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的特质
创办人 圣严师父
这堂课的名称,是“高僧行谊”。根据《大正藏.史传部》所收录的“高僧传”,有四、五册的资料之多,其中有收录梁朝慧皎的高僧传,我们称为《梁高僧传》,此外,有唐代道宣律师的《唐高僧传》,还有《宋高僧传》、《明高僧传》等等,这些是古代高僧传记的汇编。更往上追溯,有龙树菩萨传、世亲菩萨传、提婆菩萨传等等。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则主要有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在中国方面,有天台大师的传、玄奘三藏的慈恩传、法显传等。
高僧的事迹对我的影响相当大,可以说,我的基础是从史传奠定下来的。其中,《龙树传》影响我很深,还有《法显传》、《智者大师传》等,这些传记所记载的高僧行谊,值得我们后人景仰,他们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但也不是说一出生必然就是高僧,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修持佛法、弘扬佛法、护持佛法上不遗余力,尽其一生的时间都在弘扬佛法、护持佛法、修持佛法,以他们的功德成就,所以成为高僧。高僧,不是自己称为高僧就是高僧,而是后人对他们的行谊景仰、感恩,所以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列入高僧传。
另外,各宗各派有他们个别的史传,像天台宗有一部《佛祖统记》,禅宗有《景德传灯录》,净土宗有《净土圣贤录》,这些都是以个别宗派为范围所编的著作。刚才我提到,我个人是从史传奠基的,亦即从佛教的历史传记开始,这跟我的一个朋友有关系,就是在我们佛研所教书的曹仕邦老师,当时他还是学生,与我经常有书信往返,我问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他回答说是专门研究佛教历史,而且是要找史传部中没有的内容,所以我就帮他找,然后发现佛教的弘传跟重视历史有关,如果重视历史就会知道佛教的危机。
在高僧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历史上其实是时有危机的,能够发现危机,然后面对危机,从危机中走出来,就会有新一代的佛教出现,佛法也会因此发扬光大,否则佛教就会陷入绝境。印度佛教的灭亡,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危机感,佛教徒们养尊处优,所以很快就被印度教并吞、被回教毁灭。在我们中国也是一样,中国有三武灭佛之祸,灭佛的原因当然是有外在的因素,但是佛教徒本身腐败、夸大自傲而自我膨胀,没有危机感,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没有危机意识,所以发生了毁佛之难就束手无策,认为怎么本来好好的,一下子就起祸事,一直到在近代也是一样。明末以后的佛教慢慢进入冬眠期,到满清的两百多年之间的佛教人才很少,除了儒家思想抬头,还有西洋的宗教进入中国,佛教的气息羸弱,即使有几十万的出家人,但几乎都是社会疏离分子。太虚大师出家的时候,中国的佛教就已奄奄一息,外在因素而言,政府动荡不安,教育水准普遍低落。至于内在而言,寺庙出家人的知识水平都不高,主要就是赶经忏,被认为是不事生产的一群人。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声浪中,有人主张佛教寺产兴学,把寺庙改为学校,像太虚大师那个时代,有一些佛学院成立,就是因为那时寺产有被政府没收的危机,为了因应这样的危机,寺庙于是联合起来办教育、办佛学院。在这样的因缘下,佛教出了一些人才,有一点起死回生的机会。我正好就是生在那个时代,佛教的存亡在一线之间。
从高僧传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僧都是在危机之中出来的,尤其是国家的危机、政府的危机或佛教的危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年了,历代的祖师大德们一代一代地奉献,但被记载于高僧传记的人毕竟是不多。我出家的那个时候中国出家人约有八万人,现在台湾的出家人约有两万至三万人左右,这个数目不少,但是会被记录为高僧传记的,为数很少。我们知道,能成为佛教历史上有名人物的人是少数,大多数是在随波逐流,吃庙里的饭、穿和尚的衣服,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但也不是说没有留下名字就是没有贡献。例如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罗汉们,有名字被记录下来的顶多是几百个人,没有留下名字并不就是没有贡献。一件事情的成就往往需要众人协力促成,不过一般而言,主导者、开创者会留下名字,随从者、参与者就比较不容易留下名字。譬如说太虚大师影响了很多人,这些人对佛教的贡献不容轻忽,可是留下名字的人也不多。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做为一个出家人,不为名、不为利,如果不断地想办法让人家知道自己的名字,不断地自我宣传,那就变成沽名钓誉。真正的高僧不会追求高僧的大名,不会想把自己列入高僧传里,所谓高僧,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存菁而成为高僧。
