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善观当下之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禅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近来忽然来了兴致,喜欢上了花草。于是在街道上看到有合意的盆景,立即往住处搬回,搞得屋内、阳台满园春色,一片生机。每天细心呵护它,看看这盆文竹长高了多少,瞧瞧那盆吊兰结下花蕾没有,每长一片叶子心里就欢天喜地的,特别有成就感。每到看书疲劳或内心不平静的时候,看到这片绿色,顿时轻安了许多,心中的尘虑也渐渐远去。
  以前我只会观赏,不会亲手去培植。因为一跨进我们这栋楼,在阳台上处处可见绿荫葱郁,特别是在昙花盛开的季节里,各家各户的花朵争相开放,有时一片绿叶上能接连开出几朵花来,而且是此消彼长,洁白的花朵是那样的绚丽明亮,使我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虽然花朵开的时间极短,但那瞬间的辉煌与尽美足够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感到美在当下。这与不远处的庭园里浓绿的菩提叶子相映成趣,真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让人处在一个宁静安怡的清净乐园里。所以我喜欢上了花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怡情养性,也可以让我们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庄严。从此,我亲手栽种,体会那份收获后的喜悦。
  其实,播种心田就象种植花木一样,每一个人心中就是一爿青田,看你如何去耕耘,能否观照当下之心,善用其心。每一个念头的生灭起落都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与心境,同时也会影响到周遭。因为你的善念,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将使生命亮丽起来,不但能够让内心越来越光明,也可以拉近亲友间的关系、促进同事间的和谐与默契,甚至可以消弭种种人为的灾难。相反,一句恶语,一个恶念,非但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预知。因此,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法界,一尘动,大地起,我们的命运与整个法界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法界就是一个无尽的因陀罗网组成,我们在任何一个点上振动一下,都会影响每一个点。所以,我们得时时照看好自己的心念,善观当下之心,去营造心中的一片青天。
  生活中,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烦恼,喜欢挑剔别人,喜欢炫耀自己,稍不顺心就迁怒别人。当我们的心中,拿着一把尺评量外境时,遇到喜欢的,就会想去拥有它;若遇到不喜欢的,偏偏又挥之不去时,便会怨恨憎恶。如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无可厚非,但若是不了解子女的兴趣,硬是把既定的想法加在他们身上,要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一旦子女不听顺从,父母必然会起烦恼;对其他亲人也是如此,一旦无法配合要求时,也会生闷气,或是口出恶言,甚至手脚相向。所谓“代沟”或是“冤家”,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些反应,也许对当下正气急败坏的人来说是很痛快,但事后往往会倍受煎熬。如此循还往复,最后,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因为,身语意业的造恶,菩提自性便受到蒙蔽,久而久之积习益深则改变不易,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宛如堕入烦恼之河无有出期。既然嗔恼的止息如此重要,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化解呢?
  首先,修习禅定,保持觉性。如果能够警觉到自己在生气,当下就有跳出嗔火中烧的可能。如果一直让“生气”主导,就会变成“不想不气,越想越气”的窘境。
  修习禅定对觉性的提升很有用处,尤其对“恼怒”有自动降伏的功用。训练自己能有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则能有“青山岂碍白云飞”的襟怀,臻于“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超脱境地。当下次又遇到境界现前时,试试深呼吸一下或修数息观,凡事退一步想——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不失为调节嗔心的方法。
  其次,善观因缘,看清真相。如果事过境迁,还依然对那些人和事物忿忿不平时,这就需要抽丝剥茧,逐一地检视自己,究竟在意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意?如此一来,便会发现内心深处的不平,一定有它的症结点;不管是潜藏已久的积习,或是偶发状况,都绝不离无始垢染的习性;所以,要尽快自根源治起,不再让它继续滋长蔓延。
  建议可做如下思维:内心不平究竟对己是好,还是坏呢?忿恨之心,真的可以带来究竟的幸福安乐吗?伤害别人或报复,真的令自己很“痛快”吗?难道不会造成另一种伤害吗?
  “以牙还牙”,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徒增仇恨,恶业交加。现今社会上有许多怨偶,都是这样形成的;试想,若能以德报怨,平心共处,建立善因善缘,将来必有好果好报,当知心灵的平和才是最大的快乐源泉!并且,积极面对困境,正向思维,所有一切的逆境都是身心成长、转烦恼为菩提的逆增上缘!
