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存在的任何事物,都须要清理,唯有当一切皆空时,才不必再做清理的工作。这是多么自在啊!不用打理、洗净、洒扫,对事不做任何反应,时时安住於完美的洁净与宁静之中。也毋须为任何事担忧与恐惧,不须为任何事感到罪恶或自责,更没有悔恨与期待。
惠能是禅宗第六代祖师,当五祖弘忍年老,心求传人之时,他告诉寺里上下所有的弟子用偈子写下佛法的精髓。於是五祖门下最优秀的弟子,也是被公认为最有修行的神秀,便提笔在墙面上造偈,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惠能仍是大寮里一个不识字的帮工。当他听说了墙上的偈子后,他恳请一位善士代笔为他转写心中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到这两道偈子后,便认可惠能为禅宗第六代祖师。那时候的惠能不曾接受过任何教导,但剃发出家后,却成为一位知名的禅师,其教法被编辑成《六祖坛经》。
这两道偈颂的内容,使我们想起《梵网经》中说:扫除明镜上的尘垢,即是清净的德行。扫除杂染尘垢是弟子神秀所关心的。《梵网经》中记载说,戒与德是佛陀伟大的成就。但佛陀却说,那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当五祖看中惠能的偈颂,而非神秀之时,他内心绝对也是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地,德行与净化是绝对需要的。我们有必要去扫除“心镜”的尘垢,否则是无法看清楚的。虽然,这的确是个真实的教诫,但却不是佛法的精髓,只是初机而已。佛陀说:“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事,只有世间之人才会因此而赞许我。”只有还没亲见涅槃的人,方会作此看法。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神秀所造之偈说明的拂拭镜垢,仍是个未见涅槃的凡夫。否则,他就不会把佛法精髓作此解释。虽然扫除尘垢实为重要,但那也不过是净化的过程罢了。我们不仅要清扫茅蓬、走道、禅堂、浴室和洗净衣物,还要净化我们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陀在《梵网经》中曾说,抱持妄见的人,不是持“常见”,就是持有“断见”(妄见共有六十二种),接著,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解脱者既不瞋恶苦受,也不会贪著乐受。此话之意便是说:只要有面镜子存在,就必会遭染尘土:只要是有个“我”存在,就一定会有反应。当我们对感觉作出反应时,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只要对感觉有任何反应,“我”就在遭惹尘垢了。
我们作出的反应通常有两种,而且可强可弱。通常不是想要享有快感,要不就是排斥或厌恶不愉悦。有时,会发觉自己反应过度。诸如:得意忘形或是苦上加苦,或为一椿事哭泣、悲怨、动怒,或忆念、梦想某人,乃至所求不得时,渴求可替代之物。未见涅槃的人,会对感觉作出反应,因为他(她)仍有面“自我的镜子”存在,所以“欲望的尘垢”也就来附著。你曾见过一尘不染的镜子吗?那是不可能的。这是物质世界的本然,而精神世界也是如此。只要还有一个“我”存在,就仍会有烦恼;事情就是这样。也因此,佛法中说:解脱苦、解脱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舍“我”的妄执。只要心中仍有任何一点有“我”的想法,就必然会遭遇困顿、尘垢与不净。世上没有不会招染尘垢的镜子,同样的,也没有不会场招惹烦恼的“自我”。就因为这样,佛陀说:“我的德行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神秀所言的:“拂拭尘垢”不能算是佛法的心髓。
我们可以一直擦拭镜子,就像不断地清扫自己的茅蓬和走道,砍树、洗澡和洗衣服一样,但它一样会一再地受到染污。这并非解决的方法。佛陀的解决方法是最独特、最殊胜的。他是唯一教导我们要去除镜子的解脱之道的导师。既然无法使镜子永保乾净,为何还要保有它呢?从来没有人教过这个方法。佛陀说:要除却自我的这面镜子是绝对可能的。因为在真理中,它根本不存在,它不过是自心所造的妄念罢!
