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调--纾解压力的锦囊
身调和,心清净,处世方能自在无碍。
提得起,放得下,用平常心静观万物,
压力不仅得以纾解,亦可转为向上的动力。
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善调身心
一般人在面对烦恼境界时,往往会向外宣泄情绪以纾解心理压力。然而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办法,因为经过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若不从根本处下手,始终就没完没了。如何从根本来解决问题?以佛法来讲就是要善调身心。
调和身心 静观万物
所谓:“智者调心,愚者调身。”能够善调身心,使心灵平静,就是智者、就是贤人;若只知调身而不调心,则无法真正得自在,难以超凡入圣。内心不宁静的人总喜欢向外攀缘、与他人比较,乃至于盲目地追求名利财色。若不知要向内心返照,而一味向外追逐,就会时常活在空虚、烦恼当中。俗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儒家亦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心静得下来的人,生活才会过得充实、有意义。将这念攀缘的心收回来,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平静、安定。
面对种种境界时,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怎么样才不会被外力所影响?心要能作主──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行住坐卧中,心不散乱、意不颠倒,时时刻刻保持觉性存在。做事,心就在做事;人在上班,心就在上班;人在诵经,心就在诵经;人在打坐,心就在打坐,这念心始终不起第二念。不论做人做事都要适得其中,做事不可太莽撞,也不能太消极;待人不宜太卑躬曲膝,也不能趾高气昂、目中无人;说话不逢迎谄媚,也不可得理不饶人。以学生而言,平时上课要专心听讲,课后要温习,否则到最后为了应付考试而过度熬夜,就很难得到好成绩;上班族应妥善运用时间,工作要适度规画,若汲汲于求取利益,过度给自己压力,在色身与心理失调的状态下,反而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以,平时就要调身调心,尤其要使我们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能够“坚住正念,任心自在”,自然可以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心若调适 道可得矣
如来有十种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中为什么有“调御丈夫”的称号呢?这是如来的功德果报之一,是由于在因地修行时能够调伏自己,使三惑漏尽,三德圆满,并能调伏、教化一切众生,所以堪称为真正的调御丈夫。
修行要调御什么呢?对个人而言,就是调身、调心,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如何调身?第一、调饮食,不暴饮暴食,也不可过度节食,要能恰到好处,每餐以八分饱为原则。此外,吃东西是为了资养色身、维持体力,饮食宜均衡,不应挑食,也不贪著或偏重某种口味。第二、调和身仪,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第三、不懈怠,但也不过分的精进。懈怠会障碍道业的成就,就好比烧开水一样,加热到水快开时,若将火熄灭,水又变冷了,时断时续,水将永远烧不开。而如果太精进,不断地逼迫身心,在生理承受不了的状况下,心就容易起无明、生烦恼,所以要懂得调适。例如,在用功或出坡作务经一段时间后,若身体疲倦,可以静坐调身,或暂时养息。调饮食、调睡眠,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这都属于调身。
一般人多半“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刚开始很精进用功,维持一段时间后就感到精疲力竭,一旦身体疲惫,心念提不起来,就容易起烦恼、患得患失。从前,有一个比丘每天积极用功,勤于诵经,但由于太过急切,不久就心生烦恼,对自己的道业退失了信心。佛陀知道这个比丘在未出家前喜好弹琴,于是应机施教,藉弹琴的譬喻来引导他,使其了解要将身心调适得当,道业才能成就。如弹琴的时候,弦如果绷得太紧,就弹不出好的旋律;弦太松,琴声则浑浊不明;若将弦的松紧调得恰到好处,弹奏出来的曲调必然悦耳动听。所以,佛对比丘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修行应善调身心,用功须不缓不急,凡事太过与不及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转化心念 随处自在
