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廖东凡著:雪域西藏风情录(4)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廖东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墨脱人吃老鼠的方法
  墨脱人吃老鼠有它的历史渊源,讲起来还有根有据。传说从前有兄弟俩,生活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哥哥叫劳布,弟弟叫尼布。劳布既勤恳,又老实,在田野种植庄稼;尼布呢,很聪明,不过有点懒惰,他用竹签支撑石板,在山坡上压老鼠。他顿顿吃老鼠,身体跟果玛树一样强壮,满脸红光,神气得很!哥哥劳布有点羡慕了,主动提出自己教弟弟种地,请弟弟传授逮老鼠的技术。尼布耍弄哥哥,使他付出了两头肥猪的代价,却没有把逮老鼠的诀窍学到手。墨脱人相信,劳布是藏族的祖先,尼布是珞巴族的祖先,所以直到今天,藏族人既不会狩猎老鼠,也很少有勇气吃食这种玫瑰红色的美味佳肴,而珞巴人则毫不犹豫地、一代接一代地饱餐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还有这么一种说法,15世纪西藏著名僧人、铁索桥架设者唐东杰布,到洛瑜地区找铁,竭力劝阻珞巴人吃老鼠。他们不但不听,还抓着吱吱叫的老鼠,一只接一只吃唐东杰布看,弄得这位宗教在非常尴尬,只好知难而退。
  珞巴人认为老鼠肉吃起来味道好,闻起来香,不伤脾胃,不但用来招待客人--特别是从北京或拉萨来的客人。而且把它当成礼物,馈送亲友。青年男女相爱,往往送几串干老鼠肉表表真情。凡是在墨脱出差或工作过的人,都能讲出一些自己头一次品尝老鼠肉的复杂心情。1954年进驻墨脱的冀文天,写过一篇《在珞巴人家里做客》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像亲人一样开怀畅饮,没几圈,我就有点醉意了......只见安布(是笔者几次提到的恩普老人--作者注)从笼子里抓出三只吱吱直叫的'皮夏巴'(老鼠),摸了摸膘情,向我们投来得意的一笑。他熟练地把'皮夏巴'在火上燎,然后用手一捋,'皮夏皮'像光的猪娃一样,再一刀剖开肚皮,掏出内脏扔掉,'叭'、'叭'、'叭'剁成几节,放进石头锅里,撒一些'依巴'(用黄豆和扭角羚牛胃里的食物做成的调料),便开始炖起来......安布老人双手捧起盛满鲜花老鼠肉的碗,屈膝弓腰,十分庄重地说:'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用珞巴最上等的食品来招待你们--我们最高贵的客人!"
  墨脱的老鼠有两种,一种是山鼠,一种是田鼠。田鼠体形肥大,有的重达二三斤。过去西藏地方政府规定,墨脱每一个差巴户,每年要交十张田鼠皮的差。这里的冬春两季,山野果实减少,庄稼也收割完毕,老鼠食物短缺,被饥饿驱赶着,东奔西窜寻找可以填饱肚皮的东西,这正是捕鼠的黄金季节。最简单的捕鼠方法,是传说中的珞巴祖先尼布使用过的,拿一根竹签,戳一颗炒得很香的玉米粒,支一块中以压住老鼠的石板。老鼠偷吃玉米时,石板顺势滑落,将老鼠压住。在墨脱,甚至在整个喜马拉雅麓,山民们都有习惯性的猎鼠场。他们在那里安上几十块甚至上百块压板,每隔三五天就可以收获半筐老鼠,比打猎甚至种地都强多了。
  至于吃老鼠的方法,珞巴与门巴各有不同。珞巴人逮着老鼠,用一根长长的竹签戳上,伸进火塘燎烧。烧到一定程度,用手搓几下,除去鼠毛,剖开肚子,取出内脏,切成若干块,丢进石头锅用水煮。也有燎烧之后,便吞进肚内的。门巴人比较讲究,先除去毛皮,清除肚脏,洗干净再吃。我的门巴族朋友益西彭措,有一次弄到一只相当肥的老鼠,放在青冈柴火上烤得焦黄喷香,再撒上辣椒偻和盐巴,真的让我流了不少口水,但始终没有敢尝一口,至今仍然深感遗憾。
  1980年夏天,成千上万只老鼠突然钻了出来,像滚滚的波涛一样淹没了墨脱的田地和山丘。它们所到之处,绿油油的庄稼立刻被啃得一干二净,谁也不知道这支大军从哪里来的。当政府组织群众,用所有的办法进行表杀,老鼠实在太多,墨脱人有点寡不敌众。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支大军突然集体泅渡激流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淹死的简直没法计数。人们都到江边捞老鼠,连八九岁的孩子也满载而归,家家都摆"百鼠宴",竹楼木屋到处晾晒着成串成串的鼠肉干,庄稼减产了,老鼠肉却得到空前的丰收。
  为达赖喇嘛织氆氇
  1979年秋天,我和我的同行次仁卓嘎、次仁多吉去雅鲁藏布江中游采录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在贡噶县的朗杰雪镇,我第一次听说过达赖喇嘛和西藏高级僧俗的僧服,都是在这时织出的。不但如此,历代西藏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向中员进贡的氆氇,也多出自朗杰雪白农人之手。总之,这些所见所闻,使我很开眼界。
  神圣的放生羊
  西藏山南朗杰雪镇东边的扎西林村,曾经放牧着近千只绵羊,专门提供羊毛给达赖喇嘛织氆氇。它们经过活佛的加持,是极为神、灵的"圣物"。每年剪下的羊毛,选择脖子周围和肚皮的部分,织成精细柔软的氆氇,给达赖喇嘛缝制袈裟和僧衣、僧裙。这些羊,藏话叫作"吉他",意为绝不能宰杀的放生羊、长寿羊。
  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译仓"列空(主管宗教事务的秘书局),每年都要派一名僧官住到这时,监督农奴放牧圣羊,决不许有任何疏懒和不敬之处。因此,圣羊们在这个被称为"扎西林"(吉祥洲)的所在,生活得安逸而自由。它们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即使啃吃了村民的庄稼和蔬菜,村民也只能轻言细语的吆喝,不能用棍棒或石头加于它们的身体。它们活着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宰杀的,即使老病而死,也不允许剥皮食肉,而是进行天葬,并由喇嘛念经,对它的灵魂予以超度。
  达赖喇嘛的氆氇
  每年藏历六月,牧羊人细心地剪下放生羊的羊毛,送到附近的吉波塘织氆氇。吉波塘,意为舒服坝。那位拉萨派来的僧官,也要移驾到此地,主持一年一度神圣的纺织活动。
  给达赖织氆氇的人,必须经过严格挑选。上起龙乐,下到扎囊,周围百里最出类拔萃的捻线能手和氆氇匠师,被征聚到这个工场干活。按一般惯例,织氆氇者多为女人。她们每天在劳动之前,都要洗手,焚香,向神佛祷告,祈求吉祥欢乐。织氆氇时也要心诚意净,口诵六字真言,将吉祥欢乐织进每一根经纬中去。
  给达赖喇嘛缝制袈裟僧服的氆氇,每年要织出两份,一起呈送布达拉宫总管处官员过目,从中挑选一份正式使用。氆氇分两种,一种叫"秦玛",数量五个"普",大约一百米。六十米做袈裟,四十米僧衣僧裙。一种叫"嘎央",也是五个"普",供达赖做其它用途,例如窗帘、坐垫、柱布之类。
  凡是达赖使用的氆氇,在运离朗杰雪镇和抵达拉萨布达拉宫的时候,僧侣官员百姓都要煨桑顶礼迎送,如同达官贵人出行一般。
  献给皇帝的贡品
  朗杰雪镇的老织户,常常向我提起:"我们祖先是给皇帝织氆氇的人!"言谈之间,颇为荣耀。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根有据。当地宗政府世袭秘书多吉坚赞告诉我,从乃乐王码汉卡帕珠王朝,到达赖当政的甘丹颇章政权,几百年中这是一直生产给北京皇帝进贡的氆氇,藏语叫"甲纳广莫旦加",其品种都有"嘎央""多比"等精细毛料。
  《明史》上明确记载,当时西藏的阐化王(首府设在山南乃东)所贡方物中,就有氆氇一项。《红楼梦》一百零五回,写宁国府被抄,物件中有氆氇三十卷。按朗杰雪一带的算法,约合六百米。可见清朝初年,氆氇不仅藏于皇帝的内库,也为王公贵族所拥有。当然,贾宝玉家的氆氇是否朗杰雪人所织,我就无从考证了。
  雪白的氆氇和多彩围腰
  氆氇是西藏的著名特产,译成汉语叫西藏毛料。在11世纪江孜帕贵朗巴地方的朗萨姑娘,就是织氆氇的能手,她的遭遇编成藏戏一直流传到今天,其中就有她在娘家织氆氇的精彩片断。13世纪蒴迦法王贡噶坚赞,应成吉思汗孙子阔端之请北上凉州。在他那著名的致卫藏首领书中就提出以卫藏粗细氆氇作为献给元朝的贡品之一,可见氆氇早已在西藏各地流行。有这样一首民歌。
  江孜的氆氇佳好,
  白朗的姑娘美貌;
  氆氇刚刚穿上,
  姑娘的心儿变了。
  当然,歌谣是讽剌姑娘三心二意,与氆氇无多大关系,所以言归正传。1979年,我到了山南贡噶县的朗杰雪和姐德秀,这是两个相距不远的村镇,日日出没于古城堡般的石楼土屋之间,采撷着珍藏在人们心间的民间文学珠宝。这时我发现这里几乎家家都有纺织机,人人都精于此道,朗杰雪主要生产白云般的氆氇,姐德秀多纺织彩虹般的围腰。朗杰雪的氆氇和奶德秀的围腰,自古以来就闻名整个西藏。
  机杼之声流溢于街头巷尾
  朗杰雪附近山势平缓,宜于放牧绵羊,同时邻近羊卓雍湖牧区,可获得大量优质羊毛。因此这里很早就形成为氆氇生产中心,历代西藏地方也以氆氇作为当地人民的乌拉差役。过去献给皇帝的氆氇、达赖喇嘛和高级们官穿的僧服和袈裟,是出自朗杰雪人勤劳的双手。
