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孟浩然詩的禪趣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黃杰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引 言

  孟浩然,人稱孟山人,襄州襄陽人,早年隱居於石門山,與李白、王維相交甚篤。早年應試不第,仕途不利,最後寄意山水,所作詩歌,寂靜空靈,模山範水,皆質樸無華,平淡而有意趣,是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由於他常與禪僧交往,因此詩作多滲透哲理禪機。據學者統計,他的詩與禪宗有關的就有二十八首,1本文試就他的《夜歸鹿門歌》、《還山贈湛禪師》、《題義公禪房》、《宿立公房》及《晚泊潯陽望廬山》五首詩作,分析孟浩然詩的禪趣。

  禪宗強調般若性空,因此發揮了大乘空宗主張「空」的概念。這個「空」字不是甚麼也沒有,而是一種絕對的精神狀態。這種般若智慧,是要通過禪修才能獲得的。在禪定的觀照過程裡,認清虛幻的現實世界,了悟「空」、「假有」的道理。禪宗到六祖慧能,主張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祇需通過禪師的參悟,心下便可即得成佛、了悟真理,因此慧能也主張禪定。其次,六祖本是個在柴房舂米的人,並不懂文字,故其宗旨倡導「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不二法門。參悟真理也不祇在禪房,禪師可在平日的生活中體現、了悟真理,故禪宗與山林田園結下不解緣;另一方面,山水田園詩人也就因時際會,接觸到禪門中人,反映在文學上,也使詩作透著一定的禪味。

孟浩然與支遁

  孟浩然愛幽靜的山林生活,也愛與禪師唱酬,羨慕禪師清靜無漏的宗教生活。《還山贈湛禪師》一詩就是最佳例證。詩首句告訴讀者,詩人自幼已聽佛理,但因凡願未息,嚮往出仕,才不能過清幽的生活。「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心跡罕兼遂,崎嶇多在塵。」可見俗世的生活不能滿足他的願望。「晚途歸舊壑,偶與支公鄰。」支公是晉代高僧支遁,即支道林,孟浩然以支遁代指湛禪師。支遁常沉思於餘杭山,獨來獨往,自由自在。禪僧多棲身山林,這種行為正與詩人相一致。詩人說:「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孟浩然認識湛禪師後,常和他談禪說理,希望藉此逃離塵世的苦海。「導以微妙法,結為清靜因。」能得禪師開悟,佛理自當易明。另一方面,禪師所居的環境,更清幽寧靜。禪師在此入定,以無漏眼觀察世間,以虛靜心觀外境,所見的景物就更真實。這點像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無我之境」。他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2湛禪師的禪房四週:「禪扇閉虛靜,花藥連冬春。平石藉琴硯,落泉灑衣巾。」芍藥花和其他樹木將春天和冬天連結起來,因此作者不知身處冬天還是春季。這種以清淨心觀萬物的態度,顯示了一種身心寂滅的境界,也是參禪的最高境界,像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外境與內心融在一起。作者在這首五言詩中讚揚了湛禪師的高尚情操,遠離世俗,隱居山林。詩意也古雅質樸,所謂平常心是道,此詩即以平常心觀察湛禪師的禪房四週的環境,並流露出詩人向佛之心。

  孟浩然很欣賞支遁僧人,在他的詩裡,不時可以找到支道林的影子。同時,作者又借支遁高尚超脫的行為來讚美其他禪師,並藉著四週的靜謐來體味禪意。《宿立公房》也是借支遁讚美立公禪師。「支道初求道,深公笑買山」,這裡詩人記述了支遁的逸事。《世說新語.排調》云:「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山,深公答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3可見支遁早有歸隱之心。「何如石岩趣,自入戶庭間,苔澗春泉滿,夢軒夜月閑,能令許玄度,吟臥不知還。」立公禪師的居室正與支遁的禪房有共通之處,就是環境既幽深又寧靜,使人心平氣和,因此作者說,如果玄言詩人許詢在那裡,也會流連忘返的。禪宗的寂靜是通過坐禪達到「空」的境界。詩人回歸大自然,從自然的幽靜去領略禪家「空靈」的感覺,詩意與禪味就此融和在一起,使詩的禪意更濃。

  《夜歸鹿門歌》云:「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禪趣寓於平淡的環境中,天晚寺鐘鳴,渡頭的人爭相回家,作者亦乘舟回歸,他的家正是少時所居的鹿門。鹿門的夜色,既空靜,使人的心境也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月照開煙樹」,一句,樹林被煙籠罩,隱約走到龐公當年棲隱的地方,那裡的環境非常寧靜,令詩人有恬靜閑適的感覺。「巖扉松徑長寂寥」的「寂」字,既表現了鹿門山的寧靜,也暗示出作者空寂的內心感受。詩中「幽人」正是詩人自己。全詩平淡中又透露無限深意,予人安謐自然之感,禪趣盎然。


