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春秋 一枝独秀——闽南梵行清信女嬗变考略
佛国春秋 一枝独秀——闽南梵行清信女嬗变考略
陈珍珍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泉南佛国”之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来泉州讲学,曾撰一副“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无比赞叹当时泉州佛教的鼎盛。20世纪30年代初,一代高僧律宗泰斗弘一大师驻锡泉州,曾以他那精湛书艺重写朱子此联悬挂于泉州开元寺山门,以展示海滨邹鲁,泉南佛国的盛况。
一、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梵行清信女”这个在福建佛教中特有的现象,主要产生在闽南一带(即泉州、厦门、漳州),特别是泉州。20世纪80年代前,闽南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一个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1948年冬,闽南著名高僧性愿法师自菲律宾回国,在厦门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女众戒子中,凡是闽南籍的没有一个落发。她们有的自幼随姑母或生母出家佛寺;有的成人后自愿脱离尘劳烦扰而进入佛门;有的则因婚姻不如意或青年丧夫孤苦无依、不愿再婚而出家。当时这类出家人俗称“菜姑”。未婚的俗称“清姑”;一般称“菜姑”。直到1928年,弘一大师莅闽,曾到过泉州几座女众道场讲经,了解到这班带发修苦行女众长住寺院、精进修持的情形。她们除早晚两堂课诵外,晚上还坐香念佛,白天则勤苦耕种。长年从事农耕劳动,自食其力。既无香火收入,也没有参加佛事活动,过着清苦生活。弘一大师对此至为赞叹,特为她们命名为“梵行清信女”。
遗憾的是这班人大都没受过文化教育,不谙佛法,只有极少数出身名门闺秀,受过良好家庭教育,能解读佛典意义,但也无力创办女众佛学教育机构。当时性愿法师有鉴于此,遂商诸弘一大师,拟创办一所专招收女众学习佛法的文化机构。弘一大师为此起草了《梵行清信女讲习会缘起》,原文如下:
“闽南无比丘尼,常人谓为憾事,宁知固非佛意耶?律谓女人出家,佛本不许,以若度者,正法减半。其后便自剃发,阿难尊者三请,佛令依八敬法,乃许出家。像季以还,尼行八敬法者,殆所罕闻,乖违佛制,摧坏大法。闽南无比丘尼,非憾事也。
闽南女众习佛法者,恒受三皈五戒,为清信女。亦有并断正淫者,别居精舍,有如僧舍,俗云菜堂,称女众曰菜姑。其贞节苦行,精勤课诵,视比丘尼殆有过之。所缺憾者,佛法大纲罕能洞解,文字知识犹有未足耳。
昔年性愿老人深鉴于是,颇欲集诸女众,施以诲导,乃助缘不具,卒未成就。癸酉(1933)岁晚,余来月台(即承天寺)随喜佛七法会,爰为大众商榷斯事。承会泉、转3:--长老欢喜赞叹,乐为倡助,并嘱不慧为出规则,以资率循。爰据所见,粗陈其概,未能详尽耳。
依弘一大师文意可知:1.“闽南无比丘尼”,并“非憾事”,宁知是固非佛意;2.“像季以还,尼行八敬法者,殆所罕闻”,乖违佛制,摧坏大法;3.闽南女众习佛法者,为清信女,“亦有并断正淫者,别居精舍,有如僧寺,俗云菜堂”,“其贞节苦行,精勤课诵,视比丘尼殆有过之”;4.“所缺憾者,佛法大纲罕能洞解,文字知识犹有未足耳。”
关于第二点的“八敬法”,涉及男女平等。有关古今中外社会,特别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问题,情况较为复杂。弘一大师对此另有论述,见于《关于女性异说讨论致竺摩法师》。大师所说的“八敬法”是依佛制而言,并非轻视女性。他曾说:
“说法贵观机,不可拘泥。为女众说法时,可以不用真谛三藏之三种解释中第三解,解其契机者用之可耳。”在“大小乘佛典中,虽有似轻女性之说,此乃佛指其时印度之女性而言,现代女性不应于此介怀。又佛之所以此此等者,实于大慈悲心,以诫诲勖励,冀能改过迁善,决无丝毫轻贱女性之心也。如大小乘佛典中,记述女人之圣行胜迹甚多,如证初二三四果、发无上道心,乃至《法华》龙女成佛,《华严》善财所参善知识中亦有示g~-Jc身者。惟冀仁者暇时,遍采大藏经中此等事迹,汇辑一编,以被当代上流女众之机;则阅者必生大欢喜心,欣欣向荣,宁复轻生疑谤乎?”
