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第一名刹——开元寺
俗语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确,不少佛寺依山傍水,占尽自然秀丽景色。但又有一句丛林偈语说:“胸中若得山林气,何妨门前车马喧。”潮州开元寺就是这样一座“门前车马喧”的佛寺。开元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市中心甘露坊,门前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然而,这座位于闹市中的寺庙,历经1260多年的沧桑,始终牢牢地守护着一方净土。
开元寺规模宏大,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也是潮州现存最大的佛寺,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一、粤东首刹,历史悠久
潮州开元寺号称粤东第一古刹,有着悠久的历史。乾隆《潮州府志·寺观》记载,“开元寺在城内甘露坊,创于隋唐,兴废不一。”①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记载:“据本寺耆老相传,谓寺先名荔峰,因寺内原有小丘,名荔峰,系金山来脉所结,寺先建于此,故以为名。至唐开元间,始易今名。”②可知,开元寺于唐以前已开山立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一日,诏令天下各州选择一所大寺,以纪年为号,名为“开元寺”。③潮州当时为天下十八州之一,也应有一所开元寺,于是荔峰寺便改称开元寺。这一年也是开元寺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奉旨改名的开元寺,其地位当是最重要的。此后,成为历代官府宣讲律令、庆典行礼之所。元代,开元寺一度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开元寺得到很大发展,由于为郡中首刹,获赐太宗、真宗、仁宗的御书墨宝,并曾多次加以修葺,其中宋康定元年(1040年)的修建工程规模最大。据余靖《开元寺记》记载,宋仁宗康定庚辰至庆历癸未(1040—1043年),在住持僧官畅法师主持下,开元寺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大修,增建御书楼和钟楼,重建罗汉殿,重饰释迦佛像和大修五百罗汉像。修建后,开元寺殿堂达五百余楹,“为一郡之表”。④御书楼是专为供奉皇帝御书而建,钟楼供仁宗御制洪钟一座,两楼相对,是开元寺最高地位的象征。据说,山门金刚殿中的“祝圣道场”匾额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御书,“文化大革命”后期尚能看到,但1978年重修开元寺时已找不到了,现在挂的匾额是重新制作的。⑤
宋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郡人侍御史林绍坚“奉宁宗万寿龙牌入开元寺,岁时致祝,并以所置海阳及大埔等处田产六千八百四十八亩施寺,祝圣赡僧。郡守赵思艿奏闻,敕本寺建祠祀之”⑥。此后,地方官吏每年都在皇帝寿诞之时,前往开元寺礼拜祝圣,代代相继,直到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在东府巷新建万寿宫后,祝圣典礼才移至万寿宫。⑦开元寺由此财力大增,香火更旺。檀越林绍坚也因此享受入祠开元寺的待遇。据《潮州开元寺》记载,在开元寺大殿内东北有林绍坚神龛,还有其与夫人吕氏牌位,每逢三月初七为林绍坚忌日及十一月初二其夫人忌日,开元寺例祀设祭。⑧元至元间(1264—1294年),郡人封川节度判官余英舍田1500亩入开元寺,也同林绍坚一样享受立祠受祀的待遇。
明清两代,开元寺多次重修。但从史志记载来看,开元寺已不像宋元时期那么兴盛。成化间(1465—1486年),住持释云空因寺产被豪强侵占,赴京吁告;⑨嘉靖间(1522—1566年)“住持清健因寺田租谷除食用、当差外,余须作军饷,乃累奏勘免”;⑩清康熙二十五年(1710年)闰七月二十日,“惠潮道按察使司佥事胡琪及潮州总镇府都督佥事丁襈,会令迁出住开元寺内之居民、营兵,肃清污秽混乱,以严祝圣而利清修”11。从上述史料可见,明朝晚期以来,开元寺的发展趋势大概是日渐衰落,寺产被侵占,经济实力日减,清初,连寺内房产都被占据。
