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
天人合一的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康·格桑益希
[内容摘要]文章对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的发展源流、种类形式、表现内容、风格特色、宗教象征意义、审美内涵、艺术特色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藏传佛教;曼荼罗艺术;天人合一
[中国图书分类号]J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1-049-11
“曼荼罗”是佛教中的密教艺术,在藏密中称“金廓”、“曼扎”。“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本意为“坛”、“坛场”或中围,是指密乘本尊道场的图画和佛的宫殿。它的含义十分丰富,有“圆轮”、“发生”、“揽摇”、“精醇”、“聚集”等不同的释义,并含有“圆轮众德”、“圆轮具足”、“发生诸佛”,聚集十方三世诸圣于一处之义。圆轮者为其众德发生者为发生诸佛。借喻大彻大悟的佛的境界,是将密宗佛、菩萨等尊像及其眷众集于一方中共修法时供奉及观想静思、纯洁意念的修行法器。
藏传佛教认为塑造神佛的形象,既是引向解脱的虔诚行为,又被视为对修禅和入教的支持。当佛教传入西藏时,它是作为宗教信仰、佛教伦理和宗教哲学而传入的,并伴随着这一过程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完备的艺术形式,其主旨在于以可视的形象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佛教哲学和宗教内涵的深奥信条。
一、曼荼罗——藏族本土原始宗教、苯教和藏传佛教宇宙观的产物
藏传佛教密宗因其信奉者修习“三密”即“身密、口密、意密”而得名密宗,又称“真言乘”、“金刚乘”。藏传佛教密宗教理认为,对宇宙万物本性的认识,是佛和菩萨以外凡人所不能感受到的,非依如来加持感应之力而不能识得,因此凡人务必修习“三密”,以求清静,达到认识宇宙万物的本性。
修习密宗者认为,佛与众生体性本来是相同的,所以众生如果依法修习“密宗加持”之“三密”,也就是信徒自己的身要印于佛身,口要印于佛口,意要印于佛意,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三密相应”即可“愈益清净”、“佛身圆满”,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曼荼罗是本尊神秘密居住的模型和图示。曼荼罗真正的含义是变化多样的神界结构形式简略地表现为本尊主神及眷属神的聚合处,是一个帮助修习者在观想本尊神界情景时的一个象征性观修对象。因此,在藏密艺术中,曼荼罗被视为是最为神圣、最奥秘、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宗教艺术。对于修行僧侣来说,它是“观想”神灵的交通。由此可见,曼荼罗即是密宗修行者在其精神世界通往“神灵”的一种形式,实即修行之道也。而对于一般信徒,它是供奉礼拜偶意神佛的神圣对象,在宗教活动中,是藏密修行的重要法器,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更是无处不见的象征标志。
然而这种与神灵交通的方式,却可以在藏族早期原始宗教巫术和苯教仪规中找到它的思想观念的源头。古老的藏族原始宗教和苯教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神灵常聚集于某地某物之上,他们是人类的保护神,需要时祭祀供奉,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的祭场、祭坛和祭祀仪轨。今天在藏区许多地方发现的远古大石文化遗迹绝大多数为这类祭祀遗迹。在这些大石造型中大体可分为石围、列石、祭坛和独石四种造型形式,即用巨大的石柱或石块在地面上构筑而成的平面呈圆形或方形的石圈造型;成排的巨大立式列柱组合造型;方形高凸的祭台造型;独立的石柱或由多个巨大石柱构成的独石造型。其中的石圈造型是用大石的排列组合形成的以圆形、椭圆形、同心圆形、半圆形放射状和不封闭的螺旋形或不甚规整的造型所形成的形式美为审美追求,并常以列石造型、祭坛造型和独石造型组合成规模庞大的大石造型阵容布局,且多相互并存,并相并联,从而构成了奇特的大石造型的形式美,用以表现特定的宗教内涵和审美象征意义。这种原始宗教的祭场和祭坛的形式应当是曼荼罗艺术最初的雏型和源头。
亦说曼荼罗源于古印度密宗修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地所筑一圆形或方形法台。于此坛上以管宗教之神圣行事,尤其为阿阇黎授戒弟子或国王即位时,于此上行之。邀请来自东南、西南以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十方三世诸位神佛亲临作证。后世人以形象的艺术手法表现法坛,在坛上绘出他们的形象,后来逐渐演变和发展成多种形式、类别和表现独特的曼荼罗艺术形式。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作为宣示佛教教理的密宗曼荼罗艺术,首先被应用于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大昭寺建筑的象征性模式和绘制于大昭寺二楼“曲结祝波”殿的曼荼罗图壁画。8世纪时,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和班智达寂护尊者不仅把这种神秘奥妙的宗教仪理模式应用于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桑耶寺的整体建筑设计、佛塔的建造,同时莲花生大师还著有《坛城释义·金汁微珠》、《菩趣经律功业噶巴集聚坛城属相长城义规》等论著,用以指导前弘期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