调心,就是要使心不散乱、意不颠倒。心若还无法达到一念不生、无住、无为,就应时时刻刻依靠在善法上,用善法来滋养、滋润,如:思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道理,念念都只想到这些善法,心当中有了善法的依靠,慢慢就能静得下来。除了让心静下来,心还要能作主,在应对进退之间都要能清楚明白。要想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就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提起正念。身体要做好事,勤修一切善法;与人言谈当中,只讲好话、只谈佛法,绝不说人是非,如此口业自能清净;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经常检讨反省,止息烦恼、妄想。
如何化除烦恼?化就是化掉,把烦恼心化掉。用什么方法来化呢?返照自心。只要一发起惭愧忏悔的心,马上就能将这念起烦恼的心化掉。懂得参禅的人,在念头生起时,一问──“谁?”前面这个念头就化掉了。平日修念佛法门的人,在烦恼生起时,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一下就把烦恼心化掉了。此外,也可以用转念的方式来降伏烦恼。什么是转念?就是让念头不再想到烦恼的事情,转而想其他良善的事情。例如,想五戒、十善、四圣谛、六波罗蜜,或者回忆某一部经论,把心依靠到经句上,慢慢地烦恼就能转过来。这就是善调。凡夫众生的攀缘心就好比野马,若是起了无明烦恼,则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难调难伏,懂得调御自心的人,知道要时时看好这匹马,所以能够让这匹野马归槽。
过去如来在修行当中,就是能善用种种法门调伏自心,因此成为觉行圆满的圣者,为三界所尊,故号调御天人师。我们若能调身、调心,调伏三毒恶业,最后心归于寂静,契入无为,就能像如来一样,成为调御丈夫。
在压力之中
文/见骥法师
行经修车厂、木工场或喷漆厂,常可听到空压机轰隆隆的声响。在民生工业及科技领域,运用“压力”作为动能的案例比比皆是,乃至地球上的生物也是在大气压力之中成长,如果没有了气压,生物就无法存活。
忙碌的工商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高度压力之下而难以自处,如何将压力视为一种动能,让自己成为掌握压力的主人而不被它所奴役,端视我们以何种心态去看待处置。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够妥善运用压力,压力就是一股有价值的力量。
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古今的贤圣祖师及推动人类文明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压力下精进努力而成就的。从正面的角度思惟,压力的确可使人进步。然而,若未适度的调节身心,对接连而来的事情产生排斥和负面的想法,压力就成了引发身心疾病的不良因素。负面的情绪和压力,来自于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未能体解万物无常,故执著境界为实有。如未能即时排解这些压力,在长期的压抑下,不仅会造成生理失调、身体病变,更易成为精神疾病的高危险群。
面对逆境时,在心态上先须学著接受它、承担它,而不一味地抗拒、逃避。外在的境界不可能永久不变,我们这念心却可以超越时空,只要能作得了主,纵然缘生缘灭,亦无丝毫影响。不论修行、工作、与人相处,只要能以善念为出发点,以利他为优先,并在广行善法当中放下一切得失,就不会被眼前的现状所迷惑。能掌握这念心,此时压力就成为掌中的利器,如同文殊菩萨手中的智慧剑,不仅能斩除心中偏差的妄想,净化身口意三业,而且放手一挥,皆能心想事成。
当再度面临压力时,我们可以想一想,其实压力也是虚幻不实的,不过是心念执著所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静心观照,厘清事物的本质,体会苦、空、无常之理,渐渐地,就能在混乱中发现柳暗花明的一片天。
承担的选择题
文/见雨法师
一位擅长时间管理的教授,在第一堂课带来一个一加仑的宽口瓶。他先在宽口瓶中小心地放入十块拳头般大小的石子,然后问道:“瓶子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地回答:“满了!”教授又从讲桌下拿出许多碎砾石,从瓶口倒入,轻轻地摇晃瓶子,砾石顺著较大的石子滑落,逐渐填满了其间的空隙,教授再问:“现在瓶子装满了吗?”学生们学聪明了:“也许没有”。教授点点头:“很好!”只见他又将手中一袋细沙,缓缓流泄在砾石与砾石之间,说道:“现在瓶子还有空间吗?”学生高声喊著:“可能有!”教授笑一笑:“不错!不错!”接著,再把事先准备好的水,慢慢倒入瓶中,直到水注满瓶口。“好,现在谁可以说说,刚才的实验想告诉大家什么?”一个反应快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表意见:“不论我们有多么忙,一定都可以挤出时间来安排更多的事。”教授摇摇头说:“我想让各位了解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头放进瓶子里,以后就再也放不进去了!”
