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
(35)《列仙傳》,江祿撰。《南史》卷三六有傳,附「江夷
傳」後。本傳云祿撰《列仙傳》十卷行於世。但此書不
見《隋志》、《唐志》著錄,久佚。之前劉向有《列仙
傳》,諸書所引《列仙傳》出於向書之外者極多,如《
法苑珠林》卷五0「報恩篇」之感應緣引「宋時吳子英
」驗,云出自「列仙傳」(大正藏五三冊,頁665上);
其事在劉向之後,故不可能出自劉向之筆。江祿,南朝
梁人,此驗或出自江祿《列仙傳》也。
(36)《梁京寺記》史志朱著錄,今大正藏第五一冊收錄有《
梁京寺記》,作者佚名,引有九則故事。其中「小莊嚴
寺」與《法苑珠林》卷六四「漁獵篇」之感應緣引「梁
鄒文立以屠為業現報大患」驗(頁772中~772下),除「
邵文立」、寫作「鄒立文」外,餘故事、文字敘述皆同
,應屬同書。而《法苑珠林》所引其餘三驗,大正藏五
一冊之《梁京寺記》不載者,或可看作脫漏之文,以供
校補之資也。又《法苑珠林》卷一百「傳記篇‧雜記部
」著錄有梁‧劉璆撰《京師塔寺記》二十卷(頁1022上)
,不知是否為同一書也。
(37)甄鸞,「笑道論」現收錄於《廣弘明集》中(大正藏五
二冊,頁143下~144上)
(38)《志怪集》,史志未載,作者不詳。《法苑珠林》僅錄
一則,即卷九五「病苦篇之感應緣」引「晉袁無忌」驗
(頁987下~988上),云出自《志怪集》。今周樹人將作
者不詳的志怪小說:《志怪》、《志怪集》、《志怪錄
》、《許氏志怪》、《雜鬼怪志》等六種輯為「雜鬼神
志怪」,入《古小說鉤沈》。
(39)《志怪傳》,史志亦未載,作者不詳。《法苑珠林》引
有二則故事,一在卷六七「怨苦篇」之感應緣「魏劉赤
斧夢蔣侯召為主簿」(頁798中),一在卷七五「十惡篇
」之感應緣「宋時韓伯子等指廟女像冥婚怪」(頁851中
~851下)。事在魏晉南北時代,故列於南北朝編末。周
樹人亦將此書輯為「雜鬼神志怪」,入《古小說鉤沈》
。(大正藏五二冊,頁213中~216下)。