  数百年前,西藏地方政府就规定:朗杰雪的差民百姓,一律用家织氆氇代替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凡种官家地者,用氆氇支付差役。土地有好有坏,氆氇质量也有高低,十亩中等土地,要交三"普"(一普相当于二十米)中等氆氇。所以这里无论春夏秋冬,机杼之声流溢于街头巷尾。人人忙于在氆氇机上耕作,甚至田地荒芜也无法顾及。
  朗杰雪生产的氆氇,分多等等级。最上等的精品"嘎央",又称"多比",这是用羊脖子和羊肚皮附近的毛织成的,格外精细柔软,过去作为给皇帝的贡品,或者供达赖、藏王使用。每年支差十五个"普",约为三百米。略次于"嘎央"的叫"尖色",也是属于"普玉"型的高级氆氇,每年支差四百个"普",即八千米。再往下,又分一二三四等,支差的数量,达三万多米了。
  漂氆氇庄严而神圣
  氆氇织好收齐,运到离此十余里的姐德秀去漂染,据说奶德秀的水特别好,重量只有其它地方水的一半,漂染的氆氇洁白柔软,以后光艳可爱,经久不褪。
  过去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漂染工场,专门漂染朗杰雪支差的氆氇。染工十八人,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染本"(工头)指挥操作。开染前,这位染本要带三个伙计,到朗杰雪会同宗本(且官)等重点检验收取的氆氇,一卷卷打开,再次品评质量,好的升级,次的降,标明支差者姓名,盖上布达拉宫总管处的等级印章,然后由差巴装驮解运。
  漂染氆氇需要的充足的水源,更需要大量的柴禾。姐德秀附近索绕村的农奴,就是专门支柴禾差者。每年这些农奴都要爬上结节山,日以继夜地采伐大量的刺柴。"结节"山意为断头山,也许年年把山剃得光光的,才给取了这个不大吉利的名字。要是漂杂氆氇中柴禾供应中断,这此农奴就会受到惩处。
  工场设在一个叫"梅加"的水井边,巨石垒起炉灶,架一溜大型铜锅。开染时,锅内满盛清水,水里放进琼结地方产的酸土,不断添进柴禾使水沸腾。
  水开后,放进氆氇,用长棍翻搅,每天五六次。氆氇呈浅红色时,拿到水里漂洗晾晒。漂洗氆氇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劳动,其间,漂洗者载歌载舞,十分热闹。洗后重新放进大型铜锅,正式开始染色。蓝黑染料从印度进口,红染料是洛扎地方产的鸡血藤,黄染料是羊卓雍湖边的"曲罗"叶。
  有的氆氇,不能染成单色,还要制作花纹。例如"嘎珠哇"(达赖舞蹈团)的戏袍有蓝色花纹,达赖骡地的服装有黄色格子,都是用手一点一点拧成的。
  这十八位染工,要染大约两千"普"氆氇,相当于四米,因此费时很长,从藏历九月一直染到十二月才能全部结束。
  靠氆氇发财的官员们
  朗杰雪和姐德秀,和平解放前同属于一个"宗"(相当于县)。这里的宗本是一个肥缺,要花相当才能活动得来。他的公务主要是主持氆氇生产,发财也靠氆氇。每年藏历一月到八月,他住在朗杰雪收"氆氇差";九月到十二月,迁到姐德秀监督漂染和启运氆氇,从中可以得到相当的油水。
  宗政府有一千只绵羊,由各差巴户轮流派乌拉放牧,剪的毛全部归宗本所有,他还可以征调许多名乌拉,将这些羊毛织成,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收入,他付给织氆氇乌拉的报酬,只是微不足道的清茶加糌粑糊糊。还有,当他离任的时候,只需留给新任宗本一千只羊的数目。任期中新增加的羊,他完全可以变卖、宰杀或带回原籍,这也是朗杰雪宗本的特殊收入。
  我在朗杰雪期间,结识了原宗政府的世袭秘书多吉坚赞,当年他既在宗政府当官,又开设了当最大的氆氇生产工场。他有一百八十多个朗生,在部分在这个工场工作。每年上交西藏地方的氆氇差,就有五十六"普",大约一千多米,其中有一部分是最上等的"嘎央"。他的工场还生产大量氆氇和围腰,拉萨和附近的农村集市。因此他是朗杰地方的首富,毫不逊色于拉萨那些靠庄园农业收入的中小领主们。
  姐德秀的围腰很出名
  围腰,藏话叫"邦典",实际上是一种彩色氆氇。织法与氆氇大同小异,不过是用多种彩色的线,制做更复杂,用线更细。姐德秀老染匠次仁旺堆说,当年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成亲,将染料藏在耳朵里带进西藏,有一回她从姐德秀路过,看见这里妇女的围腰十分简陋,便留下来教姑娘们捻线、染线,织成"邦典",系在腰前,如天上的彩虹飘落,有说不出的美丽和飘逸。因此,这种彩色氆氇,不但用来制作围腰,用来制作藏袍的边,还用来制作妇女空的花坎肩,藏话称作"当扎",我们从藏戏里的袋子同女身上可以看到。
  姐德秀织围腰,习惯是男人上机,女人捻线。因为男人力气大,织出来结实、均匀、紧密。过去数十年,姐德秀围腰以甲噶康巴家最为有名。这是夏角庄园一户差巴,他们除大跃进种差地外,全部劳力都用于织围腰。据说甲骨文噶康巴家的围腰,一是颜色鲜艳,二是经久耐用,为藏民所喜爱。他们靠生产围腰,赚了不少钱,还盖起了一座藏式楼房。
  姐德秀的围腰,除供应西藏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外,还远销国外不丹、印度、尼泊尔等地。不丹、尼泊尔商人还专门派人长驻这里订购。过去每年藏历二月,扎囊县强巴林寺下的"切拉"庙会,六月的强巴林寺庙会,尔后的姐德秀"牙老"集市,朗杰雪的氆氇、姐德秀的围腰和"甲老"(花边),都是国内外客商喜爱的热门商品。
  万物都有灵魂,都有神的保佑,
  打猎必须得到森林之神的允许,
  丰收必须依赖地神和龙神。
  神,几乎参与了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农牧·猎俗·食俗之二
  猎人·猎狗·猎神
  珞巴族老人恩普,打了大半辈子猎,射杀过了上千头扭角巨羚,几百只野猪、黑熊和凶狠的雪豹。他的木楼里挂满了羚牛头、野牛角以及野猪的下腭,那是他胜利的勋章和光荣的标志。他使用的猎具是地弩和毒箭,他从不使用钢枪,也买不起钢枪。他对使钢枪打猎的人存在着一种固执的偏见,认为这种人不是胆小鬼。就是缺少珞巴汉子的义气,因为这样对野兽来说太不公平了。1982年我到卡布村的时候,恩普已是七十高龄,仍然身不离弓箭、心不离猎场。我曾经亲眼年看到他猎回一头二百斤的黑熊,而且美美的吃了几顿熊肉,油脂厚极了。
  狩猎生涯犹如一部英雄史诗
  有好几个星月交辉的夜晚,我坐在老恩普的木楼里,听他用一种特殊的调子讲述自己的"俄当"(猎活),如同听一部充满神奇色彩和冒险精神的英雄史诗。雄伟的南迦巴瓦峰在窗外伫立,雅鲁藏布江的涛声也从卡布山下传来,更增加了神秘幽深的气氛。我头一次拜访他的时候,老头儿神情古怪,语言木讷,两只小眼睛"骨碌""骨碌"盯着我转,似乎我也是一头什么野兽一般,这使我大为失望和恼火。后来熟悉了,我发现他不仅是第一流的猎手,也是第一流的故事家、歌手和民间诗人,他不仅善于猎取野兽,而且善于讲述野兽。他称它们作"坏种""恶棍""摆架子的老爷""爱风流的小娘儿"等等。他回忆自己猎杀的或从手中逃掉的野兽时,都带着浓浓的感情色彩。似乎它们并不是肉可以充饥、皮毛可以卖钱的动物,而是有思想、有性格、有感情的对手。记得一个晚上,他讲述自己猎杀三头野猪的经过。那三个家伙,性格不同,模样迥异,甚至看人的眼神也完全不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回忆起来,仿佛这三头野猪还在我眼前窜来窜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猎神在火塘留下预示
  恩普非常信仰和崇拜一切猎人的保护神。他认为,珞巴猎人离开了这些祗,不但猎取不到任何飞禽走兽,而且连自己的生命也得不到保障。猎人的保护神叫"吐拉",可译成家神或火塘神。因为它平时生活在家里,住在灶石边。上山时就和猎人形影不离,帮助猎人驱赶和兜猎野兽,时时刻刻保护猎人的安全。卡布村猎人每次进山之前,都要举行隆重的请灶神仪式。仪式在领猎者的火塘边进行。恩普常常是这种仪式的主持人。开头,他们要在火塘里煨烧果玛树和兼巴树的叶子,让烟雾缓缓升起到高空。据说这种烟味很香,而且带有珞巴人的气味。火塘神不管到了什么地方,闻到烟味儿和就会赶回来。估摸火塘神回到家之后,领猎者就要在煨烧的树叶上抛一些酥油、糌粑,意思是请火塘神享用。同时用一种非常古老而质朴的调子,唱起祈请火塘神保佑的歌谣。当天夜里,猎人在火塘边睡下。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要围着火塘,细细观看香树叶燃烧后的灰烬上的种种痕迹。据说火塘神(也就是猎人的保护神)对打猎的种种预示,都出现在灰烬上面。有经验的猎人,可以从上面闻到某些野兽的味道,看到某些野兽的脚印,还可以领悟到火塘神指点的应当狩猎的山的形状和方向。猎人们就是根据这些预示,占卜打猎的地点和猎取的对像。
  猎人顽强而热烈的呼喊着
  恩普给我表演了请火塘神的过程,告诉我观察炉灰的方法,教给我请火塘神的祷词。祷词很长,我无法一一引用,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火塘神回来,火塘神回来呀!
  请从八辐法般的天空回来呀!
  请从八瓣莲花般的大地回来呀!
  火塘的女主人卡雪玛,
  火塘的女主人俄雪玛,
  火塘的女主人柳乌玛,
  火塘的女主人贝果玛,
  在一声一声地呼唤你回来呀!
