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南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南传佛教讲座(4)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邓殿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南传佛教讲座(4)
  (1995,12)

  这一讲咱们讲一讲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一些巴利语的诗偈。我想把这两者合在一起,结合基本教义介绍一些巴利语偈陀--南传佛教经常用的一些诗偈。下一讲再讲南北佛教文化交流作为结束。
  在开始这一题目之前,我先补充一下,我们上一次讲的是佛教的经典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一讲。今天我再补充说明几点:第一,我们谈到南传佛教的经典--巴利三藏,巴利三藏的经传注疏和教外经典。讲到南传经典古朴、纯真、可信、有单一性这些特点,因为它使用的语言是原始的语言,学者一直认为,巴利语、汉语、藏语三大语系的佛教中,巴利语系是最早的,代表了早期佛教。而且,可以这样说,巴利语佛经的内容基本上是佛陀当年所说的内容,基本上是佛陀当年所使用的语言。语言至今没有变,很明显能说明它的原始性。南传佛教国家现在讲经,还是使用这种语言,许多僧人都能背诵,讲经时,他首先引用某某经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巴利语。和我们汉语讲经不同,我们使用汉语,我们汉语大藏经这样多,6、7千卷,全都是翻译过来的,大多是4世纪到7世纪时翻译过来的,肯定不是佛陀使用的语言。而巴利经典具有原始性,基本上是佛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保持了当时讲授的情况,所以我们说巴利经典古朴、纯真、可信。学界一致这样认为,我们的高僧大德也承认这一点。但是,它也有不足,即单一性,只是南传巴利语系,分别说系一系的经典。律藏、经藏、论藏都是很系统、很完备的,但就是它只是一个部派的。我讲了这些特点之后,希望各位不要产生这样的想法,大乘非佛说。我说了汉语大藏经比较晚,且是经过翻译的,容易失真、失本;而南传经典都是通过公开结集,大家背诵的。当时佛陀涅槃之后几个月就搞了第一次结集,一百年后搞了第二次结集,二百年后搞了第三次结集,公元前一世纪(四百年后)搞了第四次结集,后来缅甸搞了第五次结集,1956年搞了第六次结集,这些是最主要的结集,是世界公认的。结集就是公开唱诵的形式,“我们记得准不准呢?当初佛陀是否这样说的?”所以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以示佛在某地讲了什么经。第一次结集是五百罗汉,五百位高僧大德,第二次是七百,第三次是一千,很多人集在一起来唱诵、回忆、核对佛所说法,所以就更加可信。结集一词的原文是Samgqyanava,就是集体唱诵,gqyana就是唱。唱诵这些经,如出现什么分歧,大家就一起讨论。1954年到1956年,在缅甸仰光举行第六次结集时,他们邀请了斯里兰卡的、柬埔寨的、老挝的一些高僧大德参加,曾经出现过一些分歧,发生分歧后大家就一起讨论到底哪一个是准确的。南传经典比较可信,因为佛陀涅槃三个月就搞了结集,这时,Upqli诵出了律,Qnada诵出了经,所以我们说它的可信性强,比较原始,比较古朴,比较纯真,和汉、藏语系比较起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但是,不要产生这样的想法:大乘非佛说。不要走到这个极端,尽管出的比较晚,经过翻译这道手续,但是不要产生这样一些想法,因为佛教的思想只要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教的思想,不必究是不是佛说。南北传之间最主要的分歧就是这样,我们北传这些国家说他们是小乘,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对弘法利生、超度他人不够重视,贬称他们为小乘。他们当然不接受这个说法,他们就说我们北传的佛教不是佛说,比如我们常说的拈花微笑等,他们没听说过,他们也不承认,这些年来,主要是这样的分歧。现在我们要打消这样一些极端的说法,南方国家的人,他们不讲这样的话了,不讲大乘非佛说了,我们也不讲他们是小乘了,我们讲上座部,这样比较好。这里我再提醒一点,我们承认南传佛教经典的原始性,可信性,有单一性,但我们也不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南传才是可信的,只有南传才是真实的,南传才是值得学习的,这个(观点)不要。我们大乘汉语系、藏语系佛教内容很丰富,博大精深,南传国家一些开明的长老也意识到了学习大乘的必要,他们也不讲这个话了。我们提醒一下这个事情,不要听了讲座之后产生那样一些想法,这是要讲明的一点。
