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
【编者的话:西藏的神秘莫过于藏传佛教,佛教的神秘莫过于“实相”,它是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一般人对实相的窥视犹如盲人看鲜花的颜色一样难,要看见花的颜色除非将眼疾治好。《七宝藏》为西藏的隆清尊者著,是人类的瑰宝,但很多人没有阅读的机会,或看不懂。刘立千善知识将《七宝藏》之一部《实相藏》内的精华取出奉献给大家,但愿有所收获。】
第一部分 原书概述第二部分 个人体会
第一部份 原书概述
《实相宝藏论释》是宁玛派之隆钦宁提支派的始祖隆钦然绛巴所著。隆钦然绛巴是尊号,意为广智博学大师。本名智美沃色,公元1308-1364人,生于前藏约茹的扎浦堆①地方。《实相宝藏论释》为其所蓍《七宝藏论》中之一。原书藏文为德格木刻版,汉文为郭元兴译。本文中之引文大多采取郭译。
《实相藏论》,主要说明大菩提心②即自心本性的实相③,属大圆满的思想,与内地禅宗说法大体相似。但禅宗是遮诠,重在不明说,本论是表诠,重在说理,故又不尽同。大圆满的意义就是指宇宙万有、轮回涅磐一切诸法莫不包罗在自心本性──明空妙觉之内,无欠无缺,故名大圆满。全论概括了大圆满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的究竟要旨,并引据许多经续论证。论文中心分为无有、平等、元成、唯一,四个部分来论述菩提心。每一部份又分为见、修、行、果四纲:“见”阐明经旨;“修”总结关键;“行”摄纳为纲;“果”肯定宗义。
第一、无有
(1)阐明要旨(见)
在见解上认识菩提心之体无有实体相状,本来空寂无生、无为、无一切戏论,犹如虚空,故说“无有”。
菩提心体中所现诸有为法亦无自性,无实体,虽在菩提心中幻起幻灭(无有),而菩提心体并无动摇。
一切境相三有轮回涅槃之法皆是自然智慧之游戏,妙用与庄严,除自现外无有其它。所现之相无造作者,皆是空寂不变之界。
外境所现诸法,刹那不住,无而明现之空色,无有自性,故是“无有”如幻化。
觉性妙用能现轮回涅槃,觉性自体轮回涅槃皆不可得(无有)然明现之源乃为本性,不可能无明,应知不灭。
妙用者乃觉性之功能,能各别出现轮涅之法,然仅是觉性之庄严与游戏(无有)现为体之妙用,不可阻止其现,应知无灭。
觉性菩提心超越善恶因果和迷悟苦乐,无修无治本自解脱,无增无减,住平等界。
觉性本体全无所得,超越其它诸乘有相之法④。
觉性自然智即灵明妙觉,是明空大元成,住于最初本界⑤大本净⑥中,名为住于本位⑦。
(2)总结关键(修)
在修持中,于“无有”义上安住本位不动,入流水三摩地,不以勤行和二边执等来作中断,如恒河水滔滔不绝。
心境相遇,认识一切皆是觉性之妙用,不随境转,心境皆归隐没。
(3)摄纳为纲(行)
一切时中的行动纲领:掌握“无有”之义,了知如太虚中包罗三有情器⑧。一切自现之外五境,内起灭之心识亦均包罗于自然智慧中,此智又包于空寂大本觉⑨中,无有动摇。
一切时中皆无有功用勤行。菩提心不是修善培福的功能而来的,它是无为法。
三门⑩之法,皆应了解觉性无为之义。有为则有所得,造善造恶,轮回无边。故应一切放下不管,随心自在,任运无为。凡是有为皆属缘起,因缘生法皆生灭无实,故应无为。
(4)肯定宗义(果)(结论)
以“无有”义决择一切法皆无自性,则不住于有、无、断常、是非等边。
法性自初无作,无取无舍,愚夫以种种见而起实执,取相着相,漂流于生死轮回。
以“无有”义决择一切法则超越于因果。
总括“无有”果义。觉性之体无生,现性无灭,形相无实,性果无修。
第二、平等
(1)阐明要旨(见)
既了解“无有”实相后,在见上还应了解一切诸法,皆是从法界中起,法界中灭,觉性所现,无美恶,无是非,无取舍,无差别,平等圆融。
因、道、果⑾“平等”无有差别:无偏向,不堕边执,为因“平等”;无思无取,为道“平等”;无有希求,无有转变,为果“平等”。
能所二取“平等”,能取心和所取境与菩提心皆是一根,是一体之相用,其性“平等”。无二取实执,轮回与涅槃平等,佛与众生平等。
有功用⑿无功用二者“平等”。一切能修所修,能治所治,能依所依,皆无实义,皆是性空,有勤治与不勤治皆是“平等”。
元成“平等”⒀。自体清净,自性光明,体用圆成,即是法性大圆满“平等”。
自明,自现⒁“平等”。觉性体空,但其性有明,明能无方明现,凡所显不出觉性之体,一体“平等”。觉性体中能自起妙用,于妙用所现,不起偏执,则自现解脱,无碍“平等”。
穷尽⒂“平等”,如太虚中一切浮云自现自隐,皆归本空寂然之“平等”本地。
总之,了知一切法皆不超越觉性及其妙用。觉性为一切法之根源,无有偏向,本来“平等”。觉性之用,如从根识⒃所现境相,或从妙用中起现游戏庄严,一切皆无实义,乃明现之空色,于内于外皆不可得,于“无有”法中亦本来“平等”。
(2)总结关键(修)
能所二取不偏向,住于如空“平等”之中,在境界上(所取)无论生起何种心识(能取)都不要随着忆想杂念后走,清清楚楚的将其置于觉醒,赤裸,明空之中⒄,此即将二取置于真界体中,即归“平等”。
