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廖东凡著:雪域西藏风情录(5)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廖东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经过半年左右的风餐露宿。藏历十月商队可以抵达康定城。每个商队,都有各自习惯形成的锅庄商行,代为购进茶叶,出售他们从西藏腹地带来的土特产品,例如羊皮、藏垫、药材、氆氇等等、商队卸下土特产品,留少数人在锅庄商行办理业务,其余的人把骡马往西赶过折多山,到米仰地方过冬。康定人烟稠密,饲料供应困难,也缺少放牧牲畜的草场,这是商队到米仰地方过冬的主要原因。
  每个运茶的商人,在米仰地方都有固定的房东,他们交往了好多辈子,互相之间建立了牢固的信赖关系,商人踏进房东的院落,习惯性地从怀里掏出一卷地道的西藏氆氇,"扎"地挂在房柱上,算做两年一度的见面礼。房东对他们殷勤接待,亲如一家,吃、喝、住宿都由房东代为操办,草场也由房东代为联系,确实带来极大的方便。
  商队在米仰居留三四个月,度过康藏高原最寒冷的冬天。商人们一边牧放骡马,使它们恢复过于疲惫的体力,同时购买当地出产的价格低廉的牛皮,缝制包装茶叶、瓷器的皮袋。这是藏族人的特点,他们总是很好地利用在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
  来年开春,天气转暖,商队返回康定,将购置的茶叶和瓷器等分别装驮,按照来康定的规矩,一路晓行夜宿,翻山涉水,当商队抵达那曲时,每位商人都要派出一个代表,交替着乘骑两匹矫健的骡子,日夜兼程赶到日喀则,报告"朵巴"商队即将到达的喜讯。同时给家中带来茶叶,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恰萨",意思是"尝新茶"。"朵巴"商队正式抵达时,日喀则市民要在城郊举行盛大的迎会,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给商队献哈达、敬酒、唱祝福歌。
  据说,"朵巴"商队活动最频繁的年代,是清朝初期和中期。到清末民初,不少川康地区的土司头人,开始从事茶叶经营,并且拥有勇敢剽悍的赶骡人和护茶队,他们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西藏城镇,开设专门从事茶叶经营的商号,这种"朵巴"商队驮运茶叶的方式,逐渐减少,最后竟完全被康巴茶叶大商所替代。
  情人般的木碗
  丢也丢不下,
  带也带不走;
  情人是木碗该多好,
  可以揣在怀里头。
  这首情歌很出名,既表现了热恋中的他(她)的矛盾心情,也生动地道出了藏胞和木碗的关系。
  平民时刻不离木碗
  藏民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是人各一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夫妻不共碗。出外旅行,将木碗拭得干干净净,也有用舌头舔干净,绸布包裹,揣在怀中。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人死之后,还有用木碗斟满茶酒供在遗体面前。
  贵族也随身带它
  不但普通人木碗随身带,达官显贵也不例外。往日西藏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随身携带木碗,既是一种装饰,又是官阶大小的标志。俗官挂在腰边的餐具叫"贾赤布雪"。"贾赤",是汉式切肉小刀;"布雪",是装在缎制套鞘里的木碗。每逢各种聚餐的场合,贵族们都毫不犹豫地拔出小刀切割大块的牦牛肉或绵羊肉,掏出木碗饮嗓酥油茶或喝碎肉"土巴"。僧俗官员早晨朝拜达赖喇嘛,每人照例被赏赐三碗酥油茶。他们一边聆听达赖或摄政王的训示,一边不停地用木碗饮啜。喝过茶,四品以上的官员还能得到一勺酥油红糖人参果米饭。官员们将它小心翼翼地装进木碗,再以绸布包裹严实,带回家当成宝贝一样与妻子儿女共尝。
  木碗是寺院的标记
  不同寺院的僧尼,使用的木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木碗既是时刻不离身的餐具,又是识别所在寺院的标志。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喇嘛们的木碗各不相同。你想知道他是哪个寺庙的喇嘛吗?瞧瞧木碗就明白八九分。许多勇武好斗的喇嘛,木碗既不揣进怀里,也不装进碗套,而是常常抓在手里,如同拳击运动员的拳击手套一般。寺院或传召法会施粥,喇嘛们听到信号即争先恐后奔向粥锅,先来者用木碗朝附近的廊柱,敲出清脆的一击,宣告自己是无可争议的优胜者。有时各不相让,喇嘛们混战一场,木碗又成了得心应手的武器,在光溜溜的脑袋上砸得"砰啷""砰啷"响。   叫化子也有木碗揣在怀
  旧西藏的铁匠、陶工、屠夫、猎户的木碗更不能离身,因为在那个时代,他们被当作贱民、黑骨头、不可接触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不能和别人共坐一张垫子,更不能在一个木碗里饮酒喝茶。假如没有自己的木碗,连茶也喝不到、饭也吃不上,只有挨饿。
  叫花子再穷,也有一只破木碗。他们沿门乞讨,或在街头坐等主人赏给食物或茶水。乞丐都是从怀里掏出碗承接,决不用主人的碗吃喝,当然主人也不让他们这样吃喝。
  说唱艺人的木碗似海深
  民间艺人的木碗是非常讲究的。他们一边表演,一边摆出木碗请求观众给予赏赐。折嘎说唱艺人的木碗,往往又大又深,他们有专门赞颂木碗的唱词,大意是这样的:"哈哈!我这随身的木碗,名叫'丁争宁珠'(即使人惊心动魄之意),打茶阿妈的茶桶,没有它这么深;酿酒阿姐的酒坛,没有这么大!"
  60年代初,拉萨著名折嘎艺人索郎扎西来到我的住所,我给他倒酥油茶,他非常熟练地从怀中掏出木碗。这下吓了我一跳,也引起同事们的哄笑。他人高不到一点五米,木碗却比他的脑袋大得多,装进整整一个五磅水瓶的酥油茶,木碗还没有倒满。
  一只上等木碗值十头牦牛
  西藏的木碗种类很多,价格差别极大。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察牙"分措那"察牙"和云南中甸"察牙";"纳抛"木碗大都出自阿里地区。这两种木碗,有天然形成的花纹,并且色泽鲜艳。由于根瘤的木质不同,年代远近各异,花纹又分磷火纹、猪鬃纹、猫头鹰眼纹等等,藏民得到一个,往往爱不释手。据说一个上等"察牙"木碗,可顶十头牦牛的价钱,一个中档"察牙"木碗,也要用两三只绵羊交换。
  美酒和毒酒
  藏族人离不开茶,门巴人离不开酒。聚居在墨脱的门巴人,通常喝的酒有三种:一是玉米酒,一是鸡爪谷酒(藏语叫"曼加"),一是大米酒。制作的方法十分相似,先把粮食煮熟,掺进酒曲,放在竹盘内发酵。饮用时,取出若干酒酿,装进一个下部有塞子的竹筒内,兑上凉水。稍顷,拔开竹塞,凉水通过酒酿滤出,就成了清凉可口的玉米酒或"曼加"酒。如有喜庆活动,或遇尊贵客人,酒里掺酥油、鸡蛋,在酥油筒内加以搅拌,就更为清香甜美。
  门巴人离开开酒
  墨脱门巴人之所以离不得酒,有传统习俗,也有地理因素。墨脱地处热带,气候酷热,喝酒可以肖暑止渴。这里雨量较多,住地大多低洼潮湿,群众喝酒防治关节炎和风湿症。另外,这些地方山高水险、交通不便,亲戚朋友相聚一次颇不容易,加之物质和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围坐一起饮用几碗家制淡酒,度过那些漫长而炎热的日子,也有一种人生的乐趣。据说,百崩地方人每天喝三顿酒;马蒂村人每天喝两顿酒;墨脱村的人只有晚上喝酒,但星期天是成天喝。县里不少干部也养成了这个习惯,称星期天为"喝酒日"。百崩村有对老年门巴族夫妇,无儿无女,每年收入粮食三千余斤,每天要喝酒一到三竹筒,一竹筒酒用粮食三斤。他俩一天吃饭用粮食两斤左右,而喝酒用粮食六斤左右,全年的粮食大部分花在饮酒上了。
  无论是玉米酒、大米酒还是曼加酒,度数都不高,类似青稞酒或啤酒。初喝起来有点苦涩,喝惯了倒也清凉甘美、提神解渴。
  不喝酒无法接近他们
  笔者在墨脱采风期间,每进一个村寨,背包还没有打开,采访还没有开始,满村热情好客的门巴人,就从许多木楼竹屋里跑出来请我们喝酒,甚至因此而争执起来。我们被迎进去,按规矩坐好,男主人坐在火塘的右边,女主坐在左边,客人坐在里面,正对大门。那些皮肤白皙、个儿高挑的门巴族女子,从竹筒中滤出酒,斟在铜瓢或竹制容器里,倒一点在自己的手心,送到嘴边吸啜,一是尝尝酒味的浓淡,二是向客人表示酒里无毒。然后依照坐次,一人一瓢地轮流喝着转,轮到谁谁就得喝光。有时候我忙于谈话记录,或者实在不胜酒量而装做没有看见,斟酒女子不管这些,只是举起酒瓢,半跪,微笑着,在一旁无言地等待。等我谈话或记录完毕,或回过身来,才把酒送过来,使人无法推托,只好硬着头皮往肚里灌,因为不喝酒无法在他们中间工作。
  50年代进墨脱开辟工作的老同志告诉我:当时门巴人饮酒的器皿,是用芭蕉树皮做成的槽子,长长的,将酒灌进客人的嘴里,而且槽数的多少,也有严格的规定。县长敬四槽,科长敬三槽,普通工作人员则只能喝两槽。还说:拒绝喝酒的人,将受到特殊的惩处。别人喝多少,就往他头上浇多少,弄得满头满身透湿。我倒庆幸,没赶上这种特殊的招待方式。
  原始的巫术的遗留
  不过,我非常担心的是酒里放毒。临去墨脱之前,好几位藏族朋友专门来警告说:那里有酒里掺毒的习俗,喝酒时千万要小心。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民族仇恨或阶级报复,而是一种迷信观念的驱使。一位研究民俗的同志讲,这是古代巫术的残留,放毒者认为,毒死富裕的人,自己就能招来财运;毒死体格健壮的人,自己就会健康长寿;而那些命里多艰的人,就可以通过毒死生活处处如意者获得好运。放毒有"热毒"和"凉毒"两种,中"热毒"之人,很快就会倒毙;而中"凉毒"的人,则慢慢枯干黑瘦,最后死去。毒品一般用毒果或毒树根晾干磨成粉末,也有将毒蛇胆汁滴进鸡蛋里,窖入粪堆使之发酵成为毒粉的。放毒人将毒粉藏在自己长长的指甲内,倒酒时顺手不知不觉地掺了进去。因此,当我走进深山峡谷那些陌生的人家,看见她或他的神色似乎有点异样,或者指甲过长而且浸泡在酒里,心儿就七上八下,甚至胆战心惊,怀着一种牺牲精神硬着头皮将它吞下。因为不喝酒,在那里就难以接近群众,也就难以采录宝贵的民间文学材料,甚至只好空手而归。
