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皈依法
三宝皈依法
作者: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皈依”是入教之门,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惟一分界线,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应该了解“三宝皈依法”。
凡是佛门中人,无论是穿僧衣的,或不穿僧衣的男女白衣居士,大概没有不知道“皈依”这个词的,而且其中大多数人还以自己是一个“皈依”者,对此似乎无任何的疑问。如果有人说“你没有皈依”,就会不高兴,有的人还会拿出盖着寺庙公章的“皈依证”说:“这是我皈依的证据,谁说我没有皈依?”汉传佛教有一个类似身份证似的“皈依证”,藏传佛教没有这个领取皈依证的习惯。藏传佛教信教民族大多数地区都是全民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几乎是一种民俗民风、民族习惯,孩子一生下来,就听到三宝之声,会说话就学皈依颂辞,从来没有皈依三宝要经过审批、发证的习惯。但凡正式受戒的僧人和女居士,在受戒时,首先要受三宝皈依戒,这是佛律的规定,藏汉佛教都一样。藏传佛教中在家的一般群众除了年纪大的老太太以外,专门受居士戒的很少。但全民族信仰三宝,所以受戒不受戒就不是信仰不信仰的标志。这里所说的“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说真正的皈依。按照真正的皈依标准衡量,在当今社会的佛教徒中够标准的虽然不敢说绝对没有,但也不会太多。有的人虽然履行了皈依手续,口口声声不离“三宝”,甚至有的还登上了法师的宝座,给别人传皈依戒,但是,他是否真正懂得皈依法,了解皈依的真正含义?是否从自己的思想深处皈依了?我想不那么容易。假若连皈依这道门都未能进去,还能谈到戒定慧的修持?还能谈到即身成佛的金刚大法?藏传佛教有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位僧人去向一位大格西求法,这位格西问那个僧人说:“你曾学过什么法?”这位僧人说:“我没有学过什么大法,只学过个小小的皈依法。”这位格西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把皈依法当作‘小小的法’,我没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可传给你。”
这位格西说的很有道理。整个儿佛法都包括在皈依法之中,哪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
皈依法包括皈依法基本知识和皈依法具体修法两部分,下面依次介绍。
一、皈依法基本知识
皈依法基本知识包括皈依对象的可信性,皈依的起因,皈依的本质,皈依的方法,皈依法规,皈依效益等。
(一)皈依对象的可信性
“皈依”是“依靠”、“信仰”、“投靠”、“寄托”的意思。
六道众生相互之间有生存条件优劣的差别,智力、寿命和生存能力强弱的差别,财产、地位、权利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依他性”——生老病死、寿命、身体相貌、投生种类(人、畜)、智商、职业、性别、一生的苦乐遭遇等等,都是各种因缘和业果,任何生命也无法主宰自己,无任何自由。不仅生命如此,一切非生命事物都是因缘的巧合——这就是有为法的“依他性”。有情生命就像翻了船的海上乘客,漂泊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上,自己无任何救脱的能力,侥幸地盼望着逢到个救生船或一块木板,但这救生条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三宝”就是苦海中的“救生船”,“皈依”就是把救脱自己和“难友”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所找到的救生物品上。如果不愿意放弃逃生的机会的话,就要牢牢抓紧不放,绝不能疏忽大意,从而失去逃生的机会。“坚信不疑,紧紧依靠”就是“皈依”之义。但如果你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个漏水的破船呢?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是一个“贼船”呢?如果你投靠的恰恰是一个浮在泡沫上的纸船呢?如果你看不清楚,伸开双臂拥抱的是一条鳄鱼呢?所以选准依靠、投靠对象非常重要。在世间信仰中像上面所说的那种“漏船”、“贼船”、“纸船”甚至“鳄鱼”是很多的。如果选错了皈依对象,投错了主子,或者解决不了问题,如上“漏船”和“纸船”;或者反害自己,如上“贼船”、“鳄鱼”。
人就像小孩和弱小的国家,需要靠别人才能活着。一个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小孩,依靠的对象必须是一个成年人。如果依靠的仍然是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小孩”,就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弱小的国家想生存就要依靠一个大国、强国做靠山,这样它的安全才能保证。如果依靠一个弱小的国家,它自己尚不能自保,能帮什么忙呢?因此,如果要想找一个保护自己,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人,其依靠对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
