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智谕法师:念佛法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智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人曾问‘禅宗尝谓离心意识参。又说只论见性,不论禅定。究竟性和心意识有何分别?同时为甚么要离心意识参?’
  简单说,第八识阿赖耶名心,又曰心王。能集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故名集起心。第七末那识名意。第六名识,亦名意识。若通说,前五及六七八等皆名为识。而第八能为五六七作所依。换句话说,前五识及第六识第七识,皆依第八识而得建立。
  为甚么要离心意识参禅呢?简略地说,心意识及习气,能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是众生五受阴之因,所以应该远离。
  所以心意识虚妄,故须远离,然而离心意识谈何容易,一般人都是作意离心意识,作意心起,却是以妄代妄,不出惑网。须知无念即离,有念即落心意识。进而言之,有念无念俱无,即离心意识,着于无念,仍是心意识,若欲离心意识,唯有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容后再加说明。
  至于性,亦名为心。不过此心不同第八识之心,因为此性能为一切世出世法作所依,假立心名。故见性又曰明心。此性复立多名,如中道第一义,实相,毕竟空,如来藏,真如等等。
  性者无性,无性为性,如果有性,皆如幻化,非真本性。正以其无性,所以能随缘而成,与一切世出世法为性。因为无性,故玄通无碍,玄通无碍,故能遍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法。因为遍一切故,所以法性无分别相。以其无分别相,故于一切处一切时一切法无所不在。以其无所不在故,所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与一切法不异而异,异而不异。不异而异,虽无性而能幻现一切法。异而不异,虽幻现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无自性。故曰真如随缘成生灭,生灭无体即真如。
  如是一尘无性,不碍遍满十方,十方无性,不碍在一微尘。一尘如此,一一尘皆如此。故尘尘刹刹,互摄互入,无尽无尽。以其无尽,故湛然常住。所以舒之遍满十方,收摄在一微尘。
  以其无性,故能随缘成事。随缘成事,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虽然影现历历,而无有实体。影现非实,故还归无性。故曰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所以纵令花敷月朗,而水镜之体常寂不动。体性常寂,能现如幻之花月影像。人之生死,犹镜花水月之隐现,虽然百骸溃散,而体性却是不动长灵。所以僧肇大师赞性之常住曰‘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此略别心意识与性之不同。
              二
  前五识取尘,皆有生灭。譬如眼识先见白色,次见红色,后见黄色。初见白色时,见白色之眼识生。次见红色时,则见红色之眼识生,而前见白色之眼识灭。后见黄色时,则见黄色之眼识生,前见红色之眼识谢灭。如是前识谢灭,后识乃生。如果前识不灭,后识即生,则眼识应同时见一切色。则眼识应无分辨,而堕于混乱。是知眼识若能分别于色相,必是前灭后生。
  然而前灭后生不如道理。譬如初见白色之眼识灭,眼识已灭,应更无眼识之用,则不应更见红色,再见黄色。若能更见红色黄色,应是眼识未灭。耳鼻舌身识亦复如是。
  是以寻理可知,前五识取尘,转入第六识,第六识记法为因,以第六识故,五识得前灭后生,更见余色相。耳鼻舌身识,亦复如是。
  但是第六识亦有生灭。第六识不对现在,只对过去未来,故第六识只能取前五识的谢落影像。譬如眼能现前见色,耳能现前闻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皆能现前取尘,而意识则不能。如果意识亦能现前取尘,则瞎子亦应能见,聋子亦应能闻,不如道理。故第六意识只能取过去未来法尘的影像。取于过去曾历境,或预想未来所望境。
