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感应论”读后心得
“诸佛感应论”读后心得
※ 作者: 净猷 - 慈光禅学院四年级
一、前言
现时多元化社会,人的不安定感及精神压力普遍存在,为使内心得到安顿,因而投入宗教活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有些人却迷失在哗众取宠,及追求神通感应的神秘经验而不自知,同时宗教乱相亦层出不穷。“诸佛感应论”本篇文章的提出,可以正本清源,给予行者建立佛法正确知见,这对于众生修行解脱道是有相当助益。
二、“诸佛感应论”内容略说
本文架构分五:(一)所感之佛(二)见佛感应之理(三)众生机感(四)念佛三昧力(五)信心的建立。我们从经典得知诸佛菩萨以其慈悲愿力,无时无刻护念著众生,而众生以念佛因缘得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本文即是就自他二力的特质,从所感之佛、感应背后之理及能感众生,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感应的道理。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为何要与诸佛菩萨感应?文中提到见佛感应是为了得念佛三昧,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或者为了亲闻佛法,得佛教化而开悟解脱,见佛感应得以与法性相应,这是修学者应有的基本观念。
接著所要了解的是佛为何能应现以及如何应现的问题。我们知道佛有三身,法身为体,报身是相,应化身是用,文内举经典说明:
(一)从佛三身的立场来看,三身同以法性为体,则佛的应现即是法性的应现
,就法性而言,它虽然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寂怕湛然,却又遍一切处,应化十方无所障碍,随时与众生冥合,依此所感的是法身佛。
(二)就佛的功德智慧来看,诸佛具有普知一切的无碍智力,以不舍众生的悲智愿行,随时随地感应十方教化众生,依此所感之佛属于报、化佛。由上可见佛的感应是湛然常在的,然而由于众生机感的程度不同,所感之佛就有法、报、化的差异。
接下来是见佛感应理论之说明:文中说明念佛见佛感应是大乘佛法的思想内涵之一,由于所选择念佛方法的不同(如持名、观像、观想及空相观、实相观)和其背后所依的空性道理(如阿赖耶缘起、中道性空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等等),则所感的见佛境界就有所不同。例如用唯心所现之理念佛,所感的就是唯心之佛;以性空缘起之理念佛,所感之佛是属幻有的境界;以法界重重无尽之理念佛,就与法界重重无尽的佛相应等等……。这是从大乘空性角度来说明与佛相应的可能,大体而言,从有相入手,多半见佛化身,从实相入手,则见佛法身,这里是值得我们来加以探讨的,除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相应的念佛方法,同时可以依此得知所成就的修行境界是属何种层次。
已知诸佛无所不应,至于能否感得与佛相应,这就是众生机感的问题了。文中依经典明确说到,如来常恒时化现利益一切众生,因众生有罪障,故不能见佛,亦即感应成不成就,不只是看今生用功程度,同时要看宿世善根是否深厚,宿世善根不够就是无始来遮障重,障碍感应见佛,因此必须勤求忏悔、罪障消除才得见佛。
本文最后提出决定感应的二个重要关键:(一)念佛三昧力(二)信心的建立。感应是自他二力相融的,佛菩萨加持力是属于他力而且是时时刻刻无所不在,在众生自力方面不论是采用何种念佛方法,必须具足三昧力才能与佛交感,文中列举多种经典,证明三昧力的成就是与佛感应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三昧力”不是一般的禅定,而是专指念佛感应的三昧,亦即透过不断修习念佛的方法,而与佛的功德相应、与空理相应所成就的三昧力就叫做念佛三昧,同时念佛方法不同和所依据的理不同,所呈显的三昧力即有不同。又见佛感应首要条件就是众生本身信心的建立,否则就谈不上佛的感应了。而信心的建立不只是在事相上确信有佛,更要如实理解佛的体性及背后感应之理,如此才能建立更坚定的信解。
三、结论
本文完整的分析见佛感应道理,及成就感应所应具足的条件,读完后让我更清晰了解到见佛感应理论,透过知见、胜解建立起对佛菩萨功德、本愿的信心,所以透由念佛法门,不断修习三昧力就能达成与诸佛菩萨感应,同时文中也提醒我们善根的重要性,若宿世善根不够、罪障重,仍不得见佛,必须勤加忏悔,待遮障消除才易于见佛,所以现时更应好好累积善根,作为未来见佛的善因。
又本文对见佛经典的汇整,有助于行者的修行层次更上一层楼,修持方法可由持名、观想、观像的念佛,进而提升至实相念佛。大智度论云:“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同时我们也不能太执著在感应上面,既不贪著佛色身,法身亦不著,认清楚三界唯心,一切皆虚妄不实,不分别、无取无舍,才是真念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