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兴盛即灭亡?--从印度佛教的灭亡看台湾佛教的兴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振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兴盛即灭亡?--从印度佛教的灭亡看台湾佛教的兴盛
  一九九一年三月九日发表于“台南地区佛学论文发表会”
  郑振煌
  一、前言:多等于零
  历史像是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任何历史事件也像生命体一样,有它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佛教在印度出现、成长、壮大、衰老,以迄于灭亡,就像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有它的前因后果。身为佛教徒,关心佛教的前途,有幸处于中国佛教史上经济资源最丰富的时代,目睹若干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景观,未免把人忧天,担心台湾佛教在兴盛的背后,是否也隐藏著灭亡的危机?
  历史也像一条长河;,是许多事件的汇合,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印度是佛教的祖国,竟然没有佛教容身的余地,其原因必然错综复杂。如何抽丝剥茧,理出几条线索,作为今日佛教徒的借监,应该是每一位佛教徒的责任。
  本文虽然从信仰的动机出发,但在撰写的过程,自信尚能把握客观的原则,不以信仰而影响素材的取舍与论述。惟历史并非笔者所长,印度又是一个相当不重视历史的国家,素材的取得相当困难,还望十方大德指正。
  中国人是一个相当重视传统与爱面子的民族,对于现况的批评或突破,总是会引起相当大的反弹与压制。佛教界更是如此,连太虚大师、印顺导师等出家大德,对佛教的省思,都会引起保守势力的挞伐,更何况目前正在从事文件分析工作的年轻在家隶?目前对于台湾佛教现况的纪录,还是十分匮乏,因此本文在这方面的著墨比较少,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希望有心人继续完成。
  二、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
  佛陀灭后,经过三次结集、孔雀王朝的极盛,至佛元第十三世纪,“密教发展,佛教渐衰。”佛元第十六世纪,“回教侵入东方,王朝覆亡,佛教受毁,未几而亡。”一千六百年的印度佛教,由“生”而“住”而“异”而“灭”,实在令人感慨系之。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现代印度佛教复兴之父达摩波罗(Dharmapala)正当盛年,从锡兰来到印度,首次朝礼菩提迦耶。当他看到当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时,不禁潸然泪下。同年五月,他回到锡兰,在可伦坡成立“摩诃菩提学会”(Maha Bodhi Socifty),敦请若干亚洲国家的僧侣驻锡菩提迦耶,并出版英文和印度文的佛教书籍。六月,派遣四位僧侣来到菩提迦耶,激起当地一家主要报纸的觉醒,认为印度应该复兴佛教。十月,召开“国际佛教会议”于菩提迦耶,有中国、日本、锡兰和大吉岭的代表出席。印度的佛教复兴运动于焉开始。经过一百年的努力,成绩并不很头著。印度的佛教,目前还只是一种社会运动,佛教徒绝大多数是社会最低层的贱民阶级,佛教徒只占印度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不到,印度佛教并未真正扎根复兴。
  这个事实,令关心佛教前途的人士十分注意,纷纷加以研究。可惜,印度民族向来不注重——史纪录,史料阙如,使得印度佛教的灭亡原因,呈现众说纷纭的局面。兹就手边资料简介各家说法如下:
  1.佛教吠陀化
  印顺导师认为印度佛教的演变,就像人的一生,历经诞生、童年、少壮、渐衰而老死五个时期:
  第一期的佛教为“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佛于反吠陀之学流中,可谓月朗秋空,繁星失照矣!”
