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心絮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天炎炎正好眠,
         秋去冬来年又到,收拾书包好过年。
  我们就像这首打油诗中的小小学童一样,一生都在混吃混喝。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有见于此,不能只收拾书包好过年,而是要收拾身心成一片,乘此大好时节,好好修行。
  学佛学道,首在于修行,如何修行?一言以蔽之,收拾身心,打成一片。千万不要把身心分成二段,身心是一体的,因现行不同,妄分为二。经上说身清净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两者互为作用,互为因缘,无法分离。
  大家在打坐之时,是什么在打坐?身在打坐个还是心在打坐?说白了,是你我在打坐,你我就是身和心。一部佛法可以说是讨论和解决身心问题的记录。
  大家打坐时,最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两腿一盘,两眼一闭,两手定印,自以为打坐修道,妄念来时,畏之如火,东除西赶,总想舍动求静,图找清净。
  古人道,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其实打坐和平常穿衣吃饭,或在西单、王府井逛大街,有什么两样?若以为盘腿就有道,平常就不是道,那就大错特错。道不离日用平常,动也是道呀!一般人舍动求静,以为外面吵外面闹,想求个清静,殊不知出了狼口又入虎口。庄子所说,无所逃脱于天地之间。动是妄念,静更是妄念,你如何逃离妄念?道不是清净,那是大妄念。
  打坐本来是轻松自在的事,不必要手忙脚乱地去除妄归真。妄念来时,你就打妄念,如何打妄念呢?就是玩妄念,妄念来时也蛮好玩。来去自由,上天下地,无所不备,想到什么就现什么。不要先入为主,认为妄念是毒蛇猛兽,会死人的。这些观念都是似是而非的。对不对?蛮对,但实地里印证,就经不起考验。
  所谓玩妄念,就是观照妄念。孔子玩<易>有得,重点就在玩字,大家若能玩索妄念,不以妄念为苦,不以妄念为烦恼,观照转化,则就体认永嘉大师所说的无明实性即佛性的道理。没有妄念,就是断灭。没有妄也成不了佛,借假修真啊!
  由此,打坐时,若想去除安念,有个清净,根本办不到。你说,清净本然。什么是清净本然?没有或不起妄念就叫清净?那是断灭,不是清净。
  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清净本然是能生万法的,不是大家认为空空无所有,只有清净。我讲过,那是断灭,是邪见,断佛之见。只有<红楼梦>里,柳湘莲所说的大观园门外的一对石狮子,是清白的,也是没有妄念,早应该作祖成佛了。
  妄念不可怕,可怕的是头上安头,想要除妄念的那个妄念。那像什么是清净本然呢?、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大有,空有多大;有就有多大,空有是不二的。千万不要再持邪见、断见,只求清净,不求智慧。
  诸位,我们日常都是在颠倒梦想,认贼作父,随时都是在糟蹋自己的珍宝,丢西瓜捡芝麻。
  王阳明说过,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擒贼先擒王,只要擒到了贼王,众贼就容易降伏,就有办法降伏了。
  如何去擒贼王呢?那就慢慢说了。
  为什么大家打坐不易得到轻安自在?就是因为我们用妄心去求妄心,如前面所讲,头上安头。
  大家不妨试试,一上坐,先把身子放松,接着调一下息,缓慢悠长,不要导引,作到鼻呼鼻吸,自然呼吸然后再去调心,用任何法门调心都可,但是不要执着。
  调息调心就是身心法门,上面说过,身心是一体的,是不能分开的。但在借假修真的过程电不了义的法门中,身心的修行还是有次第可循的。
  《华严经》有所谓四法界,大半学佛的人都困在理法界里不得出头。平常看经说法,大有其理,及至到了修证事上,又都不知所云。光说道理是没有用的,打坐修行要实事求是。生死烦恼来时,你拿道理来对付,根本不行。所以古人说阎王老子不怕你多语。你的话愈多,愈讲道理,他愈高兴,惟恐你话不多。什么本无生死,什么自性本空,你试试看,能否抵挡得生死烦恼?到头来,烦恼自烦恼,生死自生死,我还是我,依然一团无明。
  事法界,什么叫事?现世就是事,生活就是事,实证就是事。打坐妄念那么多,用道理来降伏看看,统统都是废话,没有用的。依了义而言,自性本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未证性空,就不能鹦鹉学舌,未证言证,不然就是妄语,煮沙无法成饭的,不能自欺欺人。
  在此,要想修行上路,就不要心存圣解;以为自己在做功德,一身道气,满脑妄想。
  本来我们身心,整日都在无明之中,无明就是污染,就是客尘,就是烦恼,就是没有智慧。打坐是帮我们进入智慧领域的基本方法。先使身心转除污染客尘,得到轻安,然后见地功夫才能上路。不然身心不调,终日与客尘烦恼共起共灭,自性光明,本地风光就很难显露。
  拿现代生理名词来讲,就是使大脑皮质得到充分抑制和休息,新陈代谢得到适度的调节和平衡,然后才能谈气功态及更上一层的事。所以说,打坐是入佛之机,成佛则更需福德智慧圆融,觉行圆满。大家都知道马祖大师在南岳磨砖作镜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打坐就是所谓的像其物宜。学佛,学佛,你首先应该自问如何学佛?我们看佛像,除了人天护法,西方三圣等是站着外,大多数都是打坐之姿。有样学样,要学佛,先学其威仪嘛!有一定的意义。
  有一个东西能升天,能下地,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心。是妄心也是真心,转过来妄心就是真心,觉妄即真,不必去妄求真。头上安头。
  打坐根本就是调心法门,所以打坐的时候,百千法门,调息调心而已。
  妄念起时,不要求灭,妄念去时不随追逐,念起念落,任他往来,只以心息相依法门,调制妄心,慢慢身心就会软化清净,久坐必有禅,就是这个道理。
  我现在这么讲,你们照样打坐,一点也不妨碍影响,可是千万不要像肉包子打狗一样,死追我的话不放,要知道,我的话对你们而言,只是多了一个妄念而已。不止如此,在没有明心起用之前,乃至佛号、咒子等亦复如是,都只是以妄转妄的妄念而已。有人心里也许想,真讨厌,我坐的正舒服,偏你老王讲得起劲,害得我不能清净,其实真正的清净,动也无妨,乱也无妨,任你大唐长安甚闹,我一乡一宅却自清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就对了。如果只是执个清净,想求清净,那是断灭,根本就是个大安心,大妄念,不可能。只是鸵鸟埋头,掩耳盗铃。禅宗指这种执着叫阴山脚下做活计,鬼窟里弄蛇行。那不是道,只是暂时歧路。古人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所谓无心就是无安心,无妄心不是空无断灭,而是无妄心之相,不执着妄心,才是无心。
  更何况你还没到无心之境呢!还只是守个清净妄念,正如《楞严》所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因此打坐之时,不要怕起妄念,应知禅宗所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圆觉经》说觉妄即真,妄念没有什么可怕,三百六十天中要时时刻刻,收拾身心打成一片,打坐就是要如此心行。不论用任何法门都行,只要能收拾身心打成一片就行。只是不要妄生圣解,要成佛作祖。
  打坐本是法尔如是,像穿衣吃饭,坐车走路一样,自在乎常。《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我们觉知妄念无住,即是知幻,一旦知幻,自然就是离幻,自然就是觉妄,还有什么渐次阶梯可言呢?