  另外一点,再讲一下现实情况,就是南传的经典基本上没翻译过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律藏根本没翻过来,经藏翻了几部小经法句、经集等,普慧大藏经翻了一点,也是从日语转译的,论藏也没翻译过,普慧藏翻译了法集论,也是从日语转译的。一些学者不同意转译的办法,当时译成日语已经有一些地方不大准确了,再从日语翻译成汉语就更容易失真。南传大藏经,巴利三藏基本上没翻译成汉语,或说绝大部分没翻过来,更不要说那些藏外经典了,那些注疏、经传更无翻译,这是一个现实,值得我们佛教界的善知识,咱们大家一起来努力,把这个工作做起来,把南传佛教这些经典都翻译过来。第一步是要翻译介绍过来,他们当然也应该学习我们汉语的大藏经,那就更困难了,他们学习汉语更困难,但他们现在也有这个愿望。比如说他们律藏中的大品,我93年到94年在兰卡呆了一年,专门请了一位长老给我们讲大品,我觉得内容很好,讲了很多当时佛陀的一些活动,佛堂讲经,佛陀的一些生活,讲的非常实际、非常具体。大品我们这里就没有介绍过来。这是补充的第二点,这个现实我们要承认,我们要改变这个现实,要使南传、北传流通、圆融。
  第三点说一下他们常用的一些经,那么多的经、律、论,我大致算了一下,如果要翻译成汉语的话,大约有一千二百多万言,比我们汉语大藏经量少了许多,但也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经典,一般的佛教徒、学者、僧人,不可能全掌握,最常用的那些是哪些经呢?上次没来得及说,我这里再介绍一下。《法句》,叶均先生翻译过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斯里兰卡等那些南传国家的僧人都能够背诵,他们讲经时经常引用《法句》。其巴利文为《Dhammapada》,共五百多首诗偈,都是很有名的警句,都是很有名的格言,每一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都应该背诵,他们很多学生,很多信徒,很多居士都能够背诵。再就是守护经,或叫作护佑经,或叫作守护咒,这些经也是用的很多的,家里有什么天灾人祸呀,有什么祈求呀,或有人去世,经常念诵这些经,这是流传得很广的。巴利文叫作Pilita,或Palita,我是认为这些经受到了密宗的影响。包括哪些经呢?大约有七、八部经,比如说《吉祥经》,李荣熙先生翻译过来了,在《法音》上登载,这是李荣熙先生从英语译过来的。还有《宝经》、《慈经》、《幢顶经》等七、八部,这些经都具有守护经的性质,都是信徒在祈愿时念的。念这些经时要搭一个经亭,里边可坐四、五位僧人,中间摆一张桌子,桌上放置佛舍利、一瓶净水、贝叶经,僧人在其中背诵经文;还有一根圣线,很长的线,缠绕净瓶、佛舍利,然后引出去,在亭外的听众,一人手中握一段线,念完经后,把线剪断,缠绕在手腕上,线本是普通的线,念完经后就不同了。这些活动是很多的,经常听到念守护经,有些人病了,住在医院里,他们也请僧人到医院里念经,大医院也允许僧人去病房里念守护经。
  《吉祥经》的内容是:佛陀在世时,大家讨论什么是吉祥,意见不一致,就请教天神,天神下来,也没得出一致的意见,就去问佛陀,佛陀就讲了什么叫吉祥。什么叫吉祥?我推荐各位看一看李荣熙先生译的这部吉祥经。
  还有《宝经》,《宝经》是说Vesql] 城一带闹旱灾,好几年不下雨,印度这样的国家,不下雨就要闹瘟疫,有很多疾病,庄稼也没有收成,就请佛陀去念经,当时阿难陪着佛陀到那里去,就念了《宝经》,一念就下雨了,所以现在南方佛国也经常念这部经,佛陀念了《宝经》之后,阿难拿着净瓶,围城念诵宝经。
  《慈经》是说一些比丘到森林里去修禅,到了夜里之后,听到很恐怖的声音,也许是野兽,也许是神怪,搅得僧人无法入静,大家就去找佛陀,佛陀叫他们念慈经,说你们念慈经就没事了,僧人们又回到林中念慈经,念了之后,又参禅打座,最后,都修成了罗汉,修成功了。
  这些经都叫保护经,宝经也叫三宝经,慈经也叫慈悲经,李先生翻了吉祥经,其他经也应尽快翻过来,这些经是经常使用的。
