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解读中国佛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如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国佛教寺院从东汉(68年)在洛阳创建的白马寺开始,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几乎所有寺庙的建筑布局都是“院落制”,当然,要除去少数石窟外。为更好地了解佛教的内涵,现从佛教的建筑风格,作些简单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寺院几乎都是参照印度佛寺的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最为典型的就是青海的“塔尔寺”;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则移到寺外。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不断增多,到了北魏时期,全国佛教寺院多达三万余座,能够保留至今的仍有数千计,一些地方还在修复和新建佛寺,可见佛寺建筑的规模之盛。如果大家留意这些佛寺的建筑风格就不难发现,尽管都是供奉佛像、安放经卷、举行佛法活动、为僧人居住生活的场所,但佛寺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出不同特色的佛教内涵。

一、汉传佛教的寺院(雪窦寺为例)
佛教建筑布局一般认为,寺内以“殿、阁”为主体建筑,要有外门、中门和下门(统称三门),前佛殿、佛塔、后佛说法大殿,三重楼、三重阁等。所谓“三门”,就是指“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泛指三门解脱,因此,“三门”又可称作“山门”,哪怕寺院只有一门,也可称“三门”或“山门”。所以,泛指一进“山门”,万物皆空,这就是我们称之出家僧尼为“遁入空门”的内涵。

浙江溪口的雪窦寺始建于晋代,是汉传佛教一个典型的建筑风格。天王殿是寺院第一座殿堂,殿内彩塑“四大天王”,我国佛教一般认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分别手持琵琶、宝剑、龙、宝伞等不同法器,预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寄托了向往美好的愿望;弥勒像居中笑颜常开,据说弥勒佛就是布袋和尚的化身,五代时,奉化出了位布袋和尚,经常携布袋,教化世人,深得敬仰。殿正中供笑颜常开的弥勒菩萨像,四周环列樟脑木千佛,表达“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间,这也是作为约定勒道场的雪窦寺与众不同的特色所在。天王殿后两侧,东有钟楼,西有鼓楼,所谓“晨钟暮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按印度教佛记载,弥勒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先于佛祖而亡,后来又转世到人间广传佛法。因此,弥勒是佛教预言将来继承释迦佛位的未来佛。但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弥勒佛被塑造成袒胸裸腹、笑口常开的中国僧人布袋和向的形象,历代受中国信徒的供奉和朝拜。

大雄宝殿是其主殿,赭墙飞檐,气势雄伟,中有如来大佛等。大雄宝殿主要是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塑像。其后为“后海楼”彩塑。观音大士立于鳌鱼脊上,十八罗汉分列殿内两旁。释迦牟尼为了救众生脱离苦海,不惜放弃王位出家修行,终于悟道成佛。迦叶、阿难侍立佛组左右。

藏经阁,有的叫藏经搂,在大雄宝殿后,为两层楼宇。楼下法堂,法堂也叫讲堂,是僧人讲演佛法,举行受戒仪式及重要集会的场所。斋堂是寺内普通僧人吃斋的地方,饭前颂经,过午不食;上藏经阁,藏宋太宗赵光义赐赠的《佛赋》,宋仁宗赵祯御赐佛经、龙袍、沉香木雕、袍服、宋高僧永明(延祷)的佛学名著《宗镜録》及清光绪帝所赠玉印、龙钵、经籍等。所藏经书5799卷。

后殿,平房13间,依山坡拾级而上,中有千手观音佛像,照墙嵌清顺治年间“天开图画”隶书砖刻,1968年毁。

三幢大殿两旁各有厢房,东厢房设齐堂、库房、伽蓝殿、客堂和历世祖堂等,楼上宾客房。西厢房下玉佛殿等,楼上僧房。方丈楼在东厢房客堂后,为3间楼房,名僧太虚,大醒等曾住此。

二、藏传佛教的寺院(布达拉宫为例)
藏传佛教寺庙,又叫喇嘛庙。喇嘛庙又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汉式建筑的喇嘛庙(如北京的雍和宫);二是汉藏建筑结合式的喇嘛庙(如青海塔尔寺、河北承德的普宁寺)三是藏式建筑的喇嘛庙(如布达拉宫)。藏式寺院的风格,体现在无论经堂、佛殿或僧舍,都注重墙面的装饰,墙头都用暗棕色的便玛墙带。

藏传佛寺建筑的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内包括有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筑——学院(藏语为“扎仓”);管理机构——活佛公署,以及辩经场、僧舍、库房、厨房、管理用房等。达赖、班禅经常驻锡的寺院内尚有宫室建筑(藏语称“颇章”)。布达拉宫内还有达赖的陵墓——灵塔殿等。有的寺院内拥有数个学院及佛殿,故一般藏传寺院的规模皆较大。藏传佛教建筑的主要风格是源于西藏民居的碉房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但在流传过程中藏寺与地方建筑艺术相结合,其艺术风格又有所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藏式,多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的藏族居住地区;汉藏混合式,多流行于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蒙藏居民聚居地;汉式,多流行于河北、山西地区。

正如藏族的许多寺院一样,其每种形式、每个方面都具有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桑耶寺在建筑的总体布局、殿堂设计上是以佛教的宇宙模型为蓝本,采取对比统一的手法。寺中央高置乌孜大殿,用它象征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南北的尼玛殿和达瓦殿,象征日、月;大殿四周有白、青、绿、红四座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围绕大殿的十二座建筑物象征须弥山四方威海中的四个大洲和八个小岛;圆形的外墙,暗示着世界外围的铁墙;几条沿围墙转经朝拜的小道,表示法轮长转。殿堂内部通过帷幕、色彩的处理,造成光怪陆离的神秘气氛,殿堂内一般都很幽暗,而佛像则十分光亮,大概也含有象征“举世昏暗,唯有佛光”的神秘意蕴。西藏寺院建筑大体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