  妄心即是真心,妄念即是真如。因此要在妄念外另找觉性,另找真如觉性也就成了妄心,因为那是了不可行的。《证道歌》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任何法门对众生而言,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所求法,也就有局限性,相对性。只有借假修真,从有为反过来到无为才究竟。《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每个佛菩萨的法门都是不二法门,只是应化,愿心不同而已。因血二众生以有为法而有分别,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是动静不生,而是不生分别之心,不起分别之相。动静二相由分别心而生,动也是他,静也是他,二起分别,动静二相就了然生起,所以要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必须不生分别之心。
  《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拣择就是分别心,你我就是分别心。《金刚经》所说,人相我相众生相,就是分别心。一有别便纷然失心。动静来了,善恶来了、真如来了,烦恼来了,你的正念也就随着成了妄念,成了分别心。就如我在前面所讲的,一般人在打坐,总嫌外面吵乱烦忙,其实不是外界如此,而是自己心念逐境生尘,妄生喜恶,才会分别成妄。六祖《坛经》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即是此理。因为心念一逐外境,就是妄心,就攀缘。
  有同学问我,说出家人在庙于里清净,烦恼少,容易成就,我们在家人处于社会,烦恼多,不容易成就。其实,这种观念似是而非,要就具体事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面对生死之前,烦恼之前,习气之前,等等之前,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众性平等的,不管出家在家,无明就是无明,没有二样。出家在家之分,只是专职精进不同而已。出家而不精进修行,犹如在家昏乱无明,在家而精进修行,远胜出家昏乱无明。
  真正做工夫,就是不起妄心分别,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贪嗔痴慢疑,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就是分别心,安心。因此马祖大师告诉大家,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不起分别心。
  管你什么生死涅磐,善恶美丑。饥来吃饭困来眠,即此用,离此用,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任运自在,自在任运,这就是平常心。所谓是名士自风流,惟英雄能本色。
  法法而无定法,是为实法,相相而无定相,是为实相。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一成不变就是僵化,就是执着。平常心就是实法,就是实相。
  学佛学道就是要我们保持平常心,深化平常心。禅宗有一段公案,一只鸽子在大殿里佛头上拉了一泡屎。有个和尚就赶着说,去去,你没有佛性。另一个和尚却说,他才有佛性呢,别的和尚就问他所以。回答说:正因为他选在佛头上拉屎,而不在老鹰头上拉屎,才是有佛性。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却说明了问题,我们日用平常,就要如此,该怎么就怎么,不要起圣解和分别心,不然就处处成挂虑,反而与路为仇了。
  有人问首山念和尚,如何是佛法?首山答道,新妇骑驴阿爷牵。佛法就这么平常自在,就像娶亲回家的小夫妇,一路欣然就道。平常心就是自在法门,分别心则是生死根本,颠倒梦想。
  学佛学道要得解脱自在,不要自寻烦恼,更不要学断灭。什么是断灭呢?就是守静厌动,执真如涅磐为实相实法。所谓月明帘下转身难,荆棘林中下足易。平地上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始是好手。
  换句话说,佛法就是世法的升华。要如火中莲花。大家都知道,水中之莲何等清香自洁。但如能在火中栽莲,那才是真本事,经得起考验,任你红尘滚滚,刀山油锅,我自芳香自在。《证道歌》说,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所谓般若火聚能烧一切无明烦恼,自性莲花灼然体露真常,即是火中栽莲之理。
  所以诸位,学佛学道要做到火中栽莲。如同先进人士一样,哪里有危险,就上哪里,义无反顾。
  不要只顾自己本身的利益,总想享尽天下之福,在那里闭眉闭眼,自以为是学佛打坐。要知道学佛绝非是这么一回事,大家都知道休息是为了更远的长征。学佛学道乃是永无止尽的长征。古人说,学佛学道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
  学佛学道首先要降伏自己,降伏自己就是降伏其心。如何降服其心呢?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么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就是要持平常心。这全是功夫实证的问题,不是空谈性理就可解决的了。
  既然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么首先该自问什么是心?心在哪里?
  三藏十二部统统是了心安心的法门,所有经律论都是安心了心的实录。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学佛最具关键的就是要明心,要了心。心之不明,如何能了?如何能安?如何降伏?
  千万不可认贼作父,拿着鸡毛当令箭。禅宗二祖神光,当年学佛,儒释道之理都透达通彻,就是不能安心,后遇达摩,始知安心。
  西藏白教始祖马尔巴,学贯经纶,不能安心,后退印度弥勒巴,始能安心。
  类似这些大德,不胜枚举。他们都非等闲你我,随意学佛。也还要深入精进,实修实证,才能明心了心安心。
  因此,真正明心了心,不是光凭理论。要真修实证,千万不能未语言悟,未证言证,拿经典来自欺欺人,这里有因果。什么因果?百丈野狐因果。你说你悟了,悟了就是明心,就能安心。一切大事,莫非现成,什么烦恼生死,全都是呓语,剩下的就是真修实证,转习气为智慧,化无明为菩提。
  我们看书千万不要只图理解,禅宗公案记载的多半表浅,于真修实证则绝少言及。不要只看到花呵,云呵,就悟了。那么容易?要知道真修实悟,是要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有多少承当,千山万水,历劫归来,不是等闲得之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看到贼吃饭,没有看到贼挨打。
  因此学佛乃大丈夫事,要有这种认识,这种抱负,才能有所成就。才能认贼捉贼,擒贼擒王,才能自己作主,不再认贼作父,这就是明心,安心的基本之理。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就是为众生安心的法要。
  所以说,知归。知归。诸位,包括你我,大家都不知归。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都是身怀宝珠的浪子,有宝不识,有家归不得。所以佛说〈〈心经》《金刚经〉〉等等就是要大家以智慧得解脱,以智慧归自性。
  心都不能明,再能讲经说法,都是自欺欺人之谈。
  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何止八万四千呢?
