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一体的教育理念
三学一体的教育理念
──上惟下觉大和尚于普台教育研习营课程开示
所谓理念,理是理想,念是希望。做任何事情都有理想、希望,如果理想、希望很正确、很落实,就找到了方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会有所成就。普台中小学的理念就是“中学为体,佛法为根,世学为用”,称为三学一体,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教育就不会走错路、走远路,步步都是光明;反之,教学方针错了,虽然尽最大的努力,却不容易得到最大的效果。所以,正确的理念、理想非常重要。
中学为体
“中学为体”,中学,就是我们中国的伦理、文化、道德。中国的伦理有深、有浅。从浅的方面来探讨,就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伦理。家庭伦理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学校伦理是尊师重道、社会伦理是敬老尊贤、国家伦理就是忠党爱国。这些观念,从过去到现在,一般人都知道,只是被时间冲淡了;加上西方文化传到中国来,少数人不了解,认为中国落后就是因为伦理道德,这是错误的观念。中国落后是因为没有从科学、科技去发展,与伦理道德无关,治理国家要伦理、民主、科学并重,社会才有次序,才能国泰民安。这是我们要急起直追之处。
人,除了身体健康,有体能、才能,还要品德兼备才圆满。只有才能及健康的身体,但没有品德,只会为所欲为,对大众有害无益。如果有伦理道德观念,有智慧,有科技才能,又有健康的身体,用良知良能发挥所长,才能真正利益社会大众。观察目前的社会现况,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机关团体,对伦理道德观念已经慢慢淡化;伦理道德淡薄,社会就会混乱。从媒体的报导,我们看到社会上各种悲剧层出不穷,这些都是缺乏伦理道德观念使然。有些人认为现在是科技时代了,还谈中国的伦理、文化、道德是落伍的,这种观念并不正确。科技时代也应该有孝道、师生、社会的伦理,如此社会国家才会健全。
现在很多学校提倡爱的教育,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虽然重视爱的教育,学校里面仍然要定校规,奖赏分明,尊师重道,才能维持学校的秩序。爱如果偏离了道德、伦理,只有爱,没有尊师重道的观念,并无法使学生循规蹈矩,只会使教育现象更混乱。佛法讲慈悲,慈悲当中是有智慧的,如同学校教育强调爱,但也要同时重视伦理与道德,规矩与次第。
有些教育的观念也不一定正确,例如有些教育方针强调任学生自然发展。然而,一般人心当中都有无明、烦恼,任其自然发展,可能就从无明、烦恼、贪欲上去发展,便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发展中必须要有所节制,每一个人的心,要靠薰习善法,才能改善、向善,往好的方向发展。学生从小就要开始薰习,培养道德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如果采取放任,产生种种习气,要培育成材便非常困难。佛法中非常重视学习,学习的方法有教导、有启发,两者都很重要。重点是要持之以恒的薰习。薰,就是天天学习,天天养成,如同儒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中国对于心性的看法,分为性善与性恶两种主张--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性恶。人之初性本善,和佛法“人人都有佛性”是相通的,人性本善,善就是每个人本具的光明性德、本具的良知良能、本具的佛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超凡入圣、为圣为贤、作社会的精英、成为国家的栋梁。但是这些潜力,如果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薰习,就发挥不出功能,现在虽然有些坏习气,只要我们有耐心,便能调整学生的习气、烦恼、观念,使之正确。佛法中提到,人的烦恼有见惑、思惑、无明惑,藉善法把这些烦恼薰修掉了,心当中就放大光明。将来一定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伟人。
荀子主张人性是恶的,人的本心充满了贪婪,这种思想和佛法的思想也很相近。《八大人觉经》中提到:“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心是恶源,所以要管理这念心,便要透过薰修。人之初,一个是性善,一个是性恶,都要薰修;把恶习性全都去掉,那就是善法,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要薰修。