  还有一些经是讲世间法的,比如《善生经》,也叫《六方礼经》,巴利文是Chagqlovqda–sutta,是讲家庭伦理关系的,怎么对待父母亲,怎么对待妻子,怎么对待儿女,怎么对待佣人,怎么侍奉僧人,可能大家看到过了。我们叫六方礼经,就是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向六方行礼,这六方代表一部分人,上边是僧人,下边是佣人,前边是父母等,这个经念得也比较多。善生经中还讲到自己打了粮食之后,应该怎么分配,自己的收入应该怎么分配,多少用于积蓄,多少用于花费,这是给世人讲的,经典中讲世间法的也有。
  我们上一次仅仅是介绍了一些巴利三藏,使用巴利三藏的一些情况没来得及讲,我这里补充这些。南方国家日常经常使用的是这些经,《法句经》是很多人能够背诵的,《吉祥经》、《三宝经》、《慈悲经》、《六方礼经》也是经常用的,好象我们北方国家讲《心经》、《法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好比这些经比较流行一样。我们常念的经他们不知道,刚刚讲的他们常念的经我们也比较生疏,这些方面也是不同的。
  以上是补充上次讲的内容,上次我们讲的是巴利三藏和解释经典的经传,藏外文献,这里又补充说明了上述几点。
  下边结合巴利语原文来讲基本教义,讲汉语是从哪个字翻译过来的,原文字义是什么。基本教义不管南传、北传是一致的,不管是汉语系、藏语系、还是巴利语系都讲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这些都是一致的。三法印翻的是对的,翻得好,巴利文是Tilakkhaza,三法印包括苦、无常、无我,我们有时也说四法印,加上涅槃寂净。无常是Anicca,nicca是常,anicca是无常。这个词翻的很好,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无常,苦也是无常,讲变化,无我也是由于无常,是佛教的一个根本思想。第二是苦Dukkha,翻得也好,第三是无我Anatta,三法印这几个字翻译得很准确。南方佛国也讲这些,跟我们一致,如我们说Anicca、Dukkha、Anatta,南方佛国、我国傣族都能听懂。
  下边讲四圣谛,即四条真理Cattqriariyasaccqni,cattqri是四,ariya是圣,sacca是谛、真理,翻译为四圣谛,翻得也很好。四圣谛为苦、集、灭、道,苦刚刚讲过,是Dukkha,这个集字Samudaya(sam+udaya),udaya是产生、生成、出现、成因,翻成集字有点不太准确,因为要翻得简练,用一个字来表达意思。也有集的意思,但根本意义是产生,是成因,生成的原因,是苦的原因。为什么苦呢?就是因为贪、嗔、痴,因为Tazhq(贪)造成苦。苦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都是由于Tazhq,由于贪,由于无明,所以第二条是讲原因的。生成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用一个集字,我觉得有点儿欠缺,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知道集字的意思就行了。第三是灭,Nirodha, 灭是对的,是讲涅槃寂灭的。第四是道Magga,是讲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如何断除烦恼,去掉污垢,通过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达到涅境界,所以第四条是道。我觉得四圣谛用了这几个字,苦集灭道,很简练,这里讲了集的意思,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就行了。
  第一讲苦;第二讲苦的原因,为什么造成苦;第三讲断除烦恼,达到涅寂灭;第四是达到涅槃的道路、方法、途径。这一教义不管是南传、北传,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都是一致的,南方佛国使用了当时佛陀的语言,dukkha,samudaya,nirodha,magga,他们使用了原始语言,我们用汉字来表达。
  下边讲八正道,道就是讲的八正道,就是达到涅境界的途径。八正道也是南传、北传都一致的。巴利语是Awwhazgikamagga,八正道是正见(Sammq–diwwhi),正思维(Sammq–samkappa),正语(Sammq–vqcq),正业(Sammq–kammanta),正命(Sammq–qjiva),正精进或叫正勤(Sammq–vqyqma),正念(Sammq–sati),正定(Sammq–samqdhi),这几个字翻的也很准确,正就是Sammq, 原意不仅是正确和错误的意思,是美好、美妙、精确的意思,当然译成正也可以。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这些基本的思想,我们所使用的术语基本上符合巴利文原意,翻的比较好,只是我对“集”字提出了一点异议。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我在这里结合巴利语原话,佛陀时代使用的语言,讨论我们翻译成这样的汉字准确不准确,我们来审查一下,跟同志们一块儿讨论一下,因为有些译文不一定是中国人翻译的。其实有些话看原文更清楚一些,看巴利文更容易理解一些,看汉语有时反而摸不着头脑,所以我结合巴利文原文讲了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
