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释迦塔长寿之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迦塔长寿之因

  应县木塔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是它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咬合,刚柔相济。塔身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楼式建筑,外观为八角形圆柱体,由外圈24根柱子和内圈8根柱子组成双层塔壁。内外槽柱子之间的梁(木+伏)联系,由斜撑连接,形成一个筒形结构。内圈基本不变,外圈逐层向里递收,使塔体刚度增强。每层柱与柱之间,采用叉柱造作法,即底层的柱头上由梁、斗(木+共)组成一个刚性很强的铺作层,上一层柱子的柱脚又叉骑在上边,以此逐层迭垒。各层柱脚靠竖向压力与水平摩擦力保持平衡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内外槽柱的负荷是十分均匀的。

  从结构力学的理论上来看,木塔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简直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柔体结构即由活动层的柱子组成,叉柱造、卯榫咬合的工艺使塔体有一定的活动性。再加上木材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韧性,这就增加了延性,发挥出有控制的变形能力。当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位移、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有效地减少了外力影响。

  刚体结构即每层的结构层——暗层,这个暗层,是木塔刚体力量之所在。从外观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木+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比较复杂的铺作层,在历代的维修工程中,又非常巧妙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径向的斜撑子,组成了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式结构。这个结构层,象一道道铁箍,也象一节节竹节,更象现代建筑的圈梁。所以,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就更为增强了。就象一个人经常检查身体一样,发现毛病及时治疗,缺血输血,缺钙补钙,木塔建成至新中国成立以前,曾经过六次规模较大的维修,小修就不必说了。每隔150年左右大修一次,虽然没有改变原有结构,但添柱加撑起到了很好的加固稳定作用。

  其次,应县木塔的基础非常坚实。为了给大修木塔作好前期准备,1993年秋,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山西省地震工程研究所等十几家科研部门,曾对塔院区工程地质状况进行详尽的勘察,分析研究了塔基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根据探测得知,塔院区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尤其是粘土在塔院区分布广、厚度大,且结构紧密,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

  根据勘察资料分析,1000多年以前,木塔区一带处在冲洪积倾斜平原与河湖、湖沼边缘的交接地带。倾斜平原和河流相的粗粒物质与湖沼相的细粒物质相互穿插,在这种条件下,湖沼中大量的钙与镁将其周围的砂粒或粘粒固结,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坚硬体。木塔就是建在这个坚硬体上,先是用粉质粘土堆起了底宽(直径)大约75米,高约20米,顶宽(直径)约40米,坡角度约45°的人工填土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建塔。随着木塔的建成,人工填土、地基压缩变形的过程已经完成。建塔至今已近千年历史,人工填土与地基更进一步压密固结,且被后期冲洪积层掩埋,这对人工填土塔基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围护作用。现高出地表的人工填土仅有塔下两层阶基内的土层。总之,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塔院区地基土工程地质性能非常好,承载力远大于木塔荷载,所以人们不必担心,木塔绝对不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

  再次,应县木塔所处的自然环境极为有利。应县位于晋北黄土丘陵区,木塔所座落的县城北纬39°33'48",东径113°11'05"。这一带属温带大陆性气侯,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冬季较长,春夏秋相等。气侯差异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即使在夏天,也有“早穿棉袄午穿纱”之说。应县受太阳照射时间较长,日照资源丰富,全年累加日照平均时数为2843.7小时。年平均气温一般在3℃--8℃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为360mm,年均蒸发量1917mm,相当降雨量的4至5倍。总的来说,应县气侯干燥,尤其是冬春两季,风沙特别大。木塔除一层外,四面通风,八面透气,不仅有利于木材的干燥,不易潮腐,而且大大地减少了风荷。由于气侯原因,这里没有白蚁之害。在炎热的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麻燕以昆虫为食,是昆虫的天敌,客观上起到了护塔卫士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为的保护因素,那就是防火。这就要感谢历朝历代的应县人民和住院寺僧,他们为保护木塔作出了非凡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据国家消防专家测定,应县木塔的火灾荷载是现代建筑的148倍,这就更加大了防火安全的责任。国家对木塔的消防工作非常重视,勤劳智慧的应县人民和木塔工作人员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把防火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日夜保护好木塔这座国之瑰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