中学为体,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启发学生的良知良能,这是比较浅显的道理。更进一步,薰修的课程要有深、有浅;从小学、中学到高中,小学如果将伦理道德谈得太深,可能就流于理论,不容易实践,所以要依照各个层级不同,给与实践的方针。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领能做到就是菩萨。明明德,就是要明白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性德,也就是本具的佛性。人人皆可以成佛、为尧舜。
现在都在提倡人权,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提倡人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尊重人权,而且彼此之间互相尊重。明明德,由浅的方面而言是指人权、人格,深的方面而言是指心性。心性,就是佛法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明德是自利,自己做好了,进一步还要“在亲民”,亲民是利他,也就是佛法所说的要利益众生。要把这些思想、观念及方法推广到社会、大众。推广到最高的境界,便是“在止于至善”。现在的人都知道,真善美就是止于至善。所以,三纲领,只要努力,是大众都能成就的目标。
心要净如明镜,静如止水,这个心就是至善了。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就没有办法转过来。《尚书》也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讲到最高,就是以中学为体,找到一个根。找到根,“根深蒂固”就不会受外面的影响。所以,明明德很重要的,做人处事不了解这个道理,学了很多学问技术,往往成了投机份子;只见其利,不见其义。因为没有明明德的观念,没有中心思想,心中只有“利”,人生建筑在物质生活,建筑在功利主义,便失去了方向。如果从小就教育学生伦理道德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都可以成圣、成贤,都可以了生脱死。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的落实,从八个方向去实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从我们心当中做起,到最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由此观之,儒家思想很有脉络,一般人没有深入研究,反倒是把它当作迂腐的道德,非常可惜。“中学为体”,以中国的伦理、文化、道德为体,从小学开始,使孩子们养成正确的观念、知见。
教育就是要薰修,小学、中学、高中十多年的薰修,不论是内学、外学,一定会有成就。内学就是我们的心性、心灵教育,佛法称这个心性为内学;外学是所有一切世间上的知识、技能、艺术。普台中小学的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薰修,内学、外学都建立了相当的基础,将来一定能成为社会的精英。
佛法为根
做任何事都有一个根源,有了根,根深蒂固,才会落实。树有了根,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所以教育也要扎根。由慈悲、智慧、禅定、佛性、因果、平等中扎根,所以佛法就是根。普台中小学就是以慈悲、智慧、禅定、佛性、因果、平等为根,有了根,在学校服务的老师及就读的学生,身心都能安定。
我们藉儒家思想将佛法的思想、实践方法融会贯通就更踏实。以“明明德”而言,什么是明明德?大众不容易体会。如果用菩提心、涅槃性来解释,很快就清楚了。菩提心就是我们的灵知灵觉的这念心。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手能动,这就是我们本具的心性。进一步要把心性澄清,净化里面的杂质,用佛法上的方法,检讨、反省、禅坐,净化心灵,所以,教育要以佛法为根。
佛法中实践的法门很多,例如,大乘菩萨就是行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好像修六个学分一样。一般人只知道六度,再找出更详细的实践方法,有十度,禅、进、忍、戒、施、般若、方便、愿、力、智。“禅”,要坐禅、内摄、令心安定;“忍”,修忍辱波罗蜜;“戒”,要持戒、内省;“进”,精进、不懈怠;“施”,要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方便善巧,以种种方法启发智慧;“愿”,要发愿、持愿、要付诸实现;“力”,培养能力实践善行、辨别真伪;“智”,了达一切法;“般若”,晓了诸法实相之真实智慧;用这十个方法来落实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菩萨行,所以以佛法为根,就能落实道理于生活中。
