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雕塑>>正文内容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玉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
  ─犍陀罗形式金铜佛造像
  李玉珉
  故宫文物月刊
  第五卷第八期(1987.11)
  页131-135
  ?1987 故宫博物院出版组
  台北市
  --------------------------------------------------------------------------------
  * 因涉及版权问题,图片无法刊登。Pictures contained in this article are not reproduced due to copyright issue.
  页131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犍陀罗形式金铜佛造像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11)
  「新田集藏」素以收藏亚洲诸国历代金铜佛像著名于世,这次答允故宫博物院借展其收藏的佛、菩萨像等百余尊,对台湾的佛教美术爱好者来说,实是一大幸事。本月刊将逐期介绍此次特展中的各国精品,以增进观众对这些作品的了解。同时,为了尊重收藏者,这次特展展览说明卡片的品名、国别、年代、质地等,均根据收藏者提供的资料书写。然而对艺术品的断代与解释,各家难免有意见出入之处,在此作者提出浅见,期待诸前辈学者予以指正。
  历史背景
  犍陀罗(Gandhāra)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名,为贵霜王朝(Ku?ā?a Dynasty,公元一世纪至三二0年)二大佛教造像中心之一。由于它的影响很大,邻近诸地的文化艺术风貌皆和它非常近似,故广泛地说,犍陀罗地区包括了现在的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的东部。公元前三二七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曾占领此地,便埋下了希腊影响的种子。后来,犍陀罗成为大夏(Bactria)统辖的一部分。大夏文化本是希腊化(Hellenistic)文化的一支,因此,犍陀罗文化中希腊色彩极为浓厚。加之地处商业要道,贵霜王朝财力雄厚,和罗马帝国贸易往来频繁,犍陀罗和罗马的关系自然也十分密切。因为这些原因,犍陀罗的造像风格和贵霜王朝的另一中心秣菟罗(Mathurā)迥异。秣菟罗在德里(Delhi)南方,处于印度文化的中心地区,它的艺术是从本土中发展茁壮,所以印度特色鲜明,和受希腊罗马作品影响的犍陀罗造像自然大异其趣。
  笈多时期(Gupta period,公元三一九至约六00年),犍陀罗的造像活动虽然仍在继续,不过,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不再居于印度佛教美术的领导地位。此时的犍陀罗佛及菩萨像大多显现了笈多美术的时代特征,在脸型与姿势上.都有明显的变化。以下即选其精品数件用以介绍:
  佛坐像
  犍陀罗
  公元三世纪
  青铜高一六?八公分
  这尊佛像是此次特展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作品。佛像身着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
  页132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犍陀罗形式金铜佛造像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11)
  。右手举起,五指平伸,手掌外扬,作无畏印;左手握衣之一角,为犍陀罗常见的一种佛像形式。此佛肉髻高显,目深鼻挺,唇上有髭,其西方人的颜面特征,和罗马时期的肖像雕刻近似,是贵霜王朝犍陀罗佛像的一大特色。佛像头后的圆光边缘作尖齿状,亦与许多西方阿波罗像和伊朗神像的头光相仿,更明确地说明犍陀罗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密切。而佛像右手掌心与双足足底的莲花图案,首见于秣菟罗美术,在此这图案的出现,又证明了贵霜王朝时,两大造像中心彼此时有往来,在美术上,两者也互有影响。
  这尊坐佛手指纤细,身躯瘦长,僧衣质地厚重,衣褶起伏自然,襞面隆起。衣下身体曲线隐约可见,身体质感塑造写实,无处不流露出犍陀罗造像的特质。在存世的作品里,犍陀罗的金铜佛像十分罕见,多数均为笈多时期或更晚的作品,是以这尊坐佛弥足珍贵。
  香炉
  犍陀罗
  公元三世纪
  高八二.五公分