314 頁
┌─────┬───────────┬─────┬─────┬────┐
│隋唐編第五│111.冤魂志(40) │ │隋‧顏之推│輯存 │
│ │ 宣魂志 │ │ │ │
│ ├───────────┼─────┼─────┼────┤
│ │112.旌異記 │ │隋‧候白 │輯存 │
│ │ 侯君素旌異記 │ │ │ │
│ │ 侯君素旌異記錄 │ │ │ │
│ │ 侯君素集 │ │ │ │
│ ├───────────┼─────┼─────┼────┤
│ │113.*舍利感應記(41) │ │隋‧王邵 │現存 │
│ ├───────────┼─────┼─────┼────┤
│ │114.*慶舍利感應表(42) │ │隋‧安德王│現存 │
│ │ │ │雄百官等 │ │
│ ├───────────┼─────┼─────┼────┤
│ │115.三寶感通錄(43) │ │唐‧釋道宣│現存 │
│ ├───────────┼─────┼─────┼────┤
│ │116.唐高僧傳 │大唐三藏波│唐‧釋道宣│現存 │
│ │ 唐高僧傳記 │頗師(唐京│ │ │
│ │ │師勝光寺中│ │ │
│ │ │天竺沙門波│ │ │
│ │ │頗傳) │ │ │
│ ├───────────┼─────┼─────┼────┤
│ │117.道宣律師感通記(44)│ │唐‧釋道宣│現存 │
│ ├───────────┼─────┼─────┼────┤
│ │118.道宣律師住持感應 │ │唐‧釋道宣│散佚 │
│ │ 記(45) │ │ │ │
│ │ 宣律師住持感應記 │ │ │ │
│ │ 宣師住持感應 │ │ │ │
│ │ 道宣律師感應記 │ │ │ │
│ │ 宣律師感應記 │ │ │ │
└─────┴───────────┴─────┴─────┴────┘
────────────
(40)《冤魂志》《隋志》雜傳類著錄三卷,《新唐志》列入
小說家類。《崇文總目》、《宋志》小說類作《還冤記
》。《直齋書錄解題》作《北齊還冤志》。據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卷三,敦煌寫本有此書殘卷(P.3126),
誤題作《冥報記》。《法苑珠林》卷七九「十惡篇」之
感應緣有「宋沮渠蒙遜」驗,云出自《宣魂志》「大正
藏五三冊,頁875上),而宋、元、明、宮(宮內省圖書
寮本──舊宋本)本皆作《冤魂志》,故「宣魂志」恐
「冤魂志」之異稱也。
(41)「舍利感應記」,現收錄於《廣弘明集》中(大正藏五
二冊,頁213中~216下)。
(42)「慶舍利感應表」,現收錄於《廣弘明集》中(大正藏
五二冊,頁216下~221上)。
(43)《三寶感通錄》,道宣撰。《宋志》著錄三卷,題《三
寶感應緣》,僧道宣撰。而今大正藏作《集神州三寶感
通錄》。(大正藏五二冊)
(44)今大正藏作《道宣律師感通錄》,(見大正藏五二冊)。
《法苑珠林》卷三五「燃燈篇」之「感應緣」引「三學
山寺神燈」驗,(頁568上)云出自《道宣律師感通記》
,亦見《道宣律師感通錄》,大正藏五二冊,頁438中
。又《法苑珠林》卷十四「敬佛篇」之「感應緣」後
引《宣師感通記》(頁394上~397中)見《道宣律師感
通錄》(頁436上~439下)。

315 頁

┌─────┬───────────┬──────┬─────┬────┐
│隋唐編第五│119.宣律師祇桓寺感通記│西域祇桓寺圖│唐‧釋道宣│ │
│ ├───────────┼──────┼─────┼────┤
│ │120.冥報記(46) │ │唐‧唐臨 │現存 │
│ │ 寊報記 │ │ │ │
│ ├───────────┼──────┼─────┼────┤
│ │121.冥報拾遺(47) │ │唐‧中山郎│散佚 │
│ │ 冥祥拾遺 │ │ 餘令 │ │
│ ├───────────┼──────┼─────┼────┤
│ │122.奘法師西國傳(48) │ │唐‧玄奘譯│現存 │
│ │ 唐奘法師行傳 │ │ ,辯機撰│ │
│ │ 玄奘師傳 │ │ │ │
│ │ 奘法師傳 │ │ │ │
│ │ 奘師傳 │ │ │ │
│ │ (大唐西域記) │ │ │ │
└─────┴───────────┴──────┴─────┴────┘
────────────
(45)《道宣律師住持感應記》等,史志未載,亦未見於佛家
經錄,僅《法苑珠林》卷一百「傳記篇‧雜集部」載有
道宣《遺法住持感應記》七卷(今不傳),或即此書也。
(46)《法苑珠林》卷八九「受戒篇」之感應緣「唐居士張法
義」驗(頁946中~946下),云出自「寘報記」,文中有
「隴西王博叉與法義近委之,王為臨說」云云,臨當為
唐臨也。考現存於大正藏五一冊 《冥報記》中有「張
法義」這則故事(頁801上~801中),內容相同,故「寘
」恐「冥」之異體字也。
(47)《冥報拾遺》,中山郎餘令(字元休)撰,今原本不傳。
《法苑珠林》卷八九「受戒篇」之感應緣引「唐居士夏
侯均」驗(頁946下~947上),云出自《冥祥拾遺》,此
書史志未載,而宋、元、明、宮本注出自《冥報拾遺》
,故《冥祥拾遺》恐《冥報拾遺》之異稱也。
(48)《法苑珠林》通篇所引文,雖未用《大唐西域記》之名
,而曰「奘法師云」、「奘法師西國傳」、「唐奘法師
行傳」、「玄奘師傳」、「奘法師傳」、「奘師傳」者
,考其內容,概出《大唐西域記》。又《法苑珠林》卷
二九「感通篇‧述意部」曰:「(玄奘法師)至貞觀十九
年冬初,安達京師,奉詔譯經,兼敕令選出西域行傳一
十二卷。」云云,因玄奘返國奉詔譯經後,敘述西域遊
歷經過,唯此書矣;且其書卷數與《大唐西域記》同,
《法苑珠林》引「奘法師西國傳」等,皆可於《大唐西
域記》尋得,故知「奘法師西國傳」等,即現今通行的
《大唐西域記》。但不知為何《法苑珠林》未以《大唐
西域記》之名行之。而考其引書情況有二:一是「抄錄
」,如卷一「劫量篇‧時節部」引有「奘法師西國傳」
者,文字皆同於《大唐西域記》。二是「編寫」,如卷
二九「感通篇‧聖跡部」引有「奘師傳」者,內容雷同
,但文字、敘述次序已經因編寫而更動。故將《法苑珠
林》引「奘法師國傳」者視為純錄自《大唐西域記》是
有待商榷的。