  意识之有生灭,譬如第六识想台北时,则想台北的意识生。再想台南时,则想台南的意识生,而想台北的意识灭。如果前识不灭,后识即生,是一切法尘同时现于意识之中。如果一切法尘同时俱现,则第六识必无辨别而混乱,不如道理。如果前识已灭,势必不能再生后识,以灭法不能再生故。如果后识能生,必是前识未灭。故前识灭与未灭,均不应道理。
  原来第六识有念念灭,与相续生。前识念念而灭,后识相续而生。此相续生者,依第七识而得建立。第六识造善恶业,得未来生死者,皆依第七识而受果报。五识取尘,第六识造业,第七识受生死果报,故有相续。
  第七末那识,名思量识,思谓思虑,量谓度量。此识恒常执我,执第八识见分计度为我。以执我故。于是生烦恼障。于二种障中,烦恼障障大涅槃,所知障障大菩提。若断二障,便显二空。证二空则我见尽除。我见除尽,可成菩提,可证涅槃。
  第七识既受生死果报,故知定有生灭。所谓前七识唯生灭,如水之起波浪。第八阿赖耶识,亦生亦灭,亦不生灭,如海含动静。水随动静,故亦生亦灭。而湿性不动,故不生不灭。譬如得人身,则第七识执人身是我。再转生畜生身,则第七识舍人身之执,改执畜生身为我。如是我执之意生灭改易,迁变不停,乃成六道轮回。
  依前可知,执人身为我时,是人我生。改执畜生身是我时,是畜我生而人我灭。然而人我若灭,焉能再生为畜我?若能生畜我,定知人我未灭。但是人我未灭可有畜我,则应一时俱有六道之身。如此岂合道理?
  原来第七识,有思量意,与无间意。思量意即第七识,而无间意则通第八识。以通第八识故,亦得前灭后生。
  第八识名种子识,亦名异熟识。而种子异熟,皆含生灭义。种子者,即是生义。前视曰生,后观曰灭,故有生必有灭。所谓异熟识者,具有三义,一、变异而熟。简单说便是因坏果熟。亦就是因变异之时,果方得熟。譬如瓜种子在地下坏了,新的瓜才能成熟。人身坏了,余道身方得成熟。二、异时而熟。与因异时,果方能熟。譬如今日种豆,数月后方能收成新豆子。三、异类而熟。果与因异性,以果酬因故。譬如人造恶,则三涂类果报熟,人行净业,则极乐果报成熟。
  所以说第八识亦生亦灭。然而第八识若灭,焉能与前七作依?原来生灭因缘,最初依第八识为体,而第八识即如来藏,如来藏唯不生不灭。如来藏缘起随染,便名阿赖耶。赖耶缘起合于净,便名如来藏。故曰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不灭合。
               三
  如来藏又名如来藏心,如来藏性,如来藏智。如来藏者,二空义也。诸法幻有缘起,以幻有故,所以谓诸法皆空,幻有者无体,无体即是无性。无性为性,故无碍玄通,能遍一切。以遍一切处,故能成就一切法,而不归断灭,故曰不空。此空不空是真空义,名如来藏。
  言空则空遍一切处,言不空则不空遍一切处。空与不空一时俱遍,故生时即灭时,灭时即生时,既然生时即灭时,故生即无生。灭时即生时,故无生即生,生灭不生灭皆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如是廓然大净,而净亦不可得,湛然常存而性本无住,遍成诸法而诸法无生。以诸法生者,如镜花水月,只是虚影而无实体。唯从众生无明妄想而得建立。故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于中既无生死,亦无涅槃。故知佛出现于世,不为度生死入涅槃,但为度生死涅槃之二见也。如是之法,在众生则曰佛性,在一切法则曰法性。此之为性者,妄彻真源,居一相而恒有。真赅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此上是略说心意识与性之分别。亦即说明,参禅者必须离心意识而参的原因。
              四
  然欲离心意识而见性,谈何容易?欲离心意识者,还成以心离心,以妄代妄。故若欲离心意识,唯有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
  现在我们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必须念得清,听得分明,只要听得分明,当下即三心断,四相离。三心断时,‘心’即离矣。四相离时,‘意与识’亦皆离矣。故至诚恳切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即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即是见性。
  故一句佛号,即我真心,即我实性,即我圆智。直捷了当,不须别修其他法门费时劳神,唐无所得。故方念得一句佛号,已得转凡成圣之机也。