10世纪,在经历了吐蕃王朝的分裂和战乱之后,藏传佛教以星火燎原之势经阿里上路律传和多康下路宏传,掀起了后弘期高潮,藏传佛教各教派及其所属支派如雨后春笋般地萌生,佛教密宗开始兴盛。作为宣示密教义理的密宗曼荼罗艺术在藏区以不同形式被普遍应用于佛教寺殿、佛塔建筑、佛教雕塑、壁画、唐卡、建筑彩绘、天花装饰等造型艺术中;应用于佛教法器、供器、礼器等工艺用品的制作和观修、祭祀、供养等方面。这一时期,在阿里古格王益希沃的倾心操持下,派高僧、大译师仁钦桑波(958~1055年)赴克什米尔、印度学法。依印度75位“班智达”苦修显密教法,并学回胜天所著《三百四十曼荼罗天法》、《曼荼罗仪轨》、《密集修法》等曼荼罗制作显密诸法并翻译成书,对藏区各地密宗曼荼罗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世纪时,萨迦教派的领袖人物萨迦·仁钦坚赞效仿来藏弘佛的印度超岩寺住持阿底峡大师,聘请尼泊尔画师来到藏中地区,亲自主持参与绘制了著名的132品曼荼罗图。第一幅是《五方佛曼荼罗》,最后一幅是《长寿佛曼荼罗》,画风极其精细。这一时期,密宗曼荼罗画成为寺院殿堂、回廊、佛塔龛室壁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以数量的规模化和密集型为特点,使藏传佛教密宗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曼荼罗有着深奥的宗教哲学体系,就时轮金刚曼荼罗和六字真言曼荼罗而言,时轮金刚是藏密信奉的香巴拉世界的主佛,信众认为诵念时轮金刚咒可以消除刀兵之交,去除一切邪恶。佛教传说,时轮金刚在香巴拉创立了一套完善的学说,藏传佛教所传授的数学、天文、历算就是时轮金刚的学说在寺庙中的运用。六字真言是观世音为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所发的心咒,它是密宗给人们指出的脱离苦海、解脱生死轮回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这是六字真言在西藏最为盛行的原因。时轮、六字真言曼荼罗的哲学意义就在于佛教认为现实存在一个深奥的世界即自己的境界。这是一个普遍而绝对性的存在,这个存在的象征性表现就是曼荼罗。
藏密认为,有志于学习密宗的信徒首先要学会彩绘曼荼罗、布绘曼荼罗或者禅思曼荼罗;学会曼荼罗前还必须学会灌顶。为了绘好曼荼罗就要对菩萨境地进行明了和深入的禅思,最后在这个基础上严格修习才能获取佛陀的功果。如在显教中“转识成智”这个道理,在密教中就用五方佛来表达,也即佛教密宗之“五佛五智”,认为只有接受大日如来白如杂那佛,也是释迦的法身佛的五种智慧才能成佛,这五种智慧密教就用五位人旨像来表示,或画五尊佛,或铸五佛团坐像,或用代表五佛的五件法器道具或五个梵文字母组成图案,甚至造一座五塔都可称为曼荼罗。当然这只是五佛五智曼荼罗,其他的还有药师曼荼罗、观音曼荼罗、时轮金刚曼荼罗等,代表其他佛理的曼荼罗还很多。
曼荼罗这种藏传佛教密宗艺术中的独特形式,它既有本土原始苯教祭祀中“坛”的粗犷造型、布局、审美模式和世界物质形成观念的宗教内涵,又是佛教宇宙观、世界观和佛家理想世界的具像模式。而集中体现在藏传佛教美术上便是不同类别、形制的曼荼罗式造型。曼荼罗既是一种宇宙图,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的记录,更是藏传佛教密宗艺术中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充满神秘意境、审美意趣和表现宗教哲理的意识图。藏传佛教密宗修习的“三密为用”、“四曼为相”、“五佛五智”、“六大为体”、“因、根、究竟”等基本教理都能在曼荼罗中得到体现。曼荼罗这种融宗教哲理、文化审美内涵和独特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艺术,不仅在藏区非常盛行,在东南亚诸国,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锡金,中亚的克什米尔、阿富汗、伊朗、外蒙古,东亚的日本及中国内地也流传极广。
二、曼荼罗艺术的种类
曼荼罗是以深奥的密宗修练哲理为主旨的,它是密宗修习的道场,是大日如来加持三昧,对凡人众生进行教化的场合和表相。修法者在“瑜伽(相应)妙行中礼赞曼荼罗,可接受如来的神力加持与神佛交通。借助神力拂去烦恼罪障之云翳。这种交通神灵的思维活动表现形式很多,但按密宗教仪教理来区分,主要通过四种曼荼罗的形式和念诵真言、静观默想来进行。故称“四曼为相”。具体形式是:
1、大曼荼罗 亦称绘画曼荼罗,简称“大曼”,指描绘佛、菩萨、天神及十界凡圣等全体群相及诸尊象;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表“地、水、火、风、空”世界形成之五大本原物质;分区域绘画,以表示他们前来聚集之义,亦称“尊者曼荼罗”,是表示宇宙的全体的形相,是指万有的普遍相。把大曼解释为“五大”的“大”时,是表示由五大色所显示的曼荼罗的意思,所以大曼荼罗有周遍全体之义和五大色之义两种,从宗教教理解释,大曼荼罗是佛、菩萨的相好具足身,所以佛像是大曼。但从广义解释,一切像都是六大法身的本体。地、水、火、风、空、识所形成的现象诸法的全体,也是大曼。因为所画的是总体宇宙图式,故称为摩诃曼荼罗,即佛像曼荼罗。
2、三昧耶曼荼罗 不绘出神、佛、菩萨的尊像,仅描绘其佛、菩萨所持的宝珠、金刚杵、刀剑、法轮、莲花、“器杖”、“印契”等道具和手印手式。用这些法器组成图案来象征佛、菩萨的尊像,使修行者见此物,即如见此佛,并做诚心观想和膜拜。
3、法曼荼罗 亦称种子曼荼罗,即不绘出佛的形象,也不绘所持器杖,而是以种子表示诸尊,即将其诸尊梵文名称的首字字母写出以象征佛、菩萨、护法。修行者见其字母即可观想出佛的尊像,叫做种子。所以法曼荼罗是文字曼荼罗,是种子曼荼罗,例如以梵文“阿”表示大日如来,密宗最高尊神阿弥陀佛首字字母用梵文表示,就是此意,这种曼荼罗的图解性更强。
4、羯摩曼荼罗 亦称立体曼荼罗。羯摩是“作业”的意思,指描绘佛、菩萨的威仪(动作)事业的以雕刻或塑铸成的三维立体曼荼罗。给修行者以形象、直观、立体的印象。羯摩曼荼罗一般用青铜、木头或宝泥制作。根据修法者供奉修习不同的本尊而有不同的形式。
总而言之,大曼是色相,是宇宙本身的全体;三昧耶曼是形象;法曼是名相;羯摩曼是作用相,是相对全体之部分,是如来身、语、意三密的象征。从总体而言,可以视大曼荼罗为诸佛、菩萨的人体;三昧耶曼荼罗是诸佛、菩萨所持的器枚;法曼荼罗是诸佛、菩萨所说的法门;羯摩曼荼罗是诸佛、菩萨的作为,都是大日如来的圆满相好之种种相。此即四曼之究竟意义和教理内容。以上四种曼荼罗合称之为“四曼为相”,它们又有以下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
