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国僧人姓氏略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 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前 言
  中国有“僧不言姓,道不言寿”的说法,前者是指汉传佛教的僧人都“以释为姓”,就不用问每个人的姓氏了。但是,同样在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僧人却不是 “以释为姓”的,汉传佛教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翻开僧传,仔细研读,我们看到,中国僧人的姓氏,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开始的以俗家姓为姓,然后是以师姓为姓,到道安法师以后,则都以释为姓了。这是僧传的“正史”,在其它资料中,我们发现,既使在道安法师之后,汉传僧人的姓氏,也并没有统一。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本文试就中国汉地僧人姓氏的变迁,略加考证,并且提出一些有趣问题,如“竺”、“康”等是僧人姓氏,还是国家简称?佛陀时代弟子以释为姓吗?当今世界僧人的姓氏是否应该统一?浅做探讨,冀方家雅正。
  一、以俗家姓氏为姓
  佛教传来中国不久,汉地就有了本土的出家人,他们虽然出家为僧,弃俗离染,但还使用俗家的姓名。在佛教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沙门是严佛调,慧皎《高僧传》卷一:
  玄(安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树后代,调本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1
  中国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出家人朱士行也是这样。《高僧传》卷四:
  朱士行,颖川人,志业方直,欢沮不能移其操。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以后,专悟经典。2
  在这两个僧传中,没有象以后的僧传那样指出他们的俗家姓氏,可见,这是他们的原来姓名。其中,严佛调见于《支谶传》中,而朱士行是单独立传的,他是汉地西行求法的第一人,于三国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西行至于阗,直到八十岁在那里圆寂。他开创了汉地西行求法的先河,一代代的后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为法忘躯,不惜身命地踏上西行的征程,为佛教的发展,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没有因为他们的俗家姓氏而轻视他们,不承认他们是出家人。相反,这两位杰出的沙门,作为中国佛教的先行者,得到人们永远的尊重。
  当时,使用在家俗姓的出家人,决不止严佛调、朱士行两位,为什么现在所知道的人数如此之少?我想,一是年代太久远了,资料很难流传下来;二是与当时朝廷执行的“宗教政策”有关。如汤用彤先生指出:
  晋时王度上勒疏曰:“往昔汉明感梦,初传其道,为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3
  之所以有汉人出家,汤永彤先生认为“或汉灵时佛教势盛,以弛此禁也”。那么,当时信佛欲成为沙门者,往往都是悄悄地出家,社会和家庭还不习惯,不理解。所以,数量比较少,能流芳百世者,就更寥若晨星了。
  二、以师之姓氏为姓
  因为,只有天竺、西域的僧人,才允许他们“立寺都邑,以奉其神”4,所以,汉地有志于出家修道者,就得拜他们为师,依止外来沙门。这时,汉地出家人的姓氏就改变了。“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名各不同”。5汉地以师为姓的习惯,应该是伴随着佛教从西域传来的。如世称敦煌菩萨的竺法护,本是月氏人,姓支氏,他拜竺高座为师,就姓“竺”了:
  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支人世居敦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6
  西域的这种习惯又是从天竺传来的,于是这些东来弘法的天竺、西域的沙门把这一习惯带到汉地,这一时期,僧传中的外国姓氏比较多的有竺、支、康、安、帛等。
  1.竺姓
  先谈竺姓,这“竺”字,我想并不是这些外国来华法师的姓氏,他们来自天竺(即今印度),汉地人就用他们国家的简称“竺”,作为他们的姓氏,冠在他们名字前面。或者,他们自己一般原来的姓氏,译成汉字字数很多,于是干脆以一个竺字来代替,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慧皎《高僧传》中,比比皆是,如:
  竺法兰,亦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7
  竺法兰,是汉地外来沙门的竺姓第一人,他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和摄摩腾一起被迎来洛阳的。又有竺佛朔等,也是来自天竺,如:
  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亦以汉灵之时,《道行径》东适洛阳,即转楚为汉。8
  时河南居士竺叔兰,本天竺人,父世避难居于河南。9
  来自天竺国的沙门姓“竺”,随他们出家的汉地僧人,依师为姓,也姓“竺”,这在僧传很多,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竺道生,他大概应该算第二代姓竺的汉地僧人了。他的师父就是与道安法师同学的竺法汰,竺法汰是东莞人应该是汉地第一代竺姓僧人。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儿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其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皈依。10
  以竺为姓的汉地出家人很多,见于僧传的就有竺法深、竺法潜、竺法友、竺法存、竺法度、竺法行、竺法雅等,那些没入僧传的竺姓僧人,我想会更多,毕竟只有名僧或高僧才会被后人所知晓。汉地有这么多竺姓僧人,也反映出人们对此姓的亲切,竺姓来自佛陀的故乡,具有一定的感召力。
  2.支姓
  汉地以“支”为姓的僧人不多,但在僧传中,“支”姓的外国沙门很多,他们都来自大月氏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贡献卓著,汉地佛教就是从大月氏国传来的。
  昔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按:秦景宪别名)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按:“立”应作“豆”。“复立”即佛陀之异译)者其人也。11
  大月氏有写作大月支,“氏”读“支”音,支姓都来自月氏国。传印法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
  我国首先翻译大乘典籍的支娄迦忏就是来自月氏。号称敦煌菩萨的竺法护也来自月氏,支姓支氏。
  由此以后,出身于月氏国的法师前来汉地弘法者有:支曜、支疆梁接、支亮、支谦、支敏度、支道根、支施岑等诸师,其祖籍皆属月氏。其他凡以支为姓者,皆与月氏族有关。12
  以支为姓的汉僧,著名的属聪辨多智的支遁大师了: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季澈。13
  可见,这位关家才子是拜支姓的师父后才改为支姓的。其他如支孝龙亦如此也。
  3.康姓
  汉僧从外国师姓者,还有“康”姓,而康姓的外国沙门都来自康居国,所以,康是康居国的简称或大姓。如:
  康僧会,其先康巨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14
  其他如康僧铠、康僧渊也是来自西域,汉地僧人康姓者。如康法识、康慧持,皆是以师姓为姓者。
  4.安姓
  安姓外国人是来自安息国,如安世高法师安玄居士: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15
  时又有优婆塞安玄,安息国人,性真贞白,深沉有理致,博诵群经,多所通习,亦以汉灵之末游贾洛阳。16
  汉僧安姓者,只见安慧则等很少几个人。