  第二期的佛教为“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释尊人灭已,下迄佛元四百年,佛教以孔雀王朝之崇信,渐自恒河流域而分化各方。……分化之主因,实为大乘人世倾向之勃发。……分化之方式不一,而实为急于己利(声闻)与重于为人(菩萨)两大思想之激荡。……小乘盛行而大乘犹隐。”
  第三期的佛教为“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佛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南以安达罗,北以大月支;贝霜)王朝之护持,两系合流于北方,大乘佛教乃盛。……以融摄世俗,大乘经已不无神秘、苦行、表徽、他力思想之潜萌,龙树菩萨乃间为之洗刷也。此第三期之佛教,说三乘共同之解脱,与根本佛教相契应;然佛世重声闻,今则详菩萨之利他。”
  第四期的佛教为“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七世纪至千年顷,大乘佛教又分流:(从北来)西以阿瑜陀为中心,无著师资弘‘虚妄唯识学’。(从南来)东以摩竭陀为中心,‘真常唯心论’之势大张。学出龙树之佛护、清辨等,又复兴‘性空唯名论’于南印,三系号进,而聚讼于摩竭陀。大乘分化之因甚复杂,而‘如来’倾向之潜流,实左右之。……此真常净心,易与婆罗门之梵我相杂,而其时又适为婆罗门——印度教复兴,梵我论大成之世,佛陀渐与梵天同化矣。 ”
  第五期的佛教为“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千年以降,佛教渐自各地萎缩而局促于摩揭陀以东。以如来不可思议之三密为重点;立本于神秘、唯心、顿人之行解,为一切学派、内外思想之综合,为一切秘密、迷信之综合。唱一切有情成佛,不复如大乘初兴之重于利他,而求即心即身之成佛。奄奄六百年,受异教者之压迫而衰灭。”
  印顺导师并绘一图表,介绍这五个时期的演进情形。(略图)
  佛教以反吠陀文化而创始,却以融吠陀文化而灭亡。“佛元八世纪以来,佛教外印度教之复兴,于具有反吠陀传统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乙、‘他力’、‘神秘’、‘欲乐’、‘顿证’思想之泛滥,日与梵神同化。幸得波罗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长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论理务琐层玄谈,供少数者之玩索;实行则迷信淫秽,鄙劣不堪!可谓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族。律以佛教本义,几乎无不为反佛教者!”“敌者之摧残,不足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则佛教致命伤也。”“圆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为佛教光,而吾则耻之。或者以此为不执著,则又谤佛之甚者!”很显然的,印顺导师认为,印变教的复兴与回教徒的入侵迫害,并不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主要的还是由于“佛教梵化”。
  2.印度教的仇视
  仪模法师在(印度佛教的兴起和衰亡)一文中,则认为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是印度教的仇视。
  “然而佛教何以遭致衰败以至灭亡之祸呢?其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为印度教的仇视,印度教是婆罗门教后期复活的名称。当佛教兴盛的时候,婆罗门教并未失去他们的潜力,在朝执政的人,仍有不少的婆罗门教徒,以致后来复兴的力量自必强大。同时在佛教徒本身也不振作了,同婆罗门教那时最后腐败以致佛教兴起的情形,殆无二致了。印度富有的寺庙都一天一天的走上腐化的一途,失去了社会的信仰。加之在第五六世纪的外来的诸族,都乐于接受印度教的领导,以致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纪的婆罗门教大师库马雷巴陀为最后的印度教打击佛教及耆那教的一个人,同时婆罗门教为谋复兴的缘故,处处模仿佛教的形色和内容,复因佛教大乘变质的密宗盛行,有些学者把印度教义也有不少的糁杂在佛教里。佛教变质后,加之在十二世纪的末期,为回教侵入,佛教徒被害,佛寺被焚者甚多,一个在印度兴起的佛教,终于在特殊的璟境中宣告灭亡了。”但作者认为佛教在印度,只是名义上灭亡,实际上却还存在于印度人中。
  3.密教倾向颓废
  印顺导师和仪模法师虽然都认为,密教的兴起,正值印度佛教的末期,却不认为密教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但宇井伯寿则认为密教倾向颓废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
  “……超岩寺……是密教专门这场,所说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派由印度教性力派(sakta)衍变而来,以淫欲即是道等,不重通达文字之实修,含有很多卑俗低级的成分。密教所包含的采用了印度教,在长期扩展其范围中几乎摄取了印度教所有诸神只的一些仪式,于是制作了顿接近混合淫猥的丹多罗文学。密教中昕表现修道称为金刚乘、大乐乘,左道派很多行径是呈现出颓废与靡烂。……密教如此的渐次隆盛,跟随著印度各地佛教更加衰徽,佛教恐怕完全淹没于印度教中去了。……西元一二〇三年,回教的将军巴古代那·克里基焚毁了超岩寺,迫害杀戮所有的佛教徒,有些遁隐、还俗,逃到尼泊尔等边境,从此佛教的形骸清失。”“印度的密教是介入了印度教令人不喜欢的成分,又堕人人性本有的弱点而召致佛教灭亡。……所以印度佛教的灭亡,认为是中观派、瑜伽行派末流偏重学术理论之倾向为远因,密教倾向颓废状态为近因。呵斥小乘佛教为浅薄,相反的实际上多著重于信行方面,这是此一时代普遍存在的现象。”
