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观世音经——《请观世音经》译本考
释道昱
圆光佛学学报
第三期 (1999.02)
页133-139
--------------------------------------------------------------------------------
页134
天台智者大师不仅注解了《法华经》中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竟然也对观世音菩萨的陀罗尼经 --《请观音经》有兴趣。 与注解 <普门品> 相同的思想,智者大师对此部早期中国密教的经典, 仍然以“空、假、中”三观的思想来解经文,而成《请观音经疏》,但对经文中的四个咒语,却只字未提,尤其对于本经的核心“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却以六道、六妙、六根等,配合“六妙门”以解之。[1] 至于他所持用的译本却未提及,然宋朝智圆对智者的该经疏又撰写《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其中所列出的咒语,大部份的中文音译字都与难提的译本相同,只有三句咒语字句颠倒,因此吾人可推断智圆所持用的译本应该是难提译的。
此《请观世音经》有几个译本?是谁译的?即是本文的重点。本经的全名是《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该经在经录中记载有二译,一存一阙。根据《出三藏记集》(或僧祐录 445-518) 卷四,《请观世音经》一卷,是被编入于“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该部份的经典都是失去译者的新抄完整经典:
“祐总集众经遍阅群录,新撰失译犹多卷部,...虽阙译人,悉是全典,....率抄众经全典”[2]
并列如下:“请观世音经 一卷,一名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3]
又于所列之经后面附注:
“右八百四十六部,..新集所得,今并有其本,悉在经藏”[4]
显然在梁朝时代该经已是失去译者的新抄经了。
其次是《历代三宝纪》(亦云三宝录 597年撰) ,卷八记载鸠摩罗什共译了 97 部合 425卷的经典,此《请观世音经》乃是其中之一,其记录如下:
“灯指因缘经一卷,观普贤菩萨经一卷,睒本起经一卷,观佛三昧经一卷,宝网经一卷,乐璎珞庄严经一卷,请观世音经一卷 -
--------------------------------------------------------------------------------
注1:以下附注,大正藏以 T 为代表, T.册数/经号,P. 代表页数。见 T.39/1800, PP.975b-976c.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修订本一版。
注2:T.55/2145, P.21b.
注3:T.55/2145, P.22b.
注4:T.55/2145, P.32a.
页135
- 已上七经见李廓录,云(罗)什译.... 右 97部,合有425卷,晋安帝世,天竺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5]
很明显地,费长房是根据《李廓录》而视该经为罗什的译本。隋朝之后的经录均依此而将它列为罗什的译本,甚至视罗什的译本为第一译,只是阙失罢了,例如《大唐内典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开元释教录》。[6]
再者,第二译最早出现在 594 年法经撰的《众经目录》卷一,“大乘修多罗藏录”中的“原是一译....大本无亏”,未提及一经二译之事,只云: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 -- 宋世外国舶主竺难提译”[7]
然《开元释教录》(730 智升 撰)卷三,进而记载:
“...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一卷,亦直云请观世音经,第二出见法上录 , 右三部五卷,居士竺难提,晋翻云喜,西域人,志道无倦,履远能安,解悟幽旨,言通晋俗,以 (东晋) 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419)...等 (译) 三部”[8]
于卷十二又云: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一卷,亦直云请观世音经,东晋外国居士竺难提译,第二译,两译一阙”[9] 唯一现存的是难提的译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1043 经。经过几个经录的记载,及现存的经文证明,此第二译本似乎较无疑点。令人怀疑的是第一译本可能出自罗什之笔吗?在笔者的印象中,罗什似乎不曾译过陀罗尼咒的经典,为了解决此疑惑,吾人必须先了解罗什到底翻译了那些经典?多少经典?
首先,笔者先以两篇罗什较早的传记略作比较。梁《高僧传》卷二,于罗什的传文中一一的列出其所译经论的明细,但未言几部,只言三百余卷。[10] 另《僧祐录》卷十四,于其传文中,言其共译 32 部三百余卷,[11] 但
--------------------------------------------------------------------------------
注5:T.49/2034, PP.78c, 79a.
