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摩岩造像“唐瑜伽部主总持王”
四川摩岩造像“唐瑜伽部主总持王”
作者:陈明光 胡良学
内容提要:据笔者多年调查,柳本尊化道十炼及其相关的造像,大足除宝顶山外,还有普圣庙、保家村和陈家岩石窟;毗邻安岳县东南50公里与大足界临的石羊场地区有毗卢洞、华严洞和茗山寺石窟三处,均无纪年镌记,虽然多认为是宋刻,但年代说法不一。此外,四川其他石窟中尚未发现柳氏造像形迹,成都青白江弥牟地区亦沦褫无复遗迹,但清代《汉州志》还记有本尊出生事只言片语。过去学术界一般多认为中国汉地密教历经“会昌法难”走向衰落,乃渐至“绝响”。大足、安岳石刻造像表明,晚唐、五代年间四川柳本尊教异军突起,南宋赵智凤又创造性地把柳教弘扬光大,石窟造像中柳、赵二本尊均已居佛位。这就为研究中国密教史和佛教考古学提供了新资料,提出了新课题。笔者仅将近年来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组织勘查宝顶山石窟造像所得,以及多年来对大足、安岳柳本尊造像的调查所获,作一简报,就正于方家。
作者:陈明光,1932年生,四川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研究馆员。胡良学,1955年生,四川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研究资料部研究室主任,馆员。
晚唐、五代年间行化四川的柳本尊,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但释史失载。今据大足县宝顶山石窟刻存南宋绍兴释祖觉撰《唐柳居士传》碑和已查明的宋刻柳本尊化道造像“十炼图”题刻记载:本尊名居直,唐大中九年(855)出生嘉州(今乐山)龙游县,逝于后晋天福七年,数致神异,人不敢称其名,号柳本尊,犹言法华之类也。本尊上不见师承,专持大轮五部咒,盍从瑜伽经中略出念诵仪,诵数年而成功。唐光启二年盟于佛,誓救苦恼众生,行化至汉州弥牟(氵蒙)设立中心道场,自残苦行布道,屡著灵异,四方道俗营集座下。时蜀王迎进宫去供奉三日,后唐明宗赐其院额曰大轮,至宋熙宁元年又敕赐圣寿院为额。南宋绍兴十年,弥牟院香火早已冷落,通隶所部公闻往观,见本尊墓于榛莽之间,谓本尊乃菩萨示现摄化,可作传以明其事,吾将刻之墓左,以昭后世。是年五月,以华严导师祖觉近所撰传为正,由右承奉郎前主管台州崇道观赐绯鱼袋王直清立石。是时弥牟院已是女尼仁辩住持,但本尊的“耳臂宝传尚在”。
按《传》记,本尊化道始末四川尽悉,但布道不造像,至立《传》碑年亦不言南宋之前有本尊法嗣布道造像。据宋、明史碑记载,绍兴二十九年出生的大足僧人赵智凤,年方十六,西去弥牟云游“三昼”,返县承持柳本尊教,择宝顶山布道造像,“声势之盛,轰动朝野”。他于淳熙至淳佑的七十年间,有总体构思一气呵成的宝顶山石窟道场,把本尊化道始末构成“十炼”图凿刻于大、小佛湾,并刻立《唐柳本尊传》碑于小佛湾,从而把柳本尊创立的瑜伽本尊教弘扬光大,传诵至今。
本文按大足宝顶山、普圣庙、保家林,陈家岩、安岳毗卢洞、华严、茗山寺造像顺序记述。对题刻中的繁体字一律书写为规范的简化字,字书中不常见的和赵智凤的自造字通称“异体字”,识者书为通用的简化字,不识者照实录。方括号内为漶灭校补入字。计量单位,长度以厘米为单位,略“厘米”2字。
一、大足柳本尊化道造像勘查记述
宝顶山柳本尊化道十炼图像
宝顶山石窟摩岩造像盈万,位于大足县东北15公里处,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造像,包括圣寿寺左右的大、小佛湾和四周五里内13处结界像,故被称为是“完备而别具特色的密教道场”。柳本尊造像,除大、小佛湾专龛凿造十炼行化图外,还散见于其他龛窟中。
大佛湾柳本尊化道十炼图像
大佛湾位圣寿寺左下山湾,形似印度阿旃陀石窟,长约500米,数千躯高浮雕像密布东南北石崖,题材无一重复,内容前后辉映,通编为31号。
柳本尊化道十炼图位北崖西端,背北面南,编为第21号。龛壁高1079,东西宽2540,正中底部深750。龛顶岩檐外伸至202断面处凿成175高的梯形面设置圆龛佛像。梯形外岩檐距地面高1272。外岩檐刻题名、颂词。岩檐梯面凿五佛四菩萨圆龛。龛正壁上部凿十炼图:正中心设柳本尊胁侍文殊、普贤像。其左右造像分上下层:上层凿十炼图组雕;下层凿本尊化道侍从像17身。龛正壁下部凿十大明王像,原编为第22号。本龛按从上至下顺序撰述。
1题名、颂词:位外岩檐正中双勾横刻8字:“唐瑜伽部主总持王”,字径56。位题名左右各双勾竖刻2行8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光辉[法轮]常转。字径28。
2五佛四菩萨圆龛:横刻岩檐梯形面,龛径140,深36。正中为大日如来,佛、菩萨均手腕饰镯,全跏趺坐。从左至右为:
21菩萨像:高138,头长58(含冠),肩宽50,胸厚14。头冠中立佛,著通肩大袖天衣,胸饰璎珞,裙腰高至胸际系结,双手胸前结智拳印。冠中立佛双手相交笼于袖筒内。
22菩萨像:身高、装束同前,双手胸前持绢索。冠中立佛手结菩提印。
23阿弥陀佛:高125,头长37,肩宽62,胸厚18。头布螺髻,著通肩袈裟,手结印胸前。
24宝生如来:身高同上。发髻额心中隆一圆肉髻,著袒右肩波浪纹袈裟,右肩上覆一块贝叶形巾。右腕镯上系三个铃铛,左手举结施无畏印,右手掌平置腹前。
25大日如来:位正中,高135,头冠,著通肩大袖袈裟,双手胸前结最上菩提印。
26阿如来:坐高、装束与宝生如来大同,双手胸前结禅定印。
27不空成就佛:坐高、装束与阿弥陀大同。螺髻额心隆一圆肉髻,左手举胸前,右手指掐中指平置胸前。
28菩萨像:坐高、装束与左菩萨像大同。双手胸前结印,手背相贴,食指、小指互扣,姆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掐。冠中坐佛结禅定印。
29菩萨像:坐高、装束同前。双手胸前结归命合掌印。冠中立佛双手于袖中。
3柳本尊及胁侍文殊、普贤菩萨像:位龛上部正中,是本龛的主尊像。
31柳本尊像:全跏坐莲座。座高79,宽272,厚60。像高441,头长(含冠)131,额宽52,耳长56,肩宽197,胸厚67。