佛法是启发式的教化。譬如罗目侯罗的故事,就是启发孩子的良知良能、清净自性的典故。罗目侯罗是佛的儿子,初出家时只有七岁,却喜欢骗人,把骗人当作娱乐。有时候,很多居士要向佛陀请法,问罗目侯罗:“佛陀在哪里啊?”“佛陀现在在灵鹫山。”于是大家跑到灵鹫山去,但是,佛根本不在那里。罗目侯罗又说佛在竹林精舍,大家又跑到竹林精舍,结果佛也不在竹林精舍。罗目侯罗说:“佛又到灵鹫山去啦!”始终被罗目侯罗骗来骗去。佛陀知道这件事,就用启发式的教育来教化罗目侯罗。
一天,佛回到精舍,只有罗目侯罗一个人在。罗目侯罗看到佛来了,很恭敬的搬个凳子请佛就座。佛就座以后,对罗目侯罗说:“你给我打一盆水,我要洗脚。”罗目侯罗就打了一盆水给佛洗脚。佛洗脚以后,就说:“罗目侯罗,你把这个脚盆里的水,拿出去给大众饮用。”“世尊啊,脚盆里的水这么脏,怎么可以饮用啊?”“罗目侯罗,假使你的行为不改,就同脚盆里的水一样脏、一样臭,大家都会讨厌你,没有一个人喜欢。不但是现在大家讨厌你,因为现在谎言妄语的因,将来你还会堕落。不但大众舍弃你,连三宝都会舍弃你,你得不到三宝的加持,得不到善神的护持,得不到大众的关爱,就如同这个脚盆里的水一样,即使丢弃了,也没有人会觉得可惜。”
罗目侯罗听了佛的呵斥,开始有一点体悟了。佛陀便更进一步,用脚把水盆踢翻过去,水盆翻了以后,就在地下打转。罗目侯罗讲:“世尊啊,这个脚盆快坏掉了。”佛便应机施教,说道:“这个脚盆坏掉也没有关系,它是木头做的,坏了以后我们还可以重新做一个脚盆。这个脚盆现在装的是臭水,你现在就和这脚盆一样,心当中充满了邪恶、懈怠与愚痴,整个心里面都是臭水。现在这个脚盆快坏掉了。你的身体将来也会坏掉,你继续这样下去,可能比这个脚盆坏得更糟,死了以后要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罗目侯罗听到佛陀这么严厉的呵斥、教诲,知惭知愧,就改过了。
罗目侯罗的故事,就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教化一个专门骗人的小孩,使这个骗人的小孩改过向善。现在有些小孩也喜欢骗人,看到人家上当,就幸灾乐祸、很欢喜,这就是心当中充满了无明、烦恼、邪见,必须要藉由教育启发,导正向善。
佛法为根,是根本。佛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戒律是一种规范,学校要有校规,和佛法的戒律是一样的。在生活上,行住坐卧要有四威仪,养成每个人的形象和人格。譬如在大众中,每个人都坐得很端正,其中一两个人翘著二郎腿,坐姿不正,就会显得没有威仪。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孩子的威仪,该动时就动,该静时就静;静的时候就像一座山一样,动都不动;动时如生龙活虎,有生气、有朝气。佛经也讲,有静有动,所以要行脚、要朝山。佛法里面的教育方法很多,禅宗有很多公案,都是启发性的教育。所以要以中学为体,佛法为根。
世学为用
世间上的学问很多,不论是西方或东方,只要是好的、实用的,就纳入我们的学习范围内。现代科技发达,世界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天涯若比邻,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既然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住在里面的人,观念不能沟通,彼此之间就会恶口、排斥、斗争;有隔阂、误会,什么事情都办不通。现在无论从事任何行业,你懂的外国语言愈多,对事业、前途的帮助就愈大,所以将来普台中小学及普台高中,要特别注重语言和现代技术、知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实用,从小学、中学到高中毕业都要具备一定的标准,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以致用。如果依照普台的教育方式,高中毕业就等于具有大学生的资质。四语教学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要研究如何落实四语教学,不仅是学校施行四语教学,我们将成立语言中心,欢迎社会人士也来学习各国语文。现在一切都走向国际化,在佛法来讲,是人间净土的逐步实现;在儒家来讲,是世界大同;在一般人来讲,是天下一家,地球村。四语教学是普台学校的一个特色,其它诸如艺术、人文、科技、田园、资讯这些技术我们都必须非常注重。
