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与“后弘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与“后弘期”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雪域高原的古代藏族人民信奉一种名叫“苯教”的原始宗教。其创始人兴饶生于今西藏阿里的扎达县境内。苯教盛行时,分白苯、黑苯和花苯三个分支。苯教的基本理论是“万物有灵”,崇拜天地、山林、水泽的鬼神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大约在公元5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国中原和印度、尼泊尔这两条途径传入西藏,并与苯教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但同时又和苯教融合起来,最后形成了西藏佛教或藏传佛教,-般称为喇嘛教。
  到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都分别从家乡带来一尊佛像。赤尊公主带的是“不动佛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是“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360卷经典。两位公主都主持各自的译经场来翻译佛教经典。她们的佛事活动对于佛教在西藏的流传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王室发现佛教所主张的偶像崇拜和神权至上有利于新生的吐蕃政权的巩固,于是极力倡导兴佛。西藏佛教包括显宗和密宗,而习惯上视密宗为圣教精髓,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的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称密宗。而称佛教其他派别的教义系“应身佛”释迦牟尼公开宣说(“显”)故称显宗。藏语称密宗为“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虽渊源于印度,但在传承、经典、修习次第和制度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传统上把西藏佛教密宗称为“藏密”或“西密”。
  据传说,松赞干布曾从印度等地请来弧萨惹、婆罗门香迦惹和斯罗曼殊三位密宗大师,翻译密宗经典《宝云经》、《宝箧经》等、并修建了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寺庙的佛殿上已出现度母、佛母、妙音天女、甘露明王等密宗神像。
  松赞干布去世后的两代藏王芒松芒赞(公元650—676)和都松芒布结(公元676—704)因忙于平息内乱和对外征战,无力顾及佛事。到8世纪初,藏王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即位。他虽有兴佛活动,但祟信苯教的权臣贵族借一次蔓延天花之机,宣扬这是“鬼神对外来僧人的愤怒”,遂驱逐僧人,封闭寺庙,使佛教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这种崇佛与灭佛的斗争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公元755年,吐蕃第五代藏王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即位。他掌握实权后,联合祟佛的大臣打击崇苯的外戚,清除其代表人物,规定臣民必须信佛,并派人前往尼泊尔迎请印度佛教显宗知名人物静命大师(即寂护)入藏。静命入藏后在桑耶等地与藏王会晤,并为其讲法。此举又遭到苯教势力的反对,并借出现雷击、洪水和瘟疫等自然灾害,掀起更加强烈的反佛活动。静命大师只好退回尼泊尔。不久,印度的莲花生大师应邀入藏。他用密宗的义理和法术同苯教进行较量。后来,赤松德赞再次请静命大师入藏,与莲花生共同推行佛教。并由莲花生主持,静命设计,于公元766年建成西藏第一座正规寺庙——桑耶寺。该寺有三座大殿,分别具有藏、汉、印度三种形式和风格,并由藏、汉、印度三地僧侣在这里讲习辩论。随着佛教的发展,中原传来的禅宗派教义和印度僧人传来的教义相互矛盾,争论不休,于是双方高僧在桑耶寺举行辩论,结果印僧得胜。从此,宣布人们以后不得再修禅宗,而印度佛教的宗派便统治了西藏。
  桑耶寺建成后,静命大师亲自剃度了7名吐蕃青年为僧。他们是藏族的第一批僧人,史籍褒称为7位先觉之士。并翻译了显密典籍,如《金刚界曼陀罗等密教要点》、《集密幻变修部八教经论》、《集密意经》等。同时,开始传播密宗修习法。这时印度盛行的无上瑜伽密已传入西藏,莲花生又将印度的金刚乘密宗传播于西藏各地。据说有5名妇女(印度国王的女儿曼达拉瓦、赤松德赞的王后意希错结、尼泊尔妇女卡拉西蒂、释伽底维和西藏妇女扎西曲珍)充当莲花生的修习伴侣,进行双身修法。密宗认为妇女与大师进行双身修法以后则可由“俗女”变成受人尊崇的“天女”。这种修习仪式的出现和传播,又一次引起苯教势力的反对。但赤松德赞继续兴佛。到公元9世纪初(815年),吐蕃的另一位赞普赤热巴巾,大兴佛事,带头崇佛,大力扶持建乌乡多寺,并法定每7户人家要供养一个僧人。但崇苯的贵族权臣却把赤热巴巾身边信仰佛教的官员一一除掉,并把赤热巴巾灌醉缢死。公元838年,拥赤热巴巾的弟弟朗达玛(公元838-842)为藏王。他在位5年,大事灭佛,佛像被埋,经典被焚,传佛大师外逃,僧人被迫还俗,寺庙遭破坏,使西藏境内的佛教几乎全被灭绝殆尽。藏史学家把从松赞干布兴佛到朗达玛灭佛这二百年间称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的“前弘期”。郎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的结束,显宗遭到沉重的打击,密宗因秘密单传,所以一直流传下来。
  朗达玛灭佛后,西藏长期处于内乱分裂状态。公元978年以后,西藏进入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新兴的封建主再度兴佛。这个时期的兴佛活动比较分散,因而形成许多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以及格鲁派。公元1270年,萨迦法王八思巴·罗卓坚赞被元朝忽必烈尊之为“帝师”,统辖西藏政教,开始了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八思巴在元朝的支持下,统一全藏,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时,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所倡导的佛教东山再起,蓬勃发展,寺庙恢复,僧人猛增,香火兴旺。藏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作佛教的“后弘期”。
  著名的阿底夏大师(公元982--l054,孟加拉人)应古格王国国王意希沃之邀,于1042年来到西藏西部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的古格传教,他在那里住了3年。于1045年至l054年在卫藏地区传教达9年之久。他的入藏对佛教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他到卫藏后,广收门徒,讲经传法,致力于调整显密修习次第和显密两宗的关系。阿底夏师徒所宣扬的教义,不仅影响当时佛教各派.而且成为后来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创立黄教(格鲁派)的渊源。宗喀巴以阿底夏的《菩提道灯论》为宗,著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成为格鲁派的理论基础。
  佛教在“后弘期”的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苯教的东西,也吸取了晚期印度佛教的不少内容。因此,西藏佛教便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与其它地区如日本、泰国所流传的佛教有所不同,如活佛转世制度以及跳神之类的宗教活动仪式等。
  来源: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