(1)必须具备保护和帮助的能力,否则帮不了忙。如一个掉在水里自己未能脱险也救不了别人的人一样,自己未能脱离轮回和业因缘的一切此岸众生,包括各种神通广大的大梵天、自在天、帝释天、玉皇大帝、四大天王、太上老君之类的世间神灵、都救度不了苦海众生。
(2)必须具备最高智慧方便法门,否则,不善于保持和帮忙。如力大无比的雄狮被足智多谋的兔子所战胜的童话那样,虽然有救助的能力,但如果没有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操胜券的智慧和策略、方法,也帮不了忙,起不了可靠的保护作用。
(3)必须具备大慈大悲心,否则,不愿意帮忙。世间有许多有能力解决一般世间疾苦的人,像强者有能力帮助弱者,富者有能力帮助贫穷者,但是如果缺乏慈悲心,或者慈悲心有限,就不会帮助别人,这类例子很多。
(4)必须无私心,不谋私利,否则,就不能无条件地、平等地帮助大家。如人世间帮助别人,大约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与自己关系密切者,如帮助亲戚、朋友、亲属之类;一种是对自己直接有利或者以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为条件的帮助,如世界上的富国、强国帮助弱的小国家,情况一般都是这样,总之和私心私利是分不开的。
佛是度过苦海,到达彼岸者,破除了一切障,获得了一切无上智慧功德成就,所以它有帮助众生、保护众生的最优胜的能力;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如理智和如量智,具有无数自在方便法门,所以善于保护和帮助众生。佛具有无缘大慈悲心,热爱众生,如慈母之心,所以愿意帮助众生,拯救众生。佛无我无私,已获得无量平等心,无论亲近或疏远,无论对佛供养或不供养,无论是行善者或作恶者,佛都是平等对待,有求必应,而且永远不变。这也是佛无自利心,无分别心,利益众生成为自然功能的原因。清净灭谛和智慧道谛,是究竟无上之法,拔苦治愚、利乐众生之法。僧是依法行善修慧的得道者,无世俗的各种缺点。因此只有佛法僧三宝才具备可依靠的四个条件,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是永远可靠的皈依对象,绝不容置疑。对这类问题的论述,详见《大乘庄严经》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二)皈依的起因
皈依三宝的起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引起的忧患意识;一是对三宝的认识引起的对生命的高尚、完美、自在境界的羡慕和追求。
轮回中的生命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着生老病死、变幻无常、多灾多难、贫苦饥饿等无数艰难困苦的煎熬,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名誉地位、财富权势等等,从本质上看来都是肥皂泡现出的五彩缤纷,是用苦曲酿造的苦酒。但由于世人处在无明的颠倒错觉之中,视苦为乐,以虚当实,将危机四伏的轮回之地视为“乐园”,昏昏沉沉来到世上,又昏昏沉沉、两手空空地走去、除非对人生的真谛有所认识,除非在人生道路上碰壁碰得头脑有点清醒,否则就认识不到自己处境的不妙,就不会产生忧患意识。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也就不会寻找出路,寻找寄托。所以,认识轮回之苦、寻求解脱的思想会激发皈依之心。
有的人虽然对世间的苦认识不足,自己也缺乏对苦的深刻体验,但对佛的人格、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等和世人的思想行为作比较后,对佛和佛法高尚纯洁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内心敬仰,因而进行皈依。如《殊胜赞》中所说:“我离开别的教主,一心皈依如来您,那是因为您德性崇高无瑕疵。”“我不偏向佛陀,也不排挤外道,谁说的话合乎真理,我就信仰谁的教义。
当然也不排除因其他原因引起皈依三宝的可能性,但只有出于正当的理由,才能得到三宝的护持。如果是因贪瞋痴心理引起的皈依,就起不到正皈依的作用。比如,为了战胜自己的敌人皈依佛、求佛帮忙,那种忙佛是不会帮的,也起不了皈依的作用。
(三)皈依的本质
1、完全主动地、一心一意地依靠、信赖、服从三宝为“皈依”之义。这个皈依定义说明:第一,真正的皈依必须出于主动,不能随附别人,不能迎合某种潮流,不能为了眼前某种利益;第二,必须是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用人尚讲“疑人不用,用不人疑”,对永恒的归靠救主怎能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皈依的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坚信不疑,永不背弃”。现在皈依佛门的多,获得高成就的少,其主要原因是信念不足,一般都受各种邪说和偏见的影响,对佛和佛法半信半疑,似信非信,不知自已慧根浅、魔障多、福报浅,还认为佛法不灵,真是可怜。