  火塘神回来,火塘神回来呀!
  从凶曜煞额登的火塘回来呀!
  从凶曜煞米麻的火塘回来呀!
  从国王和妃子的火塘回来呀!
  从鸟王妻子火塘回来呀!
  从波罗树的火塘回来呀!
  从蓝天鸢子的火塘回来呀!
  从那龙多吉岩洞的火塘回来呀!
  从护法君王的火塘回来呀!
  从不丹岗巴坚的火塘回来呀!
  从天空、城堡、岩峰的火塘回来呀!
  从波角班觉仓的火塘回来呀!
  从诸天之王旺杰仓的火塘回来呀!
  托贵青波,帕规青波!
  如果你落到猎人手里,
  就从猎人的刀箭下逃回来;
  如果你落到铁匠手里,
  就从铁匠的炉膛里逃回来;
  如果你落到国王手里,
  就从国王的牢监里逃回来;
  如果有钱有势的大官把你截住,
  就从大官的门缝里钻出逃回来;
  如果无钱无势的小偷把你偷走,
  就从小偷的皮袋里溜出逃回来;
  如果武艺高强的大盗把你劫去,
  就从大盗的马鞍上消隐逃回来;
  如果红眼睛的凶神把你抓去,
  就从凶神的火塘里逃回来呀!
  托贵青波,帕规青波!
  别人叫你往上,你不要往上;
  别人叫你往下,你不要往下;
  别人叫你过去,你不要过去;
  别人叫你进门,你不要进门;
  人家的火塘再大,也没什么好,
  自家的火塘再小,也是自己家呀!
  在别人的地方,路要弄清楚,
  在自己的家乡,路也要弄清楚;
  把别人的地方扔到背后,
  把自己的家乡搂在怀中,
  火塘神回来,火塘神回来呀!
  托贵青波,帕规青波,
  火塘神回来,火塘神回来呀!
  请赶着白额头的公羚牛回来呀!
  请赶着黄脸膛的母羚牛回来呀!
  请赶着花纹美丽的老虎回来呀!
  请赶着黑白相间的雪豹回来呀!
  请赶着白胸脯的公熊回来呀!
  请赶着金手杖般的公山牛回来呀!
  请赶着红火钳般的母山牛回来呀!
  请赶着红皮子的公野羊回来呀!
  请赶着黑尾巴的母山羊回来呀!
  请赶着白皮毛的公猴子回来呀!
  请赶着黄眼珠的大鹏鸟回来呀!
  请把小野物从地洞里赶出来呀!
  请把贝母鸡从树窝里赶出来呀!
  请赶着红脚杆的山鸡回来呀!
  请赶着天上飞的各色鸟儿回来呀!
  托贵青波,帕规青波,
  火塘神回来,火塘神回来呀!
  我这里有你住熟了的住处,
  我这里有你吃惯了的饮食,
  我这里有你最喜欢的兽血,
  我这里有烤肉块的炉架,
  我这里有命里注定的背索,
  我这里有超度野兽的刀、矛、箭。
  你和猎人我谁也离不开谁,
  你和猎人我的弓谁也离不开谁,
  你和猎人我的箭谁也离不开谁!
  托贵青波,帕规青波,
  火塘神回来,火塘神回来呀!
  比你勇敢的世界上再也没有了,
  比你有力的世界上再也没有了,
  比闪电还快速地往上跑呀!
  比思想还敏捷地往下追呀!
  嘴巴里冒着火焰追过去呀!
  鼻子里喷着青烟追过去呀!
  眼睛里闪着电火追过去呀!
  冲上去,挡住它!
  把岩峰上野兽的眼睛啄出来,
  把森林里野兽的心肝掏出来,
  就是跑到没有边的大海也要逮住它,
  就是跑到没有顶的山尖也要逮住它!
  勾唧!勾唧!勾唧!
  猎人、猎狗生死与共
  恩普老人告诉我,这"勾唧!勾唧!"是珞巴人呼唤猎狗的声音。为什么在祷词中要呼唤猎狗呢?因为火塘神,也就是猎人的保护神,它是猎狗的化身。猎人的保护神是猎狗化身,这种说法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新鲜,便缠着恩普询问来龙去脉。老人又给我讲了下面一段珞马族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有位珞巴族猎人,有一条非常了不起的猎狗。猎人和猎狗,既像亲密兄弟,又像知心朋友。他们俩谁也离不开谁,好比一个是另一个的影。这个猎人有位脾气古怪的老婆,她对丈夫和猎狗的友谊十分嫉妒,常常给猎人出些无法解决的难题。而这猎人又有点怕老婆,因此不得不去做。有一回,老婆对他说:"喂!我吃地上有骨头的野兽肉都吃厌了,你给我打只天上没有骨头的野兽来尝尝吧!"猎人毫无办法,只好找猎狗帮忙。猎狗说:"天上没有骨头的野兽,只有吃太阳的凶曜热乌拉。我倒是可以把它从天上赶下来,就看你敢不敢射?"猎人说:"只要你撵下来,我就敢射。"猎狗听主人的话,长长地叫了一声,一上眨眼就窜上了高高的天空。很快,云层里传来"勾乌""勾乌"的狗叫,一头像山一样大的怪物被猎狗从云隙里辇了下来。只见它全身都是眼睛,每一只眼睛里都喷泉着强烈的火焰。猎人还没有睁开眼睛,那家伙又窜回天上去了,他全身只觉得被烈火烧烤一样疼痛。猎人回到家里,将这个倒霉的消息报告老婆。妇人说:"吃不到天上没有骨头的野兽肉,我就饿死算了。"果然,她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猎人害怕极了,又去找猎狗帮忙。猎狗思付了好久,才难过地对主人说:"主人呀,这回你要射不死凶曜热乌拉,我俩就要永远分离了"猎人心里也十分不安,但还是勉强猎狗去辇天兽。一眨眼,猎狗又窜上了很高很高的天空。不久,云星里又传来"勾乌""勾乌"的狗叫。紧接着,那头满身是眼睛,每只眼睛都喷着烈焰的凶曜热乌拉,又被猎狗紧紧地从云隙里逼了下来。猎人射了一箭,没中,又射第二箭,也没中。当他射第三箭的时候,那个怪物狂躁起来,摇头摆尾,一声巨吼,顿时天崩地裂,星星乱落,日月天光。猎狗被抛上云头,又落进它那血盆大口之中。猎人心中一痛,一头栽在地。等他苏醒过来的时候,已是睛空红日,白云悠悠。地上只留下猎狗的几点鲜血,还有它的毛毛爪爪。
  猎狗死后变为猎人的保护神
  从此,猎人再也打不到野兽,甚至找不到野兽的脚印。他非常难过,非常痛心。于是捧着猎狗的毛毛爪爪,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蹚过一条又一条大河,寻找这位谁也代替不了的挚友。他一边走,一边呼喊着猎狗的影子也没有寻到。他只有灰心丧气地回到自己的木楼,仍然念念不忘这位四只脚的兄弟。有一天夜里,他还在火塘边发呆,忽然听到附近有"勾乌""勾乌"的狗叫声。猎人从兽皮垫子上一蹦而起,楼里楼外到处寻找心爱的猎狗。但是非常奇怪,找遍了所有的角落,还是什么也没有。这时,就在他的耳畔,传来了猎狗的声音:"主人,你再也看不到我了,我的身子已经被凶曜热乌拉吃掉了,只剩下灵魂回到了你的身边。但是你不要难过,我还会像过去一样,找最安全的路让你走,赶最肥壮的野兽让你打。我还是住在过去住的地方,睡在你的灶石边上,如果我出门去了,你煨烧一点果玛树和兼巴树的叶子,让蓝烟飘上高高的天空,我闻到树叶的气,就会来到你的身边的。"
  就这样,猎狗成了珞巴人的火塘神、家神和保护神。珞巴人祭祀火塘神的规矩,就是从这位猎人开始的。珞巴人祭祀火塘神的祷词,也是这位猎人最早唱出来的,一代一代传下来,不知有多少年了。
  听过恩普老人的讲述,我好久好久没有吱声,心里体验着、咀嚼着一些东西。这个传说,不但表现了古代猎人与猎狗之间生死与共、互相依存的关系,而且也解释了至今珞巴人如此偏爱狗的原因。就拿恩普来说吧,我发现他对猎狗有一种近似慈父般的溺爱,猎狗叼走他最心爱的帽子,他也笑嘻嘻地看着。有好几次,他坐在地板上,手里端着饭碗,自己吃一口,喂给狗一口,就跟喂亲生儿女一般。
  猎手向森林诸神呼唤
  群山密林中所有的野兽,都归一位名叫夏达·日嘎拉姆不一样,都是一些勇武粗壮、具有阳刚之气的男神,是古老年代里曾经震撼过所有珞巴部落的著名猎手,后来被本部落或本民族奉为神祗。我认为,博嘎尔人的猎神,可能是原始的珞巴猎神;而卡布人的猎神似乎受了藏族的某些影响,至少从名字看是这样。卡布自古虽然是珞巴聚居的地方,但近百年来先后受波密王嘎朗德巴和倾多宗的统治,不少藏族人迁居到达木、卡布一带,这两个民族经济、文化、宗教的交往日渐频繁。珞巴的某些神祗转换成藏族神祗的现象,我在调查当地神话、传说、歌谣时,也遇到过其他一些例子。
  珞巴人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藏王赤松德赞时代,佛教徒和苯教徒进行了你死我活的争斗。后来苯教徒有的被杀,有的被驱赶到喜马拉雅山的老林深谷,把他们的宗教传给了珞巴人。珞巴人崇信苯教,认为天、地、日、月、星星、雷电、高山、岩石、甚至一棵小树、一根小草,上面都依附着神祗,决不能轻易得罪。他们供奉猎神,打猎劳而无功;不供奉自然之神,神祗们就会给仍捣乱,让你在石崖上碰一下,在滑坡上摔一跤,甚至使你从藤索桥上掉下江河,连命都保不住。"
  当珞巴族猎手们沿着陡峭而崎岖的山路,爬上喜马拉雅山雪线附近的猎区时,他们首先是要找一个藏身的崖洞。这个崖洞不能太小,既要安顿所有的人,又要处理和贮存猎物。接着,就要举行迎请猎神和山林诸神的仪式,请神祗们对打猎的时间、方向予以预示,并保护猎人的安全。仪式由"俄奔"(领猎者)主持。他们在刚刚垒起的炉灶里煨烧香树叶子,让袅袅的烟云从洞中升起,飘向四方,邀请所有的神祗,即使他在遥远的远主。估计诸神汇齐之后,领猎者在地上摆九个小竹筒,每个竹筒上供一个鸡蛋。一边撒玉米、糌粑,一边以一种特殊的调子,唱起"请神歌"。然后,他从竹笼中取出一只鸡,抽出腰刀砍断鸡头。鸡头落地时,猎手一齐蹲下,仔细观察它的形状,是朝东,还是朝西?是张嘴,还是闭嘴?是啃了土,还是啃了木屑?他们总是根据这些,而决定打猎的计划。这种奇怪的习俗,可以称之为"鸡头卜卦"。
  传说珞巴人的祖先阿布达尼,后脑勺长着一只能看清魔鬼阴谋诡计的神眼。后来这只神眼被魔鬼吉布让布打中掉在地上,刚好被一只鸡吞进肚中,从此鸡便成了人鬼之间的中介物,这也是鸡族们从此倒霉的原因。珞巴人一切祭祀、占卜、禳灾甚至婚丧活动,都要不厌其烦地杀鸡。杀鸡看肝,杀鸡看头,杀鸡祈福。总之,珞巴人认为从鸡身上各个部位,可以找到神鬼留下的预示。每次上山要猎,他们都要带大量的鸡,每天都要砍几只鸡头,以获得猎物的"信息"。这些鸡,除猎人自带外,还有本村本寨缺乏壮劳力的人家送的。他们不能上山打猎,却能按照珞巴习俗分到一份兽肉,因此勤奋地养一些鸡供猎手砍头占卜。
  卡布珞巴的"请神歌",曲调非常特殊,歌词也非常特殊。1982年秋天,当地老猎人恩普,给我表演了这种迎神仪式,并且反反复复地唱了这些歌。例如,其中有这么一段:
  拉索--
  住在雪峰上的山神,
  住在江河里的水神,
  住在峭壁上的崖神,
  还有斧头把子那么小的树上,
  住着的树神呵!