  阿弥陀佛,功德无量,自他二力,圆成种智。诚所谓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出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是‘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可见念佛法门之殊胜,一念之下,便可六根都摄。六根一摄,自然六尘六识六大五阴随着便清净了。因为六根清净,则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则一切法清净。心清净者,逐念而成。一心念佛,心便清净。所以说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因为这六种能生六识,所以称之为根。‘根’,便是取其能生之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生眼识乃至意识等六识。六识于六尘生贪,便不清净。若不清净,便成十八界。六识于六尘不生贪着便清净,此时十八界当下即是法界。
  所谓贪着,是六识于六尘生‘憎’‘爱’,皆名贪着。若生贪着,十八界便不清净。不清净即是生死。若不贪着,十八界便清净,清净便是法界,又名为涅槃。所谓十八界清净者,实是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则六根清净,六尘清净,六识清净,一切法清净。然而若要清净其心,必先清净其念,此所谓一念圆净而成佛也。故念阿弥陀佛,以二力加持故,最为方便,必得一心清净。一心清净便是定,故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者,即是定也。
  都摄六根即是不乱,净念相继即是一心。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与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道理是一贯的。不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重在事修,尤其道出得一心不乱的方法。
  菩萨圆智,入于一相,而知无量相。于无量相,而入于一相。故世尊说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此是利根菩萨中道智,非二乘所能及。二乘但入一相,不能入无量相。别教菩萨虽入一相,又入无量相,但不能更入一相。利根菩萨一空一切空故,入于一相。一假一切假故,能知无量相。一中一切中故,能更入一相。
  今此念佛法门,以念佛心应乎乱世,便是净念一心,摄根不乱。虽处乱世纷纭,而不失念佛心,便是摄根不乱净念一心。是知念佛法门至圆至顿,功德无量。故《菩萨念佛三昧经》有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我们说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便于凡夫事修。我辈末世众生,只要发真实信,信有西方极乐国土,信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慈悲大愿不虚。仰望阿弥陀佛垂手援引,犹如靠着一座须弥山,决定不疑。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求生之心犹子忆母,无时或忘,定得往生彼国。
               二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可只重理论而忽于事修。莫说只务道理谈论不切实际,于闻、思、修之中,止于闻思,尚不究竟,何况空谈?所以念佛人若欲摄根净念,必须踏实修习。今人学佛,往往只重文字功夫,闻说修行即不耐其劳。如此行径,实是自误误人之道。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切莫执理废修而死于文下,应假闻思而开慧解,以慧解而立正行。依正行克己求证,如此方不负世尊临世之怀。所以世尊曾说‘我法甚深,唯证乃得。’
  摄六根者戒也,净念相继者定也。由此成无漏智慧。戒定慧可由闻思而生,非由闻思而证得。若欲证得,非修莫办。
  尤其定慧与戒不同,戒者如法受之即得,如法持之即具。而定慧二道,必须如法修习,日久功熟方能现前。如人渴欲饮,见井中有水,虽如实知见,却不得受用。必须借绳罐因缘取水到手,方得受用。学佛人亦复如是,徒有闻思尚不得受用,何况执文以为悟道者哉?必须慧解立行努力修习,废寝忘疲,一旦功夫纯熟,定慧自然现前。毕及定慧现前,方知定体慧用,不可偏废。有定无慧,便成外道。有慧无定便是狂慧。良以智慧虽尊,非定不深也。