自然放下即大“平等”。对于心境不偏执,无能所二取,则心境打成一片,身心坦然解脱,悉归“平等”。
外境所现不去计度构画,则所取之境清净,内心所现不用功用断除,则能执之心清净,此境心二者若无诱引,即皆归“平等”。
六识安然放下。在觉性广大明空中,六识放任于所现境界,则虽有明现而无能取,成为广大“平等”。
根境作意之当时,自心“平等”,大乐自显,能取无缚,自然光明,此为摄“平等”之关键。
(3)摄纳为纲(行)
一切时中之行的纲领。“平等”是金刚界之本有法印。觉性如无碍虚空,其中境心所现皆是无生⒅,此为金刚之纲本自摄纳故。
菩提心为总纲。一切皆觉性之自现,心所现故,无而明现,皆觉性之化用⒆,体用“平等”。
平等包罗之纲,一切所现法,包罗于自心法性中⒇,本来是一、一亦无有,自现空寂,由一种性,成一大空,离诸边执“平等”。
觉性包罗之纲。从觉性起,在觉性上现,觉性中解脱,一切皆为觉性所包罗,觉性之外无有余法。于觉性中觉了其相,即得解脱,法性“平等”。
(4)肯定宗义(果)
无内外境“平等”。
本空无有因果“平等”。
第三、元成
(1)阐明宗旨(见)。
在见解上认识根本规律,即认识心境,心物皆是相对而有,本自“元成”,有体即有用,体用之间无有固定自性,是一体的两面。
体相大“元成”。如虚空中显现情器,轮回涅槃亦由觉性的不灭妙用而起现,即现之时,自现为空,是相空,觉性之体,空湛清净,是体空,二空皆本自大“元成”。换言之觉性有用要现,现而成空,摄用归体;空而又要现,从体起用,这是“元成”规律。
“元成”如摩尼宝(21)。觉性菩提心全无可得,而其妙用能现一切,从本以来则为诸法之界或所依,本自“元成”。
无二“元成”(22)。本体觉性和所现法无一异之分别。
三身大“元成”。觉性空湛分为法身,明分为报身,现门不灭分为化身,三身是一体,故本自“元成”。
一切“元成”宝库之本元显现(23)大“元成”。觉性中染净俱现,自明自现。本元显现(内光)外显时有八门,能现染净世界,故称为“元成”八门(24)。世界的缘起即从此起。
“元成”不须造作,自然成就。
“元成”觉性菩提心有体,相,用三分,本自“元成”,非由修造来。
一切皆菩提心,佛之四身五智,众生的三业烦恼皆是菩提心一界,其外无有余法。
“元成”无勤修。
“元成”无所作。
(2)总结关键(修)
在修持上,了知觉性明空,如水晶球,自具五光,五光即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故现境不灭,本自“元成”,应放松六识,安然而住。
五光外显,在众生因位有无明业力,初不超越根识,但知照是觉性本有功能,知而不分别推求,根识觉念本空,摄用归体,则自然住于自明之中。
无修无作,任运自在,则是住于自性大三摩地(25)。
总结“元成”关键就是一切放下,觉性之体如虚空本净,无修无治,一切放下,任运自在,内外诸法皆为“元成”所摄。
(3)摄纳为纲(行)
在行动上认识一切世间现象,皆在觉性中本来自现“元成”,犹如梦境亦是自现中“元成”;一切三有轮涅皆觉性妙用所作之游戏,犹如晶体现出五光,是本自“元成”;菩提心之空明亦是本来“元成”,故一切除“元成”外无有其它。
了知一切皆是任运成就“元成”则不须勤修。
“元成”无转变。觉性之体明空本净,觉性之用出现一切。三有轮涅之法,然皆是一体之游戏化现,其中并无生死,苦乐,轮回,涅槃可得,是现而无有,故唯是普贤一界,无有转变。
(4)肯定宗义(果)
肯定超绝思虑言说之“元成”。觉性菩提心中无有得失转变,亦无内外上下,所显所现皆是超绝一切思议言说之界。
肯定“元成”之实义心要为菩提心。空有本自元成,离断常有无四边。元成亦属假名安立,非实体有。
肯定体性本净,全无所得,迷情皆由事用而生起。本无无明,由起悲心,无明自生,起现元成八门。
肯定归体之理。摄用归体,如云融归于虚空,自现五光,融归于晶体中,所现三有轮涅,亦将融归于本体本净之地,于“元成”界中平等解脱。
肯定当下本位。一切法在“元成”觉性中肯定,“元成”在本位大本净中肯定,本净在离言绝思中肯定,此为“元成”究竟之肯定。
第四、唯一(指自然智)
(1)阐明要旨(见)
在见解上认识觉性菩提心为一切法之根本。若不了悟明空赤露当下本面,即为轮回,若了悟者即为涅槃。
一切现象无而明现,境相空寂唯是一界,觉性自体如虚空,明空离戏(26)唯是一界。境相与觉性二者无别,合而为一,成为“唯一”大明点(27)界。
觉性平等自然智中,一切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亦从觉性体中起,觉性体中现,觉性体中解脱,“唯一”觉性平等性中无有动摇。
觉性是万法的“唯一”根本。
总结“唯一”觉性。外境所现之一切法皆是觉性本光,如晶中光,知为无灭之功德后,则远离异取之心,外无所取,内觉性亦通彻赤裸,以证悟故,无能取之心,境心无二则皆是“唯一”菩提心之本相。
觉性无体,离言绝思。
觉性虽现一切,而于一中不动。
(2)总结关键(修)
在修中总结关键,认识即此现(境)知(心)皆为自然智慧,诸法是“唯一”一味。
起现解脱,如水与波,皆为自然智慧之游戏。