为了除却个人自我的概念,我们必须不断地观照这一部份的自我。只要我们仍深信有一面镜子须要我们去擦拭,我们当然就会去擦它。就好像爱穿华丽服装的国王一样,只要我们还相信他有穿衣服,我们就会说:“很漂亮、很漂亮。”唯有当我们最后觉悟,在真理之中根本没有衣服的存在时,才能明了真理。如果有一面镜子存在,我们自然会想去擦拭它,因为它会脏,更何况这就是它的本质。
这是世间凡夫的修道方法。也因此,我们必须一而再地对治我们的反应、欲望、排斥、拒绝等等。它们会因此而渐失其力量,不再频繁出现,可是却不会消失。我们所要除却的是“我”的妄念,如此一来,尘埃便无处可附著了,也没有可做反应的人与对象。这真是解决人类问题的殊胜法门,没有其它法门能比。
不可置疑的,打碎这面镜子是没有用的。一旦我们打碎镜子后,还剩下什么呢?剩下的只是零零散散的碎玻璃,一面无法再照的破碎镜子。不论我们如何地打击、打碎、压抑“我”,或是赶它走,都是枉然的。把它当作不存在,也是个普遍但却不管用的方法。因为,只要“我”还存在一天,不管我们怎样地否认它的存在,它还是会招惹尘垢。回避它的存在,并不能改变任何事实。
我们可以把正念与内观放在一起运作。“到底是谁在行事、思考和感觉呢?”当答案是“我”生起时,就审视到底“我”又是谁?就因为一个念头的产生,我们就深信那便是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拥有这念头吗?我们当然可以不拥有它。我们可以很简单的说:“我不要有这个念头,我要改变我的想法。”我们面临著不断执取感觉、念头和身体的问题,而且还深信它们便是“我”。藉由持续不断地观照,这个束缚将逐渐减轻,使我们跟“我”保持距离,进而能够更善於反观。
假如我们与“我”、“我所”的念头之间没有距离,而且与之同在的话,我们实在什么也看不到。就好像照镜子一样,如果我们的鼻子贴有镜面上的话,我们是什么都看不到。因此,为了清楚认识它,我们必须跟它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若愈经常质问是谁在思考、感觉、行动,这个拥有的束缚便会逐渐减轻。中间一旦有了距离,我们便能无碍地观照了!
我们进行的第二步是属於正念的一部份,那就是切记一切皆是无常迅速的。每一次感觉诱惑我们做出反应时,我们可以观其无常性。所谓的正念,是保持客观,而不涉入其中。除了不去反应之外,还必须全心全意地注意自己内心的情况。即使我们对“法”仍未完全明了,但我们依然能够透过修行来印证它。佛陀曾说,正念是趋向解脱之道,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事,无为者;
苦,无受者;
道,无行者;
涅槃,无证者。
当我们的内心对“无我”有了概念时,可以将它如我们所滋养的种子一般,逐渐扩大。假如种子不存在,一切的努力便毫无意义了!当我们开始明白,整个“我”的概念其实只是个妄念,那么,我们就能继续地反观这点,直到如实了知。这么一来,便是在趋向除去自我的道上,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一旦我们以正见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时,这将策励我们在道上不懈地修行。假如我们依然抱持著未受训练的心,和世俗的眼光,就很容易退失道心。因为你抱持著是“我”在修道,然而修行却是件困难的工作——“我”可以在别的地方享受啊!可是,正见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杂念产生。因为我们明白,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会比放下招染尘垢的镜子还重要。毫无疑问地,没有任何其它方法能除却尘垢。
存在的任何事物,都须要清理,唯有当一切皆空时,才不必再做清理的工作。这是多么自在啊!不用打理、洗净、洒扫,对事不做任何反应,时时安住於完美的洁净与宁静之中。也毋须为任何事担忧与恐惧,不须为任何事感到罪恶或自责,更没有悔恨与期待。只是“如是”而已!只要镜子仍存在一天,它就会招染尘垢,但是,一旦镜子空掉时,尘垢又如何能附著呢?
摘自眼中微尘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