  投毒者受到诅咒
  经过若干日子,我了解到实际情况并不像传闻那样的可怕。墨脱是有在酒时放毒的人,工布地区也有,而且不少村寨都有被当地认为的"毒玛",意即"放毒者之家"。人们将他们视为魔鬼,经过其门口也加快步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放毒者越来越少了。还有墨脱地区气候炎热,食物极易腐烂,突发性的疾病甚至多,有的人由于食物中毒或急症死去,而他恰恰在某家喝了酒,这家人就被怀疑为"放毒者",一下子在全村甚至整个地区被孤立起来,没有人再敢去他的木楼喝酒聊天,也没有人再敢与他们家结亲交友,甚至被全村人驱赶、流离失所。听说有的"放毒者"还被全村人用牛皮包裹扔进江河急流之中。其实,此中有不少是冤假错案,不过在那样的时代,无人平反昭雪罢了。
  节日是为了娱神,也是娱人,神高兴,人更高兴。
  在这样的时日,人与人、人和神似乎更为相通。
  新年·节日·娱乐
  在拉萨过藏历新年
  我这半辈子,竟有十七个新年,是在"世界屋脊"的拉萨古城和藏族朋友一起度过的。在那里和依照这个民族古老的风俗和藏族朋友一起欢度藏历新年,那么和谐、兴奋、热闹欢愉,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一片赤诚。即使今天我已离开那片土地,每当新年、春节来临,仍然不由自主地怀念那些日子,并总想向人絮叨拉萨过藏历新年的情形。
  西藏曾经在夏日过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森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吃面疙瘩的乐趣
  藏历腊月二十九,当太阳沉落雪山的时分,拉萨家家户户,都要团坐在陶罐周围,吃一种特殊的面疙瘩,称为"固都索"。
  在一部分面疙瘩里,包进各式各样的东西,谁吃到了什么,赶紧得向掌勺的女主人报告。每样东西都和吃食者的性格或运气联系起来。因此,既是一种娱乐,又是一种占卜。
  例如,吃出羊毛的人,说明他心地善良;吃出辣椒的人,说明他性格泼辣。还有木炭表示心黑,碗豆表示圆滑,桃木表示健康,瓷片表示纯洁,盐巴表示屁股重(懒惰),蒺藜意味着对人尖刻。女主人还要做一个面人,脑袋小,肚子大,谁舀到它,谁就得挨罚,叫他学驴叫、装狗叫,还得喝九勺子面汤,喝不了就硬灌。"面疙瘩宴会"总是在欢笑和戏谑中结束。
  把"鬼"赶回地狱去   
  吃饱喝足,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赶"鬼",藏语叫"吕藏巴"。
  在许多拉萨人的观念中,世界上除了人,还有各式各样的鬼在活动,正是它们的捣乱,人们才有疾病、灾难、口角争执。在新年到来之前,一定要把它们赶出家门,赶出拉萨,赶到地狱里去。
  "鬼"藏在哪里?看不见,便选择一些圆圆的石头,在院子里垒几个细而高的圆柱,作为"鬼"的宝座。石柱前摆着破盆,是"鬼"的"饭碗"里装了一些糌粑团,这些糌粑团事先在人的身体上揉擦,沾满了汗渍和污垢,当然也表示沾满了人的疾病和晦气。
  先请鬼会餐,吃家里剩下的面疙瘩,主人还要不停地劝:"吃吧,吃吧,吃得饱饱的吧!"过了片刻,主人端起"鬼"的"饭碗",一脚踢翻了石头堆,朝门外飞跑。其他的人晃着火把,跟在后边,一边跑,一边喊叫:"屯晓,屯晓!"(出来,出来!)
  跑到某个旷场,送鬼的人燃起麦草,砸烂"鬼"的"饭碗",高高兴兴地返回:唱歌、跳舞、喝酒、狂欢,庆祝赶"鬼"胜利!也许他们认为,"鬼"的"饭碗"打碎了,只好从这个世界上逃跑了。
  我爱看赶"鬼",有时还跟在后面起哄。当凝重的夜色笼罩拉萨时,大街小巷响起一片尖利的赶"鬼"声,气氛确实相当紧张和恐怖。但是,鲜红的火把出现了,一点又一点,一丛又一丛,越聚越密,越聚越亮,拉萨市中心的冲赛康广场,汇成一片火海,麦草燃起来了,东一堆,西一堆,火焰窜得很高很高,把天空也照亮了。布达拉宫、大昭寺,还有一幢幢古老而雄伟的建筑,在火光中时隐时现,像传说中的神仙幻境,拉萨人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呼喊、奔跑、歌唱,有点狂欢节的味道。
  在拉萨西郊农村,我也观看过赶"鬼"仪式。农民赶得很认真,跑的路程更远,有的一直赶到堆龙河边。赶鬼人回来,他会发现大门是紧闭的,他必须给里面的人递进一块洁白的山石,证明没有带回来"鬼"或"鬼"气,才容许进门。
  新年在折嘎艺人的呼喊中开始
  藏历正月初一,拉萨人绝早起来,有的甚至通宵不睡。但是,不能开门,只能在屋里吃、喝,静静地等待。当东方破晓,启明星升起,折嘎艺人在街头大声呼喊"拉结罗"(神胜利了),他们才兴高采烈地敞开大门,开始新年第一天的庆祝活动。
  "折嘎"意为"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传远古时候,遇到战争胜利或者狩猎丰收,都得由一位年高德重的老人,说一番祝福赞美的话。这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说唱艺术。说唱折嘎的艺人,在旧时代地位很低,跟叫花子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每逢大年初一破晓时分,当他发出吉祥欢乐的一喊,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把他当作贵客迎进庭院,献哈达、敬青稞酒,在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预祝丰收的麦粒。还请他大喝特喝用麦片、奶渣、红糖、人参果熬煮的青稞酒,藏话叫"滚登",又甜又酸,热热乎乎,他喝得醉眼朦胧,祝福声更加清亮。
  拉萨人想念在"折嘎"艺人的祝福声中打开大门,会迎来吉祥幸福。
  笔者刚进藏那几年,年轻气盛,热衷于体验藏族风情,穿上藏袍,跟随藏族朋友,挨家挨户大唱"折嘎"。当居民发现我这个汉族折嘎艺人时,惊讶和友善的情形,我实在难以形容......
  拉萨居民成千上万,折嘎艺人为数不多,实在顾不过来。这几年,电台预先把赞词录制好,大年初一黎明时,反复播送,吉祥欢乐的祝福声传遍拉萨古城,传遍整个西藏。电视台还播出演唱折嘎的专题节目,使高原上的藏胞可以同时在折嘎礼赞中打开新年之门,人人皆大欢喜,这个办法实在太妙了!
  到江河源头背水
  这天清早,还要拼命吃东西,越饱越好,表示全年都不会饿肚子。还有一种说法,初一早上鬼要来背人,吃饱了,鬼背不动。二十九晚上刚刚赶鬼,正月初一为什么鬼又来背人?我请教过几位藏族朋友,他们都表示难以解释。
  深更半夜,藏胞们还要到河边背水,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等待着黎明破晓。传说地狱之王辛者曲杰,当天夜里登上高峻的雪峰,喝雪山狮的奶,一边喝,一边流,狮奶顺着高山陡坡,流进江河源头,谁起得最早,谁舀到第一桶水,里边就有狮奶,人喝了将健康长寿。
  拉萨人一般不到河边背水,因为路太远,城里几口神井,初认为与江河湖海相连,最勤劳的人,能背到第一桶水的人,照样可以舀到雪狮的奶汁。八廓街北面的"丁果曲米"水井就是其中一口。这口井,相传是藏王松赞干布的钦水井,井里的水非常神圣。不但周围的居民在这天清早排长队取钦,每年藏历正月在大昭寺参加"莫朗青波"传召法会的喇嘛,也专门喝这口井的水。
  很荣幸,曾经有两年的时间,我在这口神井边一幢藏式小楼居住,天天喝"丁果曲米"的水。此后我在西藏二十余年,几次大难不死,莫非跟喝井里的雪狮奶汁有什么关系吗?
  满街一片祝福声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穿戴节日盛装的拉萨人,捧着"切玛"走上街头,向亲戚朋友和邻居祝福,藏族话叫"切玛戈"。"切玛"大约是一尺来长的彩色方盒,盒分两格,一边装糌粑,一边装麦粒,堆得高高的,像金字塔,上插酥油做的日月模型和染成鲜艳颜色的青稞穗,还有鸡冠花。
  祝福的人并不进门,只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盒出来,互相用下面的语言问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
  同时,各自从对方的"切玛"里,抓一撮糌粑、麦粒,在口里尝一尝,然后朝空中抛三次,以供奉天神、地神和龙神。再互相献哈达、敬青稞酒,转完半个拉萨城,已经醉得迷迷糊糊了。节日街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管朋友不朋友,不喝三碗不准通过。拉萨成了欢乐的城、歌舞的城、醉得摇摇晃晃的城。藏胞成群结队,边歌边舞边唱,互相搀扶着、祝福着,个个醉得东倒西歪了。"家家扶得醉人归",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到山头插旗挂幡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持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这一天,我爱站在楼顶看热闹。只见两山峻峭的峰峦上,爬满了敬神祈福的男女,他们煨烧香草树枝,烟云从山顶袅袅升上极蓝极亮的晴空,彩幡纷纷扬扬,哈达猎猎飘舞。人们撒着雪白的糌粑,对天空、大地和雪山呼喊:"吉吉!索索!拉结罗!"祈求神灵赐予幸福和平安!
