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崖和尚与泉州
枯崖和尚与泉州
刘福铸
泉州和福清都是福建沿海的著名侨乡。在佛教方面,两地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寺院众多,高僧辈出。近年,两地皆发现了南少林遗迹。明清之际,发源于福清黄檗山的临济黄檗宗盛极一时,其中有不少禅师是泉籍高僧。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黄檗寺住持隐元禅师率弟子东渡日本,开创日本黄檗宗。在隐元黄檗宗高足中,就有十多位是泉籍高僧,如木庵、悦山、圣垂(独文)、大鹏、觉海、蕴谦、慈岳、东澜、雪堂、喝浪、大眉、雪机、东岸、慈庵等。其实,若把两地佛教的历史再往上追溯,还会发现更多的佛教交流史实。本文就以南宋枯崖和尚为例,说明泉州与福清僧人的因缘关系。
枯崖和尚,法名圆悟,虽然在佛藏中留有名字,但在福建佛教史上,却很少有人提到他。其实枯崖圆悟是一代著名艺僧,是一位有多方面才华的高僧,晚年驻锡并圆寂于泉州兴福寺,在泉留有较多禅迹。关于枯崖的生平,明末旅日黄檗高僧即非如一编纂的《福清县志续略》卷12"人物类·僧宝”之“兴福圆悟禅师”传有如下记载:
师名圆悟,字枯崖,邑之刘氏子。天姿闲暇,恬淡寡言。少为书生,颇著声誉,忽厌尘纷,发心求道,乃从里之山寺剃发。即出岭遍参。时偃溪佛智和尚住灵隐,师往扣谒。针芥相投,筌蹄顿失。依座下数载,始毕大事。遂回闽,瑞世于泉南之兴福。著有《漫录》三卷,皆汇集宋代诸尊宿机语,俾《五灯》之后,复见一灯。光明照烛天下,岂《漫录》云乎哉!巇斋林公为之跋。师终后火化,舌根不坏,舍利五色,塔于本山。
由本传中我们可知圆悟俗姓刘,号枯崖,故又称枯崖和尚。南宋文学家、理学家、渔溪人林希逸(字肃翁,号庸斋、竹溪、献机)为圆悟诗集所作的《悟书记小稿·序》中称他为“吾乡儒家子”②,在《泉州重修兴福寺记》文中也说“悟,余里人也”③,可见圆悟是福清渔溪人。嘉庆《崇安县志》认为是“建安人”显为错误。枯崖本为儒生,聪颖过人,“酷好诗而喜为文”(林希逸语),颇著声誉。但其性恬淡而寡言。后以厌尘事而弃儒入释,出家于“里之山寺”(可能是渔溪黄檗寺)。嗣即出游,遍参丛林大德。以“清苦愤发”闻名。后在杭州径山寺任书记僧、住持,为临济宗第十五世、侯官籍高僧偃溪佛智广闻的法嗣。据林希逸文及《漫录》序跋我们尚可知圆悟住持过的寺院有崇德开善寺、临安径山寺等大刹。晚年驻锡闽南,住持并重兴泉州兴福寺。
据《闽书》载,枯崖在世时与著名理学家朱熹有唱和往来,曾作有《和晦庵梅诗》、《赞晦庵像》等篇什。枯崖圆寂时,朱熹哭以诗曰:“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怅相逢。不须更话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按朱熹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则枯崖圆寂时间应在1200年之前。但咸淳八年(1272年)北山绍隆写的《枯崖漫录·序》中又称“今枯崖瑞世泉南”,两者时间相差太远。按书中所记人物和事件及交游来看,后者为是。从时间上分析,朱子是断不可能为枯崖写挽诗的。《闽书》的说法来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枯崖漫录》所记有关泉州佛教史料