  下边大致说一下《清净道论》,因为《清净道论》基本上概括了上座部佛教的基本观点,它以戒、定、慧这样的顺序阐述了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主要是讲修持的。《清净道论》原文是Visuddhi Magga, Magga是道,Visuddhi是清净,论字是加上去的。我们中国人喜欢加上论字,马克思的书叫资本,我们加上论字,叫资本论,摄阿毗达摩义就是摄阿毗达摩义,加上一个论字,叫摄阿毗达摩义论,也是叶均先生译的,叶均先生在斯里兰卡十一年,从1946年到1957年,主要的时间就是学这本书,向他的师兄Pa``qnqnda(慧喜)学的这本书,学习时,一边学,一边译,回国之后,把它翻了出来,可以说这是叶均先生最主要的一个贡献。我到斯里兰卡时,拜访了他这位师兄,还健在,八十六、七岁了。
  《清净道论》按戒、定、慧的顺序阐发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因为同志们都看过这本书,所以我这里只是就一些名相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戒”部分讲到十三头陀,巴利文叫Terasa Dh[tazga, 翻成了头陀是译的音, Dh[ta意思是抖擞、振动,把烦恼抖擞下去,音译来的词千万不能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它。
  《清净道论》第二是讲定,主要是讲四十业处,巴利文是Kamma–tathqna翻译为业处比较准确。四十业处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一共四十条。十遍定是地、水、火、风、光明等,原文是Kasiza翻译为遍是可以的,普遍、眼见的一切都是一样的东西。我在斯里兰卡时见过一位长老,问他:“你修十遍是怎么个修法?”他说:“比如说地遍,有人坐禅时,在眼前弄一堆土,眼前只是这个,别的看不到,在他的意念中只是地,以后坐的时间长了,就不用在眼前放这个东西了,他脑子里全是地。”他说有人这么修。十不净是说尸体的十个阶段,肿、腐烂等,观想尸体腐烂的过程,巴利文Asubha译为不净,十不净就是讲这个的。十随念(Anussati)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等。四梵住,或叫四无量,即慈、悲、喜、舍(Mettq,Karunq,Muditq,Upekkhq)。四无色就是修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就是无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三界,欲界,我们所处的就是欲界,包括天神都在欲界,不是有六欲天嘛;欲界上边是色界,色界上边是无色界,无色界上再进一步才到了涅的境界。四无色是在无色界里有四处、四重天,即: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佛陀一开始出家修行时,找的老师是Qrqra–kqrqma跟他修,一直修到无所有处后不满足,又找了Uddaka–rqma–putta跟他学,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处,修到Nevasa``q–nqsa``qyatana,佛陀仍不满足,所以离开了他,超过了这个境界,才成了佛。
  一想是食厌想,对饮食产生厌恶(Qhqra),这种想法叫食厌想。