  5.帛姓
  在魏晋时期,汉地有代表性的外国姓氏还有“帛”姓,帛又称白。此帛姓之外国沙门是从龟兹国来华的,龟兹国的王族姓氏为白姓。鸠摩罗什法师之母,既是龟兹王族之女。
  有顷,什母辞往天竺,谓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吾其去矣”。行之天竺,进登三果。17
  罗什母亲,乃龟兹王白纯之妹也,故亦白姓。日本学者羽西了蒂也认为帛(白)姓出于龟兹:
  论龟兹与中国佛教的关系之先,请先一言西域译经僧有白(帛)姓者其所从出之国为何。西域佛僧之冠有帛姓者,有帛延,帛尸梨密多罗。此二人者,僧传及经录,皆尽谓其为西域人,而不明其为何国人,余则准信此二人皆龟兹国人。18
  帛姓著名者,如帛延,字法祖,又有弟法祚,也出家为僧,二人皆多才有智,名重于世。当权者令其还俗从政,不从,皆为所杀。又有帛尸梨密多罗,是来华传持密咒的第一人,神异非常。
  汉僧帛姓者,有帛道遒、帛法桥、帛僧光等,也都是僧中之杰出者也。
  6.于姓及其它
  另外,僧传中还有几位于姓者,如于法兰等,是否源于西域之于阗国,还有待寻求解答。
  还有很多从天竺、西域来华的僧人,他们保留了自己原来的姓名,没有改变,有摄摩腾、昙柯迦罗、求那跋摩、弗若多罗、佛驮跋陀罗、鸠摩罗什等。我们看到,竺、康、支等诸姓中,这些外来沙门无论来自天竺,还是西域,他们没有“释”姓者,也就是说,天竺、西域的僧人不是“以释为姓”。
  三、以释为姓
  1.道安法师确定以释为姓
  佛教传来汉地四百年,本土终于孕育出一代大师,他就是“漆道人,惊四邻”的“弥天释道安”。他一生中所做的大事对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最先注释经典,写出序文,分析经文要旨指导人修学;撰写经录,总结前人翻译佛经成果,制定僧团的律制仪规,早晚讽诵,礼拜之定式,明确了佛教与朝廷的关系,那便是“不依国主,则佛法难兴”。法师宿根深厚,世学通达,广泛交结社会贤良,声名远播国内外。
  当他注意到汉地僧侣,姓氏各个不同,认为应当统一起来,于是,他把僧人的姓氏定为“释”氏,如《高僧传》中说:
  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名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19
  此四河是指从雪山中流出四条大河,四姓,并不是四个姓氏,而是指印度的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我们看一下《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的原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云何为四?所谓恒伽,新头,婆叉,私佗。彼恒伽水牛头口出,向东流;新头南流,师子口出;私佗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马口中出。是时,四大河水绕阿耨达泉巳,恒伽入东海,新头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佗入北海。尔时,四大河水入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为四?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所以然者,如来众者,其犹大海,四谛其如四大河,除去结使,入于无畏涅槃城。是故,诸比丘,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所以然者,我今正是释迦子,从释种中出家学道。比丘当知,欲论生子之义者,当名沙门释迦种子是。所以者何?生皆由我生,从法起,从法成。是故比丘,当作方便,得作释种子,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20
