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医疗观点谈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缘起
西方早在1960年代, 已率先由Glaser及Strauss对临终病人作出研究,指出病人在临终前,会有四种认知情形:
所有病状皆给隐??的封闭认知
似乎察觉到病情转坏,却被支吾以对的怀疑认知
病人与家属都心知肚明,却都不愿相互正面谈的伪装认知
在适当时机公布病情,让病人有更多抉择机会,避免生死两憾的公开认知
到1968年,再有精神科医师对临终病人心理、情绪反应做研究。认为病人的休克、震惊、否认、生气、忧郁、讨价还价至接受,是呈梯形的图形;但後来大部份研究则指正,这些情绪其实是互通的,变来变去的。但不管如何,以前及现在,皆认为应以公开认知对病人是最适合的,於是引起欧美人士开始注意到安宁尊严死亡之问题。
不过, 真正涉及到「安宁照护」 (Hospice-care),应该是1968年,由英国伦敦一位护士兼社工人员Cicely-Saurders创办的第一所安宁医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而起,以医疗团队合作的方式来照顾癌症末期病人。这所医院,时至今天,依然执世界各国安宁照护的牛耳。
全人的照顾的理念
经过许多年的经验累积得知,临终病人之照护必须强调「叁全」的照顾,即全人、全家、全程照顾,对象不只是病人,而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包括家属事後的哀伤辅导等。针对病患方面,处遇可分为叁方面:
身体需要的处遇:
若病人发生疼痛而无法纾解,会产生无助之忧郁及沮丧哀伤,为求一剂止痛而苦苦哀求,使其更失去尊严及自我控制感,进而降低生存意念,现代医学研究,未痛先用药反而可以消除疼痛的记忆及焦虑,反而可以减少用药。
尽量保持身体整洁,包括衣服、头发及没有必要的开洞所引起的伤口发炎与溃烂,保护免受不需要、无意义、毁人性之医疗措施,使在亲友面前留有美好印象。
常到户外接触大自然与阳光,看看生命的增长,以加强对生命之希望。
依其喜好而进食,不勉强他吃以为为他好的食物,反而增加病人恶心呕吐的痛苦。
心理需要之处遇:
尊重病人的不确定感,及其想知与不想知之权利。
尽量让病人有机会处理及释放过去与别人的恩怨情结的事情与情绪。
在家人保证下,会减轻病人对家人的照顾与负担所引发的歉疚感。
让其有自主权去决定医疗方式及生活结构。
对其常有的害怕孤独、突然无法再承受之??徨,给予深度之沟通。
协助其将所不放心的亲人之生活、未了之心愿、遗志、遗物作一妥善安排。
最後,当病人已接受死亡之事实时,可安排有义意性的、含蓄的道别仪式,如录音留念等。
灵性需要之处遇:
回顾一生中美好的或痛苦的经历,在检视过程中重新领略及体会自己在宇宙的存在意义。
能了解宽恕与和好的重要,鼓励其说谢谢、对不起、再见,对未了的事作一了结。
宗教信仰的建立,能对人生观与价值观、死後生命的去向有所指引,加深信仰,才能得灵性的真正平安。
结语
医院往往是病人临终的最後居所,可是面对非人性化的医疗体系及没有沟通的医病关系,常常造成病患及其家人无可挽回的遗憾。死亡是人人无可避免的人生大事,在病患濒临死亡之际,「尊严」与「照护」并重,将是大家终生学习之课题!
(感谢安宁照顾基金会赵可式博士提供资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