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梅花扑鼻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证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梅花扑鼻香
  ※ 作者: 释证净 - 圆光佛学院大学部四年级
  一、前言
  在“高峰禅要”课程中,老师曾问我们:读佛学院的目的是什么?参禅为第一等出家人,讲经说法是第二等出家人,弘法为佛教做事是第三等出家人。要立志做第几等出家人?什么才是出家人应走的方向?我们把生命放在出家修道上面,但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出家?出家的目的为何?能在什么地方确立用功的路?实际而言,起生死心,老实用功参禅办道,才是最正确的路。坦诚的说:在众多师长中,曾经这么激励我们道心的师长并不多。听了在内心上蛮震撼的,也引发了我们该有的省思。也许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跑错跑道了,可能只将佛法当学术来研究而不自知,能得到即时的提醒,真值得庆幸。只是不知迷失在经教义理的探究、文凭学历追逐的人儿,能回归多少在心性的清净、和智慧的开发上呢?  
  有关禅修的课程,过去开过《释禅波罗蜜》,实修时接受指导的是南传直观的方法。对于学院内禅修部禅堂所采用的参话头方式,我们真是一窍不通,对于常听到的法器声,也仅止于欣赏的角度而已。藉此课程的机会,对中国佛教宗门下禅宗参话头的思想义理,和行门修持方法,能有学习的因缘,是令人高兴的事,至少现在也能大略的知道禅堂的学长是怎么用功的了。
  二、内容辑要
  回顾本学期“高峰禅要”的课程,上课的节数虽不多,但我们从师长那儿听闻学习到的东西却非常多。含括有:课程相关的部份,及其他知见的厘清确立,和观念的引导等。从课程相关的部份而言:
  (一) 首先谈“禅之简史”,以及高峰原妙禅师之师承派系。使约略获知中国早期的禅法状况,和明白高峰原妙禅师之师承为六祖惠能下,临济宗杨歧派雪严系。再者,禅师出家后对戒律、天台、禅等的修学过程;参禅之经过,及工夫转折处,至开悟后对吴越地区禅风之开创等。其间师长曾提示:参禅有没有开悟?问睡觉即知。心若自在,则梦中自在。梦中可检视自己:持戒严谨否?身心轻安否?
  (二) 其次,进入“高峰原妙禅师禅要”教材的精华部份:
  1.此禅要之旨趣乃鼓励大众安心办道。师长说此为“无价珍宝”不可等闲视之,当摄心谛听善思念之。禅要中禅师说明自己用功的过程、开悟的因缘境界。其中说禅师于双径归堂,忽于睡中疑著「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为何在睡中起此疑情,而非打坐中起?可见日常生活中均随时观照,咬住此话头,梦中亦未停止参的工夫。
  2.自此疑情顿发后,专注一心投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疑情,对外在的人事物根本不去理会,在外相上“废寝忘餐,东西不辨,昼夜不分”,连时间空间的观念都消失了,仅存有一个话头。“开单展钵屙屎放尿,至于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总不妨碍参究,只是一个“一归何处?”的疑情。于内心相里,“更无丝毫异念,要起丝毫异念亦了不可得”。而内心体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澄澄湛湛,卓卓巍巍,纯清绝点,一念万年,境寂人忘,如痴如兀。”当时心的感觉是湛然透明,心念清净无有杂染,此即是工夫极致处的展现。
  3.文中提出“前所看无字”将及三年,“除二时粥饭不曾上蒲团,困时亦不倚靠,昼夜东行西行”。可知参禅的方式不是坐著参,而是走著参。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参禅的工夫不在腿子上及有无定力上判断。著重在方法、心上用功,而非在肉体用功。定虽重要但非开悟的决定性因素,修行应是灵活不受身体束缚的,脑筋清楚明白不受干扰即可。
  4.但“看无字”三年却无些进趣,而改参“一归何处”且是疑情易发,一举便有,不待返覆思惟、计较作意。此是各人机缘不同,也对工夫不得力的情形、原因加以探讨。