圆悟本为儒生,尤善为文。景定初年,他已开始据所见、所闻、所历写作一部三卷本的丛林笔记《漫录》(后人又称《枯崖和尚漫录》或《枯崖漫录》)。景定四年(1263年)四月书成后,时任司农少卿的林希逸为该书写了跋。咸淳八年(1272年)春,时住鼓山老禅庵的北山绍隆又为之作序。序中称:“枯崖集古成《录》,偃溪喜,所取机缘皆有控人人处,后村谓‘何时煮茗为重论’,竹溪谓‘它时共人僧宝传’。枯崖南归,携《录》相访,适余迁光孝,率尔过目而别。今枯崖瑞世泉南兴福,而起藏主为之刊梓……。”文中的“后村”即著名文学家刘克庄,“竹溪”即理学家林希逸。此书在枯崖圆寂于兴福寺后由“起藏主为之刊梓”,地点在泉南。至日本宝永四年(1707年)春,日僧赞之高松慈恩、参徒机海子把此书传到日本,并为之重版,后收入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的《卍续藏经》第148册,流传至今。古人曾把此书与《罗湖野录》、《林间录》、《云卧纪谈》等并称为“禅门七部书”,为参学者进学人道之资。
《漫录》一书有漳州人陈叔震(信庵)《序》,评云:“枯崖和尚所集者,皆发蕴椟之美玉,而非鼠璞。”又有福清人林希逸(竹溪)《跋》云:“此集所记,皆近世善知识也……悟兄舍儒人释,其敬慕前辈如此,进进未可量。”这些评价是很高的。《漫录》一书所记内容主要是作者平昔所闻见的宋代尤其是南宋中叶以来,禅林大德和参禅学道仕宦人物的人道机缘、示众法语以及其他有关禅迹。其中许多人物的机语行事为各种灯录禅籍所未载,可补禅史研究史料之阙。如福清双杉中元禅师的《上丞相书》,是了解南宋佛教实况与政策的珍贵史料;浦城杨亿五世孙女、尼真净大师名姓生平首见于本书记载等等。
因枯崖晚年驻锡泉州,《漫录》也是在泉刊梓。故在该书中,也保存了一批有关泉州的佛教史料。其中有记载泉籍高僧参禅机语及行状的,也有记载他籍寓泉游泉高僧事迹公案的。还有个别教外人物禅迹。
1.书中所载泉籍高僧及其参禅答问机语者主要有以下一些。
(1)圆通宗照庵主,因木庵初到泉南,馆是庵。一日,
具威仪问曰:“某甲愚钝,乞师指个见处。”木庵指面前香
炉曰:“见么?”照曰:“见。”……(卷上)
本条记泉州僧人圆通宗照在圆通庵接待木庵并诚恳地向他问道之事。按木庵即南宋鼓山住持安永禅师,字木庵,俗姓吴,闽县人,为福清籍高僧、西禅鼎需(懒庵)法嗣,懒庵鼎需则是临济宗杨歧派大慧宗呆法嗣(见《福清县志续略》卷12)。
(2)慈慧祖派禅师,温陵张氏子,祝发于开元罗汉寺,
参文关西之嗣宗岱余,宗举僧问:“云门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普。”……(卷上)
本条记慈慧祖派参学嗣宗禅师时问答公案。“慈慧祖派”在《闽书》“方外传·泉州府”中作“祖派慈惠”。略曰:“本州承天寺祖派慈惠禅师,述南北《华严》忏文,极诣精妙,至今传世”。可见祖派是泉州人,俗姓张,出家于开元,后来为承天寺住持。据乾隆《泉州府志》载,祖派还是绍兴八年(1138年)倡建安平桥的高僧,虽然时间上存在疑问,但也说明其人有较高声望。
(3)泉州法石隐山璨禅师,上堂云:“德山棒如雨点,
临济喝似雷奔。隐山当时若见一时趁出三门,为什么如
此?当门不用栽荆棘,后代儿孙惹著衣……”垂示类此。
隐山,泉之晋江人,性褊躁,好贬剥,自谓丛林一害,瑞世
