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经石峪北齐刻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经石峪北齐刻经
  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经石峪金刚经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 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 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 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 "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 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 《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 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经刻字大50厘米见方,经刻书法纵逸遒劲,以隶为主,富于变化,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结体宏阔自然,用笔苍劲古拙,神采潇洒安闲,丰润雄浑。《书法梁津》称它是"大字鼻祖",清代康有为赞为"榜书第一" 。站在高崖俯视大字,如尊尊罗汉,肃穆端庄,稳坐如山,与整个泰岱的神韵相融合。它的书艺之高,结体之大,规模之巨,自古罕见,堪称"天下第一",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1967年,为使经刻免受冲刷,在崖北筑砌石坝一道,改水道于刻石西侧。1982年又拨款在石坪周围筑石栏,以免游人任意捶拓或践踏。此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刻北断崖若斩,溪水漫石而下,似横阔短帘,名水帘泉。崖上有"枕流漱石"、"千古奇观"、"冷然清韵"诸刻。西侧石上有宋政和年间陈国瑞题刻。1965年,1982年,经刻四周建石栏保护。
  石坪东北原有明人刻《大学》,俗称大学圣经。万历年间都御史李邦珍在东侧巨石上大书"经正",并有注语,劝人弃释归儒。《大学》经刻于清康熙年间毁。
  经刻西北有巨石,高约5米,宽约13米,石辟为两半,上题"试剑石",又名仙峡石。明隆庆六年(1572年),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总理河道提督军务万恭依崖筑高山流水亭。
  经石峪四面环山,深谷幽奥。龙泉峰耸峙于东,锐若茁笋;炮高岭横亘于西;涧水自东北三叉沟乱石中泠泠而出,绕龙泉峰流入中溪。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