动静不二,即境心不二,无取无舍,自然解脱。
总结密意(28)关键为三要:心境不二平等而住,获得无有破立之密意;悟与未悟平等而住,获得无有来去之密意;动静不二,迷悟不二,平等而住,获得无有中边之密意。此三并非有异,其关键在于自明法性中不动,六识放任宽松。
总摄其义为一解脱。此觉性通彻,本来解脱赤裸,若能证悟则为到达法身边际之密意。
(3)摄纳为纲(行)。
在一切时中行动上,了知一切诸法皆摄于自然智一界。凡有所现皆觉性本体中现,均包罗在自然智慧之中。诸边际亦皆包于一自然智中。总之:一切境相三有轮涅皆摄集于普贤佛母(29)之法性中,于觉性菩提心外无有余法可得,这就是大圆满。
(4)肯定宗义(果)
肯定菩提心自然智慧是无有始终的,其心要义则为明空赤露,肯定无有能所二取,皆自然智。外所取境空,仅觉性体中所现,内能执心亦空,觉性觉醒即隐没无踪。此二本空(30)远离根源,清净犹如虚空。
肯定觉性超越诠表言说。觉性空寂,无生,无有转变,远离诠表。
一切轮涅所现皆肯定为菩提心。菩提心空如虚空而无生。觉悟后之所觉,与最初本觉无有稍分差异。
上面从四个部分来说明菩提心。菩提心无实体相状,其中所现三有轮涅内外诸法,皆是空无自性,了不可得,一切如幻,故总说为“无有”。空有,色心,一切相对之法在法性中皆归平等,不可偏执,故说“平等”。空有,色心是菩提心之体,相,用,三位一体,本自元成,故说为“元成”。最后肯定一切皆为菩提心体用所摄,故说“唯一”。以上是原书的内容提要。
第二部分 个人体会
(一)觉性菩提心三分。
觉性菩提心的实相具有体、相(性)用三分。体─明空,空分;相(性)─光明、明分;用─周遍化现,现分。
“三有轮涅诸法,本体空寂,自性光明,大悲(妙用)种种化现,是三身本有妙色,住大元成中。此体、相、用三者名为本元三身”(《实相宝藏论释》52页)。
觉性体虽空寂,但有光明和妙用,能起现一切万有。觉空为觉性之体,明现为觉性之用,此三分是统一于一体,是本自“元成”的。体不变而相用随缘。觉性之体犹如虚空,无为无生,远离因果善恶而恒常不变;觉性有性能和作用,因此觉性所现具有随缘而变之因果性,有生灭变化,但觉性相同是觉性本体功能,不随所化而有生灭变化。
现分为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体、相、用。第二,统一大菩提心;第三,如何致迷,如何解脱。
首先谈体、相、用。
觉性菩提心
┌───────┴─────────────┐
体 相(性) 用
│ │ │
空寂 光明 周遍
│ │ │
空分 明分 现分
│ │ │
本净 元成 │
│ │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 │
│ └─────────────┘
│ 妙光(五光) │ 妙用
│ │
│ │
体(为万有所依之界) 用(相,用为万有显现之源)
│ │无生,不动,不变 随缘起现(本有显现)(迷悟之本,因
有风动,随缘变化,世界缘起)
│ │妄
│ ┌───┴──┐
│真 悟(智风) 迷(业风)
│ │ │
│ 净相(佛幻) 染相(众生幻)
│ ┕───┭──┘
空(胜义谛).................... 有(世俗谛)
│ │
│ │
└───────────── ─┘
│
大元成(二谛双融)
①体,觉性之体为空明体,“空”无实体相状,不可认取,无有方分,周遍一切,妙明真净。
“觉性明空,无有中边”(31)(《实相论》38页)。
“觉性菩提心,明空本净,从最初起则是元成,犹如虚空”(《实相论》38页)。
空是无,明是有,空有虽有对立,然是法性自然成就,非他造作,故称“元成”。
“大圆满自然智,非任何所成,是明空大元成,住于最初本净大界,名为本位”(《实相论》19页)。
“觉性自身无有实体相状,无有方分,不可以因明,声明(32)求得理解,其体不可认取,远离言说,无有断常来去,平等,无碍,周遍圆融”(《实相论》40页)。
“明”指觉性之体虽然空寂,无为无因缘生灭,但非冥顽如木石,有体有用,有灵知照用“明是自明,明分不灭”是天然成就之自然智慧,即《楞严经》所说之“精灵光明,清净虚妙”之真心。
“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照不昧,了了常知”(宗密大师语)。此心即大圆满所说明空赤露之心。
这明空之心,灵知不昧,就是吾人之觉性,也就是佛性。此觉性菩提心是本净,本无一物,但它能为万法所依之界,万法皆从此心起,在此心中现,在此心中灭,作为万法之依处,而非万法之生源,觉性是无为法,是无生的,不是万有之本体。菩提心如虚空,万有皆以空为所依处,万有均包罗在此虚空之中。
“总之,此大菩提心为一切法之根源或界,如三有情器显现,在虚空中现,三有轮涅亦在觉性菩提心上现,非有余处也”(《实相论》8页)。
“此明空二者成为一体,双融不二,平等圆融,为觉性明空大元成,称为“明空离戏之法”(《实相论》69页)。
《实相藏论释》所谈的觉性菩提心包罗一切,它是超宇宙大心。
“觉性菩提心外无有余法,故无有能超越此心外者”(《实相论》45页)。