下生。嗣凉峰空退庵,此庵乃其大父云。(卷上)
本条记隐山在法石寺开法语句。按法石寺在通淮门外,旧属晋江三十七都(今属泉州丰泽区东海镇),创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隐山圆寂的下生院在晋江三十九都(今属南安水头)。南宋释师明《续古尊宿语要》卷2收有“隐山璨禅师语录”,并注;隐山璨“嗣退庵空”,也即“凉峰空退庵”禅师。
卷上还有一条资料记载丞相蒋芾在建昌时曾屡向隐山璨禅师“问道”的轶事。蒋是宜兴人,绍兴状元,自号莫斋居士。隐山璨禅师为泉籍高僧,晚年长住法石。元代亦黑迷失在泉所立的《一百大寺看经记》中也有“法石寺”之名,可见斯寺是宋元时期泉州地区主要的佛教道场之一。
(4)隆首座,号南山叟,清源南安人也。壮岁游方,多
见尊宿。罢参后,礼业海塔,偈曰:“业父煎熬业海干,尚
余劫石影团团。我来笑罢吞声哭,昔日船从此处翻。”
……南山与无隐、双杉、荆叟,同侍痴钝为最久。(卷下)
本条专记南安人南山隆禅师的两首诗偈并说明他与无隐、福清人双杉中元,婺州人荆叟如珏曾同侍于明州雪窦痴钝禅师。
(5)潭州大沩泉山初禅师,字子愚,泉州陈氏子。始
业儒,称乡先生。后因看赵州语有省,剃发受具,遍参知
识,为永木庵高弟,尝记里之承天寺僧堂云:“承天大僧堂
再造百余岁,外严中蠹,人莫知者,住持了空揣其坏而新
之。施者、乐役者悦,不半年而成。拥以照堂、明楼。在
前任其劳者,道本从贲,经始于秋,迄事于冬。了空于是
涓辰率徒入而居焉。嘉定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也。比丘太
初记。”仅九十二字,西山真公典是郡,见而喜。后在湖
南,专书招之,住沩山二十年而寂。(卷下)
本条记泉籍高僧太初禅师行状及善于为文之例。禅师只用短短92个字就把了空重建承天寺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受到大学者、当时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的赏识。按万历《泉州府志》“仙释”亦载:“太初,字子愚,晋江人,世儒者。初倜傥有奇志,诗文不凡。既而弃所业从佛。……素不喜作文,作则传万口。如《承天僧堂记》,简严有体。”与此可相印证。由此则资料又可知太初也是鼓山木庵安永禅师高足。
(6)南翁明禅师,初入众时,便能决志参禅,尝宿天台
石桥,遇异僧,指令其见老佛心。翁至太白投诚,预其法
席,然室中才开口,便被叱。私自念曰:今生不了,则有来
生,已而泪下……。翁,泉州黄氏子,与隆南山同出岭者。
归里,住溪上。教忠至,住莆中囊山,方入寂。(卷下)
本条记惠安籍高僧南翁明行迹。按“南翁明”即“南翁汝明”(1189—1259年)。据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8《明禅师墓志铭》载,汝明别号南翁,惠安县人,俗姓黄,出家后不久出山游方,遍参大德,求师证悟,后来赴浙江,得明州雪窦痴钝禅师印可,尝住云龛李氏教忠院弘法。晚年住持莆田囊山慈寿寺,并于莆、泉接境间创接待院西所。享世寿71,僧腊50年。
2.书中所载寓泉和游泉高僧及其禅迹者,主要有以下一些。
(1)铁鞭韶禅师,直谅不窥密。福州绵亭人也。赴温
陵光孝,请开堂。祝圣拈香罢,乃云:“唤什么作第一义?