  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重重无尽呵! 。
  所谓尽无尽法门,就是上面所说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安心法门。如不明心,就是心外求法,佛法也是夕随。所以学佛首在明心。如何明心呢?大家来这里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参禅也好,观想也好,念佛也好,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先告诉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作为入门的基础,权当作走路的拄杖。杆木随身,才能再谈更上层楼的事,不然风之积也不厚,如何能负云气而绝青天呢?
  这个方法就是制心一处。所谓制心一处,就是制妄心于一处,而后转化无明为般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定,定是共法。佛法和非佛法的修行基础,都在于定,离开定,就不能谈功夫和实相。大家上座时,稍为观照一下自己的心念,使心念随着呼吸,不急不缓,渐渐调匀。妄念起时,随在呼吸,妄念灭时,随在呼吸,不去管他,妄念调息互为融合,自然就做到心息相依,就是这么一呼一吸,内心清纯绝尘,毫无隔碍。
  真正达到心息相依,大脑皮质就自然得到抑制休息,身心自然就净化转化,自然心平气和,烦恼妄念,自然就不起现行。不是没有烦恼妄念,那形同断灭。只是将烦恼妄念转化成心乎气和,也就不起分别心,保任于平常心。六祖<坛经>所说,无念,不是没有心念。而是无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无念法门:无者无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无念法门:无者无妄念,念者念呼吸而已。大同小异。
  心息相依就是这么自在乎常,这么随顺功夫纯熟以后,内心自然就可心一境性,这种清静才是真清静,动也不烦,静也不住。所谓无佛处莫停留,有佛处急走过。这时粗重习气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转化,自性光明也就显露自在。这时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达这种境界,全是事上功夫,非徒理论可以了澈的。如果打坐不得要领,那就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用现代俗语来说,当干部的不知如何为人民服务,只是素餐尸位,倒不如回家养猪搞生产要好得多。
  同样的出家人,如不好好地老实修行,只图长住供养,下辈子要披毛带角还的。不光是我讲,祖师们早就讲过了。
  我们既然走上这条路,就要好好地修行实证,不能盲修瞎练,欺天乎?欺人乎?欺己乎?要亲近真善知识,虚心请益,依法精进。无知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和罪过,学佛就是要我们摆脱开无知,就如开放改革一样,要勇于走出无知,走出愚昧。不要自以为是,要承认自己无知,自己无知,还自以为是的处处说理论,时时讲道理,这就是修行的最大悲哀。
  惟有坦白承认自己无知,修行才能真正上路。知道自己无知,才会寻求智慧,持正精进,否则连修行的路途和方法都不对路,电源都还没有接触,要谈真修行,真解脱,门都没有。有的人说他学佛多少年,打坐多少年,好像学佛修持可以论年资,排辈份。殊不知佛法最是现成,没有丝毫偷巧,是即是,非即非,不因天高而有,不因地卑而缺,只要修持对路,任何众生即可成佛,没有特殊照顾和后门捷径可图。
  心性不明你就是学几世佛,坐一辈子禅,也还是无明一团,到头来还是依然故我,与智慧了不相应,反不如后学者污染少些,包袱少些,反倒容易翻过来。
  因此,千万不可自恃学了多少年佛,修了多少种法,就不可一世,贡高我慢,自以为学佛学道,自以为有功德修行。这是大我慢,脱空漫语,大妄语。即使你悟彻心源,若作圣解,亦复如此,可不慎哉?禅宗祖师常说,供养百千万诸佛,反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这句话就是说,与其用求持心,功德心去供养诸佛,倒不如反躬求己修持清净心法,无诸妄念。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家发心学佛,发心修行。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修行。
  平常我们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用的都是好方法,为什么不能持效?我说的持效,不是什么放光,不是什么动地,也不是什么见’鬼见神见怪,而是与自性般若相应。(金刚经>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全无自性,全是自性显现的妄念,但得本,末即在其中。智慧自性是本,凡所有相是末。
  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大家不能持效,是因为都以妄心来修持,都以有所求心来修持,都以有所得心来修持。岂不闻乎《心经》所说,以无所得故,得无上觉法。
  若以妄心念佛,佛号就是妄念,以妄心持咒,咒子就是妄念。
  既然是在打妄念,还会有持效吗?
  因此,要求大家在今后三天中,要定于一,大家都暂持心息相依法门,使妄心入于呼吸,呼吸合于安心,慢慢地心息合一,身心软净,功夫纯熟,见地也就到了。那时你再去安心了心就容易多了,这是根本之道。
  任持心息相依法门,不妨碍大家日用平常。就这么简单,这么直捷。一呼一吸,转化妄念。生死就在一呼一吸,生命更在一呼一吸,真能时时处处任持心息相依,则<金刚经>所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理其事,都可指日而待。
  否则<金刚经〉云云,<心经>云云,都是戏论。连心息都无法合一,如何奢谈经论?要知道经论篇篇都是实证之事,是智慧实证的总结,连心都找不着,安不了,有什么资格谈经论,不是我危言耸听,事实上经论是佛用来印证智慧和实证的。既没有智慧,又没有亲证,妄自讲经说法,就是谤经谤法。
  不要轻视任何法门,任何法门如果应机对机,就是无上法门。法无高下,应不应机,对不对机而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吗!心息相依,和观世音菩萨法门有其相似之处,真能任持至入自性之流而亡妄息之所生,即是般若实相。
  一般打坐的人,一上座就想找个清净,调息,持咒,念佛等等,忙来忙去,就算有一点影子,又很快被妄念压服。就如此你来我往,头起头没。这就是打坐?根本是打妄念,也就是妄念打你。要知道妄念是无始无明,如古诗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是止不住,断不了的。不错,楞严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重点是顿歇呵!那只是暂时不起生灭,歇了就完了?那是断灭。歇了以后,还是要吃饭,还是要长征,还是要生死。经上说歇即菩提,就是妄心转为菩提真心,那时才能解妄心就是真心,真妄不二。只要妄心顿歇,翻过来就是真心觉性,就是明心见性。不要在无明妄念之外再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头上安头。无明妄念就是安身立命,只是不自觉知。所以智慧到了,妄念就是真心,智慧不到,真心就是妄念。不明心时,无论白天晚上,都是妄心用世,明心之后,无论白天晚上,都应真心用世。这纯粹是实证之事,不是空谈理论可知的。光说道理是不行的,三岁小孩都会讲,只要他认得字。若如此,诸位又何必辛苦学佛修持呢?去学道理,做道学,成就个大学问家,大佛学家岂不容易,岂不光彩?