本尊像居士装束,头冠平顶方巾,腮饰三绺青须,著交领大袖服,眇右眼,无左耳,缺左臂,右手举胸前结说法印。额心冒出一道光毫,蜿蜒上升到冠顶化作瑞云,上刻头冠的大日如来全跏坐莲台。像高57,饰圆形背光,双手胸前结印。如来额心放出两道光毫,分左右微曲上升到龛顶岩檐梯面下端,向左右闪射覆盖檐下全部造像。光毫全长1910,末端面宽69。
32文殊菩萨:侍立柳居士像肩左,高169。戴化佛高花冠,著通肩天衣,胸饰璎珞,双手腕饰镯,左手覆巾托经函,右手举胸前结印。冠中坐佛高16,双手叠置腹前。
33普贤菩萨:侍立居士像肩右,身高、装束与文殊像大同,双手持如意贴右肩。冠中坐佛双手于腹前托一长方形物。
4柳本尊化道“十炼”图组雕:位柳本尊像肩部左右各横列五组,其序号左为双、右为单。从龛左端到居士像左肩为第二、四、六、八、十号组雕;从龛右端至居士像右肩为第一、三、五、七、九号组雕。组雕下部分设十炼题刻碑,首行书碑目,字径30。文竖刻,字径6。题刻合计903字。十炼图中本尊像全为居士装束,除第二立雪、第七炼顶头不冠、披发足略卷外,其余全著平顶方巾,腮饰三绺青须,穿交领大袖服。图中的佛、菩萨证明像,足部多隐于瑞云中。下按十炼序号撰述:
第一炼指:位龛右(西)端,组雕岩面宽324,凿本尊及二佛证明像。
本尊像:五官、肢体齐全,全跏坐,高164,头长65,额宽26,肩宽71,胸厚23。右手拇指掐中,无名指平置腹前,左手举胸前结印,食指尖竖起一朵火焰。
证明像:一、大日如来,立本尊像右,高160。头冠,著通肩大袖袈裟,双手胸前结印;二、阿弥陀佛,立大日如来右,高150,双手胸前结印。
碑刻:高69,宽112。竖刻14行90字:“第一炼指本尊教主于光启二年偶见人多疫疾教主悯之遂盟于佛持咒灭之在本宅道场中炼左手第二指一节供养诸佛誓救苦恼众生感圣贤受通不语云汝誓愿广大汝当西去遇弥即住遇汉即回遂游礼灵山却回归县”。
第二立雪:位龛左(东)端,凿本尊及普贤证明像。
本尊像:位正壁,头不冠披发,腮无须,五官不残,双手合十,凝然端坐,高140。
普贤菩萨:立本尊像左侧壁上部,高106。顶著化佛高花冠,身著通肩天衣,璎珞蔽胸,双手胸前持如意。身下右侧刻白象,现前半身,长29。
碑刻:高97,宽82。碑目横刻,文竖刻9行,共77字:“第二立雪本尊教主于光启二年十一月挈家游峨嵋山瞻礼普贤光相时遇大雪弥漫千山浩白十三日将身向腾峰顶大雪中凝然端坐以表释迦文佛雪山六年修行成道感普贤菩萨现身证明”。
第三炼踝:位龛右炼指左,组雕面宽254,凿本尊及四天王证明像。
本尊像:全跏坐,高169。双手合十,两脚踝上各竖一朵火焰,高26。
四天王:位本尊头后上部左右各立2尊,均头冠、身甲、足穿靴,一前一后挺立:左,前像高138,双手拱揖,手弯上横置一鞭,长48;后像高132,左手隐前像身后,右手举结印。右,前像高132腮饰卷须,左手托方塔,右手扶塔身,塔高34,塔身刻小圆龛坐佛像,高6;后像高137,左手叉腰,右手握剑拄地。
碑刻:高77,宽110,竖刻14行109字:“第三炼踝本尊教主宴坐峨嵋历时已以忽睹僧谓曰居士止此山中有何利益不如往九州十县救疗病苦众生便辞山而去于天福二年正月十八日本尊将檀香一两为一柱于左脚踝上烧炼供养诸佛愿共一切众生举足下足皆遇道场永不践邪谄之地感四天王为作证明”。
第四剜眼:位龛左立雪右,雕刻面宽168,凿本尊、吏目及菩萨证明像。
本尊像:全跏坐,高174。右手举戒刀(长100)作剜眼状,左手心托一眼珠伸向座下,吏目托盘。
吏目像:发盖齐耳,著交领窄袖衣,手托盘跪本尊座下,作接眼珠状。
菩萨像:赤足立本尊左上方,高120,戴化佛冠,著天衣,左手托锏贴肩,右手扶锏身中部。
碑刻:高81、宽114,竖刻15行115字:“第四剜眼本尊贤圣至汉州已经旬日忽忆往日圣言逢弥即止遇汉即回由此驻锡弥牟一日汉州刺史赵君差人来请眼睛诈云用作药剂欲试可本尊心已先知人至持戒刀便剜付与殊无难色感金刚藏菩萨顶上现身眼至赵君观而叹曰真善知识也投诚忏悔时天福四年七月三日也”。
第五割耳:位龛右炼踝左,雕刻面宽151,凿本尊及浮丘大圣证明像。
本尊像:全跏坐,高202,左手执耳,右手持戒刀(长74)作欲割左耳状。
浮丘大圣:赤足立本尊右上部,高137。著盔护耳,裸上身饰披帛,右手下垂,左手持一条龙仰面上举。
碑刻:高56,宽95,竖刻11行71字:“第五割耳本尊贤圣令徒弟住弥牟躬往金堂金水行化救病经历诸处亲往戒敕诸民钦仰皆归正教于天福四年二月十五日午时割耳供养诸佛感浮丘大圣顶上现身以为证明”。
第六炼心:位龛左剜眼右,刻石面宽226,凿本尊及大轮明王证明像。
本尊像:头东(左)足西、右腿曲立半躺仰卧,身长225,袒胸裸臂,胸际一火焰,高17。
大轮明王:立本尊头后上部瑞云中,高102。一首八臂,戴化佛冠,张口怒目,饰项圈璎珞,裸上身,著披帛、战裙。主二手于胸前抱拳,余六手分左右持大轮、剑、叉、绢索等。
碑刻:高81,宽90,竖刻11行69字:“第六炼心本尊贤圣于天福五年七月三日以香腊烛一条炼心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令一切众生永断烦恼感大轮明王现身证明一切众生悉得醒悟”。
第七炼顶:位龛右割耳左,刻石面宽145,凿本尊及文殊菩萨证明像。
本尊像:不冠,合十端坐,顶竖一朵火焰,高17。坐像高182。
文殊菩萨:立本尊右上部,高182。著化佛冠,双手胸前托经卷。
碑刻:高65,宽90,竖刻9行62字:“第七炼顶本尊贤圣于天福五年七月十五日本尊以五香捍就一条腊烛端坐炼顶效释迦佛鹊巢顶相大光明王舍头布施感文殊菩萨顶上现身为作证明”。
第八舍臂:位龛左炼心右,刻石面宽203,凿本尊及阿弥陀佛证明像和天乐。
本尊像:全跏坐,高160。裸右臂,拇指掐中,无名指平置腹前,右手举戒刀贴左臂。
阿弥陀佛:位本尊左上部,立莲花上,高129,双手胸前结印。佛像左上端刻铜鼓、羯鼓、五合板、龙头弓形琴等。
碑刻:高68,宽147,竖刻16行81字:“第八舍臂本尊教主于天福五年在成都玉津坊道场内截下一只左臂经四十八刀方断刀刀发愿誓救众生以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顶上百千天乐不鼓自鸣本界厢吏谢洪具表奏闻蜀王叹异遣使褒奖”。
第九炼阴:位正中本尊像右,刻石面宽220,凿本尊像及七宝华盖。
本尊像:侧身半躺卧,身长227,右腿曲立遮蔽裸露阴部,生殖物上竖一朵火焰, 高51。顶上八角七宝华盖罩体。