  5.当疑情相续不断至第六日,禅师随大众诵经,忽目睹五祖演和尚真赞末两句“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元来是这汉”而开悟。开悟后所看到的境界到底为何?文中的比喻是:“虚空粉粹,大地平沉,物我俱忘,如镜照镜”。这便是工夫成就后的写照,此是世俗人无法体会想像的境界。
  6.在诸篇示众的内容中,劝勉大家尊重“了脱生死”之大事,要舍去一切的思想、知见,假若不如此,则荒废时光,能把世间的知识斩除,工夫则易成就上手。
  7.也说明如何参禅?将生死流转当成生死病,参禅即是医病的灵丹。如何服法?要领是:“先将六情六识,四大五蕴,山河大地,万象森罗,总镕作一个疑团,顿在目前。不假一枪一旗静悄悄地,便似个清平世界”。怎么镕成?只要专心在话头上,明明白白的,时刻提在心头,话头疑情顿在那里就是了,不用打闲岔动用其他方法,自然就能镕摄外在的一切,在话头当中。
  8.把话头提得清楚,睁眼闭目随时都很清楚。当疑团被妄想打破时,马上再抓回来。只管持续精进用功,工夫朝开悟的路上出发,以无比的信念一直推动,向内心深处心性的源头参究。妄想逐渐减少,方法能得心应手使得上劲,此便是省力处、得力处。
  9.及至用功有道力时,则必须注意魔事的处理,但需把握原则:“坚凝正念,以悟为则”。八万四千魔军在六根门头伺候,只要心头动一个念头就会感应。魔的用意为阻碍功夫,若随动念心,心一转功夫就停了。当知诸魔境皆从自心所起,自心所生,心若不起争如之何?对治的方法是:“汝之技俩有尽,我之不采无穷”。只要不理它,坚持自己抱必死的心情,魔也无可奈何。如楞严经中的比喻:魔与我如光相照,虽光光相摄,但互不相妨。
  10.但只要努力参禅做下去,终究会有一个悟处。即使今生不悟,所有的功夫也不会白费。尤其,只要真正用心参禅,也不必怕面对宿世恶业,流转生死的问题。因为:恶业是生命虚幻的假相,虽有生死轮回的假相,但真实的我是如如不动的。只管心胸不惧生死,隔阴之迷抵挡不住参禅的智慧。
  11.参禅要有决志之心,不可一曝十寒或朝三暮四。不顾身分得失,不怕危险,只以开悟的目的。更不要怕妄想昏沉掉举之笼罩,只要用功把心放下就寂静了。参禅要老实用功;要具信念。信─方法可以令我们开悟;方法可以令我们成佛。
  12.参话头的参禅方法如何使劲?口诀是“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此处的疑建立在信念上,转换成一种推动力、觉照力。此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走向开悟的境地,因为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得十分,悟得十分。譬如: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13.参疑情的方法,要在心里强而有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可掉在昏沉散乱中,也不可落在寂静轻安里。不论何种状态下均保持住疑情,步步不离,心心无间。使心越明利清楚,产生觉性的力量。
  14.参禅的中心思想有三要:一、要有大信根 二、要有大愤志 三、要有大疑情。果能具此三要,管取克日功成不怕瓮中走虌。
  15.所谓“疑情”只贵惺惺著意疑,没有一丝妄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疑到情忘心绝处,即可达到开悟的境界。修行的根本在去我执、开悟解脱生死,要有勇猛急切的心情,拼命跑、以逃命的心情冲下去。不好高骛远,不理任何境界,寂静清楚明白的状态下努力以赴。
  16.凡做到工夫极则处,必然入于无心三昧。无能为之心,所思及忘,致使万缘不息而自息,六根不静而自静,不犯纤尘顿入无心三昧。到这里,能举所举,能疑所疑,双忘双泯,无无亦无,然此无心亦如阳焰空华。因为:能参所参的心均无。
  三、行门浅尝
  聆听了这么详尽的解说,适逢禅修部举办冬制禅七,晚上有四支香的时间,开放给教理部的学生参加,藉此机会得以将所听闻参话头的方法,确实的行看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天进堂,养息香的木鱼刚敲过,紧接著钟声一起,响彻整座禅堂,顿时令我热泪盈眶。是严谨的气氛所感吗?还是班首师父的声调摄伏?或者是八识田中的种子起现行,似曾处过这种场合?那种亲切、深沉的感动是形容不上的,自己也很难肯定的答覆,也许三者都有或三者都无也罢!总之就是告诉自己,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好好用心的参看看──念佛是谁?