  杨白衣教授亦持类似说法:
  “他们(密教)不特说出许多诸佛菩萨,就是从来在佛教未曾说过的很多明王以及外道神仙,也都认为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了。不但如此,更摄取很多民间信仰,而用大曼荼罗纳入正规。他们认为不必为了实践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用尽心气。盖众生本来就具足佛性故,只要念诸耸,诵持陀罗尼,与密教仪式,就可容易到达——即身成佛。所以密教承认现世的幸福快乐,主张人间的烦恼隋欲不可克服抑压而应加尊重,只要能把不纯的爱欲升化到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即可。”“肯定烦恼的思想,一俟与当时的俗信妥协后,很容易走入险路——卑猥的仪礼。……密教在仪礼中取人性的享乐后走入了灭亡的命运。”“当回教侵入后,他们成立了‘时轮怛特罗’(Kalacakra—tantra约西元一〇二七——一〇八七年纪),说是为了扑灭回教,佛教徒应与毗纽、湿婆结合连合军。他们用了回教纪元,说及麦加,教理含了许多占相学成分。西元二一〇三年密教的根本这场Vikramasila(在恒河畔)被回教徒军队破坏,加之僧尼被杀戮后,印度佛教走入减亡的命运。”
  4.回教的迫害
  西元一二〇二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坏维克罗摩尸罗寺(超岩寺),杀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团就算是灭亡了。其实,印度佛教早巳消解到印度教里去,失去独立宗教的价值,也可说是早巳灭亡。自回教徒侵入印度之后,许多佛教学僧带著佛典逃亡别国,佛教正式灭亡。
  日本学者明石惠达认为,印度佛教从来不曾取代过婆罗门教的地位,即使像阿育王、迦腻色迦王以国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团和佛教教学,但婆罗门教仍在民间具有相当势力。佛教在西北印度接受希腊、伊朗文化的影响,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并丰富其哲学内涵,表面上表现得很辉煌,但也意味著渐渐脱离民众。佛教崇尚宽容,未曾压迫其他宗教,甚至在后期也采纳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理,因而丧失佛教本来的固有宗旨。难怪婆罗门教能够翻身为印度教来复兴,而佛教却变成印度教化,回教一迫害,就整个消声匿迹了。
  在阿拉伯语中,“偶像一称为but或budd,事实上就是从梵文的buddha(佛陀)挪过来的。不幸的是,回教主张“圣战”,任何异教徒如不改信回教,即行杀戮。“当他们(回教徒)到达这个地点的时候,他们包围了它……这个城市立即陷于惨境,在同一年上帝就君临了它。禁止人民崇拜偶像(佛陀的塑像),偶像都被回教徒焚挠了。有些人民也被焚烧了,其余的被残杀了。”“穆罕默德回答:忠实的宗教谆谆教诲下面的教条:‘按先知的教条传播的比例,和他的信徒努力铲除了多少偶像崇拜,将来在天堂获得相称的报酬。’所以他必须靠上帝的帮助,从一切印度地面上,连根拔除偶像崇拜。”“这是我们祖先的原则,从阿沙杜拉格里伯(Asadu-Ua Galib)直到现在……要转变异教徒相信一个上帝和穆斯林的信仰。如果他们采纳我们的信条,一好百好,否则拿剑对付他们。”总之,回教徒所至之处,为了宣扬教义,可以杀害一切人民,抢劫一切城市,打烂一切偶像,践踏一切妇女,而且做得越残酷,在天堂所获得的报偿越大。
  问题是,印度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印度教,为什么印度教能够不被连根拔除,而佛教却无法幸免于难?A.KWarder认为印度教比较有弹性,无所不可,它主张社会等级制度,与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潮流很调和:人们将自己付托给首领,而一切人最终托付他们的灵魂给上帝。因此,印度教能够深入民间,深入印度文化。印度教的战土随时准备作战,了解这是他的职责,死于战斗是至上光荣。反之,佛教主张和平、反暴力,刚好成为回教徒杀害的对象。再加上当时的佛教,太过于哲学化,可以说是学院式传统。它的传统中心是在各大学,而不在人民大众之中。当大学被毁,它的传统力量也就破灭了。群众不易懂得深奥的哲学,看不出佛教与印度教有什么不同,他们以邻居崇拜印度教诸神的单纯忠诚来崇拜佛陀和诸菩萨。假如缺少博学此丘的指导,居土佛教就会混合于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动活泼的地方性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铲除,僧侣逃亡国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5.佛陀本人的两项错误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固然如上所说,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最基本的,还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所把的两项大错误,使得佛教不得不在印度灭亡,或许这也是佛陀本人所必须负起的责任或果报吧!