碑刻:高70,宽140,竖刻17行132字:“第九炼阴本尊教主天福五年前十二月中旬马头巷丘绍得病身死三日皈依本尊求救合家发愿若得再生剪发齐眉终生给侍本尊具大悲心以香水洒之丘绍立苏于是丘绍夫妇二女俱来侍奉以报恩德不离左右闰十二月十五日本尊用腊布裹阴经一昼夜烧炼以示绝欲感天降七宝盖祥云瑞雾捧拥而来本界腾奏蜀王叹服”。
第十炼膝:位正中本尊像左,刻石面宽158,凿本尊及佛证明像。
本尊像:坐高173,眼、耳、臂各缺一,左袖筒下垂,右手胸前持念珠,两膝盖各竖一朵火焰,高19。
佛像:赤足立莲朵上,位本尊像左上,高122,左手平置腹前,右手举胸前结印。
碑刻:高75,宽144,竖刻10行97字:“第十炼膝本尊贤圣蜀王钦仰日久因诏问曰卿修何道自号本尊卿禀何灵救于百姓对曰予精修日炼誓求无漏无为之果专持大轮五部秘咒救度众生于天福六年正月十八日将印香烧炼两膝供养诸佛发愿与一切众生龙华三会同得相见”。
5柳本尊化道侍从像:位正中柳本尊像莲座左右,共17身(左7、右10),足部多隐于瑞云中。下以本尊像为中心,分左右从内(中)至外(龛左右端)记述:
左一少女像:侍立本尊莲座左,高198,肩宽83,胸厚28。剪发齐耳,著交领窄袖衣,腰束多股圆形丝带,手捧长方形盘,内盛一只手,长53。额心放出一道光毫,升至顶上化作瑞云托刻一坐佛,饰圆背光,双手笼袖筒中。佛像高23。
左二文官像:高207。著直角乌裟,饰三绺胡须,穿圆领大袖服,双手捧笏而立。
左三武士像:高207。鍪盔顶饰红缨,著人字甲,外穿通肩大袖袍服。右手腹际执剑(长128)左上举,左手扶剑身。
左四女像:高180。剪发齐耳,著交领窄袖长服,腰系圆股丝带,双手右侧托长方型盘,内盛石山。
左五女像:装束同前,双手持莲苞贴左肩。
左六男像:头著束顶软帽,额前饰一朵宝相花,著圆领贴身紧袖长衣,腰束两根圆形丝带,左手内曲持长方形盒,右手结印上举,头右仰视。
左七男像:高184。头冠平顶方巾,身著交领窄袖长衣,腰束带,双手捧长方形盘,内盛一方形经函,高11,长34。
右一少女像:立本尊莲座右,高220,装束与左一女像大同。双手捧长方形盘,内盛一只耳朵及一函经卷。盘长50。
右二文官像:高218。装束与左文官像大同。手执朝笏贴右肩。
右三武士像:高237。装束与左三武士像大同。左手握拳下垂,右手执剑指向左下。
右四男像:高190。戴王冠,著贴身圆领紧袖长服,外套大袖袍服,腰束玉带。左手扶额上冠,右手执刀放颈后。
右五少女像:高165。头扎三个发结,穿交领窄袖长衣,双手合十端立。
右六女像:高188。剪发齐耳,著交领窄袖长衣,左手覆巾托宝瓶,右手扶瓶颈。
右七女像:高169。装束同前像,手捧长方形盘(长28),内盛花果等。
右八男像:高166。戴平顶方巾,著交领窄袖长服,左手隐袖中托持一函经卷,右手扶经函。函长34,高6。
右九老人像:高193。头著束发巾,口饰长须,著交领宽袖长服,左手覆巾执长柄香炉,右手拇指翘起置胸际。
右十男像:下身隐祥云中,高135。戴软角幞头,著交领宽袖长服,腰束带,左手下垂,右手举胸前结说法印。
全龛造像66尊。其中顶上化佛、菩萨像13尊。题名、碑刻合计927字。
6十大明王像:横刻龛壁下部,雕刻岩面高525。刻意为全身站像,不知何故只刻成半身,下部留下按肢体开方岩面,左起一至四尊尚未细琢。明王半身像高151、176不等,多为三首六臂,一为三首四臂,一为三首八臂,手持法器各异。顶光中刻佛或菩萨化身像。左起一至四尊顶不题名,第五尊起顶上刻名为:“大秽迹金刚本师释迦牟尼佛化、大火头明王卢舍6那佛化、大威德明王金轮炽盛光如来化、大愤怒明王除盖障菩萨化、降三世明王金刚手菩萨化、马首明王观世音菩萨化”。
小佛湾柳本尊化道十炼图像
小佛湾位圣寿寺左侧。主要建筑是顺山势面北砌筑的一座坛台,高213,宽1650,深790。台上全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屋凿像,历经元季和明末两度兵燹两度培修,今尚存像二千余尊,通编为9号。造像题材无一重复,内容多与大佛湾同,坛台前地坝还筑有三级祖师法身经目塔和七佛壁、剃度井龛等造像。
柳本尊化道十炼图,位坛台左前部的“毗卢庵”洞窟,被编为第9号。洞千手佛殿左立宋刻《唐柳本尊传》碑。毗卢庵背南面北,顶置人字形条石梁架,上覆石板为室,构成东西坡屋面。洞门额上条石呈弧形,左右壁上伸出两根上长下短挑梁石,洞门框上下左右石面遍刻小圆龛佛像和偈颂、题刻等。洞内高216,宽170,深288,凿刻柳本尊化道十炼及八大明王等像。按从洞外至洞内撰述。
1洞门雕刻小圆龛和题刻等。圆龛径30,深5,内设全跏坐佛像,多双手相交笼袖筒里,像高26。
11洞额佛圆龛、题刻:位洞门顶脊梁条石头面刻一圆龛佛像,龛左右弧形条石面各由外向内横书7字:虚空法界遍包含只是毗卢一座庵。字径14。脊梁下门额石正中双勾横书“毗卢庵”3字,径高28,宽34。其左右各开一佛圆龛。
12洞左右壁挑梁石题刻、佛圆龛:上挑梁石头面各刻一佛圆龛;下挑梁石头面左右石各竖刻4字:摧邪显正护世威王。字径高6,宽15;下挑梁石内侧面左右各竖刻4行20字: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左)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字径4。
13洞门框左右题刻、佛圆龛:门枋上端各开一佛圆龛;门枋中段各双勾竖刻5字:佛报恩重经大孝释迦佛。字径高14,宽27;门枋下端各横书5字:天魔俱胆碎外道尽崩摧。字径8。
2洞内柳本尊化道十炼图像:位洞三壁及洞顶人字梁架条石面。
21大日如来与文殊、普贤及题刻三件:位洞正壁及左右壁内侧。
大日如来:全跏坐正壁圆龛内,龛径124,深14。像通高127,肩宽48,胸厚10。头冠,著通肩大袖袈裟,双手胸前结印。额心放出一道光毫上至龛顶外化作瑞云,托刻柳本尊居士像,全跏坐,无胡须,饰圆形背光。像高15,眇右眼,无左耳,缺左臂。
文殊、普贤菩萨:全跏坐大日如来龛外上端左右小圆龛内,龛径41,深6。像高35,均头著高花冠,身穿通肩天衣。左文殊持经函,右普贤持如意。
偈颂3件:一位大日如来龛上左右各刻2行4字:本者根本;尊者最尊。字径14;二位佛圆龛左右边各竖刻7字:各发无上菩提心;愿入毗卢法性海。字径21;三位佛龛左右侧壁各竖刻14字:六代祖师传密印十方诸佛露众家风;大愿弘持如铁石虚名委弃若埃尘。字径9。