由上可见,弘一大师观察全面,对机分析,公允平实,洞察症结;解决疑问,可知佛法并无轻视女众之意。律宗大德依律制而言,使我们深受启迪。这样,所谓闽南带发修持之“梵行清信女”种种问题,迎刃而解。而其“所缺憾者,佛法大纲罕能洞察,文字知识犹有未足”,这便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闽南籍几位高僧大德屡屡提议闽南必须创办女众佛学院校,专招收闽南一带“梵行清信女”接受佛化教育的缘由。
由于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有万国梯航的后渚港,南宋时期被称为世界两大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交通较为发达。世界各种宗教传人中国大都由泉州港登陆,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千余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内涵广泛、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因而泉州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文献记载,西晋太康间(280—289年)泉州就有延福寺的建筑,这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据清乾隆《泉州府志》所收录宋朝曾会撰泉州《重修延福寺碑铭》云:“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520—527年)泛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传授至今,后学赖焉。”现在泉州城西九日山西峰有一块大石盘,刻有“翻经石”三字,据传此石即为拘那罗陀(真谛三藏)翻译《金刚经》处。说明佛教早于晋朝就传人泉州。到了唐朝,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顶峰。史乘记载:有唐一代,泉州共造佛教寺院40多座,其中以开元寺规模最大,有支院120余座。唐末中原屡遭战乱,士大夫纷纷流寓福建。时王审知(世称开闽王)任福建观察副使,他崇佛至虔,父子兄弟一门均拜佛礼僧,好谈佛理,曾举行隆重仪式迎请佛经人泉州开元寺藏经楼。泉州在王审知父子兄弟虔诚奉佛的影响下,佛教极一时之盛。到五代初,节度使留从效大造佛寺,献出自己的花园“南园”建承天寺(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据《十国春秋》卷90载,王氏父子闽国政权33年中建佛寺267座,仅泉州就造51座。另据《泉州府志·名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节度使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元祜六年改名崇福”。可知泉州佛教在五代至宋初较之盛唐时期更为兴盛。建女众道场千佛庵住比丘尼亦自此始。
宋承五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宋初曾下诏全国各州县上报僧尼之数。因五代以来,大量农民为逃避赋税徭役,相继出家为僧为尼。据史乘载:泉州知州上奏宋太宗,太宗云:“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可知宋初已有“未剃僧尼”,即泉州所谓带发出家的“菜姑”、“菜叔”。当时泉州为逃避赋役而人佛门的僧尼是一支庞大队伍,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诏天下宫观寺院内,十人度一人,不满十人者亦度一人”,进行限制,并严格管理佛教。从建寺到剃度僧尼,都得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度牒制度,同时对僧尼实行考试制度,不合格者不能剃度,无形中提高了僧尼的文化素质和教理修养。可是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大都信仰道教,如宋徽宗自封为道君皇帝,况且宋代兴起的程朱理学,在批判佛教的同时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提出儒(理学)、道、释三教合流的主张,使佛教逐渐趋于世俗化。
元朝统治者对各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在泉州出现各种宗教自传共存的盛况。最高统治者对待各个宗教的政策基本出发点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为原则进行的,所以泉州佛教出现了佛道同一寺观的现象,或佛道同修的僧人,如泉州清源山上建道教纯阳洞祀裴仙公,也兼奉观世音菩萨。此习延续到现在,一些菜姑所住道场供奉佛菩萨外,还兼祀道教各神祗。