  许多拉萨人诚信藏传佛教,认为世人除转世的活佛外,生生死死都在人、神、半神半人和地狱、畜牲、饿鬼六道中无休无止地轮回。为了死后不坠入地狱、畜牲、饿鬼三恶趣,他们口不停地诵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经,据说每念十万遍,可缩短一次轮回。为了念更多的经,他们制成转经筒,小的握在手上旋转;大的安在溪涧用水力推动;还有的安在油灯上方,让灯的热力使之转动。他们还制成经幡、经旗,上面印满六字真经,还写上自己的生辰属相,插在山头或者水边,称为"隆达",意即"风马",山风吹佛,旗幡猎猎飘舞,像马儿奔腾前进一般,每飘动一次,相当于念一遍六字真经。这种供助风力、热能念经祈福的办法,确实叫人佩服。
  插旗挂幡以后,邻居亲友,三三五五,找一处背风、向阳的坡地,唱歌、喝酒、谈笑,尽情享受春日新鲜冷洁的空气和明丽灿烂的阳光,酷爱户外活动和群居生活的藏族人,利用祭祀山神的机会举行了一次登山运动和集体郊游。
  正月初五的开犁仪式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经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出发耕田之前,农人要吃最好的饮食,喝很多青稞酒,同时要给耕牛极浓的酥油茶、更多的青稞酒和食物。牛醉了,情绪极度亢奋,一路狂奔乱跑,欢叫不止。农人对此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这是兴旺发达的好兆头。
  农人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放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
  农人在地里煨起神"桑"(香树),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边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他们忘却了生活的苦恼和辛劳,一直唱到落日西沉,山野的晚风剌痛筋骨,才唱着、跳着、喝着尽兴归去,认为这是人生一大快乐,日子没有白过。十天以后,到田边察看作物发芽的情况。据说,这是农人制定播种计划的依据。
  工布新年
  西藏林芝专区所属的林芝县和米林县,习惯称为工布地区。古代,这里是一个原始森林覆盖的神秘境域。直到本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通车之前,工布地区仍然道路艰险、交通闭塞,山民们以打猎、伐木、采集野果和播青稞、豆、麦维持生活。他们的服装、语言、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工布地区不在藏历正月初一过年,而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工布人有自己的说法。
  十月过年
  传说早先,这里跟西藏其它地区一样,也是藏历正月初一过年。到了工布王阿杰结波时代,有一支强大的外敌,迫近工布北部边境。这支外敌是谁?有人说是成吉思汗的部队,又有人说是别的,但也可能纯系民间传说。总之,工布王要带领所有的男人离开家乡去打仗,"阿达"们(对工布男子的泛称)却有点恋恋不舍,当时已是深秋,离过年的时间不远了。过年,要喝老青稞煮的酒,啃老肥猪的肉,吃老麦烤的饼,还要围着老青冈树燃起的篝火跳当地的民间舞"博",这些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阿杰结波是个聪明的首领,看出了"阿达"们的心思,便大声宣布:"哟!'阿达'们!仗不能不打,年也不能不过;不打仗,过不了年;不过年,也没有心思打仗。我决定,工布地区的年,提前到十月初一来过!你们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玩得痛痛快快的,再出发打仗吧!"
  据说,工布的男人们提前过了年,心里很痛快,打仗卖力气,取得了胜利。从此,工布地区就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今天。
  赶鬼
  藏历九月三十日傍晚,家家户户都"赶鬼",不让他们扰乱新年活动。工布人赶鬼,很有森林地区特点。房主人举着火苗呼啸的松明,跑进每一间屋子,从怀里抓出早已准备好的拇指大的白石子和黑石子,哗啦啦地朝角落里砸过去口里不停地喊叫:"折!古哇!""折!古哇!":(意为"鬼!等着瞧!")有的人家,还朝火炬上泼烧酒,立刻腾起极高的火焰,发出嘶嘶的啸声,赶鬼仪式显得更有气势!当他们认为所有的"鬼"确实逃出自己的房子时,用松枝和旺波树干把门挡严实。工布人认为,这样,"鬼"无法再回来,可以快快乐乐欢度新年了。
  请狗赴宴  
  赶完了鬼,家家户户请狗吃饭。他们把过年的食物,端端正正摆在木盘里,或者放在长长的木板上,有糌粑团,有牛羊猪肉,还有桃子、核桃、酥油、奶渣、人参果、青稞酒等。茶和酒,装在核桃壳内。准备停当,主人把狗唤来,很礼貌地说:"舒服的狗,快乐的狗,请进餐吧!"如此三次,狗开始动嘴了。据说有经验的狗,这时显得非常庄重,把所有的食物都闻一闻,然后决定吃点什么。有些狗乱吠乱叫,打翻盘子,掀倒茶酒,主人认为不吉利,把这种不识抬举的"贵宾"轰走。工布人认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是神的指使,因此全家诚惶诚恐,注视着狗的每一个动作。吃了糌粑或饼子,预示粮食丰产;吃了酥油或奶渣,预示牧业兴旺。千万不能吃肉,三十晚上狗吃肉,不死人也得闹瘟疫。奇怪的是,这天晚上,狗居然极少吃肉,也不知工布人采取了什么预防措施。
  吃"结达"  
  狗吃饱了,人再吃团年饭,围着火塘坐一圈,烤着暖烘烘的青冈柴火,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一种特殊的食品:"结达"。结达是用酥油、牛奶调和面粉做成的面疙瘩,戳在尖尖的木棍上,伸进火里烤,烤熟一个吃一个,味道特别好,特别香。
  这天晚上一定要吃饭,拼命吃,胀得肚子鼓鼓囊囊的才行。据说半夜鬼还要进来背人,不吃饱,身子骨轻轻的,说不定就被鬼背跑了。吃得很饱,鬼背不走。因此,吃饱不吃饱的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叫人纳闷儿的是,傍晚刚刚轰轰烈烈地赶完鬼,半夜鬼又来背人,可见这些东西难以对付。
  背水
  新年初一,鸡叫头遍,工布人都要出门,放火药枪,欢迎新的一年到来。主妇们赶紧背起水桶,带着青稞酒和"措"(祭神用的糌粑团),到水源处背水。在水边,煨烧香草香树枝,让袅袅青烟召唤神灵。回家路上,不管遇到什么人,都不能回头,不能讲话,因为头轮水里,装满了"央"(福运),回头或讲话,"央"就跑到别人的水桶里去了。
  祭祀丰收女神  
  背回来头轮水,倒进神佛前的净水碗(藏话叫"云曲"),还用它拌糌粑做供果,兑青稞酒。在拉萨,初一清早,人们是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像;在工布,人们却是带上供品和青稞酒,来到自家最好的一块庄稼地里,祭祀丰收女神。他们在地里竖一根宝座。搬一些石头,在木杆前搭人祭台,祭台上摆好各种供品,煨烧香草香树,意思是通知田地的保护神,请来受供养膜拜。农人用特殊的调子,这样高喊三次:"洛雅阿妈"意为丰收女神)然后,他们围着祭台唱歌跳舞,娱乐丰收女神,请求她保佑庄稼丰收。
  喝麦片粥及其它
  初一早餐,工布人都喝麦片粥,藏话叫"卓加",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食方法。据说把青稞和小麦磨成粉状的技术,是藏王松赞干布的汉妃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在此之前,西藏没有水磨也没有手磨,麦子搁在石臼里,用石头砸成碎片,再熬成粥进食。根敦群培的<<白史>>还记载,古代西藏用麦片做成碗状,里边装牛奶,喝过牛奶,再把"碗"一块吃掉。工布人初一早餐喝麦片粥,有不忘祖先的意思。
  但是,工布人这个习惯,遭到拉萨人的轻视,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工布新年名声大,初一早晨喝稀饭。"
  工布新年的娱乐活动很丰富,也很特别。白天,男子多为跑马射箭,比赛摔跤抱石头,还比赛砍树,典型的森林特色;女子除为跑马助兴、射箭唱箭歌外,大都是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晚上,旷场上燃点篝火,篝火边搁一个木桶,凡是来跳"博"(工布舞蹈)的人,带一壶酒倒进木桶,然后围着篝火,一边饮酒,一边跳工布舞蹈,从黑夜跳到天明,有的连续几天几夜。欢舞中有强烈的比赛成分,最后筛选的优秀分子,很受敬重,大家自动向他(她)献哈达、敬酒、送羊腿和粮食。牧民还把成串的奶渣,为挂在他(她)们的脖子上,跟南亚各国献花环一般。
  附记:此文根据米林县人大副主任达巧和林芝县普久乡妇女白玛曲吉的讲述写成。
  传召,喇嘛的盛大节日
  拉萨是壮丽而神秘的城,拉萨的"莫朗青波"传召大法会,把这种壮丽和神秘推到最高峰。很多人都想看看法会,但机会难得。因为从1960到1965年,"莫朗青波"传召法会才举行过三次。我得天独厚,三次都赶上了,而且在法会上充当服务人员,组织僧侣们看戏、看电影、看歌舞节目,近距离地观察这场在世界宗教史上也堪称宏伟的大型祈祷活动。
  待在作为主会场的大昭寺,事情也不多,于是杂在信徒香客中间,看"金戈"大院喇嘛们高声祈祷,声音像海潮一样回荡在整个寺院;看施主们抛送哈达包裹的钱物,这些东西像雪片一样落在喇嘛们头上、身上;看"松曲热"广场公开考试"格西"(黄教最高学位)的精彩场面,激烈的宗教哲学辩论往往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看最受人尊重的甘丹寺法台高坐神榻,依次给排成长列的僧人和俗人摸顶。我还和大喇嘛、小喇嘛一起大喝特喝酥油、奶渣、肉、大米、干果熬的"土巴"粥,还有特殊的宗教食品"措"。