2、从皈依的性质分类,有言辞性的皈依和心灵的皈依两种。前者如念诵《皈依经》——这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因为念《皈依经》谁也能做到,但不能代表念经的人的真正思想。只有心灵的“皈依”使“皈依”变成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坚定的意志时,才是真正的皈依。
3、正皈依又分殊胜的皈依和普通的皈依两类:殊胜皈依根据皈依目的可分为三类:(1)与下士道相应的皈依,即为了不堕三恶道,获得人道和天道幸福的皈依;(2)与中士道相应的皈依,即为了摆脱轮回之苦,借助三宝的皈依;(3)与上士道相应的皈依,即为了拯救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依靠三宝的皈依——殊胜皈依的对象是正三宝。普通的皈依指非正皈依,如为了世俗的利益皈依世间神、大梵天、因陀罗、四大天王、世间护法、山神、土地之类,为了治病消灾等供养世间神,也有效应,可以利用,但不能当作正皈依对象,否则,就会违犯皈依戒规。从皈依的对象,皈依又可以分为因三宝皈依和果三宝皈依。因三宝皈依是皈依他身三宝,果三宝皈依是修持自身成就三宝。
(四)皈依的方法
皈依方法共分四条,即:知其功德、知其作用、起信皈依、无二皈依。依次分述如下:
1、知其功德。就是在皈依之前必须了解皈依对象的性质,这对任何一种严肃的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无论交朋友、拜师或者投靠什么人,首先必须了解对方的情况,决不能轻率从事,以免交错朋友,投错师门。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对方,主要了解对方的品质、作风;拜师要了解对方的为人品质和学问,无学问不能为师,品德素质差更不能为人师表。交朋友和拜老师仅仅是一世的事,尚需慎重,更何况永世的信仰和皈依,怎能随便呢?所以无论信仰什么、皈依什么都要首先了解清楚所皈依的对象的情况,可信则信,不可信则放弃,决不能马虎。
皈依三宝就要首先了解“三宝”的殊胜功德和作用。
从佛的三密功德来讲,身功德——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功德,言功德——许多人用不同的语言同时提问,佛陀同时同声解答,每个人所闻不同,每个人各自所提的问题和所想的问题都会一一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是言不可思议功德,见《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佛经语。另外还有佛言功德六十四种。
意功德包括佛的智慧、慈悲、神通、事业四个方面。除了佛以外的一切菩萨、罗汉、圣人、神仙的智慧所达到的范围永远小于知识总量,即所知对象的总量,只有佛的如理智和如量智的能见范围与所知对象的外延完全相等,即遍知一切是佛的智慧功德;无分别、无条件、无一例外、一律平等地热爱和同情一切有情众生、永不放弃是佛的慈悲功德;十方无量世界,应化无量身相,以无量方便法门,济度无量众生是佛的神能功德;无思无为,无所作为,成就一切事业,其事业在时间上永不间断,在空间上无所不及,即永恒遍及,是佛的利众事业的特点。以上功德在第二章中已作了介绍,此处从略。
以上佛的不可思议殊胜功德都是来自胜法所指示的道路,是依法皈依发心、行大善、修大智慧、克服缺点错误所达到的境界。佛从“法”中生,从佛的殊胜功德,便知法的无比功德。
僧宝是菩萨。菩萨是未成佛的佛苗,菩萨虽然不是佛,但他们已有无漏智,进入出世道,道地的破悟功德比凡众大得无法相比。
2、知其作用。三宝各自的作用不同,皈依之人应首先了解三宝的不同作用,根据其作用和特点进行皈依。根据不同作用分类皈依法,《菩提道次第论》引《地论》六条如下:
(1)按性质分类。“佛”是证得无上圆觉智者;“法”是圆觉所生之法,是圆觉的果实;“僧”是依别人的教异,进行修证者。
(2)按作用分类。佛的作用是传授道法;法的作用是断除苦和苦根烦恼;僧的作用是弘扬大道正法,使众生受益。
(3)按志趣分类。这主要是说皈依者的志趣和努力方向。对佛的皈依志趣,重在种福田,敬重供养;对法的皈依志趣,重在身体力行,争取实现;对僧的皈依志趣,视其为修行的榜样和善友而亲近和尊重。
(4)按修持方法分类。对佛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供奉、尊重;对法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修善德和禅定、智慧;对僧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以善德和物质财富进行供养。供养财富不仅是种福田,更重要的是断除贪心的修炼。物质财富的供养,不在质量和数量,重在无私的诚意。如释迦牟尼在因地,因家贫无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诚心地献给护光佛,佛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并说:“你因此善,将来会做大地的主人。”