清朝前四帝,出于政治需要,对佛教采取大力扶持政策,各地佛教有较大发展,开元寺也得到多次维修。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潮州知府林杭学倡议下,修建寺门、东西两廊、大雄宝殿、藏经楼、地藏阁等处;雍正十一年(1733年)海阳县知县龚松林重修开元寺,计有照壁、寺门、天王殿、丹墀、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等处。乾隆元年(1736年),惠潮嘉道庞屿延请潮阳县文照堂静会大师为开元寺监院,罗浮山华首台曹洞宗密因古如和尚为住持。密因在开元寺开堂说法,整饬清规,并把开元寺改为十方丛林。12开元寺由此中兴。从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八年(1767—1773年)先后多次获得朝廷钦赐的御刊《大藏经》7246卷、《御制华严字母》1卷、《御制四体合璧翻译名义集正讹》20卷、《钦定同文韵统》6卷、《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阿礼嘎礼》1卷、《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80卷等。
清末民国,政局动荡,加上地方政府多次提出庙产兴学主张,佛门遭受冲击。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四月,潮城设商会局,开元寺祖堂及十方堂被占为局址。同年十一月,潮州城开办巡警,开元寺内地藏阁、东廊、客堂、神农殿、关帝殿、东岳殿、云水堂等处被占用,作为巡警南局办公场所。上述两机构一直到民国27年才撤出。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潮州光复,省立金山中学回潮州城,占用开元寺部分作校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元寺部分房地被占用作为市场、印刷厂及电影院、县文化局办公场地等。“文革”期间,有许多文物被毁坏,僧人全部被遣散。1977年6月,中共潮安县委作出决定,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交由文化部门管理,占用单位一律迁出。此后开元寺陆续收回了被占用的房地,但尚有未被收回者。1978年7月,省革委会重新公布开元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开元寺迎来了全面修复的历史性契机。这年的11月20日至24日,释定因法师及释惟定尼师率潮籍旅港佛教观光团善信30多人莅寺参观,见寺内面目全非,经像荡然,慨然决定捐款重修开元寺。当时就募集人民币十万元,此为募修开元寺之始。1980年1月2日,成立了潮州市开元寺修建筹委会。新加坡、泰国、香港、马来西亚及潮汕各地信众获此消息,纷纷慷慨解囊,特别是庄静庵、李嘉诚两位先生的大力襄助,为开元寺修建奠定了物质基础。1980年1月15日(农历己未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下午六点钟,在大殿内举行了象征性的动土仪式。同年3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典礼,中共潮州市委全体常委出席仪式,市委书记彭启安在大会上作了讲话,释智成、释定因、庄静庵等海外一大批人士及佛教界善信也出席了典礼。至1982年2月8日,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阁相继落成。1983年2月,香港李嘉诚为其母独资重建的天王殿落成。1983年4月,国务院确定开元寺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85年重修山门和照壁。1987年重修了藏经楼、东西僧舍、楼房、祖堂、斋堂和东西长廊后半段。131991年8月,由泰国大慈善家、爱国侨领谢慧如先生捐资700余万元,在韩江大桥东侧山麓动工兴建泰国式佛殿一座,作为开元寺的下院。1992年1月,泰佛殿落成,占地面积98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仿泰国越盂乍玛匹寺(俗称云石寺)模式构建,大殿呈品字形,显得巍峨壮观,殿内供奉泰国式趺坐释迦牟尼佛铜像,像高3米,重1.5吨,妙相庄严,蔚为壮观。泰佛殿成为沟通中外佛教文化,联结东南亚各国华侨梓里乡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1997年弘澈法师继任开元寺住持,大力除弊兴利,身体力行,订规立约,创办念佛堂,又在藏经楼后兴建了玉佛楼。2000年在寺前开辟了开元广场,并在寺右另购地皮,兴建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大悲殿。开元寺的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相传开元寺初时占地百亩之多,经1200多年沿革,寺院规模大为缩小,现全寺约有五十亩之广。