316 頁


┌─────┬───────────┬──────┬─────┬────┐
│隋唐編第五│123.西域志(49) │ │唐‧許敬宗│輯存 │
│ │ 西國志 │ │等 │ │
│ │ 西國傳 │ │ │ │
│ │ 西域傳記 │ │ │ │
│ │ 西域傳 │ │ │ │
├─────┼───────────┼──────┼─────┼────┤
│ │124.王玄策西國行傳(50)│ │唐‧王玄策│輯存 │
│ │ 王玄策西國行 │ │ │ │
│ │ 王玄策行傳 │ │ │ │
│ │ 唐王玄策行傳 │ │ │ │
│ │ 王玄策傳 │ │ │ │
├─────┼───────────┼──────┼─────┼────┤
│成書年代不│125.地鏡圖(51) │ │ │散佚 │
│詳編第六 ├───────────┼──────┼─────┼────┤
│ │126.西國寺圖 │ │ │散佚 │ │
│ ├───────────┼──────┼─────┼────┤
│ │127.禮統 │ │ │散佚 │ │
│ ├───────────┼──────┼─────┼────┤
│ │128.臨海記(52) │ │ │散佚 │ │
│ ├───────────┼──────┼─────┼────┤
│ │129.李歸心錄 │ │ │散佚 │
│ ├───────────┼──────┼─────┼────┤
│ │130.趙泰傳 │ │ │散佚 │
└─────┴───────────┴──────┴─────┴────┘
────────────
(49)《法苑珠林》卷二一九「感通篇‧述意部」曰:「依玄
奘法師行傳,王玄策傳,及西域道俗,任土所宜,非無
靈異,敕令文學士等總集詳撰,勒成六十卷,號為西國
志,圖畫四十卷,合成一百卷。」又卷五「六道篇‧脩
羅部」感應緣之首驗引「西國志」,末曰:「西國志六
十卷,國家修撰,奉敕令諸學士畫圖,集在中臺,復有
四十卷。從麟德三年起首,至乾封元年夏未(末)方訖,
余見玄策,具述此事」云云,又卷一百「傳記篇‧雜集
部」曰:「西域志六十卷,圖書四十卷,右此一部,合
成一百卷,皇朝麟德三年,奉敕令百官撰。」故知《西
域志》即《西國志》。由於此書已不傳,《法苑珠林》
保留不少資料,除可供校補之資外,另可從中窺當時西
域地理、事蹟等風貌。
(50)王玄策出使天竺的事蹟,兩唐書未立傳載述,故欲考王
玄策的事蹟,僅能從他所撰的《中天竺國行記》窺知。
但此書至宋時或已亡佚,故後代史志未錄《法苑珠林》
引「王玄策西國行傳」者,即王玄策《中天竺國行記》
。(關於王玄策事蹟,可參馮承均,「王玄策事輯」,收
在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列(六)──《中國佛教
史論集──隋唐五代編》)。
(51)《隋志》子部五行類,著錄《乾坤鏡》二卷,夾註曰
:「梁天鏡、地鏡、日月鏡、四規鏡經各一卷,地鏡
圖六卷,亡」。不知《地鏡》是否即為《地鏡圖》。
(52)《臨海記》未見史志載錄,但吳‧沈瑩撰有《臨海異
物志》,但此書亦僅存輯本,故未知是否同為一書?