  那连教授认为,佛陀本人所犯的两项大错误是:(1)他打破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却没有建立取代性的新社会秩序。(2)他轻视妇女的地位,使得佛教传统无法在家庭生根。
  印度原是一个种姓阶级的社会,社会秩序严密,各人各有自己的定位,不容超越,整个社会机器也就得以顺利运转。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在今日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甚至非常不合理、不合乎人性,但在民智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却是安定社会的最大力量。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有既定的社会角色,根本不必为自己的前途而烦恼。佛陀的众生平等理论,美则美矣,在当时却还是异端邪说,一般老百姓的智慧根本还不足以接受理解,更何况属于既得利益者的婆罗门和刹帚利阶级,必然誓死抵制。佛陀在摧毁安定社会秩序的种姓制度之后,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结构。他只成立僧团,并未建立在家居士团体,更没有政治组织或组织理论。基本上,他只关心出世解脱,只规范僧团的生活法则,对于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问题,提示的比较少。结果,出家众接受在家众的供养,以修行为务,自成一个隔离的系统;在家众除了可以从出家众获得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慰藉以外,切身的生活问题,如婴儿出生、男女感情、结婚生子、士农工商等营生细节,恰好都是佛教僧侣所避讳的。大多数的佛教徒,并不对深奥的生死哲学感兴趣,既然世俗层面无法从僧侣获得指导,只好求助于擅长此道的婆罗门教祭司。婆罗门教多的是神只,正足以满足大多数民众的需要,佛教自然就不是民众的必须了。
  佛陀正如其他宗教教主或大多数古代哲学家,对于女性的定位都低于男性。尤其是佛教,更认为女身必须转世为男身,才有成佛的可能,女性出家也不像男性出家那么方便,女众僧团甚至在后来从印度绝迹。这些现象虽然可以从生理方面来解释,但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风俗习惯或家庭中的宗教陆祭拜,往往都是由女性来传承的,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不高,自然就不会那么热衷于维系佛教的传统,佛教从家庭中渐渐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社会文化学的观点来看,佛教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其灭亡当然是迟早的事。
  6.佛教的故步自封舆异质化
  任何一种习俗或制度,在刚成立的时侯,似乎都有助于社会、宗教、人类的进步,但如果不能随时修正,日久之后,反而会阻碍进步。许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后来都变成了佛教衰落的原因。
  对于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另外一位学者杜特,提出比较综合性的看法,这些看法分成五个重点,有些是上述几位学者说过的,笔者形容为佛教的故步自封与异质化。
  (1)伽的超然地位 这种超然地位曾经保证了僧伽的纯洁和精神修养的进展,旦日久之后,僧众们都忘记了教主原来的旨意,变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专门从事精神上的修养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依靠别人的供给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渐渐不关怀周遭人群的道德和宗教水准的提高,忽略了对社会人类的教育,使得僧众睨离广大人群。譬如,佛教就没有规定关于诞生、婚姻、葬礼这三件人生大事的法律,像给孤独长者这位佛陀的最大护法,都可允许儿女们和耆那教家庭出身的人结婚,遑论其他信仰不坚定者。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自然渐渐衰落了。
  (2)佛教不干涉社会习俗的态度 佛陀是一个苦行者、先觉者,而不是一个社会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几泣大弟子,都是出身婆罗门教家庭,因此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真理,而非干涉世俗信仰和习惯,因为这些都是缘起法,都是如幻的世俗谛。在他们还在世时,这种态度很得人心,有其一定作用,但后来却促成佛教的灭亡。初期佛经中,即有婆罗门教诸神的地位;后来的佛寺中,也充满神和女神、药义和罗义的偶像,又流行崇拜这些偶像的仪式。后代的人们就专心一致地崇拜这些次要的东西,而忘却了教主原来的教法,佛教就在这些错综复维的信仰和仪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隐而不见,终至于灭亡。
  (3)比丘学问的退堕 佛教旗帜能够高挂不坠,佛教僧团能够受人尊敬,均有赖于组成僧团中心的知识分子。但在西元七、八世纪的时候,从这些佛教学术中心出来的人都不博学,都在非佛教的作家和辩论家的攻击下败倒了,这是印度人生活中的严重事件,可以引起一个宗教、教派和论师的衰亡。由于僧伽的懈怠,或由于僧团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识分子,佛教的学术中心逐渐失去君王和国人的信仰。
