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修行刻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寂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修篇 回皈本性部
小乘重在放下,一切放下,解脱而去。
大乘讲究背上,世间人世间事尽背上身,世世再来。
因见性开悟,得平等性智。灵知心性,人人一样。皆受蒙蔽,堕无崖苦海。
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生起无限悲心,步上菩提大道。如此生起的慈悲心,方为菩萨心肠。
心性是司令部。
六根六尘六识皆为客,受命于心,为心所用。但并不老实,反客为主,愚弄主子,常令主子疲于奔命,
世人见衣不见身,认臣不认君。是为无明,为受苦之源。
心性不生不灭,是为无漏。六识由心动变现,是为无常。回皈本性,长养保任。是为根本。
定中脱离六根,坚守本心;事境中磨灭习染,不住不着。
不为境动,不随念转。以出离心态入世,任运随缘。局中局外,洒脱自在。
住即为妄,不住即妙用;佛即魔,魔即佛,我即无我,法即非法,二而为一。不执取即通达。
分别在住着与不住不着,风云无痕。

心中觉知了了分明而如如不动。即为根本智。应以此为目标,为修行基础。
根本既立,即法身立。开发根本实智,以慧眼生起后得权智,随生起相好之报身化身。三身不求而现。

有说修密,较显法可更快得成就,更可能即身成佛,三身圆满。
但是,显法慢工出细活,来得稳妥。密法如不重根本智,入魔易,成就难。
故必须首重修持三根本,三十七道品等显法,打好基础。借密法手段,安守本身,才易为功。

金刚经讲空,不住不着。显佛陀本怀。
心经凡260字,核心在一个"深"字。前提是善观自在。
行得浅,不得见空,还有挂碍。
惟有深而又深,深入到人的本性心源,才明白心本觉知灵妙,无色无相,不生不灭。
方知外境皆由心识幻化。无可执着。从根源处解脱。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任运自如,无挂无碍。

神通根本在漏尽通。
六通本自具足,去除习染遮蔽,则自发光芒。
心性不靠六根,而能闻,能见,能识,即就是神通,本具功能也。根本智为本,神通为末。
贝多芬在失聪无听觉之后,心之闻性不失,仍能作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即心性为主而不失之一例。

佛法是内学,主修心。得细细用功。探寻问题出在哪里。
人心很复杂。有内外深浅的分别。内有多种设置而生起多种功能。
重要的,有心眼,心声,心念。心有内在讲话,有能听心声能力。心会追忆,思念,回味,会动情感,起情绪。
会起念,以需要为基础,依爱憎而策划,人向高处走嘛。会罗列所知,进行分析,比较,关联,筛选,取舍,归纳。按自己持有之观点,将事物重新排列组织,存在记忆中,等等。进而指令六根执行。
更高级的,是能觉知内心所起之声色(通常只有黑白影像,模糊不定,没有七彩五色,因无三原色之原素)及意念的能力,觉知心念心思,心内心外一切活动的能力。
如果善用心眼,对内时时监察着心的活动;对外时时察照事物背后的义理。久而久之,减少迷妄,心越明眼越亮。做人的立足点,支持点,逐渐变得合理,踏实,高尚,圆融。
六根六尘六识,真真假假,不负责任。源本只是心识所变现,靠不住。有大师直斥为贼。
不要忽略"观自在",习惯使用内照,重用心眼观照,减弱六根先天性的缺陷错误,突显心性君王地位,不随六根乱转,可获初步解缚。不乱取乱舍了。
进而再深入一步,思考人为什么有这么多需要,哪些是不合理的。佛家名之思惑,很顽固的。
光思考很难搞。从见性开悟,而长养保任不懈。从开发根本智中,悟出平等性智,方知人我无二,法法如一,皆由心生。真立妄除,思感才得根断。

