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中国后之变迁及其特质
佛教入中国后之变迁及其特质
姚宝贤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5 册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67-77
--------------------------------------------------------------------------------
67页
一、翻译佛教与同化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重在「学」的方面。印度的佛教虽
也有其哲学的研究之点,但中国佛教是注目在默想的方面。
可以说,印度的僧侣,是本着宗教的立场来探索真理,中国
的僧侣是本着学的立场而追究真理的。所以中国似乎祇有「
佛学」而无「佛教」的。中国民族实际方面接受佛教的精华
,祇是少数的富于研究性的高僧学者而已。佛教的宗教的精
髓很少影响到民间。中国高僧学者引为自得的,固然有些着
目在修行的上面,但多数是在冥想的思索上做工夫。
中国佛教历史的区分,大体为二: (一)是翻译佛教,
(二)是被中国民族、国情、性格所同化,所谓同化佛教。
试先言何谓翻译佛教﹖依据印度或西域文字,翻译过来
的经典,祇重在材料的采取,不及于
68页
意味的咀嚼,这种时代,谓之「翻译佛教。」六朝以前,中
国高僧有往印度,印度也有高僧来到中国。其路径重在印度
河流域。出中亚细亚,沿天山之南,南山之北﹔到了现在的
甘肃省。若取海路,通过现在新加坡海峡,达中国的南海,
就是现在广东或安南的附近。但是海路交通,是六朝中叶以
后的事。
中国佛教源自印度,自不待言。然而,初期的佛教,与
其说是印度直接所传入,不如说由印度以外西方诸国所传入
。这些国家的语言,当然不是纯粹的梵语。因梵语传入诸国
以后,不得不发生些许之变化,中国接受的梵语,大概是经
过各种变化以后的梵语。总之,中国佛教与西域及葱岭以西
诸国的关系,很为密切﹔要想理会翻译佛教,更不可疏忽这
点。
西域的要区,有天山地方,天山以北,谓之天山北路,
其南谓之天山南路。从中国本部,出甘肃省,或从现在的新
疆省的哈密,达吐鲁番经迪化府,沿伊犁河流域,顺准噶尔
的路径,入中亚细亚,斯为天山北路。还可从吐鲁番,沿天
山的南麓,经哈喇沙尔、库车、温宿、赴西南,越葱岭入中
亚细亚,斯为天山南路。另外,从塔克剌麻干大沙漠的南部
,沿阿尔腾塔克山脉的北麓,从喀什噶尔,出中国本部,经
叶尔羌,和阗,达甘肃省的敦煌:这是中国与西方诸国往来
的要道。流沙南路的和阗,古称于阗,与佛教的关系,极为
深密。从和阗,溯塔里木河、达哈喇沙尔,为至吐鲁番的要
道。吐鲁番为南路北路及其它要道交会的地域,自古即有各
种部落之集合﹔佛
69页
教流入颇早,佛教遗迹,留存颇多﹔为今日世界学者注目的
所在。又如敦煌,原非中国之部属,汉武帝征服以后,始入
中国版图,置为敦煌郡。为中国赴和阗出口之要道。佛教流
布,盛极一时﹔近时发掘古经多种,成为学术界之佳话﹔同
时,对于中国翻译佛教之研究,帮助很大。
越葱岭山脉,西向,达中亚细亚,入阿母、西尔二河的
领域,在汉时,有大月氏国家的存在。统一其它的部落,扩
张版图,南达印度河,开侵略印度之端。汉武帝时,张骞通
使,拟结盟共抗匈奴,月氏不应。据说,经这次通使以后始
知南有印度,是文化浓厚的国家:这是中国人开始知道印度
的事实。
月氏,在佛经的上面,呼为月支。阎膏珍继承为月支国
王的时候,适值印度迦腻色迦王当朝,他野心勃发,西向安
息国进攻。干涉其内治,南侵略印度西北的部份,进达中天
竺,逼大国摩揭陀屈膝而求和。他威力所及,对于文化的吸
收,力量颇巨。同时,对于中国佛教文化间接的影响,关系
的密切,自不待言。
