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净土思想初探—以《八十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为中心
华严净土思想初探—以《八十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为中心
一、前言
净土思想原本是佛教的重要概念之一,这是为了吸引众生能努力修持佛法,同时亦提供众生一个理想圆满的境地,以作为其目标。然而在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并未直接提出净土的概念,但以四谛、十二因缘之说,来解决轮回等诸问题,进而将世界二重化为世间与出世间。例如在《增一阿含经》中,迦摩对阿难说:“苦苦还相生,度苦亦如是,贤圣八品道,乃至灭尽处,更不还此生,流转天人间,当尽苦原本,永息无移动,我今见空迹,如佛之所说,今得阿罗汉,更不受胞胎。”此中,虽未明确说到净土,但从对出世间的价值肯定与重视,便可看出佛弟子追求净土的理念,乃至后期的佛法修学者,更视净土为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住之清净地。
在部派佛教中,因对“苦”的体认,感受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等种种痛苦。在急于解脱,忧悲苦恼的原则下,于是产生了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净故,有情清净之净土思想。追求心离烦恼,不再为老病死苦所迫恼,为实现众苦永灭的涅槃。基本上,净土是比对现实世间的缺陷,进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早期部派净土思想乃以急于自利解脱为出发点,故强调的是个人的清净,而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佛教的思想渐渐发展为以利他为实践修行的法则,强调“菩萨道”的精神。
大乘佛教这种重视菩萨道的精神,也影响了其净土的思想,甚至进而成为,净土思想也愈受重视,大乘佛法的主要精神之一,所谓“菩萨道”,强调的是以利他为要务,普度众生。净土原本是指诸佛所建立的清净世界,用以教化众生之所,然而随著大乘佛教思想的逐渐开展,“净土”的思想也有了转变,不再只将净土说为是诸佛所建立的清净世界,而是将修菩萨道的法门亦说为是净土,如《维摩诘经》〈佛国品〉即将“六度”、“四无量心”以及大小乘共修的“三十七道品”都说是“净土”,如经云:
“布施是菩萨净土……持戒是菩萨净土……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
从《维摩诘经》的这一段话看来,这里所说净土不单单只是指一清净、庄严的“地方”或“国土”,而是进一步将“净土”直接标示为菩萨的学处,在心净国土净的观念中,可看出《维摩诘经》对于“净土”思想是重视因位甚于果位,同时亦特别强调其修行实践之过程,而非局限于报土之成就,而这正是一种大乘菩萨精神之展现。由上可知小乘的净土著重于“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则更说“心净则土净”,其在思想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而《华严经》的净土观,则是同时强调“净土”与“菩萨学处”二义。在《华严经》中所描述的净土是华藏净土,华藏净土是以文殊的智慧及普贤万行所建构而成的,这是一种强调以智慧以及宗教实践的修证所展现的清净世界,在此世界一切事项都能获得究极和谐与圆融,为“一真法界”无障碍的解脱境界。关于《华严经》对于华严净土之描述,主要是在于〈华藏世界品〉,此品若依澄观对《华严经》所作的四分五周之分判,应属“信”分。四分五周之意大致如: 《华严经》一开始,即以六品之经文来述说佛初成证觉时的依、正二报,主要的目的,是要发起众生对佛法的信心。而〈华藏世界品〉的内容是单就佛的依报之果来叙述,也以此给予一位学佛的人明确的方向。如《华严经疏》卷一说,如来宣说《华严经》,乃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其中计有十种因,而第五种因即是“显果德”,谓如来显扬华藏世界、微妙十身之依、正果德,令人信乐恳求。这是说如来宣讲华藏世界的“教起因缘”,其中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令众生能生“信乐”,进而对佛法产生“恳求”之心。