317 頁


┌─────┬───────────┬──────┬─────┬────┐
│成書年代不│131.魏武令 │ │ │散佚 │
│詳編第六 ├───────────┼──────┼─────┼────┤
│ │132.孔子 │ │ │散佚 │
│ ├───────────┼──────┼─────┼────┤
│ │133.外國記 │ │ │散佚 │
│ ├───────────┼──────┼─────┼────┤
│ │134.外書 │ │ │散佚 │
│ ├───────────┼──────┼─────┼────┤
│ │135.竺法真登羅山疏 │ │ │散佚 │
│ ├───────────┼──────┼─────┼────┤
│ │136.姚書 │ │ │散佚 │
│ ├───────────┼──────┼─────┼────┤
│ │137.晉史雜錄 │ │ │散佚 │
│ ├───────────┼──────┼─────┼────┤
│ │138.後周史 │ │ │散佚 │
│ ├───────────┼──────┼─────┼────┤
│ │139.周昉地圖 │ │ │散佚 │
│ ├───────────┼──────┼─────┼────┤
│ │140.周書異記 │ │ │散佚 │
│ ├───────────┼──────┼─────┼────┤
│ │141.明帝內記 │ │ │散佚 │
│ ├───────────┼──────┼─────┼────┤
│ │142.弘明雜傳 │ │ │散佚 │
│ ├───────────┼──────┼─────┼────┤
│ │143.七引 │ │孔瑋 │散佚 │
│ ├───────────┼──────┼─────┼────┤
│ │144.帝系譜 │ │張愔等 │散佚 │
│ ├───────────┼──────┼─────┼────┤
│ │145.賢德傳 │ │ │散佚 │
│ ├───────────┼──────┼─────┼────┤
│ │146.聖跡傳 │ │ │散佚 │
│ ├───────────┼──────┼─────┼────┤
│ │147.許邁別傳 │ │ │散佚 │
│ ├───────────┼──────┼─────┼────┤
│ │148.齊上統師傳 │ │ │散佚 │
│ ├───────────┼──────┼─────┼────┤
│ │149.俞益期箋(53) │ │ │散佚 │
│ ├───────────┼──────┼─────┼────┤
│ │150.太上清淨消魔寶真安│ │ │散佚 │
│ │ 志智慧本願大戒經54│ │ │ │
│ ├───────────┼──────┼─────┼────┤
│ │151.智慧觀身大戒經(55)│ │ │現存 │
│ ├───────────┼──────┼─────┼────┤
│ │152.智慧本願戒上品經56│ │ │現存 │
│ ├───────────┼──────┼─────┼────┤
│ │153.上品大戒經校量功 │ │ │現存 │
│ │ 德品(57) │ │ │ │
└─────┴───────────┴──────┴─────┴────┘
────────────
(53)文廷式,黃逢元撰《補晉書藝文志》中補有《交州牋》
,作者俞希,字益期。不知《法苑珠林》引「俞益期
箋」者,是否即為俞希。
(54)自書目155起至174止,屬道教經籍範圍,蓋多未載時代
及作者,故將它歸入「成書年代不詳編」內。
(55)《智慧觀身大戒經》,見今道藏「正乙部」,「上清洞
真智慧觀身大戒文」。
(56)《智慧本願戒上品經》,見今道藏「洞玄部」,「太上
洞玄靈寶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
(57)《上品大戒經‧校量功德品》,見今道藏「洞真部」,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之『智慧功德報應上品戒』