西域与中国,结着翻译佛教不可解的因缘。因西域交通
开发,而有西域国高僧间接传入佛教到中国本部,所以中国
佛教最初不是由印度直接所传入。如鸠摩罗什,是龟兹国人
,入中国以后,从事翻译,不遗余力﹔一切经论,成自其手
很多。翻译佛教时代,始自后汉末叶,经四百五十年,入隋
唐时代﹔渐由「生吞活剥」的翻译佛教转为同化佛教了。
70页
同化佛教是什么一回事呢﹖是汉民族把外来文化----佛
教,不仅是材料方面的采纳,进一步随着民族勃兴的气运、
领土的膨胀、文化的进步、政治的整理,无形中把外来文化
的精髓锻炼出来﹔同时与固有的文化融合。在盛唐时期,便
有佛教形成同化的趋势,这是当然的事实。
同化佛教里面,判别为二:一种是采取纯粹的「学」的
态度,一种是偏重在实践方面。本来,佛教无论何种宗派,
是实践与研究并重的﹔是兼含有宗教与哲学两种的意味。 (
请参看拙作「佛教之根本意义及其评价」,申报月刊第四卷
,第四号。) 不过,佛教传入中土以后,无形中又偏重于一
方面之倾向。如天台,华严二宗,固为实践而立教,但其注
意于教理之组织,是充满着研究的「学」的风度的。反之,
禅宗,念佛宗,是离开理论专谈实践的。理论的佛教,盛于
有唐一代﹔宋明以后大体转为实践的佛教了。
整个的中国佛教史中,理论的佛教,虽曾放过奇异的光
彩﹔但实践的禅宗,念佛宗等,支配时间较长。尤其在唐末
五代的乱世,研究的典籍,大半散佚,同时帝王摧残佛教者
有人,于是佛教的信者不得不跳出字纸篓中,专在冥想的默
念的方面做工夫。不过,由理论的佛教转到实践的佛教圈套
中以后,研究之风便趋衰落,理论中的菁华,不免散失。因
为中国民族,对于佛教的吸收,他们的根本兴趣,似乎在研
究上比较擅长﹔后来因时势的逼使,堵塞了研究之途以后,
佛教的黄金时代,稍有式微之感了。
71页
二 隋唐宗派之一瞥
中国的佛教,隋唐以前,专重在翻译的上面。佛教的思
想,还未浑融到人民思想的深处。入了隋唐,始有「中国的
佛教」之确立。隋唐以前及其以后宗派的发达,状如「雨后
春笋」一般。试判别如左:
(一)毗昙宗 (一)俱舍宗(玄奘传入) (唐)
(二)俱舍宗
(三)成实宗
(四)三论宗 (二)三论宗(大成于嘉祥大师) (隋)
(五)四论宗
(六)禅 宗 (三)禅宗(大成于惠能大师) (唐)
(七)涅槃宗
(八)天台宗 (四)天台宗(大成于智者大师) (唐)
(九)地论宗 (五)华严宗(大成于贤首大师) (隋)
(十)摄论宗 (六)法相宗(玄奘传入) (唐)
72页
(十一)净土宗 (七)净土宗(大成于善导大师) (唐)
(十二)律 宗 (八)律 宗(大成于道宣律师) (唐)
(九)真言宗(善无畏、金刚智传入) (唐)
(注:上系隋唐以前之宗派,下系隋唐以后之宗派。)
隋唐以前,姑置而不论,兹略述隋唐期内各宗派之内容
:
(一)俱舍宗 隋唐以前,小乘佛教者﹔从事于有部之研
究,偏重于毗婆沙论,成立「毗昙宗」。隋唐以后,完全衰
微。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亲赴印度,随僧伽耶舍论师研
摩俱舍之奥旨﹔归国后,重译原本(旧译本为真谛三藏所译)
,厘为三十卷。其弟子神秦、法实、尊亲等制作疏记,遂以
流布。
(二)成实宗 隋唐以前,此宗盛竭一时。齐梁之间,江
南尤盛。学者多目之为大乘教。隋天台智者、三论嘉祥二师
出,判定成实论为小乘教典。 (佛灭后九百年间,诃犁跋摩
尝从有宗本师受迦旃延之论) 学者遂另眼视之,成实研究之
风,几乎绝迹。
(三)三论宗 三论是: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三种。前
二为龙树菩萨造,后一为提婆菩萨造。鸠摩罗什,为提婆三
传的弟子,传法东来,译成三论全部,为研究者所注目。隋
之嘉祥大师大成为一宗,嘉祥以后,浸入衰颓。
73页
(四)禅宗 隋唐以前,业已具有雏形。此宗以「不着言
