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述四念处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元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略述四念处
  ※ 作者: 元信
  学佛是有法门的,佛法的浩瀚艰深,无非都是要我人身体力行,体会正法,了透世间的无常、苦、空、无我而厌离五蕴身心,求出离于五浊恶世,进而求得解脱之道。
  我们知道,佛陀教化众生有其一定的原则-“为人说法者,彼法义饶益,法饶义,梵行饶益,明、慧(般若)、正觉,向于涅槃。”其方法是为-法说、义说、法次法说;先说“端正法”(说戒、说施、说天),次说“正法要”(四圣谛),之后才说“增上法”(无常、苦、无我),这些都是要让弟子产生“厌、离欲、灭尽向”,使弟子从闻、思、修中、证“厌、离欲、灭尽、寂静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无非是为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而达身心的解脱。佛世的弟子,亲聆佛之教授教诫并依之奉行,常于出林、水边、树下、寂静处思惟法义,过著修行的生活,一切以出离、解脱为主。现今佛教的根本观念及义理的改变,有其时空背景环境的因素,原本佛教从修行为主的“沙门团佛教”,改成为求感应、求保佑的“信仰佛教”,这也是佛教普及化的必然现象。
  佛临入涅槃,嘱咐阿难尊者“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即是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其内容即是“若比丘,身身观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而佛教的主张知苦而厌苦,唯有知苦才能引我们出离三界,而迈向解脱之道-四念处。
  整个佛教的修行方法,修道的内容,不外乎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中以四念处为首,因为四念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于杂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观念处,心、法观念处。”又“一切法者,谓四念处”而世尊亦以此法告诸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名贤圣出离....如出离,如是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四念处在修行中如此的重要,既是如此,就要时时的自我警愓,常常顾念自已的身、心及外在的环境变化,来细心观察了。
  四念处依巴利文的意思是:四种把正念维持在前的。念,是明记不忘,就是能明明了了的知道身心状况,透过身、受、心、法的变化,能够思择法的无常性、苦空性、真实性与无我性。从外在的到内心微细的变化,不论是前念后念都能了了分明。南传修四念处有其殊胜之处,法门的宽广与时空背景仍是有很大的关系。现略述身念处,即生理的活动变化,如南传行者以走得很慢的步伐,感受触觉、前后脚的变化;受念处,即是身(心)的感受作用,如,脚著地(身),感觉地板硬(受),抬脚及地板的冷的感觉;心念处,即是内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脚著地心中的那一份稳定、踏实感、舒畅感;而法念处,即一切法,透过思择力,感受那无常、苦空性与真实性,透过身念处处导相向于法念处,可说是身、受、心皆有法念处的内涵,由此更可印证了“四念处是一切法”。当然佛法的修习一定要先亲近善士而内正思惟而如理作意。常常维持正念正知,行坐住卧,六根不向外攀缘,令心寂止,如此才能现法乐住。
  佛法的基础在于自我身心的净化,能提供众生解脱苦恼乃佛陀之本怀,我们必须依道的次第,实际去行持。传统的佛教修行方法,扎实稳健,不会走火入魔。佛世弟子聆听佛说法后,独一静处,专精思惟,证果的为数不少;不似今日之佛教,必依某人学某法门。佛陀早在入灭前,就嘱咐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修行不是依靠某一人的,我们应依循著佛的足迹,踏实的修行,以求得自我解脱,而达到究竟圆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路遥知马力
下一篇:满堂喜跃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