由于开元寺为粤东首刹,虽历经沧桑,但与其他寺院相比,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如民国13年(1924年)潮梅护军使洪兆麟将辖内庵寺作官产拍卖,以充军饷,城中其他庵寺无一幸免,而开元寺则免遭此劫。1961年,开元寺被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广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潮安县人民委员会多次拨款维修开元寺,1975年国务院文物局拨款5万元修复香积厨、初祖堂、六祖堂、走廊、方丈厅及大雄宝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修,使开元寺恢复了昔日壮观。所以,今天的开元寺,仍是粤东的最大古建筑群。寺院为宫殿式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墙、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路为客堂、地藏阁、斋堂、云水堂、香积厨、祖堂,西路为方丈厅、观音阁、六祖堂、伽蓝殿、诸天阁。规模宏大,殿堂壮观,堪称粤东首刹。
二、民国广东佛教复兴运动的中心
开元寺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在唐宋以前,岭南第一古刹光孝寺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门户。印度及东南亚各国高僧来东土弘法,经海路者大多由广州登陆,第一个驻锡地就是光孝寺,如昙摩耶舍、达摩、求那跋陀罗、不空等都曾在广州光孝寺弘法。在南方前往西天取经的中国高僧,也将光孝寺作为西行的始发港。近代以来,光孝寺被其他机关占用,其地位一落千丈。而开元寺则得到较好的保护,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开元寺的僧人走出国门,前往日本学习东密,而东密的回传,开元寺是广东乃至全国的主要弘传基地,说开元寺的地位相当于唐宋时期的光孝寺,并不是毫无根据。尤其是在民国的佛教复兴运动中,开元寺的作用尤其突出,可称得上是广东佛教复兴运动的中心。
民国初期,开元寺无疑处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在民国初期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东密的回传复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密复兴,便与开元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东密复兴的先导人物,是与开元寺关系密切的潮洲居士王弘愿。王弘愿是广东潮安县人。原名师愈,号慕韩,皈依佛法后改名弘愿,号圆五居士。曾在潮安金山中学堂任教8年,又曾与谢安臣同主汕头《汉潮日报》笔政。40岁时因读《华严经》而开始信佛,经常向开元寺怡光法师请教教义,借阅经典。民国7年(1918年)2月,潮汕地震,开元寺殿宇受损,住持传实和尚倡修,王弘愿作募捐启示。民国11年(1922年),开元寺殿宇被飓风吹损,王弘愿与怡光等共倡募修。民国13年(1924年)开元寺内唐代石经幢修复,王弘愿为之书《准提真言》梵文。民国19年(1930年)怡光圆寂,王弘愿为之撰传。翌年,倡募补修开元寺收藏的明、清两大藏经。14王弘愿博览西洋译籍,对日本的各类书籍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他还通过自修掌握了日文。民国8年(1919年)他阅读了日本密宗丰山派权田雷斧大僧正所著《密教纲要》,书中宣传的“即身成佛”的教理引起了他的兴趣,并将它译成中文,由潮安刻经处刊刻。此书一经行世,即引起了国内僧俗两界的普遍关注。在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太虚大师的支持下,王弘愿后又翻译了权田雷斧所著的《曼荼罗通解》和《大日经疏续弦秘曲》等密宗书籍,出资翻印了日本高僧空海在唐学习时所记录的笔记《金刚经义诀》。此外,还撰写了《日本密教高祖弘法大师传》、《慧果阿阇黎传》和《密教的数息观》等一系列介绍日本东密宗的书籍和文章。王弘愿译介日本密宗典籍,在中国佛教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僧俗学密的热情高涨,使得密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再次得以勃兴。王弘愿译介日本密宗典籍,促进了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引发了东渡日本学习东密的热潮。