22四佛四菩萨圆龛:位左右壁后半部,与正壁大日如来合组成五佛四菩萨。
四佛圆龛:位左右壁上下排列各2龛,径66,深8。四佛全跏坐,高53。装束、结印、持物与大佛湾岩檐四佛大同。左壁上坐阿弥陀佛,下坐宝生佛;右壁上坐阿佛,下坐不空成就佛。
四菩萨圆龛:位左右壁靠四佛上下排列各2龛,径35,深6。均头著化佛冠,身穿天衣,胸饰璎珞,全跏坐,高32。左壁上坐观音持莲花,下坐普贤持如意;右壁上坐文殊持经函,下坐地藏持锡杖(长33)。
23柳本尊化道“十炼”图圆龛:位洞左右壁前上部,各凿5个圆龛,分上中下三层排列,龛径50,深10。“十炼”图序号、排列与大佛湾同,即左单、右双号。本尊像均位圆龛内,装束与大佛湾十炼图居士像同,异在不饰胡须。十炼图中本尊像除炼心、炼阴外,全为跏趺坐,坐高45,肩宽9,胸厚4。证明像均刻龛外上方。无题刻。下按“十炼”序号撰述:
第一炼指:位洞右壁下层前方。本尊端坐柳树(高50)下,右手胸际持念珠,左手臂曲外伸,食指尖竖一火焰,高7。龛外左上方刻一小圆龛,内设全跏坐大日如来像。龛径26。(以下证明像圆龛径同)
第二立雪:位洞左壁下层前方。本尊不冠,合十端坐雪石山中。龛外右上方小圆龛内全跏坐普贤菩萨。
第三炼踝:位洞右壁下层后方。本尊左手胸际持经函,左足踝上竖一火焰,高11。龛外左上刻四天王像立瑞云上,装束、持物与大佛湾四天王大同。
第四剜眼:位洞左壁下层后方。本尊左手掌覆巾置前,右手持戒刀抵右眼角。龛角右上方瑞云中立金刚藏菩萨。
第五割耳:位洞右壁中层前方。本尊左手执左耳,右手执戒刀贴耳。龛外右上方瑞云上立浮丘大圣像。
第六炼心:位洞左壁中层前方。本尊侧身袒胸半仰卧,身长55。心上竖一火焰,高11。龛外左上方立一首四臂大轮明王像。
第七炼顶:位洞右壁中层后方。本尊不冠,双手胸际持念珠端坐,顶心竖一火焰,高9。龛外左上方立文殊菩萨像。
第八舍臂:位洞左壁中层后方。本尊裸左臂,右手举刀作截臂状。龛内上端左右刻铜鼓、六合板等天乐,龛外右上云端中立一佛像,双手胸前笼于袖筒里。
第九炼阴:位洞右壁上层正中,本尊侧身半躺卧,身长47。生殖物上竖一火焰,高12。龛顶上七宝华盖笼罩。
第十炼膝:位洞左壁上层正中。本尊端坐,左袖筒搭腿上,右手举结说法印,两膝盖上各饰一火焰,高10。
2429个诸佛圆龛:位洞顶人字屋架条石面前后左右遍刻小圆龛坐佛像29尊。龛径大22、小15。佛像多双手相交笼于袖筒里。其中,洞正中横梁面外横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五佛圆龛,径22。
全部造像计72尊(主像62、顶上化身像10)。主像中,洞门框圆龛佛像7、洞顶圆龛佛像29尊。
3八大明王:位洞左右壁“十炼”圆龛下部各刻4尊,半身像,高50,不题名。
宝顶山石窟中其他龛刻柳本尊像
1大佛湾明见柳本尊像的有三龛:
第27号正觉像龛:位南岩西端,与北岩柳本尊化道十炼图像遥遥相对。龛高300,单凿大日如来半身像一身,头冠上全跏坐柳本尊居士装束像。
第29号圆觉洞:位南岩西部。洞高600,宽900,深1200。正壁坐三身佛像,正中大日如来顶冠上全跏坐柳居士像。
第11号释迦涅?图:位东岩。“卧佛”身长3100。佛前似平地涌出而立12尊半身像:佛首前立头著卷头、腮面不须、面群像拱揖而立是赵智凤像;第三即是头著方巾、腮面无须、手捧金瓜、面向佛首而的柳本尊像;往下即立十菩萨像。
2小佛湾第4号金刚神龛:位坛台右边原坛台进口处。龛高300,顶刻“毗卢庵”30字。金刚神上部横坐三身像:正中坐头冠的大日如来;右坐释迦佛;左坐柳居士像。
3结界像举二处:
佛祖岩:位大佛湾西南3公里古道旁。摩岩龛高504,宽1060,凿华严三圣像,正中大日如来顶冠上坐柳居士像。
毗卢寺:位大佛湾南2公里的三块碑处。摩岩龛高360,凿华严三圣像,正中大日如来顶冠上坐柳居士像。
上举各处大日如来顶坐柳居士像,均头冠平顶方巾,眇右眼,无左耳,缺左臂。
宋刻《唐柳本尊传》碑
位小佛湾坛台中心佛殿左,今置素面梯形座上。碑身高152,宽95,厚11。碑额隶书横刻“唐柳本尊传”,字径8。碑文楷书竖刻42行,计2796字,径2。传记前30行,行各70字,计2046字。跋文后10行,行各68字,计649字。首尾题名各1行,计101字。
碑首行题:“唐□□□□□□□大轮□□□传瑜伽本尊教柳居士传眉山德圣启沙门释祖觉重修右承奉郎前知叙州宣化县王秉题额”。末行记:“(漶)九日右承奉郎前主管台州崇道观赐绯鱼袋王直清立石”。跋文中记,绍兴庚申(十年)安养居士眉山张岷著跋,张济书丹。立碑年月字漶,按张岷著跋时,亦当在南宋绍兴十年。原碑刻立弥牟柳氏墓左,宝顶碑当为赵智凤复刻。碑文早漶,今甚难读。首录该碑的清《金石苑》存文也不过半。民国《大足县志》录文字不过《金石苑》,且多误。1984年,笔者用50年代拓片对读,仅辩识1363字。继据多年来搜集资料进行校勘补缺,计补缺865字,补全了5个残字,校正了14个字,共得2224字,可窥传碑概貌。叙以《宋刻〈唐柳本尊传〉碑校补》为题发表,载《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后又收载199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大足石刻研究文集》。今碑由于漶甚不录。
普圣庙柳本尊化道造像
普圣庙石窟位大足西北15公里中敖镇金盆村,东去宝顶山6公里,西去石羊场20余公里,北介潼南。造像编为10号,柳本尊造像龛位石窟进口处,为第1号。无纪年,是南宋刻无疑。柳龛面南,高310,宽600,深130,摩岩凿像7身:柳本尊夹侍二女、二男、二护法天王像。
柳本尊像:位中,坐金刚座,座高77,像高135,肩宽76,胸厚20。头著平顶方巾,眇右眼,无左耳,缺左臂,右手举结说法印,顶光上托刻小圆龛,径36,深10,内全跏坐大日如来。
二少女像:胁立本尊左右,高202。装束与大佛湾2少女同。顶光中各刻一小圆龛,径36,内设全跏坐菩萨像,手残。左侍女托盘(长43),内盛手和经函;右侍女托盘盒,内盛耳(长16)和眼珠(径3)。
二男侍从像:侧向本尊而立,高196。左像,头巾前系蝴蝶花结,著圆领窄袖长服,腰系带,足穿靴,左手扣右手置胸前,右上壁竖刻5字:“天魔俱胆碎”;右像,头巾前系莲花,装束手势与左像大同,左上壁竖刻5字:“外道尽崩摧”。字径31。