  再次,适当沟通,澄清误会。假如面对的情境,自己仍然无法释怀,就俗谛而言,就要找相关的人,坐下来适时的沟通,把彼此真正的想法说出来。而在适当的沟通之后将会发现,双方常常因为不了解或曲解,或“想当然尔”,甚至“无意”,才会造成相互的困扰与怨怼;所以,适时取得协调与默契,相互让步,才不会让您的“积怨”,或是不好的因缘继续滋长,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最后,如实知自心。《大日经》里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如实知道自己的心,那就是菩提的所在,可见“如实知自心”说来平常,却是极不凡的。
  “如实知自心”就是要切切实实的知道自己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变动不止,流转不停,生灭不已,如脱缰之野马东奔西突,如汹涌的急湍奔流不止。成佛土是它,入恶道也是它。所谓“三点似星相,横勾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亦由它。”要以大智慧断恶修善,起善念时清楚明白,起恶念时更要警醒改悟。以大勇力直下承担,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的善善恶恶。起心动念要清楚、明白、真诚、如实的观照。了了分明,如此才能超凡夫之地,入圣人之域。心要作得了主,站得住,还要站得长。念兹在兹,以觉性照破无明。但说得一尺,只行得半分。可怜我这念心累劫以来久积尘垢,何曾清净?才觉一念清净起,忽觉一念杂染又升,就这样念头纷飞、扰攘,真不知几时才能修得“清明在躬”。尤其现今的社会,光怪陆离,到处是邪知邪见,染污益重,日常送往迎来之际,想要如实观照这念心更是不易。
  禅门中有一则著名的公案,就是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他们又斗起禅机来了。苏东坡首先问:“印老,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学士像一尊佛。”接着又反问他:“你看老僧像什么?”苏东坡想了又想,见佛印禅师穿了一件黑色僧袍,人又长得胖,盘腿坐在那里,黑乎乎的一大堆。于是便冲口而出,说:“和尚活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听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象一尊佛。而你的心态象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象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面红耳赤。从这个禅宗公案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相由心生,心随欲转,智者护心,心安理得;愚者纵欲,心乱魔起。如果大家都用宽容的心、理解的心、平常的心去为人处事,就会构成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
  维摩诘经说:“心净国土净,心平世界平”,这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清净国土,不是不可能的,从心开始——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作起,先化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对立、疑虑、矛盾与冲突;放下自我的执着,放下名闻利养;打开心胸,放开视野,包容异己,这样心清净了,用清净的心来看世界,看自己所处的环境,自然是清净的。再说当心净了、定了、平静了,自能生出清净的智慧,善观一切因缘,这样,当境界现前时才不会被境所转所惑。
  修行就是要打破你我的界限,超越一切事物的相对现象,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进而达到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绝对自在境界。
  佛经里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有个国家的大王请毗舍浮世尊供斋时,他将不平之地填平,以待佛能安祥走过。毗舍浮佛(过去庄严劫最后一佛)经过时,摩国王头顶并对国王说:“汝现在最重要的是将心地铺平,若心地能平,则世间所有地皆会平。”亦即欲平大地,先平心地,心平则对外境将起不了烦恼,心若能平,则世界地尽平,是心地等平之感也。
  世界微尘虽具不平相,但我们若悟知心平,不起法执,了知心为诸法之本,地由心造,内心既平,无有世间差别等相,则地不平自平。
  从心开始,先平自心,儒家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说来十分简单的一句话,仅“修身”两个字就足以我们修一生了,高楼从平地起,地基稳了,坚固了,才能一层层地叠起来,改变他人不易,就从自己开始,修身先从修“心”开始。
  因此,虽然修行难行还是要坚定的行,难修更要努力的修,因为人身难得今已得,正法难闻今已闻。且有很多的善知识提携,虽千山万水我永不独行。
  如实知自心,就是如实知见真我,对“真我”之如实体验。“真我”,也叫“大我”,就是将喜、怒、哀、乐、见、闻、觉、知等所有的一切,成为自己的内容,完全一如地感知与意识到,此“大我”,随时随地在应境随缘,千变万化,永无止尽地向前流,显现森罗万象及见闻觉知。当你如实觉知自己的念头,不被外境所迁,心中的明镜就会照见自性,一切现象宛然明净。如《寒山诗》云:“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如实知我心”就是如实知见“我即法界,我即佛,佛即一切万物,一切万物即我”。故古德曰:“若起我即凡夫之念,即同谤三世佛。”又道:“山河大地法王身,溪声鸟语广长舌。”
  但此“大我”需要通过各个个体为媒介,去接触其它的一切,去活现一切。每一事、每一物,每一人,皆以其独自立场表现各异的特质,争显其能,来充实“大我”的内容。
  人生的究竟归趋,是把握宝贵的每一瞬间,活出最亮丽的风彩来;不拘形式,不断地自由创造,来庄严这个世界。花开花谢、蝉鸣鸟叫、飞云流水,无一不是创造;一花一蚁一石,都在各人的心中构建,去完成其所负的使命。故要善视当下,不再浪费于一己的享乐。为了完全之整体,积极活动,奉献一切,服务大众,广大地活现真我,庄严一切。
  社会的某一个角落,总有缺漏,需等待吾人以“我即佛”之见地,化为具体行动,去关心、去创造、去化解、去强化其美善。如是,如实知自心,当相即为道,即事而真,生佛不二之无限真人即现前矣。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块福田,但看你如何播种、施肥、收割。人生无常,需善观当下之心,只要把握好现实的心,善用其心,善护其念,那么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和谐的世界就在眼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