注6:T.55/2149, P.253b; T.55/2157, P.964c; T.55/2154, P.513b。
注7:T.55/2146, P.116c.
注8:由于'上'字模糊,此法上录似乎是法经录之误,见 T.55/2154, P.509a.
注9:T.55/2154, P.601a.
注10:T.50/2059, P.332b. 在传文的前段已明罗什早先已译'大品',故慧皎并未列此大品于后段新经续出的明细之中。
注11:T.55/2145, P.101b. 与上注 9. 相同,大品未列入续出经的明细中,也许僧祐未计算大品在内,只云32部;或许版本有误,故元、明本的藏经云33部,见 P.101下
页136
于卷二所列罗什的翻经明细中,却载 35 部,凡 294 卷。[12] 其所列的经名如下表:
-------------------------------------------------------------------------------------------------
高僧传(传文) 僧祐录 卷十四(传文) 僧祐录 卷二
-------------------------------------------------------------------------------------------------
1 小品 小品 新小品经七卷
2 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经一卷
3 十住
十住 十住经五卷
4 法华
法华 新法华经七卷
5 维摩
维摩 新维摩诘经三卷
6 思益
思益 思益义经四卷
7 首楞严
首楞严 新首楞严经二卷
8 持世
持世 持世经四卷
9 佛藏
佛藏 佛藏经三卷
10 菩萨藏
菩萨藏 菩萨藏经三卷
11 遗教
遗教 遗教经一卷
12 菩提
菩提(无行) 菩提经一卷
13 无行
诸法无行 诸法无行经一卷
14 呵欲
菩萨呵色欲一卷
15 自在王
自在王 自在王经二卷
16 因缘观
因缘观(一分) 十二因缘观经一卷 (阙)
17 小无量寿
无量寿 阿弥陀经一卷
18 新贤劫
新贤劫 新贤劫经七卷 (阙)
19 禅经
禅经 禅经三卷
20 禅法要
禅法要 禅法要三卷
21 禅要解
禅要解 禅法要解二卷
22 弥勒成佛 弥勒成佛 弥勒成佛经一卷
23 弥勒下生 弥勒下生 弥勒下生经一卷
24 十诵律 十诵律 十诵律六十一卷
--------------------------------------------------------------------------------
附注.21.
注12:T.55/2145, PP.10c-11a.
页137
25 十诵戒本
戒本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26
菩萨戒本
27 释论 (智论)
大智 大智论百卷
28 成实
成实 成实论十六卷
29 十住
十住 十住论十卷
30 中 中 中论四卷
31 百 百 百论二卷
32 十二门论 十二门 十二门论一卷
33 大品 大品 新大品经 24卷
34 华手(首) 华首经十卷
35 称扬诸佛功德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
36 杂譬喻经一卷
----------------------------------------------------------------------------------------
合计 33 32 (33) 35
----------------------------------------------------------------------------------------
从以上三份资料显示,罗什的译经部数是介于 32 至 35 之间,也无译陀罗尼经的记录。[13] 又以上两篇的传文非常相似,有多处文词是一模一样,也难怪有学者认为慧皎是受僧祐影响。[14] 从以上的讨论得知,第六世纪初期,也是最接进罗什时代的《僧祐录》尚不知《请观世音经》是罗什所译的,却在第六世纪末的《三宝录》中显示它是罗什的作品。与《僧祐录》相较之下,《三宝录》的记录几乎是膨胀了三倍 -- 收录了 97 部合 425 卷。然隋朝之后的经录,大都采用了《三宝录》的说法,视《请观世音经》为罗什所译,如智升所撰的《开元释教录》即是如此,并云罗什共译 74 部 384 卷。[15] 虽然智升已删除了《三宝录》中可疑的经论,但数量仍然惊人,诚如他自己辩白的:
“然什出经部卷,众说多少不同,长房录中其数弥广,今细参验,多
--------------------------------------------------------------------------------
注13:学者间的看法,罗什的译经大约只限于以上的33部之内,K. Ch'en 曾列出罗时所译的重要经论,见 Kenneth Ch'en, Buddhism in China, Princeton, 1973, PP.83-84.