  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正是由于和各式各样的僧人接触,我知道了若干民主改革前传召法会的情形。
  "莫朗青波"法会的缘起
  第一次传召法会,是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首创者叫宗喀巴·洛桑扎巴。他出生在青海湟中地方,后来在他的出生地建立了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宗喀巴十六岁进藏,到西藏各大寺庙修行,热心向各派著名人物请教,刻苦修习显密二宗,最后在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基础上,创立了守戒律、重苦修的黄帽教派,简称黄教。
  宗喀巴五十二岁的时候,也就是1408年,决心仿效佛祖释迦牟尼,在拉萨建立一个大型的宗教法会,以扩大刚刚形成的黄教的影响,捐募钱财供养自己教派的寺庙和僧人。传说佛祖释迦,曾在印度舍卫城举行过盛大的法会,在会上揭示人间的种种痛苦和不幸,提出通过修行解脱众生的主张,得到无数信徒的崇敬和拥护,他们毫不吝惜地施舍了大量的金钱的财物。宗喀巴的想法,得到当时西藏的最高首领扎巴坚赞的支持。他是一位噶举派(白教)的法王,首府设在山南乃东城堡,但对黄帽教派大力扶植。实际上,他是首届"莫朗青波"传召法会的总施主。
  在拉萨举行规模宏大的法会并不容易,当时这座美丽的古城已经残破不堪,大昭寺不少经堂佛殿都已坍塌。扎巴坚赞的重臣、管理包括拉萨在内的柳乌宗宗本(堡主)朗嘎桑波,负责主持大昭寺的修缮和法会的筹备工作。他们请来大批画师塑像,用金银杂彩,装饰释迦牟尼佛像和其他佛像,重绘壁画;又在经常佛殿,挂起色彩缤纷的绸幔和旗幡,大昭寺里里外外,修缮一新。1409年的藏历正月初一,西藏历史上最隆重庄严的"莫朗青波"法会,在金色圣殿大昭寺揭开序幕。上万名僧人,齐声诵经祈祷;更多的信徒香客赶来看热闹,奉献布施;许多高僧大德都在法会上讲经布道,宗喀巴大师每天向僧众讲一段释迦牟尼本生传。
  初一由宗喀巴师徒做施主,他的徒弟包括法王扎巴坚赞的弟弟、丹萨替寺的住持索朗桑波;初二由法王扎巴坚赞做施主;初八由柳乌宗宗本朗嘎桑波做施主。其余各天分别由较小的寺院和贵族头人做施主。十五天中,共施供酥油二十五万九千四百二十斤,青稞和糌粑五十万九千九百斤,干牛羊腔二千一百七十二副,牛羊牲畜折合黄金二千零七十二钱,还有大量黄金、白银、绸缎、法器、盔甲等。这充分说明传召法会耗资巨大,也证明当时社会物资已经相当的丰富。
  到了17世纪40年代,五世达赖在蒙古和硕特部首令固始汗的支持下,建立了甘丹颇章黄教政权。西藏的首府由日喀则转移到拉萨,"莫朗青波"法会规模更宏伟,内容更丰富,时间从藏历正月初三到二十四日,延长到二十一天。他还规定,法会期间,哲蚌寺铁棒喇嘛接管拉萨市政大权。达赖五世制定的例规,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之前。
  铁棒喇嘛接管拉萨政权
  过去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哲蚌寺铁棒喇嘛率领扈从武僧,从寺院骑马下山,先到布达拉宫日光殿,拜见"神王"达赖喇嘛以领受法旨,然后进入大昭寺履行公务。
  铁棒喇嘛藏话称为"协俄",是哲蚌寺的执法僧人,每年遴选一正一副两位。充当这个职务的重要条件,必须体格魁梧。他们还在衣袍里面塞进层层氆氇和皮袄,使身躯几乎膨胀一倍。每次出现在大庭广众中,总是挺胸叠肚,高视阔步,作风猛状。手持大铁棒三尺多长,走一步,铁棒在石板地上砸一下,发出十分威严的响声,震撼着古城的街巷。
  铁棒喇嘛的助手,叫"恰当巴",穿戴跟铁棒喇嘛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他们的替身。他们的扈的称为"结绕",由二十名陀陀喇嘛充任。陀陀喇嘛勇狎强狠,时刻总想释放自己过剩的精力和能量。他们的腰插长刀,手拿木棍,脸上用烟灰勾划成威猛状,跟在铁棒喇嘛前后左右,做他们的保镖,替他们开路。
  上班第一件事,到朗子厦拉萨市政厅,接管拉萨城的司法和行政大权。拉萨市市长"麦本"交过印鉴,回家当老百姓赋闲去,二十一天后再来问事,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少有的吧!接下来,铁棒喇嘛巡视各处市场街道,命令拉萨的保护神和地方神,忠于职守;命令各处供应喇嘛饮水的神井,不得枯竭和脏浑。
  传召期间,铁棒喇嘛还颁布很多禁令。例如;女人不能梳双辫,男人不许穿靴,穿藏袍不许垂下一只袖子,发辫不许盘在头上。还有,养花要买养花证,落雪要买积雪证,洗衣要买晾晒证,牛马要买系铃证,打水要买水井证,歌舞要买娱乐证,打牌、拉胡琴、听留声机都要条子,不然各种惩罚随时可能落在他们头上,小偷偷的东西,一律归铁棒喇嘛,不能物归原主。
  尽管执法森严,传召期间犯罪率仍然很高。喇嘛、藏兵和市井亡命之徒,往往在传召期间打斗和仇杀。侮辱妇女和抢动财物的事情,年年都层出不穷。许多年青妇女不敢上街,即便上街,也在脸上涂抹烟灰,或穿上男子的袍服。铁棒喇嘛只能管辖林廓路(即大转经路)以内的地段,林廓路以外形同无政府状态,罪犯们只要逃出林廓路,铁棒喇嘛也无可奈何、草草了事。
  念干经和念湿经
  藏历正月初四,"莫朗青波"传召法会正式开始,三四万喇嘛云集拉萨,整个城市笼罩着浓烈的宗教气氛,拉萨成了喇嘛的世界、男人的世界。大昭寺周围四根巨型旗杆,裹饰着五颜六色的经旗和佛幡,好比古代航船高耸云霄的桅樯,在日光城特有的晴空中显得格外庄严神圣。巨石垒成的高层建筑上,煨燃着吉祥的松枝,乳白色的烟雾弥漫全城。大昭寺里,燃点着千千万万盏酥油灯,在楼上楼下各个经堂佛殿闪闪烁烁,给人一种神秘和幽深莫测的感觉。
  传召最重要的活动是诵经和辩经。僧侣们相信,通过他们大规模的诵经祈祷活动,会感动神佛,从而给世界带来和平、为众生求得幸福,为雪域高原带来安宁富裕。传召期间,每天有六次经会。清早在大昭寺里集体诵经祈祷,称"晓左芒恰"。早祷后到大昭寺南侧的"松曲热"广场,由某丹寺法台主持考试格西的辩经活动。接下来是午祷后在大昭寺内"金戈"大院辩经,还是甘丹寺法台主持,有时达赖也参加,叫"干木措"。黄昏前的诵经活动,称"广甲措"。天黑时,还有辩经会,藏语会叫"唐加",自愿参加,这是层次更高的经学考试和辩论。
  喇嘛高声诵经祈祷的时候,楼顶三面平台,拥满信徒香客,他们用哈达包裹着钱币,扔进喇嘛们中间。有的银元和首饰,打在喇嘛们的头上、身上,痛得他们不亦乐乎,还不敢喊叫,拾了钱,乖乖地递到主持人手里。更为重要的施主,是持香进入经场,亲手将布施奉上。哈达上,写着布施的品种和数量,请求念什么经,翁则(领经师)按他(她)的要求,带领僧人诵念。所得财物,大部分分给各寺院,小部分按份额分给僧人。达赖喇嘛也得到一份,不过比普通喇嘛多一些。
  诵经祈祷,分念干经和念湿经两种。所谓念干经,就是光念经或者辩经,没有吃喝;念湿经,是边念边喝酥油茶,还要喝前面介绍过的"士巴粥"。
  繁忙的伙房和唱歌的背水女
  数万僧人,每天都要吃要喝,因此大昭寺的伙房,从早到晚都跟打仗一样紧张和忙碌。熬茶的大铜锅,架在巨型炉灶上,至少有一人半高,厨师们进行操作,都要通过梯子爬上爬下,炉灶口比房门还宽敞,一炉要送进四五头驴子驮的柴草,才能填满灶膛。这些柴草,半年前各地就开始向拉萨集中,在鲁布柴场堆积如山。炉灶燃起来,发出巨大的热能和呼响,菜粥翻腾,如大海里汹涌的波涛。从伙房中,确实可以看出"莫朗青波"传召法会的规模和气魄。铁棒喇嘛的助手"香古西尼",是这个世界上罕有的伙房的首脑,一旦炉灶不出火,光冒烟,他就要拿出一根五六米长的木棍,边念咒,边将木棍捅进炉膛,柴草中有了空隙,当然会重新燃烧。但是"香古西尼"不承认这个理,他认为是自己的咒语,召来了火神。
  喇嘛们进餐的时候,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是一种角斗,其激烈程度,和美国橄榄球比赛不相上下。开饭信号一响,喇嘛们、特别是年轻力壮、精力过剩者,平时在寺院蛰居,力气没地方使用,这时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土巴"桶。门小僧多,互相推搡。勇敢者捷足先登,每一个到达桶边,能舀多少尽量舀多少。木碗装满了,又用袈裟包裹,够吃好几天,有的还拿回家分送亲友,体弱者只好等在一边。在"土巴"桶边,武斗不断,使用的武器多为木碗,我在你头上"叩"一下,你在我头上"叩"一下,僧人脑袋上没有头发,发出的声音十分响脆。各个寺院的木碗,大小形状都不相同,喇嘛们依据木碗的形状,组成各自的武斗集体。这种特殊的进餐情况,虽非我亲眼目睹,但我的朋友、在哲蚌寺当过多年喇嘛的强巴洛珠却亲身经历过,回忆之时还有点余悸。
  和厨师们紧张忙碌相对照,背水的妇女则是比较安适的。她们总共二十一人,来自拉萨附近各贵族庄园。并不是背水的劳动不繁重,她们从天明到天黑,都得往返于水井和伙房之间。背水只能按平衡的节奏行进,走得太急,水漫出桶,身上立即结满冰凌。背水的地方叫"丁果曲米"神井,相传是松赞干布王的饮水井,水特别神圣,她们背水来回走过八廓街时,口里不停地哼唱着一种歌,歌曲是拉萨流行的调子,歌词每年都有新内容,大都为讽刺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有权有势人物的隐私等。她们通过藏语的谐音和隐语唱出来,对某些大人物不点名地点名。拉萨各阶层都非常注意背水女子的歌,当她们背水经过时便屏住气息细听。被刺痛的人当然很不高兴,甚至暴跳如雷,但是很难进行报复。因为这些女子声称,她们是文盲,不懂歌词的含义,这些歌是大昭寺的护法女神白拉姆教给的。因此这些歌被称为"白拉姆歌"。据说达赖喇嘛也很重视这些歌,专门让"拉萨涅仓"的官员打听并向他汇报。
  酥油灯会和鲁布驱邪