(5)按纪念皈依法分类。对佛的纪念皈依法,是通过对佛的纪念,回忆佛的三密功德、四身功德、慈悲、智慧、神能、利乐众生事业等,从而产生敬仰之心;对法的纪念皈依法是时时刻刻想着佛法的原则标准,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对僧的纪念皈依法,就是想起无数圣僧和高僧的持戒勤修、为法献身精神,以激励和鞭策自己。
(6)按福分分类。福分分为因人所得的福分和因法所得的福分,皈依和供养佛僧,获得因人所得的福分;皈依法,获得因法所得的福分。因人所得福分,与皈依供养对象的数量多少有关系,如斋僧数量多就福分大;因法所得福分,不在学法的数量,而在悟心和实践的作用。
3、起信皈依。起信皈依就是在了解三宝的殊胜功德和各自不同作用的基础上,把佛视为拯救和解脱方法的指示者、导师,把法视为正解脱和自救的道路和方法,把僧视为同道相助的善友,依靠力量发誓立志皈依。
皈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学法,产生皈依之心。这种皈依是依靠外部条件的皈依。另一种是未经别人传授,内心自然觉悟的皈依,如见性皈依属此类皈依。
初次皈依,可以向上师表示皈依,请示皈依法和应守戒律。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佛像前进行皈依,也可以向观想佛本尊起誓皈依。
对因三宝的皈依是坚定不移地以佛为导师、以法为目标和行为准则、以僧为行善修慧的榜样,身、言、意一致地坚持做下去。对果三宝的皈依是为自身获得三宝进行坚持不解的努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全部托给三宝,把自己的命运和三宝紧紧系在一起,把永恒的皈依生命看做比暂时的泡影生命重要千万倍的时候,才能算作真正的皈依。也只有这种皈依,才能使你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三宝也才能对你起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这种皈依程度,埋怨三宝不灵,还以为三宝没有帮助自己,就好像瞎子埋怨太阳光一样地荒唐。
4、无二皈依。就是说皈依不能有二心。皈依三宝之后,就不能再皈依其它的教门和其它的法。
这种不二心皈依必须建立在高度理信的基础上。将佛的大慈大悲心、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无私无我的彻底超脱精神、对一切众生的热爱和平等对待精神,佛法的去贪欲、净化意识、启迪智慧、防止堕落、指引向上的精神,僧的向善、毅然绝然的出世精神等和其他教主、教义和教徒的行为进行比较,就会产生不退转信心。因为对教义教理的性质、最终追求目标、方法和目的之间的合理性都进行比较后,就会明白,只有佛对一切问题所表现的博大胸怀和无著无碍的智慧才是举世无双的。正如《入菩萨行论》中说:“如果是长着心的人,就不能不皈依这样的珍宝。”
(五)皈依戒规
皈依戒规分两类:一类是不可违犯之戒,一类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皈依后不可违犯的戒律,总的原则有三条,在《大涅盘经》中规定如下:“皈依三宝者,为正近善士,从此决不能皈依别教神;皈依无上法,放弃伤害心;皈依向善僧,绝交外道人。”意思是说:皈依三宝之后就成正居士(近善士)了,从此以后再不能皈依外道门和世间神了;皈依了无上佛法,就不能有伤害众生的思想行为;皈依了向善之僧,就不能和旁门外道的人交往——这是三条皈依遵守原则。
第一条是皈依“佛”的戒律。皈依佛就不能再皈依信仰别的宗教和鬼神。前面讲过,对别的世间神,包括世间护法,如山神、地方神、土地、龙王、灶神、财神、玉皇大帝、王母、太上老君、煞神、星宿当值之神等,作为佛门正皈依弟子,不能叩拜、祈求,只可以给他予适当的祭祀品,委托他们或差遣他们做事,向他们说法劝善,帮助他们早证正道。祭祖之类的迷信活动,皈依弟子更不能参加,应以法超度。人死后,细微的五蕴身化为中阴身,中阴身的寿命一般是3~7天,最长超不过49天就会投生。或投生人天之道,或投身动物界和苦特重地狱生命等,因业力而定,绝不会待在生前所在地和附在尸体、骨灰上,这是佛教显密统一的观点。至于什么“三魂七魄”等说法,非佛家的观点。所以祭祖作为一种民俗,以表达怀念之意,佛法并不反对,但作为神灵祭奠是与理不通、违背佛法之举,皈依弟子不能参与这类活动。
皈依“法”,就要一切依“法”行事,不允许有违犯佛法的行为。但这里只提一条最低限度的要求;不伤害众生。同时,皈依法方面三乘是不统一的,所以这不伤害众生、不伤害别人的原则是三乘佛弟子共同的原则。如小乘戒律的主要原则就是“戒除损害别人的一切言行”。但从菩萨乘的角度说,不损害别人,未必有利于别人,所以大乘教戒律,在“不损害别人”的戒律上,又增加了“必须做有利于众生的一切事”这条戒律。所以,大乘佛弟子皈依“法”的戒律,在“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有利于众生。”