所谓包罗指“万有”的起、住、灭都在菩提心的范围之内。
“五大种(33)所现,亦依觉性体中起,觉性体上现,觉性体中解脱(灭)。现为众生,亦是觉性体中起,觉性体上现,觉性体上解脱(灭),故皆是空之本色(34)”(《实相论》65页)。
觉性是万有所依之界,万有之生灭现象,虽在觉性之中,而觉性不随“万有”境相生灭而生灭。
“于觉性体中,一切显现(万有)虽有生、住、灭相,然空体中并无动摇,如圆镜中现一切影像,圆镜之面并无动摇”(《实相论》24页)。故万有非是觉性之所生,万有虽有生灭变化而觉性却未尝动摇。
“外一切境相,内分别妄念均有生、住、灭三相,然觉性之体并无动摇,如海中波涛,虽有起、住、灭三相而海水并无动摇。一切法身本位明空,而现门不灭,能现三身,然于元成境中亦并无动摇”(《实相论》24页)。
菩提心作为万有之依处,故不能变动,否则万有失去所依托处。
②相(性),觉性之相(性)为自性光明,心体空但具有光明的本性。明是自明,不是由造作始明,如珠宝之光亮,为珠宝所本具,非由它法而使之明亮。“明”乃觉性本具性德,故能明分不灭,无法阻止其不朗照万有,此觉性菩提心具有五光三妙色(35)。
“觉性自然智如水晶球,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本自元成。其内显分即五大种,光外显时,实为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外显时则称妙色”(《实相论》53页)。
“觉性自性(光明)如明镜,其中具有能明现一切之现源”(《法界宝藏论释》(36)47页)。
“觉性之自性光明,为一切轮回涅槃明现之源,从本以来即是元成,然觉性之体上并无轮回涅槃可得”(《实相论》59页)。故轮回涅槃应知皆是觉性之妙用,觉性自身轮回涅槃皆不可得,“然明现之本,应知不灭”(《实相论》10页)。妙用不灭,即无法阻止其不显现境界,这里明现之本即指的是光明。光明是觉性之性(相用)与觉性之体为一,有体即有用觉性之体不灭,相用岂能独灭。
能明现一切指能现一切染净之相,现染相即现三有情器。如何能现染相?由于光明受无明所障遂迷现情器。然光明本身并无变化。此光即“五光,为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住于自明之中”(《实相论》10页)。在迷之时,由于垢污五大种,遂产生迷相情器,若觉悟时,知为五大种妙色垢污所显境界,如现地水火风空五大之当时,则不作心境之分别,“唯住于自明之中,光明则恢复本来,迷情则归消失”。(《实相论》53页)。
明则有境,若要认识光明,故须在境中体认光明。“一切外境显现之时,明分不灭,要全无所执(实执心),觉性即住于本有妙色之上,出现明空离戏之法性”(《实相论》69页)。
“现境自明不灭中,起现能明五光相”(《实相论》50页)。五光是明现一切色相之本元,染净二相之所依。然三妙色是觉性光明清净分,具有本元三身,何以又能现众生之染相?
光明是菩提心的相用。相用能随缘,故能现净相,亦能现染相,虽如所现而体不变。
“如以同一黄金为体,作佛像则庄严,作环钏则美妙,作唾器则污秽。体性为黄金,本属金质一界,无美恶之分,净则为佛,不净为众生。业与习气(37),不论如何显现,皆唯是在一心之分位上各别安名而己,菩提心及其妙用,唯是一界,于菩提心上无有胜劣之分”(《实相论》50页)。此又“如同琉璃宝珠,日照之出火,月照之出水。仅一觉性,由于不悟,则成轮回,悟则成涅槃。缘起不同,显现各异,然皆是唯一觉性之受用,觉性之体并无有异,且未动摇”(《实相论》84页)。
光明的最初明现之根为本元显现,作为万有明现之源,能现染净诸相,故为迷悟之根。悟者则现净相,迷者则现染相,本元显现上并无迷悟之分。
“本有觉性菩提心明空大元成,其本元显现中所现之法即一切境相三有轮涅是也。从元成门中起现,虽如其胜劣而现,而一真界中无有胜劣,名为远离一异(38)自然智慧之境界”(《实相论》48页)。
由于光明能现佛三身净相,故称为“一切种胜相”,又能现一切染相,故总名为“一切种相之大空”。
“心性清净无相,犹如虚空,但又圆满具足(元成)一切境界之相”(《法界宝藏论释》52页)。
“觉性空明犹如太虚,是为具一切种相之大空,而诸种相则具最胜之光明,于本来清净法身之体中自现之妙用,其不净者为轮回,净者为涅槃,虽如是现,而其本元显现在觉性之体中,并无动摇,故虽现为不净,于实义上则无所有,以本来是佛故”(《实相论》65页)。
③用,觉性之用为周遍显现。觉性体空,然空而能现,故不是一切能现一切。现为自现,而现门不灭。“现”指现出三有情器,轮回涅槃诸法。此具一切种相之大空,不是空空如也之顽空,而是明空觉性,它具有随缘现出一切境相之功用。
此中妙用者乃是觉性之功能,各别现出轮回和涅槃”(《实相论》11页)。
“轮回涅槃所现,皆觉性之妙用,觉性本体轮回涅槃皆不可得”(《实相论》10页)。
一切染净诸法,由觉性之用在觉性之相(光明)上明现,觉性之体空,所现亦无有体,故空无所得。
“如是情器染净一切诸法皆为觉性菩提心所包罗,心上现故,无而明现,应知皆是觉性之妙用”(《实相论》44页)。