  印度是一个有着严格而独特的种姓制度的国家,四种种姓由高到低的排列,自古既然,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掌管宗教,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刹帝利,是掌管王权;吠舍是商人,即经中之长者;首陀罗是从事下劣工作的贱民、奴隶。以上四种姓,世世代代不可改变“永为定式”,界限分明。佛教是追求人生彻底解脱,永离生死,趋向涅槃的宗教。所以,佛陀允许所有人信奉宗教,皈依佛陀,乃至出家修道。而婆罗门教认为,对于婆罗门教的经典四《吠陀》,婆罗门族有学习和唯一教授权,刹帝利和吠舍只有学习的权力,而首陀罗是连学习的权力都没有,若听闻就把他们的耳朵塞住,若读诵就把他们的舌头割掉。首陀罗是没有宗教权的。了解了这些,我们看到,佛陀是多么慈悲,他希望所有人都解脱,包括最下层的奴隶,而不象婆罗门教那样狭隘。
  2.佛陀时代的弟子以释为姓吗?
  佛陀称四种姓出家的弟子为“沙门释子”、“释迦弟子”、“释种子”,而灭本姓、灭本名,我想是让他们放弃原来的种姓观念,一心学佛,高贵种姓不骄傲,低贱种姓不自卑,而充满自信。佛陀的弟子也是顺佛教导的,当中跋难陀等几个释迦族王子与首陀罗出身的宫廷剃头匠优波离一同到佛陀那里出家时,他们对佛陀说:
  我们是骄傲的释迦族人。这位剃头匠优波离长期伺候我们。请世尊先接受他出家,以便我们向他顶礼致敬。这样,能抑制我们释迦族人的傲气。21
  优波离后来成为佛陀大弟子之一,专攻律典,称为律宗之祖。而释迦族的王子们,也没有优越感,努力修行,都获得四沙门果。佛陀的种姓平等制度,在僧团里确实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陀出身释迦族,属刹帝利种姓,他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尤其唯一的宗教的教授权。他在多种场合强调刹帝利族的优越姓,并且在说道四种姓的时候,都是把刹帝利排在前面,他为自己纯正的刹帝利种姓而自豪。下文的摩纳是一位婆罗门,他向佛陀抱怨佛弟子对他不够尊重,他说:
  世有四姓,婆罗门,刹利,居士,首陀罗。其彼三姓,常尊重恭敬供养婆罗门。彼诸释子义不应尔,彼释厮细卑陋下劣,而不恭敬我婆罗门。
  尔时,世尊默自念言。此摩纳子,数数毁骂言及厮细。我今宁可说起本缘,调伏之耶。佛告摩纳:“汝姓何等?”摩纳答言:“我姓声王。”佛告摩纳:“汝姓尔者,则为释迦奴种”……声摩王既释种先也,王有青衣,名曰方面,颜貌端正,与一婆罗门交通,随便有妊,生一摩纳,坠地能言,故名声王……是故,女中刹帝利女胜,男中刹帝利男胜,非婆罗门也。22
  佛陀的这种思想也反映了刹帝利王族对婆罗门垄断宗教的不满。但是,佛陀也不坚决反对,他让弟子们不要为种姓所累,也完全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修学。让每个弟子都有沙门释子的观念,但并不是改变他们的俗家姓名,佛陀在称呼弟子们的时候,仍然称呼他们的名字,如舍利弗、目健连、阿难等,没有改变他们的姓名。沙门释子、释迦弟子是佛弟子僧团的统一称呼。
  3.以释为姓的推广
  中国没有天竺那样的种姓制度,但却是一个对祖宗姓氏特别重视的民族。从以俗姓、到依师姓、以释为姓,整整用了四百年时间。出家人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摒弃俗姓,更能显得脱尘离俗。依师姓,容易产生拉帮结派,不利修学,道安法师也许看到了这个弊端,他的“以释为姓”的主张一经提出,立刻得到许多人的响应,首先在他的弟子中流传开来,如庐山慧远法师,就是这种规定的积极遵行者,他是江南的佛教领袖,释姓自然在江南僧众中遵行,又得到以后历代《高僧传》撰写者的提倡,如梁慧皎、唐道宣律师、宋赞宁热烈支持,于是渐渐流传开来,直到今天成为定式,如汤用彤先生说:
  自晋宋以后,僧人以释为姓,渐渐流行,但宝唱《名僧传》目录用释姓者不多,且多为道安弟子辈。慧皎作《高僧传》目录,自道安以后,均加释字。这些事实表明,不一定当时的和尚都奉行道安的主张,而是慧皎很坚持“以释为姓”也。按南北朝至唐人通信时,常只称姓而以“君”字代名,例如刘善名与僧岩通信,写作“刘君白”,“刘君达”;东帛子的书信也作“王君白”。《高僧传》末慧皎与王曼颖书,开头云“君白”末尾作“释君白”,“君”字代表慧皎,可以证明他是以释为姓也,在《高僧传》撰人题名时,“释慧皎”之上加“沙门”二字,沙门是表示其身份。到了道宣《续高僧传》,则每传都加“释”字。他本人为《玄应音义》作序时,自称“终南太一释氏”,《内典录》撰人题名“西明寺释氏”则更坚持奉行道安的主张。至于某寺沙门释某某,在《续高僧传》亦不少见。但我们检查了《金石萃编》,自梁至唐,许多碑侧、碑阴的题名中,常见为“沙门某”、“比丘某”、“比丘尼某”。而“释某”,“沙门释某”则尚未见到。23