注14:《高僧传》与《僧祐录》之间的关系,请参阅郑郁卿,《高僧传研究》,文津出版社,台北,1987,PP.24-32.
注15:T.55/2154, PP.512b-513c.
页138
是别生,或有一本数名,或是录家错上,具件如左,今悉删之。”[16]
可见从古至今罗什所出经论的数目,至今仍然是个争议的难题。[17] 然智升所删除的仅是一些重覆本,至于冒名本却未详查,乃至今日普遍为人所用的大正藏,在罗什名下所译的经典与著作,仍高达 54 部之多。[18]
总之,《请观世音经》在费长房的《三宝录》之后,就被列入罗什的作品,但费长房又云他是根据《李廓录》,因此整个问题的症结是在《李廓录》。 关于李廓的记载并不多,散见一二于传记中。据《三宝录》卷九云:
“众经录目一卷,武帝世,洛阳信士李廓,魏永平年 (508-511) 奉敕撰,廓内外学注述经录,甚有条贯。”[19]
《续高僧传》卷一亦云:“清信士李廓,撰众经录,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雅有标拟。”[20]
另《大唐内典录》卷十云:“元魏众经录目,永熙年 (532-534) 敕舍人李廓撰”[21] 由上三个引文得知,李廓撰写《魏世众经目录》的年代有二说:一云永平年间 (508-511),一云永熙年间 (532-534)。此外对于他撰写经录的有关资料并不明确,只知他有学养,注述经录又有条理,因此他似乎不太有可能任意附加不实的资料,如同费长房在失译经上任意配上译者之名,以乱译经史真实性的行为。如果费长房所言属实,那些罗什的译经是根据《李廓录》,则笔者推测《三宝录》所列出罗什名下的七经 (如注五),也有可能是已经遗失译者,然而由于时间已久而以讹传讹的被误认是罗什之作,这也许是由于罗什的权威性与高知名度之故吧! 当李廓编集经录时,并未详查而编入,若果真如此,李廓也太疏忽了,因为罗什是个大人物,冒他名的人也一定不乏其数,编者对这些名人的记录,更应该谨慎才对,
--------------------------------------------------------------------------------
注16:T.55/2154, P.515c.
注17:小野玄妙,曾讨论到罗什的译经,见《佛教经典总论》,杨白衣译,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1983, PP.71-73. 并见横超慧日,《人物。中国 佛教-罗什》,东京:大藏出版社,1982,PP.131-139.
注18:《法宝总目录》,第一册,记载罗时共译74部,见 P.663b,但只列出54部经论之名,见 P.663c,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注19:T.49/2034, P.87b. '目录'古书均云'录目'。
注20:T.50/2060, P.428c.
注21:T.55/2149, P.337b.
页139
当然这一切只是推测。也许由于李廓的的轻心与费长房的愚行,致使吾人没有一个真实的记录可循,也惑害了千年来的译经史。
又《请观世音经》如果出自罗什之笔,早于李廓的僧祐是不可能不知道,而却把它列入失译经中。再说《僧祐录》与《李廓录》的编撰几乎于同一时代,只是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一个列入失译经中,一个则编入罗什的译品中。 再者,《法经录》(594) 与《三宝录》(597) 的编集也几乎是同时期,而《法经录》未提及此罗什的译本之事。很显然的《法经录》与《僧祐录》是同一说法,而《三宝录》跟随《李廓录》又是另一个见解。 总之,笔者采信《僧祐录》的看法,认为《请观世音经》的第一译本是失译经且已遗失,应非出自罗什之译。
南北朝时期,由于“观音信仰”普遍为百姓所欢迎,因此以“观音菩萨”为名的经典不断的出现。甚至在密教陀罗尼的传统中,“观音”也是个威力十足的大菩萨,自然以观音来消除苦痛与业障的咒经,应该也易被接受,若再冠以罗什之名,那广为流通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由此亦可反应出,当时“观音的信仰”与“罗什的名声”是可相提并论的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