  山林中一切野兽的保护者,
  美丽的女神夏达·日嘎拉姆;
  骑在扭角羚牛背上的放牧之神,
  时隐时现的色玲划在琼呵!
  白额头的公羚牛是你的牲畜,
  黄背脊的母羚牛是你的牲畜。
  请把不好好吃草,专吃草尖尖的牲畜给我们吧!
  请把不好好喝水,专门弄浑水的牲畜给我们吧!
  请把不好好驮货,专门撂驮子的牲畜给我们吧!
  请把不好好耕地,专门踩庄稼的牲畜给我们吧!
  请把弄垮石头畜圈的牲畜给我们吧!
  请把扰乱山林安宁的牲畜给我们吧!
  请给我们罗朗树叶子一样多的牲畜好不好?
  请给我们扬场时青稞一样多的牲畜好不好?
  请给一个叫我们高兴的数目好不好?
  请给一个叫我们满意的数目好不好?
  给一百个男子汉背不动的肉好不好?
  给一百头壮牦牛驮不动的肉好不好?
  我们的供品不给别人吃,
  我们的米酒不给别人喝。
  我们要献给:
  住在云雾里的雪山神阿爸热巴楚古,
  住在大树上的森林神阿妈阿玉色姆索朵,
  还有他们的儿子岩神多吉查松,
  还有火镰石之神曲穷松玛,
  宽宽的天有一半归他管,
  圆圆的地有一半归他管,
  神、鬼、人的命运通通归他管。
  有好处要报答,我们知道,
  给东西要奉还,我们知道,
  请保护我们,请庇佑我们,神呵!
  每次我听到这些歌,都非常地动感情。我毫不鄙薄这些歌词中的种种原始的迷信观念,恰恰相反,它是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多么质朴地表达了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珞巴族人民的宗教观念和心理素质呵!
  珞巴人的猎神崇拜
  聚居在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博嘎尔珞巴部落,每年冬春两季都要进行长时间的打猎活动,狩猎诸神的帮助和赐予。
  他们认为祖先神布德刚德保护着猎人的头部和身体不受损伤,能赋予猎人的藤盔和弓箭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还崇拜一位叫塔顿达罗玛的神,他似乎是珞巴人饲养牲畜的首倡者。他把所有动物的蹄蹄爪爪收集起来,一升一斗地量给那些正直的猎手,这些猎手就能得到同样数量的猎物。顿青扬奔是森林中一切动物的主人,他居住在白云和高不可攀的崖峰之巅。贡布夏布是顿青扬奔指挥下的牧人,他放牧的不是牛羊和骡马,而是野猪、雪豹、老虎和巨大的扭角羚牛。这位牧神每天变幻着自己的形体驱赶着成群的野兽,在雪山和深谷之间游荡。
  博嘎尔猎人认为,为了得到上述神祗的关照和帮助,在整个狩猎过程中,不但要严守种种禁忌,以免触怒祖先神和狩猎神,还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供养,对他们进行种种拉拢和酬谢。
  进山打猎,一定要带大米和经幡。大米装在细长的袋子里,一节一节用小绳系好。每翻过一座山头,要插一根经幡,撒一点大米,请诸神关照。特别告诉猎物的主人顿青扬奔:我们进山来了,我们是要打几头野兽,但我们不会白要你的牲畜,我们回去后将杀同样多的牲畜祭祀你,赔偿你的损失。
  每位猎手,还用小篾篓装一只公鸡,用竹装十几只蛋。猎队进入作为打猎的大本营的高山岩洞时,第一项活动是杀鸡看肝,用它来决定整个打猎队的行动。洞前,插两根木杆,用竹索相连,竹索上挂一些羊毛,招引森林诸神来帮助。竹索下,摆上一排竹筒,每个竹筒里装上一些大米,供一个鸡蛋。每请神一次,杀一只公鸡,开膛取肝,由经验丰富的猎人或同来的卦师进行研看。据说,他们能从鸡肝上,看了这次找猎应该朝什么方向进发?在哪里能打到什么野兽?这些都需要猎神的指点。
  每猎杀一头大野兽,都要割下它的一块舌头,由所有的猎人分着吃,防止它到猎物的保护神顿青扬奔和贡布夏布那里去报信。返回村寨时,每到一处山头,或者岔路口,都要用猎物的前蹄,朝前打一个印记,朝后打一个印记。用意是,即使猎物的保护来追赶,也会迷失方向。
  回到村寨,猎物的头不能直接背进木楼,先存放在屋后某个地方,等到举行了"古龙",也就是杀牧口谢了诸位猎神、补偿了他们的损失后,兽头才能背进木楼悬挂。每一次出猎回来,都要杀一次牲畜,请整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种耗费是极大的。倒如,米林县南伊村的达玛,打死一只老虎,杀了二十七头大小牲畜感谢猎神,差一点把家里的牲口都杀光了。
  猎杀雄健的扭角羚牛
  我不知道动物学家为什么给它取扭角羚牛这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使我误以为它是机灵而轻巧的羚羊类动物。深入喜马拉雅山区听珞巴族猎手讲述猎扭角羚牛的猎话之后,才知道它是一种庞然大物,形体不小于我国南方的水牛,一头中等扭角羚牛的肉,得八个人分开背,起码有三四百斤吧!过去喜马拉雅山东段扭角羚牛很多,有时竟像藏北羌塘草原的牦牛一样,成群结队地在雪线附近。每年冬春两季,珞巴狩猎队登上黄叶飘落的崇山峻岭,和这些强壮勇猛的兽群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一个猎季他们起码要射杀几十头扭角羚牛,兽肉是珞巴人重要的食物,牛皮则用来交换氆氇、盐巴和烟草。我认识一位叫恩普的卡布珞巴猎人,在他五十年的狩猎生涯中至少结果了五六百头扭角羚牛的性命。
  现在,这种野兽在喜马拉雅山群峰密林中日渐减少,列为国家大声疾呼进行保护的珍贵动物。这里我想简略地记叙一下珞巴人猎杀扭角羚牛之后的种种禁忌和仪式。这对了解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心理素质也许不无好处。
  猎人总是使唤猎狗,或在各处燃放烟雾,将扭角羚牛群,驱赶到高山雪线附近,身躯庞大的羚牛进入积雪区,没有办法奔跑,也没有办法跳蹦和氐人,猎手们便拉开强劲的弓,羽箭嗖嗖地朝它们身上飞射。
  羚牛中箭倒地了,射杀它的箭手,第一个欢呼着奔过去,骑在它的背上,双手抓住犄角向大家发出"哦、哦、哦"的喊叫,大家也发出"哦、哦、哦"的喊叫以相呼应,表示祝贺。他们拿出短刀,割下羚牛的部分舌头生吃。意思是,使它无法向森林动物的保护神顿青奔告状。他们打开猎物的胸腔和头骨,舀出心血和脑髓,装进一个大木碗,撒上从山下带来的盐巴和辣椒面,木碗由一个猎人传给另一个猎人,直到把它喝光为止。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强筋健骨,暖和身子。
  喝过牛血和牛脑,他们煨起松烟,吹牛角。同村人看到了,不约而同地上山背肉。大家围着猎物剥皮、肢解,按古老的习惯分配。射杀羚牛的箭手,照惯例得到脑袋、心肺和脖子肉,唤狗的人分得牛皮,补箭的人分到后腿肉,其余的一律分给全村的男女老幼。
  箭手背着扭角羚牛的头回家,一路上有好多禁忌。每过一重山岭,他要拿着牛的前蹄,朝前朝后各打一个蹄印,大伙发出"哦、哦、哦"的喊叫,据说这是为了叫野兽的保护神顿青扬奔和野兽的放牧者贡布夏布昏头转向,即使追来也找不到猎物的去向。到村前路口,还得用蹄子在地上打出正反两个方向的印记,大伙同样发出"哦、哦、哦"的喊叫。
  羚牛头不能直接进门,怕猎神知道,对猎手不利,先挂在木楼后面的某棵树上。
  第二天"古龙",也就是杀牲谢神。由"密齐"(卦师)杀鸡看肝,卦算要杀几头牲口、杀什么样的牲口。意思是,将这些牲口还给猎神顿青扬奔和贡布夏布,赔偿他们丢失扭角羚牛的损失。其实,这些牲口的肉和内脏,都由全村人分吃了,只剩下毛、蹄子和血,请山神和猎神享受。
  他们杀鸡,将鸡毛绑在箭上,射向深山密林。他们杀猪,将猪鬃绑在箭上,同样射向崇山峻岭。鸡血和猪血洒在周围的山坡上,请山神和猎神享用。