明清时期,因封建政权继承宋朝以来对佛教僧尼的管理制度,特别对僧尼实行考试制度,促使僧尼增加对佛经的学习研究,从而也影响了世俗社会的文人居士。明清在家居士对佛学的研究形成了风气,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研究佛学的名家。如泉州的李贽,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还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乾隆时则有彭绍升、罗有高等学者都笃志信佛;特别是乾嘉以后中国思想界头号人物龚自珍和魏源,他们都笃信佛法、精进修持。及至清末民初更有一批进步、开明的思想家、学者、国学大师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也都信仰佛法。当时学者研究佛学已形成一种社日会风气,所以泉州曾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才子暮年都学道,佳人垂老亦参禅。”说明佛教自西晋传人泉州,至唐代就很兴盛,及五代末宋初开始建女众道场,驻比丘尼,到清中叶演变为带发出家的梵行清信女。泉南佛国历代高僧辈出,法雨遍洒南天,士女翕然向化,这便是闽南梵行清信女产生并世代相传的历史背景。不论社会如何变革,这一独特的佛教群体都一直存在,成为经久不衰的社会现象。
二、梵行清信女的现状
闽南一带佛教寺院,据各市县佛教协会统计,除极少数大丛林驻男众比丘外,80%以上驻女众。而这些女众道场,在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先后创办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女众班,面向全国招生,学员90%以上是比丘尼和沙弥尼,闽南带发出家的女青年只占极少数。后来又规定学员全部要落发,这班年轻梵行清信女求学心切,不得不破例落发,报考佛学院校。但寺中长辈们长期受地域传统观念制约,都不乐意徒子徒孙落发,主要产生在“长幼有序”问题上。因女众寺院庵堂同样有严密组织,监院俗称当家,是一寺之主,清众们大都是当家的徒子徒孙,有的是自幼抚养成人,一般都礼拜当家为师,称呼阿姑。如当家是未婚清姑,第三代徒孙都称呼“姑娘”;如已婚(属半路出家)菜姑,徒孙们都称呼姑婆,第四代则称呼姑太。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日,徒子孙们都要穿海青,受过三皈五戒和菩萨戒的都要披衣向阿姑顶礼以示长幼有序。可现在徒子孙们落发了,受过比丘尼戒,就不能向带发梵行清信女顶礼,且早晚二堂功课在绕佛时,总得让比丘尼排在最前面,阿姑得跟在后面。老人家有的想不通,也就不管地域传统观念,有的已七八十岁高龄也都落发要求受比丘尼戒。近年来,晋江一带的梵行清信女都纷纷落发现比丘尼相,预料今后趋势,梵行清信女会遂渐落发转化为比丘尼。
三、社会风俗和心理状态
闽南一带在宋朝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较大。朱熹祖籍江西婺源,但出生于福建尤溪县,长期生活在闽北崇安武夷山建阳一带,学成后经常来闽南讲学。泉州城北“过化亭”及南安杨子山朱文公祠都是朱熹讲学之处。有关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不拟论及,只略述程朱理学思想对闽南一带梵行清信女的影响。
明清以来泉州出了不少著名学者,他们对朱子的推崇并不逊于孔子、孟子。在科举时代,泉州举人赴京师会试或商贾到北方经商,都寄寓在泉州会馆(设在北京)。该馆门前有一副对联曰:“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清源、紫帽、葵山、罗裳是泉州所属四座名山,而蒙存浅达则是朱子注《四书》后由泉州四大学者加以阐述笺注:蔡清注《四书蒙引》、林希元注《四书存疑》、陈紫峰注《四书浅说》、苏睿注《四书达旨》。他们都是以儒家观点阐扬程朱理学。朱子在白鹿洞讲学时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知行顺序。在“穷理”、“致知”之后,就要“反躬以践其实”:研究学问,要致“义理之实”;教育学生,对“为已务实,辨别义利……未尝不三致意焉”;为官要实践其“爱养民力,修明军政”的主张。这种学术思想体系,对当时文化、政治、经济等富国利民政策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民间长期存在着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不解朱子理学思想的主流,一部分人抓住理学的一些糟粕,大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诸如“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指孀妇再婚)”种种制约妇女的戒规,使闽南一带妇女都认为孀妇再婚是大逆不道的耻辱事,特别是书香世家、名门望族的闺秀,更要恪守此戒。