318 頁


┌─────┬──────────┬─────┬─────┬────┐
│成書年代不│154.老子昇玄經 │ │ │ 散 佚 │
│詳編第六 ├──────────┼─────┼─────┼────┤
│ │155.昇玄內教經 │ │ │ 散 佚 │
│ ├──────────┼─────┼─────┼────┤
│ │156.老子西昇經(58) │ │ │ 散 佚 │
│ ├──────────┼─────┼─────┼────┤
│ │157.化胡經 │ │ │ 殘 存 │
│ ├──────────┼─────┼─────┼────┤
│ │158.靈寶消魔安志經 │ │ │ 現 存 │
│ ├──────────┼─────┼─────┼────┤
│ │159.老子大權菩薩經 │ │ │ 散 佚 │
│ ├──────────┼─────┼─────┼────┤
│ │160.靈法輪經 │ │ │ 散 佚 │
│ ├──────────┼─────┼─────┼────┤
│ │161.法輪妙經 │ │ │ 散 佚 │
│ ├──────────┼─────┼─────┼────┤
│ │162.道士法輪經 │ │ │ 散 佚 │
│ ├──────────┼─────┼─────┼────┤
│ │163.太上靈真-勸誡法 │ │ │ 散 佚 │
│ │ 輪妙經 │ │ │ │
│ ├──────────┼─────┼─────┼────┤
│ │164.仙人請問眾聖難經│ │ │ 散 佚 │
│ ├──────────┼─────┼─────┼────┤
│ │165.仙公請問上經 │ │ │ 散 佚 │
│ ├──────────┼─────┼─────┼────┤
│ │166.仙公請問經 │ │ │ 散 佚 │
│ ├──────────┼─────┼─────┼────┤
│ │167.仙公起居注 │ │ │ 散 佚 │
│ ├──────────┼─────┼─────┼────┤
│ │168.道士陶隱居作禮佛│ │ │ 散 佚 │
│ │ 文 │ │ │ │
│ ├──────────┼─────┼─────┼────┤
│ │169.道士張陵別傳 │ │ │ 散 佚 │
│ ├──────────┼─────┼─────┼────┤
│ │170.真人關尹傳(59)│ │ │ 散 佚 │
│ ├──────────┼─────┼─────┼────┤
│ │171.河圖 │ │ │ 輯 存 │
│ ├──────────┼─────┼─────┼────┤
│ │172.河圖玉版 │ │ │ 輯 存 │
│ ├──────────┼─────┼─────┼────┤
│ │173.龍魚河圖 │ │ │ 輯 存 │
│ ├──────────┼─────┼─────┼────┤
│ │174.易通卦驗 │ │ │ 輯 存 │
│ ├──────────┼─────┼─────┼────┤
│ │175.易稽覽圖 │ │ │ 輯 存 │
│ ├──────────┼─────┼─────┼────┤
│ │176.春秋元命包 │ │ │ 輯 存 │
│ ├──────────┼─────┼─────┼────┤
│ │177.春秋感情符 │ │ │ 輯 存 │
│ ├──────────┼─────┼─────┼────┤
│ │178.春秋演孔圖 │ │ │ 輯 存 │
│ ├──────────┼─────┼─────┼────┤
│ │179.春秋說題辭 │ │ │ 輯 存 │
└─────┴──────────┴─────┴─────┴────┘

────────────
(58)今道藏收有《西昇經集註》一書,然未見《法苑珠林》
收錄《老子西昇經》之內容;不知是經道世編寫,抑或
另有所本。
(59)《真人關尹傳》,不知是否即兩《唐字》著《關令尹喜
傳》,鬼谷先生撰,四皓注;抑或另有所指。

319 頁


┌─────┬──────────┬─────┬─────┬────┐
│成書年代不│180.詩含神霧 │ │ │ 輯 存 │
│詳編第六 ├──────────┼─────┼─────┼────┤
│ │181.詩推度災 │ │ │ 輯 存 │
│ ├──────────┼─────┼─────┼────┤
│ │182.洛書甄曜度 │ │ │ 輯 存 │
│ ├──────────┼─────┼─────┼────┤
│ │183.白澤圖驗 │ │ │ 輯 存 │
│ ├──────────┼─────┼─────┼────┤
│ │184.長老相傳(60) │ │ │ 散 佚 │
│ ├──────────┼─────┼─────┼────┤
│ │185.長老傳 │ │ │ 散 佚 │
│ ├──────────┼─────┼─────┼────┤
│ │186.古老相傳 │ │ │ 散 佚 │
│ ├──────────┼─────┼─────┼────┤
│ │187.古老傳 │ │ │ 散 佚 │
└─────┴──────────┴─────┴─────┴────┘