  所以学佛要讲究实证,禅宗祖师一再强调,参要真参,悟要实悟。如何真参?如何实悟,以后再详论。大家连心息相依都做不对,连妄心都制不了,还谈什么般若,谈什么佛性,谈什么经论,谈什么佛学,谈什么学佛。都是在自欺欺人。儒家说自诚明,也是要大家不要自欺欺人。前面说过不自欺,首先要承认自己无知,了解自己无知,进而超越无知。千万不要以理欺人,以理杀人。不要空口说白话,什么一切皆空,因果就不空,因果历然不爽。古人早就说过,修行的人自古以来,都是说理者多,证道者少。学佛之人,大多沦为知解宗徒,岂非三世佛冤呵!
  修持要讲实法,所谓实法就是如理而证,如事而行。换句话谈,实法就是没有定法,但又有千定机缘,如珠子走盘,随缘而现,随机而定。功夫到了,见地自然就到,见地到了,功夫也就到了。如理而证,如事而行。
  因此,顺便一提,实相无相,这不是口头禅,而是实证工夫。所谓无相就是如上所说,无有定相,但有机缘。并非空无之无,断灭之相。有些人说空说有,自己都搞不清楚空有之理,空有之事,还要妄谈什么无相有相,什么八不中道,岂不瞎人眼目,害人一世吗?不是功夫见地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的文字,全是戏论。语言文字不足为评,孟子说过,尽情书不如无书。修持当如唐末岩头禅师所说:他后若欲播扬大教,须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
  谈过实相无相,接着回答一下有人提的问题,如何是禅宗所谓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大家都知道,天台法华的一心三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中。假空中应作如是会。
  所以说佛法是不二法门,古人说,宁可说阿罗汉有三毒,也不说如来有二种语。《法华》所说,惟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楞严》所说,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为波旬(天魔)说。
  上面说过法法都是实法,不要挑肥拣瘦,禅呵,密呵,净呵,这个殊胜,那个魔狂。只要你如实而修,如理而证,应机应法,都能成就。非要专修什么无上法门,那就成佛不足,成魔有余了。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宗门所谓的悟,就是明心见性的另称所谓明心见性,并非真有心性可明可见,那只是宗师对悟境所作一期方便的譬喻之辞。所悟大小,亦非实境,乃以所具机用而有所不同,并非单纯所谓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之属。
  因此,宗门之悟,虽有所指,但并非真有实法可得,不然一经执着,则反成毒药。不论已悟未悟,都应如是观。正如赵州所说,我宗无一法示人,只以本分接人。
  其实悟只是宗门修行,向上一路的必然指标;当有其客观存在之事理。如玄类法师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恰如十月怀胎,顿得人身,仍然要历经世出世法,乃能成就。不然徒具形似,长居无明,不起功用,终成戏论。五祖所说,不见自性,修行无益。此之谓也。
  不见自性云云,即是寓指未出娘胎之时,也就是未悟之时,当其时也,非不能修行,只是修行不能得力,盖因电源功用未充之故。当人悟时,身心皆有反应。第六意识妄心分别暂伏不起现行,心体空性自然显明,即如百丈恒禅师所说,心空即见性。大脑皮质得到感应,引起生理反应,百脉舒解,即所谓意解心开可以说是进入更深层的功能态。
  依事而论,此时心空并非断灭,不是空无所有,只是不起妄尘分别,自性了然,正如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厅法。
  约真而言,明心见性,即如如佛,证法身佛。于圆满报身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绝不能等同释迦之证悟。
  众生皆如大海盲龟,随业生死轮回,又如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不自知其危,不自知其险。
  一旦当人明心见性,即如执明灯入暗道,方始照见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方始知悉眼前脚下危难遍处,万里险滩横豆未来。方始印悉如何修行,如何学佛。
  是知明心见性,只是开始真正学佛修行之起点,只是一了,而后尚有百了,并非究竟。如上所说,顿得人身,方能逐次修行成办。六度万行,一切法门,依事而行,依理而证。宜趋觉行圆满,方始成就。
  古来开悟有多门,但其实境总不外乎《楞严》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之理事。
  古人所谓,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当人一旦明心见性,则客尘不犯,四境清安,野老讴歌,此为悟道之机境。
  见性悟道之人,悟了还同未悟时,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雍正皇帝在其《御选语录》的后序中,以过来人语,精述有关悟境之机,大概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联少年时,喜阅内典,惟幕有为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
  章嘉呼图克图,乃真再来人,真大善知识……得其善权方便,因知究竟此事。
  壬辰正月,延僧坐七两日共五支香,即通达本来,方知惟此一事实理。
  然自知未造究竟,叩问章嘉,乃曰:若王所见,如针破纸宙,从隙窥天,虽云见天,然天体广大,针隙中之见,可谓遍见乎?佛法无边,当勉进步。
  再后月余,着力参究,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有重关之理。
  乃复叩章嘉,师云:王今见处,虽进一步,譬犹出在庭院观天,然天体无尽,究未悉见,法体无量,当更加勇猛精进云云。
  至明年正月,一日堂中静坐,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
  诣章嘉所礼谢,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 此联平生参究因缘,章嘉国师实为联之证明思师也”。
  姑不论雍正所说三关之事理如何,只就其证量而言,—悟一回深,则其事其理当可信而知之。
  如上所说,即可印证古人所谓真参实悟确有实事。雍正得力于参究,言之确确。
  所谓参要真参,悟要实悟,高峰妙禅师而下,雍正最为标旨。宗门悟旨,以心印心,绝不滥许,有所谓宁可永劫受沉沦,不把佛法作人情。学人真有悟处,必待过来明师印可,方许入室,更待锤练有年,方能出世。不然直是儿戏。
  明心见性,正如章嘉之观天而喻,悟处机境则有大小。非如耳食之辈,信口雌黄,不知真悟,一涉真行理事,便强生圣解,妄谈般若,允同波旬。
  《楞严》所说,理须顿悟,乘悟并销,即是指明心见性当机理地,
  狂心顿歇,妄心始除。也就是指悟后起修的功行。如上所说,顿歇后还要继续长征。
  宋代高丽普照禅师在《修心诀》一书中,对于悟后起修的功行,有非常精辟之论,摘录几段以为参考。’
  “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性。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个人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
  即如前面所说的,明心见性,只是最初之事,理契法身,未臻圆融。但知离此心外无法可得,无佛可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过去诸佛,只是明心的众生,现在诸圣,也是修心的众生,未来学人,亦复如是。由此契理,更以事修,则方能如上所说,圆通报化,觉行圆满。
  修行而无般若,则学人如处于黑暗,无从转化旷劫无明,随习流转,永无出期。但若学人侍语而得少为足,不于事上修了,直上狂禅、乾慧,终入魔外眷属。
  经中所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加倍后起修的功行次第,六度万行的圆满成就。有关此事,《修心诀》中说:“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率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然其力未充,颇经岁月,方始成人。
  凡夫无始劫来,至于今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坚执我相,颠倒梦想,无明种习,久而成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习性,率难断除,故逢顺逆之境,恶喜是非,炽然起火,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于般若中着功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又大藏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拔置后修耶?