至于明心见性。善用心眼内观,则时时见性,易如反掌。前念一过,后念未生,当其时心中什么都没有,空空而灵知分明万法俱足,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本性本心。当然,这个东西不是个东西。他无实在形体,无大小无位置,不是通常所说的东西。所谓见得到,是指意会,不是头上双目所见的东西,是用心眼返照内心状态时,明明白白知道他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他神通广大,活力十足,时空无碍,无弗界远。真正主宰自己的就是他。我们苦也因他,乐也由他,真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都说念佛号的是谁?谁叫我念佛?谁听到我心中念佛声?不就是他啰!
这个明心见性,难与不难,在于"明"。善用内在心眼,(不是头上的眼)瞪得大大的,对着内心一眼不霎,就时时得见。只在心思稍停之际,心浪未起之时,这个司令部就露出来了。
见到什么呢?无一物也!什么都没有,什么影像形相都没有,无轮廓无颜色,无重量无位置,无声也无味,不是一个我们能描述的东西。当知就是这个了。他确实存在,无时不在而无处不显,我们从他的能力和影响肯定他的存在。
千言万语,就因为他躲在深山人未识,所以最易受忽视。这个就是所谓的法身,佛法,本心,本性。所指的就是这个,人人平等的这个本具心性也。一染一遮一活动起来,就不见了。
这个见性过程,也是一个开悟的过程。虽还远未彻悟,但实验了用心眼内照,发见到心性这个新境界,已识得用功的方法了,收获甚大。同时,也取得相当程度的解脱。可少受六根愚弄。
彻悟还需步步深入,安守本心,时时观照。照到五蕴都是由心识变现幻化,诸法均随缘起灭,其性质空幻无常,心停即停。所谓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是也。还要入世出世六道万行,历练中洗尽尘世习染,将世间常法转悟而为佛法。凡人而不凡,凡圣同一人,方可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建大厦,断非一蹴可就。
所谓念佛可生西,参禅可顿悟而成就,或持密能得三身。是法本身有这个能力,如灵药可治顽疾。
能否如愿,这除了有个根性差别,有个因缘问题之外,得明白,自己首先要彻底放得开才行。
不解开缆绳,船怎么行呀,全是白费功夫。

行者有慧根者,慧根可生慧眼。少粘缚,善内照,学修时大占便宜。攻城掠地有如斩瓜切菜。
根性不是死的。其实慧根人人有,分别在显与未显。如果习染深,坚定不移;爱欲深,飘飘然;憎恨深,誓不两立,等等。慧根就被埋藏在地下,深可至地核。不随业转才怪呢。
行人必须明白。如果心不静,如野马,自知染深,就得放下修什么高深精妙大法。他不适合现时的你,有害无益,不升反坠。障深是因业重。得首先来个大扫除,从根着手,大力扫个七七八八。就是从最基础用功,从认识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开始,修持四念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一一用功,点点滴滴,步步深入,少而精。一步一个脚印,踏实修行。步步有逐分解脱之实益,有逐点光明可见。不求反得,老实人断不吃亏。人人不同,切忌效颦。待到慧根显露之时,才是龙门鱼跃之日,瓜熟而蒂落。

问:打坐时念咒会忽然念不下去,一时停了下来,怎办?
答:恭喜。你本性现出来了。这时呈现出来的,正就是你的本性,也就是佛性。你当醒觉,当其时,念咒的那个东西,以及听着自己心中念咒语声的那个东西,一时都停下来,波平水静,即教下所指的能所两亡时,心性原形毕露。当睁大心眼,向心内死死盯着,即明见到他了。就是他在心中细声念咒,也是他在心中监听着,什么都是他的所为,都是他的造作。你当一把抓住他。这回可跑不掉了,真是个鬼灵精。
跟着熟习这个抓滑鱼的本事,时时拿他来把玩一番,多看葫芦里有什么药。看到的话,就易开悟了,取得分步解脱。
打坐是四念处之身念处所必须的。易断六根,通气脉。其它三念处行住坐卧皆宜。十字街头好修行。