  一差别讲四界差别,我觉得翻成四界差别有些欠妥,实际上是讲地、水、火、风四界,我们有时译为四大,有时翻成四界,界字怎么能表达地水火风呢?巴利文是Dhqtu意思是基本元素,动词的词根也叫Dhqtu,人身上的基本元素也叫Dhqtu,就是在修禅时想自己的身体由地水火风所组成,所构成。什么叫地?地就是固体的东西,我们的肌肉啦、骨骼啦、指甲等就是地,水就是液体的东西,身上液体的东西,各个器官里液体的东西,眼泪、黏液、肠液等,火就是体温,风就是气体的东西,气管里有气体,想自己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这是差别,想这个叫一差别。讲戒、定、慧,讲定的时候是讲修四十业处,即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慧讲蕴、处、界、根、缘起这些内容,讲89心。我希望同志们有时间把《清净道论》看看,南传佛教基本思想都在里边了。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清净道论》的基本思想。
  下边讲南方佛国常用的巴利语偈陀,礼佛、三皈、五戒、九德等。这些巴利原文是什么呢?我们怎么翻译的?准确不准确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南方佛国在举行仪式时,包括在家人的仪式,一开始都诵三皈五戒,我们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班查西拉”,原文是Pa`ca–s]la,就是五戒,pa`ca是五,s]la是戒,音译为班查西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借用了这个字,我们五、六十年代经常讲这个词。本来五戒是戒杀、盗、淫、妄、酒。
  在讲三归五戒前,我先讲一下佛号,薄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提全是译的音,我说一下它们的意思,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q-sambuddhassa是什么意思呢?Namo是敬礼;Bhagavato译成薄伽梵,就是美好的意思;阿罗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不生,不再轮回,一个是应供,最有资格接受供养的,一个是杀贼,即断除了烦恼的。Sammq-sambuddha翻译成三藐三菩提,sammq是美好的意思,sambuddha咱们翻成正遍知,Buddha是觉悟,就Sammq-sambuddha是非常好的,非常彻底、非常完善的了知一切。这三个都是对佛陀的称号。Tassa是那位,整个是:顶礼,向那位薄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提。用了三个名号,指的是一个人。佛的名号非常多,我们一般是译音,不容易知道是什么意思,尤其是以南无开始。南方佛国任何仪式上都是先诵这个佛号,早上电台开播时也是先诵佛号。
  下边讲三归五戒,诵佛号之后就是诵三归五戒。Buddha/ Saraza/ gacchqmi,Dhamma/ Saraza/ gacchqmi,Sangha/ Saraza/ gacchqmi。这是三皈,Buddha是佛,Saraza/ 是护佑、庇护,gacchqmi是去、我去,“我到佛陀处得到护佑。”我们译为皈佛。第二是法Dhamma,“我去得到法的护佑。”翻成皈法。第三是僧Sangha,“我要去得到僧的护佑。”译为皈僧。皈佛、皈法、皈僧,我们的翻译很简练。在诵三皈五戒时,一般讲三遍,以Dutiya/'pi开始,意为第二遍。第三遍是Tatiya/'pi。到南方佛国去,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政府、议会等一开会也是先诵这些。
  五戒是Pa`ca S]la, pa`ca是五,s]la是戒,五条戒,我们译为杀、盗、淫、妄、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其实要做到了,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多了,这五条是很好的。不杀生是Pqnqtipqtq veramaz]―sikkhqpada/ samqdiyqmi。Pqnqtipqtq是杀生, veramaz]是远离、离开,远离杀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要离开,不要染着,sikkhqpada是戒条samqdiyqmi是我守持,“远离杀生这条戒律我要守持。”“我要坚守远离杀生这条戒律。”第二条是Adinnqdqnq veramaz]―sikkhqpada/ samqdiyqmi。不是说的不偷盗,Adinnqdqnq是没给的东西,没给的东西你拿了是犯戒,所以我们译成“不与取”,不与取包括的更广一些,“远离不与取这条戒律我要守持。”第三条是Kqmesu micchqcqrq veramaz]―sikkhqpada/ samqdiyqmi。