“觉性菩提心,其体非任何所成(空),而其妙用具备能现一切万法,从本以来它则称此为万有之界,或依处,这是本自元成”(《实相论》47页)。
“元成”,就是法尔本然。一切三有轮涅既是觉性光明与妙用之所现,何以又说“现”是自现?自现指菩提心本有的作用,本自显现,非昔无今有。
“一切三有情器皆是心之自现,任运元成”(《实相论》56页)。
妙用能现出一切,但妙用非是一切,只有能现出的作用,此作用为觉性之本有功能,本自“元成”,并非他求,此作用亦非妄缘所生,故说自现。
“觉性之体与其境中虽自现有三有轮涅之法,然非寻求而来,乃自现起”(《实相论》50页)。
“显现,三有轮涅一切境相皆是自然智慧之妙用,游戏与庄严,除自现外,无有其它”(《实相论》7页)。
“觉性体上所现一切外境,无而明现,自体本空,犹如影像”(《实相论》46页)。
所谓无自性即无自体,无作者,指不出所现的作者是谁。觉性自性(光明)犹如明镜,觉性妙用使影像在镜面上明现出来,虽所现各种三有情器世界,觉性之体并无沾染和改易。“万有”不过是菩提心的光明妙用显现出来的幻影而己。这影像既不是菩提心所造,亦非心的相用所造,它是无自性空,无造作者。众生由于不了解“自现”之空色,妄起实执(39)。
“外一切境相为觉性妙用之妙色执以为境(所执),内八识心王及心所,由大悲起现之门不灭明现,执以为我(能执)产生能所二种实执。然一切二执所现,皆是觉性体中所起妙用之庄严与游戏,全无实义,乃无而明现之空色,于内外中皆不可得”(《实相论》41页)。
这里所说妙用显现,说妙用是把迷相显现出来的显现者,并非妙用是这些迷相的制造者。
“觉性能普现一切,但此唯一觉性而无作者,从本以来即住于元成之中”(《实相论》67页)。
“此则名为一切三有情器世间皆于自现中元成,犹如梦境之自现,任运成就;一切轮回涅槃之法乃觉性妙用中任运起现之游戏,犹如晶体显现五光;觉性菩提心,广大明空,任运元成,犹如虚空”(《实相论》56页)。
光明明现万有,但光明不是万有。所以说名为“无而明现”。因为万有是客观上所现之物,它是由众多因缘合和而成,无有独立自体,不能定指谁是造作者,故说“无有”,非无所现之物。外境不实,显现在心中亦无实法可得,故说“无有”。
譬如放映电影,光明比为银幕,妙用比为放映者,幕上所现图象比为三有轮涅诸相,这图像的制造者不是银幕(光明),也不是放映人和机器(妙用),这图像的存在是要牵涉到许多因缘条件,如作家的剧本,演员的表演,图相的录制等众多造作者,所以这所现法之三有境相不能定指谁是制造者,它只能是往昔的许多业力感召而成,譬如梦中情景,是由无明习气串习而成一样,不能定指谁是制造者,故说为“自现”。
“实义之体即觉性,非是所作,亦非是作者”(《实相论》67页)。
妙相光明能明现影象,妙用能将影像现出来。关于所现影像则指不出谁是造作者,现而无性,故说为“自现”,“无有”。这些自现可以视为是由业力因缘等所造成,因缘生法则无自性,业力则不能有所定指。
“如虚空中,出现情器世间,轮涅诸法亦于觉性之中不灭明现,是何种力量(功能)引起显现?由觉性的无明之力在心上起现八种心识,又由心识力出现三界众生情器世间。如由梦力,引起在睡眠中出现梦境;又如由于瘟疫热病之力,引起狂想,扰烦于心。轮回涅槃皆是自现,即起现时,即在空色中清净”(《实相论》84页)。
“我与所取诸执境,最初即在法性中,皆是自觉自显现,本即显现昔未知,我执缠缚五烦恼(40),本来觉性上自起,共同居住而不识。地、水、火、风四大种,本来即是自本身,谁看不见眼迟钝……”(《实相论》7页)。
这里“自觉”指的觉性的光明,与菩提心同在,本即明现,非昔无今有,“现”也是菩提心本具的功能(妙用)。此“现”为菩提心之大用,在众生时暂时间为迷用,解脱时还归于大用。“用”既是觉性本体功能,觉体不灭,故用亦不能断灭。“相”有随缘之用,此用即指本元显现,悟即现佛三身,不悟则现三有轮回。
菩提心觉性自然智,虽无实体和相状,而能为一切轮回涅槃所依之界,但界中所起三有境相,仅是菩提心之妙用和游戏,并无实法可得。
自明,自现,自解脱,这是法性,本自“元成”。
第二、统一大菩提心。
觉性之体、相、用三分统一于大菩提心中,是本自“元成”。觉性是个整体,为了立言方便,故分为三分。
这三分的本质是佛的法报化三身,亦是佛性。
“此名为觉性菩提心,心性空分是法身,明分是报身,现分是化身”(《法界宝藏论释》46页)。
此三分在体用上讲,法身之体,虽然不动,然报化的相用可以随缘应现。但在本体上三身仅作为现源而住(本性功能),名本元三身,能否证得三身,则还赖于众生的觉悟,若彻悟自心即可现证三身。然三身所显,亦属缘生法,如影像,非法尔真体,不可执为胜义。若不悟者,三身现源则反成为显现轮回之现本。
“《普明续》云:“水晶如身性清净,无垢通彻净法身(空),虽现地、水、火、风、空(有),所现无性智妙色,迷者妄心执有相,如空中现虹彩色,除空无别现似别,如空与空无分别,法性法身无别空,自起,自明和自现,此乃智慧之妙色,现似有别不灭明,明而无念智法身(体),自体自现报身佛(相),大悲化身二边净(用)”(《实相论》43页)。
三身本为一体,佛与众生同具,无有胜劣之分。
