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尼佛教>>正文内容

印尼的“金字塔”-婆罗浮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盛 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印尼的“金字塔”-婆罗浮屠
  □ 盛 静 《博物》 2006年第01期
  这是南半球最大最古老的文明遗迹,无法想象,在此前的一千年间,它曾被火山灰掩埋得严严实实。当我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林,一下子跌入它的怀抱,心中是一层层海一样感动的波浪,蓝天、碧海、一座突兀的建筑、令人眼花缭乱的佛像,组成了我心中关于婆罗浮屠最初的图像。
  世界最大的佛教遗迹
  婆罗浮屠佛塔位于“万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的日惹,它是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目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距离上次印尼大海啸的地点有3500多公里,所以这里的旅游未受到影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婆罗浮屠,它是什么?
  “婆罗浮屠”就是建在丘陵上的寺庙的意思。它大约建于公元 778年,这座山顶上的巨型建筑动用了几十万名石材切割工、搬运工以及木匠耗时数十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被称为东方五大奇迹之一,并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称。
  我正是为它而来印尼的。婆罗浮屠坐落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建造在一个边长123米的正方形台基之上,原来高达42米,但是经过多次雷击之后,现在残高35米。塔身全部用灰黑色的火山岩垒砌,石块之间无任何黏着物,整个婆罗浮屠总共用了约200万块石块。
  从它的底部拾级而上,双手不自觉地在身前挥舞,想要剥去遮拦在我面前的阵阵迷雾,让我和这座神秘的佛塔更接近一点。
  婆罗浮屠呈金字塔形,从底往上逐渐缩小,最后终结于最高处的大佛塔。如果不理解当地的文化,对这样的结构也许难以理解。在古代的印度尼西亚,其中一种祭拜祖先的方式就是建造层层叠叠的金字塔,这座体量巨大的佛塔显然受到了这种当地传统的影响,它是融入了爪哇因素的佛教建筑,始终遵循着古典的规范,虽然装饰如此之多,但并不是超出建筑本身,而是作为附属于建筑的一部分建造的。每一个小佛塔层层耸立,眺望着佛骨到来的方向;每一个小佛像在火焰纹背光的衬托下,像是婆罗浮屠微笑的灵魂。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无处不在的佛!
  我倚在在佛罗浮屠镌刻满时光的墙体上,看着满天变幻的云朵,恍惚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究竟是什么人在这里修建了如此宏伟的佛教建筑?因为资料稀缺,它究竟建造于什么年代始终没有定论,只能从跋罗婆文写的碑铭上看,这座建筑大约建造于爪哇的夏连特王朝统治时期,即公元772~830年间。为了埋藏远渡重洋传到印度尼西亚的佛骨佛发,笃信大乘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第10代继承者因陀罗王下令建造婆罗浮屠。
  十级浮屠隐喻了夏连特拉王朝的十代统治者在修成正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建成之后,这座佛塔以其包容的胸怀和精湛的技巧感召了大批的信徒,从各个海岛不断涌来的善男信女几乎要把这里整个包围了起来,不断有人来进香膜拜,不断有人来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就这样喧闹了百年!