(1)都会曼荼罗 也称之为部门、普门曼荼罗,即将诸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以大日如来为师心的两界曼荼罗,即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是《金刚项经》的图释;胎藏界曼荼罗是《大日经》的图解。
(2)部绘曼荼罗 是以部分的诸尊,即按佛教各部的本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佛部的佛顶曼荼罗,莲花部的十一面观音曼荼罗。
(3)别尊曼荼罗 又称一门曼荼罗,是以一尊佛像为中心的曼荼罗。即以释迦、药师、弥勒、观世音、如意轮等一尊主佛像为中心的曼荼罗。
三、曼荼罗表现的内容
密宗信徒在修习佛教密宗经典过程中,把曼荼罗作为观想(修习方式)的模型。因为曼荼罗是大日如来向世界宣扬佛教的一种表相,故对曼荼罗的赞颂就能受到如来佛法的教诲。从直观看曼荼罗的基本结构似乎是一样的,其实内涵并不相同。据佛教画师讲,藏族密宗的曼荼罗从内容上分大约有四百多个,从形式上说可以归纳为前述之“四曼为相”。
密宗本尊像形形色色,种类繁多,阵容庞大,但从物理上分只有两种形象,即佛的真实身和忿怒身。真实身指佛的静善相、慈悲相;忿怒身是佛在降魔时表现出的十分凶猛暴厉、威严强悍、狰狞恐怖、具有威慑力之“法身”相。而在曼荼罗中出现的多为密宗法身佛像。也可将本尊像粗分为三大类,即:善相本尊,亦称自性轮身,是诸佛住于自性之法身,即诸佛之真实身,较著名的有无量寿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度母等;怒相本尊,亦称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刚众生之邪魔,此类尊像主要有大威德金刚、金刚橛、马头金刚(或称马头明王)、金刚手(亦称恰那多吉);善恶相兼具本尊,亦称正法轮身,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金刚,以正法度人之相,此类尊像主要有密集金刚、上乐金刚、时轮金刚和喜金刚等。
在藏密曼荼罗中最常见的密宗佛像有“五本尊”:即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密聚金刚和喜金刚。
大威德金刚 又称怖威金刚。有六足尊、六面尊、威怒六足金刚、牛头明王。此本尊是无量寿佛以可怖可畏的相貌去教令法界,降伏妖魔的忿怒身。其造型为九头,正面为牛头,三十四臂,十六足,全身蓝色,拥抱明妃罗浪杂娃,头顶无量寿佛,足踏卧鹿,手执法器,背有火焰纹作装饰。大威德金刚为格鲁派所奉本尊。
胜乐金刚 亦称上乐金刚。有白、黄、红、蓝四色面孔。造型为每面三目,有十二臂,主臂拥抱明妃“金刚亥母”。
时轮金刚 此金刚密宗修法源于古印度北方的“香巴拉国”极乐世界。修习时轮金刚密法教理认为宇宙为三时迷界,众生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迷界中,故此时轮表“三时”。
密集金刚 又称密集金刚桑堆。造型为三面,每面三目、六臂,所拥抱明妃亦为六臂。
喜金刚 又称欢喜金刚、钦血金刚。造型为八面十六臂,主臂拥抱“金刚无我佛母”,余皆手托头器,头器内盛神物。右边手托法物为: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红人、青狮、赤猫,面皆内向;左边手托法物为:黄天地、白水神、红火神、青风神、白日天、青狱帝、黄施财,亦面皆内向;胯下挂骷髅,足踏二仰卧外道,面目狰狞恐怖,神态威严。明妃一面二臂,右手执曲刀,左手托头器,头戴五骷髅冠,项桂五骷髅链圈象征梵文的五十个字母。
此外常见的密宗佛像还有:
大黑天 又称六臂护法尊,是大日如来降魔而显现之法身。身青色六臂,两手撑一张象皮于背后,挂头骨缨络串。古代视此法尊为战神,祭祀可增战威,民间则又视其为施福种。
马头金刚 亦称马头明王、马首观音,藏语称丹真。马头观音自在为六观音之一,畜生道之教主,以马头为头饰,表示马驰骋四方,涉生死海,降伏一切邪魔,敢食一切无明重障。马头明王身赤肉色,六面,双牙外露,背后有威猛火焰,拥抱明妃“多罗菩萨”。马头金刚是无量寿佛的忿怒身,为格鲁派上下院护法神之一。
不动忿怒明王 亦称不动金刚,为四门忿怒神之一,无明妃相伴。
寿六依怙尊 亦称阎罗王,主命、护法,具有凶恶、善良两副面孔,主持世间的善极与恶极。
殊胜黑如迦 亦称善逝八法行尊、忿怒明王,亦为出世三部和世间三部的八大法行护法神。全身青色,背有火焰光圈和马翼,具有多副面孔,面色不同,十八臂,八足,拥抱明妃玛摩,此神原为苯教的一等凶神,后为佛教密宗所利用。
能怖金刚 亦称降阎魔尊、阎罗敌,亦是密宗本尊之一,有六面、六臂、六足,水牛为座。
战神依怙尊 为密宗护法神之一。
金刚手 亦称秘密主、金刚持、持金刚。造型表像近似释迦牟尼佛,头戴五佛冠,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拥抱明妃“孙那得利菩萨”。金刚手另有一种恐怖像是释迦牟尼讲解密法时所显现的法像,手执独股、三股或五股金刚杵,表示有不同的智慧和力量。
大轮金刚 手持三股金刚杵和金刚索。
橛金刚 手持金刚橛,即密宗修法、修习仪式中的一种降魔杵而得名。
四、曼荼罗的表现形式
曼荼罗艺术以其深奥的哲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藏传佛教绘画、寺院建筑、修塔建筑、宗教法器、佛事祭祀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种类,从整体上有二维、三维之分,但按其造型形式、表现内容和使用材料可分为平面绘画曼荼罗、立体建筑曼荼罗、彩砂彩纷浮雕曼荼罗、法坛曼荼罗塑和“让炯”曼荼罗等多种。
(一)绘画曼荼罗 绘画曼荼罗主要有壁画曼荼罗、唐嘎画曼荼罗、木板画法器曼荼罗、天花曼荼罗、木刻板印曼荼罗等种类。
1、璧画曼荼罗
是指用彩色颜料绘于寺院殿堂内外墙壁上的曼荼罗图。在藏区寺庙较为普遍,最著名的壁画曼荼罗有:
萨迦南寺曼荼罗壁画 绘于萨迦王朝时期所建之萨迦南寺二楼回廊的“曼荼罗”图。以一幅幅巨大的圆形画面,有的状描佛界天国,华丽辉煌,异想天开;或对宇宙结构作奇特的图解,构成了气势恢宏磅礴,方方圆圆相互生发,浑然一体的形式美,那些以密宗“恒特罗”为中心,层层放射罗织千佛的画面,又把生命活力的爆发同佛教的静思冥想,统一在尖锐的矛盾之中,成为藏族美术中别开生面的具有多种表现功能的新形式。曼荼罗绘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藏传佛教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其中萨迦寺的曼荼罗壁画成就最高。
据《萨迦世系史》所载,萨迦本钦夏巴迦扬·仁钦坚赞主持萨迦寺时(1287年~1302年)曾在萨迦南寺大殿二楼的拉康切莫主持画了密宗四部、密集部曼荼罗图,大小曼荼罗图639座,大幅瑜迦部曼荼罗图148个,总计787座曼荼罗。萨迦南寺二楼回廊还有十几组曼荼罗图,是后来八思巴法王根据印度的七幅绿唐卡所绘。这些曼荼罗图场面宏大,构图别致,内容丰富,是萨迦南寺最早、最完整、最具特色的曼荼罗壁画作品。现存萨迦南寺大经殿二楼回廊
长65米的西壁上绘有整壁的曼荼罗图,共绘曼荼罗图63个,其中大型图20个,直径2.55~2.7米,上排绘小型曼荼罗图“怙鲁查市”忿怒作明佛母曼荼罗等22个,下排绘小型曼荼罗图卓玛拉姆(救度佛母)等21个,直径0.6米。小曼荼罗分布于大曼荼罗四周,其外间以山水、祥云、佛陀、菩萨、侍女等生动图像。
萨迦寺曼荼罗图构成形式丰富,绘制技法精妙,是曼荼罗题材中难见的杰作。尤其是巨大宏伟的气魄,反映出当时艺术创作繁荣的局面。萨迦寺曼荼罗壁画“图象古昔,以当箴规”。其图象之巨、造型种类之繁、色彩之艳、形式之美在藏族古代寺院建筑壁画中独具一格。
俄尔艾旺却丹寺是萨迦派晚期在后藏传播萨迦密法的重要场所,曼荼罗艺术成为其重要的观修法器,得到发展。寺内绘制有不少精美的曼荼罗绘画,主要包括事部、行部、瑜迦部和无上瑜迦部等萨迦派修习的主要曼荼罗,亦是萨迦派晚期曼荼罗绘画的代表作。
昂仁日吾其金塔曼荼罗壁画 完成于14世纪的日喀则昂仁日吾其金塔,其塔身平面布局呈曼荼罗式的亚字形,立面自下而上逐层向上内收呈一立体法坛状。第五、七两层则呈圆形,恰好构成了一座立体曼荼罗结构形制,塔内各层的小佛殿及通道内均绘制了数以百计的各类曼荼罗图,与建筑物外观所体现的宗教仪理内涵互为表里,规模庞大、丰厚的曼荼罗壁画聚集于一座塔体内,堪称奇观。
日吾其金塔曼荼罗壁画构成的特点为:在佛龛壁画上采用三尊一铺的构图形式,中心为主尊,两侧为协侍,色彩用红、蓝、绿三色作为基调,造型不刻意追求细节表现,构图较为灵活自由,线条自然流畅,富有清新的活力和想象的余韵,尤其是树木和云彩等装饰纹样,造型奇特,采用圆形构图,轮廓与墨线的勾勒浓重,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尤其是高僧喇嘛的塑造具有明显的萨迦时期写实风格特征。日吾其金塔曼荼罗壁画风格质朴自然,一挥而就,粗朴流畅的线条和色块的大胆运用及富有抽象意味的几何形装饰纹样,构成了这一时期拉堆艺术风格的主要旋律。
日喀则夏鲁寺曼荼罗壁画 由夏鲁派创始人布顿大师在住持夏鲁寺期间绘制的夏鲁寺曼荼罗壁画,以色彩华丽典雅,绘制精美,写实性强,风格殊异称著于世。夏鲁寺壁画尤以《经部》曼荼罗绘画,占了很大比重,主要分布在二楼几座殿内,其中,“夏迦拉康”四壁绘有25座;“夏迦拉康索”四壁满绘大型“经部”曼荼罗7座,中型5座,小型24座;在“布顿拉康”、“觉康”、“甘珠尔康”等殿内亦有部分曼荼罗壁画。其风格与萨迦寺“经部”曼荼罗接近。
夏鲁寺“经部”曼荼罗的特点一是画得多;二是画得大,“夏迦拉康”殿内的曼荼罗直径高达4.2米,其气势神韵堪称寺院同类壁画中之最;三是绘画风格古拙、舒放豁达、精美绝伦;四是夏鲁寺曼荼罗图的细部描绘风格独特,与萨迦寺不同之处是曼荼罗图外都绘有几何纹“莎迦多乐”纹样为装饰,图中部空地上全部绘满小佛像,整整齐齐排列有序,十分精致华美。代表作《五佛五智》大曼荼罗,高宽各2米,画面正中绘蓝身金刚部主不动佛,代表空大;正下方绘东方白色佛部主白如杂那佛,下左绘佛眼母,两像身色白,代表地大;正左方绘南方黄色宝部主宝生佛,左上绘忙忙机佛母,两像身色黄,代表水大;正上方绘西方红色莲花部主无量光佛,上右绘白衣舞母,两像身色红,代表火大;正右方绘绿色羯磨部部主不空成就佛,右下绘绿度母,两像身色为绿,代表风大;五方佛外四方白、黄、红、绿色呈三角,表东南西北四方,加中央蓝色,亦代表地、水、火、风空之五大。方城外的红道中绘十六尊供养天女或伎乐天。方城外的上下左右伸出四个极,代表四洲城,分住四大天王及妃子、眷属、神将。外面的大圆圈代表铁围山,铁围山和方城之间表示威海,内有水族活动其间,在铁围山圆圈外,四角绘宝瓶莲花、吉祥图案为饰。大曼荼罗刻划精细,色彩典雅,气势宏大,代表了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发展的水准。
这些曼荼罗壁画,均按布敦大师所译《十万曼荼罗尊像仪轨》绘制,也都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创作完成的,其中东无量宫殿中的文殊曼荼罗系列壁画为布敦大师亲笔绘制,是此时期曼荼罗绘画的经典之作。
江孜白居寺殿曼荼罗壁画始建于1390年的江孜白居寺三层殿堂的夏耶拉康佛殿四壁绘有55座曼荼罗壁画图。其中大型曼荼罗图14幅、中型曼荼罗图1幅和小型曼荼罗图40幅。白居寺的曼荼罗图亦具有囊括天地宇宙的大气量,其风格和艺术手法同萨迦南寺协扬拉康佛殿的曼荼罗图相似,色彩艳丽,设色典雅,线条道劲,绘画风格极为工细,艺术水准更显成熟。
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曼荼罗壁画 始建于1414年的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不仅塔的平面呈曼荼罗图形,塔身的立体构建是立体曼荼罗形状,在塔的最上两层的佛堂壁上也全部绘满密宗佛像和曼荼罗图,共有金廊图100多个,十万吉祥多门佛塔更注重于密宗题材及其师徒教法传承内容的表现。除一层西大殿净土殿和东大殿兜率宫殿,分别表现的是西方净土变和弥勒本生及传记画外,其余各殿主要为密宗四部内容及其相关教法传承的曼荼罗壁画。从底层至塔幢各殿分别按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第次等绘有诸佛菩萨画像曼荼罗27529身,其中一层绘有2423身,二层绘有1542身,三层绘有3400身,四层绘有1278身,五层绘有18886身,横斗绘有321身,十三法轮绘677身,塔幢绘有127身。壁画题记载是根据布顿大师所著《十万尊像曼荼罗仪轨》绘制而成。