在淫事方面不犯错误,不乱来,micchq是错误,不正当,和夫、妻以外的人的淫事或不正当的淫事。这是五戒里的第三条,八戒里这条就不太一样,八戒里这条是不淫或非梵行,八戒中这条就更严格了。在五戒中是不能乱来,八戒中是非梵行。所以斯里兰卡守持八戒的人一到阴历十五就到寺庙里持八戒,女的较多,过24小时,在家中守持八戒,就是夫妻不在一起住。第四条不妄语是Musqvqdq veramaz]―sikkhqpada/ samqdiyqmi。不说谎话。第五条是Surqmeraya―majja―pamqdawwhqnq veramaz]―sikkhqpada/ samqdiyqmi。酒有一个定语,能够使人迷醉,使人放逸,就是因为酒有这样的性质,不能够喝,不能喝这种引起放逸、混乱的酒。对于这五戒,我们译的很简单。
  在八戒当中,有第六条;不非时食。过12点之后,不能吃饭了,僧人们都不吃晚饭。第七条是不观听歌舞,不看戏,不娱乐。再一个是不持金银,就是不拿钱,斯里兰卡有些僧人出门时不拿钱,带上一个行童,他自己不拿钱。
  南方佛国在任何仪式中都是这样的,一开始是诵佛号,然后是三皈,再下面是五戒。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我们译得很简单,很简练,这样有些就不是很完全,象这个第二条,我们的是不偷盗,而原意则是不拿没有给你的东西,拿没有给你的东西就是犯戒,具体情况在戒律里都有详细的规定。
  以上是说汉语是怎么译过来的,汉语是从什么语言译过来的呢?汉语是从梵语译过来的。梵语是经过加工整理后的语言,很文雅,所以叫雅语。雅语是婆罗门的语言,婆罗门使用梵语。佛陀是反对婆罗门的,是一股反对婆罗门的力量,当然就会反对使用梵语,所以就使用俗语,象巴利语就是一种俗语。佛陀让他的弟子们去弘法时,要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不要使用统一的梵语,所以佛陀弟子们讲经使用的都是比较口头的语言。后来,婆罗门的势力又兴盛起来,到公元2世纪时,有一个梵语化的运动,原来的一些经典又都改成了梵语。到4、5世纪译经的时候,也就是汉语大藏经在翻译的时候,正是在梵语化运动以后,所以从印度、中亚来的那些僧人到中国来译经,他们懂得的是梵语,他们也许并没有带什么本子来,而是完全记在脑子里。当我们看经时,经常看到“某某人出”,就是他在那里背,某某笔受,要经过几道手续。佛教传入中国时,正是在梵语化运动后,所以咱们的汉语大藏经绝大部分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或是从中亚的一些语言翻译过来的,不一定直接从梵语,而是先由梵语翻译成中亚的语言,再从中亚的语言转译成汉语。比如说佛这个字,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就认为不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是从吐火鲁语翻译过来的。吐火鲁语是中亚的一种语言,季先生也精通吐火鲁语。刚才我讲过李荣熙先生翻译《吉祥经》,是从英语翻的,咱们的普慧大藏经是由日语转译的,直接从巴利语译的实在是很少,叶均先生是从巴利语直接翻译的,所以我觉得他翻的更加可信一些。
  上边讲了佛号、三皈、五戒,下面我们讲佛的十号。咱们这里叫佛的十号,他们南方国家叫九德。哪九德呢?其实就是佛的九个名号,巴利文为Iti'pi so bhagavq: Araha/, Sammq-sambuddho, Vijjqcaraza-sampanno, Sugato, Loka-vid[, Annuttaro purisadamma Sqrath], Sathq deva-manussqna/, Buddho, bhagavq'ti。即佛具有的九个品德,一个是阿罗汉,我们前边已经讲过了,佛是一个罗汉,罗汉具有三义,一个是不生,一个是杀贼,一个是应供,是最有资格享受人们的供养的;Sammq-sambuddho是正遍知,vijjq是科学、学说,我们翻译为明,caraza是行为,我们可翻成理论与实践,整个意思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非常圆满,我们翻成明行足,这个译法也可以,Vijjq是明,Avijjq是无明,人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呢?