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与净土法门 (续)
知识经济时代与净土法门 (续)
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王传宗 徐孙铭
“若大家不苦心孤诣于佛法,必被外道埋没。佛法要灭,内部灭于邪见、经忏,外部灭于外道。”[i]这是台湾西莲净苑开山、当代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智谕法师对于末法时代佛教存亡的忧患意识和弘扬佛法的清醒认识。他关于“八宗并重,导归净土”的论述和实践,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弘扬净土法门的楷模与殷鉴。
智谕上人(1924——2000),俗名徐曙明,祖籍山东博兴县,民国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公元1924年12月8日)出生于北平市。父文华,母王氏。年轻时手不释卷,后投身军旅,二十岁时随军来到台湾,在军中担任政工工作。他精通儒道之学,广泛涉猎、研究世間学问,可以说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军人。一九六九年,他四十六岁,从军中退役,义无返顾,投身佛门,从松山寺道安长老披剃。不久,在台北三峡镇横溪的荒山野岭创建净土道场西莲净苑,树起“持戒念佛”的法幡,倡导“八宗并重,导归净土”的修学原则,制订 “先深后广,深入弥陀愿海”的修学方针,矢志行在弥陀,归心净土。净苑法缘殊胜,住众从三人逐步增至八十多位,从只有念佛会大专青年听经,到五个讲堂莲友鼎力护持,法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越加圆满。他所撰写出版的有关净土法门的著述有六十多种,不只在台湾、大陆(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经常播放他佛七讲话的录音)弘传,而且在海外,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相当风行。其代表作有《缘起法泛谈》、《般若义理的探究》、《性缘问题之申论》,主编《般若藏汇粹》等。1998年他的著作全部在互联网流通。他的《佛七讲话》CD与VCD版及其他著作也在南洋及世界其它地方广为传播。2000年11月14日圆寂,住世七十有七,僧腊三十二。
一、知识经济时代净土法门之殊胜
关于净土念佛法门于当今社会的殊胜,智谕上人有很多精辟的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精神上的迷失十分严重,惟有佛教净土法门应机最广。智谕认为,法门无高下,关键看它是否与当今时代、当今众生相应,是否方便。眼下佛教其它各宗不兴盛,原因不是说其它宗门不对,只是现在末法根机与净土宗更相应。上人认为中国八大宗中,除密宗、净土宗应机广大外,其余各宗多是上根人得益,中下根人难蒙熏济,而弥陀净土应机最广。所以,西莲净苑明确以“八宗并重,导归净土”为宗旨。
智谕上人以亲身深切感受念佛法门殊胜而出家,以深信弥陀净土而修行,以情愿担当弥陀孤臣之愿力而弘扬净土。
智谕和西莲净苑在修学方面,涉猎很广,八宗并重,不是只学净土的经典。但学其它宗教经义,是为修持净土而学,以导归净土为目的。“可取的导归净土,不可取的要经过正见、正思惟简择,才是明智之举。”他说:
比如我们也用禅宗、唯识宗弘扬净土,可是有所简择。禅宗有一句话说:“念佛一声,洗口三日。”我们不能采取。这并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方便不同,自有差别。再比如我们用圆成实性说法,那不都是唯识宗的东西吗?可是唯识宗求生弥勒净土,我们不能采取。我们是求生弥陀净土的。[ii]
他在弘扬净土时,是用八宗之法去弘扬。对外讲经弘法中,净土之外,如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没有不用的。但引用其它各宗,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净土。在实修行门上,“解依八宗,行归净土”。学其它宗法,是为了更好地慧解,乃至发展净土义理。无论你怎样妙用八宗,在实修上必须落实于净土行持。
上人强调修净土法门,要导归净土,因为只有阿弥陀佛佛号可以救我们:
学宜广,修宜精。……学一切经,学一切律,要培养这一声佛号。命终时,天崩地裂,千经万论一点用不上,唯有一声阿弥陀佛号用得上,可救我们。
临命终时,救你的,不是千经万论,是那一声阿弥陀佛佛号。[iii]
知识经济时代,众生对于物欲的追求特别强烈,修念佛定就是诊治这些病患的良药。温饱思淫欲。如果淫欲伏下,得定开慧;色思一断,禅定就起。智谕认为,经上说,色思想若伏,还没断,仅仅伏下,禅定就生。大家末法时期,不能得禅定,就是被色思想害了。我们说末法时期众生根机差,主要差在这个地方。如果色思想一断,禅定就起。如果色思想不断、不伏,想得禅定,那是骗人,那不可能[iv]。
而念佛也是修定,是无出定入定的大乘念佛定,是非常殊胜的法门。通常,许多人以为只有禅宗是修定的,或者认为所有修定方法中最上乘的是禅定。智谕上人首先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认为念佛也是修定:
“凡是佛教一切法门,都是不离修定、修慧。念佛法门当然也是修定。”
“修念佛法门要求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换句话说,念佛三昧,就是念佛定。”[v]
上人以它与凡夫禅定相对比中来说明什么是念佛定:
念佛的时候,没有贪瞋痴,称作老实念佛。识心无一动念处,称为定。念佛定,就是用这个功夫。行住坐卧,不离念佛,没有贪瞋痴,叫念佛定;虽然在定中,不妨碍行住坐卧。上班归上班,不妨碍念佛,没有贪瞋痴,在念佛定中;虽在定中,不妨碍你上班。作生意,不妨碍你念佛,没有贪瞋痴,修念佛定;虽在定中,不妨碍你作生意。[vi]
念佛定的高明之处,是只要你再修得深的话,往上追求,它可直截了当“直破无明──念佛定!……破了无明──成佛!”
