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广大佛事”之研究 —以《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为中心(中)
“十广大佛事”之研究 —以《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为中心(中)
天润
第三节、转法轮佛事
一、第六广大佛事转法轮
(一)转法轮佛事
佛或以一身示现娑婆,或以多身示现于十方三世,不分时、处转法轮。《华严经》卷四十七说一切诸佛转法轮为:
1、转动不退失法轮,为使诸菩萨众修习无上道永不退转。
2、转动无量法轮,为使一切众生了知自性。
3、转动一切开悟的法轮,以大无畏师子吼,开演佛法。
4、转动一切法智藏法轮,开启法藏之门,灭除黑闇障碍。
5、转动无碍法轮,令生事理双绝等同虚空。
6、转动无著法轮,观察一切法非有非无,不著二边。
7、转动照明世间的法轮,为使一切众生获得清净法眼。
8、转动开示一切智慧的法轮,以此法悉能遍满一切三世法。
9、转动与一切佛同一法轮,以一切佛法都道同不相违背。
10、一切诸佛都以如是等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法轮,随诸众生种种心行差别而广作佛事。
以上转动十法轮佛事悉不思议,圆融无尽。是为第六广大佛事。
(二)转法轮佛事利益众生
转法轮佛事所以广大利益众生,如《探玄记》卷十五说:“转法轮时摄益中有十种法轮;一、教坚不退;二、轮多遍知;三、所说决定;四、成益不虚;五、轮体广大;六、轮境甚深;七、轮用下照;八、轮能上现;九、轮性平等;十、总结无尽。一乘十转无尽法轮应著此文。”总之,一切诸佛随诸众生心行差别而作佛事不可思议,使诸菩萨众修习无上道永不退转,使一切众生获得清净法眼等,是转法轮佛事之妙用。
二、第七广大佛事现威仪行
(一)入城益物佛事
〈佛不思议品〉曰:“一切诸佛入于一切王都城邑为诸众生而作佛事。”当佛陀进入城门时,大地震动,光明普照。眼盲的人得以看得见光明;耳聋者得以听闻音声;颠狂的人获得安定的心;赤裸者得到衣裳;所有忧苦的人都得安乐;一切乐器会自动鸣奏;而所有诸庄严宝具,咸能发出美妙乐音,令听闻者皆起无上欣乐。此为入城益物佛事
(二)行仪显威益物佛事
一切诸佛色身清净,相好具足,广为众生示现佛事。不论是现妙音或微笑,使众生生信好乐,头顶礼敬,称扬赞叹,问讯起居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行住坐卧中,或是沉默,言语,示现神通,或是说法教敕,如是一切具诸威仪,令众生见者永无厌足,普皆利益众生而作佛事。
(三)言谈示现佛事
一切诸佛普于一切众生心乐海中,劝请众生念佛;精勤观察诸善根,勤修菩萨行,赞叹诸佛色相微妙第一,一切众生难可值遇;若有得见则具生信心,增长一切善法,资集成佛的功德。如是称赞佛功德后,一切诸佛分身普往十方世界,令诸众生得以承事、供养,种诸善根,增长佛种,悉当成佛,以如是行而作佛事。
(四)威仪佛事利益众生
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不可言说之种种佛事,于一切世界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以本愿力、大慈悲力、一切智力,方便教化,使他们调伏。佛以如是威仪佛事妙用利益众生。
三、第八广大佛事生起行
(一)身心安住、上求下化起行佛事
诸佛或住阿兰若处而作佛事;或住寂静处,或住三昧,或隐身不现,或住诸佛无比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不可见种种身行,随诸众生心乐欲解,方便教化,无有休息而作佛事,为身心安住行佛事。
诸佛或以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或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求一切智,而起应上求作佛事。诸佛或时说法,或时寂默,而作佛事;或说一佛,或说多佛,而作佛事;或说诸菩萨一切行、一切愿,而作佛事;或说诸菩萨一行、一愿为无量行、愿,而作佛事;或说佛境界即世间境界而作佛事;或说世间境界即佛境界而作佛事;或说佛境界即非境界而作佛事,为说默下化行佛事。
一切诸佛或是住一日,或是住一夜、半月、一月、一年乃至住不可说劫,为一切众生而作佛事,为时分进修行佛事。
(二)起行佛事利益众生
诸佛自然起行一切佛事,永恒地处于法界广行佛事,如鱼出生就在水中自如地呼吸生活。佛无时无刻随思起意起行佛事,刹那念、微尘念无不是在起行佛事利益众生。佛或住阿兰若处、或住三昧而作佛事;佛说默下化行佛事,为无量行愿而作佛事;或以天龙八部身作佛事;或说佛境界即非境界而作佛事。佛不分时分中无间行佛事,乃至住不可说劫为诸众生而作佛事。是为第八广大佛事之妙用利益众生。
四、第九广大佛事起大用
(一)起用佛事