  此香炉形式复杂,全炉形似我国的博山炉,高立于一上细下粗的多面柱上。炉身外侧以莲瓣为饰。炉盖可以打开,盖上有镂空卍字与其它图案,可溢香气。盖顶尚饰小铃一对与一圆环等,极为华丽。炉下为一圆形伞盖,边缘悬挂钢制小铃与葡萄叶片(部分为后补),盖上有连珠和莲瓣纹,并有小鸟数只。柱底有一花环围绕,花朵呈菱形排列。下有方台,以四天人为足。这些天人皆肩有羽翼,手持圆环。他们唇上有髭,上身袒露,仅佩璎珞,下身穿着印度式裙裳,一腿略弯,姿势自然。柱底的花环、手持圆环的羽翼「天使」、天人的面相、和闲适的立姿,常见于希腊罗马美术;而卍字和莲瓣图案以及天人的衣着形式又是典型的印度作风。显然这件香炉融合了印度和希腊罗马美术的母题(motif),正反映出犍陀罗文化的特质,故这件香炉必是犍陀罗的作品无疑。
  佛立像
  犍陀罗
  公元八世纪
  高三三公分
  佛经尝言,佛出生时,相貌奇特,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像顶有肉髻,手指间有缦网相连,掌心有饼图案,象征千辐轮。肉髻、缦网掌以及掌有千辐轮相皆是佛的重要相好。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袈裟一角,乃常见的犍陀罗佛立像的典型。
  这尊佛像双肩宽厚,胸肌壮健。身着通肩式的法衣,露出胸上异相。衣服质地厚重,随肢体动作之变化,衣纹或疏或密,襞面隆起,处理自然而写实。这些均为犍陀罗雕刻的特色。但是,此佛杏眼鼓目,鼻梁较低,鼻翼略宽,唇上无髭,双颊丰满,与前述之坐佛面相不同,已与印度人的像貌近似。并且,此佛施无畏印的右手较低,近于腰部,而臀部略向左移,体
  页133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犍陀罗形式金铜佛造像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11)
  青铜佛立像
  页134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犍陀罗形式金铜佛造像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11)
  青铜佛坐像
  页135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一)─犍陀罗形式金铜佛造像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八期(1987.11)
  呈S形,通称为「三折扭」(tribha?ga)姿;显然受到了笈多美术的影响,故知这件作品应是笈多时期的犍陀罗佛像。此外,头发作图案化的扇形安排,更证明此像为一晚期之作。
  此佛背部平板,无衣纹刻划,而正面观之,面容森严,精神奕奕。从背后的二孔望入,知这件立佛乃空心铸成。
  窣堵波
  犍陀罗
  约公元六、七世纪
  高一三一公分
  窣堵波(stūpa)是佛塔的音译,原义坟冢。这种建筑在印度的史前时代即已存在,﹝增一阿含经﹞提到,释迦佛入灭之后,八国国王分佛舍利,并立窣堵波以供养之。自此以后,窣堵波遂成了佛教的神圣建筑,为信徒们礼拜的对向。阿育王(King A?oka,约公元前二七二至二三一年)于印兴建八万四千座窣堵波,是推广窣堵波信仰的一大功臣。
  玄奘(六00─六六四年)西游印度时,经过犍陀罗,看到雄伟壮观的迦腻色迦窣堵波,他在﹝大唐西游记﹞卷二描述此窣堵波言:「高踰四百尺,基趾所峙周一里半,层基五级,高一百五十尺,……复于其上,更起二十五层金铜相轮。」如今这座为古人赞叹不绝的窣堵波已完全崩毁,不过从这次展出的犍陀罗青铜窣堵波中,我们仍可描绘出一些迦腻色迦窣堵波的样子。
  这座窣堵波下有二层方台,第二层方台四角各立一柱,柱头上置一狮。方台上又有二层圆座,上承覆钵式塔身。塔身顶端为方形平头,平头上立高竿,并起十二层伞盖(即我国之相轮),结构复杂雄伟。由于伞盖与台座的加高,相形之下,塔身的比例就缩小了,这种强调纵高的发展正是犍陀罗窣堵波的一大特色。
  全作装饰图案繁多,底层方台的装饰为叶形纹,第二层方台与二圆座部分,则见多尊入定坐佛,间以希腊科林斯(Corinthian)式半露方柱相隔。塔身下半有构图简略的佛传故事:四门出游(马头已残)、树下入定坐佛、供养佛钵、和塔中坐佛。每一景间尚有一象头。塔身上半与其上的七重伞盖均有莲瓣图案。平头与塔身间有四女药叉(yak?i)立像,左手攀枝,右手叉腰,两腿交叉,与桑淇一号大佛塔(Stūpa No.1 at Sanchi) 垣门上女药叉的立姿相同。最下层的伞盖和平头间有希腊式的羽翼人物和供养菩萨像。印度式与希腊罗马式母题并用,乃是犍陀罗美术的一大特点。窣堵波上的人物铸造粗率,故而推测,其恐非犍陀罗美术黄金时期-贵霜王朝-的作品,而是晚期的制作。伞盖上垂挂的铜炼可能是后加之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