  放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
  <修心诀>所述之事,宗门所谓向上一路之事。古人说,向上一路干圣不传。非不传也,要学人自肯自修乃得,非徒口传耳命可得。宗门之理,以悟为极则,宗门之事,以行为契机。从上诸圣,皆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因此,悟后起修,实为圆融佛地之根本,惟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如此所说,是为正说,不如此说则为邪说。有僧问伪山:“顿悟之人,更有修否?”,伪山答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之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
  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伪山这段话,总结了悟后起修的功用和深义。同时更说明修行的趣向,向上一路也只是要净除现业流识,不可别有圣解。真所谓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还是要得坐披衣,收拾身心自解作活计始得,绝非风月文字,诗情般若,绮语戏论,可称禅宗。归宗禅师曾说,我若一向举扬宗教,则学人罕至,门前草深三丈。真正学禅,除真参实悟而外,还要善能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难行能行,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如真净禅师所说: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赶出淫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有了以上的认识,你再读《华严》《普贤行愿品》,再读《楞严经》就可深入体会。
  以上先讲一些有关禅宗行的一面。至于真参实证的参话头法门,备有简说,复印出来,再供参考。
  另外,明心见性是有其客观指标可资验证的,决非自由心证。见性之后气质一定会发生变化,使懦者强,顽者立,贪者廉。自我险讨意识自然增强,智慧自然生出,粗重习气逐渐转化。现在有些人开口言悟,闭口言悟,都是自欺欺人。如你亲自到过天安门回来旨,跟过来人谈天安门,就是不说一字,也都心领神会。如其不然,任你横说竖说,说得天花乱坠,依然是如人谈食不能自饱,数他人珍宝不是自家物。佛法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才说参要真参,悟要实悟。明心见性不是口头禅,匪从人得,要能自肯方亲。
  马克思说过: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把社会力量只作为政治力量,而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这一段话,正说明了明心见性,悟后起修的契机。也就是说只有当觉行圆满,信解行证,融汇一体时,众生可度,佛道方成。所谓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我引述这一段话,只是印证《圆觉经》所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之理,别无他意。
  所谓诚就是实事求是,自诚明就是不自欺。要勇于反省自己的缺点,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学佛学道首先要做到这样。在修行的过程中,随时都是起点,只要实事求是,只要正精进,随时都可上路,古人说不轻后学,焉知后来者不如你,即是此理。只要你一念回机,功夫见地应时具在,即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修行要掌握禅宗所谓即此用,离此用的分寸。道乃天下之公道,大路就伸展在我们眼前。套句《红高梁》里的一段戏词:妹妹你大胆的向前走;虽千万人,吾往矣。天下还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剑树刀山作掸床,龙潭虎穴作道场场,劫火烧来也不忙,修行之人本如此。什么佛啊,菩萨啊,又怎么样?尧何人欤?舜何人欤?有为者亦若是。佛菩萨还不是由众生转化成就的。
  大道在前,你尽管上路就是。就伯你上不了路。非要如何如何才是,非要见神见鬼才算。佛法不是这样。这是愚昧。比如有人要到天安门,待他到了天安门时,却又问长道短,不肯承当。如叶公好龙相似。这就是无知。
  佛就在走出无知,追寻智慧,就在自肯承当。如古人所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自肯承当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天。
  佛法之中没有偷巧。诸位!偷心巧心就是生死根本。禅宗祖师说,平地死人无数,过得荆棘林始是好手。指的就是偷心巧心如软刀子杀人,不见痕芒,偶一不慎,就有丧身失命之险。什么是偷心巧心?这个咒子殊胜,这个法门无上。总以为有个法子能一口吞天,即身成佛。只需要加持,不必要修持。这就是痴心妄想,这就是偷心巧心。
  现在很流行这种格调的廉价商品,就是因为有类众生好逸恶劳,贪图现成。什么是魔障?这就是魔障。自己无知,自己无明,妄想颠倒,自以为是,至可悯者也。
  要知道,世法资生,都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所谓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何况佛法大事,悟道因缘。不具智慧,不正精进,不六度万行,就想一下子悟道,就想即身成佛。门都没有。纯属痴人说梦,自欺欺人。要么就是心外求法之谓外道,非佛正说。—佛说善巧法门,那只是方便,那只是权宜,不是根本,不是究竞。古人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己。进什么门,修什么行?还都是问题。