皈依“僧”的戒说:凡皈依三宝的人,不能与信仰不同的异教徒交往。与异教徒交往,怕的是受异教徒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和异教徒完全不交往,恐难做到,但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在生活上、工作上、一般事情上可以和异教徒来往,可以交朋友,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决不能仇视和敌视。但在思想信仰上,决不能时行“杂交”和黑白不分,要坚持“道不同,不与谋”的原则,不能因某种世间利益而放弃原则,甚至同流合污。如果那样,不但失去了皈依的原则,也失去了做人的原则。做人应该棱角分明,不能像水那样,因器而现形。
2、皈依必须履行的义务,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敬和爱护三宝事业。
尊敬和爱护佛,就连塔、寺、佛像都要尊敬和爱护。即使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要像真佛那样地尊敬和爱护,决不能有不尊重的举动。
尊敬和爱护佛法,即使是文字性的佛典佛书,也要看做学法不可缺少的珍宝,加以尊敬和爱护。过去有很多贤士为了种福田,用金汁写经,用自己的鲜血写经,不乏其例。现在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虔诚,但凡佛门中人,绝不能把佛经和经论,混同于一般的书籍,到处乱扔,甚至当手纸。佛像与佛经相比,佛经更重要,所以,一般懂规矩的寺院陈设佛像和经典时,经典要放在比佛像高的位置上,以突出“法”的重要地位。
尊敬和爱护僧,即使是不属于正皈依对象的凡僧,也要尊重和供养、帮助。僧的主要标志是佛赐的“三衣”。穿僧衣是离欲受戒的标志,皈依之人绝不能玷辱崇高的佛衣。僧人犯四根本戒的就没有资格穿僧衣;没有受过沙弥以上戒的,也没有穿袈裟的资格,绝不能乱穿。而皈依之人,就连僧衣也要尊敬爱护,不能随便践踏。
除了以上这些皈依必须遵守的原则外还有十条皈依必做事项,简述如下:
(1)亲近有德有识之贤士;(2)坚持正思维,即想符合正道的事、想弃恶扬善之事,排除一切邪念;(3)受善戒,即按顺序受分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戒等;(4)常发慈悲心;(5)常想三宝的殊胜功德;(6)根据自身的条件,尽力供养三宝;(7)发动别人亲近和供养三宝;(8)无论做何事,都要禀告三宝,以求得三宝的帮助;(9)不忘皈依的益处,昼夜六时观修皈依法;(10)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背离三宝,以生命维护三宝事业。——以上十条中,做不到任何一条都有罪业。但最后一条特别重要,违犯了就是彻底毁坏善根,绝不能违犯。
(六)皈依的利益和作用
关于皈依的利益和作用,根据《地论》共有八项,根据《噶当心传》,也有八项,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现依次介绍如下:
《地论》所载皈依利益与作用是:
1、获大福报。如《不灭鼓音等持经》所说:“佛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圣僧不可思议,皈信不可思议者,其福报亦不可思议。”《般若要义》中说:“皈依福报若有形,大千世界盛不下,犹如茫茫大海水,无法用斗来衡量。”
2、其乐无穷。正如《想念杂集经》中所说的:“谁若白天黑夜常思佛陀功德,一心皈依佛陀,将获得人世无上之乐。”这是说以佛的清净超脱处世养性,就会获得无穷之乐。
3、获得清净禅思。
4、生出大智慧。
5、得到三宝的护持。
6、远离邪恶、消除罪障。
7、善德日增而进入贤达行列。
8、天神欢喜相助。
《噶当心传》所说皈依三宝八益是:
1、可以进入佛门。即不皈依三宝,没有进入佛门的资格。
2、可做诸戒的根基。即皈依是佛门诸戒的根基,若无皈依诚心,受任何戒都无效。
3、消除恶业。即皈依三宝,以法行善消恶业是最好的消业方法。
4、诸种功德得以圆满。佛道的三士之道,无论求人天幸福,或解脱轮回,或求无上菩提,都要行善积德,修定修慧,创造条件。这条件在佛法中被称做资粮,福慧双资粮的丰盛圆满,都离不开皈依之德。
5、不堕恶道。恶道指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这三恶道在佛经中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与小乘观点相同,畜牲指各类动物,住地在陆地和海洋中;饿鬼道在陆地的下面,它的主要特点是饥饿,缺乏饮食;地狱也在人间的陆地和海洋底下,有寒、热和边缘三种,是苦难特别深重的有情生命之地。
第二种是大乘的特殊说法,即生就愚钝、执迷不悟,犹堕畜牲道;生存环境恶劣、缺食缺水,饥寒交迫,就是饿鬼道的报应;虽生在人间而受水深火热的灾难,身虽无重苦,而思想上却受如火如茶之苦恼者,是“自身的地狱”。苦是感受,感受到地狱一样的各种苦,就是地狱。人们不相信来世的地狱,今世的这种到处可见人人能感受的地狱苦,是无法否认的。
6、远离灾祸、恶魔难侵。以善德、智慧护身是最好的护身法。皈依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魔无机可趁;由空行护法,形影相随,神鬼不敢侵犯;以慈悲宽厚待人,别人无理可侵犯。
7、诸事如意。皈依三宝修德行善,助人为乐,人人喜悦,个个争相帮助,气盛运旺,左右逢源,诸事人天共助,不会不如意。