这类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她们心理上都认为出家修持、青灯黄卷奉佛终老,总比禁锢在封建大家庭中活得有意义;另有部分寒门女儿,从小卖给人家作童养媳,长大后婚姻不如意;亦有世代佛化家庭乐意送女儿出家,冀仗佛力加被子孙兴旺发达。她们往往从先代延续,如姐妹出家后,娘家兄弟都自愿送一女儿伴姑母出家,既作徒弟又是亲侄女,可尽孝心照护其晚年生活。有的自建小庵堂在家庭附近修持,以做手工业或农耕劳动为主,精进修持。她们的心理状态都以出家为最高尚之举,以农禅清苦生活为乐,以收容孤寡、扶助残疾人为荣。她们慈悲为怀体现在日常实际行动中,亲戚和群众对此类出家人都很尊重,敬之如佛。她们都不乐意落发,但有一种特殊装束,服饰一致;梳着“菜姑发髻”,衣服只能穿灰色或黑色,大襟上衣,阔裤“打裤脚”,穿罗汉鞋。虽没有落发,但人们一见就知是出家梵行清信女。闽南一带都承认她们是出家人,但外省视她们为在家居士,不以出家人看待。
民国初年泉州有六大女众丛林,即朵莲寺、海印寺、同莲寺、金粟寺、宿燕寺、庆莲寺。各寺住众多达30—60余人。全是梵行清信女。寺中管理谨严,行持精勤,生活来源全靠自己农耕劳动。朵莲寺还兼办“农工养老院”收容孤寡残疾人,并开办私塾延聘老秀才来寺教年轻清姑,同时招收附近贫苦儿童入学读书。开山祖宏智姑婆两度赴菲律宾,向闽南旅菲华侨募资回乡修建南门顺济桥。寺中住众多达60余人,寺规严谨,大众劳苦耕种,精进修持,曾数次礼请弘一大师莅寺讲经,备受弘一大师赞叹。锦莲姑娘重修海印寺,住众亦多达40余人。宿燕寺严嘉姑婆和文莲姑娘兴建殿堂,在山上遍植果林,创施药所赠送贫苦患者。真莲姑娘兴建同莲寺,亦两度赴菲律宾、新加坡募资扩建殿堂。莲藏姑娘创建庆莲寺并办残疾养老院。金粟寺开山祖香姑妈及饨舍姑,两人都是青年孀居的节妇,愿效柏舟之志,坚贞不再婚,因而持斋出家佛门,广度人众,共同创建金粟寺,兼办“泉州妇人养老院”收容孤寡残疾妇女。生活主要靠寺众农耕收入及少数慈善人士资助。日常生活极其清苦淡泊,住众都劳苦耕种,精进修持。当时住寺的出家人连养老院亦多达数十人。此外尚有几座山岩,住众虽少,但规矩谨严,最饮誉遐迩者即清源山弥陀岩。监院守宝姑娘俗姓高,法名本贤,为人慈悲,好施乐善,得其兄资助重修弥陀岩。她14岁能讲佛陀故事,广度村民皈依三宝,泉人皆称呼她为“妹姑娘”。由于她相貌如观世音菩萨,平生从未有愠色,日持佛号万称,年77岁示寂,人龛7天颜色如生,荼毗后得舍利480余颗,四众弟子送殡者数千人,咸谓妹姑娘乃观世音菩萨化世度众生者,是泉南佛国百余年来梵行清信女的典范,至可嘉尚!
闽南一带除少数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家庭外,几乎家家奉观音、户户念弥陀。其中包括一些民间信仰杂神的,对上述几位德高望重、慈悲喜舍、助人为乐的梵行清信女都很尊重,敬之如菩萨。泉州民风纯朴,人心向善,这几位大德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们的皈依弟子分布在厦门、漳州一带。扩建女众道场,广度信众皈依三宝,带发出家,使梵行清信女一脉相承,经久不衰。
四、泉州佛学苑今昔
闽南著名高僧性愿法师一生极重视佛教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在泉州承天寺创办东方伦理学研究社、月台佛学研究社、鹦山小学,在漳州创办南山小学等。20世纪30年代中应旅菲华侨之礼请赴菲律宾弘法,先后在菲创办普贤学校、能仁中学,使华侨子弟得以接受佛化教育。1948年冬,性公应家乡佛教界礼请回国,在厦门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四众弟子受戒者近千人,其中带发出家梵行清信女占将近半数。这班女众都没有机会接受佛教文化教育,不能深入研究佛学。性公有鉴于此,遂于传戒法会圆满后,立即筹办觉华女子佛学苑(以下简称“觉苑”)于厦门太平岩,专招收闽南一带18—30岁梵行清信女人学接受佛化教育。第一学年招收学员30余名,按程度,分甲乙两班。甲班初中程度,乙班小学程度,学制三年。课程设置有佛学、语文、历史、地理、梵呗。1950年觉苑由厦门迁来泉州铜佛寺复课,学员激增至62名,分三班,相当于高中、初中、小学。课程设置除上述外还增加一门政治课。
1955年秋,因客观环境所阻,觉苑不得不再度移到南安石井山中一古刹,学员只剩27名。大家同心协力,不辞辛苦在山麓开荒垦殖,半耕半读,一直维持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觉苑被迫于1967年春季解散。几年中培养出好多人才,后来奔赴香港、菲律宾、美国等地开拓佛教事业,兴建寺院,创办义诊所等社会慈善机构,为弘法利生事业作出贡献。在那万马齐喑、狂飚四起的“文革”年代,全国各大中小学都被搞得零乱不堪,何况佛教院校!不受凌辱已属万幸,焉敢痴想复课。直到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几位旅居海外的闽籍法师,鉴于本省虽已先后创办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女众班,但招生对象都是比丘尼、沙弥尼,初还招收少数闽南带发的,后来即规定全部要落发。因而海外诸长老倡议重办觉苑,遂于1987年秋季在泉州市宗教事务局的鼎力支持下,由市佛教协会主办的觉苑终于复课了,定名为泉州佛学苑。经费全由新加坡广净、妙灯二长老及菲律宾瑞今长老、香港元果法师负责。第一学期招收学员64名,全部是闽南带发出家梵行清信女(内中只有一名是建阳籍),64名学员中没有一个落发的。这是闽南特有的社会现象。
