础上实修证法,才是真正的行持佛法。
  壬午年四月二十七日 
  2002年6月7日  


  木  碗
  诺尔巴堪布在厦门植物园的木碗专卖店,买了一个木碗送给我作为礼物。木碗本来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木质纹理,在表面刷了一层本色清漆之后,更显出一种古朴意趣。我特别喜欢它,一直用它吃饭,好象什么东西盛在里面就成了甘露一般。随着贪执木碗之念的日益增盛,令我想起华智仁波切的一段故事。
  将扬钦则仁波切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也十分喜爱它。
  当他去拜见钦则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也一定很执着吧!钦则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着,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着!”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心中豁然开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着。
  作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修行人,更应抛弃对娑婆尘世一切名利的贪执。前人曾教诫云:“不结良因与善缘,苦贪名利自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如果不结下与佛法的善妙因缘,只是因苦苦地贪恋世间名利,而枉自担忧,备受煎熬。殊不知,一切自己所拥有的金银财宝,不过是让你暂且看守几十年而已,又何必执着呢?萨拉哈巴也说:即使芝麻许的贪执,也是轮回的因。
  所以,我们应以如出囹圄、如弃枷锁般的厌离心,抛弃一切贪执。否则,不论你如何精进,终将徒劳身心。
  壬午年四月二十八日 
  2002年6月8日  


  会  死
  无等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秋雍,是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乞求传法,成就者什么也没传。经过再三的请求,成就者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并告诉修行人:“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康巴人听完后,依此教言精进修持,终获成就。
  作为修行人,应时常忆念死亡,印光大师在他的禅堂里,挂着一副很大的“死”字中堂,并时时告诫后人:“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可见这些成就者们对死亡的重视。
  前辈的成就者们,为生死之大事,历尽千辛万苦,以坚固的信心、勇猛的精进心,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见性。
  只可惜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之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以为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我等无始以来,因由二取执着,而迷失本来面目,原有光明被妄想覆盖、尘劳缚着,以致长期流转生死苦海。人生若不悟禅道,难越生老病死关。如果想重见光明,永脱生死,必须下一番功夫,“宝剑砺从锋芒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放下一切,时刻忆念死亡,苦苦修习,方能嗅出本有的菩提芬芳。
  壬午年四月二十九日 
  2002年6月9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