……”(卷中)
按《福清县志续略》卷12"光孝允韶禅师”传载,铁鞭韶禅师名允韶,福清绵亭刘氏子,为苏州承天寺住持,后“为温陵判府请,住光孝寺”,故称“光孝允韶禅师”。据释居顶《续传灯录》载,允韶为天童无用净全(1137-1207年)法嗣,乃临济宗14世;又据《续古尊宿语要》卷4注,则允韶又“嗣密庵”,为福清籍高僧密庵咸杰(1118-1186年)法嗣,乃临济宗15世。
(2)临安府净慈混源密禅师,天台卢氏子,游泉南,参
教忠光晦庵,乃大慧所谓禅状元者,久而尽得其道,后有
示众云……(卷中)
“教忠光晦庵”,即教忠弥光(?—1155年),字晦庵。《五灯会元》卷20载“泉州教忠晦庵弥光禅师,闽之李氏子”。《福清县志续略》卷12则详载教忠为福清龙江(今属海口镇)人。略曰:“教忠弥光禅师,邑之龙江李氏子,儿时庄重寡言笑,聪明绝伦。十五依文慧师圆顶,后参大慧和尚于广,因得法。后住泉州教忠院。”弥光为临济宗径山大慧宗呆法嗣,后来住持泉州南安教忠院,故世称教忠禅师。来泉参访教忠弥光的“净慈混源密禅师”,据《新续高僧传》四集卷15"南宋临安静慈寺释昙密传”载:“昙密,字混源,天台卢氏子”。昙密初习天台教法,寻弃之,转向大慧宗呆学习禅法,道不相契。改投泉州教忠门下,得其法。后主杭州静慈寺,大弘教忠之法。
(3)王孔大,福州径江人,大学博士宗合犹子。年二
十,发胄荐上春官,不售。辛亥岁,毅然效古塔主之风,裂
冠剪发,依莆之辟支岩主立坚。修杜多行……上绝巅编
茅居焉。甫二载,闻泉南明教忠法道,焚庵诣之,献颂云
……。时教忠于风亭通衢开接待庵,孔大泯泯众底,折节
服劳,施主闻之,劝为大僧,改名惟玉。教忠亦尝有偈示
之云……(卷下)
本条记惟玉孔大禅师出家并投参泉州教忠弥光过程以及互赠诗偈之事。按《福清县志续略》载,惟玉孔大是福清径江(今上径镇)人,为《三山志》卷32及《福清县志续略》卷6所载之嘉熙二年特奏名状元、太学博士、径江人王宗合侄子。
(4)笑翁堪禅师,行丐到泉南,休于洛阳,与一仆夫山
行。偶至下生院,古屋数十间,廊卷风叶,寂无人声。惟
见一老僧雪顶迥眉,负暄于殿陛,徐起,止客座于僧堂前
破木床。曰:“何所而来厂翁曰:“来无所来。”僧曰:“因什
么在遮里?”翁曰:“早晨吃白粥,如今肚里饥。”……二人
大笑,相就语,移刻始知老僧尝见无用,来雪峰。玢侍者
言此甚详。惜乎老僧偶忘其名尔。(卷下)
本条记四明高僧笑翁禅师行乞至泉州洛阳下生院与一老僧相遇及问答机语。按“笑翁堪”即明州育王山笑翁妙堪禅师(1177~1248年)。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4载:笑翁禅师“师讳妙堪,生明州慈溪毛氏,宁宗庆元三年受具,参灵源岳禅师于灵隐,次谒无用全禅师于天童,领旨。”按无用净全(1137~1207年)也是临济杨歧派大慧宗杲法嗣。
3.书中还记载有泉籍个别教外名土有关禅门的事迹。如:
温陵黄允,字孚中,晚年喜参,请知罪福。尝言昔为
护国主首撰《开堂疏》,曾受其润笔资。作《忏悔疏》,备元
物诣寺供设还谢,叙事简核。略云:“升长老之住护国,刘
大卿之守温陵。允也时预计偕,当趋省试。开堂撰《疏》,
难逃府命之严;润笔贻资,实出僧储之有。昔为贫而受
也,今如数以还之。二十三年,常作怀惭之客;七十五稔,
方成了事之翁。”闻者嗟服。(卷下)
本条记名士黄允曾为护国寺撰写《开堂疏》文,因时未中第生活贫困而收取润笔之资。23年后,黄75岁,他不但写了《忏悔疏》,而且还把原物奉还寺中供佛。一时传为丛林美谈。按黄允为晋江人,元丰五年特奏名进士。“护国”可能指泉州“护国永隆资寿讲寺”。
由上举人物可知,当时泉州地区所传的禅宗基本都属于临济宗杨歧派之径山系。
二、枯崖有关泉州的诗咏