可是念佛呢,直接了──究竟破!所以说,修念佛法门,称为圆顿大乘。这个行易而证深,横说竖说,我不管四十一品、十一品,也不管你五住烦恼、无明住地、四住地,不管一切法,单提一声佛号,具足了。所以,念佛定超过凡夫定、外道定。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修断出入息、四禅八定,比念佛定差得远了。念佛定比它高,直破尽无明,四十一品全断,圆教大乘嘛![vii]
上人之念佛定,与六祖禅者“无念”、“无相”、“无住”的法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生活节奏加快, 从众生的根性、时空、方便来说,持名念佛最方便、究竟。智谕一九八九年第二期佛七中的讲话,对此有比较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净土宗在中国初创时,多修观想念佛。华严五祖宗密大师,根据经义,立下四种念佛方式,即观想、持名、观像、实相念佛。智谕认为,观想念佛只有大菩萨可以修。他说:
观想念佛要上根利智的人修,根据十六观经说,观想不是胡想乱想的,是观报佛、报土,观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绀目好象四大海水那么大,佛的身量是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那么高。……这唯有大菩萨可以修,不是凡夫可以修的。十六观经第十四、十五、十六观就改变了,佛为利益末法时期众生故,令观丈六金身,就是化佛;可是人临命终时,为苦所逼,观想不起来,所以释迦世尊在十六观的时候大开持名念佛,纵然地狱相现,十称佛号即得往生。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持名即得往生,比观报佛、报土要容易得多了。
而实相念佛凡夫也不容易修:
再讲实相念佛,凡夫不容易修。初学净土念佛法门,难以入手,尤其说实相念佛,经上说,要念到无所有,是名念佛,无所念,是名念佛。凡夫钝根劣智,很容易偏空滞寂。
最后,他“再简择观像念佛,没有持名念佛方便。持名念佛,随时随地皆可念,观像,办不到。”[viii]
智谕认为持名念佛有为其它念佛方式所不容易做到三个优点:(1)是对修行者根性要求的方便,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对钝根劣智就不容易修。(2)是修行时空条件的方便,至少观像念佛就不甚方便。(3)是对关键的临命终时的方便,其它三种方式都不容易做到。在他看来,末法时期的众生,多是钝根劣智人。所以四种念佛中,最方便末法时期众生的,就是持名念佛了。所以善导大师以后,持名念佛被列为正修行,其余的仅为助行。
在七十年代以前,台湾佛教所度化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与女性,而念佛求生净土的多半只是老年妇女,社会上有看法,认为佛教界没有办法度化知识分子。而智谕上人度化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净土法门优秀的僧才、佛学人才。现任西莲净苑第二任住持惠敏法师,就是当年智谕主办的大专念佛会的骨干、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西莲净苑这样一个偏僻道场在二十多年中成了台湾北部地区培育佛教人才的重镇,可以说是他一生为佛教,为净土法门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是末法时代净土法门之殊胜的最有力证明。
二、智谕和西莲净苑倡导净土法门的特色
智谕上人不是一般地倡导念佛,带领念佛,而是以自己高超的见地与实在的心得,对净土念佛法门作出了重要的新贡献。为此,他将“北区大专佛学讲座”改办为“大专青年念佛会”,坚持将西莲净苑办成净土道场;在修学上八宗并重,而导归净土;要求弟子们忠于弥陀净土,修念佛定而证法界身;见人但劝念佛,年年举办佛七;不遗余力弘扬念佛法门。其主要贡献和特色在于:
第一,提出“大观想”的理念,肯定持名念佛之殊胜。
他的“大观想”理念,即是常说的清净心,不生妄想。佛法中,观想有两种。一是因缘观。像十六观经就是因缘观,观它如化。二是直观心性。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皆是直观心性。他指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因缘观、直观心性,都包括了。” 因为一句佛号性相圆具,已十足够用,可直达佛道,不需要再妄想取相,另添方法了。
其关键就是观想不应取相:
如果观想取相,就错了。大观想,是清净心。不生妄想,才叫观想。取相观,皆是妄想。怎么知道呢?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古德也讲过,持名念佛不劳观想。
又引经据典说:
其实观想法门,《金刚经》有两句话,说得最清楚了。第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观想。六祖根据这句话发挥出来,说本来无一物。如果你虚妄取相观,那不成有一物吗?《金刚经》又有一句话,也说明观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皆不出于一句佛号。
何以一句佛号已可直达佛道?因为:
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心住一缘,就是心住阿弥陀佛。 经上讲过,菩萨参禅,唯念一佛。住于佛号,就不住余法,就是无所住;可是念佛号,心里边清楚明白,所以说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出于一句阿弥陀佛。诚心念佛的时候,不取于相。心住一处,湛然不动,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因而“阿弥陀佛就是大观想,用不着再另起观想。另起观想,皆是取相。”
上人对净土法门的肯定与发扬,最后达到一句佛号穷尽万法的程度:“要实在说起来,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一法不在里边。”[ix]正因为这样,他手不离念珠,口不离佛号。出家后,在松山寺,智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手不离念珠,口不离佛。后来他激励新戒弟子时,说自己出家每天拜佛四百拜,念佛五六万声,做事也抽时间念。一九七二年二月,道安长老委以重任,叫他接办台北北区大专佛学讲座,随后,在偏僻的三峡横溪地方,,建起了简陋的西莲净苑,念佛清修。到净苑后,除了讲经、出坡、用斋,上人一定拿着念珠,念着佛号。上人早期的照片,与后来的照片年代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便是一串佛珠不离手。居士请法时,总见他一边解答问题,手中的念珠仍是不停地、有规律地拨动着。有人好奇地问上人:“讲话时,还能念佛吗?”智谕回答:“没讲时就念。”上人凡讲话,一停下来就念佛。
智谕上人一生写了几十本书,水平很高,写得也很快。他说自己写书时是“一声佛号,一个字。”认为“念佛写书。念佛,心不乱;心不乱,才能写书。”的确,念佛已融入上人的行住坐卧之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密不可分了。
晚年长久病苦,行动不便,无法久坐,可念佛从未中断过。总见莲乡他的丈室中,一位安详自在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或躺在床上,缓缓地拨着念珠。不管咳得多厉害,仍会见他手中的念珠仍在不停地、规律地拨动着。直到临终前,嘴唇还一直在轻微地动,口里一直在发出细微的佛号声。
第二、肯定带业往生,光大念佛法门。
一般学佛者也好,净土行者也好,曾对净土法门能否带业往生产生疑惑。若人世只能消业往生,或者说非要消业才能往生,就会令学佛者不知所从,也会使净土法门失去价值而受到重大挫折。为此,智谕一再特别地澄清了这一疑难,肯定了净土行者完全可以带业往生西方。这就破除了末法众生的疑云迷雾,让净土行者能潜心精进,同时也更加突显了净土法门的广泛适应性。
他首先指出,业有两种,有种子业和现行业。其中,种子业是可带业往生西方的,你只要不起现行业,就可以往生西方。“种子的业可以带到西方去,慢慢仗佛力把它消掉。”而现行业不能带,“因为现行业一起,往生的愿心就减少了。”这是因为,西方众生有无量寿,又不造恶业,可以消业:
(种子业)带到西方怎么消掉呢?西方的人民和佛都是无量寿,西方众生没有贪瞋痴恶业,不受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报。不要说是无量寿,我们在娑婆世界只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造恶业,不受恶报,便成佛嘛,何况无量寿呢!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众生多有一生补处。
他进一步从自力与他力来说明,往生西方,有佛力相助,可以带业往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仗佛力往生的。如果你仗自力要想往生佛的清净报土,一定要消业。如果你不消业,不能往生。……我们命终之时靠佛垂手接引,明明是带业。差别处就是靠自力,非消业不得往生,靠佛力可带业往生。[x]
有人说“带业往生”的说法,经文上没说。上人指出:其实经文上有,不能仅仅寻文字相,不体解其实质。他说:
譬如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有文字为证。经上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中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自见金莲华现前,乘金莲华,往生西方。这段经文,就是说这个众生五逆十恶,有三恶道的业障,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即得往生。这不明明说可以“带业往生”吗?[xi]
他关于带业往生的论述,使净土法门更普摄群机,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众生的实际情况,给众生带来更大的希望和安慰。
第三、以般若智慧贯穿净土法门的始终。
智谕要求弟子们维护正法,而“正法是般若”。他说:
苦心培养你们多年,就是希望你们能接棒,深入大乘,护持正法。正法是般若,金刚般若经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要维护正法。只为正法献身献命,不计得失、不计成败[xii]。