不住不着之修行
住与不住,是个大大难题,好说不好做。真如而能妙用,已是等觉位了。
修行有许多层面,有许多信道。不论凡圣,只要是人,当时时自问,以何为立足点,以何为支持点。立身处世,问题往往出在这上面。智愚从这里起分别。不宜轻视之。立足广而实,支持众而坚,首要在心胸广大,无偏无执。
不住不着,文义只示行云流水,并不实际。会有言语道断之嫌。
而且,说到底,这个主张本身,是否也是住着一种意念,一种法的执着呢?其实想说的,是心境常处清寂平静,空灵明照。惟此而果能随缘切机,平空起念,生起切合实际的妙法而起妙用。清静可开慧眼。这才是这个说话的目的,意义所在。重点全在心不粘着,不受羁绊。
做人总要又住又着,讲名讲相,身水身汗的,实在无可异议。时时还得身心堕入污泥之中。问题在要出离得来,不要视作自己得失,不要死在那里,不要死背个大锅。能入能出,方为不住。住空离世只是断空,无甚意思,仍粘着一个空相,脱不了,出不来。住而不着为住,得而不以为得,人住心不粘住,不以为真是自己的。心性永远清静自在。人身心时时都要着相的,时时事事缘境着相,全力施为。不用心机何能成事。连不住不着这个意念都化掉,都不执着他,不以为障,才是不住不着深层的神髓。才能走上菩提道。
否则,悲心慈怀菩萨行,通通都是有名有相。多的是,着个一塌糊涂。都说要空的话,空得个虚空粉碎了,我法全空。剩下的怕只有魔障了。连灵灵活活的心性都空掉,还有什么好修?
着相不着相,住与不住,主空主实,皆为权议。佛并无定说,宜当机施用。佛的定说是不执着。
视作良药最好,空实两手,辨证而施治。奉为圣旨则有大拙了。
不废不执,随缘起用,才是不住真义。惟有这样,才能圆照无碍,真佛本怀。
开悟解脱是行者一等大事。这方面历来议论多分岐多。理上是说不清的了。如以平常心对待,就不疑不惑,饥则食困则眠嘛,不成问题的。同样的,连我执法执,无我无法,统统知而不住不执,就脱出来了。

执着是佛法的核心议题。
佛祖苦口婆心,几十年来叫人不要执着。破得了我执,又陷入法执。见惑思惑,破来破去,人们总是要执点什么,不执持些什么就过不了日子。妄心乱动,随补随漏,补完又漏。这个明了,又生起那个无明。就像个不倒翁。晚年的佛陀,重病在身,还撑起身子,讲最后的涅槃经。语重心长,叫世人切记寂静为贵,当常寂常照,不要再执着什么了。但这个妄心何等顽强,人们还是与生俱来的执来执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达,可执的更多了。怪不得叫末法时代了。
今天文化发达,很容易得知佛法。学人宜稳守第一义,心如不动金刚。明知了了,不执不着,不废不取。长在本性中。清寂慧眼开。才可慧照世间出世间事,不受迷惑,解脱自如,无漏可补。行人需慎防堕入于舍本逐末中,至了无出期。
学佛当以明见心性,开发智能为目的。以发起慈悲心,走上菩提道为精进。安守本心,我即是佛。
所有外求,作过渡手段,只要不损阴德,并无问题。如为目的,实违佛教。
我们看佛经,听高论,多有不明,甚至矛盾混乱,消化不了。比来度去,不知听什么好。问题都在这里。心乱动也,跟得很辛苦的。设能安守本性,便能多多都包容得下,为我所用;小小也足以开悟,如雷贯耳。皆因人之心灵,神通广大也。以心转法轮,法法融通;为法所转,障碍重重。所以不可为法所转,见异思迁。贵在守心如如不动。学而内观返照,即学即用,其乐无穷。
问题全因执着而起。
人不执着,就是开悟了。随缘起用,就是中道妙用。果能做到,就能通达无碍。

口开神气散 心动魔障生
阿弥陀佛
长养保任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