8、速证无上菩提。人人若有适当的外因相助,都可以成佛,但从迷茫中觉醒的条件很难具备。因此,实际能成佛的很少。在成佛的各种条件中有一般条件和充足条件,皈依和正发心是充足条件,谁若具备这个条件,就能加速修证的进程。
二、皈依现实三宝
上面介绍了三宝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及作用。但有些人会这样想,皈依三宝,功德无量,这是可信的。但我们肉眼凡胎,既看不到佛,也看不到罗汉、菩萨(圣僧),真法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无漏智慧和道行境界,我们又无法直接接触,如何皈依三宝呢?这是一个皈依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一节就准备解答这个问题。
佛的智慧遍及一切事物,是无所不在的,凡佛的智慧所到之处,便有佛光、佛声、佛身、佛能等。如前所述,佛菩萨的度众化身也是无处不在的,但肉眼凡胎无法分辩,有些人把一些练功中的幻觉或自然界的幻像当作佛菩萨显灵,这类现象是真是假,很难确定。从佛法理论上讲,这类虚幻现象不足信。见佛菩萨,未必是真的佛菩萨,一般魔障现象较多。见真佛是无漏智慧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个悟境,因此,也很难见真佛。佛陀释迦牟尼也曾亲自对弟子说:“佛不在世时,法就是佛,从法中求佛。”并不曾说“虚幻中见佛”,“光中见佛”。通俗地讲,“真佛”是指“佛性”,即佛的清净智慧和无相慈悲等功德。这些佛性佛德,具体地体现在人身上,作为人的品德、智慧、能力、行为活动而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发挥作用时才有实在的意义,否则,佛和佛法仍然是个空洞抽象的概念。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自身具有慈悲和智慧等真法。而在自身未获得三宝前,就要依靠外三宝。但佛祖示寂已有二千多年,报身凡人见不到,化身凡眼辩认不清。自性身和智慧法身,若离开两种色身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起不了度众的实际作用。向谁求法?向谁皈依呢?这个问题在佛陀在世时,有的弟子已经想到。有一次佛陀在南印度的一座高山上说法时,有个叫做见成就的菩萨想,现在由佛陀说法,佛陀示寂后,将来就无人说法了,怎么办呢?佛得知其心思后,便说:“喂!见成就,将来我应化教师之身,住世从教。”《喜金刚续二辩》中说:“后世我将化师身,为利众现凡体。”“将来末法时,我以凡童等,化现种种身。”这里说得很清楚,具足三十二相的佛身虽然不在,但佛、菩萨的度众应化身不能说没有。即使是亲眼见到佛,也无非是给你讲真理,拨迷雾,成佛还是要靠自己,并不是逢到佛,就能立刻变成佛。就在释迦牟尼的身旁也有受不到佛的教益而自行堕落的人,如释迦牟尼的堂兄提婆达多处处和佛作对,终究遭到恶报;善星在佛的身边逗留了很长时间,只看到佛的身上有五尺光环,别无任何神奇的地方,便瞧不起佛陀而离去。
对充满邪见、福慧浅薄的末世众生,虽然佛陀亲自到眼前,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佛从法中生。佛无相,佛是什么样子,也只有学法才能知道。即使是佛亲自光临,也只能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没有佛陀的时代,真正起到佛陀作用的是授戒、传法的上师。有的人也许会说:“佛不在世,以法为师。为什么不把佛法当作佛看待呢?”这话是对的,但却忘记了重要的一点,佛法的“法”指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而且还有从释迦牟尼一脉相传、从未间断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即活的法脉法流。这类法脉必须要有师传,靠佛经文字资料是永远得不到的。即使是佛经,对每个字、每个词如何解释也都有师法传承。所以说寺庙、佛像和佛经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佛法的存在,因为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种活的思想品德和活的智慧。若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说明对佛法了解甚浅。现在有些讲皈依法的法师说什么“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这话说得非常可笑。未成佛之前,这“自性”就像垃圾堆里的锈铜烂铁一样,对这种受污染的“自性”,无始以来因“皈依”而受的苦还嫌不够吗?未成佛之前,这种虚妄自性“不皈依”也离不开你。成佛之后,自性变得清净了,但既然成佛,又何必皈依?有的人还说什么“‘皈依’不是为了学习释迦牟尼”,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皈依就是以佛陀为榜样,怎能说“不是学习释迦牟尼”?这种说法已从根本上违背了皈依法的原则,这样的皈依法,不是佛教的皈依法。
