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经的音译与误解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孙劲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经的音译与误解

  孙劲松
  佛陀(梵文Buddha),又译浮屠、意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在南北朝时期,齐朝的道教徒写了一篇《三破论》,专门攻击佛教徒。这本书说:“佛,旧经本云‘浮屠’,罗什(鸠摩罗什)改为‘佛徒’,知其源恶故也,所以铭为‘浮屠’,胡人凶恶,故老子云:‘化其始,不欲伤其形,故髡其头,名为浮屠,况屠割也。’[1]至僧祎后,改为佛图。”[2]道教徒根据音译文字的字面意思来曲解佛教。认为‘浮屠’就是就与“屠割”之事有关,文中还引用道教徒创造的伪经《老子化胡经》中的话语,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去度化古印度人,将其头发剃去,就是“浮屠”之意。
  “沙门”也是梵语的音译,又作“丧门”、“桑门”,原意是“勤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古印度,是各教派出家修行者的总称,现特指佛教的僧侣。《三破论》指出,“沙门”一词,“旧经本云‘丧门’,丧门由死灭之门,云其法无生之教,名曰丧门,至罗什(鸠摩罗什)又改为‘桑门’,僧祎又改为沙门,沙门由沙汰之法,不足可称。”[3]道教徒继续在音译文字上做文章,认为“丧门”就是死灭之门,僧侣独身不婚,无法生息繁衍,自然是死灭无生,所以“丧门”名实相符。改译为“沙门”之后,又说是“沙汰之法,不足可称。”
  由此可见,这种望文生义、附会支解的风气是古已有之。《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晚年出家当了和尚,在佛教方面,他写过一篇文章,叫《灭惑论》,文中对于道教徒所作的《三破论》进行驳斥。他认为,音译是根据汉人的语言发音习惯来的,不能由此做文章,来诬蔑佛教。他说:“至教之深,宁在两字?得意忘言,庄周所领,以文害志,孟柯所讥,不原大理,唯字是求,宋人申束,岂复过此?”[4]刘勰善引古代典故以自证,文字优美,有理有据,非《三破论》作者可比。
  到了唐代,这种由音译造成的误解还在继续。李通玄本是唐朝皇族成员,醉心佛学,写了很多佛教方面的书,成了佛教华严宗的代表人物,他对佛经音译辞汇的理解,颇有特色。三昧是“Samadi”的音译,意为“正定、正受”,从这个词语的本意来看,和数字“三”没有任何联系,但李氏秉承汉代象数易学之遗风,将“理”归于“数”,将《华严经》讲成了象数易学。
  李通玄说:“三者正也,昧者定也,何故以三为正?凡为作法以三度为正。昧者情识不现,名之为昧。正智现前,名之为三。”他进一步解释说:“三者正也,何以故?以三为阳故正,如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为正月以寅为木、为日、为火也。以火生于寅,又以日为智,以十二月、正月为艮、为山、为止、为门阙、为小男、为童蒙,是故圣者取之为法,表正月三阳已生,以从艮止而生火也。明从定为止发起无作正智慧,名是入道启蒙之门阙故。艮为童蒙,以明童蒙以止能启大智慧日光明故。云三者正也,眛者定也,以五蕴冥眛即正智便现,又‘一、止’是‘正’字,以一心止其道正故,故止一处无事不办。”[5]
  “昧”,汉字中有“蒙昧”之意,李通玄认为,蒙昧就意味著情识不现,情识不现即可以入“定”。他对于“昧”的曲解过程并不复杂。但对于“三”的解释就费了力气了。李通玄在这里运用了源于《易传-说卦》的取象说和汉代易学的卦气说,进行非常复杂的推演,将“三”解释为“正”。
  笔者根据汉代孟熹等人的学说作了一个图表,读者根据此表并参考《说卦》,就不难看出李通玄的推演逻辑了。根据十二辟卦理论,正月属泰卦,三阳爻居下,三阳开泰,以“三”为正。汉人将八卦配十二月,正月属“艮”卦,从十二地支来看,正月属“寅”,在配合一系列卦象的转换,李通玄说:“以从艮止而生火也,明从定为止发起无作正智慧”。他由此得出以“三”为正,由“止”生“智慧”的结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氏对于佛经音译词汇进行明显的曲解,但这种曲解显得比较深刻和富有哲理性。
  宋代的王安石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晚年醉心佛学,死后要以僧服入殓,还把他的家宅捐为寺院。王安石还注解了很多佛经,都失传了。据朱熹说,王安石“少年亦不熹释老,晚年大喜。不惟错说了经书,和佛经亦解错了。‘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6]’,此是胡语也,渠注云‘揭真谛之道以示人’,大可笑。”[7]朱熹还说“介甫解佛经亦不是,解‘揭帝、揭帝’云:‘揭其所以为帝者而示之’,不知此是胡语。[8]”“揭谛”本意为“自度、度去”之意。朱熹指责王安石不懂胡语,将音译词汇解释为“揭真谛之道以示人、揭其所以为帝者而示之”,实在是有意思。但《朱子语类》两处所说不同,对一个词汇的解释,王安石似乎不可能同时犯两个错误,此处存疑。
  以上只是列举一些佛经音译词汇的误解,对于音译词汇、翻译典籍、古代典籍乃至任何一个非己的著作,误解和曲解是不可避免的,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不能因为某些人物对于原著的误解和曲解,就将其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一旦这种误解对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我们就应该加以重视和探究,从误解到理解,是文化交流的一个必然过程。
  文明交流中的误解和曲解出现在中西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的海外汉学家的东西,在中国人看来有很多可笑之处;今日中国的西学专家的东西,在西方学者看来,大概也有可笑之处。令人欣慰的事,随著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误解正在逐渐减少。
  --------------------------------------------------------------------------------
  [1] 此句话大概取自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创造的伪经《老子化胡经》,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去度化释迦牟尼。后来,佛教也对道教展开反攻,说老子迦叶转世,是释迦牟尼派到中国先行度化众生的,还说孔子是儒童菩萨转世,如此云云,甚为有趣。
  [2] 转引自刘勰《灭惑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3] 同2。
  [4]刘勰《灭惑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5] 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卷26,《大正藏》卷36。
  [6] 此句是《心经》最后的咒语,全文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7] 《朱子语类》第三册,卷45,第1155页。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8] 《朱子语类》第八册,卷130,第3100页。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