正是因为无明;Sugato我们翻成善逝,gata是消失;Loka-vid[,loka是世界,vid[是了解,我们翻成世间解,就是对世间的事情了如指掌,非常了解,非常清楚;咱们汉语里有一个无上士,还有一个调御丈夫,这里有点儿不太好理解,实际上,这两个号在南传系统是归在一起了,Annuttaro是非常高尚的意思,所谓调御丈夫的丈夫这个词就是人Purisa,这个丈夫不是指佛,而是被调服者,合起来是调服人的一位圣人,最伟大的、能够调服人的这么一个人,南传佛教中,无上是作为形容词来用的,无比高尚的、能够调御人的这么一位圣人,咱们翻成调御丈夫,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佛不是调服了很多人吗?包括Azgulimqla,杀了很多人的人也被调服了。Sathq deva-manussqna/ 翻成天人师,deva是天神,manussa是人,是天和人的导师,不仅是人的,还是天人的导师,我们翻成天人师。Buddho就是佛陀,觉悟了的人。我们汉语里面叫十号,南传中为九德,佛陀所具备的九个品德,实际上是佛陀所有的九个名字。这些都是他的称谓,这也是他们南传国家里面经常讲的, 斯里兰卡电视台每天下午5:15有一个固定的节目,叫敬三宝,在这个节目里, 就是讲三归五戒, 然后就是佛的九德, 来颂扬佛的品德,还有颂扬佛法的,颂扬僧人的。
  在这一部分,我们讲了佛号、三皈五戒、九德以及巴利语的情况,他们很多人都背得很熟。我在这里向大家说明了它们的巴利文原文是什么意思,供同志们参考。
  下边我给大家讲一讲一些常用的Gqtha,就是诗偈,咱们翻成了伽陀或偈陀,是音译,是经常用的一些诗,我们这里想讲这么六首:第一首就是缘起偈,在朴老的《佛教常识答问》里面也有这一首。就是:“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我主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怎么翻来的呢?我把原文说一说:Ye dhammq hetu uppabhavq tesa/ hetu/ tathqgato ahq,tesa`cayonirodho eva/ vqd[ mahqsamazo。意思是说那些法都是有一定的缘由才产生出来的,这个法的含义比较广,这个法就是世间的一切真理、一切真谛、一切原则、法则法规,甚至于世间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纳入到法的范畴里来。这些法都是由于某种原因才产生出来的,这句话翻成“诸法因缘生。”Tathqgato是如来,ahq是说,这句话是:如来说了,诸法因缘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tesa`cayonirodho上一句讲了法的产生,这一句讲的是法的寂灭,世界是无常的,是有生有灭的,这些法还是要灭的。mahqsamazo是大沙门,指的是佛,所以整个缘起偈即是:佛说了,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我看这个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点都没有唯心的成分。Anicca是无常,事物的生灭都是有因缘,有条件的。这个缘起偈是很有名的,无论南传、北传都是经常使用的,不同的是南传使用的是巴利文原文。这首偈翻的是很不错的。我觉得我们学习佛教的人应该对这首偈有所了解。
  第二首是无常偈,据说佛陀在涅槃的时候,天神在唱这首偈,译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一种译法,有好几种译法。这首偈的原文是:Aniccqvata sazkhqrq Uppqdavaya dhammino, Uppajjitvq nirujjhanti Tesa/ v[pasamo sukho。这是什么意思呢?Sazkhqra是行,所谓行指的是世间一切的变化,一切行为变化,一切行都是无常的。Uppqdavaya, 生出来的东西必然要灭亡,只要有生就有死,Uppqda是生,vaya是灭、死,这就是法,基本的法则。最后一句是这些法,他们的死,他们的寂灭是一种快乐。这就是无常偈,这没什么可惜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这是大法,基本法则,这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这个法也可以翻成基本规律。