  藏历正月十五,传召法会进入高潮。早晨,达赖喇嘛到大昭寺拉姆神殿,礼拜这尊西藏最古老的护法神。然后从大昭寺南门进入"松曲热"广场,给全体参加传召大法会的僧众讲经。有一支叫"松穷哇"的部队,在传召期间始终担任达赖喇嘛和各个高级僧侣的仪仗。这些士兵身穿古代的盔甲,手执古老的长矛和火枪,口中诵唱古老的被称为"呗"的战歌,为传召带来古代遗风和滑稽味道。他们并非职业士兵,而是拉萨郊区的农奴,按照农奴制度的某种例规,每年要来拉萨支一个月的"兵差",充当堂吉诃德式的角色。藏兵司令部要从这些兵士中,任命几位"协俄"。这些被任命者可以享受西藏地方政府末等贵族待遇,这是一个农奴做梦也想不到的。待传召结束,回到家乡,他们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奴了。
  日落之后,照例要在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举行被称"久阿曲巴"的盛大酥油灯会。它与汉族地区的灯会不同,不是用纸或玻璃制成的彩灯,再用电灯或烛从里面照明。拉萨的灯会是酥油调和面粉,在牛皮上塑成种种神话传说、宗教故事、花鸟虫鱼、吉祥图案,高高张挂在十几米高的木架上,天空洒下极明亮的月光,木架前燃点一排排酥油灯,灯光和月光相辉映,酥油彩塑显得更加绚丽夺目,栩栩如生,八廓街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按照西藏过去的规矩,这么美妙的彩灯,普通僧俗百姓是没有资格看第一眼的。第一眼必须由达赖喇嘛看,这是雪域神王的特殊权利。佛教徒们还认为,达赖喇嘛一边看,一边给酥油彩塑撒点青稞加持,赋予它们一种灵气。假如达赖不满十八岁,没有亲政之前,这种殊荣由担任摄政的大活佛享受。
  达赖、摄政王、首席噶伦等大人物看完之后,平民百姓冲破阻拦他们的绳栏和"松穷哇"的棍棒,潮水般地拥到八廓街一圈一圈地游逛。灯彩看完了,午夜已过了,观灯的人群仍不肯回去,开始了自由活动。
  灯会变成了狂欢节。年青人互相追逐、调笑,有的跳舞,有的表演各种文艺节目,从半夜一直狂欢到天明。
  九天之后,也就是藏历正月二十四,还有一个既热烈又恐怖且极富剌激性的夜晚,叫作"鲁布多加",意为"鲁布驱邪"。鲁布是大昭寺西南的一块旷地,每年传召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驱邪活动。驱邪活动由甘丹寺法台和山南敏珠林寺长老主持。哲蚌寺"阿巴"僧院和布达拉宫"朗结"僧院的喇嘛们,身穿最华丽的僧装,披着红色的大氅,大氅上带着五种装饰品。他们抬着被认为是邪恶和妖鬼化身的巨大的"刀玛"。这些"刀玛"是用糌粑做成的,它被搁在一个很高的三角架上,架子周围堆积着大量的麦草。仪式开始,西藏第一号神汉乃炯降神,驱赶邪恶和妖鬼,然后喇嘛们齐声诵念咒经。古装骑士"松穷哇"们唱起古老的战歌,把火枪放得乒乒乓乓的乱响。燃点麦草,火苗呼呼地冲起来,把拉萨的天空映得一片鲜红。喇嘛使劲念经,"松穷哇"使劲地唱歌放枪,糌粑做的鬼被熊熊的火焚化,象征妖鬼已经被彻底消灭,雪域将呈现一派吉祥与和平。
  传召法会的余兴
  正像西藏其它的宗教活动一样,"莫朗青波"法会也是以体育比赛作为余兴。藏历正月二十五,称为"米久达久",意为"赛人赛马"。赛马的起点站是哲蚌寺下的乃琼热苏山角,终点是拉萨大桥附近的工布塘,相距大约二十华里。参赛的马大约上百匹,都是各大贵族寺院按份额摊派的。马背上没有骑手,让马群随意奔跑。达赖喇嘛的马。也参加比赛,马夫们跟在后面追打。按规定它们要跑在是最前面,并且夺取冠军,如果其它的马跑到了前面,达赖的马夫便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挡或者将之赶出跑道。所以,这种比赛永远是象征性的,竞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据说也有其它的马夺取第一名的,但它的主人得到的不是奖赏,而是惩罚。
  还有跑步比赛,起点在罗布林卡附近的加措村,终点是八廓街东南的顿青苏街口,距离大约五公里。参赛者大都是贵族的佣人、仆役。古装骑士"松穷哇",是这项体育活动的主力,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在"松曲热"广场表演举石头、摔跤。所要举的石头上都抹了青油,举起来非常艰难,逗得观众哄笑不已。
  二十七日,布达拉宫后面的拉鲁旷场,举行盛大的贵族赛马大会,称为"宗久响北"。二十八日,在同一个地方,贵族们比赛射箭,叫"宗久朗塔"。这两次活动结束之后,一年一度的"莫朗青波"传召法会正式结束,喇嘛们回到寺院,开始了正常的读经和修习活动。
  灯节夜,拉萨变成神话世界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拉萨传召法会进入高潮。民改前,这天清早,达赖喇嘛要朝拜大昭寺的护法神白拉姆(吉祥天女),接着到八廓街的"松曲热"广场,向几万名僧人讲经。披挂古代胄的"松穷哇"仪仗队,排列在达赖经过的道路两旁,高唱古老而激越的"呗谐"歌曲,使气氛变得庄严神圣。
  晚上,环绕大昭寺的曲曲弯弯的八廓街,燃点起千千万万盏酥油灯,辉映着陈列在巨大木架上的酥油彩塑,满街流溢着灯光、月光,袅袅的烟云和奇妙的色彩,很像是西藏佛教徒向往的"香拔拉"北方极乐世界。藏胞称十五夜叫"久阿曲巴",意为"酥油供佛的十五灯会"。
  这种灯会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的。过去,活动由主持传召法会的"仲译青波"(西藏地方政府负责宗教事务的秘书长)总揽,他把八廓街分成许多个地段,承包给拉萨各大寺庙、贵族世家和政府部门。凡是分到地段的,都怀着异乎寻常的光荣感和竞争心,挖空心思要把自己地段的灯会弄得出类拔萃,引起达赖喇嘛或者摄政王的重视和赞赏。他们请来最出色的画师和塑匠,把酥油和面粉揉在一起,再掺进各种颜色的粉子,在牛皮上塑制各种各样的浮雕式的彩塑。十五日下午,约莫四五点钟,将这些牛皮组装在八廓街两侧的高大木架上。装早了不行,高原的太阳很猛,酥油会溶化。木架非常高,有的达二十多米,遮挡了八廓街上石头垒成的贵族府邸。
  酥油彩塑是藏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有点类似北京的面人,不但制作精美,而且品种繁多。一类是佛教诸神和护法神,最多的是乃炯护法和白梵天王护法;一类是美丽的龙女和仙女,特别是类似飞天的仙国供养女神白拉姆,有的弹琴,有的吹笛,有的翩翩起舞,体态均匀,造型非常可爱;还有一类是藏族人喜爱的吉祥图案,这些图案甚至包括某种寓意很深的传说故事,例如,"扎西塔结"(吉祥八宝)、"结波罗顿"(国政七宝)、"吞巴宾西"(和睦四友)、"次仁却果"(长寿六仙)、"索布达松"(蒙人打虎)、"达松钦珠"(狮虎大鹏),还有鲜花、果子、"曼扎"(献给神佛的供品)、"金戈"(神佛的居所)等。当夜幕降临拉萨,各个地段上酥油灯逐渐燃点,映照出千姿百态的酥油灯彩时,古老的八廓街霎时变成一片神话世界。随着夜风的流动,酥油灯焰闪烁不停,所有的彩塑被赋予一种神秘的意味。那些男神女神、飞鸟飞龙,仿佛具有了某种生命力,要离开框架,飞上深邃的虚空一般。有些彩塑的设计者,把木偶戏的技艺搬到八月廓街头,让神汉降神、仙女们跳舞、和尚翻跟斗。不但让来自偏远农村和牧场的人们看得目瞪口呆,就是拉萨的居民也看得津津有味,久久不肯离去。
  然而,布置好了的酥油彩塑,开头是不能让平民百姓看的。第一眼要达赖喇嘛观看。达赖没有亲政之前,不能出来观灯,这种特殊的荣耀由摄政王享受。铁棒喇嘛的侍从以及称为"松穷哇"的古装仪仗队,负责"净场",将所有闲杂人员赶出八廓街头,用绳子阻挡在各条与八廓街相连的街巷之内。一些特殊身份僧人,来到各组灯彩前面,念经、祷告、撒糌粑面和麦粒,藏话叫"青鲁",意为开光,所谓使彩塑具有生命、具有灵气。
  时辰一到,达赖喇嘛从大昭寺出来了,跟在他的后面的是司伦、噶伦和高级僧侣、贵族、藏军军官。他们按顺时针方向,从右至左,在每个彩塑前面,稍事停留观赏时,彩塑主人赶紧上前讲解,并且给达赖献哈达,达赖给他们摸顶祝福。假如彩塑受到夸奖,其主人将是非常荣耀的,等于在比赛中夺魁。早已等候在各个街口的信徒香客,有的出自狂热的信仰,渴望尽量接近天神般的佛爷,有的出自好奇心理,希望尽早看到美不胜收的灯彩。他们推推搡搡,使劲朝前面挤。"松穷哇"和铁棒喇嘛的侍从们,用长长的竹竿在他们头上抽打,他们用双手捂住脑袋,仍然不要命地往前涌。
  达赖喇嘛一行回到大昭寺,阻挡群众的绳子要放下来,藏话叫"塔加略巴",那是最激动人的时刻。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着火炬,口里发出"哦!哦"的叫喊,像潮水一样在灯光和彩色弥漫的八廓街涌动。他们喊叫着、歌唱着、舞蹈着,在每个彩塑面前停留、观赏,大声地赞扬或批语,他们转了一圈又一圈,看足了,看累了,自己要开始活动了,于是,花灯会成了狂欢节。年轻人开始追逐、调笑;民间艺人表演各种歌舞、藏戏、曲艺,农人和市民随意找一块旷地,互不相让地赛舞对歌。在赛舞对歌的圈中,有两个村是老对手,一个是策觉林村,一是个热玛岗村。两个村的歌舞能手们,年年在八廓街南侧的大经旗杆下摆开擂台,歌舞比赛从夜里一直进行天亮。铁棒喇嘛派人驱赶,棍棒打在头上、身上,他们依旧在跳在唱。最后跑到拉萨河边,歌舞比赛又重新开始,这里不是铁棒喇嘛的管辖范围,他想干涉也无能为力了。
  狂欢之夜,少不了酒。喝酒的多,肇事的也多。打架斗殴,在街头层出不穷。仇人们还专门挑选这个时候进行仇杀、决斗。一些喇嘛藏兵,乘机乱抓妇女。因此,当天晚上女子很少出来观灯,即使一些勇敢分子,也要由男人保护,或在脸上涂抹烟灰,使人难以看出真面目。
  藏历正月十六日黎明,酥油彩塑拆架,木料和牛皮放在固定的仓库贮存。压架的石头,由参加传召的喇嘛背负,送到拉萨河堤上。据说这些石头自从参加灯会后,成了有特殊功能的"神石",可以阻挡拉萨以北的"意措"雪山湖的水,保护拉萨城不受洪水之灾。
  我在拉萨参加筹备过一届酥油灯会,那是1964年,规模较小,主要灯彩摆在"松曲热"广场。我离开西藏后1986年和1987年,拉萨又恢复了这个传统节日,而且采用现代化声光效果,使酥油彩塑更加壮丽辉煌!