泉州佛学苑比30年前的觉苑设置较为正规,师资队伍也较前充实。如任教《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课程的都是本市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教授;任语文课的也是本市重点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佛学的则是福建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本科毕业生和一位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大学教授。
一圃新绿,需要辛勤耕耘的园丁日日给予细心浇灌,才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佛学院校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首先必须延聘品德高尚、学问渊博、教学认真的教师,方能达到目的。泉州佛学苑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聘任教师的。“良工不示人以璞”,一位能工巧匠必能把璞雕成一块美玉。
泉州佛学苑自1993年以来,招生对象已不限于闽南一带的梵行清信女,外省比丘尼也纷纷要求来苑学习。10年来学员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内有藏族、满族学员,预科已毕业6届。经费方面自1刃7年秋季以来,由本市大开元寺方丈道元和尚倡议,以开元寺带头并邀请本地区各丛林和财力较丰厚寺院承担大部分,不全靠海外闽籍大德法师资助。现任苑长为泉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大开元寺方丈道元和尚。他拟兴建教学大楼,现在正在筹备中。希望这所福建特有的佛学院校,今后能蒸蒸日上,开拓创新,为泉南佛国、一枝独秀的梵行清信女培养出优秀人才,将来在闽南一带女众道场树立良好道风,使妹姑娘、宏智姑婆等先德风范再现于泉南佛国,是所厚望。
五、梵行清信女与海外影响
泉州籍梵行清信女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先后到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地区开创佛教寺院。首先是开莲姑赴新加坡创建金兰庙和珞珈山庄,并建三宝风油厂(药用)。木耳姑创建海印寺,慧灯姑任侨贤李俊承居士兴建的报恩寺监院。依莲姑协助广洽法师兴建薝葡院,兼任弥陀学校教师。这几位梵行清信女,对新加坡佛教女众道场起了典范作用,影响较大。
合吉姑赴马来西亚建大善和堂,现已扩建五座寺院。为马来西亚较有影响的女众道场。
妙静姑赴美国兴建玉佛寺,后落发为比丘尼,法名瑞妙,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礼拜她为师父。
特别是菲律宾佛教的女众道场,几乎全是泉州籍梵行清信女开创的。最早是惠安缘姑到马尼拉创建宝藏寺,继而泉州宿燕寺文莲姑亦在马尼拉创建宿燕寺,兼办文莲诊所施医赠药利及当地贫病交困患者。桑莲姑婆创建观音寺,收容孤苦妇女。元敬姑、正义姑兴建海印寺,广度信众共修并培养一位梵行清信女崇诚姑毕业于菲律宾大学,后又考入佛学院研究生,现任马尼拉能仁中学校长,成绩显著。妙宗姑、妙树姑创建莲花寺亦广度信众共修并培养真能姑大学毕业,现任华藏性愿学院副院长。尚有一位如华姑是梵行清信女中惟一的女作家,已有他口华散文集》问世。净音姑创建天莲寺,乌髻姑创建圆通寺,妙静姑(后落发为比丘尼,赴美国开拓佛教道场)和心莲姑创建灵鹫寺并扩建讲堂,经常敦请大德法师前来讲经弘法。慕姑创建天竺寺,尚有其他多所女众小规模道场,都是闽南籍梵行清信女开创的。她们在菲开拓佛教事业,后又积集资财寄回家乡扩建祖庭,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利及乡亲。如宿燕寺桔姑后落发为广仁尼师及元敬姑、正义姑、净音姑都汇巨资来泉州重建宿燕寺、海印寺、天莲寺。
以上除几位老辈外,大都是泉州觉华女子佛学苑培养出来的人才。她们同学中也有10余位到香港创建女众道场,这便是泉南佛国梵行清信女与海外及港澳地区佛教界的密切关系。
她们都是爱国爱教爱乡的善良出家人,其中有好多人每年都汇款来家乡捐助佛教慈善事业,特别是施医赠药,诸如花桥施诊所和其他修桥造路等公益事业,都踊跃捐款。近20年来泉南一带女众道场收养了数以百计的女弃婴抚养其成长,不惜付出精力、财力,培养她们接受文化教育,为政府分担拯救婴儿的任务。不论在国内或海外的梵行清信女,仍然是一支数量不少的佛教群体,预料在面向新世纪,她们仍然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应有的贡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