  按照佛教的划分,人的一生被划分为“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都是属于“迷界”,人只有潜心向善,经过苦修,才能克服这三界的重重诱惑,走出“迷界”,到达“涅”的最高理想。这就是所谓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婆罗浮屠就是按照这样的“三界”来安排结构,把佛塔分成了三个部分。
  浮屠分为9层,1—5层是正方形平台,6—8层是圆形平台,最上层则是一座巨大的主佛塔。底层占地1.23万平方米,每边边长约120米,用重达一吨的巨石堆砌而成,160幅取材于《大业分别经》的浮雕,皆为描写地狱之景象,代表了三界之一的欲界;其他4层正方形平台,各层之间有宽幅2米的巨石回廊,回廊上均刻有佛本生故事,所有雕刻都构思精巧,充满活力,若将其连接起来可长达4公里,是世界上罕见的“石头画卷”,代表了三界之一的色界;而更高层的圆形平台则代表了三界中的无色界:每层都错落有致的排列着24个锥型塔,一共72座塔,塔中各有一尊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石雕佛坐像,按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分别做出指地、施与、禅定、无畏、转法轮等手印,由于构思巧妙,使得人们只能从塔身的菱形镂花孔中窥到佛像的一部分,却看不到佛像的全貌。
  整个建筑受大乘特别是金刚乘的佛教思想影响,采用了立体曼陀罗的表现形式。最高的主佛塔为钟钵型,直径10米,高16米,塔座雕有莲花图案,四周密封,里面空无一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佛教“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处、灭尽一切想与受处”的最高空寂境界。
  佛教徒登塔像中国藏族转山一样有一定的规则,从婆罗浮屠东面进入,按顺时针的方向绕行,逐步走向塔顶。在婆罗浮屠,从大地到天空,从有形到无形,这种过渡是一种平和的过渡。它没有严格保持方形:每个方台的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了生硬的直角形状,这样也许是试图用建筑风格来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这是一个人走出迷界,迈向圆满的过程,每一级台阶,每一个脚印都对虔诚的佛教徒都有特别的意义。
  在这命运多舛的佛塔上,有的石塔已经损毁,里面的佛像直接露在风雨中。在当地的保护下,大多数佛塔依旧保存完好,佛像的脸只能从石孔中隐约可见。有趣的是,石孔的形态也是各异的,越接近中央的佛塔,石孔就越少,这象征着佛陀越来越无形了。到了中央最大的那个佛塔,就完全没有小孔了。是呀,对于佛教信仰者来说,佛陀本身就是隐藏着的,心中有佛,还需要什么眼中的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历史的转瞬拈花微笑
  公元1006年,默拉皮火山发生了大规模的喷发,凑巧的是,也是在那一年,这里发生了地震,周围的人们纷纷逃离,这一走,就走了好几百年。没有了喧嚣的人烟,婆罗浮屠完全安静了,就像是一个禅定的老僧人,默默地在火山灰和那逐渐长大的树林中颂经祈福。而人们也逐渐遗忘了这座曾经辉煌的佛塔。
  经年继世度过了千年的沉寂岁月,风雨剥蚀、地震摇撼毁坏着它的容颜和躯体。直到18世纪,婆罗浮屠才又为世人所知晓。一些西方人曾对它进行过零星的发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印度尼西亚的日本人也曾对婆罗浮屠进行过发掘,据说第一层的浮雕就是当时发现的。
  自从婆罗浮屠重新面世之后,第一次修复性的工作是于1901—1911年由一位荷兰工程师主持进行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963年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对婆罗浮屠进行修复,后因国内形势动荡未果。直到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全面修复婆罗浮屠的计划才开始实施。这项修复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工程浩大。数以百万计的石块被编号拆下,1460块浮雕得到清洗和加固,使婆罗浮屠以相当完整的原貌融入了现代社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今,婆罗浮屠静静地躺在默拉皮火山上,开始有更多来自更远地方的信徒来探望它,他们的脸上是那么肃穆,好像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物质实体,而是融入建筑中的那些雕塑艺术品产生的耀眼光芒。经历过爆炸的印度尼西亚宁静安详,在街上游荡的时候,依然有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市集上的喧嚣阐释着普通印尼人平凡的自信,这里的男人们穿着巴迪布做的筒裙(据说是因为要模仿他们的保护神——一条美丽的大蛇)在发呆亭中一坐就是一天,女人分外妖娆,举手投足之间,简直勾魂摄魄,而佛塔下的孩子们还在打闹,争着要第一个通过孔洞触摸那些佛塔里慈眉善目的菩萨。但愿这些嘻笑不要惊扰这里已经修行千年的功课。
  (责任编辑 张迪)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