二护法天王:立龛左右侧壁,足部隐石方台后,高142。张口怒目,头盔身甲,腰束宝带,外套袍服。左天王,左手内曲握拳,右手执剑(长66)触地;右天王,左手扶右手腕执斧头,斧柄触地。
保家村、陈家岩柳本尊像
1保家村石窟:位大足西南30公里龙石镇,摩岩凿像,南宋刻,通编为10号。柳本尊像龛为第4号,高122,宽47,深69,中凿柳本尊立像,高74。头冠平顶方巾,眇右眼,无左耳,缺左臂,著交领宽袖服,腰系两根圆形多股丝带,右手举持念珠。头上岩石剥残不见像,头左右文殊、普贤坐莲台,漶甚。本尊上身左右各立一男像,双手拱揖,均漶甚。本尊下身右立一女像,漶甚。头著高花冠,身穿交领大袖服,双手捧一笏形物。左立像因岩剥残不识。
本尊足下部残存小像残体,不识。
2陈家岩石窟:位大足东20公里金山镇天河村。第1号圆觉洞,高380,宽380,深660。正壁凿三身佛,正中大日如来顶冠上坐眇右眼,无左耳,缺左臂的柳居士像。
二、安岳柳本尊化道造像调查记述
毗卢洞柳本尊化道十炼图造像
毗卢洞石窟,位安岳县东南50公里石羊场塔子山(古名厥山),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柳本尊化道十炼图,位今石窟进口处,编为第8号。面南摩岩凿,龛高660,宽1440,岩檐进深450。檐额凿刻五佛圆龛及碑刻;岩檐顶刻题名,正壁中心凿大日如来,其左右分三层凿像:上、中层凿刻十炼图及题刻碑;下层凿本尊化道侍从像10身。下按从外至内、从上至下撰述。
1五佛圆龛及题刻:位岩檐额面。五佛龛横列岩檐中部,龛径100,深15。内设全跏坐佛像,高90,均头饰螺髻,著大袖袈裟,手印持物异。
题刻:位五佛龛左右对称竖刻。左面,从外至佛龛竖刻14行119字。首行双勾竖刻“天长地久”4个大字。二、三行楷书:“菩萨因中誓愿定果熏修真秘密”。
下刻11行102个小字:“本尊教主者始自嘉州城北有柳生瘿久而乃出婴儿邑都吏收养父殁继其职以柳为氏审详斯义岂在今之操修自凡入圣即法身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或云种种光明或云处处清净或云不可思议法或云不可思议境界乃至多种义理不可穷尽”。
右面,从内(佛龛边)至外竖刻13行100字。先10行83个小字:“又本尊贤圣者本自无为超过诸有名本尊也有大菩萨名金刚藏了悟本尊无为妙理修菩萨行已超十地常游十方助佛扬化愍苦众生来入浊世隐菩萨相现凡夫身入红尘里转大法轮因名本尊教主为号也”。后二行楷书:“正心莫作等闲看显扬护国降魔”。末行双勾竖刻“国泰民安”4个大字。
2题名:位洞檐顶正中,双勾横刻“毗卢庵”3个大字。其左右各竖刻7字:“虚空法界遍包含只是毗卢一座庵”。
3大日如来组雕:位龛壁正中。
大日如来像:全跏趺坐金刚座,座高78,宽178。像高270,肩宽130,胸厚31。戴宝冠,著双领下垂大袖袈裟,饰耳环、手镯,结智拳印。顶冠上瑞云中托刻一攒尖塔亭,通高80,塔身高41,宽44。正面开一弧形龛,高38,宽18,深9。内设全跏坐行者像,头著卷发,穿交领大袖服,双手腹前结禅定印。像高32。塔顶放出两道光毫,分左右飘逸延伸到洞檐口。大日如来金刚座左右,各凿一扶座力士像,高左80,右88。位大日如来金刚座左,于瑞云中出立一方塔,呈现出四层露盘、三级塔身,塔刹残,通高110。塔身正面从下至上宽为26,22,20。各级塔面开一小圆龛,径分别为14、10、8,内设全跏坐佛像,均双手相交腹前笼于袖筒里。
4柳本尊化道“十炼”图:位大日如来左右上、中层各凿五组,上层3组,中层2组。序号与宝顶山同,即左双、右单号,同样从龛两端至内序列:左上层为二、四、六,中层为八、十号;右上层为一、三、五,中层为七、九号。十炼碑刻左右各三块,均设置上中层之间。左面二与八、四与十合刻一石,右面一与七、三与九合刻一石。碑面高57,宽88。文楷书竖刻,首行刻碑目,字径5,正文字径3。合计刻1159字。“十炼”构图和柳本尊居士装束与宝顶山大同,尤与小佛湾“毗卢庵”近似,本尊像不饰三绺青须。下按“十炼”序号撰述:
第一炼指:位龛右上层右端,凿本尊及阿弥陀佛证明像。
本尊像:全跏坐柳树左下,高159,肩宽76,胸厚20。左手抚膝,右手举胸前结印,食指尖竖一火焰,高7。
佛像:立柳树右侧壁,高131。左手下垂残,右臂前伸作接引手势。
碑刻:6行85字:“第一炼指本尊教主于光启二年偶见人多疫疾教主悯之遂盟于佛持咒灭之在本宅道场中炼左手第二指一节供养诸佛誓救苦恼众生感圣贤扌耳授通不语云汝当西去遇弥即住过汉即回遂游礼灵山却回归县”。
第二立雪:位龛左上层左端,凿本尊及普贤菩萨证明像。
本尊像:不冠,双手掌叠置腹前,凝然端坐雪石山中大树下,高147。
菩萨像:立树左侧壁,高128,左手持如意残,右下凿白象现前半身,长48。
碑刻:6行77字:“第二立雪本尊教主于光启二年十一月挈家游峨嵋山瞻礼普贤光相时遇大雪弥漫千山浩白十三日将身向腾峰顶大雪中凝然端坐以表释迦文佛雪山六年修行成道感普贤菩萨现身证明”。
第三炼踝:位龛右上层中间,凿本尊及四天王证明像。
本尊像:合十端坐,高160。左足踝上竖一火焰,高19。
四天王:位本尊上部左右各2尊,一前一后挺立瑞云中。像高,左2像92,右前像90、后像98。装束手势和执塔等法器,与宝顶像大同。
碑刻:9行109字:“第三炼踝本尊教主宴坐峨嵋历时已久忽睹僧谓曰居士止此山中有何利益不如往九州十县救疗病苦众生便辞山而去于天福二年正月十八日本尊将檀香一两为一炷于左足踝上烧炼供养诸佛愿共一切众生举足下足皆遇道场永不践邪谄之地感四天王为作证明”。
第四剜眼:位龛左上层中间,凿本尊、吏目及金刚藏菩萨证明像。
本尊像:全跏坐,高164。右手执戒刀至右眼,左手掌覆巾作接眼珠状。
吏目像:位本尊坐左下,若长跪状,高76。戴软帽,著圆领窄袖长衣,腰系带,双手托盘仰视本尊。
菩萨像:立吏目像上端云朵中,高106。戴化佛冠,著通肩双领下垂天衣,璎珞蔽胸,裙腰高至胸部、宽带系结。左手微内曲持物(残),右手掌向下。
碑刻:9行115字:“第四剜眼本尊贤圣至汉州已经旬日忽忆往日圣言逢弥即住遇汉即回由此驻锡弥牟一日汉州刺史赵君差人来请眼睛诈云用作药剂欲试可本尊心已先知人至将戒刀便剜付与殊无难色感金刚藏菩萨顶上现身眼至赵君观而惊叹曰真善知识也投身忏悔时天福四年七月三日也”。
第五割耳:位龛右上层大日如来头右,凿本尊及浮丘大圣证明像。