在东渡日本学习密宗的热潮中,潮州开元寺僧人充当了先驱。开元寺僧人纯密于民国10年(1921年)往日本求法,在高野山学习东密(日本密宗),是全国近代第一个东渡日本学习东密的僧人。纯密俗姓陈,广东潮州人。父亲是商人,家境较好,小时进学校读书。19岁时在南澳叠石岩礼怡光法师出家,翌年受戒于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后到开元寺,在王弘愿的鼓励下东渡日本,于民国13年(1924年)学成回国,得传法灌顶阿阇黎职位。后居开元寺,弘扬东密,弟子众多,潮州时彦名流李穆圃、陈侣豪、罗懋勋、刘传秋等均顶礼其座下。民国16年春应邀到暹逻(泰国)弘法,民国18年春又应邀赴新加坡。民国23年(1934年)再次前往日本东京,购请密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经像法器。民国25年(1936年)在潮州城七星桥建苏悉地园,“其堂宇构造格局及设备大概仿日本真言宗寺院形式,与其他寺院迥异。是为我省现代仅有之密宗道场。”15王弘愿本人也在权田雷斧的邀请下于民国15年(1926年)东渡日本,得权田雷斧的专门指导,并取得了真言宗(东密)第四十九世大阿阇黎的资格。
开元寺还是弘传东密的重要场所。粤东地区掀起的密宗热,同时吸引了日本密宗高僧前来潮州弘法。民国13年(1924年)6月,日本密教传灯大阿阇黎、79岁高龄的权田雷斧大僧正,偕小林正盛、小野冢与澄等共12人亲来潮洲弘传密法,传法的主要场所就是开元寺。从6月8日至14日,权田雷斧在开元寺藏经楼下禅堂,共举行了5次灌顶法会。一时,前来受法的远近缁素不计其数,“地方军政显要,如潮梅护军使洪兆麟、潮安县长吴少荃等,多来受法,执弟子礼”;还有“四川省知名居士程宅安亦不惮跋涉,来潮礼受灌顶”。16入坛接受灌顶者近百人,而王弘愿独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传法灌顶,得遍照金刚密号。
可以说,粤东地区是近代中国密教佛兴运动的重镇,而开元寺则又是这个重镇的中心。
三、培育僧才的摇篮
开元寺堪称岭南近代佛教教育的摇篮,因为早在1933年,寺内就创办了专门培育僧才的教育机构——岭东佛学院,它是岭南最早的较具规模的佛教教育机构。
清末以后,面对佛教衰落局势,佛门中的有识之士振臂疾呼,要重振佛教。他们积极从事佛学研究,创办各种佛教文化教育机构,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开元寺的僧人也在振兴佛教方面做着自己的努力,为弘扬佛法,提高佛教缁素的佛学知识水平,曾先后多次礼请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来寺弘法讲经。1932年12月,当时的汕头岭东佛教会会长释根宽和尚与潮州开元寺退居住持智臻、在任住持精光和尚等恭请当时的中国佛教学会会长太虚到潮汕弘法。他们公推澄弘法师等为代表到福建厦门南普陀寺迎接太虚和尚法驾。12月10日,太虚法师与南普陀寺前任住持会泉法师等一行抵汕,他先在汕头岭东佛教会讲经三天,接着在开元寺宣讲了《佛法与爱国》及《十善业道经》、《心经》、《阿弥陀经》大意及《诸法缘生无自性》、《大悲心略义》,法会隆重。
太虚大师(1889—1947年)是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之一,俗姓吕,乳名淦森,浙江石门县人,生于浙江海宁州(今海宁县)。大师勤奋好学,除深入研究佛学经论外,还广泛阅读《民报》、《新民丛报》、《革命军》等书刊,有了“中国佛教亦须经过革命”的思想。他针对当时佛教现实,提出进行“佛理、教制、教产革命”的口号,掀起“佛教复兴运动”,尤其致力于倡导改革僧伽制度,发展僧伽教育,培养高素质僧才。1922年开始,太虚大师陆续创建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学院。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开元寺的僧人也深知佛法的昌明,固然少不了诸多因缘的造化成就,而培养合格的佛教僧才,则是振兴佛教的关键所在。于是,趁大师在潮汕弘法之际,根宽和尚及开元寺释智臻、精光、福来、从礼、澄弘等法师恳请太虚大师在开元寺内创办岭东佛学院,吸收有志僧人入学深造,以培养僧才,弘传佛法,推动潮汕传法活动之蓬勃开展。法师当即欣然应允,亲自出任院长之职,并令弟子大醒法师负责,主持教务,后由另一弟子寄尘继续筹备工作。经过多方努力,1933年10月9日,岭东佛学院正式成立,并在开元寺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仪式。太虚大师亲笔题写了“岭东佛学院”校名,墨宝至今尚存。