  在整个过程中,运作上虽是走走停停、停停坐坐,不断的反复,但唯在每一个行、住、坐当中,“念佛是谁?”的疑情不令落失。时时打起精神来,专注在疑情上参,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坐中与昏沉、掉举抗战,行进间也难免妄想、杂念趁虚而入,即时站立中话头也跑远了。可能是方法的应用还不纯熟吧!起疑情时,还会连带的找答案,将所学的教理唯识的“阿赖耶识”、部派佛教的“补特伽罗”、大乘的“如来藏心”全搬出笼了。猛然回首,即能察觉这就是所知障,过去所学的教理、思惟模式,逻辑思辩能力,此时都是显发清净自性、开发觉照智慧的垃圾、障碍。这些知识、知见,使我们不得老实、不愿老实的,只在疑情上使力;相同的也不能使我们只是疑情成片,而无思毫杂想。
  就禅堂规矩来说是严谨的,一进堂放下个人的身段地位,凡事听招呼。一切按班首师父及维那师父的指示而行,他说:“小圊赶快!”我们就迅速出堂。他说:“步伐打开,行起来!”我们就不敢小步走。他说:“话头!”我们的妄想赶紧止息。即使要我们鞋子倒著穿,我们就不能正著穿。他说:“姜是树上生的。”我们就不能说是“地上长的。”诸如此类的规矩,就是“合理的训练、和不合理的磨练”吧!
  个人以为:针对当代人“谁也不听谁、谁也不怕谁”的个性倾向和特征而言,确实需要这种去除“我执”、“我慢”的教育方式。否则长期在自我意识下讨生活,只是不断的增长习气烦恼,制造更多的轮回因缘罢了!
  在“站板”时班首师父的简要开示,使我们增加禅门典故、规矩的常识;他如狮子吼的声量,更叫我们惊心动魄。尤其“末后香”的止静时段,监香师父明俐的眼光一扫,“点头就捉”马上请下来跪香,真叫人毛骨悚然,大气都不敢喘一下,那儿来的胆量敢昏沉?可见严格的要求效果还是蛮大的,也怪不得会有香板下逼出祖师的事实。更能明白维那师父讲规矩时曾说的:“末后香”,大家的精神会很好。其中的原因了。
  四、结语
  虽然只是短暂的几天体会,但那磅礴气势的感觉却是深刻的。可见修学环境,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能息诸缘务、万缘放下专心用功的人,真是最有福报。在随喜参加的经验里,很难时时与疑情相应,原因是:“该交的报告,该准备发表的内容,必须连络的职事”,随时在脑海里影现。连芝麻绿豆大的人我是非、情绪感受分别等,也跑出来凑热闹,遣之不去、挥之不绝,根生蒂固的藕断丝连。话头呢?已跑到九霄云外;再提起,已云过千重山。就是这么百般刁难、阻挠障碍,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的不易吧!怪不得需要花上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奋战。
  期待期末禅七的来临,能再有大众共修、陶冶磨炼的机会。愿就学习的方法,预先于平日中练习,培养相应的磁场。首先对自己有开悟的潜能,及参话头的方法可引导自己开悟,这二者具备完全的信心,不起丝毫的怀疑。再据禅要中所说的情况,继续不断、日以继夜地,饮食吃饭、行住坐卧间,仍把持住“参”的工夫,便能产生疑情。不用既有的知识、观念及经验去解答、解释、分析那个所参话头的意思。否则,疑情不起,或因为心念一动,使疑情消失。只要相信话头本身,能在穷参不舍地追问下,自然会给我们答案,答案出现时就是“开悟”了。
  若归纳性的来了解,参禅的工夫是在发起制造疑情,疑情的定义,应是抱住一个话头“问”,问的时候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还要想知道。既不是给它答案,也不是等待答案,而是迫切地寻求答案。一直问下去,问到不问自问时,便是疑情成片了。当疑情成片,不夹杂其他的烦恼妄想分别,很快地就能破除我们的无明壳、烦恼障,而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再说,明心见性的可贵,在于清净的心性上澈见、了知诸法的实相──空性,而能对一切外境不起执著,当烦恼现起时,有马上抖掉烦恼的智慧之光。这也诚是中国禅宗不同印度禅定的特色,从禅定的功夫修持,而不贪著禅定的寂静妙乐,进一步出离禅定,升入智慧的领域,产生无法衡量的圆满光明。如此珍贵的法门,愿有更多人学习和弘传,使法脉不断,早日传出“禅院梅子成熟”的讯息,而不让“学园飘桂花香”专美于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