本尊像:全跏坐,高155。左手捉左耳,右手举戒刀作割耳状。
浮丘大圣:立本尊右上瑞云中,高105。装束与宝顶像大同。
碑刻:18行211字:“第五割耳本尊贤圣令徒弟住弥牟躬往金堂金水行化救病经历诸处亲往戒敕诸民钦仰皆归正教于天福四年二月十五时午日割耳供养诸佛感浮丘大圣顶上现身以为证明本尊教主后(生)于大唐宣宗皇帝在位天福三(七)年七月十四日夜呼紫授金章谓曰吾今去矣汝当久住共持大教所有咒藏咐嘱教授说是语已归于涅?即时虚空百千俱眩总持秘密摧邪显正护世威王一切菩萨现前劝请惟愿教主久住说法令诸末世离恶道苦本尊告曰吾当引导开榷扌耳化弘持大教化毕缘终理归寂灭法寿八十有四一念皈依获无量寿”。
第六炼心:位龛左上层大日如来头左,凿本尊及佛和大轮明王证明像。
本尊像:头左侧向外,曲右腿,袒胸躺坐夹轼上,身长141。右手放膝上,左手持念珠,胸口一朵火焰,高26。
佛像:立本尊右上方瑞云中,高95,双手笼于袖筒中。
明王像:立本尊像左上方瑞云中,高127。一首六臂,装束、手持法器与宝顶大同。
碑刻:16行191字:第六炼心本尊贤圣于天福五年七月三日以香腊一条炼心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令一切众生永断烦恼感大轮明王现身证明一切众生悉得惺悟大藏佛言本尊是毗卢遮那佛观见众生受大苦恼于大唐大中九年六月十五日于嘉州龙游县玉津镇天池坝显法身出现世间修诸苦行转大法轮于唐武(明)宗敕额为毗卢院永为引导之师次孟蜀主敕赐额名大轮院长作皈依之地终宋神宗皇帝熙宁年赐号寿圣本尊院永作救世医主然历敕赐已经三朝。
第七炼顶:位龛右中层右,凿本尊及文殊菩萨证明像。
本尊像:全跏端坐,高192。不冠,左手扶膝,右手举胸前持经卷,顶上竖起一朵火焰,高10。
菩萨像:立本尊像右上端,高136,戴化佛冠,双手持莲苞贴右肩。身后侧刻一狮,长83。
碑刻:与炼指合刻一石,6行60字:第七炼顶本尊贤圣于天福五年七月十五日以五香捍就一条腊烛端坐炼顶效释迦佛鹊巢顶相大光明王舍头布施感文殊菩萨顶上现身为作证明。
第八舍臂:位龛左中层左,凿本尊和一文官及一佛证明像。
本尊像:坐高164,裸左臂,右手举戒刀作截左臂状。顶上瑞云间刻排箫、羯鼓、四合板、及龙头弓形乐器等,谓为“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文官像:立本尊像左,高141。戴直角乌纱,著圆领大袖朝服,腰束玉带,足履靴,左手持长柄香炉,右手指置炉口边,炉高7。
佛像:立本尊右,高145,左手指内曲置腹前,右手举胸前结印。
碑刻:与炼心合刻一石,7行81字:“第八舍臂本尊教主于天福五年在成都玉津坊道场内截下一只左臂经四十八刀方断刀刀发愿誓救众生以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顶上百千天乐不鼓自鸣本界厢吏谢洪具表奏闻蜀王叹异遣使褒奖”。
第九炼阴:位龛右中层左,大日如来身右,凿本尊和一文官及一妇女像。
本尊像:右手支撑枕上,身右侧面外半躺卧,长240。右腿拱立遮蔽下身阴部,生殖物上竖一火焰。顶上七宝华盖笼罩。
文官像:立本尊头后,高144。戴直角乌纱 ,腮面饰长须,著圆领大袖朝服,束玉带,足登靴,双手持笏贴右肩。
妇女像:立本尊像脚侧,高134,戴高花冠,袒胸不华,著通肩大袖服,双手合十覆巾。
碑刻:与炼踝合刻一石,11行133字:“第九炼阴本尊教主于天福五年前十二月中旬马头巷丘绍得病身死三日皈依本尊求救合家发愿若得再生剪发齐眉终身给侍本尊具大悲心以香水洒之丘绍立苏于是丘绍夫妇二女俱来侍奉以报恩德不离左右闰十二月十五日本尊用腊布裹阴经一昼夜烧炼以示绝欲感天降七宝盖祥云瑞雾捧拥而来本界腾奏蜀王叹服”。
第十炼膝:位龛左中层右大日如来身左,凿本尊及一王者像。
本尊像:坐高160。右手举作说法印,又膝盖上各竖一火焰,高30。
王者像:立本尊像右,高134。戴王冠,著交领大袖袍服,束宽玉带,双手交于腹前笼袖筒中。
碑刻:与剜眼合刻一石,8行97字:“第十炼膝本尊贤圣蜀王钦仰日久因召问曰卿修何道自号本尊卿禀何灵救于百姓对曰予精修日炼誓求无漏无为之果专持大轮五部秘咒救度众生于天福六年正月十八日将印香烧炼两膝供养诸佛发愿与一切众生龙华三会同得相见”。
5柳本尊化道侍从像:位龛下部大日如来金刚座左右各侍立5身。
51左面5身:从龛正中(内)至龛左端(外)为:
第一少女像:立大日如来座左,高158,肩宽52,胸厚22。剪发齐耳,著双层交领小袖长服,腰系丝带,左手隐袖中托长方盘,右手护盘,内盛一只手,长34。
第二文官像:高115。戴直角乌纱,著圆领大袖朝服,腰束玉带,足登靴,双手捧笏。
第三吏目像:高120。戴圆形帽,著圆领贴身紧袖长衣,腰束带系衣,左手下垂执旗贴后肩举过头,右手持表册直上举,面向右仰视。
第四力士像:立中下层间,高264。戴筒帽后仰,前饰一朵莲花,腮饰螺卷须,著窄袖长服,腰系宝带,足登靴,右手放左手上置腹前。像右侧刻一株大树,高108。
第五护法天王:立龛左侧中下层间,高272。头盔,著贴身甲,外套大袖袍服,披帛飘逸,足登靴,左手抚右手于腹前持剑,剑长143。
52右面五身:从内至龛右端(外)为:
第一少女像:立大日如来座右,身高、装束与左少女像同。右手隐袖中托长方盘,左手护盘,内置一方盒,盒内盛一只耳朵,长23。
第二文官像:身高、装束与左文官像大同,但腮无长须,双手持笏贴右肩。
第三吏目像:高158。头束发箍,著贴身交领紧袖衣,腰束宝带,外套开领大袖服,左手扶持头发,右手举刀放脑后。刀长40。
第四力士像:立中下层间,高247。装束、手势与右力士像大同。
力士像左岩壁竖刻经文6行122字:“正是金罡宝山一树丛林一钱物一寸地一物命立华严大斋八万四千会戒定仰三界护佛护法护道天神地神山神树神等一心守护不许十恶五逆九十五种外道鬼怪精灵妄起贪爱谋妒盗心或放牛羊侵犯一毫一叶什天龙八部五通圣者八大将军施行现遭王法众苦恶难死入阿鼻万劫千生不通忏悔”。
第五护法天王:立中下层间,高280。装束与左天王大同。左手托右手执斧头,斧柄柱地,柄长134。
全龛造像53尊。其中冠上化佛及塔中佛像8尊。
华严洞、茗山寺柳本尊像