阿里古格百窟曼荼罗壁画 东嘎石窟1号窟四壁的中心部位绘有不同内容的曼荼罗图,根据图中主佛及其侍从的配置造像和布局方式,以金刚界曼茶罗居多;东嘎2号窟窟顶建筑形制则作成巨大的曼荼罗形状,在边框中绘以各种造型生动、奇特的护法神祗。陀林寺内殿南壁绘有“理趣曼荼罗图”。
2、曼荼罗唐嘎
曼荼罗唐卡是指用彩色颜料绘于布、绢、丝绢之上,用彩色锦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多用作寺院殿堂、私宅经堂悬挂供奉。画幅形制和尺度与一般唐卡类似;表现题材多为时轮金刚曼荼罗,无量寿佛曼荼罗等。唐卡曼荼罗中也有部分为刺绣曼荼罗,如布达拉宫藏萨迦时期《静息观音》曼荼罗,构图简洁,主体突出。
曼荼罗艺术从萨迦时代开始由于元世祖忽必烈崇信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也由藏地东传辐射至内外蒙古、新疆和内地,并留下了丰富的实物遗存。在日本等国家也非常盛行。
9世纪初,日僧空海大师来唐求法。将中国密教及其曼荼罗艺术带回日本,其作品计有:《胎藏大曼茶罗》一组七幅,《胎藏三昧耶曼茶罗》一组三幅,《金刚界九绘曼茶罗》一组三幅,《金刚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罗》一组三幅,《胎藏曼荼罗帧》(幢幡绢画)一组五幅,《九顶轮王曼荼罗帧》一组六幅,《金轮佛顶母帧》一铺二幅。日本密教和密教美术很快发展起来,并成立真言宗,形成“东密”,尤其是曼荼罗艺术最能体现密教精神而尤为突出。例如京教高雄神护士收藏的两界曼荼罗,画于9世纪(据传为空海亲手所作),又称“高雄曼荼罗”,有两大幅,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二界合为一对,都是在紫色绢地上用金线描出,看上去庄严神秘,线条流畅、优美而又劲健有力。是线描艺术的杰作,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曼荼罗唐卡艺术作品之一。
类似两界曼荼罗,还有《子岛寺曼荼罗》(奈良)和《真言院曼荼罗》(收藏于京都教王护国寺),子岛寺曼荼罗唐卡也是紫地描金,真言院的是工笔重彩。这三对曼荼罗唐卡是日本画史上最早的曼荼罗作品。时至今日,曼荼罗艺术仍是日本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纪初,俄国人柯兹塔夫和英国人斯坦因先后在黑水城劫走大量唐卡、木板书和绢画,仅现藏于俄罗斯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曼荼罗艺术的数量就有300百件以上,其中又以密宗曼荼罗唐卡画为主。其中《十一面观音图》曼荼罗唐卡,画面以红、蓝二色为基调,以曼荼罗图结构,中部画趺座莲台的十一面六臂观音,上为五佛如来,左右及下部均为护法神像及八大灵塔图。绘于木板上的《十一面观音像》曼荼罗图,中央绘主尊十一面观音,左右立身色为白绿的两位胁侍,构成全图中心造像,其外绘三道圆圈图案,最外为红色火焰,中为绿色带,内层为红、黄、绿相间的彩色圆圈,内为四方形城,并以白、青、红三色宽条构成。其内又由一红、黄、青三色相间的光环围绕,中间即为蓝色背景相衬的十一面观音像。除中心造像外,内外圈绘有佛像八尊,外圈为白度母像,内圆方形边框处各绘有一尊密宗金刚类画像。
3、木板法器曼荼罗画
是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供奉法器。常绘制在木板或布上,其形制为方形,约50公分见方,绘制的用色用线与壁画、唐卡相同,绘好后无须装裱,只在四方边框绘以象征彩虹的红、黄、蓝三道边饰。为了方便供奉,有的在外还镶以木刻边框。一些密宗寺院和大寺院都绘有这类成套的数十或数百幅法器曼荼罗画供祭祀修法使用。
4、天花曼荼罗
此类曼荼罗画常绘于寺院殿堂前厅顶部天花或其他重要殿堂天花板方格内。此类曼荼罗作为建筑外观美化装饰组合的视角效果外,也具有严肃的供奉意义,如扎布让古格王城佛殿天花的中央都绘有佛、菩萨、金刚小像的莲花式曼荼罗图。
5、木刻板印曼荼罗
是指将曼荼罗图像用线描的手段绘于木板上,经雕刻艺人雕刻后,再印制在纸或布上的单色线描曼荼罗。它具有木刻版画黑白分明,线条流畅,疏密巧布,单纯概括的特点。木刻板印曼荼罗的用途:一是可以直接印在各色纸上、布上作供奉使用;二是可以印在色布上,作为风马旗经幡;三是可以印在布上作为绘制彩色曼荼罗的粉本。如藏传木刻版印《观世音菩萨》三昧耶曼荼罗图,全画均用图案、道具绘出,金刚也只用藏文符号象征,黑白映衬,相得益彰。
1985年在洛阳东部史家湾砖场曾出土了一张五代(后天成二年,927年)曼荼罗版画,是雕版印刷梵文的经卷的扉画,中心是密教入臂佛像,坐于莲花上,外围圆圈和方框由梵文经文组成,四角有四大天王,四边是梵文(种子)和法器(金刚杵)。这可能是目前国内最早的曼荼罗版画。
敦煌藏经洞中也有一幅类似的曼荼罗版画,即《大随求荼罗尼曼荼罗》,雕印于宋初(乾亨二年,980年),这幅曼荼罗构图严谨,雕刻细致,整体庄严肃穆。
1978年在苏洲瑞先寺塔发现两幅宋初曼荼罗版画,一为汉文,一为梵文。汉文也是《大随求荼罗尼轮经咒》;梵文的上部有星宫图,这是密教曼荼罗与天文星宿相组合的曼荼罗图。
(二)立体建筑曼荼罗 建筑曼荼罗可分为寺院建筑曼荼罗和佛塔建筑曼荼罗两类。在佛教仪理中,寺院、佛塔建筑和塑造佛像被视为佛教“身、语、意”之首。藏传佛教认为,寺院和佛塔建筑是根据恒恃罗经典中有关天堂的描绘而修建的,故此,遍布全藏区的寺院和佛塔建筑无论是平面或立面构成,都是按照曼荼罗的仪理规则建造的。
1、寺院建筑曼荼罗 寺院建筑曼荼罗在藏区各地星罗棋布,举目可见,但最典型的当首推修建于8世纪的桑耶寺。它的形制完全是按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设计的,即按照印度密教曼荼罗的布局而建。建筑群的总平面为圆形,呈伽兰配置,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呈“十字析角形”,既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又表曼荼罗图之“中院”,太阳、月亮殿,象征日月轮;红、白、绿、、黑白塔代表四大天王,象征摄服邪魔外道。大殿周围20座佛殿表示须弥山四方威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部瀛洲;圆形的围墙象征世界的铁围山。整个寺院建筑布局完全再现了曼荼罗的造型特征,是藏族乃至在东南亚地区佛教建筑艺术中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曼荼罗遗存样式。