《华严经》有三种的汉译本,依其翻译年代的顺序,依序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及《四十华严》。而《四十华严》是唐.般若所译,它的形成较为特殊,其经中的内容即是《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四十华严》又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在经中并无论及华藏世界的结构。而笔者所引用的《八十华严经》是唐.实叉难陀所译,其单就华藏世界的构造而立〈华藏世界品〉,此乃就毗卢遮那佛的依报来说明,此华藏世界之成立及构造,以及种种的世界种名、佛名、香水海等等。《六十华严》是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在〈卢舍那佛品〉亦有很详尽的谈到华藏世界,但其内文涵盖了《八十华严经》数品,内容较为复杂,因此笔者以《八十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品〉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轴。
二、华藏世界中之架构
本文是依《八十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对华藏世界之描述来探究《华严经》的净土思想。“华藏世界”简言之,即是在莲华中所含藏的世界。对于《华严经》将净土说为是莲华藏世界之含意,石井教道曾作过研究,其认为莲华藏世界的建立是参照须弥山之说法而来的,传说中须弥山的最下方是风轮,风轮之上是水轮,水轮之上有三层的地轮。而华藏世界即是以莲华来代替地轮,这种对于莲华的崇敬乃至以莲华来代替传说中须弥山的地轮,亦可从印度的传统神话中寻出端倪。如在西元纪年前二世纪到四世纪时所产生的Mahabharata 第三卷Vaana pawn 第二○三章之诗集中即有提到梵天从莲华中生出这样的说法,因此,《华严经》中从莲华上建立起净土的观念,与印度当时的神话应该不无关系,此外应亦同,毗纽神话有相当的关系,印顺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即说:“莲华藏世界海,是住华台上的,与印度的神话有关。”并引用了《大智度论》、《外道小乘涅槃论》二论中对毗纽神话的说明与记载来证明佛教思想中对莲华的崇敬确实是有受到印度传统神话与思想之影响,并认为《华严经》之华藏世界以莲华作为其基底,是佛法适应当时世俗的信仰而形成的。
在《八十华严经》中,其对莲华藏世界构造的描述是,世界的最下方有风轮支持,此风轮有十重,其中,最上面的一层为“殊胜威光藏风轮”,此十重风轮支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在香水海之中有大莲华,名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华”,而此大莲华支持著华藏庄严世界。香水海被金刚轮山周匝围绕,中央的大地坚固且平坦,在大地上有无数的香水海,其香水海的周围有无数的香水河。一一的香水海中有无数的世界种。一一的世界种中,有不可说微尘数的世界。其中央的香水海称为“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从此香水海生大莲华,在大莲华的上方,有“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其上有二十重立体的重叠,层层各有所属的世界,其中第十三重即是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即在此化导。其二十重的一一世界中,又有十佛刹尘数的广大的世界,在其外附属了无数眷属世界。如此以“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为中心的一个世界种作为中心;在周围十方又有香水海,从一一的香水海生莲华,十方的世界种,遍照刹旋、佛幢庄严等,其一一世界种之上,有二十重世界重叠布列,其一一世界中皆有佛住于其上。这十个世界种各各又有管理十世界种。以香水海为中心,在其十方中周匝布列一群的世界种,总数有一百一十一个。各各皆以众宝庄严,皆有佛住于其中,众生亦充满其中。虽然从数量上来计算,总计说有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然而实际,却是代表著无可计量的世界,此从〈华藏世界品〉以“微尘数”的方式,来形容世界的数量便可得见一斑。此外,澄观在《华严经疏钞》中亦说,华藏世界“且依一相说有边表,实则一重横寻无边,况复重重。”