佛在世时,皈依佛就是听从佛的教导,以佛为榜样,学习做人。佛不在世时就是以师为佛,听从教异,学习做人。法固然重要,但无师,法从何而知?因此佛经中说:“在没有师傅之前,连佛名都不知道,哪知佛法?”有师才知佛与佛法,才能分清是非善恶。因此,师恩大于佛恩。虽逢到佛,也不过如此。不可能一见佛面,就像有些气功师所说的那样“立地成佛”。佛陀曾亲说:“佛无法用水洗掉人的罪业,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只是指明正确的道路。”上师依法指明道路,就和佛一样。一般人在见不到佛面、听不到佛的教导的情况下,上师替佛传授了佛法,起到了佛起不到的作用,因此,上师的恩大于佛恩。佛的事业就是说法度众,上师也照样说法度众,因此说,上师是自己的现实的佛。何况佛还亲自说过:“后世我将化师身,为利众生现凡体。”虽然无法证明自己的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但也无法证明他不是佛的化身。也许人们以为佛就是佛书中所描写的那样“金光闪闪,云里去,雾里来,十分神奇”。实际生活中应化的佛并不是那样,化人就有人的特点,化动物就像个动物,不然怎能和他(它)们相处呢?佛本身虽然没有缺点,但化为人就要像个人,像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何况,人的优缺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优点,有的人反而认为是缺点;有些缺点,有的人反而认为是优点。难道不是吗?如像佛家的慈悲,有些人认为是愚蠢;杀人放火,有些人反而认为“合理合法”。“佛”是真善美的象征,他是最善良慈悲的。但自古以来骂佛的、反对佛法的人也很多,难道还有什么是非标准吗?人的认识和品德处于这种情况下,佛虽出世,人未必认得是佛。
藏传佛教无论显宗、密宗都非常重视上师的作用,这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而有无数佛经的理论根据。所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论》都将“亲师”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说“亲师是道之本”,是“世间和超世间一切善功德的根源”。密宗还认为,师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轻上师的修持等于从“沙中取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养千万个佛的功德,不如供养一个自己的传法上师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师当作凡夫看待的人,只能得到凡夫一样的加持;当作真佛看待的人,就会受到像佛一样的加持。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对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心和念力。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念,虽真佛在眼前,也许看到的只是一条死狗,如无著见弥勒的故事;如果有虔诚的信心,狗牙也会发出佛光,如一个老太婆将狗牙当作佛牙供奉的故事。
由于这种理由,藏传佛教把上师当作现实的佛、引渡自己的佛的化身,是佛法僧融为一体的无上珍宝。观音头顶上的阿弥陀佛,就是观世音敬师的象征。修佛的人,把自己的上师这个现实的佛放在一边,亲近一种看不见的佛,像住在金山旁边,向别处进行乞讨一样愚蠢。如果说密法中有什么修持诀窍的话,首屈一指的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亲近上师法。如果这个法门修得好,别的法就会不修自得;如果这个法门修不好,修别的法就像碱地播种,徒劳无益。
藏传佛教皈依经文第一句就是“皈依师”。有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宝”,实际上藏传佛教没有“四宝”的说法,只是把上师当作现实“三宝”,当作“三宝”的总代表罢了。
三、皈依法观修要义
观修皈依法,要按《菩提道次第论》的原则和菩提道观修仪规进行,这里准备介绍比较简单易修的一种。
首先,在修皈依法之前,必须寻找德才兼备、可敬可信之上师,请求传授皈依法。佛经中指出:“听从上师的教诲,严格依教行事,是对上师的最高供养。”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师传教导,规范行为,坚持修行。本来皈依是一种前途和信仰的抉择,重在信念和德性的修养,不在修持的形式上。如果思想行为符合皈依的原则,虽然不念一句皈依颂。也是受佛欢迎的贤士弟子;若心不皈依,虽念经拜佛,也是自欺欺佛,不会有成就。念经的“念”本来是意念的“念”,是“念念不忘诸佛教诲”之意,现在却变成了念诵经典的念,皈依也就成了“口头”的皈依和形式上的皈依,这类皈依弟子实在可怜。为了初学之人,历代的大师们规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修持方法和仪轨。初修之人,按仪轨诵读观想有很多好处。
在修持之前必须首先作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1、选择一个比较清净幽雅、不受声色和外界干扰的环境,为身静、言静、意静的“三静”创造条件。