生命价值 自己开创
有多少时候,我们像是故事中的学生,在一件事里观察到许多显而易见的现象,却馍糊了生命中真正的焦点!除非我们不打算在瓶子当中放进任何的东西,否则就不能不面对:要怎么运用瓶子里有限空间的问题。如同人的一生,相续著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除非这辈子不会有身、口、意业的造作,否则就必须老老实实地面对“活著!本就不可避免无常逼迫的压力!”在有限的光阴里,我们应如何善用这一辈子?
想一想,自己生命中的大石头是什么呢?宽口瓶就像人的一辈子,如果不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慎选所要承担的责任,那么生命将会被无数的琐碎小事填塞充满。同样的一辈子,有人能愈活愈有价值,有些人却浑浑噩噩空过一生,到头来,在生命的终点上,却被懊悔的心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才恍然明白:纾解压力的最好方式,并不是过著没有压力的日子,而是慎选所应该承担的压力,让自己的智慧与心性在压力中不断地升华。
当我们心甘情愿地承担著该承担的责任,压力就能由负面的焦虑,转化为正向的精进。一旦烦恼的心变成能作主的心,不论顺境或逆境,都能成为我们试炼心性的最佳因缘。这念心能够运用自如,有朝一日也能像佛陀一样,成为调御丈夫。
觉观返照 直下承担
憨山大师有言:“密于事者心疏,密于心者事达。”心若执著外境,锱铢必较、念念不舍,就由豁达落入胶著,流浪在尘境中的心,只会使包袱越来越沉重,最后积重难返,充斥著难以调适的压力。心若能念念反省,随时照顾话头,只要情绪一起波动,立刻照一照:“谁在烦恼?”真挚恳切,诚意正心,烦恼即在刹那间消失于无形。重点在于,这种用心的功夫,必须绵绵密密、不杂不断。当觉性由点而面,由面成片,回头再找压力,如同雁过寒潭,了不可得。
想要化解压力,就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直下承担!这是纾解压力最有效的良方。于事全力以赴,就能俯仰无愧;于心直下承担,就能没有遗憾。尽早面对压力,尽早承担压力,那么就能尽早摆脱压力。
纾压
文/见倡法师
是否常感觉时间不够用?身旁的人是否常劝自己放慢脚步,不要太过紧绷?自己常处于相对的立场中,跳脱不出比较、得失吗?不少人以为,人生必须有一定的地位,才有存在的价值;要有好的成就,别人才会肯定自己;要在衣食住行上尽情地享受,才算懂得过生活。这样,人生就真的幸福快乐吗?
生命中有许多的不可测,人们也常在种种的变数中起起落落,于是有了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种种压力随之而来。不停地累积财富,只为了让生活更舒适,不断地熬夜加班,只希望能在职场中有所成就,忙著追逐财富、声望的同时,随时都在和压力周旋,“压力好大”已成了现代人的口头褝!
