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有感
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有感
※ 作者: 静波法师 - 中国佛学院讲师
由“慈光禅学院”与“中华佛教禅净学会”,联合组办的“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在“台北师范大学”举行。做为大陆访问团的成员,能够有幸参加,使我受益良多。就整个研讨会的过程看,无论是会议主题“念佛与禅”,还是法师、学者的积极参与,抑或是信众的相应与护持,都感受到了台湾佛教界对会议的热心;同时也说明主办单位的精心筹划与良苦用心。这是尤其值得感动和感谢的事情。因为这体现著「生为佛子,当做佛事”的发心。
就感受、感动、感谢的内容而言,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研讨会的宗旨是为修行寻找路径
众所周知,中国汉地佛教修行的下手处,一般都是禅宗或净土宗。而人们往往认识模糊,且又以为二宗对立;致使旅途坎坷,不能顺理成章,更难相得益彰。在会议开幕之际:
惠空法师说:佛以无分别智,出后得智大悲宣说解脱之法,其中禅与净正是佛陀悲心的流露。因为人们的关注,所以,在此以“念佛与禅”为会议的主题,愿意通过这样的交流,把佛教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主流。
圣辉法师说:研讨会共同探讨禅与净二与不二的奥妙,难行、易行的理解,对个人修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都会有益。
大航法师说:学术与修持间的关系,要强调多闻。学术是善巧,忽略了文字教,路也会变得模糊。我们不必奢望得到答案,因为,凭此入道是不可能的,但作为基础则是不可少的。
可见,研讨会作为引导人们的修行之旅,是可行性的尝试;甚至是必要的。否则,就难免会迷茫或迷失。但并意味著是必然,也就是说,当人们还不能够去走一条路,并且把该路走好的时候,那么这种探讨是必要的。其实,很多人都没有走好,所以这种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我个人而言,增加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因为,学会用很多角度看问题,就会有许多新的观念产生,这将使自己不再狭隘,不再自以为是。如是,自己的烦恼也会相应而减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与我相同的感受。用惠空法师的话讲:“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至少,我们会因为这个研讨的结论而受益”。这不是已经足够了吗?
二、感谢惠空法师的发心
惠空法师悲心广大,致力于佛教教育;同时也非常热心于两岸的佛教交流。正是这样因缘的促使,才使得法师深感两岸的佛教交流的必要,于是发心做此事。而法师的经济实力有限,但就被邀请的大陆法师而言,都因为法师的愿力所感动,不但纷纷回应,并尽量不向法师提要求。当我们看到地下室的“文殊院”,以及“慈光寺”的简陋之际,都深感不是滋味。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就对法师讲:“这实在不公平,你应该有更好的回报。”只见法师笑了笑,对我说:“我已经非常幸运了。这次台湾地震,靠近‘慈光寺’附近的‘土地庙’、‘开天宫’,都被震坏了,只有我的‘慈光寺’没有事。这难道不是两岸的佛菩萨在保佑吗?”我被他的话所打动,一起笑了,随之而沉吟良久。我深深感到法师的修养已非一般人所能拥有。说实在的,此前,我一直怀疑法师的力不太及的举动。而现在,我终于理解了。
三、建议并呼吁
(一)建议:继续把“研讨会”办下去。不管怎么说,研讨会已经让很多人认同并受益,那么,把它保持下去,实在是一件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是否可以考虑两岸轮流承办的问题?这样的效果也许会更好。希望两岸的佛教领袖能够予以考虑。
(二)呼吁:希惠空法师感应道交、龙天卫护。就法师名气和影响而言,也许不是特别出色,但其发心足以使人感动。当我们为之感动之余,也有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呼吁:请多关注一下法师的发心!相信证严法师说的“有愿就有力”,还有“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想不想”,那么一个雪中送炭的现实,不会太远,因为“德不孤,必有邻”。而现实正说明著这样的问题,无论是研讨会护持的信众,还是随行“访问团”服务的法师和居士,都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这件功德应该由更多的人来分享。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