三、引書辨疑

道世引用外典書目如前節所計達一百八十七種之多,所
涉俗書範圍十分龐雜,再加上唐人撰述是寫本,錯錄誤引在
所難免。茲將誤引之書,辨析於後:

甲、冥祥記

(一)「周宣帝宇文贇」(卷四六,頁640上~640中)周宣帝
(西元578~579)時當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至十二年
間,王琰為齊梁之間人也,必無法得知此事,此當非王
琰《冥祥記》所錄。(61)

(二)「唐雍州居士楊師操」(卷七六,頁857中~857下)
「唐雍州醴泉縣東陽鄉人,至貞觀初,......至永徽
元年四月七日夜,......有僧見操,傳向臨說。」王
琰《冥祥記》不能說唐事,文中「傳向臨說」云云,
具如唐臨《冥報記》著聞見之由,臨當唐臨也,此條
可認為臨書。

(三)「梁曲阿人姓弘忘名」(卷七八,頁869下)《太平廣
記》卷 120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四)「梁秣陵令朱貞」(卷七八,頁869下~870上)。太
平廣記》卷一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

(60)書目184至187,書名近似,疑為同書,但史志未著錄,
故今仍分列之。
(61)案《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有:「冥祥記十卷,
王琰撰。」姚振宗考證:《法苑珠林》,「敬佛篇」:
「太原王琰者 ......時齊建元元年也......」,又「
傳記篇」:「冥詳記一部十卷,齊王琰撰。」又《隋書
‧經籍志》有:「補續冥祥記一卷,王曼穎撰。」姚振
宗考證:案王琰先有冥祥記十卷,此補續其書。《唐志
》殆合為一編,故十一卷。琰亦太原人,仕梁為吳興令
,曼穎固同族,亦同時人也。」故即使合為十一卷本之
《冥祥記》所載亦不超出齊、梁間事。

320 頁

(五)「梁南陽樂蓋卿」(卷七八,頁870上)《太平廣記》
卷一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六)「梁參軍羊道生」(卷七八,頁870上~870中。)《
太平廣記》卷一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七)「梁制史張皋」(卷七八,頁870中)《太平廣記》卷
一二○題「釋僧越」內容文字相同,作出《還冤記》
,聊備一說。

(八)「陳中書舍人虞陟」(卷七八,頁870下)文中所載乃
南朝陳武帝霸先在位時之事,時代較晚,必非王琰《
冥祥記》所錄。又《太平廣記》卷一二○題「梁武帝
」內容文字相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九)「陳庚季孫」(卷七八,頁870下)文中所載亦屬南朝
陳時之事,當非王琰《冥祥記》所載。又《太平廣記
》卷一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十)「梁武昌太字張絢」(卷七八,頁870下~870上)《
太平廣記》卷一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十一)「齊時真子融」(卷九一,頁962下。)《太平廣記
》卷一一九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十二)「齊時文宣帝高洋」(卷九一,頁962下。)《太平
廣記》卷一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十三)「梁時劉太夫不得字」卷九一,頁962下~963上)
《太平廣記》題「梁元暉」,文字內容相同,作出
《還冤記》,聊備一說。

(十四)「陳時武帝霸先」(卷九一,頁963上)文中所載為
陳武帝在位時之事,當非王琰《琰祥記》所錄。《
太平廣記》卷一二○作出《還冤記》,聊備一說。

乙、冥報記

(一)1.「宋司馬文宣」卷六,頁314中~314下)
2.「宋王胡」(卷六,頁214下~315上)
3.「宋李旦」(卷六,頁315上~315中)
4.「宋鄭鮮之」(卷六,頁315中)

按《法苑珠林》此條末注云,「右三驗出《冥報記》也
」,但連上計之實四驗,且「宋王胡」條云,「元嘉末,有
長安僧釋曇爽來游江南,具說如此也」是記南朝宋時所聞,
其斷非臨書,恐無庸疑矣。(62)

(二)1.「隋冀州人耿伏生」(卷五七,頁721上)
2.「唐鄭州人婦女朱氏」(卷五七,頁721上~721中)

────────────
(62)參岑仲勉,「唐唐臨冥報記之復原」,(收入《中央研
究院史語所集刊》十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