如何纾解压力?有人藉著美味的食物慰劳自己,有人藉由睡眠来补充体力,有人以运动来舒缓情绪,也有人藉游山玩水来遗忘烦恼。外在情境的转移,可让人暂时摆脱疲累,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些以为消逝的压力仍然隐藏身心,始终没有真正的化解。事实上,压力的来源并非事情的本身,重点在于能否转变旧有的观念和态度。在追逐梦想的同时,别忘了观照自己的心念所为何求?当努力的结果不如预期时,不妨再寻出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将考验与阻碍视为成长的助力。
有压力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正向观之,压力能激发行事的活力与冲劲,使良好的效率充分展现,而抗压性高的人,能够接受现实,并于其中处之泰然,最终亦将成为最大的收获者。
如何在压力中调整自己?在待人处世上,应当从正确的因上去努力。所付出的努力不是为得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公司的成长、家庭的圆满、人际的和谐,能将心量从小我扩及大我,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有此愿心,纵使再大的压力,也能甘之如饴。我们这念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只要在一念之间将心境转为正向、光明,就能发挥无穷的潜力,让负面的压力成为逆增上缘。
化愿力为助力
口述/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内科部副主任 张淳堆医师
编辑部整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要处理家庭及工作上的各种问题,为事业的发展、人际关系、升等考试而投注心力,一旦超过了身心能够负荷的范围,压力便油然而生。身体对压力的承受与排解必须达到平衡的状态,若压力过大或持续累积,则易导致生理失调,乃至于加速疾病的生成。
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经常失眠、头痛、肌肉紧绷?是否常感到不安、易怒、焦虑?在过度的压力下,不仅会有上述的征兆,也容易引发与自律神经相关器官的病症,如:诱发心脏方面的疾病、新陈代谢失常致使体重急速增减、胃肠道的消化不良而经常腹泻或便秘、免疫系统能力减低而使原本的旧疾恶化等等。一般人总想求得富贵、功成名就,若为此赔上健康,人生岂不可惜?
如何解除压力?先要了解造成自身压力的来源,是否因为常与他人比较而患得患失?或者凡事太讲求完美?事实上,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难排除,重点在于能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的调适压力并非逃避,而是要运用方法来面对与化解,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压力存在。如何化压力为助力,确实是人人都应学习的课题。
正常的作息、清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适度的休闲娱乐,皆有助于舒缓身心,而最根本且有效的方法是学习“放下”,学会认清自己的心念。放下,并不是随著自己的习惯放任行为,而是能放下旧有的想法、放下与人计较的心态。能以包容的心待人,就能超越自己的习性,压力也才有可能化为助力。
静下心来,我们将会发现,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有多重选择。佛法所说因缘果报的道理,提供我们不同角度的思考,若知道人、事、物的成立必须配合各种条件,就不会只把心思偏靠于某一角落。透过禅修静坐,有助于安定身心,随时保持心情的平静,自能看清压力的由来。心里没有了烦恼与负担,压力自然减轻,身体就自然健康。
尽力而为
文/普泉精舍禅修班学员 洪观智(传观)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压力”予人的精神消耗占有愈来愈高的比率。过度的压力成了人们脾气暴躁、心情郁闷的无形推手,甚至有人因此而失去健康。然而,压力真是如这般教人畏惧吗?其实不然。适度的压力,是维持人们继续工作的动力,是引导吾辈不断上进的能量。
从容应对 虚心接纳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完成的期限,截至交件为止,通常会有一段进行的时间。一般人总有一种心理,反正期限还没有到,到时候再说……如此一拖再拖,到头来,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繁杂的工作,压力自然就形成了。如果能事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提前准备,妥善规画,不但能使思考的层面更缜密周详,自己也不会因时间紧迫而感到紧张,并且可以从容应对。
