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供养
前文讲了唐代法门寺地宫佛指的瘗埋情况,就历代佛指供养而言,这决非时间的上限。应当说,法门寺自有佛指便有了佛指供养,其时限不会早于东汉末年,不会晚于北魏。如《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所言:"……昔者,汉魏初创,齐梁鼎峙,遭时毁歇,晦迹丘墟,营蘘不生,口藜无种,祯祥异气,往往间出,故风俗谓之圣冡焉。空传西域之草,独享中人之荐。厥有二三沙门,摄心住持,得口清静。其始远也,望而口之;其少近也,口而信之。周流一方,磅礡数里,囗囗囗色囗囗,瑞先通霄,更雄达曙,不散者久之矣。咸请奉以身命,碎于微尘。精尘克孚,指掌斯获。验其铭曰'育王所建',固以名焉。"
本节再次引用这段文字,旨在说明佛指供养情状。据碑文推测,早在汉代便已开始佛指供养。二三沙门初获舍利,发现铭文"育王所建",说明当时法门寺已有"育王塔",大概按印度方式在塔中置放舍利。此处的"育王"是指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当政于公元前3世纪),当然此塔(假若有的话)决非阿育王所修,当是某位地方官吏或当地佛子所为,而把功劳记在阿育王名下。这是古人惯用的依傍前朝名人的"托古"手法,如《神农本草经》本非神农氏所著,《黄帝内经》亦非黄帝所写,著者自觉名不享于众,故自动放弃署名权和著作权,借神农、黄帝之名以传于后世。
汉以后佛指舍利"晦迹丘墟",大概阿育王塔坍塌后,佛指不能按印度方式瘗埋,故曰"空传西域之草",只得"入乡随俗"封土埋之,谓之"圣冡"。所谓"冡",指高出之土包、土丘,"墓之坟者"、"封土为丘垄"、"封土为堆"。冠以"圣冡",有二解:一指乃圣者释尊之冡;一指"祯祥异气",故"独享中人之荐","荐"即"奠",意为祭祀、进献祭品。这说明塔虽无存,但仍有佛门信徒虔诚供养,香火不绝。还有一说,圣冡乃简陋的土塔,虽不比育王塔气派,然毕竟埋有灵骨,加之不断有灵异现象出现,又何陋之有?至迟在北魏之前,"太白二三沙门"初获舍利,并"奉以身命",虔诚供养。但太白二三沙门如何供养?"圣家"面貌有无改观?有无修塔之举?不知其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