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台宗《十乘观法》
天台宗是以教观并重为其特点。教是佛陀被下之言教,观乃揽教照心之观法。如车两轮,如鸟两翼,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教观纲宗》云:“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台宗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侧重于教理之阐释,《摩诃止观》侧重于观法之实践。天台实所以能长盛不衰,其生命力全在于教与观之统一。
台宗学人既理解了性具法门,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圆顿义理,就必须从解起行,修习此《十乘观法》,以达到最终断三惑证菩提之目的。
何谓《十乘观法》?乘者,车乘。运载为义。谓以此法为车乘,能运引人至涅磐岸也。何等为十?盖藏、通、别、圆四教,各有十乘观法。藏通二教十乘观法,能运引人至真谛涅磐;别圆二教十乘观法,能运引人至中谛大涅磐。(别教仅属分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台宗行人是根据圆教之《十乘观法》而修实践的,故其他三教《十乘观法》略而不论可也。
圆教之《十乘观法》是: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偏;(即以圆三观破三惑偏)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又称离法爱)。
此观法虽有十种,由于修习者根有利钝,故证道有迟速。上上根者,仅用第一种观法,即观不思议境,即能证道,不必遍历后九种观法。根器稍次者,历二至七种观法不等。根器最纯者,则须遍历十种观法,始能证道。
凡欲修此《十乘观法》,据《摩诃止观》所说,必用二十五种方便作先导,然后方可修此十乘观法。二十五种方便,即具五缘(即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呵五欲;(即修行者必须诃责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五盖。(即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种盖覆真如之烦恼心)。调五事;(即调和饮食,睡眠,身体,出入息,心)。
《十乘观法》分述如下:
一、观不思议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一皆可作不思议境观之。但以初心入观,尤简尤妙。所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均不易入观,今唯依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为何独取六识?因前五根识,现起时少,七识末那,八识赖耶又微细难观,所以唯取六识,以其切近又易得要领故也。由于心具十界,此现前第六识心,不起则巳,一起必落于十界中之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如,三千性相。此有两重能所,观者,能观之智也;不思议境者,所观之境也。此观智与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此二者望于第六识,则皆为能观。而六识妄心现起观境,则为所观,又是一重能所。故台宗山家主张以六识妄心为所观不思议境。要之,以一心三观之智为能观,以一境三谛之境为所观,一念三千之妙体,当体全显,是为观不思议境。若行人只修此一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九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上根机之修法也。
二、真正发菩提心。行人若于第一观不思议境未能真证。则须缘无作四谛,发起四弘誓愿,助成观法。无作四谛者,谓苦则阴入皆如,无苦可离;集则尘劳本净,无集可断;道则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灭则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依无作苦谛,发度无边如幻之众生;依无作集谛,发断无尽空华之烦恼;依无作道谛,发学无量如幻之法门;依无作灭谛,发成归无所得之佛道。《金刚经》云:“我欲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即此意也。是为真正发菩提心。此心一发,能灭宿障重罪,使业消智朗,修观较易契入。若行人修此二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八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中根机之修法也。
三、善巧安心上观。若行人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观之后,心犹不能归一者,则须用止观二法,善巧调治之。应观一念心性,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即止体,照即观用。寂即定,照即慧。若心偏于散动。则以即照之寂策之,使心不浮散;若心偏于沉没,则心即寂之照策之,使心不沉没。如是定慧均等,自然心体明净,则能遍破三惑,直契真源矣。若行人修此三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七法,即可直抵宝怕,是为上中根机之修法也。
四、破法偏。(即以圆三观破三惑偏)若行人于第三善巧安心止观之后,心仍所未安,其病根在于所观一念三千境上,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故不能得力。则须以一心三观之妙智,照破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之偏执。若行人修此四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六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上根机之修法也。
五、识通塞。若行人于第四破法遍中犹未能契入者,应思惟,观察,识别,修何行相,能通入法性?能通达,即是通;修何行相不能通达法性?不能通达,即为塞。若通若塞,均须善于识别,若塞须破,若通须护。苟能识通与塞,则不但通行相,修之能契入法性,即塞亦不能为碍,以即塞成通故,所谓悟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性本无二故也。若行人修此五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五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中根机之修法也。
六、道品调适。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若行人虽然识得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于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思议观境上调试检察,在无作三十七道品中,其中从哪一道品入手,适吾之根机,就择此适机之道为切入点而策发之,从而达到契入其源之目的。(无作道品即是此三十七品之事相,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当体即是中道实相,故称无作道品)若行人修此六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四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下根机之修法也。
七、对治助开。何谓对治助开?即用藏教之五停心观或事六度等事行,以对治事惑(即修惑),达到助开正道理观之意。若行人虽经无作道品调适,而观慧力微弱,盖障屡屡现起,不能契入,此乃无始以来事障(即见思惑)偏重,故须用五停心观或六度事行而对治之,以助开正道理观。如此理观为主,事行为辅,正助合行,精进弗懈,久久必能园开三解脱门而入秘藏。若行人修此七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三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下上根机之修法也。
八、知位次。知位次者,修行人应通达教理,明白己所修所证之位次分齐。我所证入者为仅获少份轻安耶?(尘劳初伏之相)抑是观行位耶?相似位耶?分证位耶?能识知不谬,是为知位次。倘不知位次,则错认消息,起增上慢,以凡滥圣,其过不轻。苟能知位次,自然不起上慢,增道损生,不生障碍矣。
九、能安忍。能安忍者,行人于内外障缘,能心不动摇,安心忍受。上来于知位次中,不生上慢,固然是好,但须防内外障缘生起,恼乱真修。内为心魔,外为境障。苟能于障缘现前时,安然忍耐,不动摇,不退转,自能渐入佳境,园伏五住而证五品,由五品而阶十信,既阶十信,则得六根清净之位。
十、无法爱。又称离法爱。谓不爱著于已得之法也。若于已得之法,生起爱著。则因爱成障,执药品成病,更不前进矣,故须离法爱也。法如敲门瓦子,门已敲开,尚执瓦子何用,欲打屋里亲生爹娘耶!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若已傍岸,犹恋筏不愿登岸,真痴人矣。由于行人证十信,得六根清净住后,觉自心境,轻快无比,则于此境上,易生法爱,须当离之。从此而进。自可由十信而入分证位矣。八至十之三法,总为下根人所修,具足十法而成一大乘。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此十乘观法,乃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园顿妙观,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者,大乘,譬十乘妙境。四方喻住、行、向、地四十位,道场,譬妙觉果海。总之,从因至果,皆不离此十乘观法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