枯崖圆悟善文亦工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南宋“江湖诗派”诗人之一,其诗被收入《四库全书》之《江湖后集》卷十六,另尚有一些遗篇残句散见于《诗人玉屑》、《永乐大典》、《闽书》等。因圆悟为方外之人,鲜为人知,即如今人张宏生博士所著的《江湖诗派研究》一书,书中的《江湖诗派成员考》于人物考释甚详,然对“释圆悟”的介绍,竟只有照抄南宋陈起《江湖后集》原书的“闽人”二字简介。其实,此“释圆悟”,即枯崖和尚,他是一位颇有才华的诗僧。还在他任径山寺书记僧时,就已自编出诗集二部,当时在杭州为官的同乡进士林希逸(1193年生)见其稿后欣然为之作序,今圆悟诗集佚而希逸序文存。检《江湖后集》,我们尚可读到圆悟存诗28首,其中泰半诗咏是赠泉人和题泉南名胜之作。
1.其中有咏佛刹及题赠沙门道侣的。如《承天寺寻勤上人》,诗曰:
古寺多陈迹,幽花只自开。
净无秋后暑,远绝市中埃。
苔色侵碑石,松阴蔽月台。
山人迟未至,欲去重徘徊。
按: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在今泉州南俊巷。万历《泉州府志》卷24载:“唐天佑中王延彬始创福先招庆院于北山,后毁于兵。留鄂公从效乃以别墅南园为寺,号南禅……宋景德间赐号名承天。”本诗是作者至承天寺寻访勤禅师之纪游诗。诗人觉得寺中众多的陈迹、盛开的幽花,染绿碑石的苔色、遮蔽月台的松阴,让承天寺虽置身闹市,而无暑热之苦、喧嚣之烦。诗中以这些风物,营造出一处环境优美,气氛幽静的佛门净土。缘于此,诗人最后生发出“欲去重徘徊”之感叹。
又如《送壁上人归承天寺》,诗曰:
城寺思归兴忽生,又携筇杖出云扃。
月明后夜空山里,绕屋泉声只自听。
这是另一首赠送承天寺和尚的诗作。诗写壁上人思归承天寺而自己诗兴顿生,携筇出门相送,归时远眺空山明月,近听绕屋泉声,此情此景,只有自己领悟个中妙谛。由以上二诗我们亦可知,枯崖在泉州时与“闽南甲刹”承天寺和尚关系尤为密切。
另外,《瑞兴寺》、《题宝山寺二首》、《宿友人白云庵》等诗篇,也都是佛寺纪游诗。
2.也有些诗篇写的是泉州道教胜迹。如《游清源洞》:
清旦寻幽洞,攀跻有同游。
雾雨藏诸峰,万窍响飕飕。
树杪飞磴悬,岩外见客舟。
藓藤垂翠琰,风叶随清流。
百丈崖斑殷,千尺木耸修。
鸟啼场谷晓,云淡海城秋。
莓苔饰丹灶,山房花竹幽。
疏烟生墟落,远水浮汀洲。
朝斗空坛在,升仙往事悠。
倚阑吟未就,归屐少迟留。
清源洞在清源山山巅中峰上,分上下两洞,上洞称纯阳洞,传说宋绍兴间,有裴道人仙蜕于此,邦人画像创室以祀,匾曰“纯阳”。下洞称紫泽洞,有真人祠、丹灶等遗迹。本诗写作者和友人于清日同登清源山绝顶寻幽探奥。山上峰藏于雾雨、风响自万窍,更有如悬树梢的脚下危磴、似张岩外的海上客帆,近处:藤萝、风叶、悬崖、古木;远处:晓云、海城、墟落、汀洲,这些景物都一一进入诗人的视野,成为引发灵感的题材。而清源山古老的丹灶、山房及升仙遗迹,同样使诗人浮想联翩,倚栏沉吟。
枯崖寓泉时,他也不止一次探游清源洞。故又有《重游清源洞》一诗曰:
此地令重到,藤萝长碧阴。缅思仙去后,常有客来
吟。
出鸟江涛白,连云岭树深。杖藜宜少驻,灵迹尚堪
寻。
诗中写故地重游,山上藤萝绿阴依旧。仙人去后,墨客常临。但见鸟影融人白浪,岭树高接云端。身处仙境,不由得引人扶杖驻足,探寻那缥缈神秘的灵迹。
《游静真观》一诗也是咏泉州道教胜迹的,诗曰:
古观门幽寂,来游亦夙缘。林堪巢老鹤,坛可礼真
仙。
秋晚寒生屋,雨深苔印砖。 旧藏多御赐,应识尚留
传。
据《八闽通志》卷77“泉州府·寺观”载:“静真观,在府治北希夷坊,旧为紫泽宫。宋崇宁中改今名,绍兴间重建。”诗人先言有缘得游古观,然后选取观中老林、仙坛等景物,衬以晚秋寒意、深雨碧苔,进一步增添古观的幽寂气氛。诗人还指出静真观中有御赐旧藏,更足使该观扬名于世。