从以上《华严经》对华藏世界的叙述,不少华严学者更进一步的将其华藏世界作图为观,如在《华严经传记》第二中记载,于隋.开皇年间,灵斡作莲华藏世界观之事,同样在《传记》第三中,智俨曾作莲华藏世界图一幅,在清凉《大疏》第十、《通路记》第一中说,法藏作华藏世界观,又,澄观亦作七处六会华藏世界图心境说文十卷。在《佛祖统记》第三十一、《五教章匡真钞》第四有华藏世界图。
在华严的思想中,强调万法的圆融无碍,乃至一真法界的解脱境界,这是华藏世界于经中所要展现的作用,澄观大师是以“一乘十佛之境,大小无碍,净秽相融。”来说明此华藏世界之净土观,“一乘十佛之境”在《新孔目章十种净土章》云:
“一乘净土,依净有十:为此娑婆世界中,诸四天下,教化一切。一有种种身;二有种种名;三有种种处所;四有种种形色,及有种种长短;五有种种寿命;六有种种诸有及以诸人;七有种种诸根;八有种种生处;九有种种业;十有种种果报。如是种种不同,众生所见亦异。问:欲明净土,何故乃辨众生分齐,不同?答:佛土自融,与法界等,无别可别。何以故?由是佛土,称法界故。若欲取别,知其分齐,依众生心,业行增减,定水升沉,清浊差别,印成佛土,亦差别也。故文殊师利,叹土深异,寄彼众生,成土相貌也。”
据此段文看之,华严世界虽说有种种的分齐,然此唯是依众生的心,业行的增减,即显现佛土的差别,实为无别可别。所以佛土之深异,是寄彼众生而成相貌的。因为华藏世界是称法界性而成,法界性者,众生心也。如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可以了解华严之净土观,并不以往生他方世界为重点,而是强调随心染净、净秽相融的净土思想。
三、华藏净土及其修行法门
毗卢遮那佛所严净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是究竟的、理想的境地。诸佛创立净土的目的,在于利益一切众生。为应众生之种种差异,建立之净土亦有不同,如西方弥陀极乐净土,其位置在娑婆世界的西方,黄金铺地、七宝严饰庄严其国。而东方的阿閦佛的净土,其地柔软,如兜罗绵,无有风、寒、气三病,一切人民皆同一色,无有恶色,亦无丑陋,其国女人皆如天女。至于经典所记载之弥勒净土,内院渠道是由八色玻璃所成,一一渠道百亿珠宝合成,渠中有八味水,清澈映地,波光荡漾;宫有四角,各有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如上所述,诸佛所呈现之正、依报,虽皆殊胜无比,然各净土,依佛本愿的不同,仍有其异同之分别。其中其相同之处为一、佛国净土皆是依诸佛之本愿而成就的,并藉以作为教化众生之处;二、各净土以种种妙宝庄严,展现因地所修功德,藉此引发众生之好乐心。而其差异处则是:一、西方弥陀净土是女人往生,即化作男子,超越了男女共住的净土,但阿閦佛的净土是有女人的,只是没有女人的过失、不净(也没有男人的不净)、生育的痛苦,保有男女共住的净土;二、生在弥陀净土的菩萨与声闻,都有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等神通。阿閦佛净土但说成佛时,即使没有天眼通,也能见到佛的光明;三、阿閦佛净土,著重于声闻的究竟解脱,菩萨的“阿惟越致”亦即不退。阿弥陀净土却说阿罗汉与菩萨,都是寿命无央劫数。除此之外,不同国土亦有不同之修行法门:西方净土强调信、愿、行三资粮,并执持弥陀圣号至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此净土;阿閦佛净土则是位于东方,其修行法门著重于六波罗密,以及称念阿閦佛之名号;弥勒菩萨之兜率净土在修行上,乃强调能严持五戒、八关斋戒、声闻戒、菩萨戒,戒杀、戒盗等十善法,并称念弥勒圣号。此三净土的修行法门以及所处的方位上虽有不同,然三者却同样都强调念佛之名号,以便在临命终时,依佛力来接引往生。至于本文所谈的华藏世界究竟需要以何种法门来修持?笔者将举《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友德云比丘,来作说明与比较以表显华藏净土之修行法门。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友德云比丘虽同样亦以称念佛号作为实践修行的法门,然与前所述三净土不同的是,华藏净土以称念佛号为修行方式,其最终并不是于临终时,等待佛力来接引,而是藉由念佛所证得“自在决定解力”,而能遍游十方一切净土:
“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曜、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
《华严经》中描述德云比丘以念佛的功德力,上弘佛道、下化众生,其所强调的是“自力”,因自力往来十方的国土,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阿閦佛国土、兜率净土等,并能遍游华藏世界普度众生。由此可以了解,与前所提净土之念佛法门不同的是华严行者所强调的是临命终时,是依“自愿力”引导而非依恃诸佛或菩萨之他力接引。《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