“此与水晶及其内光为同一根源,无有胜劣。觉性空湛(体)如彼水晶,是为法身(空分);其内五光,为觉性明分,是为报身;晶光能向外现而无所现,为现门不灭分(现分),是为化身,此为本元三身,以一体故,于实义中无有胜劣”(《实相论》49页)。
菩提心分为三分,心体本净是空、相、用随缘显现又是有,这空有一对矛盾共居于一体之中。体空,有觉性,属精神,相,用和化现,属物质,这心和物二者又是一重矛盾共居于一体之中。
由这两重矛盾构成菩提心,成为非空非有,或非心非色之法。他们说“非空”是说菩提心体性虽空,然有相用功能,不落于断;“非有”说菩提心虽有相用,然体性仍空,不落于常。此不落于空,有、断、常四边之见,正是中观的正见。
“一切法摄于觉性,此觉性菩提心,本体空寂,超出常边,自性光明,超出断边,超越有、无、断、常四边境界,乃本自元成之性,最初本净,是谓无有破立与转变”(《实相论》59页)。
“一切三有轮涅显现之法,皆无自性,超越于有,现法不灭超越于无,有无二者皆不可得,超越二边,非二亦无有故,超越非二之名言”(《实相论》32页)。
当然他们不说菩提心是非空非有,而是超越空有。说是此心既不可以说空,也不可说为有,远离一切空言戏论。此非空非有,又名为真空妙有。“空”非空无一物,谓之真空,有非自性实有,谓之妙有,此非空非有,本自“元成”。乃是不可思议之法性。
心体空,有性能和作用,能化现,又是有,所以成了非空非有的了。本来非空非有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靠现量亲证。
《实相藏论》所谈的大菩提心包罗万有,无有一法而在菩提心外。万有总为色心二法(41),当然菩提心包含有色心二法的因素(本性功能)。它的三分中,明分的五光为地水火风空就是物质,物质以精微能释放光明。瑜伽行者在修定中见到四大均放光明(微波)。光明是气所化,气之粗分聚而成形,即是物质。他们说一切三有境相皆是觉性本有妙色(内光),妙色即是光明,具有能明的作用。心物是觉性的本性功能,故是同元,可以互相转化。没有固定不变之物,没有固定不变之心。在众生的粗根识上,有心物的对立,若修证到最高境界时二者则合而为一,“平等”不二,就分不出那个是心,那个是物了。本来心,物(色)在世俗缘起中各有其特征,但它们都是无有自性的,到最高境界时,各失特性,还原真性,即相用亦属名言安立,均成为空,与大空融合而为一了。
在解脱之时,虽然一切均归法性,成为大空,这是摄用归体,相用均归本净最初位中,相用隐而不显,相用本体功能并未消释。相用随缘所化本无自性,所化虽灭,但并非相用功能断灭,不然成佛后则不能又再从体起用了,神通变化,大用流行,岂不中断?因此它派说佛亦不长住寂灭之体,恐入断空。所以佛又要起现报身世界,说法度众。菩提心体固然不动,因为有风鼓动,相(性)用又随之运动,众生是业风(42),佛是智风,动则有相,于是遂各有所现的境界,佛有游戏庄严的境界,作为如幻的佛世界,众生有攀援执取的境界,作为实有的众生世界,菩提心的明现二分就是这些世界的现源。所谓相用归体即是融合入于本体,如晶体之光融入晶体而归于无。但有体必有用,有用必有现,有现即成空,空而又能现,这是“元成”,也即是规律。
“如空中云融入所生地,晶体光明亦隐入晶体,本元显现现诸轮涅,摄入空境则成为本净之地”(《实相论》60页)。
本元显融入大空,此空名为一切种相大空,一切种胜相之大空,非空空如也之顽空。所谓融入本体,亦即内收,非断灭也。若问佛已是解脱,一切己得自在,相用自在,何以还要从体起用,且所起现一切,皆是幻化,又皆成为空无,那么成佛为什么还要相用化现度生?答这是菩提心所作的幻化游戏,是法尔本然,本自“元成”。
“一切境相三有轮涅之法皆是觉性菩提心所作之游戏与庄严”(《实相论》7页)。可见有用必有现,不过佛之所现是大乐之境耳。
“佛得自在可以任意化现,自住于本自大乐之境”(《法界宝藏论释》8页)。
佛不能长守寂灭而不用,只有佛从体起用,用则随缘,化现万千,用不随缘则摄用归体,体用一如而己。从真界起,即于真界中解脱,所谓“佛常住如如”之义。
总之,对菩提心的看法,应如《神会语录》所说:“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可为无”。故保任此菩提心亦应既不着有,又不落空,如此才能与法性相契合。
第三、如何致迷,如何解脱。
从体相用来分析起迷之情。
众生迷性是在“万有”的显现上,即相用的问题。对外取相执相(43),起惑造业,流转生死。
万有之相实质是菩提心的内五光,外显为本元显现,由菩提心的妙用而现起之游戏,本自“元成”。因最初认为内光在外执以为实,分为能(心)所(境),二取分离,形成内外。故迷是由元成有而来的,若见境不执,即露明空心体。
众生执内五光为境,是执的本元显现(相),故本元显现是迷悟之根,任持业果习气种子,因受业风鼓动,相续流转,遂成轮回。
然即此妄现亦是菩提心之妙用,由于不悟则只有轮回之相,而不现涅槃,故一切迷情均由相用而起,相用为世界“万有”缘起之根源。