3.还有些诗作则是题咏名人纪念性祠亭建筑的。如《题泉州张许祠》:
泉与睢阳隔,事闻犹涕零。人虽死忠义,祠自活英
灵。
坏砌寒云聚,空庭古柏青。功名见信史,何必更碑
铭。
“张许祠”所祀者为唐代张巡和许远。史载安史之乱时,许远为睢阳太守兼防御使,固守睢阳以拒史思明。后张巡率援兵三千至,二人合力御敌。许自以为才不及张,甘居其下,专负军粮武器之责。共守睢阳数月,至粮绝城陷,张、许均被俘,不屈而死。后人多立祠奉祀。诗中写泉州与睢阳虽然关山阻隔,但说起张许二人的壮烈事迹还是不由得让人感动涕零。人固有一死,而忠义英灵则可以永垂。诗人见祠宇阶砌圮坏,空庭古柏,景象冷清,不免心生感慨。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功名见信史,何必更碑铭”一联作结,又颇含哲理,耐人寻味。本诗也反映出作者虽弃儒皈释而儒家忠君爱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并未改变。
又如《题秦君亭》诗曰:
昔只为吟隐,偶然依佛居。路逢阴壑尽,云抱晓岩
虚。
亭在因人重,山深与世疏。倘怀名利念,到此教何
如?
秦君亭在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创建于唐大历三年。唐德宗建中初年,越州会稽人秦系(字公绪)来泉隐居于九日山西峰,达25年。后人建此亭以纪念。诗中赞颂高士秦系为吟而隐,依佛而居。通过对该亭周围环境的描写,指出亭本无奇,因人始重,山深地僻,与世疏离,倘若是名利之徒,是不会来此隐居的。
又如《次姜秦祠和胡教授韵》诗:
晓谒崇祠雾霭深,行藏因识工贤心。
榻前自有孤忠疏,林下谁赓招隐吟。
寂寂精庐苍藓入,堂堂遗像暗尘侵。
客中莫致生刍奠,聊汲山泉荐菊斟。
据宋《舆地纪胜》载:“姜秦祠,祀公辅与系也。赵令衿访遗迹,作堂于延福寺以祠焉。”姜公辅为日南(今越南)人,人唐第进士,擢谏议大夫、司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论安公主造塔事,被唐德宗贬为泉州别驾。姜公辅与隐居九日山的秦系志趣相投,“见系辄穷日不能去”。后来,姜干脆把居室建于秦系相邻,竟“忘流落之苦”。姜卒,因家人不在身边,秦系为葬九日山下。后人遂建姜秦祠来纪念他们。本诗是和泉州州学胡教授《姜秦祠》的一首次韵诗,胡诗已不可见。此诗中写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谒见“二贤”之祠,盛赞姜公辅是孤忠,秦系是隐士。诗人对“寂寂精庐苍藓人,堂堂遗像暗尘侵”的名祠景象,心中颇感惆怅。因客中没什么祭奠的礼物,诗人说,献上象征高洁的山泉野菊,是最能表达自己的悼念深情的。
4.另有一些诗作是咏泉南山川胜景的。如《大帽山》,诗曰:
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
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
逆风松势偃,触石水声喧。
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
闽南惠安、南安、龙海等处皆有“大帽山”,按此诗中所描写景色看,似应为惠安大帽山。《八闽通志》卷7:“大帽山,在惠安四都,屹立千仞,其巅平地百丈余,中有龙井,县诸山皆祖于此。”“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首联写出此山“诸山皆祖于此”的气势。继而以山顶时见雨雾,密林白昼如昏以及强劲松风、触石山泉,来描绘奇丽山景。末以“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作结,展开想象,意即如此好山,定有幽居之仙人,只是自己无缘与之晤谈罢了。