  4.敦煌文书中的僧人姓氏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出家人自己的严密的、统一的、全国性的宗教组织。道安法师虽然影响大,但他只是个人行为,虽然有后继者的继承和支持,但也不能象政令那样统一,如自唐以后影响最大的禅宗,各种祖师语录,对僧人的称呼,都是“某某禅师”、“某某和尚”。如“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也,姓韦氏”。24
  又如唐末五代的敦煌地区,那里的僧人,还以俗姓为姓,习以为常。如下面这段文书,是戒场各个部门的职责表,《报恩寺方等道场司请诸司勿当榜》:
  1 报恩寺方等道场
  2 请诸司勾当分配如后
  3 前殿请吴僧政,索僧政,郭僧政
  4 索僧政,就法律,思梁法律。康教授,莲李法律
  5 汜校授,智惠,罗僧政
  6 北院浴室恩索教授,图大宋法律图汜法律,翟法律
  7 干弘遂,云保定
  8 南院浴室龙汜法律,令狐法律,干汜法律,贾法律
  9 开智行,永道行
  10 北院消息 金大张法律,界张法律,金弘张法律,玄镜,云保德
  11 南院消息 龙张法律,刘法律,图保善,海清
  12 云禅定
  13 威仪 恩张法律,云汜法律,图宋法律,阎法律
  14 北院厕 开张法律,莲张法律
  15 金法真
  16 道明、界保定
  17 南院厕 何法律,图法律,图道惠
  18 满成,福最
  19 唱经 金受索法律,土宋法律
  上面这两件文书所列戒场所请诸位禅律大德法师,有吴、索、郭、就、康、汜、罗、翟、令狐、贾、刘、金、何等诸姓,这都是他们俗家姓氏,而且普通僧人一般只书写法名,署姓的一般都是执事僧人。当一个普通僧人成为这一文书主角的时候,就冠以姓氏。如《咸通六年(865年)前后僧张智灯状稿》载:
  1 张智灯 状
  2 右智灯叔侄等,先蒙,尚书恩赐造令
  3 将鲍壁渠地回入玉关乡赵黑子绝户地,永为
  4 分,承料役次。先请之时,亦令乡司寻问实虚,两重判命。其
  5 赵黑子地于涧渠、咸卤荒渐,总佃种
  6 不堪。自智灯承后,经四年总无言语。牛车人力,不离田畔沙粪除练、似将
  7 堪种。昨通颊言,我先请射,每忏吝麦苗,
  8 不听判凭、虚效功力,伏望 (以下原缺文)
  敦煌文书中类似的文书很多,我们发现这里的僧人都没有“以释为姓”。可见,道安法师的主张没有影响到这里。这种以俗为姓,然后和法名一起形成僧人的姓名的形式,就和道教的一样了。道士出家,不变姓氏,和师父给起的道号一起,形成姓名。
  5.宋徽宗的诏书及对后世的影响
  当权者对僧人统一姓氏,也是有戒备心的,许多人使用一个姓氏,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对王权的统治是不利的。中国历史上崇佛的帝王很多,但也有“三武一宗”的灭法运动,不过对僧人释姓,很有意见的就数宋徽宗了。他是一位艺术家,却不是一位有能力的皇帝,宋徽宗崇信道教,并且把自己的尊号道教化。名为“教主道君皇帝”,不但做世间的皇帝,也要做道教的教主。他不但自己“道教化”了,也想把佛教“道教化”,纳入自己教主范围之内,于是他下诏把佛号都改了。这件事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徽宗宣和元年(1719年):
  己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25
  这里的称姓氏,就是宋徽宗看僧人皆称“释”氏,不满意,另外要他们“称姓氏”,就是要他们姓“俗”姓。虽然,北宋很快灭亡了,但这一诏令对后世影响还是很大的。明清小说中的僧人称俗姓的很多,如果说敦煌地区还是中国的边地,那么明清小说中反映的则是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如小说中的“鲁智深”、“孙悟空”、“沙和尚”等,都得到广大百姓的承认,即使现在也是如此。
  四、现状
  “以释为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广大汉地出家人的普遍认同。但正因为僧人都姓“释”了,都用一个姓氏,所以就往往省略,只称法名。因为姓名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区分每个人的。既然姓氏不能用来区分每个人,就只好用名字了。“以释为姓”,现在既被广泛承认,同时也渐渐被我们自己和社会所忽略,如本人的身份证,就印着“姓名:妙智”,而不是“姓名:释妙智”,社会上的人看到还以为我姓“妙”呢?