语」「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教义。离开
理论,专重在实践方面,宋明间,儒佛混合,实自禅宗开始
。据一般传说,此宗祖师呼为达摩,为印度二十八祖。彼继
承二十七祖之命,至广东嵩山,面璧十年,始为传法之人。
中国禅宗遂奉其为始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
皆依印度祖师之例,不说法,不著书﹔但传至五祖弘忍,一
变先师之例,始开门授徒,门下弟子约一千五百人。慧能以
一不识字之赁舂人,竟继其衣钵而为六祖。彼时首座神秀,
复师六祖,悟大法。于是禅宗有南北二派:南为慧能,北为
神秀。宋明以来,颇有披靡天下之势。
(五)天台宗 创始者为智者大师。师名智顗,陈隋间人
。该宗教旨如止观义例云:「家教门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
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 (涅槃经) 为扶疏,以大品 (大
品般若经) 为观法。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
织成部帙,不与他同。」该宗创教之真相,不外本此而出发
。中唐以后,荆溪尊者 (智者第六代法孙) 继承衣钵,最显
于世。
(六)华严宗 依据华严经之研究而立此宗。罗什弟子觉
贤三藏翻译六十华严经的时候,就引动一般学者研究华严之
兴趣。待十地经传译以后,华严尤为一般学者所注目。十地
论解是释华严的十地品的,是促成或帮助华严之研究。陈隋
间,杜顺禅师,提出义纲,标立宗名,为开宗始祖。二祖知
俨,着搜玄记。三祖贤首着五教章,以明本宗之教相。四祖
澄观作华严大疏钞。五祖
74页
宗密,称圭峰禅师,盛弘斯道。此所谓华严五祖是。
(七)法相宗 以明唯识为宗旨,亦名唯识宗。唐贞观年
间,玄奘三藏孑身遍历五印,得礼戒贤,研摩唯识、声明、
因明等之蕴奥。将西方濒入衰微之唯识、法相学传入中土﹔
为法相宗入中国之嚆矢。玄奘弟子窥基,号慈恩法师,述疏
证义,确立宗规。宋明以后,中国唯识学中绝。清末杨仁山
居士讲经于金陵,广布无着世亲瑜珈唯识之教旨。继其衣钵
者为欧阳师竟无,惨淡经营,数十年如一日,开创支那内学
院于南京﹔为今日谈佛学者之大本营。
(八)净土宗 此宗以「念佛」为宗旨。所依者三经:无
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并依一论:往生净土论。
北魏时,菩提流支传入净土法门在先。后汉,安息国沙门安
清高,译有无量寿经二卷。晋时,慧远法师结白莲社于卢山
。隋大业年间,有道绰,唐贞观间,有善导出,皆为宣弘净
土法门的铮铮法师。迄至今日,此宗广布全国﹔并可通化一
般。
(九)律宗 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诃罗传入戒律。刘宋元
嘉十一年,始行尼受。 (比丘尼所受的戒律) 迨姚秦弘始六
年,鸠摩罗什始译十诵律。隋开皇年间,道宣出,精研戒律
,完成一宗。
(十)真言宗 此宗,唐以前,祇有关于该宗圣典的无系
统的翻译﹔尚无此宗之成立。印度人善无畏来唐,翻译大日
经,传授金刚智。金刚智遂为真言宗之始祖。其后不空和尚
东来,承事
75页
金刚智之后,从事翻译:为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的国师。
后日本高僧空海来唐,将此宗传入日本。该宗大盛。
上所陈述,是隋唐间诸宗派的概略而已。究竟其内容之
得失,各派之长短,固非浅识者所能言﹔亦不是本篇所可论
及的了。
三 中国佛教之特质
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同化以后,形成中国佛教独
