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成见
大约是十五年前,翻过一本漫画册,是蔡志忠的《禅说——尊者的棒喝》。当时,翻过了也就过去了,没留下什么。
听“禅宗哲学象征”,忽地又想起了那本漫画册。把它找出来,包书的挂历纸已经有些泛黄。又从头到尾细翻了一番。
于是就看到了“杯茶禅理”的小段落。说有一位问禅的人拜访南隐,南隐以茶相待,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问禅的人忙说:“师父,茶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就对问禅的人说:“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随后的评点说:心中有自己的成见,就听不进其他的真言;与人对谈,多数人总是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结果听到的除了自己的声音,别无所得。
用“盛满水的茶杯不能再倒进水”的简单常理作比喻,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摈弃自己固有的成见,不达到“寸丝不挂”的“澄明”的境界,就无法接受更多的真知以提高自己。难道在自己心中早已形成的那些见解、认识,即使是被认作真理的东西,真的就一定正确,一定需要固守吗?这让我心有所动。
还看到“波浪的觉悟”的小段落。说有一个波浪很痛苦,觉得有的浪那么大,而自己这么小;有的浪境遇好,而自己这么差。就有浪劝它:“你没有能看清你的本来面目,只要你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不会痛苦了。”它更困惑了,“我不就是波浪吗”?难道我还能是别的什么?劝它的浪说:“波浪只是你的短暂现象,其实你是水!我们不都是水吗?不要为你波浪的形体所迷惑吧。”它顿时醒悟了,我们都是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我共为一个大我,并没有什么大小,好坏的分别。随后的评点说:人有痛苦是因为没有悟通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人以为自己不是别人,就和别人比较;比较出不同,就痛苦。其实人都是宇宙的一分子,你我的不同,都是后来形成的,并非人的本来面目。
用波浪的痛苦和觉悟启发人、劝勉人,摈弃一切后起的相对意识,投身于自然的本真,宇宙的大生命之中,重视自己、他人、宇宙的圆融无碍,就不会再有千般计较、万般烦恼了。这让我想像人如果能像水一般地存在,随容器的形状改变着自己,在碗则圆,在瓶则直;又因环境的变迁随遇而安,在潭水中安静而在江河里喧腾。
一个一个的小段落,都是用浅显的或常见的生活事例和事理,甚至细微的肢体、神情来比喻,来象征,传达出对人生的体验和心得,而不是说教。
其中就有“禅不可说”的小段落,说药山禅师很久没有升座说法了,弟子们都去请他说法,禅师就应允了。可是大家坐好说洗耳恭听了许久,也不见禅师开口,就问:“师父,你为什么一言不发呢?”禅师说:“经可以讲,戒可以论,但禅却是不能讲、不能说的,讲也没有用啊!”这样的“一言不发”,其实也说出了一个禅理,即:“禅”非言语所能表达,因为在父母未生时,言语产生之前的真理,当然应该用父母未生时,言语产生之前的生命去体悟。譬如手指月亮,月亮不在指头上;文字指出真理,真理不在语句上。只在语句上推敲,结果只会在语句中打转而见不到真理。摈弃言辞其实正是为了接近真理。
禅的这种比喻和象征式的表达,其实与它对宇宙的认识是完全统一的。在禅宗看来,这种不用逻辑而用象征,不用观念而用比喻,不用推理而用体验,不用分析而用直观,不用思虑而用把握,却能获得统整而免于疏离,正与禅的本来面目相吻合。禅宗所摈弃的,是那些背离了禅,俯就和迷失的东西。
禅不可说又要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现实的无奈;禅比喻着说,象征地说,而不是死说、硬说,是用心良苦,也是智慧的超越。
这样看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也简单了许多,因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摈弃成见,放下“包袱”,尽早回家,品味人生,就可以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