学院开办之初,有教职员工14人。首届学僧有20余人,分成甲、乙两班。甲班程度同于初中,乙班程度同于高小。每日上课六小时,主要学习佛学课程,同时兼习世俗学科知识,还参加朝暮课诵。学僧月考成绩平均分在八十分以上者,奖励二元;七十分至七十九分者,奖励一元半;及格者奖励一元。17办学经费一半由开元寺提供,一半由檀越捐助。佛学院还出版佛学杂志《人海灯》半月刊、学僧论文集《南询集》以及静贤法师著作《海沤集》、《静贤全集》等。当时全寺常住及佛学院师生有近百人,呈现出一派革旧鼎新、朝气蓬勃的景象,为乾隆年间密因和尚中兴开元寺后又一次鼎盛时期。18岭东佛学院是广东佛教界创办的第一所佛学院校,它的创立,标志着潮汕甚至广东佛教从传统丛林式教育向现代学院式教育转变的开始,在粤东现代佛教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35年6月,首批18名学僧圆满毕业。这批学僧,成为各地振兴佛教的骨干,1936年春,浙江湖州白雀山法华寺开办佛学院,即延聘岭东佛学院毕业生隆祥、大本二法师主持其事,并任该寺监院。南京栖霞山寺组织栖霞律学苑,也礼请岭东佛学院毕业生觉成法师、心海法师主持教务。这说明当时岭东佛学院培育的优秀僧才,已能担起兴办佛学院的重任了。19
不久,岭东佛学院组织了研究部,请现月法师为主任。接着又招收普通班学僧30名,于1935年9月1日开学。
俗话说:“无财难养道。”当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开元寺田产已大为减少,据称,1931年时开元寺田产只剩六七百亩,每年所收租谷除供给寺僧食用外,所剩无几,以至不敷支出,须得住持负责设法弥补。可想而知,佛学院的办学经费是多么困难。为解决经费问题,佛学院成立时组建“岭东佛学院董事会”,依靠常住及院董等缁素的支持,佛学院得以维持僧教育。至日本陷潮前后,时局纷乱,人心惶惶,市面经济萧条,院董们自然无暇顾及佛学院教育事业,由于失去了经济后盾,经费难以为继,只好停办。
1947年9月,智诚法师主持开元寺。智诚祖籍江苏泰州,于1933年承太虚法师命任岭东佛学院监学。后辞职,至潮安县庵埠主持灵和寺,1937年于寺内闭般若关,历时三年余,刺舌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全部,现存开元寺,为镇寺之宝。智诚莅任后,随即于寺内藏经楼复办岭东佛学院,至1948年5月,因种种缘由,智诚和尚辞职,佛学院亦随之停办。
建国后,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开元寺遭受巨大冲击,“文革”期间停止了宗教活动。1979年以后,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元寺以及各地佛寺相继恢复开放。但佛教由于经过了几十年的衰败,至此已是僧才缺乏,难以为继。创办佛学院,培养僧伽已是当务之急。1988年4月,在释定持主持下,开元寺举办了僧伽培训班,招收学员43名,至1989年4月结业。1989年、1990年又相继招收第二、第三届学员,分别于1990年、1991年结业。
1991年5月,定然老和尚出任开元寺住持,随即提议复办岭东佛学院,得到了省、市宗教局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护法居士的热心资助。开元寺明生、慧然、慈云三位法师具体负责复办的各项筹备工作。1991年10月,在僧伽培训班的基础上,停办了40余年的岭东佛学院终于再度复办。定然方丈任院长,智诚、云峰、慧原法师任名誉院长,本焕、定持、妙湛法师为顾问,监院明生法师任院长助理(后任副院长),惠庄法师为教务长、慧然法师为副教务长,愿宗、慈云、法性、弘怜、光良、弘宇、明寿法师为佛学讲师,弘光、正语、妙真法师为监学,还聘请中学教师兼职讲授语文、历史课等文化课。以后又陆续聘请国内著名佛学专家学者,如方立天、黄心川、吴立民、王志远等共13位客座教授。
学院复办初期,教学设施极其简陋,教室和学生宿舍都在寺藏经楼后的废旧危楼上。为给学僧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定然老和尚决心集资筹建教学大楼,他将钵金共计117万元悉数捐出,并不顾年事已高,多方奔走倡言。在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海内外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下,新教学大楼终于在1997年2月竣工。新教学大楼位于开元寺西侧,占地2300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一幢学院山门、一幢四层多功能教学大楼(包括华雨讲堂、教室、资料室、视听室、教务处、档案室、《人海灯》编辑部等)、一幢四层法师寮房,一幢二层四合院式学僧宿舍楼、一幢二层图书馆和贵宾楼。学院配备了电脑、打字机、复印机、电视音像器材等教学、办公设备,成为当时全国佛教院校中条件比较好的佛学院。