建于11世纪的阿里古格扎达托林寺亦是按曼荼罗布局建造的。据史籍载,该寺建筑系古格王益西沃访桑耶寺布局而建。有迦萨殿、弥勒殿、十八罗汉殿、白殿、集会殿、护法神殿等23座殿堂建筑和讲经台、玛尼墙等附属建筑设施。迦萨殿是托林寺的主要建筑物,寺殿东向,分内外二圈,内圈整体成亚字形,正中心为方殿,象征须弥山;四面的四组殿堂代表四大洲;四角的小塔象征四天王。将无限的佛教宇宙世界浓缩于有限的象征性建筑中,迦萨殿的建筑造型在西藏千姿百态的佛殿之中可谓独树异帜,风彩别具。此外,北京承德普乐寺的诸城建筑也都属于这类曼荼罗建筑样式。
2、佛塔建筑曼荼罗 佛塔本身就是浓缩的密宗立体曼荼罗建筑。建于1427年的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路,藏语称“白阔曲登”。因塔中有77间佛殿、佛龛,素有塔中寺之称。佛殿内的雕塑,绘画中的神像超过十万余尊,故被誉为“十万佛塔”。金塔高九层,约40米。整个建筑的平面、立面构成均呈曼荼罗造型,构图十分严谨。该塔的设计者融佛教八种佛塔之特点于一身,成为藏族佛塔建筑中难得的珍品。
始建于1390年的昂仁县日吾其金塔与江孜白居寺塔可谓孪生兄弟,金塔建筑平面呈多角边的“亚”字曼荼罗样式,塔高6层,逐层收分,顶部为塔利“十三天”及伞盖、日月火珠等,通高35米。塔体用土坯砖砌筑,外墙抹泥,再刷一层白色,塔身各层的檐下用红、黑两色涂以宽条色带环绕。风格为塔寺合一的曼荼罗形制。类似的曼荼罗式佛塔建筑还有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以及五台山白塔。北京香山五塔寺、北京黄寺金刚宝座塔等。
(三)立体法器曼荼罗模型 是指用金、银、铜、铁等金属材化木质材料、香泥、沙石、粉等材料,采用雕、塑、铸、刻、削、敲制等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类似小宫殿一样的立体曼荼罗模型图,这类立体曼荼罗是作为密宗观想法器供陈列膜拜用的。一般以青铜铸较多。小者玲珑别致,大者雄伟壮观,珍贵者在其上鎏金并镶嵌名贵珠玉宝石为饰,更显神圣富丽。
1、铜铸曼荼罗模型 布达拉宫列拉康,即曼荼罗殿,内有三座铜质大型羯摩曼荼罗,用以供奉七世达赖喇嘛塑造密宗密集金刚、胜乐和大威德三尊信誓神像。此殿中心为密集金刚曼荼罗,东面是胜乐金刚曼荼罗,西面为大威德金刚曼荼罗。乾隆皇帝曾亲赐金质牌坊12座,分别安装在三座曼荼罗的四道门上,气派极其华贵;红宫时轮殿中供奉有长宽约4米的大型铜铸鎏金时轮曼荼罗,曼荼罗中央是一组楼阁建筑,四周绕一圈佛像,气势庄严;堆科拉康殿、门拉康殿均有立体曼荼罗一座。这种曼荼罗形制对内地藏传佛教建筑也有影响。河北承德外八庙中的普乐寺内的曼荼罗殿,就是以钢曼荼罗为蓝本修建的木质刻雕曼荼罗,用37块方木头组成,上供
铜铸的胜乐金刚像,形制巨大,铸像精美。
此外,在江孜白居寺二楼佛殿也有一座用钢浇铸的直径3米的大型立体曼荼罗。内蒙古五当召内有两座造型为歇山式建筑的铜铸曼荼罗,高1米,直径约1.5米,俗称为铜城,下有城墙环绕,城墙四面有金刚杵、宫殿栏杆、台阶、瓦脊、兽头、花饰等,以玲珑别致显其风格。
甘肃拉卜楞寺还有用黄铜和檀香木制成的集密、大自在、怖畏九首金刚的曼荼罗12座,均系满间房屋大、制作工艺精巧、造型优美。
扎什伦布寺东宫立体曼荼罗雕塑是十世班禅大师在世时主持修建的,以黄金、玉石、玛瑙为材料建造。曼荼罗外边为方形建筑,内为圆形构造,最外边环绕三层彩色圆环金刚墙,分别为护法火焰墙、金刚杵墙、莲花墙,以示佛家理想世界的坚不可摧。同时也示意在人间和天国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整个曼荼罗雕塑及曼荼罗殿金碧辉煌,极尽精美华贵。
近年,十世班禅大师的经师十四世嘉雅活佛用毕生储蓄在青海塔尔寺内建造了时轮金轮曼荼罗,是当代曼荼罗形式的代表作。这座重檐歇山式的曼荼罗殿建筑,高达三层,约15米。殿内建圆形立体曼荼罗雕塑,高5米,直径13.5米,造形呈内圆外方,内为身、语、意三城,外有土、火、风等环城圈,三城共12门,布局严谨,制作技艺精巧,如一座精雕细刻的玉琼楼阁。
2、用木质材料刻、削、雕组合而成的立体曼荼罗 在北京普乐寺旭光阁内还有一座高大的木质刻雕曼荼罗,用37块方木头组成,上供铜铸的胜乐金刚像。
3、用香泥、雕塑而成的立体曼荼罗或高浮雕曼荼罗 古格王城曼荼罗殿平面是一个规整的正方形,殿堂内面积较小,仅25平方米地面的绝大部分为主体曼荼罗。周围一圈勉强可以绕行。曼荼罗整体呈现出外圆内方的形制,均用小土坯砌成,表面覆泥层,再施彩绘,外圆部分是一个高30厘米的土坯泥圈,内方部分是两层方台。二层台上砌一周矮墙,矮墙四面正中各作出一个“凹”形的窄门,矮墙内彻塑出浮雕效果的二座八幅法轮。据说曼荼罗殿原有木质结构亭阁式曼荼罗建筑模型和分布四周的泥塑人物、动物等造像。
4、用特殊材料镶嵌组合而成的工艺曼荼罗 布达拉宫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内珍藏的珍珠曼荼罗,是用金线将二十余万颗珍珠和珊瑚串缀而成,基座为圆形,四方置珍珠法轮、火焰宝、宝马、宝象、人物造型,上层为方形。塔层花纹图案轮廓线用红珊瑚珠镶嵌,其间点缀以绿松石,色彩协调明亮,塔层周壁加饰纯金八宝图,设佛龛小像,五层顶层莲瓣台上为纯金双檐揭山式宝顶金殿,檐饰珍珠、翠玉。其制作工艺华贵典雅,精巧绝伦。这是清王朝慈禧太后赠给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立体珍珠曼荼罗。
5、彩粉、彩沙曼荼罗 制作这种曼荼罗的原料多用高山瀑布的天然生石碾磨成粉,再渗入染料制成各种颜色粉沙,也有的用白面粉、米粉或酥油代替、再根据密宗教理,在地面上或木板上精心按纹样漏印制成的浮雕状或半立体的曼荼罗。