  举行了这样的仪式后,猎手才能背起羚牛头,爬上早已搭在木楼一侧的梯子,悄悄爬上屋顶,然后进入房间,将羚牛的头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以纪念自己打猎的光荣业绩。据说,杀牲谢过山神、猎神后,即使们发现猎手扛着羚牛的头,也装聋作哑,不会采取严厉的报复措施了。
  野兽头骨装饰珞巴木楼
  珞巴人木楼的墙壁上,总是挂满形形色色的野兽的头骨。有野猪的头骨,有大熊的头骨,有野牛和喜马拉雅山巨型扭角羚牛,甚至有还有森林之王虎的头骨。也不是整个头部都挂在墙上,长犄角的野兽,只留下犄角和额骨;有獠牙的野兽,只悬挂带獠牙的下腭。
  现在,人们有的在客厅或其它房屋里悬挂野兽头骨的习惯,那是一种装饰。珞巴人也是这样,不过还有另一层意思,它像一个博物馆,陈列了木楼主人全部光荣的狩猎史,记述了他们全家和猛兽之间所有充满冒险精神的经历。假如来访者对它们发生兴趣,猎人就会指点着每一块头骨,绘声绘色地讲述猎获它的过程,把你听得如醉如痴,这就是珞巴人的"猎话",藏话叫"俄当"。
  正是在这些图腾般的野兽头骨旁边,我听博嘎尔珞巴人塔玛,讲述了自己独自一人,在勒果河边猎获猛虎的经过,并且送他一个"珞巴武松"的雅号;也曾听过梅日珞巴猎手钦多吉和卡布珞巴猎手恩普,细细回忆自己漫长的、险像丛生的狩猎生涯。恩普老人总是把自己猎杀的某些野兽,尽量人格化、性格化和神化,使我听着听着,忽然觉得那些墙壁上的头骨,渐渐地有了生命,有了性格,有血有肉,有棱角,重新活动开来。
  头骨是按一定规矩排列的。假如一家三代,祖父猎获的挂在第一排,父亲的挂在第二排,儿子的挂在第三排。每一辈人的战绩,都在墙上写得清清楚楚。珞巴人用这样的形式,教育自己的后代,儿子要超过父亲,一代要胜过一代。当头骨越来越多,木板墙上已无法容纳时,老祖宗的战利品,便要被儿孙们请出木楼,但不能随意处置,要藏进高山险峰那些神秘的岩洞,或者用竹筐装好,挂在很人攀登的大树顶端。
  这种用野兽头骨装饰木楼的习俗,有古老的传说作为依据。珞巴人有位祖先,名叫米谷麦得,他要求所有的珞巴人,不管是猎获了一头大野兽,还是宰杀了一只小牲口,都得将大部分给同村寨或同氏族的人,自己只能留下少量的东西,作为纪念品,有犄角的留犄角,没有犄角的留下腭。米谷麦得死后,成了珞巴人掌管财产和命运的祖先神。他的眼睛盯着珞巴人的每一座木楼,假如有人不按老规矩办事,上山将猎不到野兽,饲养牲畜也会遇到瘟疫和兽害。因此,珞巴人狩猎之后,总是把野兽的角或下腭挂在墙上,似乎向严厉监督他们的祖先神表示:瞧!我并没有多吃多占!
  羊卓雍湖边的猎狼仪轨
  我在美丽神奇的羊卓雍湖畔,遇到过一支小小的队伍,他们抬着打死并装饰得非常漂亮的,一个牧场一个村落地演出歌舞说唱。他们每到一地,那里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节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牧人告诉我,这种活动叫"江郎",也就是猎狼后的奖赏,或者叫猎狼后向各村各寨要布施的活动。
  毫不犹豫地猎杀恶狼
  羊卓雍湖区是西藏著名的绵羊的产地,这里水草丰美、气候干爽,出产的羊毛柔软洁白,是织氆氇、卡垫的最好原料。这里的风干羊肉叫"羊卓干索",这是宰杀当地肥羊,切成肉条,先用凉水浸泡,再经雪凝冰制成的。味道香酥脆嫩,为饮誉全藏的美味食品。但是,这里的狼害极为严重,一头壮狼每年要吞吃掉绵羊十只之多,给群众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因此,牧民只要发现狼踪,总是毫不怜悯地猎杀之。有的用火枪打,有的使猎狗追咬纠缠,然后用木棒猛击,有的在羊圈附近挖陷坑,让狼跌落坑内,再用石头砸死。
  对死狼进行精心装饰
  当人们猎杀一头恶狼之后,立刻剥皮实草,制成标本,并对标本进行精心的装饰。给它头上戴起圆圆的贵族戴的"色金波多"耳朵上披挂许多雪白的哈达,由四个半汉抬着,威风得有点像出外巡视的贵族老爷。不过,还要用一个木杈,叉住狼的嘴巴。意思是:我们热热闹闹,送你到西天极乐世界,但是对不起,要把你的嘴巴约束一下,免得在神佛那里胡言乱语。
  抬狼转游湖区的盛典
  人们抬着精心装饰的美丽的狼尸,周游湖区表演打狼歌舞。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叫"阿波热",身穿白氆氇藏,腰系黑白相间的牛毛穗,手拿一根五色绸子制在的彩箭,每到一个村落,就用一种特殊的调子,向围观的群众说唱"江雄",也就是的狼历史。其余的男子身穿黑氆氇藏袍,跳起剽悍的打狼舞蹈,表演打狼的过程和惊险遭遇。他们每到一地,都受到群众热情的接待和欢迎,给他们献上青稞酒、酥油茶、哈达和种种食品,还要给猎人馈送相当的糌粑、奶渣、酥油、羊毛等,甚至还馈送整只活羊。因为狼是飘忽不定的野兽,今天在湖东吃条羊,明天就可能在湖西咬死一只牛犊,它的危害决不只一村一户。打死一头狼,得益的是整个羊卓雍湖区。大家给猎狼者馈送一点东西,既是庆贺打猎的胜利,又是对勇敢者的表彰,也是通过社会赞助的方式,鼓励人们积极地和兽害做斗争,我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习俗。有的地方,还给猎狼者送钢针和铁戒指,意思是用针扎狼嘴巴,用戒指套住狼爪子,以保护羊群。
  关于国王和狼的故事
  "江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歌谣,在羊卓雍湖区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大意是:古时候,从莲花天湖里,长出一棵遮天盖地的檀香树。树分的五个杈丫,五个杈丫上落下五只鸟,五只鸟生下五个蛋。白蛋孵出了雪白的绵羊,黑蛋孵出了黑色的牦牛,花蛋孵出了花花的骏马,黄蛋孵出金黄的野鸭,只有一只铁蛋蛋,什么也孵不出来。送给天神,天神没有办法;送给地神,地神没有办法;送给龙神,龙神也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来铁匠之神唐青噶纳,他邀集了汉地的铁匠、藏地的铁匠,用大锤打、小锤砸,终于砸开了铁蛋蛋,里边钻出一对谁也没有见过、谁都不认识的丑八怪,这就是公狼和母狼。
  这时候,山林和江河的主人国王昂拉,忽然头痛眼痛,需要雪山狮子的天灵盖配药。他派羊倌鲁泽去,羊倌不敢不去,向国王昂拉提出了如下的要求:要一张海螺般的白网,一张松石般的蓝网,一张金子般的黄网,还要雪一样的白套索,豹子皮一样的花套索,锅底一样的黑套索,还要霹雳一样的"乌尔多"投石鞭。就在当天夜里,羊倌套住了一只丑陋的、凶狠的、眼睛粘满眼屎的狼,赶紧呈现国王。国王昂拉说:"我让你去取雪狮的天灵盖,为什么逮么一个东西来。"羊倌回答道:"这东西有十八个地方像雪狮,也许是雪狮的同类吧。"
  国王昂拉听信了羊倌的话,叫他把狼关在羊圈里,结果把国王的三只宝贝羊羔通通吃掉了。国王说:这样的家伙,留在世界上有什么好处?还是赶快把它杀死吧!我们广做功德,多发布施,超度它的罪恶的灵魂,让它早日投胎为善类。
  杀狼是拯救罪恶的灵魂
  演唱"江雄"歌的用意是很明白的。藏族群众笃信佛教,打狼与佛教的戒律,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聪明的羊卓雍湖畔牧人,巧妙地通过演唱狼的历史的"江雄"歌,对打狼行动进行了宗教上的理解,表明我们打狼,并非作孽,而是积善,是帮助狼早日结束罪恶的生命,使它的灵魂得到超度,投胎转世成为某种善类。何况他们还把狼尸体装饰得十分漂亮,体体面面地送它出发。我想,即使狼们真有在天之灵,也向羊卓雍湖的牧人和猎户提不出什么抗议!
