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传心 法音长存
丝竹传心 法音长存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袁静芳
“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界倡议发起,旨在为世界佛教徒,提供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感到这一议题对当今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儒家音乐专著《乐记》中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音乐产生于人心,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人很早便发现了音乐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真理。可以说,这与佛教关于音乐的阐述殊途同归。这也正说明了佛教与中国这片土地无上殊胜的因缘。
自古以来,佛经中便有诸多对音乐的记载。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二中曾说到:“丝竹可以传心。” 音乐各项表演,如:歌唱、器乐演奏等等,都可以体现音乐者的内心感受、心情、性情。甚至可以作为佛教传法的一种方式,以心印心,揭示生命真谛。《弥陀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人名,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之一。
西方极乐世界树木、微风均能讲法。风吹宝行树和宝罗网发美妙之声,如百千种乐声一起演奏。只要听到这种音乐的人都会升起皈依佛门的想法。这些音声是佛陀与众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引领众生修持成道的重要法门。从古印度开始,梵呗即成为佛教法事仪轨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音乐表现形式。“梵”意译为“清静”、“寂静”、“离欲”,指的是佛教徒修行解脱的最后境界;“呗”意译为“止断止息”、“赞叹”,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或其他文体形式)对世尊、诸佛、菩萨言教、品德的宣扬与赞颂。《高僧传》记:“但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甥;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故经言‘以微妙音歌欢佛德’,斯之谓也。……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悦耳,聆语可以开襟。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 转读重要的是音乐和经文相互配合。只有音乐则会背离佛法的精髓;而缺少音乐,只念诵经文则无法与民间社会交流。所以,有“用美妙的音乐来歌颂佛”的说法。所以转读咏诵要雄壮而不猛烈;专注而不停滞;弱而不散;刚劲而不尖锐;清静而不干扰;音声繁杂而不混乱。做到这些,佛教音乐就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法苑珠林》记:“原夫经音为懿,妙出自然,制用可修,而研响非习。盖所以炳发道声、移易俗听,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趣发癨鹫之风,韵结霄汉之气;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经称深远雷音,其在兹乎!” 唱诵佛经要自然,雄壮而不猛烈;专注而不停滞。远听像大海一样雄伟,近听则从容平和。所以梵呗可以传道,移风易俗。经文称为“深远雷音”。汉传佛教音乐强调的是一种清亮、雄越的音声效果;是一种中正、平和,而又正气凛然的音乐气质。其所排斥的是流于浮表的“淫邪”之乐。这一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审美观,而且也是佛教评判音乐的传统标准。早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徒即以丑恶、清净,“好声”、“不可乐声”,“三昧声”、“地狱声”等概念划分音声。如:《大方等大集经》中记载“好声”为:三宝声、六波罗密声、降魔声、转法轮声、降法雨声;“不可乐声”包括:斗讼声、杀害声、偷盗声、饿饥声、邪淫声、妄语声、皈依恶天神声。这些概念所囊括的音声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反映出佛教对观察世界、选择音乐的原则,而且也展示了佛教注重音声教化人心所产生作用的观念。
佛教东渐,在中国佛教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佛教对音声的审美观念逐渐得以完善,并直接影响仪式音乐的气质、表演方式。在其音乐观念的作用之下,多种音乐形式始终统一于庄严、清净的音乐氛围中,与其他仪式行为相结合,使佛教徒感受到佛教清净而神圣的意境和力量。如华严宗的修持方法就是唱诵《华严字母》赞。华严法会上,讽诵华严经、拜华严忏仪轨时均要演唱《华严字母》套曲。据释隆根所诵《华严字母》记载:“华严字母,共有四十二字,每一字母衍出十二子音,分成四十二条。其中有初合(一字)、二合(二字合)、三合(三字合)之不同,唱法一样。”华严字母的四十二字是华严法门的修持方法,又称“旋陀罗尼”。行者在修习四十二字时,三密加持身心,悟入文殊菩萨大智慧海,如是,周旋往返,百千万遍,入诸陀罗尼门。中国华严宗诸位祖师对运用华严字母转化人心,开启智慧的作用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又如净土宗盛行的“五会念佛”、唯识宗窥基提出的如来说法百种音声,以及藏传佛教米拉日巴尊者歌咏传法等等,佛教音乐一直伴随着佛教各项仪轨、法事而存在。又如早晚课诵是佛教徒每日必行的修持法门,又称“二时功课”。它是佛教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仪轨。历来许多佛学典籍中,多有对朝暮课诵修行的规范与要求。其唱诵韵曲历经唐、宋高僧大德的传承实证而逐渐定型,成为当今十方丛林法定的必修课。佛教强调在唱诵、演奏仪式和音乐时必须关注到内心心念的起伏,使内心始终处于宁静、清明的状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自身的修行力量。从大乘佛教精神出发,自我修持不仅可以在清净的环境下进行,而且能够在纷杂、喧闹的环境中锻炼、保持内心稳定的力量是自身修持的最佳体现。礼佛唱赞,象征自己虔诚意识及恭敬心情的升华到了极点,随之身心就会相应发生变化。
此外,由于佛教音乐具有人心净化、和谐社会的作用。因此佛教十分重视运用音乐来赞佛功德,宣传法理,开导众心。在《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中记载:“宝幔供养已,即毗卢遮那于内心流出大悲方便,住三摩地心。发歌赞讽咏而与供养已,获得六十四种梵音住说法无碍。其音清雅,令众乐箫瑟箜篌而能供养,此即音声为佛事也。” 唱诵梵呗可以获得六十四种梵音说法没有障碍。唱诵梵呗、演奏各种器乐供养诸佛被叫做“音声佛事”。
佛教秉承“自利利他”的传统,将自我修持与弘法利生融为一体。僧众借助音乐唱诵、念诵、吟诵、演奏器乐曲等多种方式向世人宣讲佛教教义,净化心灵,助其最终得到解脱。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多位以音声传法的佛教大德,如少康、文淑等。他们或讲唱、或吟诵,向人们传达佛教教义,帮助世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相互友爱、和睦。2004年由中国国家宗教局倡导,中国佛教协会组织海峡两岸,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百余名僧众赴台湾、澳门、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了9场联合演出,与世界共享佛乐妙音,同沾甘露法乳。使人们真切感受到佛教文化、佛教音乐的魅力。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经济繁荣,物质极大丰富。在科学技术极大发展、物质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精神危机、道德失落、生态失衡以及恐怖主义等多种威胁,世界不宁,人心不安。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当前全人类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是主张和平、慈悲、平等的伟大宗教。佛教徒要积极担负起净化人们的心灵、和谐化导社会的重任。佛教必将为缔造世界和平,人类共创和谐社会而起到重要作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