或其制作方法是将五颜六色的晶体细砂装入锥形铁管中,锥顶有一眼很小的孔,艺僧堆画“曼荼罗”时,以铁器轻轻刮敲锥管,色粉沿预先画好的粉本纹样微量滴漏,往返数十次积成一线,这样画出的“曼荼罗”是一幅半立体的,由几何效样组合的纯装饰图案,是与绘画迥然不同的工艺美术,常绘于祭祀使用的上台_如四川嘉绒藏区各寺院即保留着这种特殊的彩沙艺术,即用不同规格的彩沙来堆造的曼荼罗约有上百种之多,包括胜乐金刚、集密金刚、时轮金刚、怖畏金刚曼荼罗,以及遍智、阿闪佛曼荼罗和现证佛曼荼罗等。
甘肃卓尼寺粉沙曼荼罗是该寺密宗续部学院僧人特有一的传统造型艺术形式,并以独特的色彩而别于其他寺院。其手法是尊循至尊扎巴谢珠之曼荼罗造型法制作,主要有《怖畏九首》、《密集本尊曼荼罗》、《胜乐本尊曼荼罗》、《普明大日如来曼荼罗》等。
在拉萨哲蚌寺密宗殿内也供奉有这类彩纷、彩砂曼荼罗,其工艺配色、选料、造型均十分讲究。制作工艺更需精细入微,一丝不苟。画面效果色调和谐,造型准确,表达出了密宗曼荼罗画的神密、玄妙特色。这种用色粉漏印制成的曼荼罗多是时轮金刚轻荼罗,所以也叫“尘色曼荼罗”。这种曼荼罗的堆制过程,分为选择基址、制作坛础、堆沙造型、开光仪式、供奉庆典等几个步骤。
6、祭祀法坛曼荼罗 据《密宗要旨》载:“坛者积上于上,平治其面,而以牛粪涂其表,使之印巩固。于此坛上以管宗教之神圣行事”。这是最初的原始曼荼罗,常见于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使用,这类曼荼罗当属最早的曼荼罗祭祀样式。其做法是先在祭祀场地筑一土台,形成坛的样式,再在其上用灰面或糌粑粉亦可用白石粉或彩纷直接用手散播出需要的图案造型,最后形成祭祀彩绘曼荼罗,祭祀完毕,这个曼荼罗也就毁弃不用了。祭祀法坛曼荼罗具有民间艺术原始、粗朴、简练、意笔大写的气势特色。
7、“曼扎”曼荼罗 意为坛供,是放置在佛堂供桌上做法事时使用的供器。一般放在一个金属、陶或木制成的盘基里,盘基内放进五谷杂粮、各色石子、贝壳、松石、珍珠等物,以象征四大洲、日、月、如意树、七珍八宝、自然财宝等。盘基中置下大上小塔状形式的五层螺塔曼扎,象征着佛教的须弥山。佛经说,须弥山是由金、银、铜、铁四宝所建。故而曼扎也用各种金属和珠宝建造装饰。曼扎是由大到小四圈中空的环状银、铜质全属圈镂刻而成,其放置方法为,每放一圈即在圈内散满五谷,逐次往上叠放,顶上为一象征财宝的法转,形成宝塔式曼荼罗造型,亦即宗教意义上的须弥山。这种法器制作工艺性很强,环状圈上常饰以卷草、吉祥八宝等图案,并镶嵌以红珊瑚、绿松石、黄蜜蜡、红玛瑙等名贵珠宝,中心图案还纯以黄金。其华贵之美能给人以更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种曼扎供器亦有用金属丝串珍珠精作连缀而成的。曼扎曼荼罗按宗教仪规又可分为内供曼扎、外供曼扎、神供曼扎和真如曼扎四种。
8、“让炯”曼荼罗 “让炯”,意为自然形成,是大自然的杰作,天生之曼荼罗。在西藏阿里有一座金字塔式的神山称冈仁波齐,语意为“宝贝雪山”,梵语意为“湿婆的天堂”,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即印度神话中神的天堂,被古代印度人视为世界中心之轴,被誉称为“千山之祖,众水之源”,日月星辰皆以此为轴心,往复环绕,并各所其道。这座神山是藏族苯教、印度教、香那教、佛教共同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圣地,一座东方的万神殿——奥林匹斯山。其山高6656米,因其山的独特造型,而被佛教徒视为宇宙的天然自成的“让炯”神山。此地曾是前象雄时期的苯教圣地,冈仁波齐被称之为“九重万字”,“十”雍仲神山为雪域藏地之灵魂。围绕冈仁波齐神山一圈约70公里。这一圈又形象地比附为铁围山宇宙的象征。
四、曼荼罗图的形制构成
国内外藏学研究者对曼荼罗艺术表现的神秘莫测的形式和高深的哲理无不感到惊叹,并对玄妙莫测的密宗曼荼罗艺术所表现的宗教仪理表现了很浓的兴趣。认为这些用几何形组合成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竟涵盖了宇宙中物质与精神,且具科学而形象直观的剖释。
曼荼罗的形制构成,一般外形是圆形,内由四方形、三角形、井字形等几何形构成。图案的中央绘有本尊、佛。本尊的四方、四偶配置一菩萨或护法像,称之为“外院”。根据本尊经轨中所规定的仪则,其名称也各不相同。而以主尊居中,四万配置经佛像的曼荼罗可以视为曼荼罗最基本的构图形式,也是最初曼荼罗的形制。其出现的年代上限大约为4世纪至6、7世纪,曼荼罗的构图开始变得复杂起来。至11至12世纪,印度的曼荼罗理论已经完善,几类曼荼罗的构图、神像配置趋于定型化。如平面绘画曼荼罗框架图案为外圆内方,中央有一亚字形的空间,在亚字形的中心,又是一个圆形,在其中绘密宗本尊像、法器或绘本尊名号的梵文字头。亚字形空间表示该曼荼罗本尊之神殿,四面为四殿门及有关象征装饰。曼荼罗是佛、菩萨所居的宫殿,是“佛家理想世界”。其图形具体可分为以下五部份:
(一)外围凡界 宫殿圆形火焰墙之外是大海,其上有众生飘流。其间可绘之以云彩,也可在其上下左右绘上与其曼荼罗中主尊神佛相关的佛主、菩萨或护法众祗等,其间以云彩、花卉、图案相衬,令信徒观想出一种茫茫宇宙太空,自有神佛辅佐保佑之感。此界内被视为生物界,或凡界之地,包括人类和各种动植物,表示一切有情众生都不能进入金刚住锡之城。
(二)“六大”意念与护法墙 曼荼罗造型都为圆形,含有天圆之意,外面有3~4层图案,分别为护法火焰墙。其动势为顺时针方向猎猎而燃。是地、水、风、火、空、识“六大为要”之意念,亦象征风墙。火焰纹图案分为五种色彩,每五色为一组,沿外缘布满一周,五种色彩又表莫尼火焰、美隆火焰、索倒火焰、卡珠火焰、曲店火焰等五种不同之火焰。它保护着本尊的曼荼罗。火焰之内是一堵绘有藏语称为“多吉”的金刚杵墙。引喻金刚手菩萨法力的护持和镇压一切邪魔的八大寒林。然后绘以莲花瓣组成的莲花墙,寓意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普渡。
(三)外院 在金刚墙的包围之中和方形围城之外为膜拜区域,即外院。居住着佛的部属、眷属、门徒,其底纹处以火和水的图案装饰。在此种种保护之下,然后便进入方形的本尊佛所居圣地“内院”。
(四)城墙、城门与护法 外院内是曼荼罗图中的正方形建筑城墙与城门,亦含有天圆地方之意,一般为6层,用白、蓝、黑、黄、红、绿六色来表现护城河与城墙、屋檐等建筑的装饰结构。城墙有4个城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16个侍者,每面四人。上下左右四方城门分别用红、白、黄、蓝四色象征北、南、西、东四方位。城门上可绘上装饰物、象征物、法器、经幡、飘带等用于祭祀的宗教物品。城门下一般都绘有一护法神守卫,身色亦跟城门颜色相同。连接城门的四边为城墙。四边城墙分别代表屋檐、水沟、护城河、城垣,采用乌瞰的俯视视点,并且将一堵实际城墙的结构打散成分层的图案。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