  密林中的毒箭
  从远古岁月直至今日,墨脱峡谷的珞巴人找猎,主要靠毒弩和毒箭。毒弩装在野兽路过的地方。毒箭则用来围猎。
  制造毒箭的专家
  毒弩和毒箭,都是猎人自己制作的。他们是打猎的能手,也是制造毒箭的专家。猎人采集雪山一枝蒿,还有一种称为"果比"的野果,切碎晾干,再用石磨碾成粉末,装进野兽角或者竹筒,掺尿浸泡,让它发酵,然后将削好的竹箭,蘸上毒水或者毒粉,便算完成了全部工艺流程。
  这些工作非常危险,需要特别小心。猎人磨毒草、毒果时,总是挑选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自己顺风而坐,用氆氇蒙住嘴巴,防止风将毒粉吹进口里。磨完后,抓一只雄劲的公鸡,在腿上割一刀,撒一点粉末,用力抛向天空。如果公鸡在空中扇动几下翅膀,接着像石头一样落地死去,说明药性到家。
  野人奉送的毒蒿
  珞巴猎人都说,毒蒿是野人给的,这里边有一个故事。很早很早以前,珞巴人用棍棒和石头打猎,常常空着手而回,有时还让猛兽给吃掉了。有个聪明的汉子,眼看打不到大野兽,便在小老鼠打主意。他在山上搞了一个猎鼠场,用削尖的竹签戳一粒玉米插在地上,再在竹签上支一块石板,老鼠出来偷吃玉米,便被翻落的石板压住。他用这个方法,逮住很多老鼠,全家老少吃得饱饱的,再也不挨饿了。不过好景不长,没过几天,他发现猎鼠场被什么东西搞乱了,老鼠也被吃掉了,只剩下尾巴和脚爪。
  他发誓要逮住这个吃老鼠的家伙,当天晚上便藏在果玛树上观望,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他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从树林里走进猎鼠场,逮住压在石板下的老鼠,一个一个地吃了起来。猎人肺都气炸了,从树上一跃而下,抱住那个家伙应就摔。没想到那个家伙很有力气,而且满身毛森森的。两个互不相让,在山林和崖坡上滚来滚去,真是你死我活!天亮的,猎人才发现,和他摔跤的并不是什么小偷,而是一只凶猛的野人。他并没有害怕和退缩,而是用三倍的力气把野人打倒在地。
  野人没有办法,伸出拇指求饶,说:"猎人啊,请别杀死我,我送你一块庄稼地。有了这块地,你有吃不完的肉,穿不完的衣衫。"猎人答应了野人的请求,让野人带路去看这片庄稼地。他们翻过一座大山,又翻过一座小山,来到雅鲁藏布江边,那里有一处平坝,长满开蓝花的蒿草,看不到一根庄稼。
  珞巴猎手以为上了当,又要找野人摔跤,野人指着那片蒿草说,这就是上等的庄稼,名叫雪山一枝蒿,毒性特别大。你们把它的刨出来,晒干砸碎,敷在竹签上,再用竹子帮一张弓,把它射出去,不管是野牛野猎,森林之王老虎,没有一个能够逃脱,这不比你们辛辛苦苦种玉米、压老鼠强多了吗?他依照野人的指点,造出墨脱地方第一支毒箭,而且代代相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使用!
  用毒弩射杀野兽
  珞巴猎人往往用毒性很强的弩箭,装在林间小路、庄稼地边,特别是要果玛树附近。果玛树是一种热带植物,树根常常暴露地面并结满一种暗红色的浆果,有点像荔枝,又甜又香,黑熊最爱吃。小野兽中了毒弩,几步之内就会倒毙。老虎、野猪、黑熊等大家伙,生命力极强,往往带着弩箭逃跑。
  为了使猛兽不致逃脱,猎人在靠近箭头处,砍一个缺口。野兽中箭后,因为痛得厉害,总是狂奔乱跳,往树干和石头上撞击,力图把毒箭甩脱。因为箭头附近有个缺口,箭竿很容易折断脱落,有毒的箭头牢牢钉在休内,给它带来致命的后果!
  追踪猛兽的危险
  猛兽带箭逃脱,猎手便得分头找寻。因为毒性发作,野兽们往往步子不稳,留下的脚印零乱,像醉汉走地过一般。寻猎者依据掉落的箭竿和脚印,找到逃窜中的对象。但是,猎物中毒以后,因为剧烈的创痛,往往变得十倍的暴躁和百倍的疯狂,隐藏在密林或石隙中,出其不间地向人们发起可怕的攻击!有些猛兽还有专门报复猎人的习性,那种勇猛和凶残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寻猎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事情,因此受甚至惨死者不计其数。
  我在墨脱德辛村遇到过一门巴族猎人,名叫肖噶尔,当年是这一带最潇洒的男子,后来因为寻找被毒箭射中的黑熊,被它猛扑过来撕破了头皮,抓瞎了一只眼睛。虽然伙伴把从熊口中救出,并且吃了三只麝香、一只熊胆,总算保住一条命,但从此面目全非,容貌丑陋,像电影《夜半歌声》中的宋丹萍,至今还是一个光棍!当他向我回顾这段往事时,仍然心有余悸、后怕不已。
  毒箭造成的悲剧
  地弩安在各隐蔽处,标记并不明显,更无法用文字说明,因为珞巴族几乎没有人识字,有时人畜误入箭区,无可挽回的悲剧。我认识达木村的江木措老人,三十年前与猎友钦里、恩普一起上山安装暗箭,返回时不小心,触发了钦里安装的毒弩,两腿中箭,剧痛无比,昏倒在地。钦里和恩普把他背回,经过刚刚进驻达木的解放军工作队百般抢救,还是在木楼里躺了好几年,变成终身残废。当时西藏还未进行民主改革,他躺在楼上,差还得支,老婆孩子还得养活。江木措没有办法,把钦里叫到跟前,当着妻子雪多和三个孩子的面,提出三个:第一,江木措家的差由钦里负担;第二,把自己的妻子雪多给钦里为妻;第三,三个孩子由钦里抚养长大。钦里全部接受江木措的要求,休弃自己的老婆,娶雪多做妻子。三年后,钦里得了不治之症,临死前把江木措请来说:"你的老婆还是你的,你的孩子也是你的,现在还给你,我死后请你领回去!"不久钦里死了,雪多和三个孩子又回到江木措身边。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并不遥远,好几位当事人还活在人间,充分说明毒箭带来的悲剧,也生动地体现了在生产极端落后的情况下,珞巴人之间生死与共的关系。
  从非常古远的岁月开始,藏人们一代一代在"世界屋脊"的崎岖小路跋涉攀缘,运回黑金般的
  茶叶,传递着藏汉民族的情谊
  茶·酒·木碗
  藏胞和茶
  鱼儿离不开水,藏胞离不开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也表明饮茶在藏胞生活中的地位。在长达千余年的饮茶史中,藏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饮茶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和礼仪。在西藏,饮茶是一门学问、一门不小的学问呢?
  酥油茶及其它
  假如你到藏胞家里做客,他们首先给你一条洁白的哈达,然后给你敬一杯酥油茶。酥油茶色泽淡黄味道鲜美,香气扑鼻,既能止渴,又能充饥,还能暖身,确是高原佳饮。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既复杂,又简单。将若干砖茶或沱茶捣碎放入铁锅,掺水熬煮,几度开沸后,撒少量土碱,催出茶色。将沸开的茶叶水,倒进碗口粗、半人高的圆筒,放进一些酥油、少许盐巴,抓住筒中的木杵,上下搅动,轻提、重压,反复数十次,使茶叶、油脂和水融合,成了色、香、味俱全的酥油茶。生活较好的人家,或者有贵客临门,打制酥油茶时,加进核桃仁、牛奶、鸡蛋、葡萄干,酥油茶因此更加柔润清爽,余香满口,为茶中上品。
  也有不用酥油而用别的东西打制的,菜油的制的叫"弄恰"(菜油茶),牛奶打制的叫"我恰"(奶茶)、骨头汤打制的叫"瑞恰"(骨头茶)。这比酥油茶档次低,然而也别有风味。在滚开的茶叶水中,撒一些盐巴,便成了清茶,清茶是最平常的饮料。在清茶中放一小块酥油,让它在茶面处自由飘浮,散出一圈圈油汁,藏话称为"抛玛"。干力气活的人,常常如此饮用,因为他们既没有时间,也缺少条件打酥油茶。
  甜茶,藏语称"恰安莫",也是西藏人最喜爱的饮料。将适量红茶放进锅里,添水熬煮,色泽金黄时,放进牛奶、白糖便成。许多拉萨人和日喀则人,视喝甜茶为生产中一个重要内容,街头甜茶馆比比皆是,林荫道上到处都有喝甜茶的摊点。他们的业余时间,往往在甜茶馆度过。这里不但能喝茶,还能结识朋友、成交贸易、打听行情、交流经验。
  有时把一块砖茶或沱茶捣碎,放进锅里长时间熬煮,制成浓似酱油般的茶汁后,存放起来,藏语称"恰库"。打酥油茶时,往茶桶里倒此茶汁,然后渗进开水即成。出外旅行、朝佛或支差的人,也将茶叶长时间熬煮,熬了茶汁,再行晾晒,随身携带。饮用时取沾满茶汗的茶叶少许,泡在碗里,加点盐巴便成清茶,藏语称"恰敖"。藏东地区,还有一种奇特的饮茶方法。名为"恰城"即油茶羹。他们将酥油、糌粑、茶叶,盐巴混合一起,煮成糊状,不但营养丰富,并能治疗疾病,产妇食用"恰城",身体康复快,且奶汁丰富。
  饮茶习俗种种
  当你走进某位藏族人家,主人会请你在羊毛垫上坐下,主妇便从彩色藏柜里,取出一个珍藏多年的瓷碗,仔细擦拭干净,摆在你面前的茶几上。然后捧一把装满酥油茶的茶壶,放低部位轻轻晃荡数次,倾倒在你面前的茶碗中,双手捧奉于你,客人饮茶时,主妇手捧茶壶,恭立一侧,或在几个客人中轮转。喝一次,添一次,随喝随添,细心周到,使碗常满,茶味常温,才算尽到主妇的责任。
  客人喝茶前,要用无名指沾茶少许,弹洒三次,奉献给神、龙和地祗,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饮到底,要轻轻吹开茶上的浮油,分饮数次,留一半左右,等主妇添上再喝。这里有个无形的节奏在制约,喝茶的时间长了便能体味其中的意味。喝茶不能作响,而要轻轻饮啜。喝茶发出声响,被人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我有时心忙事忙,喝得很急,甚至一饮而尽,朋友讥之为"毛驴钦水",成为他们的笑料。到藏胞家做客,不能喝一碗就走,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拉萨有名谚语:"一碗成仇人!"