“万有”由“现”来,“现”是绝对的,是菩提心的妙用,不现不可能。只要当下体认明空赤露,本自“元成”。但所现皆空,全无所得,“无有”如幻化。众生之迷,在元成有上,执以为实,故应不执一切放下不管,即摄用归体。迷悟的关键就在“现”上(境)的“管”字上。现是在心上现,故起惑造业也都是心法。客观境界是有是无,不去管它,只要除去心上的实执就是解脱。
“色等五境(44)所现与及情器本身所现之法,皆是在心中现,故非是余,如余所现如外境,亦无自性,犹如梦幻,余不可得,心亦不得,如幻八喻(45),乃无而明现之空色……应知皆是心性自现之相,皆是空寂不变之界”(《实相论》7页)。
“无而明现,乃幻戏所化,认为谛实,心遂受缚”(《实相论》17页)。
“觉性无体,境相空寂,除“现”而外,更无有余”(《实相论》44页)。
“现”既是心性之妙用,不现不可能,问题在执不执实上,一见现有境相,则放置不管,自然成空,万现都是一瞬即过,了不可得。如果认为众生心中实执,由烦恼种子习气所生,则要去对治修整,反入迷途。万现反映到心是空色,只有了悟“无有”,不修不治,任运无为。
念起念灭,本无实体,自现自空,这是法性,也是方便。自现自空,既是法性,则不能使之成空,或者想它空就空了。所以只有放任不管,管即不空,即是实执,这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故应放任宽松,随心自在。心不自在因为有实执,有爱憎取舍,有空有是非等差别,心不得“平等”,则起烦恼,故应无所执取希求,“平等”而住。
“既知外境所现一切皆是觉性本有妙色(外光)如晶球之光,具有明现不灭之性,则远离取境之心,所取之境既不可得,则内法觉性,显呈通彻赤露,犹如晶球,由了知故,能取之心亦归消失,是即本净之地,由此可悟心境不二,皆是菩提心自现之游戏境界,则一切诸法与法性自然智慧融成一味”(《实相论》69页)。
“如是了知云融空,名为一境无分别,若尔烦恼境界相,了知自起自灭性,众生被缠岂能有?”(《法界论》38页)。
外诸境显现时,在众生位,是通过根识上来显现的,只要根识接触之当时知道明现是自性本有功能,立即摄用归体,住于觉性光明自明之中,则根识清净而得解脱。
“外五境显现时,不外在根识上现,只要觉性清澄住于自明,根识则能在明空体中清净,此是关键”(《实相论》54页)。
“外境显现时,难免不引起内心联想,起种种分别,但知其是起在境上,即在此时,能起现之妙用,己算完成,可以听之任之,即妄念隐没无踪而获解脱。对此应掌握三要点:〈1〉凡有所现要完全放下,〈2〉宽舒自如,〈3〉在境上起时立即放松,此三要是紧要关头,应随一而守,如此方能把握着法身位之时机”(《实相论》25页)。
“若悟无有之理,不须当下断除,则于其本处而获解脱,如幻像梦境相似”(《实相论》41页)。
“外境内心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此无有法平等置之,如其所现,即现之时便为无而自现,空色清净,犹如虚空”(《实相论》22页)。
“外境现相本无,明现之心及心之余法皆不可行,空而无体,应知本净。解脱之时,妙用和及游戏(相用)以无体故如梦开觉,本自清净,本觉法身,无有变异”(《实相论》10页)。
摄用归体这是返本还源的方法。觉性之体,本来通彻赤裸,“明空赤露,本自解脱”,凡夫迷在“现有”上,无论外现境相,内起妄想杂念都是“现”所现成空。只有放任不管。总之,心不随境走,就是解脱,心随境走,就是轮回。
宁玛派所说觉性是“明空赤露”这与禅宗所说“心珠独朗,常照世间”颇为一致。明空赤露,赤露就是本有觉性,不着境,不取相“孤明独耀”一丝不挂,明明朗朗,摆在那里,只是看你悟不悟,不把明空本净看成神密,所以噶举派说“平常心”,就是觉性心体。宁玛派抓“吾人当前一念”,就是抓当前的“现”,一切皆菩提心的自现,现是菩提心的妙用,“照顾当下”,在“现”之时,心不随境走,不沾在境上,则自现清净,明空赤露。万现均是暂现,自生自灭。宇宙间凡有为法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不变的。所以要任运无修。无奈众生习气深重,执法是实,联想追忆,纠缠不清,起惑造业,没完没了,这就是轮回。
“明空觉性大界极广大,相性不灭种种皆出现,凝视诸根,觉性法性显,六尘放任不管,心安然,六识松驰正智自现界,通彻无有内外光显故,大返本行(46)无修顿然成”(《实相论》23页)。
觉性菩提心,是真心,是超宇宙大心,包罗万有。心和物,心和境,有和空,体和用在菩提心中均是统一的,“平等”圆融的。众生因为有无明,妄执能所,产生二取实执,执内为心,外为境,裂之成二,是从超宇宙大心中划出小圈子,成为吾人之妄心,执实有个体的心和身这个小宇宙,身心限制成为小圈。菩提心妙用所现三有轮涅,反映到众生根识上执为心境二分。则成为有差别不“平等”的小世界。解脱时消除了由执着所起之内外差别,打破这个小圈子,小空就能融入大空,返本还元,“平等”圆融。那怕只是突破一点,小宇宙就能与大宇宙冥契一点。近代气功师逐渐在证明,小圈子是由显意识执得太紧造成的,只要显意识放松,潜意识就会出来,便可由小宇宙进入大宇宙,吸收宇宙的能量,接受宇宙的信息,可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他们说的潜意识也是无始以来无明习气薰习而成之烦恼种子,说的宇宙也不超出这个世间,还是一种低层次的冥契。《实相藏论》说万有均在菩提心中包罗,本来我们是在大圈子内,由于不悟,而不知道。只要打破色心对立,能所对立,不起分别,心物合二为一,“平等”不二,不在觉性大圈内划小圈,这样就能从小我融入真大我,回到法身本位,达到平等一味境界。