世人总希望自己十全十美,能有超乎群伦、卓越杰出的表现,为此不断要求自己。但是,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的人,可说是少之又少,反倒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人,常因自己的付出与回收的结果不成比例而患得患失,痛苦至极。其实,表面上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真实的。今天的表现,得到了众人的称赞,代表你努力的方向正确,往后可依此继续前进;倘若辛苦的成果并不被大家肯定,这也是提供自己一个检讨改进的空间,应该心存感恩。想想,如果今天得到的是众人一味的迎合,还会有进步的余地吗?有心量去接纳众人的意见,才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总之,无论他人的看法如何,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只要是诚心诚意的参与,尽心尽力的付出,在过程当中有所学习,有所成长,这不就是最大的成功吗?凡事虚心看待,尽力而为,不要被无谓的虚荣心所牵绊,如此一来,因得失心所造成的压力必能减轻许多。
识得目标 “愿”成助力
还记得当初在准备升高中基本学力测验时,老师与亲朋好友强迫性的期待,加上自己无限的憧憬与理想,交织出“非成功不可”的想法。一味的读书,到最后竟是精疲力竭,而那份强迫性的理想,更造成自己无法承担失败的后果。
有一天,坐在桌前,无意间想到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只为一辈子的辛苦忙碌,却一无所获?思考了好一阵子,回忆起一位法师的开示:“老和尚说,修行只有愿力,没有压力,只有精进,没有忙碌。希望传观也发大愿,不为名利而读书,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广学多闻,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思及此,不禁感动:“是啊!读书不正是为了充实自己,以便将来能够普度众生吗?”找到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和目的,考试的成绩便不再是那般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将从前的课程作充分而彻底的复习,以加强实力。压力固然是有,但方向不同了,强度也减弱了。若能够试著找出做一件事的真正意义,就朝著那方向,勇往直前地去吧!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让中途必须面对的得失,以及它所造成的无谓的压力,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一般人面临压力时,通常会藉著种种方式来释放自己:听音乐、看书、赏花、踏青、散步,有人也许会朝著大海呐喊、抱著棉被痛哭,乃至去乘坐云霄飞车或者骑著拆除消音器的摩托车极速狂飙。分析之下,这些方法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只是在活动当时得到短暂的放松,一旦回复正常生活,压力依旧存在。
《达磨二入四行观》云:“得失从缘,心无增减。”面对压力,最好的解决方法即是保持“平常心”。有了安稳的心,沉着应对,压力自然而然减轻。心能清楚明白,不被得失所左右,按部就班,踏实前进,必能超越一切挑战。
转念
文/普广精舍禅修班学员 严宝玉(传钰)
数年前开始有写日记的习惯,把平时生活的情绪、感觉记下来,这是自己舒缓压力的一种方法。每天有应接不暇的工作,怕出了岔子被上司指责、被同事非议, 更令人担忧的还有家庭和经济问题。随著外在的侵扰,身不由己,或许是性格内向被动,经常把问题归咎于自己处理不当,把责任的担子放在肩膀上,责任愈重,愈觉得吃力、做不好。这种压力就像铁炼般紧系于身,渐渐生活与健康也失去了调和。
两年前,到精舍上禅修班,在法师们的引导下,听经闻法,在生活处事上也有所启发。明白学佛不仅止于知晓佛理名相,更重要的是以法为依归,在生活中实践。认识佛法和学习禅修后,心慢慢定下来,反观自省过去的妄念执著,于是明白,压力源于自己未能认清事实,使困惑障蔽了自心。执著所拥有的一切,害怕失去,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执著不但使身心受苦,还可能因此错犯身口意等恶业。
明白因果的道理后,我不再疑惑、不再抱怨。怀著忏悔过去的心,鞭策自己精进,随时觉察起心动念是否正确。当烦恼生起时,问问自己:为什么烦恼?可以怎样对治?烦恼只是自己的妄念所生,问题总可以解决的。既知一切都是生灭的假相,还执著什么、烦恼什么?心能作主,为我带来喜悦。放下执著,就像把紧紧的绳松开,将心念转过来,才真正活得轻松自在。
现在不但工作忙碌,随时还有失业的威胁,家庭经济等问题仍未得到完满的解决。尽管如此,心却十分平静,因为心念已不一样。透过佛法的薰修,有了清楚的方向,不再惶恐不安。一方面明白因缘果报之理,不作无谓的强求;另一方面是能以正面积极的态度承担责任,随缘尽分。我觉得压力不该是外来的枷锁,而是诱发内在智慧的药引,能挑战潜能、考验修为。是压力还是助力,在于我们的心,而学佛就是要参透这念心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