一九八五年三月,智谕在公布栏写下“际兹末法,戒律堙灭,出家人务须站稳脚跟,不享受,不浮华,不懈怠,不放逸,庶几于心无愧,复不负十方供养也。”五月,开示“以戒为师”、“严格净戒,西方莲开;不持净戒,阎王入簿”、”集合力量,清楚戒律”。九月,又书写下”学戒、持戒、弘戒;闻法、如法、说法”等等。
一九八七年十月大病。他抱病勉强起床,跟大家讲经,带领修学。他的一片苦心,溢于言表.他说:“我恐怕大家懈怠下去,所以很勉强支持。我为什么这个样呢?我也知道,我休息会舒服一点,可是我可怜末法时期的佛法,眼看没落了,正法无人传。如果我一口气不来,恐怕你们再听到这个法就很难了,所以我不敢偷懒。”[xiii]
正法即般若。正法必须以般若智慧来贯穿。净土法门更是如此。人们或有误解净土念佛法门为“著相”,其实念佛不是著相,而是契入实相。般若即是不着于相,念佛即是直接契入真如实相。
1、持名念佛,直观心性。佛法的观想有缘观和直观心性两种。智谕上人认为,持名念佛既是圆摄缘观,也是直观心性。人们之认为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很高,因为它们能直观心性,而对持名念佛能否直观心性则提出质疑。事实上持名念佛不仅最方便,而且高深、证深,根本不是什么“老太婆法门”,境界低。持名念佛何以高深?就在于它能直观心性。
上人指出:
以无住心与无相法相应,叫作直观心性。要点在你的心一切不住,就是直观心性。心要是不住的话,自然法无相。因为什么原因呢?《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嘛。
而持名念佛就能达到这一境界,因而“心中系住一声佛号,当时起缘观,制心一处,制心于一声佛号之上,是缘观;可是它也是直观心性。”
智谕上人又指出,持名念佛的直观心性,不能光从义理上理解,更重要的是从实地修行上体证。他说:
“这不可从解上去会,你下苦功夫去修行持名念佛,慢慢你就知道了。”
“不像一般人所说的高深理论很多,不是那一回事。你如果真心念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xiv]
何以实地修行能达到直观心性呢?
念佛用功的时候,开始要至诚恳切向往西方,求生极乐。你把你的至诚恳切心念出来以后,信愿行具足以后,自然归入这个佛性。所以,至诚恳切以后,佛性圆现。
……
如果真正把你自己的佛性圆现以后,蕅益大师说,叫心开见自性佛。这时候你从事持修也可以,从理持修也可以。到这个地步,都可以心开见自性佛。宗密大师称之为实相念佛。观世音菩萨法门反闻闻自性,就是说这种念佛法。
归纳起来,持名念佛从缘修开始,深化而达到直观心性:
持名念佛开始缘修,到了这个地步,叫直观心性,深入实相。这就是所谓心开见自性佛,也就是实相念佛,也就是反闻闻自性,也就是把一声佛号销归自性。[xv]
--------------------------------------------------------------------------------
[i] 释智谕 《師父的話》, 西蓮淨苑, 一九九一年,第八七页。
[ii] 释智谕 《夏雨清凉》第一集 ,西莲净苑 一九八七年,第一0三页。
[iii] 同 上,第九六页。
[iv]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一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五年,第二四八页。
[v] 释智谕 《夏雨清凉》第三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九年,第六页。
[vi]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五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九年,第七页。
[vii] 释智谕 《侧闻散记》第二集,西莲净苑 一九九四年,第四一页。
[viii]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五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九年,第三二、三三页。
[ix]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一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五年,第三九一页。
[x]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五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九年,第一一一页。
[xi] 释智谕 《师父的话》,西莲净苑 一九八九年,第一、三三五页。
[xii] 释智谕 《师父的话》,西莲净苑 一九九一年,第一四、一六八页。
[xiii] 释智谕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西莲净苑 一九九五年,第四○三页。
[xiv] 释智谕 《佛七讲话》第一集,西莲净苑 一九八五年,第三三五页。
[xv] 同 上,第四集,一九八八年,第七七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