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路遥知马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禅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路遥知马力
  ※ 作者: 释禅行 - 圆光佛学院
  一、前言
  以现今的佛教而言,佛教所面临的问题是传承无人,佛教的弘传须耍走入社会这一方面的人才,但如果要真正的能够让佛法不衰颓,那就必须有实修实证的人了。而现在是物质与知识暴涨时代,同时也是迷惑、诱惑非常大,所以对我来说善知识的引领是非常的重要。善知识的难遇,加上自己的福报与智慧的不足,愿自己能够照著法师的教导,很踏实的修行,就算今生不成就,相信资粮的累积,有朝一日定能成就。
  二、学习的过程
  刚开始学佛时,对佛教的认识只是法会的诵经、拜拜,并无其他的了解。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心想佛教应该不只是这样而已,又多年前一张海报的种子(圆光佛学院的招生海报),又经过父母的同意,于是前往报考,承蒙学院的慈悲接纳,让末学有此机会更进一步的认识佛法。在这大环境中让我成长很多,从对佛法的不了解,以及对环境慢慢的熟悉。在这中间曾经有无数烦烦恼恼的过日子,是自己的福报与智慧不足,让自己起起浮浮不能安定,就算这中间有善知识的出现,也会因为自己的无明烦恼所障敝了。还好能够熬到现在,这中间的过程中,经过无数的蜕变,一次一次的成长,这要感谢师长与一切的善因缘成就,让我能够慢慢的学习与成长。到今年上高峰禅要,引发末学对参话头的方法有些兴趣,参话头并非一定要坐的参,而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也可以参。在这当中,有许许多多的话头,而其中又以“拖死尸的是谁”本身觉的很有意思,于是就拿“拖死尸的是谁”在日常生活上用,到目前还没有什么效果。在日常生活上只是提个话头,而在这中间有许许多多的妄想与杂念,但相信时间一久就能累积一些工夫吧!在高峰禅要中,高峰禅师要我们相信:“信我们与佛一样,信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成佛。”就是要老实用功,修行要有勇猛急切的心情,勇往直前,不怕艰难,用此方法定能开悟。
  三、善知识的重要
  参禅的重点在心上用功夫,而不在腿上下工夫。中国禅宗的参话头,是在穷究心的源头,参究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的面目。
  和尚教高峰禅师:
  “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什么处安身立命。”
  这是说明,当我们睡梦中无前六识,都没有了作用时,是谁在主宰。透彻到心的源头,深入到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找到了主人公,参究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一朝眼光落地之时,毕竟将何所靠。山僧昔年在众,除二时粥饭,不曾上蒲团。只是从朝至暮,东行西行,步步不离,心心无间。”
  禅师告诉我们,要专心在话头上,不假别的方法。时时刻刻明明白白,不一定要在蒲团上坐,就专心在话头上。也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上用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内心,疑情有没有跑掉,话头有没有离开,不被外境所干扰。要我们对心源强有力的觉照力,依照这方法用功下去,不顾一切的参,定能开悟。
  高峰禅师告诉我们参禅之要:
  “不可执蒲团为工夫,堕于昏沉散乱中,落在轻安寂静里,总皆不觉不知,非唯虚丧光阴,难消施主供养。”参禅不在腿上,也不是在有没有定力,参禅是在心上用功夫,非在肉体上用功,修行定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绝对的。我们在禅坐中很容易落于昏沉散乱中,要如何对治?那就要不间断慢慢的用功夫,到工夫纯熟时,昏沉散乱自然就消伏,工夫自然就产生。好好地把方法捉住,用出来。工夫到了,业障消了,工夫就成就了,昏沉散乱自然就退掉了。问题在我们工夫不到,昏沉散乱就无法降伏。
  再者,我们很容易落在轻安寂静里,禅坐到了一定的工夫,很可能被轻安寂静所骗,误以为这就是禅定的境界,而耽著于轻安寂静中。参禅是不落于身心的变化,它是在心上下工夫,穷究心性之本源。参话头的好处是非常的简单,疑情提起不必动第二念,而证得的境界最深。善知识的难遭难遇,而我们却很有褔报,法师从很遥远的时空中,将高峰禅师所证悟的经验,很鲜明的展现出来。让我们有此机会听闻这一位有修有证的禅师,为后代人的谆谆教诲。同时也感谢惠空法师不辞辛劳,从远方而来上课,让我们有此机会听闻此无上妙法。
  从高峰禅要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修行者,从初发心修行的困难,到开悟乃至再锻炼到第二次大彻大悟的过程,他的心路历程及关键处,让我们知道一个修行者的辛苦及困难点,原来每个修行人都有曲曲折折的问题。如果知道修行的种种问题,自己修行遇到问题时,就比较容易知道如何处理。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善知识的重要,善知识可以从书上获得,也可以从周遭生活中寻得,这就得靠自己的善根福报与智慧了。
  四、结论
  现在南传的禅法相当的流行,学习的人也相当多。当时末学也曾一度的迷惑,为什么要去参加禅十,有人却劝我要三思,如果学习的方法错误,而错误的种子种下去,到时候是无法转回的,所以法门的选择是很重要的。那时的我觉得莫明其妙,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了。因为禅法是在心上用工夫的,而非是要有什么的感觉,身体的变化等等。那为什么袓师传流下的法,很少人去用,中国的禅法为什么没落。我想应该是中国的禅法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南传的禅法比较快有效果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老干新枝
下一篇:略述四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