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试析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析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8年第02期
  摘要:佛学中有很多智慧对现代教育有着借鉴意义。它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处事与为人,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对于强调人的环保意识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佛学:人生智慧
  在宗教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佛学思想有很多的智慧,可以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处世与为人。甚至对于我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环保意识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那么,佛学里有智慧吗?就说“佛”这个字。它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佛这个字有体有用,从本体上说它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讲是“觉悟”。可见佛学里是有智慧的。
  佛学里的智慧很多,我就以下几点做一些粗浅的探究。
  第一,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为“业”或者“业力”。业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里轮回的推动力。
  从佛教业报轮回的理论来看,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是佛教的因果观。也就是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强调,事物中因果规律普遍存在。在时间上,遍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空间上,作用于整个宇宙,就连菩萨和佛也受这个因果规律的支配而不例外。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不管好坏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力量,即业力。这种业力时时都蕴藏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好的行为,存进的就是善业,坏的行为,存入的就是恶业。这业,就是一种内因。除了内因外,各种形式的外缘不时存在。一旦某种与内因业力相应的外缘出现,那么结果就会显现出来。佛教认为。业力不形成某种果报是不会消失的,有前因必会结果。只是时间地点的问题了。就是老话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世间是由因缘聚合成的,是相互联系的,因不可能永远遇不到缘,今生不遇,那么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总要遭遇。因此因果报应谁也无法逃脱。
  佛教认为,人所做的不善业有十种,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和邪见,如果谁肯定了上述内容并且已经付诸行动。死了以后要轮回到地狱、饿鬼和畜生的三恶道里去。如果持否定态度。死后可以转生为人,如果再潜心修行。一心向善,那么就可以摆脱轮回而悟道成佛。这就是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生存环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说白了。人要想过上幸福生活,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向善,不做危害社会和别人的事情,这样,你的生活没有阴暗面,才会是美好和充实。
  第二、生活中要涵养健康的心态
  在人的一生中,事业能否成功。涵养出正确的心态很关键。佛家把人生拥有的健康心态叫做四无量心。
  ①慈无量心。也就是佛家思想的“慈悲为怀”,就如同儒家提倡的“仁”和道家提倡的“道德”一样。慈心就是爱心,在佛家思想中,有了慈心。这个人的修养就自然可以提高,就能变得宽容。现在很多人都说人心难测,兄弟姐妹之间、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互相猜忌,人际关系太复杂,大家相互提防。心累。所以,如果有了爱心,就可以宽容地看待周围的一切,那样人际关系就好处了。
  所以为人处世,涵养慈无量心的目的在于让人放开心量,不再狭隘,放弃肮脏的灵魂。在于培养为社会献爱心,远离破坏和谐社会的不良情绪。
  ②悲无量心。悲心就是同情心,它能对治人的伤害心。就是要做到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帮助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把别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哪怕帮助别人时受到各种各样的误解,也不后悔。
  ③喜无量心。喜心就是承认别人取得的成就的心态,也就是见贤思齐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取得的成就,对好人好事要由衷地赞美和祝福,而不是挖苦讽刺和心生嫉妒。
  ④舍无量心。舍心就是正确评价自己的心态,是给自己正确定位,不要把自己估计得过高,要用平常而诚实的心态为人处世。
  第三,要保护好自然环境
  佛教是个深具环保意识的宗教。佛教的环保意识来自“缘起”的观念,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赖,共存共生的。这和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是异曲同工的,都是在告诫人类要对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才能达到互利共生。
  自古以来,佛教界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唐代泗州(安徽)开元寺明远法师,种植松、杉、楠、桧等数万株,免除了淮水与泗水的泛滥。又如唐代东都洛阳道遇法师,劝化善款,消除黄河龙门天险的水患。此外,佛教徒还力行修桥铺路、珍惜资源、护生放生、提倡素食、不杀害生灵等,因此佛门的僧侣可说是环保工作者。
  今日佛家对于环保,有以下三项主张:
  ①护生:佛教提倡不杀生而积极护生。佛教认为人是有六道轮回的,所以六道众生都可能是父母,杀了并且吃了,就如同吃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来世的生命也就无从寄托。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在今天来说,剔除佛教里的宗教因素,爱护动物,尤其是爱护野生动物,不滥杀滥捕它们,对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惜福:这是佛教对于“同体共生”的认知。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种资源,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福报犹如银行存款。有储蓄才有支出。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垃圾分类、资源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垃圾也是财富。惜福的方法很多,今归纳为四点: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③净化:《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光山于1992年3月4日,举办“佛光山信徒身心环保净化法会”,目的就是要大家响应环保运动。达到从身心六根的净化到心外世界的净化。
  综上所述,佛学固然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消极的因素,但它确实有很多智慧思想。我们探讨佛学中的人生智慧,是因为它和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哲学思想一样,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指导。认识佛学中的智慧。用来约束我们不断膨胀的物欲,用来告诫我们怎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用来指导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里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