  (4)密宗的兴起 佛陀虽然尽了极大的努力,但还是无法从印度人的思想中,彻匠消除对于阿达婆吠陀中所记载的咒语的信仰,以及神力、占课、巫术等迷信信仰。在初期和梵文佛典中,都有咒语或陀罗尼,这是密宗兴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现于公元四到八世纪,密宗是高度发展的禅定哲学,在习定的时侯要利用手印、坐势、坛场、咒语来集中意识。不幸的是,密宗的修持法被许多宗教骗子滥用了,因而眨低了它的价值,毁灭了伟大导师所倡导的高尚教义。密宗兴起,使得佛教婆罗门教化,终被后者所溶合兼纳,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人数很少,又隐居于寺院之中,逐渐被婆罗门的汪洋大海所吞没。
  (5)宗教迫害 佛教不曾破坏其他宗教,却先后被婆罗门教和回教徒所迫害,因为佛教集中于寺院之中,所以异教徒可以在很短期间内毁灭佛教信徒和他们所收藏的经典手稿。佛教僧侣一受到迫害,就等于佛教灭亡,幸免于难的,也纷纷逃亡到尼泊尔和锡兰等地,佛教和佛教文物典籍就在印度被彻匠消灭干净了。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法不孤起,佛教在印度的兴亡,都是缘起法。综上所说,印度佛教的覆灭,可以归纳成教义异质化、教团故步自封、异教迫害等三个因素,如下图所示:(略图)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印度佛教的减亡,正足以作为台湾佛教的借镜。固然由于时空环境的改变,台湾佛教与印度佛教无法完全类比,但以古监今,也有许多可资发明的地方,值得大家注意。兹就这三项主要因素逐项讨论如下:
  在异教迫害方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湾佛教还没有这方面的威胁。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佛教徒又占所有宗教徒的百分之五〇·六五,台湾且有海洋环绕,隔绝了外国异教徒可能有的宗教迫害。但阳的宗教迫害虽然没有,却必须提防阴的迫害。民国四十年左右,基督教徒曾肆意攻击、曲解、污蔑佛教,引起彼此之间的强烈论争。近年来,由于各宗教领袖主张对话沟通,或可免除宗教迫害的疑惧,但难保不会死灰复燃。泰国佛教界就曾组织“佛教安全街护团”,揭发罗马教廷铲除佛教的阴谋。
  在教团方面,佛教教会组织曾经顿受批评,但随著戒严法的废除,人民团体开放成立,在多元化的社会里,竞争愈来愈激烈,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新兴佛教团体必然对旧有佛教团体产生激励作用,佛教教团应该可以免于故步自封。由于“人间佛教”、“人生佛教”或“人乘佛教”的大力提倡,只要能契合佛法,对于佛法有正知见,佛教的勃兴应是指日可待。再者,台湾僧伽的知识水平已大幅提高,并不稍让于一般民众,实属可喜。僧咖在专注修行之外,还能致力学术的研究,当可提高僧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最令人担心的,是佛教的异质化,在台湾似乎还没有显著的改善迹像。台湾佛教文化思想停滞不前,未能随著社会结构的急速变迁,作适当的回应。就佛教刊物的内容来说,“仍偏重传统经典的翻印,对于佛教组织、制度、僧教育及社会有关事项之探讨极少,而专门性、深入的研究著作则更为缺乏。”“……但在实质内涵上,似乎没多大改变,甚至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发展晚节,充分头示出台湾佛教的保守性格仍相当浓厚。若从文化思想的改革性弱这点来看,可以说台湾佛教的发展,本质上世俗化的程度仍是很低的。”换句话说,台湾佛教还有吠陀化的遗迹,还很少针对社会制度或社会习俗研究出一套可行之道。这些或许是台湾佛教的最大隐忧。
  四、结论:兴亡操之在己
  透过以上分析,印度佛教灭亡的外在因素,台湾当前佛教似乎还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在教团的觉醒与振作方面,由于高僧的远见和积极提倡,成绩已经慢慢浮现。最弱的一环还是教义如何契台佛陀本怀。
  因此,台湾佛教若要继续发扬光大,应从以下方面著手:
  1.慎防遭到宗教迫害,这种迫害有许多形式,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宗教、艺术等。佛教徒应有高度危机意识,适时对外来迫害作出回应。
  2.教团应与时并进,赶上时代潮流,积极人世,尊重学术研究,避免“方便出下流”(印顺导师语),阐扬佛法真义。
  3.避免神教化,恢复佛陀的人本思想。西方极乐净土固然极为殊胜,但也不可偏废人间净土或创新净土。当如《阿弥陀经》所言,往生的条件必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福慧双修,才能因满果圆。
  4.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制度,肯定在家居士的重要,为广大的在家佛教徒制订生活规范。
  5.重新厘清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子以高度尊重,不应因性别而贬低修行的潜力。
  6.积极涉入社会习俗,宗教既是社会制度的一种,佛教自应与民俗结合,只要能维持本来特色,当不虞被同化。
(摘自《慧炬》第326、327合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