上面我提到几部高僧传,有《梁高僧传》、《唐高僧传》、《宋高僧传》、《明高僧传》,《明高僧传》以后有一部叫做《新续高僧传》,所记载的高僧是到二十世纪初为止。高僧传中,也有记载尼众。现在有很多女众出家,但是过去中国大陆的比丘尼众人数是很少的,大概是十比一的比率,可能还要更少,比丘的丛林很多,但比丘尼的丛林很难找到。现在的中国大陆也是一样,不过情况是渐渐好了一些,以前可能是因为中国社会重男轻女,另外,中国出家人满辛苦的。百丈禅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生活要靠自己,必须耕作、自食其力,没有什么外缘,要靠护法很难。要女众开疆辟土、斩草锯木,在山野里生活,这满危险的,所以女众出家比较少,被记录在高僧传中的比例也就比较少。现在社会结构、生活型态改变,情形就不一样了,有许多比丘尼在办教育、办慈善事业、从事文化工作、还有弘讲等等弘化工作,就目前来看,在台湾的比丘尼传应该会多于比丘。
高僧传里面依高僧的特质类别有不同的分类,如译经、义解、习禅、明律、兴福…等。我想请问大家,弘一大师应该属于那一类?明律。印光大师属于那一类?应该属于净土篇,但高僧传里面没有净土篇,所以可能就是归到禅净篇或是义解篇,过去净土的祖师则是被编入义解篇里。广钦老和尚应归到哪里?应该是在习禅篇。玄奘大师呢?是译经篇。天台大师呢?义解。近代的虚云老和和尚属于什么?习禅。太虚大师属于什么?义解。如果把证严法师放进高僧传里,应属于什么?是兴福篇。因此,我们诸位做为一个出家人,将来是不是成为高僧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自己可以朝著某一个方向去努力。
上面讲的是高僧的类别,接下来我想谈一谈高僧的特质、作为高僧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第一项是“持戒清净”。这一项一定要具备,如果持戒不清净很难成为高僧。有一个争议,鸠摩罗什三藏到了中国之后,皇帝选派四个美女跟他住在一起,这是因于迷信,认为鸠摩罗什的智慧那样好,应留下一些智慧种,所以给他四个美女。这鸠摩罗什能不能不要呢?如果违逆皇帝的旨意,会被杀头的,他只好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后大家就议论纷纷,认为鸠摩罗什不是和尚,已经还俗了,鸠摩罗什就当著大家的面说,你们认为我不是个和尚,你们想要学我,那你们学学看,于是就拿了一碗的针,好像吃面条一样地把针吞下去。鸠摩罗什是在表演神通吗?不一定是这样子理解,这故事背后的意义是,虽然鸠摩罗什跟四个女人在一起,可是他是清净的,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解理或是学得来的。
作为一个高僧,除了应做到持戒清净之外,还需要具备修行精进、慈悲济众、护持佛法等的特质。在我小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做和尚?我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和尚,但是出家之后因为没有家累、没有责任、没有人打扰,所以出家是最轻松的,与人无争、与事无争,这出家是过神仙生活。这种想法你们说对不对?这变成中国的隐士,是隐遁,或者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小说中常常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个词:“青磬红鱼”,过这样的生活就是出家吗?
当我在第二度出家之后,我已经三十岁,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老了,觉得很惭愧、业障很重,首先要从戒律下一点工夫,所以我的第一本著作是《戒律学纲要》,写这本书的缘起,主要是要让自己知道戒律是什么。要清楚如何做才算是持戒的出家人,可以从沙弥学起,打好基础。生活的威仪很重要,口仪、心仪、身仪都要合乎戒律,这方面,可以用我们的校训“悲、智、和、敬”,来作为准则。简单地说,彼此之间讲话、互动,生活一定要合乎“悲、智、和、敬”四个字,随时随地要把“悲、智、和、敬”贴在心里用。此外,开学的时候我曾经讲过,两性之间要清楚,那同性之间呢?也要清楚,我们只有道情没有感情,感情跟道情不一样,道情是慈悲心、尊敬心,感情是私欲,应该有的是慈悲心、尊敬心,不能有私情。男女之间不能有私情,同性之间也是要保持距离。再者,财物金钱要一丝不茍,公私一定是清清楚楚,他人的钱和自己的钱一样要清楚。金钱、感情这两样东西分清楚,出家人大致上就不会有问题,至于喝酒、抽烟、赌博,出家人基本上是不会去做的。出家人在金钱、在男女的感情和同性彼此之间的感情上容易疏忽,觉得出了家,蛮孤单的,于是就找个朋友然后你靠我、我靠你,你帮助我、我以后也帮助你,这样子好不好?这样叫做结党,这在戒律上是违背的。
其次,第二项是“修行精进”。精进是指不放逸、不懈怠,随时保持道念、保持明觉。自己很清楚自己是个出家人,随时随地不放逸、不懈怠,这就是精进。精进不是拼命的意思,晚上拼老命不睡觉是不是就叫做精进?那不是精进。