大昭寺可算是平川式建筑的代表作。这座群楼拥簇、金光闪耀的唐代建筑,融汉藏风格于一体,由它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院布局的新格式。主殿居中,经殿佛殿环绕四周,与汉式寺院的对称格局迥然不同。

布达拉宫。在西藏所有的宫堡式建筑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布达拉宫可作为藏式依山式寺院的典型。藏式喇嘛庙,大多依山而建,通常有大殿,为硐房式建筑,供奉着高大的佛像;扎仓,喇嘛们研修佛经及其他知识的场所;还有康村(僧舍),辩经坛,转经道(廊)等建筑。殿堂高低错落,布局灵活。主要的建筑大殿、扎仓等位置突出,其他建筑还列周围,且寺庙环以高大围墙,状似城堡。拉萨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就是这类寺庙的典型代表。
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1300多年,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由雪、宫堡、林卡三部分组成,依山建筑到山顶,高达117米,宫墙全部是花岗岩砌筑,分层合筑,错落有致。“雪”在“宫堡”的前面,一座近方形的城堡,是布达拉宫所属的办事机构、印经院、监狱、仓库、作坊等。“林卡”在“宫堡”的后面,一处以龙王潭为中心而建筑的园林建筑,是达赖喇嘛休息和乘凉的场所。藏历的每年四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诞辰举办祈雨活动。

宫堡是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由大小经堂、灵塔殿、佛殿、卧室、经学院、僧房等组成。东西长360多米,南北宽约140米,建筑面积达九万平方米。宫堡分白宫、红宫两大部分。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住所,有寝宫东、西日光殿。东大殿是白宫最大的殿堂,用44根大柱子建成,达赖喇嘛主持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红宫是达赖喇嘛灵塔供奉处,西大殿是红宫的最大殿堂,由48根大柱子组成,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五世达赖灵塔建造于1690年,规模最大,装饰最豪华,塔上镶嵌无数珠玉玛瑙,而塔外以包裹的金皮共用11万两黄金,富丽堂皇至极。

汉藏结合式的寺院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分布较多。这类汉藏式殿宇较多地吸收汉式寺庙中轴线布局的特点,棗般也有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等。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主体结构基本采用汉族的木结构间架,最顶端还加上了一个汉式歇山式大屋顶。但常常是将数个殿宇组合成一座相连的建筑群,俗称“勾连搭”,在组合中又交错安排纯藏式或汉藏式建筑。最著名的汉藏结合式是青海西宁的塔尔寺。塔尔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
三、南传佛教寺庙(大金塔寺、曼飞龙白塔为例)
释迦牟尼死后,其弟子大迦叶和富娄将各自的见闻诵出来,各自将这些规定为佛说,这样就产生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中原地区流传得比较广泛,而西双版纳毗邻印度、泰国、缅甸等国,印度小乘佛教随风潜入。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几乎都会有座或大或小的寺庙,佛塔寺庙与傣家竹楼、贝叶棕树交相掩映,一派神圣景象。

南传佛教(也叫小乘佛教)寺庙,受到汉族建筑、泰缅建筑及傣族民居建筑的影响,有宫殿式、干栏式和宫殿干栏结合式三种。由于小乘佛教只信奉释迦牟尼为佛,寺庙建筑便以佛塔和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所以,大殿或者塔是寺院的中心,僧舍等环列周围。小乘佛教地区,几乎村村有寺,寨寨有塔,殿堂内外装饰豪华,色彩鲜艳夺目。

位于瑞丽遮勒寨旁塔小丘上的大金塔寺历史悠久,公元十四世纪扩建,后经不断维修,现存殿宇保存完好。全寺建筑以塔为中心,是一座由17座塔组成的塔群,中间主塔高达二十多米,由平面亚字形基座、八角形束腰台、扁圆形仰莲台、上小下大的覆钵体、十三重相轮和伞盖等自下而上相叠组成,尖状的塔体更象竹笋的形态,故又称笋塔。其他十六座小塔高矮不一,形制与主塔相近,环绕周围。这些塔,共同建造于一直径35米的圆形高台基上,正面都开着一个佛龛,龛内安置一尊佛像,塔身表面都涂上了金色,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
塔群四周,建有佛塔、僧房、竹楼、竹房等,这些建筑均下层凌空、上层供佛或住人,是典型的傣族干栏式(也叫吊脚楼式)建筑。这是佛寺建筑与傣族民居结合的产物,其他地区所罕见。

曼飞龙白塔位于景洪市勐笼乡曼飞龙寨北的后山顶上,始建于清乾隆(公元204-1795年)时期,是西双版纳著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塔系砖石结构,大小九塔组成。塔基为圆形石座,周长42.6米,八角各砌一佛龛。主塔高16.29;四周小塔各高9.1米。塔呈葫芦状,塔身洁白,有各种精美的塑饰和彩画。佛龛饰有各种动物、花草、卷云纹装饰。塔刹由宝瓶、银铃、风铎等组成。每年泼水节,各族群众和中外宾客风云而至这里,参观傣族的泼水、丢包、赶摆、放高升活动,场面壮观。

2006年4月7日星期五整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