一切诸佛是使众生出生清净善根之藏,能使众生对佛法生清净信解,调伏诸根永离世间苦。一切诸佛能使诸菩萨具足菩提道的智慧光明,不由他人教导而自行开悟。诸佛或是示现涅槃,或是示现世间皆悉无常,或是宣说佛身,或是宣说所作皆悉已辨,或说功德圆满无缺,或说永断诸有根本,而作佛事。诸佛或令众生厌离世间,随顺佛心,而作佛事。诸佛或为宣说诸佛境界,令其发心修诸行,而作佛事。或摄一切诸众生身皆为佛身,令懈怠放逸的众生安住如来清净禁戒而作佛事。如是为第九广大佛事。
(二)起用佛事利益众生
举凡佛事,实际上是不离世间事的。世间上的事无量无边,佛事亦无量无边,任举一事皆不出于佛事,则为起用佛事之微妙益。佛起用佛事功德殊胜,令众仰观,畏爱兼报,心之所仪,都摄六根,生效法之情。佛起用佛事,能生无量不可思议功德藏,使众生受化入于佛境,为起用佛事利益众生。
第四节、涅槃佛事
一、第十广大佛事入涅槃
(一)示涅槃使众生悲恋佛事
诸佛示现同与众生生死而度众生,一切诸佛示现涅槃圆寂时,无量众生悲号涕泣,忧伤苦恼,相互瞻顾而说:“如来.世尊大慈悲,哀愍饶益一切世间,救度所有众生,令使依止。如来出现实在难可值遇,现在无上福田,于今永远离开了!”如来就以如是令诸众生悲号、哀恋、敬慕的方法而作佛事。
(二)舍利流布佛事
诸佛又为了化度一切天人、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随其所乐,便粉碎自已的身体,化为无数无量不可计数的舍利,然后以此舍利令诸众心生净信,恭敬尊重,欢喜供养,修习种种功德,具足圆满。又建起种种庄严的舍利塔,于诸天宫中以为供养。佛的舍利牙齿、爪发,都供奉在塔中,使看见的人都能念佛、念法、念僧,信心欣乐永不退转动摇。诚敬尊重,随时随地都布施供养,修行各种功德。因为这种福德,使他们或是生天上,或是处于人间,种族都尊荣显耀。所有眷属都完全清净,不入恶趣,常生善道。时常得见诸佛,具足清净纯洁的善法,于三有轮回中迅速出离,随著各人所发愿乘,自获果报。在如来处所了知如来的恩德,知恩报恩,永远成为世间之所归依。
从佛的法报体来看,佛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生死涅槃,恒在不同的示现相上,不疲厌地作一切佛事度化众生,就如住世示灭入涅槃,亦然为悲愍众生,为度化众生,流布舍利以益众生而作佛事。
二、涅槃佛事利益众生
十方三世诸佛虽然进入涅槃,而在涅槃中,不思议地成为众生的清净福田,无尽功德的最上福田,令诸众生具足善根,福德圆满,使他们证入诸佛法性故。是为涅槃佛事之妙用利益众生。
第四章 华严的佛身观
华严宗是佛教之一派,华严宗立毗卢遮那佛为教主,与一般佛教称释迦牟尼佛为教主不同。本章探讨华严的佛身观,讨论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之间是何关系?又毗卢遮那佛示现在八相中的神通,奥妙无比,与小乘佛教的佛八相成道有差异,特别是成道前处在母胎中,诞生王宫中,所展现的神通无碍,如此能力唯有佛的境界才有如此示现,藉此说明何以佛十广大佛事的不可思议。
第一节 从历史看佛身观的演变
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佛弟子由于对佛陀强烈渴望的思念,遂发展出永恒的释迦牟尼佛的佛身观。历史上佛陀崇拜的方式,大致上有两种发展:一者是寻找可以取代释迦牟尼佛的永恒佛陀,这是“佛陀观”的论题;二者是对同一佛陀,区别有“色身”与“法身”的不同,这是“佛身论”的内容。
一、三世十方佛—佛陀观的演变
(一)唯一佛思想的时代
早期原始佛教时代,只承认世界中唯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可以成佛。在西元前四八○年摩诃迦叶召集第一次法结集时,结集的经典内容是以《四阿含》为主的法,这也是北传梵文经典里《杂阿含》的五阴、六入、杂因、道品诵等,相当于巴利经典中的相应部。在此所结集的经典里,没有“净土”的观念,也没有“十方佛”的记载,没有“菩萨”的名词,强调唯有一佛的存在。如《中阿含经.多界经》卷四十七曰:“阿难!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由此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二佛同时存在的事。
(二)三世佛思想的时代
“七佛说”是早期已有的传说,在第二次结集集成的四阿含经里,被编集于《长阿含经》中。西元前二五四年,阿育王广建在尼格利婆的“拘那含牟尼塔”,说明了“过去佛”的思想在阿育王之前已经存在了。阿育王以后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传说就有过去的十四佛;铜鍱部的《佛本种姓经》则传说有过去二十四佛……,乃至过去有更多佛陆续传开。
有以前的过去佛,就有以后的未来佛。未来“弥勒成佛”的传说,也在第二次结集前成立。在说一切有部编入于《中阿含经》中,分别说系编入于《长阿含经》。长阿含中转轮圣王修行经(南传转圣轮王狮子吼经)即是弥勒佛最早出现的记载。未来弥勒佛的出现,是前佛与后佛,佛佛相续的说明,但当时还没有传出“现在说法的佛”,也没有“现在十方诸佛”的传说。一直到公元纪元前后,部派佛教的佛身观转变,大乘运动兴起,“现在佛”的说法才传出来。
(三)十方佛思想的时代