1华严洞:位安岳县东南赤云乡箱盖村,与毗卢洞相距约25公里。洞高620,宽1000,深1100。正壁全跏坐华严三圣(通高520),左右壁坐十菩萨。正中大日如来顶上坐柳居士像。三圣像左右角各立一行者像,头后饰圆头光:左像,头隆发结,著交领大袖服,右手略内曲,左手持展开经卷,上刻“合论”2字;右像,头饰卷发,著大袖袈裟,右手举胸前,左手微曲持筒状经卷(残半),刻存“□略”2字。洞无纪年镌记可寻,洞口左刻明万历丙戌《重妆功绩记》碑云:“夫古洞华严乃周昭遗迹全堂□□金相是柳赵刊形……”。
另,洞右大般若洞口上题刻:“庚子嘉熙大般若洞赵□存敬书”(南宋理宗嘉熙四年)。
2茗山寺:位县东南顶兴乡虎头岩,与华严洞相距略3公里,与大足普圣庙在一条线上。山顶存宋建、明清重修、今废的寺庙遗址宏敞,沿岩凿像。中部凿大日如来,高约700,顶冠上坐柳居士像(俗称高岩老祖,眇右眼,无左耳,缺左臂),龛壁凿小圆龛佛像。其左右岩凿文殊、普贤等像。山顶寺庙遗址门前一巨石上凿与宝顶大佛湾相似的“护法神龛”;寺前不过200米的山脊上石砌转法轮塔,造像题材、题刻内容均与宝顶转法轮塔同。
此外,位安岳县东南60公里与中敖介邻的双龙乡(原名孔雀乡)报国寺,还凿与宝顶山大同的孔雀明王像和“法身舍利塔”。
三、大足、安岳柳本尊化道造像
比析与探疑
柳本尊化道造像,主要表现为苦行“十炼”行化后自凡入圣成佛。大足宝顶山、安岳毗卢洞以及大足普圣庙三处四龛造像是其化道始末的集中表现。两地造像虽然规模大小有异,内容详略有别,但却生动地反映了晚唐五代年间,四川柳本尊密教异军突起,时至南宋赵智凤布道创立道场达到鼎盛,开创了中国人自创教派化道成佛的事例,为中国佛教史增添了全新的一页。为探寻两地造像由来,现就宝顶山和毗卢洞十炼图造像进行比析,并对造像中存在问题进行探疑。
化道十炼图及题(碑)刻比析
1龛额造像比照:
宝顶大佛湾柳龛:岩檐横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五佛四菩萨。
宝顶小佛湾毗卢庵:洞额上凿七佛小圆龛,但无头冠的大日如来。
毗卢洞:岩檐额亦凿五佛圆龛,无头冠的大日如来。
2正中主像比照:
大佛湾:柳居士像(腮饰三绺青须)顶冠上坐大日来,胁侍文殊、普贤立像。
普圣庙:柳居士像(腮无须)顶冠上坐大日如来。无胁侍菩萨。
小佛湾:正壁大日如来顶冠上坐头冠的柳居士像(腮无须),头左右坐文殊、普贤菩萨。左右壁还设四佛四菩萨,与大日如来合组成五佛四菩萨。
毗卢洞:大日如来顶冠上塔亭内全跏坐头著卷发的行者像,但五官齐全,肢体不缺,与上举眇右眼、缺左耳、无左臂的柳居士像迥异。
3十炼图像比析:
宝顶大、小佛湾与毗卢洞三龛造像序号一致,构图大同,主像无异。仅毗卢洞个别图中证明像和侍从像较宝顶多出一二个或少一个,但不相互抵牾。
第一炼指:大佛湾图中证明像,右设大日如来、阿弥陀佛;小佛湾仅设大日如来;毗卢洞又只设阿弥陀佛。小佛湾、毗卢洞图中均设有柳树。
第二立雪:三龛构图、设像大同。
第三炼踝:大佛湾本尊双足踝上竖火焰,小佛湾、毗卢洞仅左足踝上竖火焰。
第四剜眼:三龛主像同,小佛湾略去捧盘吏目像。
第五割耳:构图、设像同,仅割耳动作小异。
第六炼心:构图和主像同,证明像毗卢洞多一立佛。
第七炼顶:构图设像同,小异在本尊像手势:大佛湾像双手合十;小佛湾像手持念珠;毗卢洞像右手持经卷。
第八舍臂:构图与主像同,毗卢洞图左多立一头冠直角乌纱的文官像。这与题刻“蜀王叹异,遣使褒奖”相关。
第九炼阴:构图与主像同,唯毗卢洞多设二侍从像:一立图右冠直角乌纱 、双手持笏的文官像;一立图左著高花冠、穿大袖服、双手合十的妇女像。这恐与题刻“本界腾奏”之官员和“丘绍夫妇、二女俱来侍奉”相关。
第十炼膝:构图设像同,唯毗卢洞图右多立一头著王冠、腰束玉带的王者像。这似与题刻“蜀王钦仰日久,因诏问曰”之蜀王相关。
4大佛湾、毗卢洞十炼图题刻比照:
第一炼指:大佛湾刻90字;毗卢洞为85字,略去“汝誓愿广大”5字。其余字全同。
第二立雪:同刻77字,无一字异。
第三炼踝:同刻109字,无一字异。
第四剜眼:同刻115字。其中3个字异:大佛湾为即“止”、投“诚”、“持”戒刀,毗卢洞为即“住”、投“身”、“将”戒刀。
第五割耳:大佛湾刻71字;毗卢洞此刻18行211字。前7行记述本尊割耳供佛仍是71字,无一字异。后11行140字,记述本尊生卒事,这与本图无直接关系。其中“教主后于大唐”中的“后”字显是“生”字之误;其中“天福三年”逝亦属笔误,因前有四年、后有五年,据《传》记应是“七年”为是。
第六炼心:大佛湾刻69字;毗卢洞此刻16行191字。前7行记述本尊炼心仍是69字,与大佛湾字全同。后9行122字记述本尊唐大中九年出生后等事,亦与本图无直接关系。其中唐武宗的“武”字显属笔误。据明刘畋人撰《重开宝顶石碑记》,可能是为后唐明宗为是。
第七炼顶:大佛湾刻62字;毗卢洞为60字,在“以五香”前略去“本尊”2字。
第八舍臂:同刻81字,无一字异。
第九炼阴:大佛湾刻132字;毗卢洞刻133字,天福前多一“于”字。
第十炼膝:同刻97字,无一字异。
两处关于十炼图的题刻内容、文字都基本一致,字数大佛湾刻903字,毗卢洞刻石上虽有1159字,但涉及十炼的文字是897字,其中个别字异均属意同字异,无实际差异。
另,大佛湾岩檐刻有“唐瑜伽部主总持王”及颂词;小佛湾洞额、门题刻有:“毗卢庵”及“天魔俱胆碎外道尽崩摧”等;毗卢洞岩檐刻有“毗卢庵”和本尊教主生事及偈颂,龛内刻有守护大千国土经,但宝顶山刻有《唐柳本尊传》碑,大佛湾护法神龛和四周结界像亦刻有守护大千国土经等,较之单龛像的毗卢洞更显完备。
5柳本尊化道侍从像:
设有化道侍从像的主要有三处,详略有异:普圣庙设6身;毗卢洞设10身;大佛湾多至17身。三处造像均不题名,然按《柳本尊传》和十炼题刻也可比识一些像,如三处同样侍立龛中心主像左右的二少女像,均捧眼耳手等,似炼阴题刻中的丘氏二女无异。本文限于篇幅,不细探寻。
以上简略对照不难看出,大足、安岳两地的柳本尊化道造像,十炼构图、主要人物设置及十炼题刻,基本相同,可见师出一门。其中侍从像的多与少,甲地碑刻乙地无,均非主要之别,亦不相互抵牾。但主尊像造型异,值得探索。
关于柳本尊像腮饰胡须或无须
毗卢洞十炼图中本尊像无须,宝顶大佛湾像有须。有学者以毗卢洞早于宝顶山为由,“揭露”赵智凤照搬毗卢洞造像于大佛湾,并作重大删改。此说对宝顶造像欠全面考察。宝顶山石窟正如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团长杨家骆所说:是赵智凤“传柳本尊法旨……所经营之道场”。大佛湾柳龛正中腮饰三绺青须的柳居士像顶冠上坐大日如来,此像正如毗卢洞额题刻:“……隐菩萨相,现凡夫身,入红尘里,转大法轮,因名本尊教主为号”的当时行化的形象,故作如是像,并残眼耳臂以示十炼行化。大佛湾是赵智凤面向世俗进行说教的外道场,按《传》记本尊化道始末四川尽悉,绍兴时民间尚有数本传记流传,赵氏作如是造像,疑似与民间传颂的柳本尊化道时的形象相关。