“觉性它是无常(非有),无断(非空)为本来面目,超越内外能所二取,此性(无为)远离善恶因果,无有异熟习气(47),故无生灭,此乃唯一通彻普贤(48)之密意”(《实相论》18页)。
觉性体,相(性),用是三位一体的,解脱时仍回到明空大明点的原位上融成一味,这是本自大“元成”的。
《信心铭》(49)中说:“二由一有,一亦莫守”,即指回到大本净的法身正位不动。
总上,本论的中心要义就是说万有皆虚妄不实,“无有”只有“唯一”的菩提心,“肯定唯一自然智,无始无终一真界,包罗万有离戏论,诸法法性精要义”(《实相论》74页)。也如《华法经》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50)。这就是大圆满所说关于觉性菩提心的实相。
一九九年三月二十日
注 释
(1)扎浦堆:在西藏自治区的前藏扎囊县境内。(2)大菩提心:指众生的觉性,即自心本性,又名自然智。(3)实相:含义很多,这里作"真实情况"解。(4)有相之法:有造作,有功用的法门。如念经,持咒,观本尊,坛城,生圆二次等等
皆属有相之法。(5)最初本界:指最初本体。(6)本净:指自心本性本来清净,本无一物。(7)本位:法身当体。(8)三有情器:三有,即欲,色,无色三个世间,情即有情指众生,器,即器世间,指由
四大所成之山河大地,国土房舍等。(9)本觉:众生自心本性有觉知之德,乃法尔本具,非由修造得来,此大多指佛法身。(10)三门:即身,口,意三业。(11)因道果:因位决择正见,道位实际修持,果位修证结果。(12)功用:指不是任运无为而是要勤行其它加行。(13)元成平等:指体用二分平等,如自体空寂和自现光明此二平等。(14)自明自现:自明指菩提心之相是光明,是本具光明.自现指菩提心有能现之用,
是自然显现,非由他法而使之现,此自明自现均是天然成就不是由造作而成,
故是元成。(15)穷尽:指已达法性实相之边际。(16)根识:根,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识,指眼等五根之了白作用。(17)觉醒等:指明空赤露之觉性。(18)无生:无生灭。(19)化用:变化之作用。(20)法性:含义很多,此指诸法之真性。(21)摩尼宝:译言如意珠,谓凡有所求皆能使人遂愿之珍宝。(22)元成:不加功用,任运成就,如空和有,本来是二合为一的,是天然生就的,这个
真理遍通一切法。(23)本元显现:为心光初现,是一切染净显现之根。(24)元成八门:本元显现有八种显示,一,如悲心现;二,如光现;三,如身现;四,如
智现;五,如无分别现;六,如无边现;七,如染现;八,如净现。总之以本元显现
是迷悟染净均能显现。(25)三摩地:入定境界。(26)离戏:离去空言无实之戏言,如断,常,有,无四边皆是戏言。(27)大明点:表空有融为一味之大圈。(28)密意:佛的旨趣,意旨。(29)普贤佛母:象征法界,为万有最初生起之本源。(30)二空:指能所二执空。(31)中边:指中心和四方。(32)因明,声明:因明是论理学;声明是文字学。(33)五大种:即地,水,火,风,空等物质的五大元。(34)空之本色:本派谓空非是空空洞洞,空中有妙色,为佛三身及三有情器显现之
源。(35)五光三妙色:五光即地,水,火,风,空五大元之光.三妙色,现佛法报化三身妙
色,或称三妙光,即体空光,性法性光,大悲觉性光。(36)《法界宝藏论释》亦是隆钦大师所著《七宝藏论》之一。(37)业与习气:业,指造作善恶等业;习气,指无始以来薰习而成之气分。(38)远离一异:即既非是一,也非是异。(39)实执:执以为实在。(40)五烦恼:随,随眠,缚,随惑,缠。或作贪,嗔,眠,掉,疑。(41)色心二法:色法为物质因素,心法精神因素。(42)业风:业力所感召之风。(43)取相着相:执取客观之境相而贪着不离。(44)色等五境:即色,声,香,味,触五尘。(45)如幻八喻:如梦,如幻,如眼华,如阳焰,如水月,如谷响,如干达婆城,如变化自
性。(46)大返本行:返本还原。(47)异熟习气:如前世造业,今生成熟果报为异熟。习气即无明之气分。(48)普贤佛:宁玛派说为最初之法身佛。(49)《信心铭》:为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50)见《妙法莲花经》方便品。(51)觉性大菩提心它的同义异名有:本性、妙觉、自然智慧、大圆满、大明空、
真体、真性、法界、大我等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