  第三首就是大家熟悉的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偈的原文是这样说的:Sabba pqpassa akraza/, Kusalassa upasampadq, Sacitta pariyodapana/, Eta/ buddhq nasqsana/。意思是一切的罪恶、错事都不要作,咱们翻成诸恶莫作,翻得对,翻得好。众善奉行,好事都要作,翻得也好。Sacitta是自己的心,第三句是使自己的思想清净,第四句是这些都是佛的教法,佛的教义,这个佛字,原文是复数形式,是诸佛教,是三世十方一切佛的教导,不管是哪个佛,无论是迦叶佛,还是燃灯佛,还是咱们的乔达摩佛,都讲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叫它七佛通诫偈。这首偈翻得不错,比较准确。在南传国家,无论走到哪里,办公室、教室等,都可以看到这首偈写在门上,挂在墙上。
  第四首我介绍一个大家可能没听说过的偈陀。他们的任何一所寺庙里,都必有舍利塔、菩提树和佛殿,每天早晨,僧人和周围居士信众都去献花,首先敬献舍利塔,然后是菩提树,最后到佛殿里供佛像。因为佛塔中是佛陀的舍利,他们是最看重的。献花时他们念诵一首偈陀:P[jemi Buddha/ kusumena'nena, Pu``ena/'etena ca hotu mokkha/! Puppha/ milqyqti yathq ida/ me, Kqyo tathq yqti vinqsa-bhqva/。意思是:我用这束花献给佛陀,以此功德来求得我的解脱,当然不是一次了,一切善事都是求解脱嘛。这鲜花要干枯,要萎缩,我的身体也和这花一样,也是要消亡的。他们的任何活动都贯穿着无常的思想,献花时也联想到自己,我的身体也和这花一样,他们认为寂灭也是安乐。献花时是边念这首偈,边供花。背诵这样的偈陀,人对一些事情就想开了,要不然天天烦恼很多。我叫它作“供花偈”。
  还有一首,在叶均先生译的《清净道论》里边,一开始有一首偈,是“内结与外结,人为结缚结;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所谓结就是纠缠不清的事情,烦恼、痛苦,人被结束缚着,瞿昙就是佛的名字,我问你:谁来把结解开,使人不受结的束缚呢?它的原文是:Antojawq bahijawq,jawq yo jawitq pajq; ta/ ta/ Gotama pucchqmi, ko ima/ vijawq ye jawanti。叶均先生翻的不错。jawq是结,内结与外结,身心的一切烦恼、疙瘩,外部也是很多这样的事情。pajq是人类,芸芸众生,都被内部和外部的结捆绑着,束缚着,谁能解开这些结呢?出了这个题目之后,觉音就写了《清净道论》来回答这个问题。看《清净道论》可看到此偈。
  第六首讲《法句》中的一首偈:Qrogya parama lqbhq, satutthi parama dhana/; vissqsa parama `qti, Nibbqna parama sukha/。人们最喜欢得到的就是利益,再就是财富,什么是最大的利益呢?健康。什么是最大的财富呢?满足、知足、愉快,心情愉快,这是最宝贵的财产。`qti是亲密的关系,信任是最亲密的关系,即使是兄弟、父子,如果互不信任,也不算亲。涅槃是最上的快乐,最令人高兴的事情是涅槃。翻译为“健康最上利,知足(或愉快)最上财,信任最上亲,涅槃最上乐。”这也是经常念诵的。《法句》里的偈都是很好的,应该背诵一些。南传佛国的僧人都能背诵,讲经时经常引用。
  这一讲就讲这些内容。我们已经讲了四讲,对于南传佛教就先介绍这些,下一讲谈谈南、北佛教的交流。
  
  问:把八正道再解释一下。
  答:(板书,巴利文八正道,见上。)正见是正确的知见,要获得正见,是以后边的正思维、正精进等为基础的。八正道不是以修习的顺序来说的,正思维是思考,正念指的是念头,正见是最主要的,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得到正见,和邪见是对立的。
  问:第一次把佛经记录下来用的是什么文字?
  答:第一次把佛经记录为文字是公元前一世纪,在斯里兰卡。用的是僧伽罗文字,因为巴利语本身没有文字。从佛陀时代,巴利语就没有文字,各国记录巴利语都是记录它的音,用各国语言的字母来拼音,第一次记录下来用的是僧伽罗字母。现在缅甸是用缅甸字母,泰国是用泰语字母。我们中国的译音就是用的中国字,比如阿罗汉、薄伽梵。
  问:前边的结集没有记录下来是由于没有文字吗?
  答:不是,因为也可以用天城体啊。第一、二、三次结集是大家一起唱诵,没有文字记载,大家都能背诵,分工,有人专门背某一部分。第四次结集在斯里兰卡,因为那时闹灾荒,人们担心能够背诵的僧人死掉,佛经失传,所以把佛经用文字记录下来。用的是僧伽罗字,在1871年缅甸搞了一次结集,把佛经刻在729块石碑上,保存在曼德拉,用的是缅甸文字。西方人用拉丁字。
  问:如何学习巴利文?
  答:有教材,有用拉丁字的,有用其他文字的。拼音文字记录得比较准确,咱们汉字很难记音准确。用拉丁字也有记得不准的。
  (赵桐整理、定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