宝顶小佛湾毗卢庵正壁大日如来顶冠上坐面无胡须的柳居士像,此像当为本尊经过苦行十炼而后“自凡入圣”成佛之法身像,在此凿造示意本尊“自凡入圣”前之苦行十炼图像同主尊像一样不饰胡须,情理皆然。小佛湾是赵氏为欲入真言门的信徒修持而设坛,作如是造像,既与本尊“自凡入圣”后形象吻合,又为信徒们修持观想展现了一幅苦行可以成佛的图景。于是可见,赵智凤不是照搬毗卢洞的十炼图,而是自有法度。更何况,赵氏在开凿宝顶山时,毗卢洞是否已出现?还尚待研究。毗卢洞十炼图中的柳本尊像不饰胡须,其含意应与小佛湾相同。
毗卢洞头著卷发的行者像是谁
有学者认为,因毗卢洞正中大日如来顶上塔亭内坐的卷发人就是柳本尊,立雪、炼顶图中不冠的本尊像的发足也呈现卷形发,即是例证。据考察,大足、安岳等处各种情况下的柳本尊像,除上举立雪、炼顶中二像外,无一不头著平顶方巾。由此可见,头冠是柳本尊像固有的特征之一,此二像不冠是因其立雪、炼顶行事必须这样,不是其生平中的一种头式。可见,此例难以证明塔亭中的行者像就是柳本尊。
既然,卷发的行者像不是柳本尊,当是承持柳教、创建宝顶山石窟道场的赵智凤。所据有二:
其一,宝顶山摩岩造像近万,布列四周五里内13处,不见一刻纪年和一件道俗祈佛造像愿文,却有与毗卢洞塔亭内卷发人装束相同的行者像至少也有10多身。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和当今的一些专家多考证为是赵智凤的自造像。笔者以为,此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赵智凤留像不刻名,是其一大特点。今见大足、安岳两地,凡有柳、赵二本尊造像的龛窟,均不镌刻纪年和愿文,这恐是赵本尊的法度。
赵智凤像多以佛、菩萨的身份出现在龛窟中,如大佛湾内六道轮回图,六耗图中的主尊像,地狱变、牧牛图中的祖师说法像,小佛湾祖师法身经目塔北面坐的祖师像,都是这位卷发人像。他在六耗图题刻中声言:“诸佛、菩萨与我无异”。仅从人物、造型、装束比照,毗卢洞中的卷发人与宝顶赵智凤像无异。
有学者还认为:宝顶石窟中的卷发人就是柳本尊,言下之意不存在赵智凤像。宝顶石窟中有柳、赵二本尊像同时出现一处的非仅一例,如横卧大佛湾东岩、长达31米的“卧佛”像前,似从地涌出12尊半身立像,排首面向众像拱揖的即著卷发的赵本尊,次立头著平顶方巾、手捧金瓜的柳本尊,以下是头著化佛花冠、穿天衣、手捧香花灯水果等的十大菩萨。排首、次二像查佛典不载,是两个人像无疑,虽然无题名,但从众多的卷发人像与柳本尊像比照,首是赵本尊、次是柳本尊,勿容问疑。
其二,据多年来对大足、安岳各处柳本尊像造型的考察,凡是位龛中心的主尊像,无论是隐菩萨相、现凡夫身的居士像(如大佛湾和普圣庙),或是隐凡夫身、现法身相中的本尊像(如小佛湾和茗山寺、华严洞),无一不是头著平顶方巾,作眇右眼、缺左耳、无左臂形象,这是柳本尊像造型的固有特征。1994年四川文物第3期载,安岳文管所李官智《华严洞石窟》文中,记述该洞大日如来顶上坐柳居士像的特征即是如此。
再查毗卢洞塔亭内行者像的造型特征:头不冠著卷发,五官齐全,肢体不残,全跏趺坐,双手掌叠置腹前结印。过去却少有学者提到此像造型特征,据此可以完全否定毗卢洞塔内的行者像不是柳本尊,如与宝顶小佛湾祖师塔上的赵本尊像比照,可说是一师二作,是赵智凤像当无问疑!
由是又提出了个问题,毗卢洞大日如来顶上为什么刻赵智凤而不刻柳本尊。笔者在1986年《四川文物·石刻研究专辑》中《试述大足石刻与安岳石刻的关系》一文中提到过,安岳石羊地区茗山寺是赵本尊的分道场,毗卢洞等处造像是其法嗣(华严洞左角立年轻的行者像,右角则是卷发人赵智凤)主建,故刻赵本尊像,亦在情理之中。本文限于篇,容另文深究。
毗卢洞等处的建造年代,由此也可得出建于南宋。其具体年代,当要略晚于宝顶山的开凿年。
柳本尊教与石窟造像价值
柳本尊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柳本尊教释史失载,据祖觉撰《唐柳本尊传》和大足、安岳柳本尊化道十炼图刻证明,不仅晚唐五代时柳本尊化道始末四川尽悉,时至南宋赵智凤又承持其教,但不墨守陈规,而审时度势行化布道,把柳教弘扬光大,并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宗教石窟文化遗产,以至当时“声势之盛轰动朝野”。
柳本尊上不见师承。柳本尊瑜伽教是由柳本尊创立、赵本尊承持发展的本土佛教宗派。在赵智凤创造的石窟道场里,把柳本尊像塑造在佛龛的主尊位置,或隐菩萨相现凡夫身位居十炼图中心,或隐凡夫身现法身相单独成龛,无不显示柳本尊是大日如来示现摄化。这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也就是说,中国人也可以作为佛位于石窟造像中。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石窟造像兴起,佛、菩萨无一不是外国人。1992年秋,笔者陪同敦煌研究院段文杰院长考察宝顶,他见到这些造像时说:这个东西很特别,把本地教派作为教主的人塑在佛龛佛殿的主位,别的地方没见过,中国人创造自己的宗教这里是第一份。
柳、赵二本尊创建、继承发展的瑜伽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本土佛教宗派,为中国佛教史增添了全新的一页。这就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和佛教考古学提出了新课题,增添了新资料。过去,由于释史失载,加之大足、安岳石窟地处边远,考察不易,致使研究者涉及此问题较少。本次调查报告,旨在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份学术研究资料,不是之处,敬请教正。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