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观世音菩萨信仰
漫谈观世音菩萨信仰
王玉芝
在佛教中,既有深奥的哲学理论,也有通俗形象的对佛、菩萨等崇拜信仰的内容。后者以通俗的形式向人们宣传超现实的佛、菩萨等的无穷神通,以及如何祈求佛、菩萨的保祐,以消灾得福。就佛教对广大普通群众(尤其是底层劳动群众)的影响而言,后者无疑远大于前者。长期以来,广泛流传的观世音菩萨信仰就是突出的例证。
菩萨,意译为“觉有情”。所谓“觉有情”者,就是指那些修持大乘“六度”,自觉、觉他,未来将会成佛的修行者。菩萨们求菩萨道,行菩萨行,是大乘佛教宗旨与教义的实践者。大乘佛教重现实、重人生,菩萨道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菩萨行着重于“度生”。菩萨们修行的目的,不限于觉醒自己的佛性,令自我开悟,求自我开脱;他们更是胸怀宏愿,“以智上求菩萨,用悲下救众生”,既度人又度己,而且首先是度人,把自己的解脱寓于世人的解脱之中。他们“慈育人物,悲愍群邪”,“润弘四海,布施群生”,并要求这种“布施”达到“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宝,索即惠之。”既为你未来成佛努力,又为你现在需求着想,菩萨们对处于六道轮回中众生的慈悲之心,真是达到极致。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众多菩萨中最著名的一位。
观世音,也译为“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之讳,简称“观音”。观世音原是天竺(印度)婆罗门教的“善神”,这在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呔陀》中有记载。它慈悲善良,神力巨大,能令病人康复,盲者复明,公牛产乳,朽木开花……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天竺的国民就信奉它。不过,当时观世音的形象是一对孪生的小马驹。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后,许多婆罗门教徒转而信奉佛教。在两教交融中,观世音信仰也被带进佛教。到大乘佛教时期,观世音被正式引进佛教,成为大乘佛教中一位菩萨。大约在公元前后,观世音的形象则由原来的可爱的小马驹变成一位堂堂的“男子汉”。佛教传人中国时正是大乘佛教兴盛时期,观世音菩萨信仰亦随之传人。经过衍变,国人供奉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又由“男子汉”化为“美娇娘”。
观世音菩萨以实践大乘佛教救世利他的宗旨为己任,“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不管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地方,大干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凡遇到困厄危难,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位菩萨便会应声前去救助,把众生从痛苦危难中解脱出来。《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样写道:“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注维摩诘经》也说:“在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大乘佛教中有许多司救济的菩萨,或主“息灾延命”,或主“财宝丰足”,他们主司之职不同,愿力也有区别。而观世音菩萨却法力无边,对一切众生具有全方位的救济功能。按照《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言,一切众生,无论遭到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还是遇到盗贼抢掠,囚杀之祸等社会性患难,或是碰到夜叉、罗刹等“恶鬼”的纠缠,只要称念观世音的名号,均可获得这位菩萨的解救。观世音不仅“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还能“大慈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智度论》)例如,“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若求女,便生端正有用之女。”(《妙法莲华经》)对于各种不同层次的佛教修行者,观世音菩萨则能助其摆脱种种干扰,化解防碍“觉悟”的苦恼之源。修行者只要一心念诵观世音的名号,便能“离欲”、“离嗔”、“离痴”,加速自我佛性的觉醒,达到解脱的目的。观世音还能显化各种形象,“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为众生说法,“以度脱众生”。《妙法莲华经》中列举观世音显化的形象有“佛、辟支佛、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毗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舒罗、摩眼罗迦、执金刚神”等。这就是后人所称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化身”。其实,这“三十三”未必为确数,它隐含着“极多数”之意,无非说明观世音神通巨大,神变无穷。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和传说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正宗的佛教经典,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华严经·人法界品》等等。第二类是被佛教经录列入“疑经”、“伪经”的,如《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三昧经》等等。第三类是各种观世音菩萨“应验”、“感应”录,如《光世音应验记》、《系观世音应验记》等等。随着大量观世音经典、准经典以及种种观世音“奇迹”的传播,观世音菩萨信仰得到广泛的流传。