  春天,迎接布谷乌的仪式
  西藏自古以来就崇信布谷鸟,认为它是吉祥鸟、幸福鸟,是春天之使者、百鸟之王,甚至把它看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有许多节日和仪轨专门欢迎布谷鸟的到来。
  三月十五日全民迎接  
  藏民们认为藏历三月十五日,是布谷鸟从喜马拉雅山南边的门达旺返回西藏的日子,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写过"杜鹃发自门隅,捎来春天的信息"的诗句。因此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很早起床,带上香草香树、茶酒点心,到附近的树林里去欢迎布谷鸟,祈求赐给财富和好运。一些藏医、星象师和经验丰富的老农,还注意从它们的叫声里预测一年雨水的多少、年成的好坏。传说,当布谷鸟叫声传来的时候,人们是绝不能躺在床上的。不然,他将终年卧病不起。也许,这是对懒人的告诫。
  僧俗官员在泽当设宴款待
  在西藏所有欢迎布谷鸟的仪式中最隆重的仪式,要算山南泽当附近恰萨林卡举行的了。山南政协格桑才旺老人,从前就是筹备这一仪式的执事官(今在山南专区政协撰写文史资料),但他不能主持仪式。主持仪式的是西藏地方政府派来的僧官或俗官,位居四品或五品。这一天,林卡里铺上红色毡毯,毡毯上摆着藏桌,藏桌上供满酸奶、"卡色"(油炸果)、"卓玛折斯"(人参果米饭)、"朝苏切玛"(装满糌粑、麦粒并插有彩色青稞穗的吉祥斗)。还有两盏黄铜的酥油供灯,藏话叫"库尤曲美",意为"专门供奉布谷鸟之灯"。当布谷鸟飞抵林卡的时候,林卡处处燃起吉祥松烟,僧俗官咒和百姓要向它们跪拜,请它们品尝青稞酒、酥油茶和各种供品,求它们保佑雪域高原雨水充沛、庄稼丰收。
  一年吉凶丰歉的预测
  格桑才旺老人说,早先的时候,布谷鸟总是飞到林卡前面的雅隆协扎水晶崖上,整理羽毛,适当休息,同时派出一只叫作"库达"(意为布谷鸟的马)的小鸟到林卡报信。它是布谷鸟的先行官。一切仪式就绪,布谷鸟才庄重地飞到供桌前的一柏树上,发出三声悦耳的鸣叫声,然后飞落在供桌上,品尝各种供品。如果它吃了酸奶,意味着牧业丰收;喝了青稞酒,表示农业有望。但是,到他筹办这一盛典的时候,布谷鸟却很少下来品尝供品,只须在林卡里停留一阵就飞走了。言谈之间,老人不免有遗憾之感。
  但在我,却为一个民族如此真诚地祈求幸福之心而由衷地感动。
  鸟的王国有极严的法律
  在西藏,还广泛流传着鸟王布谷鸟制定法律的故事。传说有一年布谷鸟重返西藏,发现鸟喇嘛黄鸭闷闷不乐,二十一天不吃喝,便把它请来询问原由。黄鸭说:报告大王,现在我们鸟类之间,既没有道德可守,又没有法律可循,弱肉强食,争斗不休,所以我心中十分难过。于是,布谷鸟召集所有的鸟儿,宣读了严格的法律:山鸟、林鸟、家鸟、水鸟、草地上之鸟儿,只能生活在各自的领域,不得任意侵犯别人的地面;还任命"宾吉玛"(小型的鹰)为鸟类的"更波"(保正),戴胜鸟为文书,斑鸠为牧人,啄木鸟为医生,鸢子为屠夫。那一天,乌鸦迟到了,而且乱喊乱叫、不遵守秩序。鸟王就罚它只能在剌树上作窝,在粪堆上落脚,只能吃剩物脏物,并且替鸟王当伙夫,弄得它一身乌黑。
  因此西藏有句谚语:"鸟的法律严!"
  拉萨的林卡和林卡中的拉萨
  拉萨周围的山,光秃秃的,叫人感到冷漠、荒凉,而索然无味。但是,无论城区,还是郊野,到处都有极其漂亮的林卡,在高原强烈的日照下绿得翡翠一般。它们和金碧辉煌的大昭寺、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互相映衬,把拉萨变成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也许是高寒地区树木稀少吧,这些翡翠般的林卡让人特别心情愉快,引人入胜,勾起人们一种眷恋之情。笔者不止一次地从各个方位进入过拉萨,每次都有上述的体验,这些绿色林卡使我感到坚实安稳、亲切欢畅,甚至还带着一点柔情,从而加快自己的步伐,或者催动胯下马......
  珍惜阳光、绿树和花朵
  "林卡",一般译成园林,也许并不确切,因为"林卡"的意思是"圆圆的围子",我把它称为"有水有树的绿色世界",可能与原意相差不远。西藏有些词,有时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拉萨海拔三千六百五十米,平均气温摄氏六七度。冬天很冷而且无穷无尽,春日短暂,风刮得很猛。但是,拉萨河谷的夏天是美丽的、迷人的,让我们这些已经离开它的人怀念不已。夏日的林卡,每天都有温暖的太阳照耀,但决不酷热难熬。河水顺着树林流过,像翠绿的松耳石跳荡浮沉,可以随心所欲地洗澡、洗衣服。风也变得温柔了,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到处赏心悦目,简直成了人间的极乐天堂。长时间窝在石头碉房和泥土矮屋的拉萨人,或者一个家庭,或者一个院落,甚至整个寺院、团体、作坊,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到绿色的林卡,度过大自然慷慨赠予拉萨居民的辉煌而舒服的夏日时光。他们生性喜爱户外生活,喜爱露宿和野宴,喜爱树林流水、鲜花草地。他们在林卡里搭起各种颜色的帐篷,拉开豪华的或简陋的帐幕后,垒起炉灶,备足食物和茶酒,或者一天,或者数日,有时竟长达半个月地在林卡里生活:唱歌、跳舞、打牌、扔骰子、讲故事、演藏戏、请客欢宴、喝酒狂欢,还有各种游戏、体育、射箭活动。
  贵族僧侣有自己的林卡
  林卡是有主的。过去,从喇嘛活佛、贵族世家、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到一个村庄、一个溪卡,都有自己游乐消夏的园林。每个园林都有守林人,负责种植和保护树木。
  历代达赖的园林在西郊,叫做"罗布林卡",意思是"宝贝园林"。这里有高大葱笼的树木、美丽奇异的花卉,还有各式各样的鸟兽。从19世纪开始,在这里为历代达赖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宫殿、凉亭、别墅、蔷薇园和人工湖,这里成了西藏最典型、最美丽、最豪华的林卡。每年藏历三月十八到九月二十三日,达赖喇嘛从耸立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移居园内。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
  俗官们游乐的地方,叫作"仲吉林卡",在城东拉萨河畔,现在这里建立了规模宏伟的西藏大学。僧官也有自己的园林,称为"孜仲林卡"。在拉萨城南,沿河岸蜿蜒二三里,著名寺院功德林的活佛,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游乐园,称为"德吉林卡",意即"幸福园林"。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先是英国、后是印度在这里开设了办事处。
  拉萨的贵族世家,世代居住在大昭寺周围高大而坚固的石头建筑里,某些较大的贵族,在城郊都有自己的园林。四五十年代,随着现代文明逐渐传入,部分贵族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古老的宅院阴冷、霉臭、通风条件差,环境嘈杂,便在林卡里建造新颖的藏式别墅,许多建筑材料是用骡马千里迢迢从印度运来的。轻型钢轨做梁,大型落地玻璃窗,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环境幽美,舒服大方,融园林与邸宅为一体。80年代后,这种曾经只有极少数贵族才能享受的优良居室,开始在西藏的普通老百姓中风行。
  贫民乞丐也能得到一片树荫
  还有好些公共林卡,供城市平民、工匠、艺人,甚至游民、乞丐消夏之用。城西的"雪策林卡",因林卡中有五世达赖讲经的宝座而著名。城北的龙王潭林卡,是修造布达拉宫取土形成的人工湖。六世达赖在湖心岛上盖了一座美丽的龙女宫,供奉著名龙女墨竹色青,所以称为"鲁康"(龙王潭)。城东的"宜雪林卡",拉萨人非常喜欢到那里去玩乐,可惜现在被城关区建筑公司圈走。八廓街南侧有个"热乔林卡",意为牛角园林,园林四周的围墙,是从河坝林屠宰市场弄来的牛角垒成的。过去这里是乞丐和妓女们的天下,其他人难以涉足。拉萨河中间,有个柳林和野草丛生的岛屿,岛上盛产扫帚草,称为"扫帚林卡"。某些在城里作案的盗贼,躲进草丛吃喝玩乐或者分配赃物,使它又获得了"古玛林卡"(盗贼园林)的名声。近十年来,布达拉宫下的居民,在拉萨河上修了一座钢索桥,沟通了小岛和拉萨的联系。由于城区不少林卡,逐渐被机关、学校和企业占领,玩林卡的人们便向这座岛上转移。80年代的藏汉族青年,对这座四面临水、环境清幽的所在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命名为拉萨市的太阳岛,整个夏天和半个秋天,来这里游玩、野餐、游泳、跳"迪斯科"的人络绎不绝......
  节日从初夏延续到深秋
  拉萨并没有"林卡节"这个词,而是叫"玩林卡"、"过林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传统和非传统的、宗教的和非宗教的节日,拉萨人都要到林卡里玩乐一番,住上三天五日,我们把这些节日通通称为林卡节。
  藏历四月是"萨噶达瓦"节,相传这是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圆寂的日子。拉萨人早早地起来转经。转经分三个圈,绕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殿转圈叫"囊廓"(内圈),绕大昭寺转圈叫"八廓"(中圈),绕拉萨城和布达拉宫转圈叫"林廓"(外圈)。他们依顺时针方向,从里到外转圈,大约二二三十华里,中午时来到柳林初绿的龙王潭,坐在湖边唱歌、喝酒、野餐,有的人还在龙王潭里划牛皮船。藏历四月的拉萨,乍暖还寒,人们在园林里待的时间较短,只能算是林卡节的序幕吧!