复办后的岭东佛学院,是以佛教学识为基本学科的汉语系中级佛学院,由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委托潮洲市宗教事务局行政领导。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招收对象为在寺庙出家一年以上,严守律仪,能背诵五堂功课,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年龄在十八到二十八周岁之间的汉族男僧。
岭东佛学院分预科(甲)班、预科(乙)班,两班学制均为二年,共四个学期,每年度四十周课,每课时五十分钟。乙班学业圆满,可升甲班深造。第七届开始增设三年制大专班。学僧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一律回原推荐寺庙或佛协安排工作;对品学兼优者,推荐报考北京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另外也有根据需要,并征得原推荐单位同意,由佛学院调配而作适当安排。
学院以“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办学方针,牢牢把握“三学为纲,修行第一”的原则,把学僧的品德修持放在整个教学的首位,培养了一大批学修兼优的佛教人才。至2003年,学院已毕业六届男僧共264名,女众班只办了一届,毕业40名。他们有的在佛教院校从事教学、管理的弘法事业,有的在各地佛协和寺庵担任住持、监院、知客等重要执事,有的还在进一步深造。
佛学院不断拓展办学渠道。2001年开办居士班,2002年创办函授班,还利用佛教网站“佛光在线”这一平台,进行网络宣传与网上授课,扩大了影响。
四、弘扬佛法,摄化人心,创办《人海灯》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佛法流传,必然借助于书籍的刊布。作为粤东首刹的开元寺,一向十分重视开座说法,也着意刊刻佛学著作,以弘扬佛法,摄化人心。清道光六年(1826年)春,住持绍法和尚主持编印了《开元寺传灯录》,该书记载,自一世祖唐代六祖慧能起,至清道光年间第四十七世祖,嘉应州(今梅州)兴宁县竹莲庵机就森林禅师止,简要记载了自唐初至道光六年曹洞法脉、列祖名号及传法因缘等,其中,特别是博山元来空隐道独以下各祖师法嗣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明清时期岭南曹洞宗一系的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如学人皆知道独和尚留下“二十八字偈语”为岭南洞宗一系法名用字,而于“道函今古传心法”之后具体为哪些文字则大多不得其详,于此“传灯录”则可知整个传法偈语为“道函今古传心法,默契相应达本宗,森罗敷演谈真谛,祖印亲承永绍隆。”而自密因古如主法开元寺之后有关开元寺及粤东法嗣的记载,则为研究开元寺及粤东曹洞宗宗史提供了珍贵资料。20
民国时期,开元寺成为佛教复兴运动的中心之一,经常开讲经法会。其中最著名的有:怡光法师于民国6年(1917年)年开讲《金刚经》;民国16年(1927年)纯保法师于禅堂讲《地藏经》;民国21年(1932年)12月,太虚大师连日在开元寺宣讲《佛法与救国》等佛法要义21;民国35年(1946年)10月,虚云和尚莅寺应金山中学之请开讲《心经》。此外,为方便佛法传播,开元寺还于民国14年(1925年)设立图书馆,民国22年(1933年)在天王殿设立通俗演讲所、在观音阁设立佛经流通处。影响最大、最持久的举措,便是创办《人海灯》杂志。
《人海灯》杂志,最初由福建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编辑,作为《厦门日报》的副刊发行。民国21年(1932年)12月太虚来潮汕弘法,遂将《人海灯》移交广东汕头“岭东佛学会”续办,为周刊,不久因故停办。民国22年(1933年)10月,开元寺开办岭东佛学院,负责人寄尘及所聘静贤法师,皆曾执教于闽南佛学院,他们于是共同商议,在取得各方缁素护法的支持后,于是年12月1日复办了《人海灯》,改为半月刊,每月一日、十五日出版。由寄尘法师兼主其事,通一法师为编辑。民国23年(1934年)2月1日,《人海灯》第二卷第一期由潮州岭东佛学院出版。民国24年(1935年)夏,寄尘法师另谋他就,再加上经费拮据,从7月1日起,即自第二卷十三期起,《人海灯》迁至香港出版,由东莲觉苑接办。东莲觉苑礼请霭亭法师为审定,仍聘通一法师任编辑。续办后的半年,《人海灯》依然为半月刊。可能是稿源不足,也可能是由于香港在邮寄及印刷方面费用比内地贵,在香港出版的第二卷第十四、十五期以及第十七、十八期均为二期合刊。民国35年(1936年)1月1日,即第三卷第一期起改为月刊,大概也是因为上述原因吧。
民国25年(1936年)7月,通一法师向《人海灯》杂志社请假暂回苏州,并顺途访察有关佛教方面事情,后未返港。