以禪入詩

  此外,孟浩然又善於以禪入詩,增加詩歌哲理味道,如《晚泊潯陽望廬山》一首,詩人幻想自己歷盡艱辛,才找到最佳的禪修之所:「泊舟潯陽部,始見香爐峰。」另一方面,孟浩然又想起了東晉的高僧慧遠,慧遠曾在廬山居住了三十年,刺史桓伊為他建造了「東林精舍」。4慧遠是淨土宗初祖,他繼承了道安的「本無論」,因而積極於阿彌陀信仰,並發願往西方淨土,修練三昧,5因此作者說「永懷塵外蹤」。「三昧」即禪定,《六祖壇經》說:「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6詩中的三昧與禪宗強調的坐禪不謀而合。詩人轉眼已近精舍,聽到空寂的鐘聲,使他意識到慧遠已圓寂多時,縱使鐘聲能使人遠離塵俗,現今也不知為誰敲打。詩歌隱約暗示出人生的無常感。俗人離不開六道輪迴,就連僧人也逃不過死亡,無常的人生使詩人感到一片茫然與無奈。詩中既點明精舍,可見他嚮往的地方,正是從前慧遠的故居,寂中有聲,聲中有寂,虛實相輔,禪意和詩情互相融和。清人王士禎在《帶經堂詩話》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7

  孫昌武認為,詩是主觀情感與外境對應的產物,也可說人的心性的流露,因此與體悟自性的禪就與詩相通了。8從上引詩可見,孟浩然渴望無思、無念,自性清淨的境界,通過般若智慧,體悟到自心的絕對,並將這種絕對觀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題義公禪房》(一作《大禹寺義公禪》)是孟浩然的名作,是一首題讚義公的詩,也是一首出色的禪詩。全詩如下: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此詩以寫景見勝。詩人說明了義公習禪的地方就是空林。清幽的環境,確使人靜慮心神,更是修行的好地方。詩中的「空」字,既指外在空寂的環境,也指出由義公習禪到寂靜,照見「空」的境界。這是作者所羨慕的,故透過讚美義公來自我陶醉一番。「空林」的「空」字,實際是詩人的感覺,因此與義公禪師有共同的志趣。義公禪師在這裡習禪,更能體現萬化皆空的境界。《六祖壇經》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9悊法師曾問神會何謂定慧之義,神會答道:「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定,以能見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慧。」10可見詩人俗念不起,才照見「空」林。一個「空」字,透露出四週的寧靜。義公習禪,體會出空寂的世界,詩中充滿濃厚的禪趣。作者與義公相若,以空觀空,外界的事物與作者的內心已融成一體,物我兩忘,詩禪結合,達到無我的境界。

  最後詩人直抒胸臆,若能看到蓮花清淨,就知道自己的心不受外界染污。蓮花在佛經中常見,表示清淨無漏,一塵不染的意思。《華嚴經》說:「一切諸佛世界,悉見如來坐蓮花寶獅子之座。」《法華經》云:「菩薩廣大青蓮花葉。」11因此,詩中的佛教觀念非常濃厚。義公選擇了這個幽靜的環境修築禪房,可見他眼光獨到。詩人也從中表現了自己的嚮往,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理趣。


總 結

  總上所論,孟浩然是盛唐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也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12觀其詩作,每多哲理禪機。本文討論的作品,體現出詩人渴望在清幽的地方參悟佛理,詩作營造出清空靈雋的意境,由空到寂,暗暗與禪宗的空觀相契合,語言淺白,禪趣盎然;此外,詩作又以平淡清遠的筆調刻劃田園景色,透著一定的禪趣,誠如姚南強所說:「或許孟浩然並不是有意在談禪,但卻達到了禪的空靈境界。」13確是的當之論。■


注 釋
1姚南強《禪與唐宋作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頁11。
2姚金銘、王燕編《王國維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頁142。
3《西京雜記》(四庫筆記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186。
4《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頁89。
5王友三主編《中國宗教史》,山東:齊魯書社,1991,頁393。
6《六祖壇經》,郭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8。
7孟浩然《孟浩然注》,趙桂藩註,河北:旅遊教育出版社,1991,頁23。
8孫昌武《禪詩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11。
9《壇經校釋》,郭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6。
10同上註,頁26-27。
1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頁210。
12李小松選註《孟浩然韋應物詩選》,香港:三聯書店,1983,頁4。
13同註1,頁13。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