  到藏历五月十五,拉萨大大小小的园林,绿得像一团团翡翠。藏胞清早来到拉萨河边,燃起一堆堆松枝,并且将煨烧的松枝扔进波涛,意思是让袅袅的烟云召请山神、水神和护法神,护佑藏胞们欢度舒服的夏日。这个节日叫作"藏岭吉桑",意为"遍地燃起吉祥松烟的好日子"。从这天起,拉萨的林卡节正式开始了;再过十九天,藏历六月初四,称"珠巴次西"节。传说这是纪念释迦牟尼在古印度鹿野苑首次弘扬佛法、大转法轮、宣讲四谛的日子。藏胞们到大昭寺朝拜释迦后,进入林卡游乐。
  僧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藏历七月初的雪顿节,把玩林卡的活动推上了高潮。"雪顿",意为奉献酸奶。从非常古老的时代起,西藏的僧人就有"夏日安居"的例规。从藏历六月十五到七月三十,僧人进入寺院或洞窟闭关静修,以免外出踏死刚刚孵化的幼鸟。百姓们向僧人奉献酸奶,表示谢忱。公元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建立了甘丹颇章王朝,他所驻锡的哲蚌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远近许多民间藏戏团体,也赶来娱乐凑兴。这样,形成了藏历六月三十的"哲蚌寺雪顿"节。七世达赖时期,也就是公元18世纪中叶,拉萨西郊营造罗布林卡夏宫,雪顿节的活动中心从哲蚌寺移到这里。从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五,来自西藏各地的十二个藏戏剧团和歌舞剧团,轮流在罗布林卡献演,因此雪顿节又可称"藏戏节"。西藏地方政府机关停止办公,全体僧俗官员来林卡陪达赖看戏。拉萨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节日盛装,带着酸奶、酥油茶等等吃喝,进入园林游乐饮宴。雪顿节后,贵族、僧侣和地方政府官员,纷纷进入林卡消夏,歌舞艺人、藏戏艺人和说唱艺人,来到各个帐篷帷幕演出,博取一点奖赏。
  拉萨各大寺庙的僧人,夏天有一个半月足不出户,称为"雅勒"(夏日安居),七月三十开禁。八月初一开始,喇嘛们到林卡里洗澡、玩耍,充分活动禁锢了一个半月的身子。这些活动,称为"恰雪",意为"沐浴礼"。
  男女老幼都到拉萨河夜浴
  还有一个"噶玛德巴"节,也在夏末秋初进行。这时,拉萨河格外清纯,当一颗称作"德巴"的星星在城东面的宝瓶山顶("奔巴日")显现的时候,拉萨的男男女女不约而同地到拉萨河及附近的水渠湖沼沐浴,洗涤自己的身子,然后在岸边林卡饮酒歌舞。据说德巴星每年只出现七天,然后隐没。因此全民性的洗澡活动,也只进行七天。关于"噶玛德巴"节的来历有种种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实际上,它是一种佛教的洗礼。
  沐浴节之后,秋风在拉萨河谷游荡,圆圆的杨树叶,变得金币一样纯净辉煌。除了少数勇敢分子,园林很少再有人问津,鳞次栉比的林卡,显得空旷而且寂寞。
  俗官和僧官丰盛的野宴  
  夏日,大半个拉萨的人,都钻进了林卡,在那绿色的世界里,歌舞、游戏、喝酒、野宴、斗牌、体育狂欢。他们认为人生短暂,而且充满了生苦、离苦、死苦......美好的夏日难得,不欢乐几场枉做一世人。绿色的帷幕,把社会上、生活上的苦恼和不愉快隔离在外、排解开来,现在的一切是尽力快乐。  
  往日贵族们玩林卡的主要内容,就是宴请宾客,维系感情,显示财富与气度。每年,全体"仲戈"(俗官)都有一次例行的林卡聚会,称为"仲吉",意思是"俗官们舒服的节日"。同样,全体僧官也在"孜仲林卡"(僧官园林)举行同样性质的活动。地方政府也要进行大型的林卡野宴,称为"噶厦托珠",四位类似首席部长"噶伦"轮流做东,比赛花钱,比赛酒宴的气势。管理宗教事务的机构"译仓"(秘书处),也有小型饮宴活动,称"译仓珠吉",四位"仲译青波"(秘书长)轮流担任主持人。所有的贵族世家,都在各自的园林大宴宾客。有的领主家道中落、开支紧张,但是勒紧裤带,也要把这些宴会搞得体体面面,这是维系一个家族社会地位和名声的大事情,十三世达赖的家庭"朗顿",每年欢宴七天,从中央驻藏官员,印度、尼泊尔驻藏代表,一直请到拉萨的拉达克和伊斯兰人首领。宴席有汉式、藏式和西洋式。菜讲究味道好,也讲究样数多,有时多达四十八个盘子,真不知如何下箸......
  林卡节是西藏的艺术节
  林卡节的娱乐活动很多,无异于一次西藏的艺术盛会。旧西藏的僧俗官员,大都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的癖,他们讲究玩乐,这也是当时一种社交活动的本事。现任西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雪康·土登尼玛,出身有名的世家。每年的林卡节都要大跳踢踏舞,这种难度极高的民间舞蹈,到了他的脚下又有创新,被称为"雪康双踏"。他还与同僚们自排自演藏戏,在饮宴时演出。他扮演过苏吉尼玛,是同名藏戏中一位美丽而善良的仙女;还演戴白面具的老人,逗得观众哄笑不已......
  某些民间艺术团,常常被请进林卡,在欢宴当中,表演歌舞藏戏节目。有个组织叫"朗玛吉度",意为"演唱朗玛的人患难与共的团体",团里集中了拉萨最有名的乐师和民间歌手。乐师多为回族,歌舞者多为藏族女子。他们表演古典歌舞"朗玛",也表演从雅鲁藏布江上游移植来的民间歌舞"堆谐",俗称踢踏舞。
  林卡中最盛行的体育活动,是射响箭,藏语叫"比晓"。箭靶用牛皮制做,靶心是活动的,箭头是木头雕制,有许多空洞,离弦时发出尖利的声音,击中靶心,靶心脱落,显示射手取得胜利。每次比赛响箭,都有一些男女歌手列在比赛者两旁,热烈地唱歌跳舞,替他们助威加油,这种歌叫"达谐",意为箭歌。
  随着酒碗的轮转......
  我还想提一提拉萨人进入林卡时的盛况。当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耀眼而清新的光芒沐浴着这座高原古城时,所有通往林卡的道路都缓缓移动着彩色的人流,各种车辆、驮畜运载着帐篷、食品、锅灶、乐器,和带上同去游乐的狗羊,如同一个民族大迁徙。过去贵族们去林卡的行列,也是显示自己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那些在拉萨社交场合崭露头角的贵族小姐,有时护侍的男女仆役达七八人之多,打伞的、捧梳妆盒的、背坐椅的、提食品和酥油茶的......走一段,歇一歇,对着镜子梳妆一番。
  随着太阳冉冉上升,林卡的气氛渐渐浓烈起来。歌舞、饮宴、打牌、游戏交替进行,纯银的酒碗不停地轮转,节日的歌声此起彼伏。当红日西斜时,相当多的人都带上了一些醉意,哭、笑、打、闹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些目击者告诉我,在这种时刻,平日非常高雅、讲究繁文缛节的人,也颇为随便。我看过多噶仲·次仁旺杰的著作《颇罗鼐传》,其中非常真实而详尽地描述了后藏贵族过林卡节的情形。
  笔者与林卡节有着不解之缘
  我自1961年进藏,就和拉萨及其附近的林卡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不但努力参加所有能参加的林卡节,而且组织过许多林卡的演出活动,例如萨噶达瓦的龙王潭演出、雪顿节的罗布林卡演出。我常常和藏胞一起,住在林卡的帐篷里。如果说,林卡节的白天是欢乐的,那么,它的夜晚更加美妙、迷人,从景色到情趣,都别具一格。
  从80年代开始,拉萨的林卡节越来越兴盛、越来越豪华。就说帐篷或帷幕吧,几乎大部分人家都准备有一套,郊区的农民也不例外。其质地之高、色彩之鲜艳,使往日西藏的许多贵族也望尘莫及。节日期间,五彩缤纷的帐篷帷幕,布满绿宝石一般的园林,确实叫人眼花缭乱,宛若天上人间。同时彩电、收录机、小轿车、摩托车伴随"迪斯科"、霹雳舞一起进入了林卡,现代化色彩很浓,还有点疯狂的味道。但在我的心目中,还是留恋牧歌式的野趣。
  哲蚌寺山上看展佛
  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凌晨,当金色的朝霞从东方的雪山之巅显露的时刻,在号称世界第一大佛寺拉萨哲蚌寺后山高高的崖壁上,将展挂一幅巨大无朋的缎制释迦牟尼佛,辉煌壮丽,妙相庄严,承受着雪山红日放射的亿万道金光。这是一年一度的哲蚌雪顿节开场仪轨,也是夏日拉萨的一大景观。
  信徒香客如潮涌至
  1987年夏秋之间,我和刘魁立、刘晓路先生应约给拉萨民间文艺讲习班讲课,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同志告诉我们:"哲蚌寺山上'展佛',始于五世达赖时期,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今年的'展佛'活动更热闹,有十几个藏戏、歌舞队来庆贺。他们想去看的话,协会可以提供一辆汽车送你们上山。"我们当然求之不得,连声说:"谢谢!谢谢!"