观世音在流传过程中随着佛教的发展有所变化,如早期流行的是上文所述的以《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典据的“救苦观音”;净土信仰盛行时,“净土观音”(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随之流行;密教输人后,密教的变形观音(最著名为“千手千眼观音”)也流行起来。然而,不同形态的观世音菩萨,其基本品格没变,这就是人们送给这位菩萨的尊号所概括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最熟悉、最崇拜的还是“救苦观音”。
观世音仅仅是佛陀的一位弟子,观世音菩萨信仰也并不代表佛教思想的主流。然而,观世音菩萨信仰传人我国后,很快地便广泛地流行开来;观世音成为广大普通民众信仰的主要对象,其在民众心目中的实际地位,远超过佛陀。并且,这种现象历久不衰。此中缘由,颇令人深思。
恩格斯说:“宗教是由深感宗教需要并了解群众需要的人们所建立的。”(《布鲁诺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也就是说,宗教信仰最深厚的基础存在于民众之中。观世音菩萨信仰,正是适应了广大民众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因而能为民众所接受,为民众所欢迎。
众所周知,佛教倡导信众通过自我的不懈修行,达到觉悟,从而从痛苦的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超凡人圣的境界,获得生命的永恒。佛教着重要解决的是精神世界问题,强调的是“自我”努力,其着眼点放在未来。而观世音菩萨信仰,则重在宣扬他力救济思想,体现着现世救济精神。这自然深得广大民众、尤其是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求告无门的劳苦民众之心。大约是魏晋时期,观世音菩萨信仰甫传中土。其时连年战乱,生民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社会动荡,豪门横行,兵匪劫掠,无数猝不及防的灾难一次次地把小民百姓推向绝境深渊。对于这些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普通民众来说,未来成佛,固然值得向往,但毕竟十分渺茫;他们最为热切盼望的是获得现实的救助。随着观世音经典的译介,观世音菩萨十分适时地出现在我国民众面前。这位大慈大悲的菩萨,怀着对众生无比的怜悯和同情,能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只要你需要,并把这种需要表达出来,这位菩萨就能立即为你救苦救难,把你从现实世界的种种天灾人祸中解救出来。这样的菩萨,正是千百万面临危难无力自救、且又求助无门的民众梦寐以求的“救世主”,正是在这位菩萨身上,集中寄托了民众渴求改变现实困境,获得现世救助的强烈愿望。观世音还能帮助众生实现某些世俗的愿望,比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观世音这种“送子”功能尤其受到我国民众,特别是广大妇女的欢迎。宗法制的中国伦理极端重视传嗣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被视为“多福”的前提。男人把女人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久而久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妇女们也把“传宗接代”当成自己的“根本任务”。加上对生命诞生奥秘的无知,在相当多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一致把有无子嗣的责任全然归于妇女。观世音能让信众“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这对广大妇女不啻是个巨大的鼓舞。妇女们对其虔诚崇敬也就可想而知。
观世音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普遍救济。这也是这位菩萨深受民众喜爱和尊敬的重要原因。本着佛教“万法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念,观世音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在对众生实施救度时,不论男人女人,不论年幼年长,不论智慧笨拙,不论贤良丑恶,不论有罪无罪,不论信仰深浅……总之,这位菩萨对一切众生爱念相同,毫无怨亲差别,一律有求必应。《光世音应验记》、《续光世音应验记》、《系观世音应验记》等记载了许多被观世音救助的人物。这些被救者中,既有著名的僧人,也有普通的沙弥,既有王公大臣,也有小吏士人,既有渔夫商贩,也有饥民寡妇,还有罪犯劫贼……佛经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的博大胸怀和平等待人的品格是十分动人的。虽然人们把观世音当成自己心目中的“救世主”,但这位菩萨自己决不以“救世主”自居。观世音十分理解、体谅众生的心理,甚至在为众生宣讲佛法“以度脱众生”时,也不高踞于讲经坛上;而是针对众生的不同特点,变化成欲度脱对象的“等身”,与其平等对话,当面交流。在《华严经·人法界品》中,观世音曾对善才童子说,自己是“出现一切众生等身,种种方便,随其所应,除灭恐怖而为说法。”观世音这种尊重众生,亲近众生,对待一切众生同等爱护、普遍救度的品格,特别能给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平民百姓以精神慰藉,必然深受他们欢迎。