  都摄六根首须调伏欲贪制伏烦恼,渐渐以达断欲贪断烦恼。调伏制伏是持戒的功夫,除断便是定慧的功夫了。如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慧虽由戒生,而必由修发。修习功力渐熟,定慧便可忽然现前了。
  谈到持戒调伏,应明其方便,不明方便犹乘舟不识水路。总说戒者约束身口意三业,在心名护,在身口名戒。故身口成办,始名犯戒。自心以至身口,有四种犯戒方便,应明其调伏忏悔之法。一、远方便。犯者起心而未动身口,此时责心则灭。责心又名心念忏,即是长跪合掌面对佛像,心念口言,发露忏悔。二、次方便。已动身就缘,或是口说欲作,此时罪相更明,应急作意调伏。欲灭罪相,应作对首忏,即对比丘一人或三人发露忏悔。三、近方便。身近罪缘,或欲触摩,然尚未成犯。四根本成犯。
  此系略说,欲知详文,应阅律藏。总之戒之功在摄六根,六根既摄,自然净念相继。须知众生造业,必托三毒,三毒之起,以我心为本。若能至心念佛,口念心忆,句句分明,即是净念相继。一心清净,则不起三毒。三毒不起,恶业不造,名为解脱。起三毒者,在于取相,一心念佛不取于相,自能六根都摄。故念佛心即是无相心,无相心正是念佛心。诚所谓‘明明念佛心,明明心无念,无心明明念,念明明无心。’
               三
  欲摄六根,唯念佛法门最为方便。念佛时摄耳谛听,如猫捕鼠丝毫不敢大意。如此口唱佛名则舌根已摄,耳听佛号则耳已摄,以心缘历则意根已摄。其实只要耳根一摄,不须作意,余根自然摄住。
  大家不妨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摄耳谛听历历分明,自然意根想住,眼根无睹,鼻身二根亦复不乱。何况念一声佛号耳舌意三根备摄,只要三根已摄,余根则不足为虑矣。故念一句佛号,必须字字分明,绝不含混,把牢自己的耳根,守住自己的意根,不须作意顾虑余根,余根自然都摄了。
  这样摄六根念佛,即是净念现前。此时妄想都息,唯有一句佛号独照。犹如浮云倏破,朗月乍现,此一念清净无染,是名一念清净一念佛。
  此一念甫过,心中妄念复起,犹如浮云遮月。此时你必须奋起全身力量,以一句佛号摄汝六根,六根既摄,又复一念清净。如此奋力念去,要他前一净念连后一净念,这样时时用功,日日用功。用功既久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自被消磨。渐渐净念相续,终至成片。这是净念相继,亦即是念念清净念念佛了。
  所以念佛时必须奋起全力念去,切忌悠悠荡荡,一颗心飘飘浮浮毫不着力。那样念法,只是自瞒自误,空过时日。古德说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便是要念佛人高举一声佛号,独力严守六门也。
  如此日久功深,自然六根渐摄,唯有念佛心朗然独耀。任它六尘烦动。此心如密室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所谓一心不乱。到了这种地步,名得念佛三昧。故曰“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经云得此三昧者,必定见佛。纵不能现前见佛,命终后必生佛前。
  说到这儿要提醒大家一句,如能念到这种地步,自属利根之人。似我辈凡夫,善根微少罪业深重,若稍具善根罪业不深,应于像法时期即获解脱矣,何至于留到末法时期?既然自知罪障深重,能否达到净念相继的地步,必然人人犹豫。奉告同修,不须犹豫,须知持念阿弥陀佛是二力法门。纵令自力不济,必有佛力加被。四十八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印光大师说念佛必定见佛。见佛即是得念佛三昧。所以大家只要真信切愿念弥陀,必是西方莲池中人也。
  如果念佛人能逐渐地摄住根门,心渐清净,当于一切现前境界,一切事物,不论善恶、是非、荣辱、苦乐等,晓了分明。虽然晓了分明,却是净念常住,毫不为境所动。看来似是木木呆呆,实非木呆,而是大智朗然。此即般若经所云‘知法不住法也’。亦即是以无分别心,能知一切分别法。虽知一切分别法,而始终无分别心是也。无分别心者,如如不动也。这便是前文所说的‘明明念佛心,明明心无念,无心明明念,念明明无心。’
            信愿行往生三资粮(上)
                一
  净土行人,都知道信、愿、行,是往生三资粮。欲生西方,欲见弥陀,必须真信切愿力行。