2、洒水清扫环境,保持环境的整齐清洁。
3、陈设经过安神开光的观修佛像和经典。观修时陈设的佛像不宜多而杂,以免分散注意力。如观修皈依法,只有一尊释迦牟尼像就可以了。若有专门的“皈依法观修诸佛图”就更便于观修,当然最好。
4、在佛像前供桌上陈设力所能及的清净供品。常规供品是净水、鲜花、熏香、灯烛、香水、糖果、点心、乐器等,供品必须做到清洁卫生,不准吹上口中气,上供前必须洗手、薰香。供品陈设要做到整齐、美观。如果没有别的供品,一杯清水、一炷香、一束鲜花也可以。供品的作用是引起联想和忆想的无量供养。
5、端坐在清凉舒适的坐垫上,按毗卢七法静坐更好,但也不是绝对的要求,可按自己身体情况决定。
毗卢七法是:(1)两足盘坐(双盘或单盘);(2)手结定印,即双手平放在脐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二拇指顶在一起;(3)端坐、脊椎伸直;(4)劲部微俯,使劲椎伸值;(5)双肩放松,向两边张开;(6)双目视线落在鼻尖,目半开,闭目容易产生昏沉;(7)舌尖抵上颚。
呼吸要求自然,贵在深、细、匀、长。
正式观想:
在自己的正前方虚空中,自己的恩师以教主释迦牟尼的形像,金光闪闪地端坐在雄狮宝座的莲台上,身穿三衣,左手托钵,右手搭石膝上作压地印。本师左边放着三藏法典,本师周围,一圈圈从里到外面向自己坐着密集、大怖畏、胜乐、时轮、观音、手金刚、度母等本尊和贤劫千佛、菩萨、缘觉、罗汉、勇士、空行、三士道护法等无数佛菩萨众。本师上空三朵彩云,正中一朵彩云上端坐着以持金刚为首的阿底峡、宗喀巴等修持加被传承诸上师,右边彩云上坐着以弥勒尊者为首的无著、世亲、解脱军等广行般若传承系诸上师,左边彩云上坐着以文殊师利尊者为首的龙树、提婆、月称、寂天等深见般若传承系诸上师。
自己的左右坐着这一世的父母,后面一排排坐着自己的亲人和仇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无始以来养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人山人海,一望无际。想象自己带领父母众生,诚心诚意地、庄重地宣读誓辞似的默诵以下面的皈依辞:
我和遍布尘世的一切有情众生,从现在起直到解脱成佛之日,永不变心,一心一意向十方三世一切如来身言意功德作用身、八万四千法之法源圣僧之总持上师皈依,向具足四身之佛陀皈依,向道灭二谛真法皈依,向具足断悟功德的圣僧皈依,向四续部一切本尊皈依,向勇士、空行和具足慧眼的一切护法皈依。
也可以诵读如下的简略皈依辞:
(反复诵读21~108遍,或规定的数字,诵读时要一心不乱,词语和思想密切合一。)
诵读皈依辞时意想,本师释迦牟尼以及上师、本尊、佛陀、菩萨、缘觉、罗汉、勇士、空行、护法等的心部发出一束束彩光,光中夹着甘露照射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众生,冲洗着大家无始以来的一切烦恼和身、言、意种种罪业及业报疾病、痛苦、业障,特别是因无知而不敬三宝、背弃三宝、毁佛谤法等因三宝所造种种罪业,统统被佛光和甘露照射、冲洗得干干净净,被照射、冲洗后的身体变得透明放光,健康快乐。
然后以七支法积福、消业。诵读观想程序如下:
1、敬礼支——意想自身为千万身,和众生一起,身、言、意一致地向三宝进行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诵读和念想:向恩师顶礼,向诸佛顶礼,向胜法顶礼,向圣僧顶礼。
2、供养支——意想净水、鲜花、香烛、糖果、点心、音乐等实有和意化的人天供品,奉献给恩师三宝,诵读和念想:净水鲜花香明灯,美食糖果仙乐鸣,自身善业共财富,奉献上师佛法僧。
3、忏悔支——诵读意想:无数世来因无明,所造恶业深如海,悔恨痛绝深忏悔,请求三宝速消罪。
4、随喜支——诵读意想:十方一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圣众,一切众生之善业,真心随喜愿相随。
5、请转法轮支——诵读意念:祈求诸佛布慈云,常降法雨度众生。
6、祈请住世支——诵读意想:请发慈悲常住世,直至众生尽脱苦。
7、回向支——诵读意想:三世一切善行为,为众成佛均回向。
(以上每支观诵不少于3遍。)
修以上七支法时,观想诸佛喜悦,接受请求,大发慈悲,又一次发出夹杂着甘露的一束束彩光,给自己和六道众生增长福慧、消除罪障。
然后发菩提心诵读观想如下:
皈依佛法僧,誓发大宝心;
愿将有情众,度到菩提境。
(诵读意想3~7遍。)
观想本师与诸佛菩萨放光进行加持,使自己的大慈大悲心得到增长和巩固,利众菩提愿心和行心获得助缘,完全得以实现。
修四无量,诵读观想如下:
愿一切众生获得乐与乐团,愿一切众生摆脱苦与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受,愿一切众生获得无爱憎的平等之心。
(观想至少3遍。)
观想无量时,意想诸佛菩萨发出无量光和甘露,使六道众生如愿,脱苦得乐,实现平等。
最后观想:前方福田诸佛从边缘向中心收缩,全部进入本师佛祖体内,佛祖化为一道金光,从自己的双眉中间印堂穴进入自已的心中,永得加持。
以上皈依修持法出于《菩提道次》心传密法,如法修持,会产生很大的加持力,对修止观将起到强有力的增添助缘的作用,希望重视这绝妙的皈依心法。
愿三宝之光普照大地,无明夜色永远消失。愿无量众生心灵得救,消除此岸和彼岸的界限!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