唯一佛的教说思想到了部派时代,仍然被上座系的论师们所继承。然在大众部却认为,除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娑婆世界外,其他十方四维上下世界,都同时有佛出现。《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九曰:“是时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尔时奇光如来告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记载著于娑婆世界的东方有他佛的存在。十方现在有佛说思想在大众部流传。
就法藏部Dharmagupta的《佛本行集经》来说,还是一时一佛的先佛后佛相续思想,没有多佛同时的思想,但后来可能已转化为十方世界多佛并出的信仰,如《入大乘论》卷二所说:“昙无鞠多亦说是偈……我今皆悉礼,上下诸世尊,方面及四维,法身与舍利,敬礼诸佛塔,东方及北方,在世两足尊,厥名曰难胜,彼佛所说偈……”经文所说昙无鞠多Dharmagupta就是法藏。
到大乘佛教,不但认为十方世界中诸佛同时存在,而且是各住于各自的佛世界。如《大智度论》卷九引《长阿含经》曰:“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我皆稽首礼,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由本经偈得知,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已有十方的现在佛。而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应该有同时出现于无量世界的佛。至于《中阿含经.多界经》说同时没有二佛,那是这一佛土,不可能有二佛同时,并非其他佛土也没有佛。
多佛说之兴起,大大影响佛教界的思想,亦即一佛一世界不是排外的,菩萨修菩萨道可以往来十方世界,十方三世佛、他方净土思想迅速传布开来。佛教弟子祈求藉由今世的修行果满,在未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下生之间的来世,可以往生他方的佛世界,东方妙喜国的阿閦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即是代表。
(四)三世十方佛演变的因素
从历史角度来看佛身观的演变,意义著佛弟子在寻求超越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而使其成为永恒的佛,日本学者田村芳朗在〈法华经の佛陀观〉中,指出其中演变的过程。
1、对佛陀的怀念而建立替代的永远法身佛
佛陀临入涅槃时,虽然告诫弟子说:“我所说的“法”和“律”是我逝世以后的老师”,但是对于以信仰佛陀人格而实践佛法的信徒而言,佛陀活生生的人格才是信徒的法。当释迦佛去世以后,信徒马上透过佛舍利、遗物、遗迹来追慕释迦,然而无法满足于此的教徒转而祈求有替代释迦佛的愿望,因此展开了佛陀崇拜的历史,求取替代释迦的具体佛陀观,建立了现实身(色身)的佛和永远身(法身)的佛身论。
2、发展过去佛和未来佛
求取替代释迦的具体佛陀观来看,首先开始发生过去佛思想,未来佛也出现。取代释迦的未来佛信仰下,住在兜率的弥勒在久远的未来会下生做为释迦佛的补处来救济众生。即使在现在,做为代表“来世他土”见佛思想的是:东方妙喜国的阿閦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来世他土佛思想产生时,做为未来佛的弥勒菩萨也转化成佛,兜率天就变成净土,弥勒菩萨变成弥勒佛,就产生了往生弥勒净土的信仰,把弥勒未来佛的思想编成《弥勒下生经》和《弥勒上生经》。中国和日本也盛行阿弥陀信仰和弥勒信仰,做为满足死亡后出离苦难娑婆世界往生到来世的事情。
3、十方佛的思想
弥勒下生的信仰,是末世动乱时候受难被压抑的民众起而求社会改造运动,希望弥勒下生来帮忙而产生的弥勒思想,希望弥勒时代来临时可以开花结果。“来世他土佛思想”之后,佛遍满十方的思想继起,代表佛遍十方思想的是华严经教主毗卢遮那,毗卢遮那以光明为本体,翻译成“光明遍照”和“遍一切处”,被想成是应用太阳崇拜的佛陀观。当佛遍满于十方的思想澈底极至时,就形成内在佛思想,佛就是现在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信仰,涅槃经等的第二期大乘经典(四世纪)可见到佛遍十方思想到极点,所谓如来藏、佛性之说,是代表内在佛的思想,佛陀观至此无穷尽的发展。
二、佛身论的衍化
佛入灭后,弟子不能亲见佛的纵影,于是转而寻求可以取代佛陀的“佛陀观”与“佛身论”,缘自“佛陀观”的发展,产生了三世十方佛之观;而缘自“佛身论”的演化,就是对佛陀区别“色身”与“法身”的不同开始,而开演出二身、三身、十身佛身论。
(一)二身论
佛的二身论以“色身”和“法身”二身说为主,弟子把佛陀所留下来的教法当成永远的归依处,视佛陀与不灭的法已经成为一体,见法即是见佛,这就产生了法身思想;而在双树林入灭的释迦牟尼佛则是现实界生灭的色身。从此就视历史上生灭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色身,而真法身则永恒不灭。如此,则以佛身论融合了佛陀观。二身论佛身观发展较缓慢,一直到龙树(一五○?—二五○?)菩萨为止,还是二身说为主。