(五)内院与主尊 城墙之中为内院,底色由白、绿、蓝、红四色组成,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之四大部州。在内院中心再画出圆形、方形或三角形,并将圆形划分成井字形。井字中央为主尊神佛像供养之地。井字的四方各有一尊身色依照方位色配合,为阎曼德迦的化身。四隅亦各配有一尊略小,身色跟各自左方的尊身相同,则是内院的护法,形成一俯视的莲花,其中央莲台上是本尊,周围八个莲台,各有一像,构成曼荼罗最核心的中院。其他一切空处满饰祥瑞花草、法器等吉祥物。由这样的结构组成的曼茶罗,是藏传佛教密宗曼茶罗类美术的基本格局。
曼荼罗图表现的是坚不可摧的佛家理想世界,是各类佛和菩萨居住的地方。曼荼罗图造型用圆和方的几何对比,线和面的巧妙结合,于均衡中求变化,于静止中见流动,以夸张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将主题形象化,将内容图案化,将完全对立的事物统一浓缩为一体。聚佛门的威严神圣,人间的美妙吉祥为蓝本,绘画曼荼罗实际上是一张理想的佛国建筑设计图,而雕塑曼荼罗则是这张图纸的立体模型、曼荼罗表现的虽是神佛的居住世界,宣扬的却是人们的心理精神世界。佛教的思想、哲学、美学、工艺学和一切审美的结果全汇集于这个由天圆地方构成的世界。
五、曼荼罗的艺术特色
曼荼罗艺术总体上给人以神秘奇特、不可思议的直观。但拼图布局的繁密精巧、勾勒设色的高度提炼、深邃隐晦的象征哲理、小中见大的宏观气势则令人惊叹不已。一幅幅坛城图尤如剖面宇宙图,将神佛世界的奥秘,用精彩的艺术形式,给于再现。具体艺术特色分述如下:
(一)构思玄妙,内涵深厚 曼荼罗艺术中深邃的宗教哲理和现实的宇宙观并存,抽象奥秘的意景和具象的繁絮图式交融,罗织出一幅幅神人共同追摹的虚幻的佛家理想世界图式。
(二)形式独特,极富美感 曼荼罗构成繁密精巧,变化无穷。它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几何形体交织组合;直线、曲线纵横巧布,于均衡中求变化,静止中见流动;图案纹样刻画精细入微,繁简疏密布局巧妙,构成了曼荼罗千变万化,鬼斧神工的视觉效果;它将圆和方的艺术运用推向智慧的高峰。如《四大部洲及火水土图》、《六道轮回图》、《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香巴拉图》《须弥山图》等,从地球、天体、宇宙、藏历历法、列十二属相纪年、四季变化、人类轮回、天堂地狱,无所不包。给人以超时空的精神艺术享受。
(三)象征比附,寄情于物 是曼荼罗图表现宗教仪理的重要手法。圆形表宇宙天体,方形表大千世界,不同色彩的火焰象征地、水、火、风、空五大本源物质等。画面上的每一件具体造型都有它严格的宗教象征意义,它以夸张浪漫的想象和高度提练的概括力,将主题形象化,将内容图案化,将完全对立的事统一浓缩为一体。变佛门的威严神圣为人间的美妙吉祥,从而构成了曼荼罗总体造型的奥秘神圣。
(四)以线造型,手法多样 是曼荼罗图的基本表现手段,绘制曼荼罗的线条都采用藏族传统线描技法中常用的粗细相等的铁线描,而在表现不同物体结构时亦可有粗细之分。用线功力之精确、刻画之细腻,毫鬟必爽,令人惊叹。且曼荼罗的勾线用色,除墨线、色线之外,和藏传壁画、唐卡一样讲究在画面上使用真金的特殊技法,采用金钱勾勒、平涂磨金、贴金、励粉堆金等特殊技法。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典雅神圣的视觉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五)色彩考究,风格各异 绘画类曼荼罗图均为单线平涂。其用色除特定的象征比附外,还受制于地域画风的影响,形成了前藏常用红、黄、蓝三原色,画面格调鲜明,色彩艳丽;后藏由于受印度、尼泊尔画风的影响,其色彩常用复色,追求色调变化统一,更多一层神密感;西部阿里等地则用红色、白色,自有一种热烈向上的恢宏之美;藏东康巴、甘青等地由于受中原汉地绘画风格影响,色彩淡雅透明,呈现出轻快悦愉之气。
(六)装饰繁富,纹饰精美 一幅曼荼罗图案纹样造型的优美和神佛造型的巧妙组合安排,构城了曼荼罗浓郁的装饰效果和表现特色,并提升了曼荼罗艺术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六、曼荼罗艺术制作的仪规法则
曼荼罗形制结构复杂,绘制难度比较大,只有具备高超技巧和丰富宗教知识的画师才能绘制。绘画坛城实际上是一张理想的佛门平面图,雕塑的坛城则是这张图的立体模型。而寺院和佛塔建筑的形制则是曼荼罗最完美的体现。
曼荼罗的绘制有一套严格的仪转要求,在《陀罗尼集经》卷中说,作阿弥陀佛的佛像法云:“其作像法,先要用香水泥地作坛,一、二、三好巧画师,日日洒浴,受人戒斋,不吃五辛酒肉之物,着白净衣服,用种种彩色,以熏陆、安悉等香汁和之,不得用皮胶,并伴以咒师作种种法事。坛上要支帐,鸣奏种种音乐,四方供饮食果子以供养阿弥陀佛,用种种彩色粉和安息香等香料作画。”
曼荼罗的绘制技法要求精确,它的尺寸比例及色彩在“仪轨经”书中都有详细、明确、规范的要求。画师在绘制时必须遵照经书的规范,每一种曼荼罗图又都有具体的“仪轨经”作为依据,信徒根据“仪轨经”中详细描述的所习修的本尊形象经供观想。
有关坛城制作方法及仪规要素等理论著述可谓卷轶浩繁,历史悠久。在苯教的经典中已有这方面的论述,如《慈胜坛城经》、《药师仪规坛城》等。
各个时期藏族著名高僧、大德、学者如:俄色·晋美林巴、古格·益西洛桑丹增、贡唐·丹白卓美、贡塘·洛哲喜措、西热布嘉措、扎巴谢珠等均著有许许多多有关坛城的论著。如《觉派白度母独一坛城法》、《彩砂绘制坛城·天王神像之明珠》、《新旧立体坛城备忘录》、《坛城天度经必读·大阳宝镜》、《四部密续坛城中众多佛尊名册·大宝妙瓶》等,为藏传曼荼罗艺术的规范化、系统化奠定了基础。[责任编辑 仓决卓玛]
[作者简介]康·格桑益西,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职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