  因此,偷心巧心不去,人相我相就不除,智慧正见就不具足,功夫就不上路,佛法就不相应。
  你说你有道,你说你开悟,说你是外道,还算抬举你。根本就是屎壳螂插花——臭美,根本就是自欺欺人。那么,如何去除偷心巧心呢?禅宗有个无上大法。
  大家看,当我说有个无上大法时,诸位的眼睛就一亮,耳朵即刻竖直,这就是偷心巧心。不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说归我说,诸位听还是要听,只是不要当作圣解,不要当作无上大法来听,就对了。偷心巧心也就除了。
  这个无上大法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金屎法。什么是金屎法呢?不会就是黄金,会了就成狗屎。这个说法是宋代有名的五祖演和尚提出的。
  那么这个金屎法,又是什么法门呢?就是禅宗名言: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诸位在打坐时,如何能把念头打死呢?真把念头打死,你也完了。只有死人没有念头。
  注意!所谓打得念头死,只是譬喻说法的。也不需要死光念头。他只是觉妄归真的法门。只要能觉妄即是真心就是法身。《圆觉经》讲得非常明白。
  任何法门只要能觉妄归真,就是无上法门,没有特殊的法门,对我们而言,这个法门就是黄金。对会者而言,这个法门就是狗屎。说穿了不值一分,真做到即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观想,念佛,参禅,心息相依也好,都是这个法门。不以智慧为依归,不以愿心为动力,这个法门都成戏论。所谓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即龙女顿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坠。
  那么,平常大家应该如何修持呢?话分两头说。禅宗祖师说法,大都以出家众为时机,只有专修实证,日日如此,没有什么平常不平常。
  出家就是为了将此身心奉尘刹,就像搞革命一样,把身心全力奉献给国家群众。只有一个目标:解脱众生苦。所以要求就非要严格不可。古人说大事未了如丧考妣,大事已了如丧考妣。
  大事未了如丧考妣,我们还能理解,如何大事已了还要如丧考妣呢? 这就是佛法,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精进,这就是修行。 所谓大事已了,只是一了而已,继起的还有百了之事。解放战争胜利了,还有百废待兴的事业要完成。
  六度万行,愿力等你说能一了吗?《普贤行愿品》呵!要多看,好好读,好好学。
  虽然对出家人有如此要求,但任何入学佛也都要以此为标的,不可心存懈怠,自起分别,自障般若。学佛是为自己,也是为众生,一点也不矛盾,自立立人,自觉觉他吗!真自觉必然觉他,自他不二,法尔如是。其中没有讨价还价的事,不要怕吃亏上当,一分耘二分收获。虽然说佛法现成,如不求智慧,不正精进,佛法自佛法,无明自无明,我还是我,依旧可怜生。
  因此,学佛不碍世法,六度万行与治生产业也不相违背。世法是妄心,佛法是智慧。以智慧化妄心,在世出世皆能成就。以妄心为智慧,则认贼作父,驴年未有出期。修持,精进就是要得真智慧而获解脱。不能深陷世法,以为不二,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上颔。诸位虽与出家众外相威仪不同,要生活,要成家立业。一旦发心学佛,则度愿之心不可或缺,精进之念不可少有。 …
  只要有心愿,肯精进,俗事缠身更好修持,所谓公门里面好修行。此中自有额如玉,此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是指智慧,黄金屋是指福德。自觉觉他,福慧双修,觉行才能圆满。 …
  真有心愿,智慧自然相应,真正精进,福德自在其中。就怕你心愿不坚,精进不诚。注意!不是只为自己生天福报的心愿和精进,而是为众生,为佛法的心愿和精进。
  禅门日课里有一首每日必诵的偈子: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其中不是消极,更不是悲观,而是愿力和精进。众生皆在无明不得解脱,既然以天下为己任,还能终日怠堕,不思长进?故有长啼菩萨,悲痛众生痴迷,沉沦声色,不求解脱自在。
  当年汾阳昭禅师悟道后,只在山中潜修,不思出世,其师弟直斥其非,方以道业为重,欣然就道。古人有如此风范。就是智慧,就是精进。
  再回过头说老话,诸位平常如何精进?能够看经书,打打坐,念念佛,心息相依,观想持咒,就已经算精进了,要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像出家众一样地修行,那是不切实际。俗话说,赶鸭子上架,必然搞得鸡飞狗跳蛋打,—无是处。 ’
  但除此而外就没有良法了码?不然。古人丛林打七,规律谨严,如布兵法,密不透风,克期取证。
  远代不论,近如雍正,以帝王之尊而持拂主七,僧俗一堂,不拘一格,始开方便打七之风。逮至现代,盐亭老人和南老师诸善知识,各抒善巧,大开方便之门,无论在家出家僧俗,皆于不离平常处,能品般若,得尝法乳,此所以为大善巧应机法门,今天我们打三也好,打七也好,只是有样学样。诸位都是上驷之材,我则是滥竿充数,依样葫芦。不过有一点诸位请放心,你们还有经书和南老师的书可资印证。
  方便打七确可帮助大家稻进学佛,帮助大家增长智慧。只要大家能全心投入。诚心修持,再加上平日之用功,利用厚生,利用这短暂的几天,真能以一当十胜,过你平时百日的修持。大家要正信佛法只要对路,就是这么直捷,这么了当,一点也不神秘。现在大家在行香,体会一下什么是定?知道自己在走,也知道自己妄念在起灭,这就是定。平常大家习惯闭眉闭眼,正襟危坐才是定。殊不知行居坐卧都是定。定无自性,定也无定相。只要应机,无处不是定。
  因此,不要老是因循过去习气b执着现成观念。因循执着就是贪嗅痴,就是无明烦恼。
  不要喜静恶动,动也是定相之一。你看五百罗汉,各种姿态都是定相,都入三昧。不要怕动,一旦知有,动也是他,静也是他。所谓终日伦情不碍他事。
  什么是知有?依禅宗来说,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悟道。打七也者,就是要求大家克期取证,在一定精进,一定修持中集中焦距,突破一点得以明心见性,悟自本性?