(二)三身论
1、三身说的形成
最早见到佛三身思想的是早期大乘经典中分别散见,并未形成整体系统,自无著菩萨(三一○—三九○)之后才成为较有系统化之三身教义,佛三身观形成系统化是大乘晚期后出的思想。在汉译佛典中,一般以法身、应身(或译为报身)、化身(或也译为应身)说明佛的三身。但也有其他的说法:如自性身(真身)、受用身(食身)及变化身等。一般讨论到佛身思想,尤其是三身思想时,多以《金光明经》、《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佛地经论》、《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为主,这些不同时期的佛教经论,都提出了以“三身”为一系统的佛身观。
天台法华也有佛三身观,其佛三身观思想受《金光明经》影响很大,就五时判教来说,天台的佛三身说可代表是大乘晚期的佛身观。
2、大乘晚期《金光明经?分别三身品》的三身思想
(1)三身之定义
现存汉译《金光明经?分别三身品》中,义净将三身译为:化身、应身、法身。其译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曰:
一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在力故,随众生现种种身,是名“化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化身Nirmà?akàya.应身 Sa?bhogakāya.法身 Dharmakāya.。
(2)三身一身
在义净的《金光明最胜王经》译本中讲到诸佛具足“三身一身”的观念,经曰: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此中说到三身之间的关系是以法身为根本,作为应身与化身所依的根据,并不是说别有二身佛依止于法身佛上,而是佛身的三种相用,而只有法身是真实的,余二身是佛身假名有的显现。
《金光明最胜王经》的“三身一身”思想,是以法身为余二身依止之本,至隋?智顗时代,进一步发展为“三身相即”的思想。在《妙法莲经文句》卷九中大师提到说:
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此为“法身如来”也。法如如智,乘于如如真实之道,来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即“报身如来”。……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来”。……法身如来名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焦。是三如来若单取者则不可也。
文中智者大师说佛三身相即,不一不异,并予法身佛译名毗卢遮那,报身佛译名卢舍那,化身佛释迦文(即释迦牟尼佛),流传至今成为佛三身普遍的通称。
(三)十身论
源自于佛弟子对佛陀的怀念,而附予佛陀完美理想的“佛性”发展出的佛身论,在《华严经》系中,佛身观则是与法界观相结合起来的佛十身论。“十身”是圆融完美之意,代表无尽的一切总相,亦即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一真法界。如《贤首五教仪》卷二曰:
佛实相好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然德用体通常无常。灵山净土华藏世界无量杂类诸国土海皆是十佛摄化境界,如来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绝,释迦佛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显无尽。
以《华严经》系来看,佛三身即佛十身,既显圆融无尽,又达无量无边三千。即可得知华严宗人视释迦佛身是法报不碍化身,化身不碍法报的法报体。与三乘的佛三身论说不同。
对于佛身何以有不同的名数,华严智俨认为这是各乘对于成佛的定义不同所以导致来的。智俨《五十要问答》卷一说:
依小乘教,见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则是实见,眼根与境同时相应见实色相,名为见佛。若依三乘,见佛实色身等三十二相,不名见佛,由与分别遍计合故,假使见可似之相,即是谓似亦非见佛;若知无性无来去相,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等不如所谓,是名见佛,由与佛体相应故。依一乘教,见闻已去,乃至会知无生相及应十数见其十佛。
智俨基本上认为一乘佛是就义而论,三乘、小乘佛是就教而言。小乘以见色身佛三十二相名为见佛,而且是实见;三乘的看法,认为见色身佛三十二相,是分别遍计所成,不可名之为见佛;所谓见佛,是指与无性无相空相应;一乘华严的见佛,从见闻乃至会知无生相皆是见佛,亦即法界遍一切处皆是佛,而以十数为名。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