  灵峰蕅益大师,著《弥陀要解》,历来赞为千古绝唱。其中赞信愿持名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为一乘妙果。四种净土者,凡圣同居土,方便圣居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西方净土,四土圆融,纵凡夫生彼,亦可预寂光之分。故《阿弥陀经》言,众生生者,纵是凡夫,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地上菩萨曰善人,上善人者,等觉菩萨也。等觉菩萨位居寂光。凡夫众生得与俱会一处,故知西方四土圆融。
  《弥陀要解》中言,信愿持名,为一经之正宗。正宗者,起修之正途,成就之指要也。取要言之,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今且略说,欲得详文,可览《弥陀要解》。别说则谓信谓愿谓行,摄末归本,只在一念之心。若能一心不乱,信愿行三资粮自然具足。蕅益大师,秉天台之旨,释净土之教,极得其中妙谛。
                二
  然三资粮中,要中之要,在一‘愿’字。虽云信以导愿,愿以导行,而察其意旨,实是信以启愿,行以成愿。重点只在一个‘愿’字。所谓修一切法门,皆随愿而成,无愿不成。
  精进有三名,一、欲。二、精进。三、不放逸。所谓欲者,非是欲念之欲。而是初发心曰欲。一切诸佛,悉从初发心而得成就。若无初发心,三世诸佛皆不能成等正觉。
  既发心后,直进无退曰精进。精进路上,不为余事所留,曰不放逸。然而若无初发心,则无精进,亦无不放逸。故精进与不放逸,实是以欲为本。可见‘欲’是何等重要了。而所谓欲者,实即愿心。而此愿心,可以贯彻始终。上承乎信,下振乎行,信行之功,满乎一愿。
  所以往生净土,以大愿为自主意。净土行人,秉此大愿,尽于形寿,须口唱心忆,不离弥陀。昼夜持名,早晚礼拜,日亲日近,心口与佛相应,如此便去佛不远矣。因为佛即汝心,一之则佛近,乱之则佛远。而一之则在真信,切愿,力行。
  有些人念佛念得嘴滑,声出于口而佛不在心。试问你自己的心与口都不相应,又怎能和佛相应?所以念佛欲得受用,切须注意自己的心口要相应。心如其口,口如其心,心口一如。如此念佛,必能心佛相应。
  所以要口念心忆,誓愿见佛。起决定信,发深重愿,执持名号,日久岁深,功夫纯熟,三昧自然现前。如此功夫,于一心不乱中得。所以说‘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重不生娑婆。’爱着心者,即乱心也。
  爱之一字,有轻有重。所谓‘爱、着、染、淫。’地上菩萨,尚有法爱。十地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大菩萨虽有法爱,但却不发业润生。二乘圣人,偏空堕寂,着于有余涅槃。而此住‘着’,实属爱之延展。凡夫引境染心,自失真如之性。于是发业润生,入六道流转生死。至乎于‘淫’,最粗最浊,一切众生以此而正性命。
  不知一切众生即我法身。多淫之人,实是自污其法身。何以知众生即我法身。因为‘众’生者,因缘所生也。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法无自性,即便空寂。空寂即是诸法空相,如是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我法身而何。
  若人如是解,如是信,便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了。自他理事因果,皆此一心所现。一心固然不变,以随缘故能现自现他,现因现果,现理现事。此是诸佛所教,千圣所传,真实不虚,吾当坚信不疑。
                三
  此念佛法门,不外戒、解、行、向。戒是无上菩提本,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一切功德,悉由戒发。所以戒如大地,能生一切。欲求往生,先须持清净戒行。
  所谓解者,是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若能解第一义,守护正法,既得往生,且复上品。所谓行者,既开慧解,即依解立行。六时行道,晓夜忘疲。持佛名号,三业无亏。直进无退,决期往生。
  所谓向者,即是回向。以此戒解行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而回向者,即‘愿’是也。故四义俱行,乃满一愿。故念佛要旨,一言可尽,‘愿’也。戒解行向,必从愿起。若非大愿自为主意,戒解行向,无由建立。
  众生于六道中,随业流转。业力甚大,无能救者。有人问佛曰‘世尊具大神通力,不可思议。不知还有比佛神通力,更大者不?’