  天还未亮,汽车载着我们穿过拉萨弯弯曲曲的街道,从布达拉宫脚下一直往西驶去。街道两侧家家户户灯明火亮,居民一拨一拨地从屋里涌到屋外,从屋外涌到街头,汇成熙熙攘攘的人流,浩浩荡荡地朝哲蚌寺方向流去。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但能感受到整个气氛的神圣和亢奋。各路人流汇集到哲蚌寺山下的唐巴村附近,自然而然地减低了速度。因为人们从这里开始登山,山路狭窄而盘曲,只能成一路前行,汽车也要通过检验,只有少数持特殊通行证者才能开到山上去。于是,车声隆隆,人声鼎沸,你呼我喊,此起彼伏,轰隆轰隆的声音,震撼着拉萨河谷的夜空。当我们爬到哲蚌寺前时,回头东望,曙色微朦中,从拉萨到哲蚌寺的大道上,是人的河、车的河、灯的河,源源不断,都是来看"展佛"的人们。
  抬出卷轴像似长龙
  群峰还在晨曦中若隐若现,数以万计的信徒香客,早已云集展佛崖下,引颈盼望。突然,南面不远的三层神宫楼顶,僧人们吹起银号角,沉洪有力的音响,沿着峡谷往上传播。号音传到哪里,哪里便燃起香草香树,紫烟冉冉升起,掩映着坡谷,弥漫于天宇。沸腾的人声停息下来,连调皮的孩子也变得格外安静,他们知道,神圣的时刻已经来到。很快,几百个身披紫红袈裟的僧人,两个一排,抬着卷曲成捆的缎子佛像,从前面提到的三层神宫鱼贯而出,他们的步伐惊人的整齐、动作惊人的迅速,沿着高低起伏的山路,朝很高很高的崖壁上走去,好像一条白色的长龙,在彩色的空间里飞快地游动。聚集两旁的信徒香客,纷纷挤向前去,撒糌粑,献哈达,用额头顶礼佛像,有的乘机加入"抬佛"行列。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多积一份功德。
  唢呐声中展佛开始
  卷成长龙的佛像被抬到高高的崖顶,早已有许多喇嘛在这里焚香诵经、磕头迎接。四位僧人乐师登上突起的岩石之巅,举起金光闪闪的唢呐,对着东方的霞光,吹出个悠扬然而略显悲怆的乐曲,山下的拉萨平野,都有闻听这动人心腑的旋律。在喇嘛的诵经声和唢呐鸣奏声中,佛卷徐徐放落,逐渐展示出释迦牟尼慈眉善目的容颜。这是一幅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彩缎佛像,整整覆盖住在约六七层楼高的峭壁。千万朝佛者匍匐在它的下面,对比起来竟是那样的渺小。他们被佛的巨大和崇高震撼了,连连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每个人都在祈祷着,在我的周围,祈祷声如同海涛起伏。
  佛光沐浴山河大地
  十几支藏戏队在巨大的佛像下蹦跳起舞,欢呼展佛盛典。他们多来自雅鲁藏布江两岸,还有来自喜马拉雅山区,头戴面具,身穿彩衣,歌唱蹦跳,舞步飞翻,"嘣嘣"的藏戏鼓点,在整个山谷里强烈地回响。此时此刻,一轮光辉夺目的朝阳,从东方的高山巅喷薄而出,给高悬崖壁的巨大佛像,镀上一层鲜丽耀眼的金辉,使它显得更神圣、更生动、更引人入胜。在晨风卷拂中,佛陀似乎带着永恒的慈笑,朝人们缓缓走来。也正在这里,崖端再次吹响金唢呐,几百名僧人一齐动手,佛像在阳光照耀下徐徐卷起。
  人们好像没有看够,目光里充满着留恋。
  不远的甘丹颇章神宫,又敲响了急促的藏戏鼓点,预示哲蚌雪顿节演出节将开始。朝佛者、旅游者、观瞻者、僧人、俗人、中国人、外国人,又汇成一股股人流,朝甘丹颇章涌去。
  沐浴节之夜
  藏历七月,拉萨河谷鲜花盛开、绿荫匝地、温暖宜人,到处流光溢彩、美妙异常。
  在这些初秋的夜晚,拉萨人的眼光开始注视东南方向的天空,当那座八瓣莲花般的法瓶山("奔巴日")山顶,闪现出一颗名叫"噶玛堆巴"星的时候,他们便非常快活地奔走相告:沐浴节开始了!这颗谜一般的星星,每年只出现七个晚上,然后消隐得无影无踪。因此拉萨的沐浴节,也只进行了七个夜晚。
  沐浴节之夜是美妙而壮观的。当暮色降临、星星闪现,全城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特别是精力过剩的少男少女,不约而同地出门夜浴。他们或至城南的拉萨河,或至城东的噶玛滚桑湖,或至城西的鲁淀小沟。在那些地方,他们脱掉臃肿沉重的衣袍,浸入清纯洁净而又微带寒意的水流之中,怀着一种虔诚而神往的心绪,细心洗涤着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那种舒畅、豁达、愉快、清新的美妙感觉,从每个沐浴者的身心深处油然而生,甚至感到此身已与蓝色夜幕里的雪山之水融为一体。他们相信,经过七夜洗浴,能够避免伤风感冒,不染瘟疫和恶疾,还能延年益寿,强健筋骨。
  沐浴者燃起了一堆一堆的篝火,鲜红、明亮、闪闪烁烁,使拉萨河畔蔚蓝色的夜晚,变得更加神奇瑰丽,童话般的虚无缥缈,引人入胜。火上熬着浓酽的茶,煮着大块的肉。茶的清香和肉的美味,流溢于柳林河岸,让人垂涎欲滴。人们洗澡洗累了,爬上石滩,钻入柳暗花明林,喝滚烫的酥油茶,饮清凉的青稞酒,啃羊肉和牛肉。吃饱喝足后,便拨响古老的六弦琴,唱些很深情的关于家乡、人生和神佛的歌,甚至围着火堆跳起以舞步踢踏为特点的"堆谐"和"朗玛"舞蹈,直至启明星升起于东山之巅。
  拉萨河的水,是由念青唐古拉雪山、工布巴拉雪山、莫拉莫泽雪山的雪水溶汇而成,即使是盛夏季节,也有点凉彻肌骨。我在三十岁之前,常与藏族朋友结伴到河里游泳,然后仰卧在热烘烘的沙滩上久久地凝望蓝得不能再蓝的天空、白得不能再白的云朵以及拉萨周围的群山、雪峰、古堡遗迹、寺庙金顶,让自己的思绪天南海北地任意漂游。三十岁之后便很少问律了,因为我的体质无法承受雪水的阴冷。至于沐浴节之夜,我也是热心的参与者,有时和本单位的朋友一起,在河边或湖畔搭起帐篷,过着颇带刺激性和新鲜感的户外生活。我们在朦胧的夜色中洗浴、戏水,然后围着篝火喝茶、唱歌、讲故事。有一个关于沐浴节的传说,就是在那样的氛围中听来的。
  相传在古远的岁月,人间并没有医生。所有的医生,都是天神旺波杰青派下来的。他们背着药囊,沿着七色的彩虹搭起的长桥,一步步跨向人间,给被贫穷和疾病折磨得困苦不堪的藏民行医治病、送鬼驱邪。当他们渐渐老去,甚至不能骑马和背负药囊的时候,便要回到天神的世界去,并且去那里重新返老还童。当然,他们返回天域,仍然要循着彩虹的天桥,在所有藏民的视线之中艰难地向上爬去,直至消隐在蓝得不能再蓝的深邃的天宇。
  有一位神医特别得到藏民的拥戴,被大家尊为"门拉"。也就是药神。当他回到天上述职不久,一场无比凶残的瘟疫,席卷了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广大地区。草原上到处陈横着黧黑的尸体,帐篷里时时听到奄奄待毙的患者呻吟。藏民们高高举起双手,向着天空苦苦哀告:"药神啊!门拉啊!请睁开慧眼,看看我们的悲惨境况吧!请重返人间,救渡被瘟疫和恶疾残害的生灵吧!"这些声音是如此之高、如此之惨烈,一直传到正在天国乐园中静养的药神耳中。他痛苦万状,心急如焚,赶忙到天神之王旺波杰青那里,陈述人间苦状,请求得返雪域。神王旺波杰青说:"人有人的法律,神有神的规矩,你已去过一次人间,理应不能再去。姑念你心诚意坚,而且医术高妙,限你七天七夜时间,解救藏民,扫除瘟疫;如果超越期限,那天上的神罚是无情的。"
  药神门拉苦苦思索,要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深入人间并走遍雅鲁藏布江南北,为千千万万患者治病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又不敢违背神王的意旨,因为这样带来的后果更加不堪设想。于是他便把自己化成一颗星辰,让自己的医术、药物以及一颗爱民之心,统统化作光芒射向人间雪域。也就在这个夜晚,拉萨有位病得快死了的姑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药神门拉站在城东南的宝瓶山之巅,将药物撒向人间。药物撒在山上,山上长满药草;药物撒向江河,河水变成药水。于是她挣扎着爬到河边,将全身浸泡在拉萨河里。很快,奇迹出现了,那使她痛苦不堪的疾病,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那疲软不堪的身躯,一下子变得精力旺盛;那黧黑干瘪的皮肤,一下子变得白皙光洁;那暗淡无光的眼睛,一下子变得炯炯有神。正是在这位姑娘的暗示下,所有的病人都奔向附近的江河湖渠,奋力洗濯自己的身子。果然瘟疫退去,痛苦消除。得到解脱的人们,争相向药神门拉欢呼膜拜,恳求他年年光照人寰,医治众生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创伤。从此,这位药神化作"噶玛堆巴星",年年初秋出现在宝瓶山巅的天空,七天后才恋恋不舍地消隐。
  这个神话虽然虚幻,但沐浴节自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科学道理。西藏冬春奇冷,人们日日以皮袍或厚氆氇裹身;夏日雨多,高山雪化,江河陡涨,洪波巨浪铺天盖地,除少数勇敢分子,大都不敢下河洗浴游泳。过去西藏还有"夏季法",妇女在夏天不许在田野洗头、洗澡,因为这样会得罪地方保护神和水神,从而降下摧毁庄稼的冰雹。到了秋天,雨季过去,洪水消退,江河清澄而洁净。据藏文天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功德: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夜浴虽有些寒冷,但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藏胞,还是可以承受的。连续七个夜晚的沐浴,涤去身上的污垢,增强皮肤的抵抗能力,对于西藏居民来说,可说是一良好的习俗。
  附记:关于药神的故事是西藏民协次旦多吉讲述的。
  望果节,农民的娱神节
  望果节是真正属于农民的节日,节日里我们能听到藏族农人发自心底的笑声。他们默默无闻地干、充满希望地干,从冬到春,从春到夏,现在总算丰收在望了。
  "望果"是译音,意为"转庄稼地的节日"。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它地方也有,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冈布巴拉雪同周围的半农半牧区,称为"邦桑",即"吉祥的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
  藏族学者赤列曲扎在他撰写的《西藏风土志》上认定,望果节形成于非常古远的年代。早在二千年前,雅隆部落首领布岱功杰按照苯教的教义,规定庄稼黄熟之时,属民们要围着庄稼地转圈祈祷,以求得诸神的护佑,使农作物获得丰收。这就是"望果"(转田)节最早的缘起。这种转地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即使到了本世纪50年代,甚至当今西藏某些偏僻地方,望果节仍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娱神。西藏地处高寒,气候变化莫测,夏秋之间多冰雹,而且暴虐无情。冰雹过后,黄熟的庄稼遭到摧毁,就像诸神抛下的箭矢,给农人的打击是难以用言辞形容的。因为科学不发达,他们认为之所以遭此厄运,是庄稼人违背了夏日的禁忌,或者有妇女在禁日洗头,或者有牛羊在禁日放牧,或者煨烧了骨头和脏物,得罪了雪山神、江河神和乡土保护神。因此,在秋收之前,要举行一次庄稼人所能想到做到的祭神和娱神活动,以博取神的欢心,请他们手下留情,不要再降下冰雹和灾难了。
  从前,望果节的日期,由当地负责驱赶冰雹的咒师或者附近寺院的喇嘛掐算,也有由本溪卡、本村落男女巫师择定的,他们是山神、龙神或者是地方神的代言者。所谓娱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使这些男巫女巫高兴,一经择定,风雨无阻。不然,威力很大的念青唐古拉雪山神会暴怒,降下天灾人祸。和平解放后,乡村政府依成熟早晚,与当地老农择定过节日期,拉萨西郊的东嘎村,往往定在8月1日过望果节,既拥军,又爱民,新旧结合,军民同乐,也是一种移风易俗的创举。
  各地都有固定的历史形成的节日场地,这个场地一般要"四有":有水可以熬茶,有树可以遮荫,有草地可以歌舞,有旷原可以赛马。传统的望果节,第一天就是娱神。全体村民穿上节日服装,带着丰盛的饮食,早早来到节日场地。中央设置巨大的帐篷,白底、蓝花,也有彩色的。当地的头人,或者推选出几位老者,把男女巫师请上高高的垫子坐定,向他们献哈达、献青稞酒,请他们降神做法,预言今年庄稼能不能丰收?要注意哪些事情?当地还会有什么好事?有什么灾祸降临?请他们禳灾息祸,带来福气和丰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