第三项,是“慈悲济众”。如果出家人没有慈悲心,那是白做出家人了。慈悲是出家人的基本精神,我们学佛,学佛的什么?学佛的智慧、学佛的慈悲。有的人说,“等我有了智慧之后,我再慈悲吧!”或者,“等我修行成功以后,我再来慈悲吧!”这是非常荒谬的想法,我们学佛刚发心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和智慧,自己没有慈悲和智慧,就应该以佛的的智慧和慈悲为榜样来学习。如何用慈悲心?大家目前都在读书,读书期间就不能慈悲吗?对同学、老师、信众,乃至于对苍蝇、蚂蚁、蚊子、蟑螂、壁虎都要有慈悲心。蚊子也有生存权,它进到屋子里来,你应该是请它离开,不是打死它;有一只毛毛虫掉到你头上,你说这只毛毛虫好讨厌,踩死它!这不慈悲,它也不知道会掉在你头上,只是掉下来时刚好是掉在你头上,要尊重动物生存的权力。我们校训的第一个字是什么?是“悲”,没有慈悲心等于还没开始学佛,随时要有慈悲心。只要眼睛看到,对于小动物都要有慈悲心,如果对小动物没有慈悲心,那么对人也不容易生起慈悲心。顾虑到自己有没有让别人受伤害,顾虑到别人的想法、感受,那就是心存慈悲,其实慈悲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挥的。我在闭关的时候,我的同参很多,在我的关房里面,有壁虎、蚂蚁、蚊子,蟑螂、蟋蟀,还有青蛙、老鼠,跟它们相处时间久了,我好像是他们的一份子,它们有时候大便不小心掉到我头上或掉在我的书桌上,那怎么办?擦一擦,因为它们有权利在这里生存,会不会中毒?我到现在也还没有中毒过。当然,我们的公共环境要保持干净,我们希望它们不要扰乱公共环境,请它们出去,抓蚊子有抓蚊子的网,蛇进来了就给它请出去。
第四项,是“护持佛法”。《梵网经》里面提到,毁谤三宝如三百矛刺心。《弘明集》、《广弘明集》里面,有讲到许多早期护持佛法、护持三宝的一些事迹。如果出家众不护持三宝,要居士们护持三宝那就比较难。历代都有一些破佛法的外道,还有贼住的外道,反对佛法、破坏佛法的人,即使他们说自己是佛教徒乃至是现出家相,凡是利用佛法、破坏佛法,就是外道。
古代中国的出家人必须具备儒、释、道的学问知识,因为破坏佛教的主要是儒教、道教的两股势力,出家人要懂得儒教或道教,可以护持佛法,破斥他们的讲法,让他们知难而退。
到了二十世纪之后,西方的科学、西方的哲学如潮水般冲激著中国的文化,懂得基督教、西方科学、西方哲学的常识,成为趋势,如太虚大师即很留心西方哲学、西方政治等的东西,包括唯物论、西方宗教的书籍,他都有涉猎,可以说是先驱者。此外,如印顺长老,他对基督教的圣经也看得很熟。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清楚对方的讲法,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或许会让批评者知难而退,我写了一些关于宗教的书籍,就是因为了解佛法在传承中有内忧外患,内忧就是自己没有人才,外患就是有一些外道来破佛法,因此随时随地都有灭亡的危机。蕅益大师讲,佛法的慧命有如悬丝,随时都可能断,因此,为了护持佛法我们必须广泛地了解学习。
我当初之所以要留学日本,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佛教界的水平普遍低落,大学毕业出家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高中生来出家已经是不简单,很大比率的出家人甚至是文盲,所以出家是让人家看不起的,为了提高佛教的地位,所以我去留学。学成以后我到大学里教书,也是这个目地,过去没有出家人到大学教书,因此我作先锋,要打破这个现象。到现在我们台湾办佛学院已经办几十年了,培养出许多的人才,知识水平提升,现在大学生来出家的很多,硕士、博士也不少,如果是在这个年代我是不需要出国留学的,因为我当初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护持佛法。
最后一项,是“住持三宝”。就这一项而言,在家是做不到的,现在有很多在家人组织一些佛教团体,这些团体中就是缺少一样,缺少僧宝。有些人认为在家众也是僧,但是从《阿含经》、《广律》来看,三宝的僧宝,并没有包含在家人,譬如释迦牟尼佛未度五比丘之前,先度两位商人,授皈依时,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僧”,因为那个时候还未度五比丘,所以还没有“僧宝”,因此说是“皈依未来僧”。住持三宝一定是比丘、比丘尼,缺了僧宝的佛教是不完整的。要真正过学佛的生活,只要出家这一条路。你们随佛出家,佛是菩萨道的完成者,菩萨道讲自利、利人,自利、利人是以解脱道做基础,如果没有解脱道做为基础,说自利、利人是不切实际的话。能修梵行、离欲而得解脱,以离欲解脱的方法来自利、利人,这是行菩萨道,圆满的时候就是成佛。佛法是这样的路线下来的,在家人难以具备修梵行、离欲、解脱的条件,梵行是什么?梵行主要是指离男女欲,我常说男女结婚叫做跳火坑,跳什么火坑?跳五欲火的火坑。梵行的初步就是离欲条件的开始,唯有如此才能住持三宝。
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没有念头说要成为高僧,但是应尽我们的本份,以历代高僧为楷模,持戒清净、修行精进、慈悲济众、护持佛法、住持三宝,这是这一门课的授课目地,希望你们具备这些条件。而这些条件是连贯的,彼此息息相关,换言之,能住持三宝的人一定是修梵行、持戒清净,修行精进,也必定是慈悲济众、护持佛法的人。
(摘录整理自2001.09.18【高僧行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