其他如《海云阁》、《晚渡》、《山中》、《方海丰诗境楼》等,亦皆着力写景抒情之作。所写之地,也多在闽南地区。其中诗人方海丰为莆田方信儒侄孙。按泉人与枯崖唱和最多的为胡仲弓、蒲寿庞,此不备述。
除了诗歌以外,圆悟和尚兼精绘事,尤以善绘竹石而知名。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卷3载:“圆悟,闽人,号枯崖,能诗,喜作竹石。”可见,圆悟的才艺是多方面的。
三、枯崖重修泉州兴福寺
枯崖圆悟和尚在泉州的另一功德是主持重修了兴福寺。曾任泉州节度推官的福清人林希逸作有《泉州重修兴福寺记》一文。该文较详细地记载了兴福寺沿革以及枯崖重修兴福寺之史实。略曰:
温陵,佛国也。中郡之城,有曰开元寺者,聚僧舍百
二十所而居之。兴福,其一也,俗呼为“粥院”,谓开山某
师,戒行严,诵《法华》得力,常主千僧粥食于斯也。地居
东北隅,始甚隘。元符中,圆觉师本观主之,得镇海超禅
掌示之旨,道化甚行,学侣云集。无所容,请于郡,并数刹
而辟之。其寺始大中,煅于绍兴,旧碑俱不存。其复也,
亦莫之记。
余昔为郡掾,屡尝往来其间。淳祐辛丑岁大饥,余领
赈济二局,朝则散粥开元,午则济粜承天两寺。修廊东
西,各数十大食者列坐;籴者分给,皆容数千人不翅。时
方隆暑,非此何所措,故余尝谓僧庐,亦非无助于政也。
时住兴福者,前则善立,后则宗端。立以有为称,端
以静默胜,皆可语,相与颇密。今偻指三十年,闻寺敝久
矣。
戊辰冬,忽得圆悟书,以重修法堂、香积诸因缘来请
《记》。悟,余里人也。向为双径偃溪记室,偃以高弟许
之。余尝叙其《枯崖集》矣,而未知其志行若此,主此席未
一载,而役于土木,不惮其劳。某月鸠工,某月毕事,糜金
钱若干,吁亦难矣。遂乐为之书,独惜寺之始,事无所考,
耆老相传,但曰《华严》、董粥事。……圆觉有传,开山遗
其名,其所传竟尔,因并录于此。是岁实为咸淳己巳嘉平
月,林某记。
本文中所记的兴福寺即开元寺原“粥院”。宋祝穆《方舆胜览》卷12:“粥院,在开元寺”。粥院是开元支院之一,其开山始祖南宋时已不可确考。据《温陵开元寺志》载,北宋熙宁间,郡守陈枢改粥院为寺,延请开元寺本观禅师主法席,o与林文所记相吻合。从林文中可知,元符间,兴福因高僧本观住持,僧众云集,寺宇容纳不下,而不得不请求郡守以扩建之。然其寺又于南宋绍兴间焚毁,后来修复,不但旧碑无存,重修始末也没有记载。淳祐辛丑(1241年),泉州发生大饥荒,时任泉州节度推官的林希逸负责赈济工作,早晨在开元寺向贫民分粥,中午在承天寺平粜粮食。寺院中长长的走廊挤满了数千人,寺院为赈济百姓提供一个临时的绝好场所,因此林希逸感慨地说:“僧庐亦非无助于政也”。当时以“有为”著称的善立和以“静默”闻名的宗端,二人先后住持过兴福寺。
但是30年后,寺院又趋衰敝,这时枯崖和尚适时地来此重兴。他鸠工、糜金,“役于土木,不惮其劳”。咸淳戊辰之冬(1268年),枯崖以重修兴福法堂、香积厨等毕事而特地请著名理学家林希逸撰写记文,林希逸完成这篇记文的时间是咸淳己巳嘉平月,即1269年12月,距今算来已730多年。
林文为枯崖重修兴福寺记了功,同时也为泉州留下了一则可靠的佛教史料。按枯崖嗣法于径山偃溪广闻(1206—1263年),广闻嗣法于育王如琰(1151—1225年),如琰嗣法于育王德光(1122~1202年),德光嗣法于径山宗呆(1098QD-1163年)由此可见,当时的泉州兴福寺所传的禅宗宗派也是临济宗杨歧派径山大慧宗呆支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