  佛答‘有,业力比我之神通力更大。我今出现于世,便是业力所致。’
  可见业力之大,实不可思议。虽升天入地,没于大海,业力所追,无可逃免。
  然业力虽大,唯愿力可胜之。修净土行,便是要以愿力胜过业力。若人业力高过愿力,此人必留娑婆。若人愿力超过业力,此人必生西方。所以佛以大愿度众生,生以大愿求见佛,生佛相应,同此一愿。
  所以求生净土,即应专称弥陀名号,心无外缘间杂,时时正念现前。如是必得往生。
  正念者,仗信愿行,致力于一心不乱。心无杂染。唯念弥陀。心无贪嗔痴,身无七恶行,此曰正念现前。凭弥陀名号功德,仗信愿行资粮,决期往生,直入无为。
  或者有人会说‘我们是娑婆世界的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教主。我们应该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为甚么念阿弥陀佛?’
  此人不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是释迦牟尼佛所教。世尊谆谆叮咛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所以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正是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我等对佛语佛教,应真信切愿力行。不可妄自生疑,自误误人。
  唐白居易,晚年专修净业。曾赋赞念佛诗一首: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这首诗可以说,将信愿行表露得真诚无遗。    
           信愿行往生三资粮(下) 
               一
  众生对净土法门,所以不能生信者,是因为不明道理,心存疑惑故。譬如有人疑曰‘求生净土,是自求安乐而舍众生于不顾。诸佛菩萨,大悲为怀,以救度众生为旨趣。所以我们应留娑婆,自度度人。’
  彼不知菩萨有二种,一种是得无生法忍者。一种是未得无生法忍及初发心的凡夫菩萨。
  所谓得无生法忍,是已证无漏,已离业系,可以意生身或化法身游化十方。这种菩萨应当兴大悲,入秽土度众生。
  至于未得无生法忍及初发心的凡夫菩萨,须常不离佛,一俟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度众生。如我辈具缚凡夫,被烦恼所缠,罪业所系。纵发悲心,总是爱见。我与一切凡外,同等愚痴。若谓我留娑婆度众生,则一切众生当皆能度众生。既然一切众生皆能度众生,当是一切众生皆能自度。然则不须诸佛出世,更不须‘我’留娑婆度众生了。故似我辈具缚凡夫能度众生者,一切具缚凡夫当亦能度我。
  再者,我既不离业系,当然难保人身。如果随业堕入三涂,又怎能度众生?或者有人说,地藏菩萨不是甘入地狱,不舍度生之愿吗?要知道地藏菩萨是法身大士,不取佛果,以大悲愿度一切众生。他老人家虽入地狱,却是大自在身,不是罪业因缘入地狱的。我辈愚凡,以罪业因缘堕入地狱,毫无自在可言。正如《维摩经》云:‘自疾不疗,能疗他疾者,无有是处。’岂不闻,一旦落入地狱中,万劫不复。所以具缚凡夫,欲留娑婆度众生者,实非自度度人之道。
  还有人说‘法体本空,求生西方,实是舍此取彼,执着成病。佛法在于无生,为何反而求生西方?’