  因此,可以这么说,打七是方法论,是直捷了当的方法论,也就是帮助大家明心见性的方法论。
  那么,如何知有呢?又如何在打七中知有呢?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八万四千法门为度八万四千烦恼。知有之法,贵在当机应机。
  打七中知有之法,即是所谓的教外别传。所谓教外别传,不是佛法之外别有方法可传。我们知道,佛法是不二法门,如另有所传则即非佛法。教外别传即是别于教法,异于教理的法门。所谓教法教理是相对宗门宗法而言。所谓宗,即是佛法的实践方法,所谓教,即是佛法的理论宗旨。所以教外别传就是别于教理的宗门心法。就是真参实悟,以事证事。
  教理的知有是如来掸,教外的知有是祖师禅。如来禅是经律论的印证,祖师禅则外加六度万行。前者是信解,后者是行证。所谓宗通教亦通方始是般若真智,方始能谈禅说禅。不然如古人所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有如独眼龙。
  因此,可以这么说,打七的知有,就是要学者宗通教亦通。也就是智慧和精进兼具。徒有智慧而无精进,就是狂慧,徒有精进而无智慧,就是乾慧。打七的宗旨,大致如此,〈证道歌》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至于如何引导学者,如何真修实证,只有当局者知,不是口头说理可以讲尽的。大家在这几天中好好的亲身体验一下,这就是教外别传的别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然说食者不饱,画饼不能充饥的。
  行香时,不妨体会动中即是定的道理。不是动中求定。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呵,千万注意。
  为什么说不是动中求定呢?以前就跟大家解释过,现在重复说一下。
  动中求定和静中求定都是头上安头,愈求愈乱,愈求愈妄。动本来就是定,静本来就是定。要在动静以外再找个定,岂不是更大的妄念了吗?觉妄即真,则不止动静,一切山河大地,皆缘妄尘,皆为妄。
  〈法华经〉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临济禅师解得好,佛本不生,法本不灭,云何更有佛法现前?佛不应更作佛,故不得成佛道。
  所以若是动中求定,即是妄上加妄,动中即定,才是正定。愈走愈乱,乃至愈乱愈定,这才是正定。
  怕什么乱?怕什么动?知道乱,知道动,不随他去,任他乱动,这就是定,不随他去就是正定。所谓不随他去,是指不随乱动而乱动之心,则此灵知觉性即是正定。
  能持正定,动也好,乱也好,如雁过长空,影落寒潭,雁去则迹亦不留。依然任运自在,毫无去留之念。
  所谓正定跟上面所说的定无定相。无一不是定。正定的关键就在自觉,就是般若。没有智慧的定,就不是正定,那是有相之定,有为之定,相对之定,不名正定。
  因此,在行香中,能知昏沉,就是定。能知动乱,就是定。能知妄念,就是定。这就是般若正定。不要在昏沉,乱动,妄念之外去求定。
  这么一说,大家就有点受不,,不能怪你们,佛说《法华经》时,照样有大批声闻众退席,不是他们不接受佛法,只是无法领会非公境界呀!
  上面所说的是相对知有者而说的,惟证方知,是实证之事,而非空耍嘴皮,徒说道理可以体认。
  同样,佛经大部是说给菩萨们用来印证见地功夫的,不是我们大家现时能了解的境界。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有几个人能了透?何况还比不了佛法。所以学佛要实证真修。不由实证真修,当闻正法之时,不退席,不疑惑,不茫然者绝无仅有。
  诸位听不懂,有怀疑,是正常,不然就怪了。所谓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同于此理。没有真修实证,你如何体认般若正智?
  打七就是为了精进,带领大家真修实证。但却处处要自觉,时时要精进。即来之则安之,不然不止辜负自己,也辜负了学校和我及助持者的苦心。
  学佛就是要真修实证,如何真修实证?整个佛法,经律论,都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多数人不是过就是不及,不是把佛法当作圣解搞迷信,就是当作名相义理做学问。
  报道歌)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直截根源就是禅宗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摘叶寻枝就是义学沙门,执经问字,断章取义。
  又说,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佛法就是唯证方知,不是可由道理推测出采的,如同镜里花,水中月。都无实义。
  〈证道歌〉是永嘉大师悟道后所作的心得报告。句句实言,语语亲证。禅宗就是如此,一旦了心知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必长篇广论,要言不繁,字字玑珠。就像毕卡索画公牛一样,易稿近二十次,最后定稿乃以几笔白描尽绘形彩,神似尽在不言之中,精髓超越图相之外。
  因此,学佛而不真修实证,直如<证道歌>所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河责,数他珍宝有何益。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证道歌〉加上<普贤行愿品>就是真修实证的理论实践法门。真能贯通,真能圆融,日销黄金万两,承受四事供养也不为过。 这几天跟大家所讲的,其实都已包含了真修实证的基本道理。此中没有人我是非。我们智慧不足就要虚心承教,一有怀疑当即执经问卷,一点客气不得。应知万事以修行为第一,天下事还有什么比修行更为重要?〈证道歌〉说,圆顿教无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就是此理。
  说到修行,首先要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这句话本来是老子所说的,现在借花献佛,拿来引喻一下,不必尽合其义。大家要搞清楚,为学日益,益个什么?为道日损,损个什么?损之又损,又如何?难道成断灭?其实,为学日益的是知识,也就是知见,世智辨聪,耳聪目明。为道日损的也是知见,世智辨聪,耳聪目明。
  世间作学问,不怕你有知见,知见愈多学问就愈深,名望就愈高,光彩就愈大。所谓立言,成就一家之言。
  然而相对的,知见愈多,学问愈深,名望愈高,光彩愈大,贪嗔痴慢疑也就愈重,人相我相众生相也就愈广。诚所谓仁义不废,大盗不止。
  修行过程,最怕的就是所知障。古人说宁可破戒也不能破见。戒有遮权,忏悔补过。见地不真,执非为是则永劫难复。学佛不是作学问,如同革命一样,不是请客吃饭,温良恭俭让。要真修实证,动刀动枪,玩真格的。
  修行就是转识成智,转化所知、烦恼二障为般若真智。因此为道日损是转识成智的过程中,损之又损,觉妄即真,不除妄念,不成断灭,智慧现成。
  〈证道歌〉所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印证<圆觉经>觉妄即真的道理。
  修行佛法最忌外求。一般入学佛,如同怀宝贫子,颠狂外求,不知自身是宝。
  禅宗有一首诗惕,是个比丘尼所作,竞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正说明其事。真修实证,就是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认贼作父。如何做自已的主人呢?就是要先了妄心,不为其所役,不为安心所驱使,不随妄心而流转。
  佛告阿难,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这里的慧是指义学之慧,非般若智慧。般若是实相实证,不是义学所能得到的。学道做主人,必须先了妄心。<证道歌>说,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明白地告诉大家,宝在自己怀中,如六祖所说,密在汝边。若还痴心外求,岂不成颠倒妄想吗?