获得观世音救度的“法门”,简便易行,显然也是观世音菩萨信仰得以在广大民众中迅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一切众生,只须怀着一颗虔诚的信仰之心,恭敬地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位菩萨便会应声而至,为你“除却怖畏困厄,消灾灭苦,增长福慧……”(《佛法》)这样简易的“修持”,不分男女老幼、贤愚美丑,不论社会地位如何、文化程度怎样,谁都能行,对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尤为适宜。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中国底层百姓一直是基数最大、遭难最为深重的人群。即使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他们也得成日起早贪黑,为维持生存的最低物质需求而辛劳奔波。这部分最需要获得宗教救助的人们显然无暇苦修苦炼,一切高深的修持法门都难与他们结缘。而观世音信仰提供的修持法门简易便捷,无须专门费时误工,又可满足信仰心理需求,获得救助希望,民众自然乐于趋奉。况且,“急难求观音”虽然不能改变实际的困境,但确实能消除一时的紧张恐怖情绪,减少一些精神痛苦,亦不失为一副精神“镇静剂”。因此,苦难的人们纷纷涌向观世音菩萨的门下,自是顺理成章。
观世音菩萨信仰,把大乘佛教救世利他的宗旨具体化、简单化,把佛教的视野从重个人的解脱转向重众生的解脱,使佛教向整个社会和普通民众敞开了大门。而广大普通百姓,则通过观世音菩萨信仰认识了佛教,同时又以自己热诚的信仰活动,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这或许就是观世音信仰经久仍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我省佛教信仰传统悠久,佛教文化氛围浓厚,僧人、寺庙之多,几乎冠于全国。观世音信仰,也曾是我省佛教信仰中最活跃的部分。不过,因受闽人信仰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当今,观世音菩萨已日趋俗神化,观世音信仰亦已日渐与民间信仰趋同。
走访八闽大地,你会发现,观世音菩萨信仰在我省流布甚广。遍及全省各地的佛教寺庙,供奉观世音菩萨自不必说(不少寺庙还以观世音为主供对象);属于道教系统的观堂,也往往同时供奉这位佛教菩萨;还有那形形色色、地域性很强的民间俗神的宫庙里,也常常能见到观世音菩萨跻身其间。近些年,随着不少寺庙的重建和修缮,随着各地旅游景点的开发、发展,新建的观音殿堂不断增多,新的观世音造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观世音案前香火之旺盛,也着实令人惊叹!更可观的是,观世音菩萨还被引进无数寻常百姓家中,特别是闽南的某些城乡,几乎是“家家设神龛,户户供观音”。至于散布各地的与观世音名号相连的观音山、观音岩、观音崖、观音台、观音洞、观音塔、观音亭、观音桥以及混杂于民居中的观音楼、观音阁等等,数不胜数,同样显示着观世音的“身影”在我省的无所不在。
观世音既是我省佛教信众崇奉的最重要的一位菩萨,又是一般百姓供奉的一位善神、福神。佛教菩萨与民间俗神相统一,佛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相交融,成了我省观世音菩萨信仰一道独特的景观。
我省民众普遍存在着实用性、功利性的宗教信仰心态和多神教的信仰观念。祈福禳灾是人们信仰宗教的基本目的。加上鬼神观念强烈,以为凡神就有超人本领。因此一般人总认为:多拜一个神,就多一层保护,拜的神越多,得到的护祜也就越广、越大、越深。所以,只要是“神”,不管其姓甚名谁,来自何方,统统顶礼膜拜。所谓“见神就下跪,见庙就烧香”,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描绘。观世音大慈大悲,神力无边,声名远扬,八闽百姓耳熟能详,自然无不乐于供奉。人们向观世音祈求治愈疾病,求亲人平安,求子女升学,求出国成功,求职务升迁,求生意兴隆,求婚恋美满,求生个男孩,甚至求赌场得意、偷度如愿……人世间福、禄、寿、禧的种种欲望,几乎淹没了观世音信仰所涵俱的宗教内蕴,观世音度人“离欲”、“离瞋、“离痴”等信仰内容几乎不再被人提起。人们既供奉观世音,同时又供奉其他神明。甚至部份在家的佛教信众也不离外(笔者访问过五位持有佛教皈依证的信仰者,她们家中一律供奉观世音像,其中三位在观世音像旁同时供着或裴仙公、或吕祖、或九仙公)。也就是说,在众多的信仰者心理,观世音菩萨与其他民间俗神并无不同。观世音作为佛教菩萨的“身份”被渐渐异化了。
观世音被俗神化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传说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是观世音诞生、得道、涅槃的日子。佛教信众们在这些节庆的日子要举行纪念活动,要做佛事等等。如今,这些日子依然是信众们集中朝拜观世音的佛教节庆日;但同时,这些日子又是一些乡村、城镇、社区放焰火、映电影、演戏等举办集体娱乐活动约定俗成的准节日。再如,大部份信众礼拜观世音是很随意的,所谓“有事才登三宝殿,无事不念观世音”、“临事抱佛脚,急难求观音”说的都是实情。宗教节庆的神圣性,宗教礼仪的严肃性、庄重性,逐渐被模糊、弱化甚至消失了。
还应特别提及的是,观世音在被俗神化同时也被艺术化了,最为突出的是观世音的艺术造像。玉雕观音、石雕观音、寿山石雕观音、木雕观音、根雕观音、手工浇铸的铜观音,成批机械加工的铜观音……型号多样,造形各异。其中数量最多、最为引人注目的要算德化生产的陶瓷观音。众多圣洁端庄、娴雅妩媚、集美与善于一身的观音像,被陈列在全省各地的艺品商店以及各种商场的工艺品专柜上。这些观音像,以其独具的美学价值成为人们收藏,陈列的高雅珍品和馈赠亲友的高贵礼物,它们实际已与佛教菩萨的本义无涉;不过,也得承认,这些艺术品的广泛流通,客观上扩大了观世音的“知名度”,对促进观世音信仰的传播也不无影响。
观世音在我省已逐步被俗神化、艺术化、逐渐失却佛教菩萨的本来面目。而俗神化、艺术化,又促使观世音信仰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同时这一信仰所独具的佛教意义,又在广泛流传中加速被淡化、被消融。这能否也算是宗教学上一个“悖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