  智者大师回答说‘若谓求生西方是舍此取彼,汝不求生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夫不生不灭者,生西方是因缘生,因缘生实是无生。故往生实无生,无生是往生。非是缘生以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故智慧人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
  故疑者只是自疑,非法有疑。我人应深达胜义,万勿生疑自误。
               二
  现在谈谈何谓资粮。
  所谓资粮者,是言资粮位也。唯识宗判修道有五位,即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亦名无学位。
  第一资粮位。修大乘法顺解脱分。换句话说,资粮者,是修习方便,在断除结使,修学正法。唯识判此在三贤位,即住、行、向,三位菩萨位。  
  第二加行位。修大乘法,顺决择分。以定慧力,加行决择。所谓顺决择分者,是顺大乘无漏道,亦即中道。决择者,即决择于无漏中道也。此已近于见道位。所谓顺解脱分顺决择分之‘分’字,是‘因’的意思。即是顺解脱因顺无漏因。唯识判加行位在四加行的地位,四加行是在十回向以后的暖顶忍世第一义的四善根位。第三通达位。通达位即住见道位。可知见道以前方便缘修,立资粮加行位。资粮位与加行位,乃修世间法。通达位以后,乃修出世间法。前者称贤位,后者名圣位。各家所判,不外本此。唯识判见道位的菩萨,在初地前心。
  第四修习位。此等菩萨已住修道位。见真俗妙理,分破无明,分见法性。唯识判此等行人,自初地后心直至等觉位。
  等五究竟位。亦名无学位。习气已尽,出障圆明,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言之即已成佛。
  净土法门系方便中之大方便,以信愿行为资粮位。不须加行便可直入无为。以凡夫身,修信愿行,可与三贤四加同德。准此而论,往生极乐,即同初地。
  现在我们试将此五位,约配其他各教,以显净土法门之殊胜。不过此系大约而配,非是定配。因各家所判之教,略有小异故。
  先约小宗。资粮位若在小宗,修三观行。即修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加行位修暖顶忍世第一。通达位即是初果见道位。修习位即是二果三果人,包括断尽七十一品思惑,至七十一品思惑解脱道时之四果向人。无学位,即是全断七十二品思惑至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即证成阿罗汉。
  所以准小乘言,秉信愿行念佛,亦等三贤四加位。往生西方,即等初果。
  若约三乘十地而言,资粮位在干慧地。加行位在性地,八人地。通达位在见地。修习位在薄地,离欲地,已办地,支地,菩萨地。究竟位是佛地。
  约配其余各教,以文繁从略。
                三
  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如何殊胜了。如《观无量寿佛经》云‘或众生有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之‘念’字,非是口念之‘念’,乃心想‘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为苦所逼,不能提起观想。)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观想)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指出称名法门)。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当知纵是五逆十恶之人,一旦往生极乐,亦是位登不退。如此殊胜法门,诚不可思议。故世尊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世尊具大慈悲,说此微妙法门。而众生犹自怀疑,不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能不令人痛心?
  《称赞净土经》云‘若人闻说是经,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是人命终,定生西方。’
  所以我们应该生清净信,发深重愿,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万勿以我慢心,生偏邪见,生疑生谤。若生疑谤,不但自受苦报,若有闻者,闻谤亦复生疑,是因汝障其菩提心,断彼善根,则汝罪过大矣。
  佛于《称扬诸佛功德经》中说,‘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而毁谤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具受众苦。’
  净业行人应须注意,临命终时,勿忧佛不来迎。但当深信切愿,持念弥陀名号。只要正念不失,命终之后定生佛前。若能见华见光,则已受宝池化生,决定无疑。
  有人说命终时,不见瑞相,便不得往生。其实不一定,须知信愿行正念不失,便是最好瑞相。寻诸经文,佛言若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命终后定生佛前。故命终后生在佛前,非肉眼凡夫所能见,焉得定言不生?
  昔人一称南无佛,终成道果。何况吾等日课持诵?释迦无诳语,弥陀无虚愿,行者万勿自致疑惑。古德云,行者万勿自疑,佛迎不迎?往生不生?若起此疑,当真不得往生矣。因为往生西方,全凭信愿持名不失正念。佛既未说,莫作他计。应坚决相信:信、愿、行,为往生三资粮。 
  至诚顶礼释智谕法师!上期及本期均引自智谕法师西莲净苑站,特表感激。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