民国26年(1937年)4月1日,《人海灯》杂志社发表《本刊迁移宁波编发启事》:“本刊自在香港发行以来,瞬将三载,兹以编辑通一法师将之他方讲学,迭请辞职,故另聘芝峰法师接任主持一切,唯芝法师一时不能南下,本刊编辑发行只得全部移甬以利办事,兹定香港方面出至四卷五期止,第六期即由新址编发。”22但结果没有迁至宁波,而迁到了上海。1937年6月,自第四卷第六期起,《人海灯》在上海西竺寺出版发行,由芝峰法师任主编。至1938年8月停刊,在上海共出3期。
《人海灯》创办以来,几经迁址,由厦门至潮汕,至香港,至上海,出版周期由日刊至周刊,至半月刊,再至月刊,可见其创办历程之艰辛。
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佛门再盛,岭东佛学院得以复办,《人海灯》杂志也获重生。1994年7月,岭东佛学院院长定然大和尚复办《人海灯》杂志,作为佛学院的院刊出版,自任总编,主编弘悯,副主编慈云。复办之初,杂志为32开本,繁体字,栏目设有:贝叶新传、直指人心、人间路漫漫、七宝楼台、灵山旧事、云水一筏、微妙音、心灯点点、法螺等等。1994年至1996年,每年出版两期,1997年始《人海灯》改为季刊。自复办至1997年第二期,定然大和尚一直担任总编辑。
1997年第三期起弘澈大和尚任总编,主编宏明、副主编智如。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准,把好质量关,1998年《人海灯》聘请教内知名长老明旸、茗山、云峰法师等高僧,及社会著名佛教学者如王雷泉、黄夏年等18位组成学术顾问委员会。2000年《人海灯》改为16开本简体字,其性质也由学术性渐变为学术性与通俗性融合的风格。主编达诚、副主编达诠,栏目设置为:卷首语、和尚开示、经典导读、潮音论坛、禅林逸事、生死两安、四众园地、史海钩沉、佛艺奇葩、慧灯文苑、函授平台、潮声碎玉、名山巡礼、岭东法讯等栏目。
《人海灯》复办至2004年已出版了38期。几年来,《人海灯》逐渐形成活泼、大气、贴近生活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现在每期赠送四千多册,流通海内外,包括内地各省市佛教协会、各大寺庵、宗教院校、居士团体及各界佛学爱好者;以及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美国等地。在弘扬佛法,摄化人心方面,《人海灯》的作用将日益增加。
注释:
① 蔡绍彬、周成钦《潮州开元寺》20页,香港东方文化中心2003年出版。
②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74页。
③ 《唐会要·卷五十·杂记》879页。
④ 蔡绍彬、周成钦《潮州开元寺》35页,香港东方文化中心2003年出版。
⑤ 同上,36页。
⑥ 《海阳县志·列传》,见《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202页。
⑦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202页。
⑧ 蔡绍彬、周成钦《潮州开元寺》53页。
⑨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203页。
⑩ 同上,见《潮州府志·卷八·杂志·寺观》。
11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204页。
12 同上。
13 《潮州市志》第一百零四章。
14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796页。
15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797页。
16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261页。
17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314页。
18 林俊聪编著《潮汕庵寺》(上册)第63页,花城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19 庄万翔《有关“岭南佛学院”及人海灯补遗》。
20 《开元寺传灯录》佚失已久,藏于开元寺内的印板早已荡然无存,寺内僧众大多亦不知其下落。多得中山大学仇江教授多方寻访,终于在2004年底在惠州一居士手中访得抄本一份,使其得以重见天日,其具体情况,仇教授将撰专文介绍,有心者可留意最近几期的《广东佛教》。
21 释慧原《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331页。
22 庄万翔《有关“岭南佛学院”及人海灯补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