“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华严经》所倡导之华藏净土,主要是以十大愿王作为依导,欲生华藏世界者,须终身持守普贤行愿,于临命终时,能随其心愿,往生到任何一个佛国净土。
此外,华藏世界在诸净土的成立上可说是为期较晚,故在华藏净土的思想中,我们不难见到其对各净土思想有兼容并包,甚至将诸佛净土之精神融合扩大的表现,如诸净土虽都强调发愿,然愿的多少、大小则有不同,而《华严经》中除虽强调普贤的十大愿之外,亦说此净土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亲近微尘数佛,于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所严净之净土,此颇有想融摄一切净土之意。另外华严净土特别强调圆融无碍、净秽不二的说法,亦可看出其思想进步之处。
《华严经》中所提到的净土法门,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在〈普贤行愿品〉说修行普贤十大愿得以导归极乐世界,然此与华藏世界的关系是如何安立呢?关于此一问题,《华严经》中并有未明确地说明,然澄观于《贞元普贤行愿品疏》卷六中,对于行普贤十大愿以导归极乐之说法,则有如下的说明:“一、有缘故,弥陀愿重,遍接娑婆界人。二、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但闻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初心茫茫,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使归凭之情专一。三、不离华藏故,华藏世界横竖交络,成世界网故知极乐不离华藏。四、即本师故,阿弥陀佛、观自在,皆表本师毗卢遮那之德,阿弥陀即不离本尊遮那。以为修行之玄枢,与华严一经之幽键,并主张极乐不离华藏,弥陀即本师。”
此中澄观说,行普贤十大愿得生极乐净土,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等,是因阿弥陀佛之深愿,原是要遍接娑婆世界的有缘众生,而此乃诸佛共同之愿,因此引以为代表。其次是就作为众生的一个方便法门,以普贤十大愿作为其登阶之便;第三是诸净土不离华藏世界,因此虽说极乐净土,实亦是指华藏世界;第四,诸佛之万德庄严,虽如前所说,各净土之修行法门有别,实则殊途同归,最终仍是欲使众生离苦得乐,早日证得涅槃,以此四种理由,故经中说行普贤十愿得以导归极乐。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在诸净土法门中,多数以念佛的名号作为方便法门,而在《华严经》中除了念佛名号之外,更以实际的修行,如善财童子之遍参善知识的方式,来展现华藏净土之实践法门。其次华藏净土强调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普亦专的精神,可说是其主要特色。而所谓“一多相入”即一佛入多佛,多佛入一佛;“主伴交融”是指一切世界虽各有主,然论主则伴在其中,说伴则主在其中。如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主,观音、势至、海会众是伴,彼此交融,主伴不二;“即自即他”从释迦牟尼是自佛的立场来看,则阿弥陀佛和毗卢遮那是他佛,然《华严经》强调诸佛本怀相同,故说释迦即是毗卢即是弥陀,念自佛即是念他佛;“亦专亦普”是指说念一佛等于念一切佛,这是《华严经》强调圆融无碍之精神,也是华严念佛法门的特色。
四、结语
《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所严净的华藏世界,其架构所展现的是重重无尽的世界观,同时也代表著无可计量的佛土。从华藏世界架构之境建立“以图作观”的实践修行,整个华严净土所要展现的是“一乘十佛之境、大小无碍、净秽相融”的思想。
《华严经》中所述之华藏世界是有一种兼融并蓄的性格,从某方面来说,《华严经》针对大乘经典之净土观作融合的表现,故在华藏世界中处处强调圆融无碍,然而华严净土的相融性,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普亦专的精神,为其他净土法门所不及,可说是华藏净土之特色;再者其所强调的自力成就,可遍往诸佛刹土,亦是华严行者修行特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