  怀中解垢衣,即是觉妄即真。自性光明为二见三毒等无明垢污所障,只要真解脱,智慧光明,自然现前。解脱自在不须外求,反求诸己,即可获得。向外痴求只是求妄逐妄,妄上加妄,不名精进,反成心累。反求诸己,则知真心。那时即可当家作主。真妄本来不二,惟证方知。不能徒托空言而以为实相,真理反成戏论。禅宗祖师说过,供养百千万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为第一。什么是法供养?供养无心道人就是法供养。什么是无心道人?无心不是没有心,无心是觉妄成真。无心道人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相对凡夫而言是无安心而有真心的修行人。
  换句话说,这个无心道人就是诸位自己。学佛不求自己,而专求诸佛加持,就是痴狂外走,就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再说,供养诸佛,你拿什么来供养?法供养为第一。你用什么法来供养?你有什么法来供养?所以,诸位呵!不要自欺欺人,没有实证,就讲经说法,就说法供养?说句粗话,那是狗屁,人都不愿闻,何况诸佛菩萨。临济禅师上堂,有时向学人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
  无位真人就是无心道人,也就是诸位自性。临济慈悲特甚,特地举出来,让大众寻他去。可惜一般人只去追求三玄三要,逞弄机关聪明,反为机锋所误,尽死于言下句下。而不去实修实证,细究此一段上堂公案。
  后来,临济看看众人不会他意,便又说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真是老婆心切,恨铁不成钢。他说得太直捷,太明白7,只是众人不会。意思是说,不要作圣解,无位真人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人人都有,处处都在。干屎橛只是一句口头语,不起眼之物。这和庄子所谓道在屎溺,不尽相同。千万不要借题发挥。这就是金屎法。六祖说过自性自度。学佛就要吃饭自己饱,安心自己了,生死也自己了。
  法供养,就是自性自度。以自性般若来供养诸佛,才是真供养,才是第一供养。你拿功德心、所求心、安心、痴心去供养百千万诸佛,倒不如以自性为供养,更具圆融。
  以上提到无心道人,无位真人。如何成就无心道人,无位真人?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致。一言以蔽之,真修实证。我们这几天就是为此而来而修的。
  无位真人每天都从我们面门出入,大家一听,满对口的,挺对板的。可是我如果说无明烦恼每天都从我们面门出入,诸位听来就兴味索然,毫无生趣。
  无明烦恼是我们最老的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从无始以来就朝朝共起,暮暮伴眠,身影不离的伴随着我们。就是因为太熟,太亲7,我们对他也无所谓什么规矩方圆,自然习惯,少不了他,也丢不了他。
  其实,无位真人与无明烦恼,正是一体两面。我们只往熟处而亲,自然于生处就疏远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无位真人视之若无物,听之若无声。乍一听起,确有新鲜之感。
  学佛就是熟处要生,生处要熟。什么是熟处?贪嗔痴慢疑等等无明烦恼。什么是生处?六度万行,无位真人。
  诸位修持佛法要想真正上路就必须要有正见。正见是八正道 之首。八正道皆以般若为依归,正见离不了般若。若无般若,不名正 见。如何能得般若?就是熟处要生,生处要熟。
  其时,真如临济所谓,无位真人常从面门出入,而非无明烦恼。也如傅大士所说,夜夜抱佛眠,朝朗还共起,而非朝朝共无明,暮暮伴烦恼。
  生处熟了,般若智慧自然增长,熟处生了,无明烦恼自然就转化成般若智慧。〈证道歌〉所谓,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在此特别要注意!特别告诉大家不要颟顸。所谓三身四智体中圆,转识成智,是佛智。平常我们所用的般若之辞,其实是相似般若,不能等同佛智。但约定俗成,一般都以般若来区别世智。所以要大家明白,今后所说的般若智藏,只是相似般若,而非转识成智的佛智。千万不要搞混,不然就会误解佛法而生他见。书归正传,再谈熟处要生,生处要熟的问题。
  熟处要生的无明烦恼可以智藏照化,故若得般若,远离颠倒梦想,无明烦恼。熟处即自疏生,智藏即次增长。
  生处要熟。已证般若,则六度万行,皆以精进而深广。生处即渐成熟,觉行即次圆满。
  还是老话,无般若不能化无明转烦恼。无精进不能成行持证圆融。因此,熟处要生,生处要熟,是学佛修持的根本之道。
  一以理证,一以事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前面说过,一了之事是理证,百了之事是事行。
  如何理证?明心见性,理契般若。
  如何事行?悟后起修,向上一路。
  有关明心见性的问题,前面已然讨论过,先按下不论,下面随时想到再说。
  禅宗祖师常说,知有向上—路方与佛法相应。又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所谓向上一路就是直到佛地,觉行圆满。重重无尽,无尽重重。明心见性只是理契般若,方合法身。真达佛地,前途尚有十八滩。此所以善财童子不辞精进,烟水南询,以理入事,会得圆通。向上一路干圣不传。非不传也,是不能也。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别人是替代不了的。更何况此一大事因缘,非得自性自度不可,万千诸佛也替你不得。
  有关向上一路,禅宗典籍殊少记载。此乃细行、密行,非言语文字可资记持。故真正祖师修持关键,反而少为人知。只在〈禅林宝训〉一书中有片光吉羽,可资印证。
  我提出来跟大家讨论,只是要大家知道确有这么一回事。佛法非同小可。不是空口说白话,自欺欺人,说悟就悟,然后就成佛作祖,搞些小戏法,欺名盗世。与其如此,倒不如跟张宝胜、张香玉等学个正着。不必硬拉虎皮作大旗,拿佛法作名器来眩惑学人。理契般若已是不易,更何况六度万行。所以说佛法不是小可,要真修实证。
  大家虽是初学,道理不可不具,见地不可不真。因此我跟大家提出这一段,今后修持会退上这些问题。先打过针,你们就不容易中毒。但是千万不要当作圣解,也不要执以为实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