  一天饮茶数十杯
  我曾粗略的统计一位藏族朋友每天喝茶的数量,因为我常常住在他家。清早他还躺在被窝里,妻子就在卧垫边茶几上倒好了酥油茶,他一边喝,一边谋划当天的工作,或者听广播,约莫喝四五杯茶才慢慢起床。他洗漱完毕,进早餐,用银匙子舀起干糌粑扔进嘴,再用酥油茶咽下,最后在积满油脂的茶碗里放进几撮糌粑,揉拦几下吃掉,这顿早餐大约饮茶六七杯。从早晨到下午他一边工作,主要是作曲或整理民歌、藏戏曲调,一边有节奏地喝着酥油茶或清茶,有时是他自己左手倒右手喝,大约每十五到十分钟一杯,平均一天得二十杯左右。晚饭后他和老母、妻儿一起聊天、看电视,喝甜茶或青稞酒。一般喝甜茶四五杯才上床歇息,因此,他一天喝茶大约三十到四十杯,在藏胞中尚属中等,许多农民和重体力劳动者喝得更多、更浓。
  喝茶使我和西藏贴得更紧
  我在西藏期间,或调查、或翻译、或写作,都跟藏胞一样,有节奏地喝着清茶和酥油茶,一天也不少于二三十杯。在农村牧区,住在藏胞家,还躺在热被窝里,房东老阿妈便一次一次给我斟茶。倒不是西藏的茶特别好喝,而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寒冷的时候可以御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还可以清醒头脑。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我在西藏二十四年,长年在雪山草原奔波,还能保持较好的体格,的确非常感谢西藏的茶,以及待我如酥油茶一样温暖的藏胞们。
  茶桶、茶壶和茶碗
  前面已经提到,打制酥油茶的用具叫酥油茶筒,这是用木料或竹子做成的。最好的茶筒是红桦木做的,其次是核桃木、红松和竹子,制作简单,打通竹节就行,但西藏气候干燥,竹筒容易破裂。
  盛酥油茶的器皿,陶壶、铜壶、铝壶、银壶,群众大都爱用陶壶。因为陶壶价格低,保温好。打过酥油茶,倒进陶壶,搁在煨烧着碎屑牛粪的火钵上,盖一块棉片,既不容易冷,又不开沸。酥油茶不宜用明火加热,因为开沸,油茶分离,非常难喝。
  藏胞爱喝茶,也爱茶的碗。茶碗的瓷碗"噶玉"、银碗"俄泼"、玉碗"央池"、木碗"辛泼"等。稍有根底人人家里总保留有几个最贵重的瓷碗,藏在"央岗(积福箱)里,只有贵客临门或盛大节日时,才让它们露上一面。过去西藏交通闭塞,物资靠骡马牦牛驮运,从成都或西宁到拉萨,几乎要用半年的时间,瓷碗容易破碎,损耗十分惊人。当时每一个瓷碗,都用一个实心牛皮套包裹,成本可想而知。一个上等瓷碗,价格等于一头牦牛,甚至可以换一匹好马。
  茶叶是吉祥物,也是馈赠品
  在西藏,人人离不开茶,天天离不开茶,但茶在西藏并非仅仅作为饮料存在,它还有更广泛的用途、更高的社会地位。它被当作圣物,与经书、珠宝一道,装进每一尊新塑成的佛像体内,并经活佛加持开光,这尊佛像才有灵气。藏民家的"央网"(积福箱里),收藏着此家历代能得到的神圣物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茶叶。
  用酥油茶待客,是这个民族的古老传统。无论我们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参观古喇嘛寺,还是造贵族之家,主人总是打好芳香温暖的酥油茶,请客人品尝。倒茶时,茶壶要轻轻摇晃几次,使茶油匀称,壶底不能高过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主客之间的交谈,往往从茶字开始。
  藏胞出门远行,亲友前来送别,总是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又一碗酥油茶。远行者已经骑上马,或者坐上了汽车,还得喝上三杯,才能起步。他们相信,这种来自东方的茶,是吉祥之物,可以保护旅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
  茶叶和盐,是吉祥欢乐和美好事物的象征,正如俄罗斯人心目中的面包和盐一样。每逢藏历新年或盛大节日,藏胞总是在神龛前供上几块砖茶或沱茶,茶上放些晶盐。结婚礼物也是以送茶叶为上品,现在仍然如此。新娘经过的路上,乡亲邻里在门口摆上茶叶和盐巴,迎亲者边走边收,这不但是一种礼物,而且也有祝福的意思。藏胞真诚地相信,来自汉地的茶叶,来自藏地的盐巴,在酥油筒内相聚,融合在芳香可口的酥油茶,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结合,是姻缘会聚的佳果。用以赠人,会带来吉祥欢乐;用以敬神,会召唤来神佛护佑。
  藏胞还把直盐巴和茶叶,喻为青年男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关于这方面的故事、传说、歌谣,真是不胜枚举。
  西藏饮茶何时始
  西藏历史上并不产茶,因为这片土地大部分地区冰雪覆盖且地处高寒,同时历代中央王朝禁茶籽运过二郎山。近代,西藏开始在喜马拉雅山脚下试种茶叶,和平解放后察隅和林芝等海拔较代的地区种茶已获得成功,但在市场所占比例,仍然微乎其微。藏胞饮用的砖茶和沱茶,大都是四川、云南出产。
  松赞干布时无饮茶记载
  因此,茶叶什么时候传进西藏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说是藏王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引进的,有说是松赞成干布的汉妃文成公主带来的,这两种说法都缺乏根据。笔者查阅过松赞干布时期的历史资料,没有发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在藏族口头文学中,总喜欢把西藏许多生产和生活用品,例如种籽、农具、辗磨、织布机、医药、酿酒术等,都说成是文成公主这位伟大的妇女给藏胞带来的,但没有一个传说或叙事歌谣,提到文成公主带过来茶叶。
  近代藏族史学家根敦群培,在他所著的《白史》中提出吐蕃王朝早期的饮食方法是:把青稞麦砸碎,掺牛奶和成面,捏出碗的形状,在"碗"里倒进牛奶。进餐前,先喝牛奶,再连"碗"一起吃掉。这种吃饭的方法,直到现在西藏东部林芝山沟仍有遗存。似乎当时既没有茶叶,也没有酥油茶之类的饮品。
  都松芒波检茶叶治病的传说
  藏族学者把茶叶传入西藏的上限,定在吐蕃王都松芒波杰(704-754)时期。古代历史学家达藏罗扎瓦撰写的《凯巴噶吉》一书,有都松芒波杰用汉茶作药的记载。精通藏史的近代贵香巴先生,在《西藏简史》中直截了当地说:"藏王都松芒波杰时,西藏有了笛子,并从汉地得到茶叶。"
  西藏大学教授东噶·洛桑赤列告诉笔者,藏文史籍《甲帕伊仓》(《汉藏文书》),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藏王都松芒波杰得了重病,没有办法医治。一天,他正在王宫闲坐,忽然飞来一只鸟儿,口衔绿色树枝,停落在王宫附近。藏王十分惊奇,派人取来树枝细看,好像西藏没有这样的树,摘几片树叶尝了尝,满口清爽,病也轻了许多。于是便派出很多使者四处寻找这种宝树,最后被一位大臣东方汉地的密林中找到。他得到鱼和鹿的帮助,将宝树运回吐蕃,并且报告藏王说,这种能做药的树叶,汉地人称做"恰"。"恰"是茶的变音。于是,西藏就有了茶。
  这段记载的似神话,听来有点荒诞。但茶最早并不是饮料,而是药,汉族史籍上也有这样的说法,《饮茶漫话》(唐晚芳等编)一书中提到: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还说,孔明领兵到云南勐南糯山,士兵多害眼疾,他让士兵喝茶叶熬的水,眼疾除,所以称茶叶树为孔明树。
  引进盛茶的瓷碗
  前面提到的古藏史《甲帕伊仓》记载,都松芒波杰不但从汉地引进茶叶,还引进了茶碗。西藏民院文国根在《邦锦梅朵》上节译了这样一个片断:藏王都松芒波杰得到茶叶,非常高兴地说:"汉地不但有茶叶,还有专门盛茶的碗,我们西藏也应当得到。"于是,他派出使者,到中原朝觐皇帝,请求赐给瓷碗。皇帝不但很痛快地满足了藏王码汉卡的愿望,同时还派出最好的匠师到西藏帮助生产瓷碗。根据都松芒波杰的提议,西藏第一批茶碗有三种图案:一种是鸟衔茶叶,因为头一枝茶树是鸟儿衔来的;另一种是鱼和海子,因为鱼儿曾以经把取茶的大臣驮过江河;第三种图案是金鹿和高山,也许与金鹿背负茶树过山的传说有关。
  赤松德赞时茶叶品种齐全
  汉文史籍关于西藏有茶的记载,最早可能是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王忠先生在他的《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中引用过这么一段:常鲁公使西蕃(吐蕃),烹茶帐中,赞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喝,所谓茶也!"赞普曰:"我亦有此。"遂命出之,以指之曰:"此寿州者,引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邕湖者。"查阅《西藏地方史资料选辑》,知常鲁公使蕃为781年,当时的赞普是都松芒波杰的孙子赤松德赞。看来这时吐蕃王宫里的茶叶品种已相当齐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各种名茶。通过这段文字似乎可以看出,当时吐蕃王宫中的茶叶,也许只是作为贵重物品收藏,还没有大量饮用。
  唐末宋初藏胞普遍饮茶
  到底茶叶何时普及到西藏日常生活中,成为藏民最主要的饮料呢?据《宋史》记载,公元983年,汉藏边境就有了小额的茶叶贸易,"熙宁六年(1073年),宋置市易司于兰州,后在熙、河、兰、湟等置折博务,于黎、雅州置博马场。茶马交换之始。"另外,翻《阿底峡尊者传》(段克兴译),也有一段有意思的材料:"天尊伯迪日阿杂等给嘎哇上师,贡献了汉族茶,嘎哇上师甚至是高兴。"尊伯迪日阿杂是吐蕃末代藏王朗达玛的后代。公元11世纪初期,他拥有桑耶寺附近的松嘎堡寨,形成一个小小的王朝。嘎哇上师是这位国王派到阿里去请阿底峡尊者(982-1054)的僧人。由此看来,至少在公元11世纪前后,茶叶已经通过种种渠道运进西藏,在西藏民间,至少是上层僧侣、贵族、头人中间,已经饮茶成风了。
  茶叶交换战马
