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支末分宗问题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支末分宗问题
(俄罗斯)E.A.土尔卡诺夫
佛教的瑜伽宗,其理论博大而精深。它是大乘佛教构架里的一支极具传统印度哲学意趣的伟大宗派。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藏汉两地佛教界的哲学思维和理论发展,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那里的思想文化和传统习俗。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明代的王阳明到现代的梁漱溟,他们所提倡的“新儒学”运动,就曾受到了瑜伽宗的影响。然而在今天,有关瑜伽行派支末分宗问题的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对此,俄罗斯的佛学研究界也不例外。在俄罗斯,除了舍尔巴茨基就瑜伽行派的逻辑、认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并写下几部传世精品之外,恐怕没有什么人对此宗作过认真而深入的系统研究,恐怕也没有人对它的主要经典作过任何学术性的翻译。在此,我想就此宗的支末分宗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通常习惯以“唯识宗”(Vijnanavada)来称述“瑜伽宗”(Yogacara)。实际上,所谓“三界唯心”,却表明了此宗是以对“心”、“识”问题的细致分析来标宗明义,确立其理论核心的。然而,不是所有的瑜伽行派都喜欢以“唯识宗”来自我标榜。事实上,用来表述“喻伽宗”的还有“唯识”(Vijnaptimatra)、“唯心”(Cittamatra)等其它同义词。
必须提出的是,任何瑜伽行派的杰出代表,在创建其分支宗派的时候,都愿意用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名称来命名各自的宗派。宗派名称的不同,无疑体现了各自在瑜伽行派理论的总构架中发展的细微差别。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把瑜伽行派各分支宗派加以定义和简要说明:
一、以无著(Asanga)为代表的瑜伽行派,自称“唯心宗”(Cittamatra),可视之为“心理唯心论”。
二、以世亲(Vasubandhu)为代表的瑜伽行派,其弟子安慧(Sthiramati),尤其是护法(Dharmapala)是本宗的集大成者。此宗以“唯识”(vijnaptimatra)或“唯识宗”(Vijnanavada)而命名,可视之为“心识现象论”。
三、以陈那(Dignaga)、法称(Dharmakirti)为代表的瑜伽行派,是从世亲一派分离出来的。众所周知,陈那是世亲的嫡传弟子,法称是护法的弟子。确切地说,此宗为瑜伽行派的旁支——经量部(Sautrantika),可视之为“逻辑、认识论”。
综上所述,无著的“唯心”理论实际上包含了本体论及形而上学的心识分析倾向。这种理论不仅明确了“储藏识”一—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而且还肯定了一个像佛的“法身”一样的“绝对唯心”理念。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经验主义意识形成的源泉和储藏意识的仓库。这种所谓的“绝对唯心”,有时甚至还被称之为“大我”(mahatman)、 “无上我”(paramatman)、 以及“无染我”(suddhatman)。正是这种倾向才把无著带入到“如来藏"(Tathagatarbha)的理论体系上来。“如来藏”,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宝性分别论》(Ratnagotravibhaga) 或《无上本续论))(Uttaratantra)来表述其理论体系的。此论在藏传佛教方面被包括在弥勒、无著的著作里。但是,按照汉传佛教所说,此论应为舍罗曼提(Saramati)所造。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倾向首先就是以其独特的纯洁性而展现,并被印藏传统所包括在弥勒、无著的一系列著作里。这里尤具代表的是《大乘庄严经论~(Mahayanasutralamkarasastra)。无著作品中的思想观点,很可能在瑜伽宗理论与“如来藏”一体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发现,这种一体化的特征在汉传马鸣(Asvaghosa)的杰出著作《大乘起信论~(Mahayanasraddhotpada sastra)里得到了最充分、最全面的发挥。无著的思想观点提供了“万法唯心”的存在依据。这无疑与《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的重要思想理论和谐一致。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在无著其它的一些著作里,如《瑜伽师地论))(Yogacara bhumi sastra)、《摄大乘论~(Mahayana samgrahasastra)、《阿毗达磨集论))(Abhidharma samuccaya)等,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观点与其弟世亲有不尽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仍各自有所保留。
以世亲为代表的瑜伽行派,可以被视为瑜伽宗的“权威派”。在世亲及其弟子的著作里,体现了此宗已日趋壮大成熟。与无著不同的是,世亲在面对本体论这类问题的讨论时,显得极为谨慎。他有一种竭力标榜自己为现象论者的强烈意向。在发展自己独有的“阿赖耶识”和“三自性"(tri—svabhava)理论学说时,世亲从不谈什么“绝对实体”或“唯心”。在谈论有关“实体”或“心性”问题时,世亲只对事物的“相”(laksana)进行分析解释。在与此无关的问题上,则避而不谈。然而,他的弟子安慧和护法,则超越了其“经验论”和“现象论”的思想范畴,明确地宣称“心外无境”的思想。这种观点被后来瑜伽行派的倡导者玄奘、窥基所认同接受。玄奘是护的再传弟子。
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瑜伽行派——经量部之所以如此命名,主要是根据此宗独有的特殊特征而确定的。此宗与小乘佛教的经量部一起,都宣称“心识”里包含了一种“真知”因素。然而这种观点并没能完全阻止此派晚期的一些代表成为极端的“幻觉论”、“唯我论”、以及“现在唯我论”的提倡者。7世纪宝称(RatnahnO的作品《斥别心论》(Santanantara dusana),则是这种极端唯心主义理论的代表和典范。
(作者为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教授,成建华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