  “以释为姓”的原则,在一些正式文件中也被我们忽视,如“中国韩国日本友好交流会议中国代表团名单”:
  名誉团长:赵朴初
  团 长:明旸
  副 团 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吗、李荣熙、刀述仁
  秘 书 长:净慧、学诚
  代 表:贡唐仓·丹贝旺旭、乌兰、隆莲、周绍良、伍并亚·温撒、真禅、茗山、却西、阿嘉·洛桑图丹久美嘉措、圣辉、本焕、妙善、妙湛、仁德、佛源、海法、请佛、传印、惟贤、可明、都龙庄、益西旺秋、明哲、广修、性空、永信、有明、常明26
  这反映了我们虽然在口头上和心里上普遍认同的“以释为姓”,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忽视它。这也难怪,就像我们提到祖师大德一样,我们会说“道安法师”、“玄奘法师”、“道宣法师”,一般不会说“释道安”、“释玄奘”、“释道宣”,其实这都是由于习惯成自然的关系。
  五、一项倡议
  “以释为姓”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但渐渐被中国佛教界所接受,同时也被同属汉传佛教系统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界所认同。其实,在这些国家的佛教文献中,如僧传中的出家僧人都是“以释为姓”的。随着我们国势衰微,他们的民族自尊心高涨,急于摆脱汉文化的影响,反映在僧人姓名方面,就是放弃“以释为姓”,改用俗姓。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规定僧人放弃“释”姓,改成俗姓。韩国僧人现在也改为俗姓。如“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韩国代表团名单”:
  团 长:宋月珠
  副团长:朴瑞峰、田云德、崔智光
  执行委员长:田云德
  副执行委员长:李泓坡
  执行委员:裴一空、金慧旻、曹法综、郑大隐、玄一静
  事务总长:金时玄
  事务次长:金道圆
  代 表:田雪靖、金月、方智霞、金月山、洪印谷……27
  日本代表团名单:
  名誉团长:中村康隆
  团 长:小林隆彰
  相谈役:伊藤治雄
  副团长:高桥隆天、南泽道人、宫林昭彦……28
  从上面两份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是用俗家姓氏,后面是出家后的法名,而日本的僧人则纯粹是俗家姓名了。这就是汉传佛教的僧人姓氏现状。
  南传佛教现在一般称呼为“比丘某某”、“沙弥某某”。仍然遵循古制,唐朝义净法师的记载也是这样:
  然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摆(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薜摆(译为住位)。得离依止面住,又得为邬波驮耶。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住位苾刍某乙。若其学通内外,德行高著者,便云多闻苾刍某乙。29
  因此我想,随着国际间佛教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为方便起见,全世界出家僧侣的姓氏应该统一起来,怎样统一呢?我认为,既然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那么就按中国佛教界的习惯,统一以“释”为姓,再合理不过了。然后,采取南传佛教对出家人的称呼,如“比丘某某”、“比丘尼某某”、“式叉摩尼某某”、“沙弥某某”、“沙弥尼某某”,建立起严格的僧阶制度,这样一来,全世界的佛教僧侣姓氏统一了,称呼也统一了,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与一切反佛教势力(如伊斯兰激进组织塔利班的毁佛活动等)作坚决的斗争,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佛教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注释: 
  1 《高僧传》卷一,《支娄迦谶传》,《大正藏》卷五十,324页下。
  2 《高僧传》卷四,《朱士行传》,《大正藏》卷五十,346页下。
  3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大正藏》卷五十,352页下、353页上。
  6 《高僧传》卷一《竺昙摩罗刹传》,《大正藏》卷五十,326页中。
  7 《高僧传》卷一《竺法兰传》,《大正藏》卷五十,323页上。
  8 《高僧传》卷一《支娄迦谶传》,《大正藏》卷五十,324页中。
  9 《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大正藏》卷五十,366页中。
  10 《高僧传》卷四《朱士行传》,《大正藏》卷五十,346页下。
  11 《魏略·西戎传》
  12 传印《月氏族与贵霜王朝》,载于《法源》第十八期,中国佛学院,
  13 《高僧传》卷四《支遁传》,《大正藏》卷五十,348页中。
  14 《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大正藏》卷五十,325页上。
  15 《高僧传》卷一《安清传》,《大正藏》卷五十,323页上。
  16 《高僧传》卷一《支娄迦谶传》,《大正藏》卷五十,324页中。
  17 《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五十,331页上。
  18 羽西了谛著《西域之佛教》,181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19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大正藏》卷五十,352页下、353页上。
  20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藏》卷二,658页下。
  21 郭良均著《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6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2 《长阿含经》卷十三,《阿摩昼经》,《大正藏》卷一,82页下、83页上中。
  23 《高僧传》梁慧皎著,汤用彤校注,563—564页,中华书局,1996年。
  24 《五灯会元》宋普济著,中华书局,1987年。
  25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403页,中华书局,1977年。
  26 《黄金纽带: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文献汇编》85页,中国佛教协会编,华文出版社,1999年5月。
  27 《黄金纽带: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文献汇编》87页,中国佛教协会编,华文出版社,1999年5月。
  28 《黄金纽带: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文献汇编》88页,中国佛教协会编,华文出版社,1999年5月。
  29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受戒轨则》,《大正藏》卷五十四,320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