  大约公元八九世纪,吐蕃王朝上层人物开始把茶作为饮料。茶叶由去长安的使团和使节带回,唐朝派至拉萨的官员们,也用它作为礼品馈赠。随着饮茶之风由下而下逐渐传开,这些渠道已经不能满足藏民的需要,在藏汉交界的某此城镇和农牧区,开始了小额的以物易物的茶叶贸易。藏民用高原的走马,换取汉地的茶叶,还有丝绸、瓷器。
  宋王朝发现了这种民间贸易形式,并且把它提高到政府管理下进行。据史书记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朝廷正式在兰州设立贸易机构,在西川(成都)设买马提举,在黎州(四川省汉源县)、雅州(雅安市)开放了茶马交换中心。开辟这些中心,正式把多年形成的、民间小型分散的贸易方式,由官府统管起来,实际也促进了茶马交换的发展。
  茶马互市,有的地主一年一次,有的春秋两季各一次。茶马互市的日子,成了当地最盛大的民间节日。藏汉人民欢聚一起,通宵达旦地虽歌跳舞,喝酒狂欢,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爱。据王辅仁、索文清先生所著《藏族史要》记载,当时官府每年交换的战马,就达两万余匹。假若一匹马换五十斤茶,每年藏区获得的茶叶,仅从官府一处,就达百余万斤。由此可见,在公元11世纪前后的西藏,茶叶已由药用变为全社会普遍的爱好了。
  雅州(雅安市)不仅是茶马贸易中心,而且是茶叶生产中心,雅安附近的天全、名山、邛崃、荣经等县,专门生产深受藏胞喜爱的专茶。藏族民间总是把雅州和茶叶联系起来,例如有这么一首"朗玛"古歌:
  棕色汉茶垒成墙,
  高过了东方的山岗;
  雅州女子的温柔,
  比蓝蓝的江水还长。
  明代茶马交换,进入了更高的阶段。政府在河州(监夏)、秦州(天水)、洮州(临潭)、岩州(松潘)等地设立茶马司,建立茶库,储备大量茶叶,专门换取马匹。藏民带来的物资,除马外,还有氆氇、珊瑚、佛画、药材等。
  明王朝对西藏政教首领,采取封官笼络的政策,不但封了许多法王和王、大国师和国师,还把某些宗本(相当于县长)也封为佥事。这些享有朝廷命官头衔的藏族首领,常常进京朝贡,把当地土特产作为贡品,千里迢迢送进皇宫。当然皇宫要回赠他们更多、更值钱的物品,朝贡团不是贸易团,一边走一边做生意。大量的茶叶,也通过朝贡团源源不断地被带回西藏本土。
  茶马交换在宋明两代盛行,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原因。古代作战,离不开战马,优质的战马,产于我国的北部和西部广大水草丰茂的牧场。宋代北有辽金、西有西夏,长期以来,争战不止,战马的来源几乎断绝,只好在西南开辟引进战马的市场。明代情况也是这样,西北地区的瓦刺蒙古部落,一直不愿归顺,并且出兵袭扰燕京,因此藏地的战马成了装备中央王朝骑兵的重要支柱。而元、清两代,东北和漠北草原就是他们的基业,不存在战马短缺的问题。
  宋明两代朝廷,非常重视茶叶交换战马的贸易,派出干员主管这件事情,不许私茶出境,"贩运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关隘不检举告捕,定为死罪。"但是,由于不少官员怀着自私的目的,在交换中索贿受贿,因此犯禁的事时常发生,造成马贵茶贱的局面,严重损害了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和战备的进行。
  我在《广告报》上读了一篇短文,讲到明太祖朱元璋专门派出自己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出使川陕等地,巡视茶马互市情况。谁知道这个女婿很不争气,沿途敲诈勒索,低价买茶叶,准备高价出售。他还纵容家人周保,强行索要茶叶五十车。陕西兰县河桥司巡佥对欧阳伦的胡作非为表示不满,反而遭到毒打和羞辱,河桥司巡佥忍无可忍,一状告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看了奏折,震怒异常,下令没收全部茶叶和财产,把欧阳伦和家人周保都砍了脑袋。这件事既说明了朱元璋不徇私情,同时也证明了明代帝王对茶马互市的重视。
  茶马互市不但活跃了藏汉人民的经济生活,增进了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沟通了中央王朝和西藏地方联系的渠道,在西藏处于混乱分裂局面的情况下,这种意义在经济价值之上。
  "世界屋脊"上的茶叶之路
  从拉萨、日喀则到康定城,是一条地地道道的"茶叶之路"。曾经有好几百年的时间,直到川藏公路通车之前,一支支如同蚂蚁搬家似的运茶商队,年复一年地在这条世界最高寒、最危险的雪山古道攀缘。地球在这些地方也变得反复无常,形成可怕的断裂带,鸡肠子一样的路,一会儿随着山势升入高耸云端的雪峰,一会儿跌进望不见底的深谷。这此峰谷就跟有生命似的,地震、塌方、泥石流,说来就来,山崩地裂,然而,商队照样年复一年缓慢而又顽强地行进着,把黑金子般的茶叶从康定运到西藏的家家户户。
  康定是个小城,知名度却很大。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曾在这里设炉造箭,因此又叫打箭炉。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也许是这个小城名扬远近的一个因素: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唷;
  端端溜溜地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唷;
  月亮弯弯......呀,
  康定溜溜的城唷。
  藏胞称康定为"达则朵",有人误认为是打箭炉的音译,其实它是藏语两河交汇的意思。据任乃强先生考证,所谓诸葛亮造箭而得名之说,也许只是一个美妙的民间传说,因为这里直到宋代以前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峡谷,元明两代才开始升起蓝色的炊烟,清朝康熙年间,明正土司坚参德昌,在这里修筑了巍峨挺拔的土司堡寨。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炉厅,后改为康定府,这里很快发展为康藏交通的枢纽、茶叶贸易的中心。
  任乃强先生在《西康图经》中,对清代的康定城作了这样的描述:"昔明正土司盛时,炉城俨如国都,各方土酋纳贡之使,应差之役,与部落茶商,四时辐辏,骡马络绎,珍宝荟萃。凡其大臣所居,即为驮商集息之所,称为锅庄,共四十八家。最大有八家,称八大锅庄。有瓦斯碉者,锅庄之巨擘也。碉在二水汇流之处,建筑之丽,积蓄之富,并推炉城第一。康藏巨商咸集于此。此则番夷团结之中心也,全城有喇嘛庙也处,盎雀寺在城中,南无寺在南校场,皆黄寺......全市基础,建于商业,市民十之八九为商贾。南北东三关,设有税卡,驮马出入三关者,日恒数十百头......"
  藏区人民获得茶叶,大致有这么几个过程,在唐和五代,通过中央王朝有赏赐和馈赠获得,宋明两代,通过茶马互市获得。到了满清王朝初年,茶叶集散中心从雅安转移到康定,西藏各地僧俗首领,组织巨大的商队,到康定城驮运茶叶,这种商队各叫"朵巴"意为"到达则朵(康定)去的人。"
  藏族学者敏吉·索朗多吉告诉我,从前后藏地区,有两个"朵巴"商队,一个以萨迦寺为主组织,一个以日喀则为主组织。正如前面所述,从日喀则到康定,道路异乎寻常的遥远,走趟单程也得六个月左右。沿途气候恶劣,道路凶险,强盗拦路抢劫,土酋敲诈勒索,还有投毒者的谋害和瘟疫的侵凌......因此到康定运茶,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长途跋涉。有的人临行前往往留下"卡青"(遗嘱),因为途中倒毙者大有人在。藏族传说《卓林·尼玛滚久》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成的感人故事。
  每年藏历四月,高山上的积雪开始溶化,日喀则城的"朵巴"商队,正式向康定开拔。全城的男女老少,绝早就汇聚在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交汇处,向"朵巴"商队献哈达,敬酒送行,场面热烈而又悲壮。第一次参加这个远征的小伙子,特别引人注目,亲人、情人、邻里、朋友,祝福又祝福。运茶,也是一次成年礼。
  朵巴商队,类似严密的军事组织。队伍非常庞大,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和上万匹骡巴,其中包括骡夫、火夫、武装警卫、商人等。所谓商人,主要是当地寺院、贵族、官府派出的商务人员,其实是官商结合的人物。"朵噶本"(意为去康定的队伍首领)拥有全权指挥这支商队的领导权威。
  商队沿着积雪的高山和湍争的江流,缓慢地然而是坚忍不拔地向东移动。每十匹骡子组成一组,藏语叫"拉",一个骡夫管理一"拉"驮畜。火夫边走边拾牛粪,到达宿营地时燃料已经准备充足。商人和武装警卫,时刻手持武器,警惕着各种敌人的来犯。翻越雪山险卡时,他们率先奋马疾蹄,跃到山顶,警戒着商队顺利通过。如果有盗匪或土酋武装埋伏,免不了一场恶战,甚至喋血荒野。一般说,商队武器比较精良,遇到小股武装,都能对付着前进。
  商队日出开拔,日落宿营,秩序井然,有如远征的军队。到了宿营地,朵噶本根据山势、水源、草场和防卫条件,首先选择自己搭帐篷的所在,扎下中央大帐,作为指挥中心。"直本"(骡夫头领)骑着骡子,围绕中央大帐跑一圈,用"通塔"(拴骡马的和绳子)划出每位商人的宿营地和拴骡马的地盘。紧接着,骡夫们以近似机器人的动作卸驮,商人和他的助手用最熟练的动作搭帐篷,火夫在三石灶上搁锅烧茶。商人与商人之间,骡夫与骡夫之间,火夫与火夫之间,每天都要进行一场习惯性的竞赛,气氛热烈而又紧张。最先完成者便发出胜利而自豪的呼叫,有的还敲起铜瓢或者帐篷助兴,大喊:"帐篷搭完喽!""驮子卸完喽!""茶开锅喽!"表示自己是整个商队的冠军。在这些每天每日都要进行的竞赛中,有意无意地提高他们劳动的技艺,也加快了宿营和开拔的速度。
  宿营地情形是非常美妙的,旷原荒谷转眼之间出现了一座帐篷城市。朵噶本居中,其作的人众星捧月似地环绕四周。其格局即能防御盗匪的偷袭,又可抵御高原狂暴风雪的侵凌,在这个白色的圆形世界里,人们唱歌、跳圆圈舞、呤唱格萨尔传奇,并进行举石头、摔跤、扔牛角等民间游戏,充满艰苦旅途中的野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