佛法讲,菩萨向五明处学习;要想成为菩萨,要向五个方向学习。第一是内明,内明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三惑漏尽,不但要内明,还要外明,对外要有智慧,要有技能。明就是光明、智慧、艺术、慈悲,都要具足。不具备这些,什么方向都走不通,人生就是黑暗,所以要内外皆明。医方明,要懂得医学;声明,要懂得语言,语言包括非常广泛;因明,要有思考的能力,佛法里的因明,就是现在所说的逻辑学;工巧明,就是技术方面,电脑、资讯、乃至于土木、声光、工艺,这些都属于工巧方便。一个人有内明、有外明,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主人翁、佛法的龙象。我们要有这种理念,从小开始为国家、社会培育贤才,培育佛法龙象。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和世间法是没有差别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来的,看来的,要经过思考。也就是闻慧、思慧、修慧。闻,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有很多学生,功课不好,肇因于不会思考,全凭强记,所以除了记还要思;将这些道理思虑成为观念。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这个就是闻慧、思慧、修慧,这些理念和方法从小就要启发、培育。
三学一体的理念
“中学为体、佛法为根、世学为用”三学是一体,不能分开,分开了就不完整。现在的教育也讲德智体群美,但是,难以落实,老师对学生感觉无奈,学生感觉无所适从,压力很重。规则已经模糊了,管的太严,学生会反弹,管得太松,教育无法落实。学校的规则没有落实,德育就成为笼统的一个名词。所以,好的伦理、文化、道德观念我们要保留、接受、发扬、推广。如果能将德育落实在日常生活上,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好品德,就不会有现在社会上的种种问题了。
普台学校不但是以“中学为体、佛法为根、世学为用”三学一体为办学理念,而且以“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为四大校训,这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对上以敬”,对父母、师长、三宝、乃至社会上的贤达、主管、长官,这些都是上位,都要恭敬。“对下以慈”,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师父对弟子,乃至于对畜生道,都要有慈悲心。“对人以和”,对任何人不要有冲突,要和合、和气、和谐、和平,这是平常待人就应该有的心态,是基本的做人道理。“对事以真”,做任何事要认真、负责。普台中小学从创校就要从这些善法中开始落实观念,养成规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中,老师要有道可传。道就是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德”所表现出来的。“德”的落实,在家庭里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学校里尊师重道,然后是授业、解惑。
这个学校各方面都要学习,是全能的、全方位的。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就是菩萨,就是菩萨行。从小学开始培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生一定有所成就,我们自己也将有所成就。培养一个人,使其发挥潜力,对社会、对大众、对佛法有贡献,那就是自己的功德,等于我们佛经所说:“无尽灯”,这一盏灯,灯灯相传,光光相照。办学校也是如此,灯灯相传,这一班三十五个人培植起来,就是三十五盏灯,每一盏灯再去放光,再去相传,那就照遍全世界。
办小学、中学、高中,是本著慈悲、智慧、回馈与知恩、感恩、报恩这种心念,一方面回馈山上所有发心功德主、发心居士在中台山出钱出力,希望下一代能够有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内涵,一方面是关心大众,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既然要办学,一定要认真笃实的办好。
中学、佛法、世学,三学一体,三学齐头并进,就是完整的教育。将来普台的老师、学生与普台的教育,一定有成就、有发展。对从事教育的各位也是一件功德,在佛法来讲,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我们不为名、不为利,如果是为名为利才发心,就失去了正确的理念。佛法讲因果,有因一定有果,照著三学一体的理念去做,一定会实至名归。良师出高徒,教出来的学生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将来个个都是社会的精英。希望大众共同一起来发心、来关心,这是一件功德,一件福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