有之特质。由中国传入日本,又有日本佛教特质之铸成。中
国接受佛教文化以后本身的中国文化,受其影响,固匪浅鲜
﹔同时,对于佛教的介绍与融合的能力也很巨大。梁任公先
生曾道及中国佛教的特质数点, (详「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大势」,梁任公文选,卷十二,五九一页,上海文化书局版
。) 颇为中肯。不过,愚见所及,略有出入。试判析如左:
第一、自唐以后,印度无佛学,继其衣钵者为中国。释
尊设教于印度,但佛灭度后数百年间,印度所传,祇是小乘
﹔而小乘中,复鸣异见。至灭后第五世纪,外道繁起,数论
、胜论的思想,有代佛教而披靡全印度之势。六世纪末,马
鸣出﹔七世纪有龙树、提婆﹔十一世纪的清辨、护法﹔十二
、三世纪有戒贤、智光。传至戒、智的时期,正宗的佛教,
已形成「岌岌可危」的局面
76页
。适有玄奘西度,随戒贤受法﹔把千余年一脉相传唯识瑜珈
的教理,满载而归。自此以往,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继踵
而起,日以论争为事﹔而灿烂的佛教,乃绝踵于印土。但是
,玄奘传法归唐以后,中国佛教的理论,发达已臻极顶。不
料唐宋以后,好佛者祇信而不学﹔遂致佛理中绝。清末杨仁
山先生起,中兴龙树无着之学。民国肇兴,宜黄欧阳师竟无
,及其高足吕师秋逸继仁山先生之遗志,广布中道教义,为
全国硕学所注目。今日欧西及日本佛教的研究,固日益臻盛
,但以其似偏重于言语材料及历史的考据方面,故对于教理
的贯通一点,中国的佛教大师及硕学者流,实「高出一筹」
的。我很希望爱护文化的时贤诸公,继续的保存着这一缕的
光芒,把它发挥而光大起来﹗这一点,梁先生曾道及之﹔浅
学者亦颇赞和。
第二、中国所传佛学虽大乘,而实际生活之体验,为小
乘。梁先生祇道及一半﹔但是,我总觉得中国佛教徒的实际
生活,是小乘无疑。本来,佛教流布,西讫波斯,北尽鲜卑
(西伯利亚方面) ,南至暹罗,东极日本,亚洲中大小百数
十国,无不有佛教徒之踵迹﹔时至今日,更被及于欧西各国
。但是,他们理论的接受,似偏重于小乘。就是西藏、蒙古
,虽号称「佛教之邦」,然而,充满是密教的空气﹔华严、
法华的妙旨,几无一人领受﹗但是,中国是「别树一帜」的
。隋唐时季,小乘影迹,几乎全绝。儒家有所谓「非秦汉以
前之书不读」﹔而佛家则以展诵大乘经典为号召。这一半因
为中国先有老庄思想开其脾味,一半因为中国民族素来是惯
于有「好高鹜远」
77页
之冥想﹔所以印度佛教,尤其大乘教义,在某一点上,与中
国民族的思想,不谋而符合。不过,大乘信者的实际生活呢
﹖仍旧脱不了「硁硁然小丈夫」的气概。惟一的精进之途,
还是在典籍中讨生活﹔章句中翻身儿罢了。实际的生活,始
终受儒家教义所支配。虽然有些「临难不苟免」,「白刃临
头还一笑」的英雄俊杰,他们的行为,近乎佛家所谓之菩萨
道。其实,还是儒教「舍身救仁」的道义趋然吧﹖披袈裟的
僧侣们的生活,是充满着小乘气派。真正的大乘精神,能把
它融合到实际生活里面的,真如「凤毛麟角」﹗
第三、中国佛教之判教立宗精神。本来,佛以「一圆音
而说法」,无大小乘之分,声闻缘觉之别。因听者禀质不同
,则所获迥异﹔致有大小乘立,声闻缘觉道殊。甚至佛灭度
后,尝因细微之辩,有部派的形成。不过,树立多宗,实由
中国创始。隋唐之季,好佛者尤致力于判教。各执一种的经
论,而立宗派,这为印度佛教之所无。不过,按照今日所谓
科学方法来衡判,学问愈分门类则愈专。又如大学院系分得
愈仔细,则教学之效率,愈见密致。那么,中国佛教里面的
分宗立派,揆其原旨,不外「精益求精」之意。然而,有些
执着宗派之见者,不免各存「门户之见,」作「党同异伐」
之争,这却与佛陀立教根本的旨趣相冲突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